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8 resultados para soil erosion
Resumo:
动态土壤侵蚀包括依赖于空间与时间的土壤剥离、细沟的形成、水流中过量泥沙的沉积、沉积泥沙中细沟的再生等物理过程。与泥沙从沉积区域再剥离相关联的细沟再生是细沟变窄加深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现象。该文介绍一种实验装置 ,用于测量类似于沉积土壤的疏松土壤材料细沟再生的力学参数。用一种沙壤土进行实验 ,测定了不同团聚体大小和坡度下细沟再生开始和停止所对应的临界水流量。计算出了与沟坡相关的临界剪切应力。这些结果有助于理解细沟的再生及其数量关系 ,以及临界剪切应力与坡度间的定量关系 ;对于发展由沉积土壤再生的细沟演化过程模型特别有用。
Resumo:
本本文以黄土高原为例,讨论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开发西部切入点的科学和实际意 义。从黄土高原毁林毁草耕垦和人为加速侵蚀的发展,剖析了退耕还林还草作为生态环境建 设切入点的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剖析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切入点及其实施对策。
Resumo:
应用137Cs示踪技术估算农耕地土壤侵蚀量的定量模型主要有两类:径流小区上建立的经验关系式及各种理论模型。文章主要对各种主要模型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各种模型的优点、局限性进行了比较和评价;指出今后在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中注意的问题。09jgg$g2l!1Mng:44Ntd。deIH20{lse3MxBijL&:nwlxxatx*rrr。k$1lreX4各种主要模型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各种模型的优点、局限性进行了L田获$叶平价;指出今后在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中注意的问题。
Resumo:
介绍了大气散落核素 7Be、2 1 0 Pbex、1 37Cs复合在土壤侵蚀和泥沙来源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阐述了核素比率应用的原理、特点及其能更为敏感地反映土壤侵蚀速率和过程等优点 ;说明多元素复合示踪在推断土壤不同侵蚀过程及估算土壤侵蚀速率方面的作用 ;论述了建立两核素相关深度曲线确定泥沙起源深度的应用原理和特点及其应用范围 ,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简单的评价。
Resumo:
新构造运动是黄土高原区域环境变迁的主导性因素。 2 .5 Ma以来青藏高原的阶段性强烈隆升 ,导致了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加强 ,黄土高原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气候向干旱化趋势演化。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阶段性隆升或沉降与气候演化的共同作用 ,导致了黄土堆积沉积的跳跃式阶段性扩展。黄土高原的地貌演化可以黄河水系的诞生为界限 (1.6 7~ 1.43Ma B.P.)划分为二个阶段 :古湖泊低地阶段和高原河流阶段
Resumo:
根据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在ArcGIS软件平台下,以黄土高原延河流域为例,在合理选用和计算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中各因子参数的基础上,计算并分析陕北黄土高原延河流域退耕前后土壤侵蚀量的变化及其动态分布。结果表明:1)延河流域退耕后,土壤侵蚀明显减少,与1986—1997年相比,退耕后至2000年土壤侵蚀量平均减少34%;2)坡耕地对土壤侵蚀影响明显,尤其是陡坡耕地退耕至关重要;3)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各因子中,短期内影响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的主控因子是植被覆盖管理因子,所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是减少土壤侵蚀的有效方法。
Resumo:
区域土壤侵蚀模型是大区域土壤侵蚀普查和水土保持宏观决策的支持工具,土壤侵蚀模型的研发是土壤侵蚀学科的前沿领域。基于DEM将区域划分为规则网格,设计产流、产沙过程的单元模型,包括植被截留、入渗、填洼、流速、携沙能力、径流剥蚀量、泥沙沉积等算法。将月降水当作1次降雨事件,并划分若干时段进行迭代计算,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完成水沙汇集运算,并在ArcGIS支持下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有效地完成了区域侵蚀产沙量的计算。将模型应用于延河流域得到:1995年7月份平均径流深为35.6 mm,径流系数为0.237,流域出口径流量为2.72亿m3,流域出口输沙量为0.38亿t,流域平均侵蚀模数为4575 t/(km2.月);输出图形空间格局和结构符合实际情况,初步模拟结果令人较满意。
Resumo:
水文地貌关系正确DEM(hydrologically correct DEMs,Hc-DEM),是指符合水文地貌学基本原理,正确反映水文要素(水流方向、水流路径、水系网络、流域界线等)与地貌特征发生和位置关系的DEM。区域尺度水文和土壤侵蚀等研究中,地形因子参数只能利用DEM来提取,为了准确反映地面形态,有效提取地貌和水文特征因子,建立Hc-DEM是必需的。笔者对Hc-DEM的概念、建立方法进行了讨论和介绍;以黄土高原为例,提出了利用多种比例尺数字地形图和ANUDEM软件建立DEM的关键参数;通过与TIN方法建立的DEM的比较,对所建立的DEM进行了简要评价。研究表明,利用我国已有的数字地形图和ANUDEM软件,可以建立Hc-DEM,为流域水文和区域尺度水土流失定量分析模拟、区域尺度植被适宜性评价等研究提供更加直接的数据支持。
Resumo:
通过对黄土高原典型地区土壤侵蚀以往的研究结论进行综合分析 ,在比较土壤侵蚀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 ,对这些典型地区土壤侵蚀的共性与特点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1、黄土高原典型地区土壤侵蚀影响因素有降雨、地形及土地利用 ;2、黄土高原各典型地区主要侵蚀类型为水蚀及重力侵蚀 ;主要侵蚀发生时间为汛期 ;主要侵蚀空间分布特征为具有垂直分带性 ;3、绥德地区侵蚀产沙强烈 ,天水地区侵蚀相对轻微 ,安塞地区各种侵蚀特征典型 ,西峰地区土壤侵蚀特殊。
Resumo:
以区域水土流失为主题 ,分析并阐述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研究的今后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Resumo:
介绍了新一代图像处理系统ERMapper及其应用 ,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下影响水土流失的地形因子。针对ERMapper的图像处理功能 ,对地形因子的提取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 ,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Resumo:
本文以翔实的数据说明了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 ,并从良化生态环境 ,坚持综合整治、搞好小流域治理、提高防洪综合能力、加大执法力度、增强保水保土意识等方面 ,提出了防治我国水土流失的具体途径。
Resumo:
阐述水土流失的基本概况、主要原因及其严重危害 ,提出应采取的防治措施。
Resumo:
作为研究土壤侵蚀垂直分布的新方法 ,较详细地描述了稳定性稀土元素 (REE)示踪法的原理与操作技术 ;通过实例说明了诸如示踪元素的选择原则、施放量的计算、施放方法及其注意事项等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 ;给出了该方法的精度计算公式。
Resumo:
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增施N、P均能增加作物的产量和减少水土流失 ;当N、P用量分别达到 5 5 .2kgN/hm2 和 90kgP2 O5/hm2 时 ,泥沙有机质和全氮流失最少 ,流失量分别为 2 0 89和 1 75kg/km2 ;当N、P用量分别为 5 5 .2kgN/hm2 和 4 5kgP2 O5/hm2 时 ,土壤矿质氮流失最小 ,其流失量仅为 2 7.9kg/km2 ;作物对土壤氮素的吸收 ,可减少土壤氮素的流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