988 resultados para 530
Resumo:
Translationally controlled tumor protein (TCTP) is one of the abundant and ubiquitously expressed proteins in metazoans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first molluscan TCTP (denoted as VpTCTP) was identified from Venerupis philippinarum haemocytes by EST and RACE approaches The full-length cDNA of VpTCTP consisted of 1148 nucleotides with an open-reading frame of 555 bp encoding 184 amino acids The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 of VpTCTP shared high similarity with TCTPs from other species, indicating that VpTCTP should be a new member of TCTP family Several highly conserved motifs, including 5'terminal ologopyrimidine (5'TOP) starting sequence and rich AU and AUUT elements in 3'UTR, were also identified in VpTCTP The tissue and temporal expression of VpTCTP after Vi boo anguillarum challenge was recorded by quantitative real-time RT-PCR. VpTCTP transcript could be detected in all examined tissues with the highest expression level in haemocytes and the lowest in hepatopancreas Concerning the time-course expression in haemocytes, the relative expression of VpTCTP mRNA was down-regulated sharply from 6 h to 12 h post-infection. Then, the expression level was obviously up-regulated and reached 3.4-fold to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48 h post challenge As time progressed, the expression of VpTCTP recovered to the original level at 96 h. All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VpTCTP was an acute-phase protein involved in the Immune response of V philippinarum (C) 2010 Elsevier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Resumo:
本文利用黑潮流域主流轴上的两个柱状沉积物岩芯MD05-2908以及PC-1为研究材料,在AMS14C测年的基础上,利用高分辨率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记录结合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恢复并重建了过去25,000 cal a BP以来黑潮流域古海洋环境演化的历史。以及表层海水生产力以及物质输送状况的演化历史。通过利用Uk’37古海水温度以及盐度指标恢复重建了过去25,000 cal a BP以来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通过机碳、氮含量以及同位素变化、长链正构烷烃以及正构烷醇等指标重建了过去7000a B.P.以来的陆源物质输入历史;通过长链不饱和烯酮含量以及有机碳同位素指标恢复了过去7000a B.P.以来海水表层生产力的历史。此外,通过基于以上各种指标的环境信息与区域以及全球其它气候记录进行对比研究以及不同环境指标的时间系列分析,探讨了该区表层环流系统以及生产力的演化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揭示了不同尺度的短周期高频率全球变化事件在黑潮流域的具体作用过程和响应机制。通过这些研究取得了以下的主要认识: 基于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的古气候环境记录与黑潮流域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从我们高分辨率的有机地球化学记录中可以识别出全新世黑潮强弱变化的几次明显的事件;25000a B.P.以来黑潮流域的环境变化与全球环境变化有着很好的对应性,黑潮强弱演化总体趋势与全球气候背景演化相一致,黑潮对高频气候变化事件的记录与全球记录具有同步性,这种同步性尤其体现在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快速高频振荡以及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突变事件上。 全球性的高频气候事件对黑潮主体本身及黑潮流域的相邻区域的大气和海洋环流都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这种控制作用主要通过副高、ITCZ以及季风三种气候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彼此影响造成的。具体表现为:太阳辐射量的减少导致热力差异减小,这种相对减小弱化了热带西太平洋的对流活动,造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长期偏南、偏东,ITCZ平均北界位置偏南,降雨带长时间集中在南部地区,增强的降雨量提高了风化剥蚀以及沉积物向海洋搬运的能力,陆源物质供应量增加;同时,辐射量以及热力差的减小又与加强的东亚冬季风相联系,增强的冬季风导致了近底层“雾状层”物质的向海传输,物质传输效率增高。这种物源供应以及搬运量的双重增加导致了冲绳海槽流域物质通量的增加。 基于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的海洋表层生产力的变化与陆源物质供应量以及黑潮流的强弱变化存在着对应关系,通常情况增加的海洋表层生产力对应着高的陆源物质输入以及相对较弱的黑潮。这种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的以及冬季风的强弱都有很好的一致性。陆源物质的输入增加了表层营养物质的含量,导致生产力的勃发;陆源物质的输入增加又对应着减少的太阳辐射量,偏南的ITCZ北界位置以及副热带高压,这些对应于减弱的东亚夏季风(增强的东亚冬季风)。 黑潮流域的高沉积速率事件对应于减弱的黑潮强度和增加的ENSO频度,这些事件与上述的副热带高压、ITCZ位移和强弱的变化相一致。黑潮流域过去25000a B.P.以来南北温度的差异有冰期加大而全新世减小的趋势,但这种冰期与全新世的差异很小,我们认为末次盛冰期的时候黑潮主流轴没有移出冲绳黑潮,只是由于强度的减弱受陆架水体的影响有所加大。 黑潮流域很好的记录到了包括数千年尺度的D/O旋回周期到大气——海洋系统内部振荡所致的PDO、NAO等数十年尺度的高频振荡,说明黑潮流域对过去全球及区域环境变化事件有很好的响应。黑潮流域各古海洋指标所记录周期上的一致性说明这些环境因子控制机理上具有的一致性,即大背景上受太阳活动所引起的辐射量变化控制,局部的高频快速气候波动又受到局域性的气候因素如海气相互作用的放大影响。
Resumo:
本研究在实验室内采用静水系统以典型滤食性贝类菲律宾蛤仔为实验对象,从生理生态学的角度研究了体重和环境因子对菲律宾蛤仔摄食生理活动的影响,探讨了滤食性贝类的摄食机制和贝类本身对环境的适应性。同时,对蛤仔的碳代谢和能量收支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不同温度和饵料浓度下的能量收支方程。实验的主要结果如下:1.温度的影响在9±0.1℃,16±0.5℃,22±0.2℃,26±0.6℃四个温度下对菲律宾蛤仔的滤食率FR、清滤率CR、吸收率AE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9-22℃温度范围内蛤仔滤食率、清滤率、吸收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22℃达到最大值,并且各温度间差异显著(ANOVA,P<0.05)。当温度达到26℃时,滤食率、清滤率、吸收率均有所下降,但和22℃值相比较差异并不显著(ANOVA,P>0.2)。这表明蛤仔生长的最适温度应当在22℃左右。对不同体重蛤仔的实验表明小个体蛤仔比大个体对温度有更高的敏感性。碳最小需求量MCR、生长余力(SFG)和生长效率均受温度的显著影响,在较低温度下(9℃)SFG出现负值。经计算9℃,16℃,22℃,26℃下的能量收支方程分别为:2.体重的影响蛤仔摄食率、清滤率、呼吸率都随个体体重的增加而增大,它们之间呈幂函数关系Y=aX~b(b值均小于1);而单位体重的摄食率、清滤率、呼吸率随个体体重的增加而减小。吸收率和体重无明显的相关性,体重对生长效率无显著影响。蛤仔的碳最小需求量MCR、生长余力均和软体部干重呈幂函数关系Y=aX~b,b值在实验的四个温度下分别为0.43±0.12和0,78±0.09。3.饵料浓度的影响在实验的饵料浓度范围内(2.33-6.15mgPOM/L),水温15℃,蛤仔摄食率和清滤率随着饵料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呈幂函数关系(y=aX~b)。当饵料浓度达到一定值后,清滤率迅速下降,而摄食率只略微有所下降,基本上保持平稳不变。这说明蛤仔可以通过调节清滤率来稳定其摄食率,对环境具有生理适应性。蛤仔吸收率与饵料浓度无显著的相关性,不同饵料浓度其吸收率始终保持在57.93±2.94%左右。水温15℃,投喂小球藻的条件下,计算得出蛤仔(壳长3.53±0.02cm、软体部干重0.41±0.02g)产生假粪的饵料阈值为2.16mgPOM/L。饵料浓度对蛤仔生产碳有明显的影响,在实验的饵料范围内生产碳随着饵料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低浓度饵料时,生产碳出现负值。蛤仔的SFG随饵料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1.54±0.12mgPOM/L时蛤仔的生长余力出现负值。实验发现摄食能随温度变化显著而代谢能变化相对不明显,这表明对蛤仔生长来说饵料浓度可能是比温度更重要的环境因子。16℃投喂小球藻时蛤仔在不同饵料浓度下的能量收支方程为:4.底质的影响温度为17℃,饵料为三角褐指藻、浓度为2.87±1.07mgPOM/L(无假粪产生)。实验测定蛤仔在铺砂以后,摄食率和清滤率都增加了大约2倍,差异极显著(ANOVA,P<0.01)。实验中对蛤仔的吸收率也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铺砂组蛤仔的吸收率比未铺砂组提高了10.71士4.57%,经单因子方差检验铺砂和未铺砂时蛤仔吸收率差异显著(ANOVA,P<0.05)。实验表明底质对蛤仔摄食生理和代谢有显著的影响,这和实际生产中发现底质对蛤仔生长有明显影响是一致的。
Resumo:
In order to find leading compounds with an excellent fungicidal activity, the tide compound 2-(1,3-dithiolan-2-yl-idene) -1-phenyl-2-(1,2,4-triazol-1-yl) ethanone was synthesized according to the biological isosterism and its structure was confirmed by means of IR, MS, H-1 NMR and elemental analysis. The singl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tide compound was determined by X-ray diffraction. The preliminary biological test shows that the synthesized compound exhibits some biological activities.
Resumo:
建立测定了岩白菜中岩白菜素含量的方法.色谱柱:Waters C18柱(5 μm×3.9 mm×150 mm),流动相:甲醇∶水∶磷酸=20∶80∶0.1,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275 nm,AUFS 0.01,柱温为室温.结果表明,岩白菜素在0.16~0.08 μg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 2,平均回收率为98.14%,RSD为1.12%.本方法是测定岩白菜中岩白菜素含量的快速、简便、准确可靠的定量方法.
Resumo:
对生长于青海高原不同海拔的珠芽蓼( Poligonum viviparum) 叶片的光合特性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随海拔升高叶绿素含量有降低趋势,叶绿素a/ b 比值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有增大趋势。不同海拔的珠芽蓼叶片和叶绿体的Fv/ Fo 、Fv/ Fm 和Rf d 值随海拔升高而增大, 表明随海拔升高, 其潜在光合活力增加。低温荧光测定显示,随海拔升高叶绿体中PSI 和PSI I 的相对荧光产量比值(PSI/PSI I) 减小。叶绿体蛋白质SDS - PA GE 结果表明,在28 - 32KD 附近电泳谱带的变化显著
Resumo:
介绍了一种用于反恐侦察的爬壁机器人系统.该系统包括3个部分:真空吸附式两足爬壁机器人、便携式遥控器和无线视频传输模块.其中,基于DSP技术开发的控制器可以使机器人在光滑的壁面上灵活地爬行、转向和跨越.文中提出了一种实现机器人在两个不同倾斜壁面之间跨越的控制算法.实验表明,该机器人体积小、噪声低、隐蔽性好;视频模块图像清晰、传输稳定;整个系统可以满足执行反恐侦察任务的基本要求.
Resumo:
随着我国海洋开发事业的飞速发展,水下机器人的功能也日趋强大,由原来的观察型向作业型过渡,作业能力也在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自治水下机器人具有水下活动范围大、机动性好、安全、结构简单等优点,它的潜在应用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已广泛引起各国海洋开发界的重视,AUV的研究代表了水下机器人的发展方向。自治水下机器人作为水下新型工作平台,其实用价值很大程度体现在搭载和释放其它仪器设备的能力上,特别是对大中型构件的搭载和释放能极大的拓展水下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因此对自治水下机器人搭载释放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某型号自治水下机器人搭载释放功能的实现为目的,从便于工程实际应用出发,针对机器人载荷具有大载荷、大尺寸的特点,以可重复使用、降低释放噪声、优化受力形式和高可靠性为原则进行锁紧释放系统的设计。整个搭载释放装置以电磁铁为释放动力源,以多级齿形杠杆组为动力传递装置,在与机器人的连接布局上,优化受力形式、减少横截面积以减少形状阻力;在搭载释放装置自身设计上,建立多软件联合仿真平台,实现多种软件之间的无缝连接、三维模型的建立与导入、仿真分析及结果的后处理等,并根据应力分布优化结构,减少整个装置的质量。 第1章简要介绍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后,分别对水下机器人搭载释放机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还对其他领域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综述。第2章对水下机器人搭载释放方案进行了设计和分析;并对水下搭载释放技术要考虑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第3章对“肩挑式”搭载释放装置进行了具体的设计和分析。第4章研究建立多软件联合仿真平台,通过对水下机器人在高海况下起吊的动力学分析,从而对总体设计设计和结构锁的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第5章讨论了整个机构的可靠性预测,并提出功能验证的试验的方案。 本文通过UG建模、虚拟装配等,完成了能重复使用、降低释放噪声、优化受力形式和高可靠性锁紧释放系统的设计。借助对搭载释放装置的虚拟模型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的仿真分析,检验了所取方案及所建模型的合理性,验证了可控结构锁结构设计可行性。通过静力学计算和优化设计,论文还提出了搭载释放系统结构布局的一些基本结论和结构设计须注意的问题。
Resumo:
研究移动式机器人驱动轮的控制问题。针对移动式机器人的非线性、时变等特点,采用具有模糊控制规则自调整的智能模糊控制方法,实现对机器人运动位姿的控制.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Resumo:
以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为主线,在贵州省贵阳市8 046 km2研究区域中,将土壤重金属元素汞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环境地球化学机理研究相结合,建立区域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基线,选用合适的判别指标判识自然作用过程与人类活动过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对487个样品的汞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贵阳市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汞的基线值为0.045 mg·kg^-1,样品中汞元素含量大于0.530 mg·kg^-1的样品可能遭受人为污染的影响.地质累积指数分析结果显示,贵阳市12%的表层土壤未受汞的污染,37%的表层土壤在无污染到中度污染之间,36%的中度污染,11%的表层土壤介于中度污染到强污染之间,2%的强污染,1%的介于强污染到极强污染之间.污染程度指数分析显示,贵阳市56.1%的表层土壤未受到汞的污染,汞的污染程度最大为45.87,总污染程度大于0(即受到污染).
Resumo:
在耕作农艺措施方面连续2 年进行年试验研究与示范。结果显示,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耕作措施,对旱坡地水土流失的治理也能取到很好的作用。目前在工程梯化资金投入有限,生物梯化措施还没有大面积推广的情况下,在坡耕地上大面积推广横坡垄作、横坡聚垄区作等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有着较为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Resumo:
芙蓉锡矿田骑田岭复式岩体主要由早阶段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和晚阶段黑云母花岗岩组成.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属于铁黑云母,黑云母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属于铁叶云母.相对于黑云母花岗岩,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中黑云母的MgO、TiO2含量偏高,Al2O3含量偏低.矿物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中黑云母的结晶温度、氧逸度(logfO2)分别为680℃~740℃、-16.00~-15.31,黑云母花岗岩中黑云母的结晶温度、氧逸度分别为530℃~650℃、-19.20~-17.50.从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到黑云母花岗岩,岩浆结晶温度和氧逸度逐渐降低.与花岗岩有关的共存流体性质的研究发现,与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共存的热液流体log(fH2O/fHF)fluid,log(fH2O/fHCl)fluid,log(fHF/fHCl)fiuid值分别为4.22~4.39,2.78~3.24,-1.82~-1.73,而与黑云母花岗岩共存的热液流体log(fH2O/fHF)fluid,log(fH2OfHCl)fluid,log(fHF/fHCl)fluid值分别为3.27~3.53,2.85~3.22,-0.75~-0.22,可见与两种岩石类型共存热液流体的性质存在明显差异,且热液中Cl、Sn含量变化与岩浆结晶分异指数呈正相关关系.骑田岭岩体从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到黑云母花岗岩,随着岩浆的演化.岩浆结晶期后分异出的热液流体向富Cl和Sn方向演化.芙蓉锡矿田的成矿流体应主要来源于黑云母花岗岩岩浆结晶期后分异出的岩浆热液.
Resumo:
云南会泽铅锌矿田是我国著名的超大型特富铅锌矿田之一,由相距3公里的矿山厂和麒麟厂两个独立的矿床组成,Zn+Pb金属量超过五百万吨,矿石品位在25%至35%之间。为确定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金属来源,本文系统研究了矿床的Ph、S、C、O、H和Sr同位素组成特征。矿石硫化物的铅N位素组成均一,^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6Pb/^204Pb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8.251~18.530,15.663~15.855和38.487~39.433,与围岩碳酸盐岩中浸染状黄铁矿一致,与碳酸盐地层相近,在^208Pb/^204Pb-^206Pb/^204Pb图上显示明显的线性关系,表明铅N位素组成相近的碳酸盐围岩地层提供了成矿物质。矿石硫化物的δ^14S变化范围为10.9‰~17.4‰,多数集中于13‰~17‰,表明还原硫主要来自地层中海相硫酸盐的还原,还原方式为热化学还原,下伏页岩、碎屑岩和泥质岩中的有机质在硫酸盐还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种不同产状的脉石矿物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均一且没有明显差别,δ^13C变化范围为-2.1‰~-3.5‰, δ^18O为16.8‰~18.6‰。脉石矿物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水的δDFI为-50‰~-60‰,取温度为200℃计算包裹体水的δ^18OH2O值为7.0‰~8.8‰。碳、氧和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为来自下部上升的变质流体,由于下伏页岩、碎屑岩和泥质岩中有机质的参与,成矿流体具有低的δ^13C和δ^13DFI值,在上升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了同位素交换。矿石中黄铁矿、闪锌矿和方解石的初始锶同位素组成(^87Sr/^86Sr).值的变化范围为0.714~0.717,赋矿围岩中未蚀变白云岩的初始锶同位素组成(^87Sr/^86Sr).值为0.7083~0.7093,明显低于蚀变白云岩(0.7106),表明成矿流体具有高的(^87Sr/^86Sr),比值。相对围岩碳酸盐岩而言,下伏地层中的页岩、碎屑岩和泥质岩往往具有高得多的^87Sr/^86Sr,因此,流经或者起源于这些地层的流体具有高的锶同位素比值.
Resumo:
对比研究了中国26个主要斑岩铜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年代学,结果表明其中25个矿床与埃达克 (质)岩有成因联系,且多数与玄武质下地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C型)有关,现有数据表明土屋一延东和普朗斑岩铜矿可能与俯冲板片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o型)有关。容矿斑岩的初始锶值为O.703 4~0.709 O,均大于洋中脊玄武岩和亏损地幔的初始锶值,多数与EMI的初始锶饭接近,推测其源区或源岩主要为富武质下地壳,少数为洋中努玄武岩,舞受到中、上地党不同程度的混染,这与两类埃迭克岩的源区基本一致。强然埃迭克壤岩浆吴寄形成斑岩铜矽的巨走潜力,钽并菲所有埃迭克岩都能成矿,笨麓岩傣需葵体分新。
Resumo:
华南下寒武统保存着国际著名的生物群(如澄江生物群),同时蕴藏着磷块岩、重晶石、稀土及Ni-Mo-PGE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它一直为地质科学家们持续关注的热点之一。关于华南下寒武统的研究,前人在古生物学方面已经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如期刊《Science》和《Nature》)已发表大量的关于澄江生物群的研究成果,对早期生命演化研究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影响。然而,华南下寒武统年代学及国际对比研究方面已明显滞后,公开发表的华南下寒武统的高精度、可靠的锆石U-Pb年龄数据至本研究论文截稿时止仍然仅有唯一的一个,即Jenkins et al. (2002)报道的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的朱家菁组中谊村段中部(第5层)钾质斑脱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538.2 ± 1.5 Ma)。因而,华南下寒武统中的重要生物群、矿床及具全球对比意义的C同位素漂移事件缺乏地层精确年龄的约束,进而制约了早期生命演化理论、矿床成因解释及地层国际对比等方面研究的发展。 近来,发现华南下寒武统赋存独特的钾质斑脱岩层,它们在横向上广泛分布于云南东部、四川峨眉麦地坪、贵州西部(如织金和金沙岩孔)及北部(如遵义松林)、湖北宜昌泰山庙和湖南张家界等地区,在地层序列垂向上主要产出于朱家菁组中谊村段中部、石岩头组底部以及它们的相当层位。这些钾质斑脱岩既是建立地层框架等时层潜在的物质基础,亦是获取地层精确锆石U-Pb年龄的具重要意义的研究对象之一。因此,对它们进行系统研究可望改观华南下寒武统年代学及国际对比研究方面的落后现状。 同时,华南下寒武统广泛产出的磷块岩既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另一方面,任一磷块岩层代表着一次独立的成磷事件,因而将华南地区下寒武统磷块岩进行区域上的对比研究,从而以磷块岩层作为等时层,对构建华南下寒武统地层框架具有重要的地层学意义。 此外,华南下寒武统产出的Ni-Mo多元素富集层广泛分布于扬子地台范围,西起云南东部,东部延至浙江诸暨地区,在NE-SW向延伸近1600 km,它既代 表了重要的成矿事件,亦为关键的地球化学异常层位。因此,对Ni-Mo多元素富集层进行区域上的对比研究,明确它在华南下寒武统各重要剖面的产出位置,对于构建华南下寒武统层序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遵义松林地区的下寒武统因赋存Ni-Mo-PGE矿床及与滇东地区澄江生物群相当的遵义生物群而日益受到国内外地质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该区牛蹄塘组底部产出磷块岩、钾质斑脱岩及Ni-Mo多元素富集层,与滇东地区梅树村剖面出露的地层具有潜在的可对比性。因此,本研究选取近年来日益受科学家们关注的遵义松林地区下寒武统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该区牛蹄塘组底部的钾质斑脱岩开展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同时,将遵义松林地区下寒武统剖面上磷块岩、钾质斑脱岩、Ni-Mo多元素富集层主要与滇东地区梅树村剖面的相应岩层进行地球化学对比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华南地区上述两条代表性的下寒武统剖面进行地层对比研究,初步构建华南下寒武统具时间、空间涵义的层序框架,从而约束华南下寒武统中的重要生物群、矿床及具全球对比意义的C同位素漂移事件的时间,进一步促进华南下寒武统的划分和全球对比。论文获得以下主要结论性认识: (1)滇东地区朱家菁组中谊村段中部钾质斑脱岩及其邻近的磷块岩可构成华南下寒武统层序框架的第一个标志层。这一标志层在贵州大部分地区(或华南地区的多数下寒武统剖面)缺失。该标志层的磷块岩稀土元素总量和Y含量高于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磷块岩,低于遵义松林地区牛蹄塘组底部及其华南其它地区相当层位(石岩头组底部及戈仲伍组)的磷块岩。第一个标志层的钾质斑脱岩的原始岩浆为亚碱性系列的酸性岩浆,其典型特征为具有较低的Zr(变化范围144×10-6~291×10-6,平均196.4×10-6)、Nb(变化范围10×10-6~13×10-6,平均11.86×10-6)含量和较高的Zr/Nb比值(变化范围为12.63~24.24,平均值为16.55)。这一层钾质斑脱岩的锆石U-Pb年龄为538.2±1.5 Ma(Jenkins et al., 2002)。 (2)遵义松林地区牛蹄塘组底部钾质斑脱岩和磷块岩分别相当于滇东地区石岩头组底部钾质斑脱岩和磷块岩,它们构成华南下寒武统层序框架的第二个标志层。该标志层中钾质斑脱岩的原始岩浆性质为中性岩浆,其碱性程度高于朱家菁组中谊村段中部钾质斑脱岩的原始岩浆。相对于中谊村段中部钾质斑脱岩,该层位的钾质斑脱岩具有高的Zr(变化范围187.0910-6~391.5710-6,平均值318.4010-6)、Nb(49.6910-6~140.0010-6,平均值90.6810-6)含量和低的Zr/Nb(2.60~4.32,平均值3.61)比值。该钾质斑脱岩的年龄为518 ± 5 Ma。该标志层的磷块岩以极其富REE和Y为特征,其稀土元素总量平均值为636.01×10-6,Y含量平均值262.43×10-6,明显高于滇东地区中谊村段磷块岩(∑REE平均值为195.45×10-6,Y含量平均值为91.2310-6),它们代表早寒武世时期一次特殊的以极其富REE和Y为特征的成磷事件。 (3)Ni-Mo多元素富集层可以作为构建华南下寒武统层序框架中的第三个等时标志层。滇东地区梅树村剖面的Ni-Mo多元素富集层被重新校正在玉案山组底部(即13层,Ni、Mo含量分别为135×10-6和583×10-6)。Ni-Mo多元素地球化学标志层的典型特征为在剖面上具Ni、Mo等多种微量元素及贵金属元素的最高异常。该标志层的Re-Os年龄为537~542 Ma,可能代表的不是地层层序的年龄。 (4)初步建立华南下寒武统时间框架。约束了华南地区下寒武统Ni-Mo-PGE矿床的下限年龄应为518 ± 5 Ma。同时,该时间框架亦约束了滇东地区澄江生物群及最古老三叶虫的下限年龄(518 ± 5 Ma),考虑到石岩头组底部钾质斑脱岩的产出位置与玉案山组中部澄江生物群的产出层位存在相当的距离(大于80 m),因此,前人对澄江生物群的推测年龄(525~530 Ma)可能有些偏老。此外,初步约束了华南地区具全球对比意义的C同位素正漂移事件的年龄(538~518 Ma)。该时间框架是建立在两个相互支持的地层高精度锆石SHRIMP U-Pb年龄的基础之上,而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年龄的最新研究成果为542 Ma,因此,它支持将华南地区的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置于朱家菁组中谊村段中部钾质斑脱岩层(第5层)的下伏地层的方案。结合华南地区最新的地层古生物学研究成果(朱茂炎等,2001;Zhu et al., 2003),将这一界线置于朱家菁组中谊村段底界可作为一种合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