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7 resultados para 40-1
Resumo:
本文以白杄的合子胚为材料,建立了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其植株再生系统.通过对影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主要因素的系统研究,实现了体细胞胚的高频率发生。运用扫描电镜、整体染色封片及石蜡切片等方法全面观察了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的形态学、细胞学及组织化学变化。建立了胚性细胞悬浮系,测定了几个重要生长参数的变化动态,优化了体细胞胚的液体培养条件。采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电泳方法分析了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三种同工酶的变化。通过压片法观察了长期继代过程中胚性愈伤组织细胞及其再生植株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具体结果如下: 合子胚在4-6 ℃低温条件下保存1~3个月后,接种于LP+2mg/L2.4-D+lmg/L 6-BA的培养基上,黑暗条件下培养1个月后,产生浅黄色、褐色和白色半透明三种愈伤组织,其中白色半透明愈伤组织是胚性愈伤组织。黑暗中胚性愈伤组织在MS+lmg/L 2,4-D+lmg/L KT的继代培养基上可保持旺盛的增殖能力和分化潜力。当胚性愈伤组织转到MS+5mg/L ABA+50g/L PEG+5mg/L AgN03的分化培养基上,1个月后可产生大量正常的子叶期成熟体细胞胚。成熟体细胞胚在相对湿度为75%的条件下干化20天后,转到含0.5%活性炭的无激素1/2MS基本培养基上,约40天后长出1.5—2.5cm的根,约60天后长出真叶。光,ABA、蔗糖、AgN03 PEG浓度是影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主要因素。 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以新产生的子叶期体细胞胚为外植体,也可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 胚性愈伤组织起源于合子胚子叶和下胚轴的表皮及表皮下的一些细胞。胚性愈伤组织中的一些单个胚性细胞经过第一次分裂产生两个细胞,即胚细胞和胚柄细胞,它们继续进行分裂几次以后形成胚性胚柄团结构。胚性胚柄团在分化培养基上可发育为成熟的子叶期胚。体细胞胚的成熟过程大致可分四个时期:胚性胚柄团、球形胚至鱼雷形胚、子叶前期胚和子叶期成熟胚。通过PAS反应研究后发现,在体细胞胚发育过程中,淀粉粒在胚性胚柄团时期开始积累,至心形胚时期达到积累高峰,子叶胚时期仅在器官原基及其附近细胞肉有淀粉粒分布。结果表明,淀粉是体细胞胚胎发生的一种重要能量来源。 在初始细胞密度为3.O%(鲜重)、摇床转速为150r/min的条件下,用与固体培养基成分相似的液体培养基对胚性愈伤组织进行悬浮培养,胚性愈伤组织的生长率大大提高。在悬浮培养过程中,培养物的鲜重、干重、紧实细胞体积及胚性胚柄团数目依次在6~10天内达到高峰。培养液的pH值和电导率分别在6—8天达到最低点。 胚性和非胚性愈伤组织的三种同工酶酶谱都明显不同;胚性愈伤组织的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酯酶活性较高,而非胚性愈伤组织的酯酶活性较高。体细胞胚发育过程中,三种同工酶酶谱都呈规律性变化;j活性都有逐渐增强的趋势,但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到了最后时期又突然下降。 胚性愈伤组织经过长期继代后,生长率和分化能力没有明显变化,但有些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发生了无规律的变化( 2n=7—24,2n>28),而再生植株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比较稳定( 2n=28).
Resumo:
草原不仅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一种类型,而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畜牧业基地。由于草原多处于半干旱区,所以研究草原生态系统的水循环、水利用非常重要。本文对我国内蒙古草原区一个典型的群落-羊草群落的水分运动特征进行了定位观测,并在对这些观测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oil-Plant-Atomosphere Continuum, SPAC)内的水流运动过程进行了仿真。 气孔是草原生态系统SPAC水流运动中最大的阻力项,是制约SPAC内水流通量的“瓶颈”,因此要想对该系统进行仿真首先必须建立精确的气孔导度(阻力)模型。根据1998~1999观测,羊草气孔导度主要受0~40cm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在日的时间尺度上,用普通的线性回归模型对日均气孔导度就可以实现精确的预测,R~2可以达到96%,但是在小时的时间尺度上,仅用0~40cm土壤含水量是不够的,必须同时考虑其它环境因子的作用、构建具有一定机理基础的模型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模拟精度。现有的具有机理性质的气孔导度模型大致可以分为“Jarvis-类”和“BWB模型”(或“光合-导度”模型)。但是它们都没有充分考虑土壤水分因素对气孔导度的重要作用,所以这不符和草原区的实际情况。本文构建了一个考虑土壤水分因素的气孔导度模型,并分析了环境因素之间的互作对气孔导度的影响程度,最后这个模型被应用到了SPAC系统能量平衡和蒸散过程的模拟中去。 在降水量正常的情况下,例如1999年(年降水量344mm),羊草群落的显热通量明显高于潜热通量;在特别干旱的情况下,例如 1997年(年降水量仅280mm左右),白天甚至可能出现潜热的逆向传递;但是在湿润的年份,例如1998年(年降水量507mm),潜热通量却与显热通量相当。 在模拟植物蒸腾和群落的蒸散时需要分析叶片和冠层能量平衡,此时,往往需要简化处理,为了使这种简化更符合实际情况,所以根据羊草叶片红外辐射温度的实测结果,对羊草叶片上的能量平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阳短波辐射对叶片能量总收入的贡献率小于30%,而来自地表和天空的长波辐射却古总收入的约74%。叶片的热辐射为双向,占叶片能量总支出的约90%。显热与潜热交换的总和才占叶片能量总支出的10%,而且在所测的时间点上两者的平均值相近,各占5%左右。在能量平衡的各分量中,长波辐射部分表现为净支出,因而可以假设短波辐射为叶片的唯一能量来源。此时,热辐射消耗其中的59%,显热潜热消耗40.1%。 将冠层分成上中下三层,分别模拟了这三层叶片以及土壤表面的能量平衡动态。与实测的各层红外辐射温度进行了对比,发现模型预测的冠层温度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良好,但是对中下层叶片温度的预测偏低。对土壤表面温度的模拟效果不好。 由于1998年降水量很大,根据蒸渗仪的观测,2m土体出现了渗漏。渗漏的出现,使得生长季末0~2m土壤贮水量与生长季初相比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由于渗漏使得80~120cm土层内的粗细交界面得以贯通,该层对其上层土壤水头的蓄持能力下降,所以在1999年即使降雨强度不大也会造成渗漏的再次发生,这使得1999年生长季各月份水分平衡表现为较大的净支出。因此,实现SPAC水流成功模拟应该考虑土壤质地的成层性,以及渗漏的问题。 根据1998年波文比、涡度相关和蒸发渗漏仪联合实验的结果,对三种方法监测内蒙古草原群落蒸散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三种仪器逐时、逐日蒸散回归关系极显著(P=0.000),但是涡度相关的测量值往往低于其它两者。分析认为蒸发渗漏仪在逐日或者更长的取样时间间隔上能够达到足够的精度,适合于作为长期监测内蒙古草原群落蒸散量的工具,但是,由于受风压等随机因素的影响,不适用于逐时或逐分的测量。波文比在无对流逆温的天气里可以精确地测定逐刻和逐时的潜热通量,适合于作为短期的监测工具,但在更复杂的气象条件下波动幅度较涡度相关大。涡度相关法能在较复杂的天气条件下稳定地反映逐刻、逐时和逐日的潜热通量变化。但是,在内蒙古草原区现实的野外条件下,涡度相关法尚难以作为长期蒸散监测的工具。 除了对上述三,种观测方法进行比对外,还有波文比与Penman-Moteith公式、涡度相关法与Penman-Moteith公式对蒸散的监测进行了对比,发现Penman-Monteith公式在1998和1999年都低估了蒸散。分析认为,对总蒸散的低估可能来自对土表蒸发的低估。 本文最后还对SPAC系统水流各部分的模拟进行了整合,希望得到一个对整个系统的水流循环进行动态仿真的模型。
Resumo:
1.羊草对土壤水分的响应与适应 羊草生物量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逐渐降低,后期的降低幅度远远大于前期。干旱促进鞘分配增加,增加了在处理初期的根的分配,但到后期则使之减少,表明羊草在经历较长期的持续干旱后通过增加根部的比重来提高抗旱性的能力逐渐降低。轻度(LD)、中度干旱(MD)对羊草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气孔密度、光合参数、荧光猝灭参数和群体日交换速率无显著影响,但严重土壤干旱使它们显著降低。 羊草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以中度干旱的最高,严重干旱(SD)特别是极严重干旱(VD)使之显著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FAA)的变化与之相似。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硝酸还原酶(NR)活性逐渐下降,而谷氨酰胺酶合成酶(GS)的活性变化则是LD和MD使之分别增加了25.75%和12.22%,SD和VD则分别减少了8.21%和28.72%,说明了NR的活性变化对土壤干旱较敏感,而GS的活性则对适度的干旱有一定程度的适应性。LD处理没有增加天冬酰胺酶(AE)和内肽酶(EP)两种酶的活性,但MD、SD和VD使两种水解酶的活性显著增加,说明轻度土壤干旱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解作用有稍降低作用,但随着土壤干旱程度的加剧,又极大地促进了这个分解过程。严重和极严重土壤干旱显著降低了叶片的总核酸含量和RNA的含量,暗示严重程度的土壤水分胁追限制了核酸的合成代谢,加强了其分解代谢,严重土壤干旱还显著增加了丙二醛(MDA)的含量,说明提高了羊草叶片叶肉细胞的膜质过氧化水平。 2.羊草对土壤干旱和复水的响应与适应 羊草受到适当的干旱驯化可促进生长,但过长时间的干旱处理,复水后未能补偿损失的生物量和叶面积。羊草叶片的气孔密度以中度干旱持续期(Mtd)处理的最高,其次是短期干旱持续期( Std),二者分别比没有经过土壤干旱的处理(对照)增加了14.90%和3.61%,但长期干旱持续期(Ltd)却使之减少了27.19%,气孔指数亦有类似的趋势。复水增加羊草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近期复水的激发效应明显大于前期,而对夜晚的呼吸作用影响不显著。水分利用率( WUE)的日变化动态呈“M”字型曲线,以Mtd的WUE值的峰值最大,以三次曲线拟合WUE的24小时日进程最佳。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分析结果表明,复水,特别是最近的复水可显著改善羊草叶片的PS II性能,增加叶绿素a,b的含量及其比值,提高碳酸酐酶的活性。 羊草含氮量以叶片的最高(4.40%),根部的最低(1.99%),枯叶、茎鞘和根茎的含量差异较小(2.26~4.40%)。所有器官的含氨量对土壤水分处理的响应基本一致,以对照处理的最低,Std的最高。各器官的碳氮比都是以对照的最高,而其它土壤水分处理相差不显著,给于一定时间的土壤干旱处理可使羊草获得较强的氨代谢能力。Std的氮素总拥有量最多,和对照相比,绿叶、枯叶、茎鞘、根茎和根分别提高了35.58、26.88、23.49、31.66、40.75%,而Ltd的含氨总量呈下降趋势,说明短时间的土壤水分干旱处理可明显促进羊草各器官和植株的氮素积累,而较长时间的土壤干旱则不利于氮素的积累。羊草各器官氮素绝对量占整株的百分比从大到小依次为:绿叶(42.42-44.00%)、根茎(20.13—23.69%)、根(15.43~17.18%)、枯叶(10.07~11.30%)和茎鞘(7.27~8.67%),表明叶片的氮素存量占植株的一半以上。Mtd处理增加了叶片的氮素贡献率,减少了茎鞘和根茎的贡献率,有利于加强叶片的光合性能。 以中度干旱持续期(Mtd)处理的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RNA含量为最高,但中长期的土壤干旱处理再复水后则显著降低了羊草叶片内肽酶(EP)的活性和MDA的含量,说明给于一定时间的土壤干旱处理可使羊草叶片保持较高的蛋白质代谢水平,降低膜脂过氧化水平。 3.羊草对昼夜温差与土壤水分交互作用响应与适应 昼夜温差减少使单株羊草的生物量降低21.3%,分蘖和根的生物量减少,而鞘的生物量稍增加,显著降低了严重和极严重条件下的生物量。温差缩小降低了分蘖和根的投资比例,减少植株的地下部分生物量,而增加新叶、鞘和分蘖光合产物的比例,表明温差的减少将抑制光台产物向地下部分的转移。温差减少对充足土壤水分和轻度干旱处理的放射性比强影响较小,但减少了其它3种干旱处理的放射性比强。其原因主要是减少了植株鞘、根和根茎的放射性比强,显著增加了饲喂叶和心叶的放射性比强,表明温差的缩小阻止了“源”的光合产物向“库”的转移,降低对分蘖和根的投资,不利于羊草对干旱逆境的适应。 昼夜温差缩小使羊草叶片的气孔密度降低4.01%,而且减少了土壤干旱对气孔密度的影响。较高的昼夜温差和较低的昼夜温差相比,羊草叶片的光合速率和WUE分别增加了7.37%和20.09%;而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分别降低了14.03%、2.57%和10.80%。昼夜温差减少降低了土壤干旱的δ13C值,说明可能减少处在干旱条件下的植株WUE,暗示减小昼夜温差不利于增大羊草叶片对土壤水分亏缺的耐性。昼夜温差的缩小主要影响了下午羊草群体的CO2交换速率,增加了对照、LD和MD处理的夜间呼吸速率,降低了尤其是显著降低了在土壤缺水条件下的CO2昼夜净交换量,而在两个昼夜温差条件下都是以LD的最高。 昼夜温差缩小影响氮素含量在羊草各器官中的氮素分配,降低了叶片和茎鞘中的氮素百分比含量,但增加了根茎和根中的氮素含量。在较小的昼夜温差条件下,LD显著增加了叶片的氮素含量,但其它土壤水分处理影响不显著,在较大的昼夜温差条件下,亦是LD显著增加了叶片的氮素含量,但MD也使其显著增加。昼夜温差缩小增加了叶片和茎鞘的碳氮比,降低了根茎和根的碳氮比,使叶片在中度和严重土壤水分胁迫时无变化,降低了响应于土壤水分变化的调节弹性。 昼夜温差缩小使羊草叶片可溶性蛋白质降低了16.14%。LD和MD显著促进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SD和VD都显著地降低了羊草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昼夜温差缩小有使羊草叶片游离氨基酸降低的趋势,主要是降低土壤干旱条件下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虽然昼夜温差缩小稍增加了可溶性耱的含量(4.68%),但使土壤干旱激发效应变得不显著,表明温差的缩小降低了叶片中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不利于羊草抗旱性的提高。昼夜温差缩小显著降低了羊草叶片的NR、GS和谷氨酸脱氢酶(GDH)的活性,在较小昼夜温差条件下几乎看不出土壤水分降低的激发效应,而在高温差下则明显看出LD的激发效应。昼夜温差减少加强土壤干旱对天冬酰胺酶和内肽酶活性的影响,加强了蛋白质和关键氨基酸的分解作用,提高了叶片的膜脂过氧化水平,不利于羊草对干旱的适应性响应。 在土壤水分充足条件下,昼夜温差缩减对羊草叶片气孔形态的影响不明显,但可以看出温差较大时有较多的星状蜡质覆于气孔表面及其周围,这可能是由于夜间温度升高后植物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而采取的一种适应性策略。在本实验条件下,中度和严重土壤水分胁迫使气孔变得更加凹陷,气孔更加坚挺,体现了对土壤干旱的适应性反应。对羊草叶片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表明,昼夜温差对土壤水分充足时的超微结构影响不显著,但在严重土壤干旱条件下,昼夜温差缩减似乎减少了叶绿体中的淀粉粒,加速了叶绿体和线粒体膜的裂解,表明昼夜温差缩减加大了严重土壤干旱对羊草叶片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负面影响。 4.羊草对温度和土壤水分交互作用的响应与适应 温度升高使羊草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增加,使光合速率(A)和水分利用率( WUE)降低。土壤干旱和高温均导致最大光化学效率、量子产额和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降低,使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升高。土壤干旱减少了羊草幼苗的生物量,却显著增加了根的贡献率和根冠比,而高温使二者显著地降低。在本实验条件下,直到极端干旱才显著降低了羊草叶片的A和WUE,而其他的水分处理影响不显著。土壤干旱使得叶片中的含氮量显著降低:温度对叶片氮含量无显著影响,但却显著地降低了根中的氮含量,尤其显著增加根与叶片氮含量的比率。高温加强了干旱对光合性能的影响,表明高温降低了羊草对干旱的适应能力。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对叶片保持高水平的可溶性蛋白质不利,温度过高还削弱了土壤水分亏缺对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的激发作用。水分梯度对20℃时的GS活性无显著影响,但LD促使26℃和29'C下的GS活性增加,MD以上强度的土壤干旱都显著降低了23℃以上温度尤其是29℃和32℃时的GS活性,表明高温和干旱的协同效应对谷氨酰胺的合成不利。高温增加了AE和EP的活性,加强了土壤干旱对羊草叶片蛋白质和氨基酸分解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的土壤水分条件下,高温对RNA的合成作用增强,认为这是对高温胁迫的一种适应性响应。 随着温度的升高羊草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土壤干旱亦增加了其可溶性糖的含量,但至极端干旱时则使之降低。在20℃下,土壤水分对羊草叶片的可溶性糖的含量无显著影响,在23—32℃温度条件下则是土壤干旱增加了其值,但至VD时则使之显著降低。不同温度条件下,土壤水分对羊草叶片的MDA影响不同,在20℃下,无显著影响,在23和26℃下,SD和VD使MDA稍升高,但在29和32℃条件下使之显著增加,说明温度升高加强了土壤干旱所引发的增加叶片膜质过氧化水平的负面影响。 5.柠条和杨柴对CO2浓度倍增和土壤水分交互作用的响应与适应 土壤干旱使拧条和杨柴的生物量在倍增CO2浓度条件下比在正常浓度条件下降低幅度更大。CO2浓度倍增较大地促进了充足水分条件下的植物生长,而对干旱条件下的生长促进作用则较小。无论在中度条件下还是在严重干旱条件下,两种优势植物均是在倍增CO2浓度条件下增加的根冠比幅度较大;无论在中度条件下还是在严重干旱条件下,且无论正常CO2浓度条件下还是在倍增CO2浓度条件下均是杨柴增加的幅度大。CO2浓度倍增主要增加了水分充足和MD的单位叶面积质量(LMA),但反而降低了严重干旱的LMA。 CO2倍增使δ13C降低,但土壤干旱使之增加。用“库”(根)中的δ13C值对“源”(叶片)中的δ13C作图,可以用以评价碳分配以及“库”中新增生物量,两种沙生灌木叶片与根部的δ13C值呈极显著线性关系,杨柴的斜率大于柠条的,表明前者叶片与根部在光合产物分配上具有较高的可塑性,这和干旱条件下杨柴的根冠比增加相关联。杨柴的“源库”调节特性反映了对逆境具有较高的耐性。 CO2倍增使柠条和杨柴叶片含氮量分别降低了10.40%和5.06%,土壤干旱有使柠条叶片含氮量增加的趋势,但中度干旱没有增加羊柴叶片的含氮量。CO2倍增使叶片的碳氮比显著增加,而干旱使之降低。CO2浓度倍增降低叶肉细胞质膜的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干旱亦使叶片的MDA含量增加。叶片含氮量与MDA呈显著正相关,表明CO2倍增有保护叶片免受土壤干旱的作用,但干旱的负面影响是CO2倍增效应所难以弥补的。 CO2倍增降低了柠条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但在干旱条件下降低幅度较小,说明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可减轻干旱影响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强度,体现了CO2浓度倍增对植物的抗旱性有利的一面。CO2浓度倍增使土壤水分充足条件下的柠条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17.24%,却使SD条件下增加10.78%,表明土壤干旱导致的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增加平衡了CO2升高造成的降低。在充足土壤水分和MD条件下,CO2浓度倍增对核酸总含量和RNA含量有稀释效应,但严重干旱条件下,CO2倍增提高了核酸总含量和RNA的含量。
Resumo:
碳循环研究已经成为目前生态学中的研究热点之一。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大部分草地处于对全球变化敏感的区域,也是研究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关键地区。我国草地面积十分辽阔,占我国陆地面积的40%以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和作用。 在碳蓄积研究中,对地上碳库的估计比较容易,而对地下碳库的估计却由于方法上的局限造成估计的精度不高。因此,研究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模式,尤其是地下生物量的分配,对于全球碳蓄积的 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植物生长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植物的生物量分配与环境因子也必然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了 解植物的生物量分配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相关模式,不但有利于减少生物量调查的工作量,而且能使碳蓄积量估计的精度大大提高。 (1) 本文通过对锡林郭勒草原上的克氏针茅植物群落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观测,初步得到了克氏针茅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规律: 2004年地上生物量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6、7、8月地上生物量较低,9月显著增加,为8月的4.8倍。2005年地上生物量表现出明显的单峰曲线,8月达到峰值,为150.48 g•m-2。2004年地下生物量6月到7月明显增长,7月、8、9月逐渐减少。2005年地下生物量出现两次增加和两次减小的过程。地下生物量在不同层次的分配数量及所占比例存在差异。0~10cm分配的地下生物量最多,所占比例最大,往下各层基本表现出逐层递减的趋势。其中,0~30cm地下生物量占0~80cm总地下生物量的70%。 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即为根冠比,根冠比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2004年从6月到9月根冠比表现为逐渐减小的趋势,最小根冠比值出现在9月,为9.22。2005年为明显的反抛物线形状,最小值出现在8月,为19.93。 (2) 分析克氏针茅群落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冠比三者关系的结果表明:克氏针茅草原群落地上生物量和根冠比的相关关系较为明显,而地下生物量与根冠比的相关关系较差。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相关关系较好,呈正相关关系。地上生物量对根冠比变化的贡献较大,而地下生物量对根冠比变化的贡献较小。 (3)在观测生物量的同时,用小气候自动观测系统记录了同时期的降水和气温资料,通过分析克氏针茅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及根冠比与降水、气温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2004年和2005年地上生物量均与上月降水量有显著相关关系,而两年的地下生物量与降水量的相关关系较差。两年的根冠比变化与上月降水量也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2004年地下生物量与上月平均气温的相关关系较好。2005年地下生物量与月平均气温的相关关系较差。2004和2005年地上生物量与月平均气温有很好的线性关系,但两年的相关关系正好相反。两年的根冠比与月平均气温的相关关系也表现的恰恰相反。 (4) 最后,分析了温室控制试验羊草种群的生物量分配对水热因子响应的阈值。得出以下结论: 土壤相对含水量范围为6065%、温度为26℃时的地上、地下干重都最大,表明这是羊草地上、地上部分生长最适宜的温度和土壤水分。土壤为相对含水量2530%、温度为20℃时根冠比值最大。 温度、土壤水分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羊草根冠比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根冠比对不同温度和土壤水分的敏感度不同。根冠比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和土壤相对含水量范围内发生敏感变化。
Resumo:
For minimizing cannibalism of African catfish (Clarias gariepinus) larvae two trials for a period of 14 and 15 days respectively in four aquaria of size 120x49x32 cm³ were conducted. Seven days old African catfish larvae with an initial total length and weight of 7.84 (±0.40) mm and 4.40 (±1.18) mg respectively in the first trial and similarly 7.52(±0.61) mm and 3.98 (±0.56) mg in the second trial at the rate of same stocking densities of 2500 larvae in each aquarium were stocked in both trials. Cannibalistic larvae were separated by using grader frame from each treatment at 7 days and 5 days interval during first and second trial respectively. Two mesh sizes i.e., 5 mm and 7 mm were used in the grader frame in both trials. Survival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1 than that of T2 in each trial. Grading of larvae with 5 days interval resulted higher survival rate than that of 7 days interval.
Resumo:
本发明涉及有机物的合成,具体的说是一种将有机羧酸转化为有机醛的制备方法。具体为在同一反应器中经两步反应,先将羧酸中的羧基转化为氧硼烷基化合物,然后加入质量为反应底物羧酸质量的0.1%-1.0%的2, 2,6,6-四甲基哌啶氧化物和反应底物羧酸当量的1.0-1.2倍的碱,在0-40 ℃下用反应底物羧酸当量的1.0-1.2倍的三氯异氰脲酸的丙酮溶液氧化为醛。本发明采用的一锅反应由有机羧酸制备醛的方法,反应条件温和、反应迅速,使用无毒氧化剂,反应过程绿色,工艺简单、易操作、易处理,有利于实现产业化。
Resumo:
本发明公开一种海带渣糖化产葡萄糖的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将海带渣加适量水后投入到酸预处理装置中,料液比为1:30-1:7,加入硫酸,至酸浓度为为0.5%-2.5%(w/w),反应釜中110℃-150℃水解;(2)对步骤(1)所得的海带渣转移至200目过滤布上,用清水冲洗除去残留的硫酸至海带渣pH为中性;(3)将步骤(2)所得的中性海带渣中加入柠檬酸钠缓冲液,pH为4.0-5.8,料液比为1:40-1:8,加入纤维素酶,酶用量为4-20mg/g底物,恒温摇床中40-55℃酶解,酶解时间为24-48小时,摇床转速为120 rpm。本发明工艺简单有效,将海带加工废弃物变废为宝。
Resumo:
解释合作行为演化中的"公共地悲剧"一直是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中重要而又未能有效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现有的合作演化模型中,描述合作行为演化的模型都是基于对称的思想发展而来,而现实的合作系统极可能是一个非对称的系统.但遗憾的是,合作行为的非对称性在现有的合作演化理论中被严重地忽视了.在一个稳定的合作系统中,合作方的个体数目和各自的收益与合作接受方事实上是高度不对等的.而在个体扩散难以实现的系统中,密度依赖的干扰性竞争对合作方和合作接受方的效应将会因此存在明显区别.本研究模型及模拟表明,合作方之间的密度依赖的约束或干扰性竞争将能维持公共资源利用的非饱和状态,合作系统将会因此维持合作关系局部的稳定,在公共资源很丰富的状态下,合作双方就不会发生竞争或冲突行为.增强合作方个体之间的密度依赖的干扰性竞争、合作方对合作接受方的贡献率、以及丰富的公共资源三因素将提高双方的合作频率.合作方和接受方之间的合作关系将会随系统的环境或生态条件的改变而转化为冲突关系,双方的关系并将随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而扰动(混沌).在非对称系统中,合作接受方对消极合作者或欺骗者的惩罚而对合作个体的奖赏将提高合作方对合作接受方的贡献率,即提高了类似于亲缘系数...
Resumo:
motilin,ghrelin是一对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多肽类荷尔蒙.尽管彼此有所区别,二者都在胃肠消化道行使功能,参与调控能量动态平衡和生长激素的释放.研究发现,编码这两种荷尔蒙前体的基因在哺乳动物进化的早期经历了插曲式的快速进化,期间积累了许多改变氨基酸性质(电荷、极性、及空间容量)的非同义替换.值得注意的是,有功能活性的obestatin多肽荷尔蒙很可能是这一插曲式快速进化后才演化出现的.在哺乳动物进化的早期,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变化,与此同时,我们观察到在相关过程中承担重要功能的motilin,ghrelin基因编码区经历了插曲式的快速进化,提示这可能对世系特异的适应性变化有所贡献.
Resumo:
To obtain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leaf-eating monkeys we have examined the mitochondrial genome sequence of two African and six Asian colobines. Although taxonomists have proposed grouping the "odd-nosed" colobines
Resumo:
一种强迫观念与行为障碍的小鼠模型建立方法及测试装置,属医学生物学研究领域。本发明采用昆明品系小鼠,皮下注射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昆布诺(Quinpirole),剂量为0.5mg/kg,每周注射两次,连续注射5周,每次注射该剂40分钟后将小鼠置于测试装置上待测。测试装置由置于木架1上的镜子2和玻璃平台3、摄象机4、与摄象机4连接的录象机5、与录象机5连接的计算机6组成。具有结构简单易制作,操作简便,成本低,实验所用小鼠廉价易饲养,实验周期短等优点。
Resumo:
Induced breeding of Clarias gariepinus was conducted monthly in hapa pens, set up in Otamiri river for nineteen months (June 1993 - December 1994). Results of natural fertilization were unsatisfactory as few eggs were fertilized. Mean relative fecundity, percentage fertilization, percentage hatching and percentage fry survival were: 15.86 ± 1.95 x 10', 18.92 ± 5.28%, 13.50 ± 3.8% and 6.42 ± 0.72%. Results from artificial fertilization were as follows: Mean relative fecundity, 13.80 ± 2.85 x 10', percentage fertilization, 81.91 ± 2.28%, percentage hatching, 86.10 ± 2.46% and percentage fry survival, 21.40 ± 1.89% respectively. The success of artificial fertilization depended largely on the latency period of 9-11 hours and this suggests that induced breeding in pens is feasible. The poor results from natural fertilization were attributed to lack of adequate substrate for the male fish to display courtship and subsequent fertilization of eggs.
Resumo: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是国内最早设立省级基金的省份之一。回顾十年所走过的历程,对基金管理工作作一初步总结,有助于“九·五”项目的组织和管理,也有助于完善并提高基金管理水平。一、昆明动物研究所承担省基金概况(一)获准基金项目总体情况及分类自1986年省基金设立以来,截止1996年我所共主持承担了69项基金项目,其中自由申请项目68项(台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省科委主任基金),累计获准金额201.9万元;重点项目1项,经费40万元(见表1)。从上表可以看出:第一,省基金资助强度逐年有所增强;第二,中青年同志主持的项目数呈上升趋势,自90年以后就保持在50%以上的项目由中青年同志主持。这两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省基金的发展过程。我所获资助的基金项目接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1.基础资料积累和社会公益性研究昆明动物研究所自1959年建所始,即开始动物资源调查,收集资料,至80年代已有相当的工作基础和资料积累,在省基金的支持下,一些动物类群的工作很快进人补点收尾和动物志的编写,现已出版《云南鱼类志》(上、下卷)、《云南两栖类志》、(云南鸟类志》(上卷·非雀形目);其余各卷也接近完稿或准备送审。比较典型的社会公益性研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