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5 resultados para loess plateau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黄土高原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布局中居于承东启西、协调东西关系的重要战略地位 ,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对于西部大开发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在全面分析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态势的基础上 ,对本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和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 ,设计出了包括高级综合指标、基本指标和元素指标 3个类型的层次性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结构框架、熵技术支持下确定可持续发展指标权重的层次分析法以及用于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全面综合评价的集成评价模型 ,为规范和引导该区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针对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存在的覆被率低 ,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和效益低等问题 ,提出了只有在生态效益、树种选择等方面转变观念 ,才能切实搞好植被建设 ,并提出了植被建设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重大问题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依据田间试验数据 ,采用Jensen模式 ,研究了黄土旱区冬小麦、春玉米这两种优势作物的—水分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 ,小麦在播种~返青期缺水敏感指数 (λ)最大 ,对缺水最为敏感 ;拔节~抽穗期次之 ,然后是抽穗~灌浆期 ,而灌浆~成熟期和返青~拔节期的敏感性最小 .总耗水量在 32 0~ 42 0mm之间 ,灌水量为 2 6 0~ 30 0mm左右、且分布在冬前和拔节~抽穗期是节水高产高效的灌水模式 .玉米拔节 -抽穗期和抽穗 -灌浆期对缺水最敏感 ,拔节前和灌浆 -成熟期敏感性小 .说明拔节后到抽穗期补水对产量作用最大 ,其次为抽穗 -灌浆期 .这为黄土旱区制定灌溉制度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用黄土高原长武农业生态试验站的冬小麦长期定位试验资料对改进的随机动力学水平衡模型进行了准确性检验 .从模型对参数反映的敏感性分析和模型计算值与数值模型WAVES的比较 ,以及模型对黄土区旱作高生产力的水分环境效应的评价结果 ,均证明改进的随机动力学水平衡模型能比较准确地预测一定生产力水平、特定生态系统平衡体系水均衡要素的定量分配和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 .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不同坡度径流小区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 ,研究侵蚀泥沙不同形态有机氮的流失规律 ,结果表明 :在 4次产流泥沙中 ,除氨基糖氮含量减少外 ,其它有机形态氮均存在增加趋势 ,以氨态氮含量增加最为显著。随坡度的下降 ,水解全氮、氨态氮和氨基酸氮含量呈增加趋势 ;泥沙中水解全氮、氨基酸氮、氨态氮、非酸水解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 ,其富集率随坡度的下降而增大 ,以氨基酸氮富集程度高 ,泥沙中氨基糖态氮反而无富集现象存在 ;当坡度分别为 2 5°、2 0°、15°、10°和 5°时 ,水解全氮流失量分别为 1135 .0、76 3.7、485 .5、313.0和 15 4.4kg/ km2 ,而氨基酸氮流失量则为 2 34.8、182 .7、12 1.1、76 .8和 33.9kg/ km2 ,占水解全氮的 2 0 .6 %~ 2 4.9%。氨态氮流失量为 742 .5、5 0 3.3、32 2 .2、2 0 8.9、97.4kg/ km2 ,占水解全氮的 6 3.1%~ 6 6 .7%。氨基糖氮占酸水解氮 1.1%~ 2 .9%。非鉴别氮占水解全氮的 5 .8%~ 12 .6 %。而酸水解氮与非酸水解氮之比分别为 ...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黄土高原地区地形破碎 ,坡地所占比例大 ,水土流失严重。调查和试验表明 ,在坡耕地上 ,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措施 ,对改变坡面微地貌 ,减少水土流失 ,增加土壤抗蚀、蓄水、保土性能 ;培肥地力和提高作物产量 ,都具有显著作用。该文着重分析了效果明显的 8种耕作技术及其特征 ,供决策部门在制订规划时参考。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土壤水是重要的生态水源和水文要素之一 ,黄土高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和季节分配极不均匀 ,土壤水资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尤为重要。同时 ,土壤水的数量及其分布也受人类活动影响。水土保持措施是黄土高原人类改造下垫面过程之一 ,这种改造会影响土壤水分的静态分布和动态过程。水土保持坡面工程措施能有效地提高土壤含水率。深根系人工林草植被使土壤含水率降低 ,甚至造成利用性土壤干层 ,影响人工植被的永续发展。尽管天然植被也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但并未引起土壤水分状况的恶化 ,这是黄土高原植被营造及规划中值得注意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自 1 98 4年开始的长期不同轮作与施肥试验表明 :种植作物可提高土壤供氮能力 6.88%~ 36.58%,以种植苜蓿提高幅度最大 ,是裸地的 1 .37倍。长期施用氮肥、磷肥、有机肥及三者配施可提高土壤供氮能力 9.8%~ 1 33.98%,其中以施氮、磷及有机肥玉米连作提高幅度最大。不同轮作系统中土壤供氮能力 :粮草 3年轮作 >粮草 8年轮作 >粮豆 3年轮作 >粮饲豆 4年轮作 ;种植作物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氮水平 ,提高剖面土壤供氮能力。施用有机肥可有效地增加深层土壤供氮潜力并在 1 0 0 cm处出现迅速减小的现象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黄土高原沟壑区长期施肥对土壤剖面中的 NH4- N、NO3 - N含量分布影响不同。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 NH4- N含量和分布保持相对稳定 ;但不同施肥对 NO3 - N含量分布影响显著。凡施氮肥处理中 ,土壤剖面中出现了 NO3 - N深层富集分布。土壤剖面中 NO3 - N深层富集分布是作物降雨等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经多年累积而形成的。其中 N处理中 ,NO3 - N富集深度的最大为 12 0 cm~ 2 0 0 cm,富集量为 2 91.4kg/ hm2。NPM处理中 ,NO3 - N富集量最大356.8kg/ hm2 ,但富集分布深度降低 60 cm~ 12 0 cm。 NP处理可有效降低 NO3 - N富集量169.9kg/ hm2和富集分布深度 80 cm~ 140 cm。不施氮肥处理中 ,NO3 - N含量分布在整个土壤剖面显著降低。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发展现状的全面分析 ,指出了目前该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最后提出了发展本地区先进、高效、适用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具体对策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值今西部开发如火如荼之际,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建又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总体 布局中被列为最严峻的问题来对待。可见谋求一个为各家共识的治黄对策已刻不容缓。笔者 愿就50年来的研究所得,对黄土高原的形成及其演变规律和“土壤水库”确是其中关键等问题 的机理作一比较系统的介绍,以广求共识和加强各家协作共事,从而使“顺天时,得地利,促人 和”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能够顺利有序地实施。一个山川秀美、举世无双的黄土 高原可望在下个世纪初重现于中国大陆。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本文以黄土高原为例,讨论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开发西部切入点的科学和实际意 义。从黄土高原毁林毁草耕垦和人为加速侵蚀的发展,剖析了退耕还林还草作为生态环境建 设切入点的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剖析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切入点及其实施对策。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根据黄土高原因水肥不协调而形成大面积低效林的问题 ,以水肥耦合为中心 ,以 1龄杨树幼苗为研究对象 ,采用三因子五水平正交旋转组合回归设计方法 ,利用盆栽试验和定量分析的手段 ,研究探讨了不同水肥条件下 ,水、N、P三因子对杨树生物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三因素对杨树生物量存在着耦合交互效应 ,不同的水、N、P配合有不同的生物量积累 .因此 ,合理施肥、量水配肥是改善黄土高原因水肥不协调而形成大面积低效林的有效途径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依据黄土高原区的水热条件,结合已有研究结果,简述了黄土高原地区农田不同覆盖类型,诸如秸秆覆盖、聚氯乙烯薄膜覆盖、生物覆盖等。分析了农田覆盖技术的生态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农田覆盖可提高土壤含水率,增加土壤耕层温度,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减少水土流失,促进作物生长,并指出生物覆盖、秸秆还田和聚氯乙烯薄膜覆盖技术在该区的应用前景。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新修梯田7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依据,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谷子各部位生物量、养分携出量、养分平衡以及耕层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有机肥与N、P肥配合施用可提高谷子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养分携出量的大小顺序为籽粒>叶>糠秕>茎,为同类地区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