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4 resultados para AT_1964-05-23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碳储量是大气碳储量的两倍。土壤呼吸是土壤碳库的最大输出途径。在干旱半干旱区降雨格局以及土壤水分条件的变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半干旱区科尔沁沙地东部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模拟研究、野外降雨量控制研究和降雨频率模拟及干湿交替模拟试验,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半干旱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对水分变化的响应趋势,探讨了降雨格局变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 (1)土壤呼吸速率随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升高分别呈指数和线性增长;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分别影响着土壤呼吸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敏感性; (2)降雨量变化影响土壤呼吸日动态变化,降水量增加30%,土壤24h释放CO2量升高了35.9%,当降水量减少30%时,土壤24h释放的CO2量降低了59.6%,而且干旱降低了土壤呼吸日动态变化的幅度; (3)降雨量变化对土壤呼吸月季动态具有一定影响。降雨量增加30%,8~10月土壤总呼吸CO2释放速率升高40.7%~166.4%,土壤异养呼吸CO2释放速率升高40.5%~194.3%;降雨量降低30%使降雨较频繁的8月份土壤总呼吸CO2释放速率降低34.0%~70.0%,土壤异养呼吸CO2释放速率下降20.9%~ 64.0%,而在降雨较少的9~10月份降雨量的减少对土壤呼吸则没有显著影响; (4)降雨量的变化对土壤总呼吸和异养呼吸温度敏感性有一定影响。当降雨量减少30%时,土壤总呼吸的Q10值由5.4下降到2.22,土壤异养呼吸的Q10值由4.84下降到1.81; (5)用温湿度耦合作用经验模型Rt = 0.307e0.0064(W·T)来描述三个降雨处理样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可以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异的80.2%; (6)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降雨频率增加一倍时,土壤呼吸速率将升高约24%;当温度较低时,降雨频率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不显著; (7)土壤呼吸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但当进行降水模拟后,土壤呼吸值迅速升高,可升高降水前的41.0% ~ 128%,而后又迅速下降,呈现明显的脉动(pulse)效应。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半干旱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表明农田扩张是半干旱草原面积缩减的主要原因之一。村庄作为基层单元,既是大尺度要素作用的承受者又是土地利用变化的直接执行者,其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资源特征对土地利用方式往往起决定作用,然而,尚未见从村庄层面上探讨中国半干旱草原牧区农田扩张机制的研究报道。村庄是一个内部有序的等级体系,其中所存在的数据自相关既能造成分析结果的不准确性又能用于土地利用变化预测。因此,本论文以位于科尔沁草原50多年经历了大面积草地开垦的乌兰敖都村为研究对象,以多层线性模型、空间插值技术和贝叶斯推理为分析手段,通过引入田块、单户和村庄3个尺度, 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揭示了半干旱草原牧区村庄的农田扩张机制,提出了处理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数据自相关的方法,为半干旱草原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研究表明: 1)草地开垦主要发生在甸子地,所有住户都倾向于在优质土地上开荒种粮,而且劳动力数量多、文化程度高和收入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农牧业生产的住户更易开荒种粮,但当牲畜数量较多时,住户开荒种地的倾向性降低,这与农牧交错带典型偏农区的研究结果相反。所开土地的90%用于种植玉米和水稻,其中玉米耕种面积主要受价格因素影响,而水稻的种植面积主要受土地条件影响。 2)离居民点近的草地比离居民点远的草地更易被开垦为农田,打草场比放牧场更易被开垦为农田。 3)多层线性模型将驱动因子置于不同尺度,通过引入随机方差成分避免统计谬误,因此可用于处理驱动力研究中的数据自相关。空间自相关不仅可用于预测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也为深入了解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提供了新视角。 4)在中小学中加强草地保护教育、在牧民中开展草地保护宣传、转移剩余劳动力、制定强有力措施保护居民点周围的草场是控制开荒种粮的有效措施。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大兴安岭北部是我国唯一一片地带性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也是欧亚大陆地带性多年冻土分布区的南缘,因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全球变暖必然会影响到冻土土壤水分状态的变化,从而对冻土区的流域水文状况产生影响;小流域是区域研究的主要对象,冻土活动层变化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引起流域内水文状况发生变化。本研究利用DEM数据划分小流域,在划分出的小流域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流域流量变化的几个因子,包括降水、蒸散(Evapotranspiration, ET)和土壤持水,初步简化了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a)平均温度的升高必然会影响到冻土土壤水分状态的变化,从而导致区域小流域水文状况随之变化; b)融深与海拔高度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融深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土壤水分随海拔变化的规律并不明显。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月份到10月份;11月份和12月份降水一般比春季的多,这两个月份气温很低,降水形式主要是雪。不同地点不同海拔下冻土活动层土壤水分含量变化很大,这和当地的环境条件有关,如地表覆被、土壤类型、坡度、坡向等。 c)参考植被蒸散呈明显的周期性波动规律。每年同期蒸散大致维持在同一水平上。从年初到年中,流域内蒸散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是变化规律又稍有不同,每年大致从1月份到4月份,蒸散随时间变化很快,几乎呈线性增加。但是从4月中旬开始,到下半年的9月中旬,ET0呈震荡变化趋势。4月中旬开始,蒸散开始震荡增加,到7月份左右达到最大,然后开始震荡降低,大约到9月中旬或10月初开始转为近似线性减少趋势。 d)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ΔW可以表示为下式:ΔW=R-(0.260Rn-0.036N) Kc+c;其中,ΔW为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R流域出口处流量;Rn为太阳净辐射;N为白昼长度;Kc植被系数;c为常数。 上述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分析年内冻土湿地水分状况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提供基础,也可为气候变化条件下冻土湿地水文过程的响应研究提供参考。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辽东山区森林是辽宁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基地与用材林资源,在维系区域内生态环境和林产品的可持续供应方面占据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该区的天然林已基本绝迹,因此该区的森林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已有研究表明,影响辽东山区森林更新演替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是光环境。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黄菠萝(Phellodendron amurense)和红松(Pinus koraiensis)是阔叶红松林的优势树种;这些树种幼苗对光环境的适应性差异,在群落演替和森林生态恢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论文采用人为控制遮光试验测定了核桃楸、水曲柳和黄菠萝幼苗对光环境的响应,同时,采用自然光环境试验和人为控制遮光试验相结合的手段测定了红松幼苗对光环境的适应性。人为控制遮光试验设置的光环境类似于自然中的典型林窗、林缘和林下的光环境;在人为控制遮光试验中,研究材料于2007年4月末栽植于4个不同光环境(全光、全光的60%、30%和15%,分别记为FI、II、LI和WI处理)下,在2007年7~9月测定了树种幼苗的光合生理、叶片特征、生长和冠层形态特征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 1)不同光环境处理区内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具有显著差异,形成一定的光强梯度,而气温,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差异并不显著。全光处理区内的日平均PAR为842.4μmol∙m-2∙s-1,最大PAR为1884.1μmol∙m-2∙s-1,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区。 2)生长在高光强下4个树种幼苗的叶片有较高的光合能力(Amax),随生长光强的下降,Amax显著下降;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也表现出随着生长光强的下降而降低的趋势。核桃楸和水曲柳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最大值约为16μmol∙m-2∙s-1,黄菠萝的约为13μmol∙m-2∙s-1,这与温带阔叶树种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在10~15μmol∙m-2∙s-1范围内的结论相符;3个苗龄红松针叶的Pn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没有光合“午休”现象,峰值出现在11:00~13:00期间。 3)4个树种幼苗的比叶重(LMA)和单位叶面积鲜重(LFA)均随着光环境的降低而下降;三个阔叶树种幼苗的叶长L、叶宽W、叶周长C和单叶面积A均具有随着光强的降低而呈增大的趋势,表明叶片通过调节叶片的形态来适应多变的光环境。 4)不同光环境对阔叶树种幼苗的植株冠形和生长有显著影响,而红松幼苗植株冠形和生长的变化无明显的规律性。 综上,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可塑性分析和模糊隶属函数分析,核桃楸和黄菠萝较水曲柳能适应更宽的光强幅度;同时,核桃楸和黄菠萝较水曲柳的需光性更强,核桃楸和黄菠萝的需光性差异不大。○2.与3年、5年生红松相比,7年生红松对光强的适应幅度最小;同时,7年生红松的需光性强于3年和5年生红松。○3.本研究结果支持前人的观点:红松在幼年阶段能耐一定程度的遮光,在全光的20%~60%光条件下生长较好,随着年龄的增大,红松的需光性增加。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景观可视化是近30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复杂的自然系统进行模拟和可视化成为可能。并且,在环境决策中,公众的参与越来越普遍,积极的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管理和21世纪议程发起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因此,景观可视化已成为了公众交流和参与环境教育、气候变化、景观规划、林业管理、开发和建设项目的景观影响评价等方面的一种有效手段。 目前林业部门一直采用数字林相图对森林进行表述,但1)数字林相图的平面特性,虽然使用者可以通过等高线来理解森林所在的地形,但必须通过思维的分析转换过程;2) 数字林相图中树种用抽象的符号表示,阅读者要看懂图必须先将树种符号记住或一一对比,不直观;3)数字林相图中在同一小班内难以表现树种空间分布等信息。为了解决数字林相图的这些问题,本论文探索简便快捷的森林景观可视化的方法与应用。 采用三种数据源,即遥感影像数据、地形图数据、林相图数据,将地理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技术与VRML(虚拟现实模型语言)相结合,选用集成开发模式,基于.NET平台和ArcGIS Engine开发包,用vb.net语言进行开发,利用景观可视化技术构建并实现了森林景观的可视化。研究结果较直观地再现了该流域的主要景观类型,为流域的景观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为直观的管理工具。该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理解景观格局及其时间动态,可以对未来景观评价、生态规划提供各种预案,供社会和专家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最后讨论了景观可视化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养分再吸收是植物保存养分的重要机制之一,对植物的生长、竞争和适应性等产生重要影响。国外对养分再吸收的研究集中于比较不同生活型或不同立地条件对养分再吸收的影响,且多为静态研究,而通过动态研究能较全面的认识植物养分再吸收特征。马尾松是我国南方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国内对马尾松林养分循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养分分布和养分外循环,而对养分内循环的认识还十分有限。本文以马尾松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马尾松的养分动态和养分回特征,并在试验研究和文献资料检索的基础上对养分再吸收的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1)10年生马尾松不同器官N、P、K含量表现为:叶>果>根>枝;枝的P、K养分再吸收效率和叶无显著差异,但N的再吸收效率叶>枝,由于枝的养分含量占全树养分含量较大比重,因此营林过程中利用自然整枝将有利于提高林分养分利用效率;成熟叶N、P养分含量随针叶衰老逐渐下降,落叶前后比叶质量平均下降20.5%,物质回收突出,反映了马尾松养分利用效率高;养分再吸收效率生长期比较稳定,落叶期达到最大值;根系和土壤养分在8月均有一低谷,这可能与该时期马尾松生长旺盛,养分需求较多有关;养分再吸收效率与土壤、根系、叶片养分之间缺乏相关性,马尾松新叶生长获得养分的两条途径(养分回收和根系吸收)没有表现出此消彼涨的现象,这可能与根系养分含量变化较小,还不足以通过统计分析表现出来有关。 2)由于针叶凋落前存在物质回收,3个林龄(10、23、45龄)马尾松针叶凋落后的平均质量、长度和单位长度质量分别下降了15.9%、4.6%和13.9%;不同林龄马尾松单叶N、P、K平均50%以上被回收,养分再吸收效率和转移度均随林龄先增后减,与生长规律密切相关,这是因为23龄马尾松生长旺盛,养分需求比较多,导致养分再吸收效率和转移度比其它林组高;各林龄阶段P转移度都较高,可能与该地区土壤P缺乏有关。以单位质量养分含量和单位长度养分含量所计算的养分再吸收效率偏低,但不显著,因此,对于类似于马尾松的针叶树种,在研究养分再吸收效率时,可以应用易于操作的基于质量浓度的养分再吸收效率。 3)通过绿叶N/P所反映的N、P养分的相对限制性影响了植物对N、P的利用特征,并以马尾松和樟子松为例证实了这种关系的存在;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随N的限制性增强,N的再吸收效率、转移度、利用效率随之升高,反之亦然;常绿植物随P的限制越强,P的再吸收效率反而降低,反之亦然,这可能与常绿植物P含量低有关;常绿植物P的再吸收水平和利用效率与P的限制性没有关系;落叶植物随P限制性增强,P的再吸收水平和利用效率随之升高,反之亦然,但P的限制性与P的再吸收效率没有关系;N/P与N和P利用特征的关系对于指导适地适树有实际意义,在土壤N含量比较低的立地,选择N/P高的植物,将有利于提高N的养分利用效率,反之,在P含量比较低的立地,选择N/P高的植物将有利于提高P的利用效率。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介绍了长效硝基复混肥的研制生产和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解决了硝酸铵的农用问题。通过田间应用推广,初步获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并简化了栽培方式,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我国硝酸铵的农用开创了新的途径。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大城市区域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问题,认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环境敏感区的保护规划;二是生态绿地空间规划;三是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规划。根据沈阳市景观结构特点,提出了沈阳城市结构规划的基本思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Melatonin is a highly conserved molecule that not only exists in animals, but also is present in bacteria, unicellular organisms and in plants. Since melatonin is an antioxidant, in plants melatonin was speculated to protect them from intrinsic and environmental oxidative stress. More importantly, melatonin in edible plants inevitably enters animals and human through feed and food. In this study, more than 100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methods of solid phase extraction and HPLC-FD on-line with MS to determine whether melatonin is present in these commonly used herbs. Melatonin was detected in majority of these plants. Sixty-four of them contain melatonin in excess of 10 ng per gram dry mass. Melatonin levels in several herbs are in excess of 1000 ng/g. It is well known that normal average physiological plasma levels of melatonin are only 10-60 pg/mL. These high level-melatonin containing plants are traditionally used to treat diseases which presumably involve free radical damage. The current study provides new information concerning one potentially effective constituent present in a large number of medicinal herb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se herbs should be reevaluated in reference to their nutritional and medicinal value. (C) 2003 Elsevier Scienc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研究我国西南地区苔藓植物时,首次在中国大陆发现钝角顶苞苔(Acrobolbusciliatus(Mitt.)Schiffn.),顶苞苔科亦为中国大陆的新记录,其地理分布也进行了探讨。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重复使用吗啡将导致吗啡成瘾,其主要表现如依赖、耐受、敏感化以及吗啡停用后的戒断反应。其核心特征是强迫性吗啡使用:即成瘾者失去了对药物寻觅和摄取的控制。药物成瘾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学习记忆参与药物成瘾过程。学习记忆和药物成瘾都受到相似的神经营养因子,递质释放与转运的调控,它们都受到cAMP,CREB等调控因子的调控。研究发现在与成瘾相关的线索,如用药有关的人物、地点或暗示等,都可能恢复觅药和用药行为。当把成瘾相关的线索呈现给戒断中的人时,可以发现这些人表现异常,如心率、呼吸加快,血压升高,并表现明显的渴求行为,前额叶在这种线索导致的渴求行为中起重要作用。以前的研究证实条件化位置偏好(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是一个很好的模型来研究环境线索在成瘾中作用,可以用来分析检测成瘾行为。因此,在实验一、二中,采用CPP模型来研究吗啡相关的学习记忆与胆碱系统,以及蛋白质合成的关系;实验三研究了前额叶和海马在吗啡成瘾和戒断过程中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γ-GABA)含量的变化。 (1):学习和记忆依赖于多种递质的共同作用,不同的递质在不同的学习记忆中的作用也不一样。大量的研究表明胆碱系统在学习记忆中起重要作用,胆碱系统抑制剂可以导致学习记忆障碍。在本实验中,我们研究东莨菪碱(经典的抗胆碱能药物,影响记忆的获取过程)对吗啡以及食物相关的线索的记忆的影响,研究抑制胆碱系统对这两种线索相关的奖赏性学习记忆的影响。采用腹腔注射东莨菪碱,三个不同的剂量(0.5、1、2mg/kg),在给吗啡(40 mg/kg)或者食物之前30分钟给东莨菪碱,连续给药4天。结果显示,除了0.5 mg/kg的东莨菪碱不能抑制食物导致的CPP外,其他剂量的东莨菪碱都明显抑制食物导致CPP。但是东莨菪碱并不能抑制吗啡导致的CPP,而且,2.0 mg/kg东莨菪碱强化了吗啡线索相关的学习记忆。这种结果表明吗啡导致的奖赏性学习和普通的普通记忆存在不同的机制。 (2):记忆的形成需要蛋白质的合成,特别是长时程记忆。在记忆形成的不同阶段,蛋白质的合成对记忆的影响不一样,在学习前后较短的时间内给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可以有效的抑制长时程记忆的形成。学习记忆参与吗啡成瘾过程,那么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是否也能抑制吗啡成瘾相关的学习记忆呢?本实验中,采用环己酰亚胺(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抑制记忆的巩固)来研究抑制蛋白质合成对吗啡线索相关的学习记忆的影响。腹腔给环己酰亚胺,剂量30mg/kg,给药时间为给吗啡前30分钟,同时,后30分钟以及后2小时。实验发现在给吗啡前后30分钟内给环己酰亚胺可以削弱对吗啡相关的线索的记忆,但是不能完全抑制这种记忆的形成,而且在吗啡后两小时给环己酰亚胺基本上对这种记忆没有抑制作用。这种结果表明吗啡相关的联合型学习记忆的形成并不完全依赖于蛋白质的合成,脑内还存在其他的途径来参与这种记忆过程。 (3):GLU和GABA参与许多学习记忆过程,同样它们在吗啡成瘾过程中也起重要的作用。前额叶和海马在记忆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它们在成瘾记忆中也扮演重要角色。那么在成瘾及戒断过程中,前额叶和海马中GLU和GABA会有什么变化呢?本实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分析法分析在吗啡成瘾及戒断过程中前额叶和海马中总GLU和GABA的动态变化。实验发现在吗啡成瘾及戒断过程中,GABA和GLU在前额叶和海马中的总含量都没有显著的变化,尽管在给药和戒断中,这两种递质都下调然后逐渐上升,但是跟对照组比较都不显著。但是比较吗啡组之间的变化,可以看出前额叶GLU在给药及戒断过程中有比较显著的变化。该结果提示在吗啡成瘾和戒断过程中,GLU和GABA的总量并没有发生显著的改变。结合前人的研究我们认为,这两种递质在成瘾和戒断过程中,它们的合成,释放以及在突触间的转运等各个环节都受到影响,从而参与吗啡成瘾。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Fifty-six samples of nannofossil ooze were collected from Core PC5794 in the northern equatorial Pacific at 5 em intervals. With the methods of mass spectrometer (VG354) and ICP, the 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epsilon(Nd)(t)), Mn contents and Mg/Sr ratios of carbonate phase have been analyzed. CaCO3 contents of bulk sediments were obtained by dissolution of 0.5 mol/L HCl. Based on these data, the high-resolution epsilon(Nd)(t) profile of seawater in early Miocene with core depth(or time) have been established. The values of epsilon(Nd)(t) range from -6.2 to -2.97 and 4 fluctuation cycles existed during 24.06-22.02 Ma. 4 low epsilon(Nd)(t) values (about -6.4) correspond to high CaCO3 contents, which implicates that there were 4 cold epochs or 4 times of Antarctic Bottom Water activity. They occurred at the time of 24.06 Ma, 23.85 Ma, 22.88 Ma and 22.26 Ma, respectively. High epsilon(Nd)(t) values correspond to the high Mn contents and high values of Mg/Sr ratio, which indicates the existence of 4 intense hydrothermal activity periods during 24.06-22 Ma, the durations of them are 4.05-23.98 Ma, 23.69-23.15 Ma, 22.74-22.37 Ma and 22.06-22.02 Ma, respectively.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中华绒螯蟹是我国重要的水产经济动物,近年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持续增加。但是,伴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环境也日益恶化并导致了大量疾病的发生,严重制约了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疾病预防和控制对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其他无脊椎动物一样,中华绒螯蟹的免疫系统没有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而是依靠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构成的固有免疫系统来对病原进行识别和清除。中华绒螯蟹的固有免疫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华绒螯蟹病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本研究采用大规模EST测序方法,结合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从中华绒螯蟹血淋巴中克隆到了过氧化物还原酶(peroxiredoxin,EsPrx6)和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EsTrx1)基因的cDNA 全长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检测了这两个基因在健康个体中表达的组织分布情况以及鳗弧菌刺激后血淋巴细胞中的时序表达规律;同时,将这两个基因的编码区克隆到pET 系列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重组表达,并进行了体外活性检测。 过氧化物还原酶是一个抗氧化蛋白超家族,在保护机体免受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伤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绒螯蟹Prx6(EsPrx6) 基因的cDNA 全长为1076 bp,5` UTR(untranslated region,UTR) 为69 bp,3` UTR 为347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660 bp,编码219 个氨基酸的蛋白。mRNA 3`-端具有多聚腺苷酸加尾信号(polyadenylation signal)AATAAA 和polyA 尾巴。EsPrx6 的预测分子量为 24 kDa,理论等电点为6.21,具有一个保守的Prx 结构域、一个AhpC 结构域和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中心PVCTTE,表明EsPrx6 属于1-Cys 型Prx。在所检测的组织中均有EsPrx6 的表达,其中以肝胰腺表达量最高,为血淋巴细胞中表达量的17.4 倍。鳗弧菌刺激后,血淋巴细胞中EsPrx6 的表达下降,到12 h 时,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时间推移,表达水平逐渐回升,但在整个实验期间,都没有恢复到起始水平。将EsPrx6 进行体外重组并在大肠杆菌E. coli BL21(DE3)中实现表达,重组EsPrx6 具有预期的抗氧化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其中抗氧化活力为14.69 U/mg 蛋白,高于相同条件下GSH 的抗氧化力(P<0.05),过氧化物酶活力为23.46 U/mg 蛋白。结果表明,EsPrx6 作为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在中华绒螯蟹抵御ROS 可能引起的氧化损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硫氧还蛋白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具有硫醇依赖性的具有还原活性的蛋白。中华绒螯蟹Trx1(EsTrx1)基因的cDNA 全长为641 bp,5` UTR 为17 bp,3` UTR 为306 bp,开放阅读框为318 bp,编码105 个氨基酸。EsTrx1 的预测分子量为12.2 kDa,理论等电点为4.8。EsTrx1 不含信号肽,其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动物的Trx1s 具有高度相似性,如与地中海黄蝎的Trx1 相似度达到73%;而与其他物种Trx2 的同源性很低,相似度仅为14.3-22.8%,表明EsTrx1 属于Trx1 亚族。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发现,EsTrx1 在鳃、性腺、肝胰腺、肌肉、心脏和血淋巴细胞中都有表达。血淋巴细胞中EsTrx1 mRNA 的表达量在菌刺激后上升,刺激后6 h,实验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然后逐渐恢复到刺激前水平。为进一步探讨其生物学功能,将EsTrx1 进行体外重组并在大肠杆菌E. coli BL21(DE3)得到表达,重组EsTrx1 具有预期的氧化还原调节活性,抗氧化活力为3.06 U/mg,且抗氧化活力高于GSH(P<0.05)。rEsTrx1 的二硫键还原活力为5.03,低于凡纳滨对虾的二硫键还原活力(10.44),接近于大肠杆菌(4.93),小牛胸腺(6.50)和小牛肝脏(5.09),而高于鲍鱼Trx2(1.83)活力。结果表明,EsTrx1 在生理条件下能够作为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参与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反应。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海洋生物具有产生丰富多样的次生代谢产物的能力,其中红藻门松节藻科海藻卤代次生代谢产物以其结构新颖、生物活性独特引起了天然产物化学家的重视。 本论文对海洋红藻多管藻和松节藻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综合利用各种色谱学方法 (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以及重结晶等) 和现代波谱学技术 (IR、UV、EI-MS、FAB-MS、HR-ESI-MS、CD、1H-NMR、13C-NMR、DEPT、1H-1H COSY、HSQC、HMBC等),共分离鉴定了100个化合物,发现25个新化合物。 从多管藻中分离鉴定38个化合物 (24个溴酚化合物),其中7个新化合物 (均为溴酚化合物),包括1个菲并呋喃结构溴酚 (P1), 2个二氢菲结构溴酚 (P2, P3),1个含 5,7-dihydrodibenzo[c,e]oxepine 结构溴酚 (P4)和3个简单溴酚 (P5, P6, P7)。P1 (urceolatin) 属首例报道的具有菲并呋喃结构的天然产物,从该种中分离的化合物P12 和 P13 可能是其生源合成的前体。P2和P3为第二例报道的具有二氢菲结构的溴酚化合物。 从松节藻中分离并鉴定了62 个化合物,其中18 个为溴酚类新化合物,44 个为已知化合物。化合物具有多变的取代基团,包括2 个脲基吡咯烷酮溴酚化合物 (R1, R2), 4 个γ-脲基丁酸溴酚化合物 (R3-R6),5 个酰胺溴酚化合物 (R7, R8, R9, R13, R14),1 个溴酚砜化合物 (R12), 1 个Xanthene 溴酚化合物 (R10)和5 个简单溴酚化合物 (R11, R15, R16, R17, R18)。R1、R2 是首例报道的含有脲基吡咯烷酮片段的天然产物,R10 为首次报道的溴代Xanthene 类天然产物。 对分离到的化合物进行了清除DPPH 和ABTS两种自由基活性的筛选。结果发现溴酚类天然产物具有显著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其中R3 的IC50 仅为3.3 μM, 其活性强度约为阳性对照BHT (IC50 为82.1 μM) 的24倍。另外,溴酚类天然产物对ABTS自由基有较强的清除活性,R2 的TEAC(Trolox efficency activity capacity)值为5.2 mM,约为阳性对照 (ascorbic acid, 1.02 mM) 的 5 倍。初步的构效关系研究发现,稠环分子、多羟基和邻位甲氧基等结构特点能有效增强DPPH 自由基清除活性;特殊取代基如脲基、吡咯烷酮等含有氮原子的基团,能有效增强ABTS 自由基清除活性,多羟基、溴代等结构特点也使其活性有所增强。 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海藻卤代化合物的结构类型,为多管藻和松节藻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