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resultados para Prager Fenstersturz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sumo:
以爆炸排淤填石法为背景,对相关岩土介质的本构模型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在以LS.DYNA 动态有限元分析程序对爆炸排淤填石法的数值模拟中,岩土介质不适于采用Mohr.Coulomb 模型,堆石体宜采用Drucker-Prager 模型,淤泥宜采用Prandtl-Reuss 模型;利用LS-DYNA 程序对淤泥的本构模型进行了验证和确认,计算表明:在形成爆炸空腔的高应变率阶段,淤泥表现为理想不可压缩流体的性质;在小药量小抵抗线条件下,在淤泥自重作用下的低应变率变形阶段,其粘性效应可以忽略不计。
Resumo:
用三维弹塑性模型分析桩端部土体的性状。首先,将半元限土体中的轴对称问题归结为求解双调和方程,运用Hankel变换可以给出圆型均布载荷作用下的解析解。而后,使用德鲁克—普拉格(Drucker-Prager)准则分析土介质塑性屈服的性状。本文在给出解析解的同时,用电子计算机计算了泊桑比v=1/4±介质中的位移场。二者比较,结果十分接近。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刚性圆锥”的力学模型,并给出了形成“刚性圆锥”的临界载荷与圆锥顶角对土性参数依赖关系的计算公式。
Resumo:
<正> 经典塑性理论研究在50年代已经成熟,主要结果已总结在Hill的名著“塑性数学理论和Prager & Hodge的名著“理想塑性的固体理论”中。近15年来,非经典塑性理论突破了经典理论的先验限制,在下述六个方面有独特的发展:①由微小变形向有限变形发展,确立了有限塑性变形理论;②由宏观唯象理论向细观深度发展,确立了塑性细观力
Resumo:
提出一种分析管线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平面应变有限元模拟方法,采用自适应网格技术和接触对算法模拟管线嵌入土体的准静态过程,利用修正Drucker-Prager/Cap本构模型模拟土体塑性。研究不同土性和管土界面摩擦条件下,管线地基土体的塑性变形及位移场特性。利用载荷沉降曲线并结合地基塑性应变分布图和位移矢量图,可判别管线地基的剪切破坏型式、确定地基极限承载力。
Resumo:
第一章 绪论
1、1土的本构特性
1、2土本构模型的发展简史
1、3土本构模型的研究动向
2、1应力分析
第二章 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概念
2、1、1一点的应力状态、应力张量
2、1、2Cauchy公式、求和协定
2、1、3主应力
2、1、4偏应力
2、1、5八面体应力、纯剪应力、主剪应力
2、1、6应力空间、应力路径
2、1、7应力Mohr圆和应力Lode参数
2、2应变分析
2、2、1一点的应变状态、应变张量
2、2、2应变Cauchy公式
2、2、3主应变
2、2、4偏应变
2、2、5八面体应变、纯应变、主剪应变
2、2、6应变空间、应变路径
2、2、7应变率张量、应变增量张量
2、2、8应变Mohr圆
2、2、9有限应变
2、3基本方程
2、3、1连续方程
2、3、2运动微分方程
2、3、3协调方程
2、3、4能量方程
2、3、5本构方程
2、3、6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第三章 经典塑性理论简述
3、1屈服准则
3、1、1初始屈服
3、1、2后继屈服
3、1、3几种屈服条件
3、2加载和卸载准则
3、2、1理想塑性材料的加载和卸载
3、2、2硬化材料的加载和卸载准则
3、3硬化规律
3、3、1各向同性硬化模型
3、3、2随动硬化模型
3、3、3混合硬化模型
3、4塑性公设
3、4、1Drucker塑性公设
3、4、2Ильюшин塑性公设
3、5流动规则
3、5、1塑性位势理论的基本概念
3、5、2流动规则
3、6塑性形变理论与塑性增量理论
3、6、1塑性形变理论
3、6、2塑性增量理论
第四章 土的弹性本构模型
4、1线弹性模型
4、1、1广义Hook定律
4、1、2正交各向异性线弹性体
4、1、3横观各向同性线弹性体
4、1、4各向同性线弹性体
4、2应变能和应变余能
4、3能量正定性与弹性材料稳定性
4、4具有割线模量的非线性弹性模型
4、4、1全量型应力—应变关系
4、4、2增量型应力—应变关系
4、5Cauchy弹性模型
4、5、1全量型Cauchy弹性模型应力—应变关系
4、5、2增量型Cauchy弹性模型应力—应变关系
4、6超弹性模型
4、6、1全量型超弹性模型应力—应变关系
4、6、2增量型超弹性模型的应力—应变关系
4、7次弹性模型
4、8结语
5、1本构关系的普遍表达式
第五章 土的弹性—理想塑性模型
5、2本构模型中材料常数的确定
5、3本构模型的数值计算
5、4Prandtl—Reuss模型
5、5Drucker—Prager模型
5、6Coulomb模型
6、1本构关系的普遍表达式
第六章 土的弹性—硬化塑性模型
6、2剑桥模型
6、3修正剑桥模型
6、4Lade—Duncan模型
6、5帽盖模型
6、5、1一般增量应力—应变关系与刚度矩阵的推导
6、5、2模型的拟合过程
6、5、3帽盖模型的数值计算
第七章 土的粘弹塑性模型
7、1土的流变学基本模型
7、2Maxwell体模型
7、3Kelvin体模型
7、4粘塑性体模型
7、5三元模型
7、6多元件组合模型
8、1弹塑性横观各向同性模型
第八章 土本构模型的近期发展
8、2非线性弹性—硬化塑性帽盖模型
8、3弹/粘塑性动态帽盖模型
8、4多重屈服面模型
8、5边界面模型
8、6内时本构方程
9、1基础的沉降与塌陷
第九章 土本构模型在工程中的应用
9、1、1具有不同材料常数的Drucker—Prager模型
9、1、2具有非相关联流动的Drucker—Prager模型
9、1、3具有相关流动的帽盖模型
9、2堤坝的非线性分析
9、3基坑开挖的非线性分析
9、3、1基坑竣工后状况
9、3、2边坡对地震过程的响应
9、3、3地震后的滑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