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4 resultados para 3-13
Resumo:
通过对牛蒡(A rctium lapp a L.)不同外植体、不同激素配比的比较研究,建立了牛蒡离体培养高效植株再生体系.牛蒡子叶与下胚轴切段在含2.0 m g/L 2,4-D和0.5~2.0 m g/L BA的M S培养基中愈伤组织诱导率可以达到87%~100%;在1.0~3.0 m g/L NAA和0.5~2.0 m g/L BA的M S培养基上通过愈伤组织间接分化或外植体直接分化形成不定芽,其中愈伤组织分化率可达100%;下胚轴的分化率明显高于子叶,在1.0 m g/L NAA和1.0 m g/L BA的M S培养基上下胚轴直接分化率达77.3%.组织学观察发现牛蒡再生有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发生两种途径.将生长状态良好的不定芽转至含1.0 m g/L IBA和1.0 m g/L NAA的1/2 M S培养基上生根,移栽,成活率达到93.3%.从诱导愈伤组织到组培苗在珍珠岩中过渡成活,大约需要13周.组培苗次年开花并结实,生长形态特征正常.
Resumo:
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和施肥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和相关肥力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苜蓿和土地休闲两种方式与裸地相比脲酶、转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全碳、全氮含量和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其中,脲酶活性增加了24.5%和25.0%,转化酶活性增加了18.4%和18.9%,磷酸酶活性增加了54.6%和50.4%,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了8.52%和59.3%,土壤全碳、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3.8%、13.0%和36.8%、33.7%,但苜蓿和休闲两种方式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施肥方式间相比,土壤酶活性、土壤全碳、全氮及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相差显著,其高低顺序为:NPKOM(氮、磷、钾肥+有机肥)>NPKST(氮、磷、钾肥+秸秆)>NPK(氮、磷、钾肥)>CK(无肥)处理;施肥特别是施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酶活性,使土壤全碳、全氮、有效养分含量显著增加。这表明黑土经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及施肥后土壤肥力提高,土壤质量得到改善。
Resumo:
根据建国以后黄土高原地区粮食生产进程经历了振荡期 (1 949~ 1 964年 )、徘徊期 (1 965~ 1 983年 )、增长期(1 984~ 1 997年 )三个阶段 ,分析了粮食发展趋势 ,预测了 2 0 0 0~ 2 0 30年七个不同年份全区和分区粮食的总产 ,并在对黄土高原粮食生产进行综合考察与定位试验的基础上 ,结合区域内各地粮食生产及地貌类型、土壤侵蚀程度、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条件和国家粮食政策 ,提出了粮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对策和技术对策
Resumo:
以苜蓿根瘤菌Rm10 2 1的 phaC基因突变体菌株Rm1114 4 (phaC ::Tn5 - 2 33)为受体菌 ,通过功能互补 ,成功地从构建的Bradyrhizobium japonicum USDA110基因文库中 ,筛查到能与Rm1114 4互补 ,使之恢复在以乙酰乙酸为唯一碳源的M9培养基 (M9-AA)平板上 5d形成明显可见菌落 ,以及在MOPS平板上形成粘液型菌落的表型的重组粘粒 pDC2 ;经证实 ,该粘粒带有 phbC基因 .完成了该基因的全序列测定并已在GenBank登记 ,登记号为AY0 775 80 .B .japonicumphbC基因由 180 3碱基对组成 ,GC含量 6 1.8% ,AT含量 38.2 % ;编码 6 0 0个氨基酸 ,Mr=6 6 .95× 10 3 .图 3表 3参 13
Resumo:
<正> 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除遇特大自然灾害外,农业生产一直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态势.1990年谷物的生产量达到3.13亿t,预测到2000年谷物产量可达4.53亿t,1985~2000年谷物平均增长速度为1.8%.美国的农业生产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有多种原因,其中政府重视土壤保护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80年代初期,美国的农业科学家皮门特尔就曾向全世界发出警告,指出土壤侵蚀已成为全世界第一号环境问题,呼吁人们注意土壤侵蚀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严重危害.而当时的美国同样面临着土壤侵蚀的严峻形势.深入的研究表明,土壤侵蚀恶性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气候变异、水旱等自然灾害,造成土壤侵蚀的根本原因来自人类对自然界的干扰,其中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滥砍滥伐、破坏森
Resumo:
本文应用电镜技术 ,对 3个种类 13个品种的特种动物毛纤维进行了表面形态和超微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种的动物毛纤维具有独特的表面形态特征 ,在内部超微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别。这一结果 ,对各种纤维的鉴别 ,正确的区分动物的种属 ,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Resumo:
利用陶瓷头土壤溶液收集器采集2006年7月~2007年8月间长白山阔叶红松天然林不同深度(15cm和60 cm)土壤溶液,探讨应用气液萃取平衡-气相色谱法测定森林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气体N_2O和CO_2浓度的可行性,并利用此方法研究林地不同深度土壤溶液中两种气体含量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研究结果显示观测期内林地15 cm和60 cm深度土壤溶液中溶解性CO_2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26~10.71μg·mL~(-1)(C)和3.13~6.16μg·mL~(-1)(C),溶解性N_2O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44~13.40 ng·mL~(-1)(N)和3.23~27.98 ng·mL~(-1)(N)。阔叶红松天然林土壤溶液中溶解性CO_2和N_2O浓度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融后的降水促进了土壤溶液中溶解性N_2O产生,尤其在60 cm深度。与60 cm深度相比,林地15 cm深度溶液中溶解性CO_2浓度的季节性变化更明显,尤其在植物生长旺季。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可以解释林地不同深度溶液中溶解性CO_2浓度变化的29%;水溶性有机氮含量可以解释林地60 cm深度溶解性N_2O浓度变化的34%。因此,水溶性有机碳和有机氮分别是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溶液溶解性CO_2和N_2O形成的重要因子。同时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实验方法对于测定林地不同深度土壤溶液中溶解性N_2O和CO_2含量均有较好的适用性,连续三次萃取后所获得的气体浓度可有效反映溶液中的实际气体浓度。
Resumo:
为了解决空间辐射对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正确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的问题,基于典型的编译级容错技术,在编译器LCC上实现了基于有向无环图的编译级容错检测方法VarBIFT。该方法可以有效的保护由于粒子效应所引起的瞬时硬件故障,并可针对不同的目标机自动生成容错代码。实验结果表明,VarBIFT使源程序的平均段错误率从32.3%降到了13.9%,平均错误输出率从28.6%降到了9.2%;而其时间开销和空间开销仅为0.7%和36%。
Resumo:
应用电喷雾多级串联质谱技术对传统中药甘遂根中的弱极性部分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根据串联质谱数据,共鉴定出39个化合物.其中包括9个新化合物:分别为3-O-(2,3-二甲基丁酰基)-13,20-O-双十二烷酰基巨大戟萜醇(1)、3-O-(2,3-二甲基丁酰基)-13-O-癸酰基-20-O-十六烷酰基巨大戟萜醇(2)、3-O-(2,3-二甲基丁酰基)-13-O-十二烷酰基-20-O-[(9Z,12Z)-十八烷-9,12-二烯酰基]巨大戟萜醇(3)、3-O-(2,3-二甲基丁酰基)-13-O-十二烷酰基-20-O-(十八烷-9Z-烯酰基)巨大戟萜醇(4)、甘遂素I(5)、甘遂素J(6)、甘遂素K(7)、甘遂素L(8)和甘遂素M(9).
Resumo:
A new class of high-performance materials, fluorinated poly(phenylene-co-imide)s, were prepared by Ni(0)-catalytic coupling of 2,5-dichlorobenzophenone with fluorinated dichlorophthalimide. The synthesized copolymers have high molecular weights ((M) over bar (W)= 5.74 x 10(4)-17.3 x 10(4) g center dot mol(-1)), and a combination of desirable properties such as high solubility in common organic solvent, film-forming ability, and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g)s) of the copolymers was readily tuned to be between 219 and 354 degrees C via systematic variation of the ratio of the two comonomers. The tough polymer films, obtained by casting from solution, had tensile strength, elongation at break, and tensile modulus values in the range of 66.7-266 MPa, 2.7-13.5%, and 3.13-4.09 GPa, respectively. The oxygen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 (P-O2) and permeability selectivity of oxygen to nitrogen (P-O2/P-N2) of these copolymer membranes were in the range of 0.78-3.01 barrer [1 barrer = 10(-10) cm(3) (STP) cm/(cm(2) center dot s center dot cmHg)] and 5.09-6.2 5, respectively. Consequently, these materials have shown promise as engineering plastics and gas-separation membrane mater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