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resultados para Pie zambo.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根据野外样地调查方法取得数据,我对样地资料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分析。根据吴征镒、王荷生区系分析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蒙古栎群落中261种维管植物的区系成分,还分别分析了蒙古栎群落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以及层间植物的区系成分。比较了东北地区的10个地点和河北省1个地点的蒙古栎群落物种所在属的分布区类型,计算了温带属与热带属(T/R)的比值,并给出了T/R值、纬度和海拔三者关系的回归方程。最后对这种分布格局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分析了东北地区10个地点蒙古栎群落中290个维管植物的生活型,发现东北地区蒙古栎群落物种的生活型以地面芽最多,同时本文对地下芽、地面芽与纬度、海拔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根据Raunkiaer系统,分析了蒙古栎群落中337种维管植物的叶型,发现蒙古栎群落植物以小型叶为主,并分析了叶的边缘状况,全缘叶占22.3%。还分别分析了群落乔木、灌木和草本的叶型及叶缘状况。分析了13个地点蒙古栎群落物种相似性与两地之间距离的关系。 比较了丰林自然保护区三个不同年龄林(64年、100年和270年)物种多样性特征。对黑龙江省七个地点的蒙古栎林的更新特点的分析,蒙古栎林可划分为不同特点的蒙古栎林型,即蒙古栎纯林、蒙古栎桦林林、蒙古栎落叶松林、蒙古栎槭树林、蒙古栎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混交林等。 比较了13个地点蒙古栎群落的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PIE指数、Shannon指数和Pielou指数。并对蒙古栎群落和核桃揪群落、蒙古栎群落和长白落叶松群落、蒙古栎群落和杂灌丛群落及其交错带进行了研究。采用点样地法对五个地点蒙古栎的邻体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用物种共同出现百分率测定了4个地点的蒙古栎与其伴生种的种间联结值(PC值),并引入了LS值方法(即相邻物种的平均个体数目),对4个地点蒙古栎群落在不同的环境因子下物种多样性的进行了比较。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刺叶栎( Quercus ilex L.)是地中海的常绿树种,属于古老的第三纪植物区系成份。本文根据苏黎世——蒙特利尔学派的植被学基本原理,全面地研究了分布在整个威尼托(Veneto)大区的剌叶栎林,详细研究刺叶栎林的群落组成、结构及类型划分。同时,对威尼托的刺叶栎林同北京山区的栎林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着重研究了威尼托刺叶栎林的生物多样性。 威尼托的刺叶栎林主要分布在亚得里亚海沿岸(包括Foci del Tagtiamento和Bosco Nordio e Rosolina Mare两地)、Lago di Garda和Colli Euganei。 在气候上,亚得里亚海沿岸属于半地中海气候。加尔达湖区域(Laqo di Garda)则是接近欧洲中部的大陆性气候,且维持半地中海的气候特点。Co t l i Euganei是这两地气候的过渡类型,且更接近亚得里亚海沿岸的类型。 在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刺叶栎林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I)是一些矮树丛,这是Fraxinus ornus和Quercus ilex混交林的前身,较干旱。第二类群落(II)缺少乔木层,灌木层是由一些盖度不大的刺叶栎代替,更干旱。第三类群落(Ⅲ)是一群在外貌上相同的成熟群落.Fraxinus ornus和Quercus ilex得到充分发展,较中生。 在加尔达湖区的刺叶栎林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群落(I)代表一组耐旱、开敞的矮树丛,含有Sesterio Variae-Ostryelum群丛的特征种,这一类可划分为SesLerio Variae-Ostryetum群 丛,土壤贫脊和干旱。第二类群落(Ⅱ)代表一类较郁闭的矮树丛,含有较多的Prunetalia群落目的成份,土壤较贫脊。第三类群(Ⅲ)代表一类郁闭的群落,乔木具有很大的密度因而林下灌木不能充分发展。SesLerio Variae-Ostryetum群丛和Prunetalia群落目的成份均不多。 在Colli Euganei的刺叶栎林可划分为二类。第一类群落(I)是一些不郁闲的矮树林组成。大体上分为地中海旱生栎林和地中海假灌丛。第二类群落(II)代表了较中生状态的植被,刺叶标种群绝对郁闭。 北京地处华北大平原的西北部。北京山地的气候为温带陆地性季风气候,其地带性的落叶阔叶林是以栎林为典型。虽然这些栎林同意大利威尼托刺叶栎林是两种不同的森林类型,但两者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其共有的科有20个,共有属有11个。他们在植物组成中,以禾本科,蔷薇科和豆科的植物种类为最多。在乔木层中,他们都是以壳斗科的栎属(Quercus)为优势,其中木犀科的白蜡属(Fraxinus)和槭树属(Acer)较多。 本文对威尼托大区刺叶栎林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进行了全面探讨,计算出刺叶栎林的几何分布模型、Broken-stick分布模型、Log分布模型、Log-normat分布模型等四种物种多度分布的理论模型,并将这些理论分布模型用“序列/多度”图解和“多度/频度”图解表示出来。其中,几何分布模型.Broken-stick1分布模型用“序列/多度”图解表示。Broken-stick2分布模型、Log分布模型、Log-normal分布模型用“多度/频度”图解表示。 对上述四个物种多度的理论分布同实际现察的物种多度分布进行X2分析,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对整个威托大区的刺叶 栎林,几何分布模型最能代表其物种多度分布,显著性最大;Log-normal分布模型也可以用来代表威尼托刺叶标妹的物种多度分布,其显著性次于几何分布模型的显著性。这表明威尼托的刺叶栎林尚处于演替的早期阶段,这些刺叶栎林曾受到严重破坏,现正在恢复。 通过比较Foci del Tagtiamento和Bosco Nordio加尔达湖区、Colli Euganei四个地方刺叶栎林的物种多度的几何分布模型和Log-normal分布模型,显示出Lago di Garda(加尔达湖区)的刺叶栎林生物多样性最好、Foci del Tagtiamento刺叶栎林生物多样性较好.Bosco Nordio的剌叶栎林生物多样性较差.Colli Euganei的刺叶栎林生物多样性最差。 再利用多样性指数计算全部威尼托大区剌叶栎林的生物多样性。计算的多样性指数有丰富度指数(包括Margalef指数、Men-hinick指数、Monk指数)、多样性指数(Shannon信息指数、Bri llouin个息指数、Gini指数、PIE指数、Mcintosh指数)、优势度指数(Berger-Parker指数、Simpson指数)、均一度指数(Pielou均一度指数、Brillouin均一度指数,PIE的V’均一度指数.PIE的V均一度指数,N2的V’均一度指数,N2的V均一度指数,Mclntosh均一度指数,Hill的F10均一度指数,Hill的E21均一度指数,Hill的F21的一度指数)。通过比较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一度指数与优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Simpson优势度指数同Men-hinick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信息指数、Bril-louin信息指数、Pielou均一度指数,Brillouin均一度指数,Mcintosh均一度指数、PIE的V’均一度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上述生物多样性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威尼托大区刺叶栎林的生物多样性。反映出的结果是:加尔达湖区刺叶栎林生物多样性最好,Foci del Tagtiamento刺叶栎林生物多样性较好,Bosco Nordio的剌叶栎林生物多样性较差.Colli Euganei的刺叶栎林生物多样性最差。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显示出生物多样性同生境状况的密切联系。往往受人为干扰严重的群落生物多样性低、如Coli Euganei和亚得里亚海岸刺叶栋林;而受人为破坏较轻的群落其生物多样性高,如加尔达湖区刺叶栎。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还显示出生物多样性同群落演替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群落演替初期,由于缺乏优势种,而又有大量物种侵入,物多样性相对较高。在群落演替中期,由于形成了一个或几个优势种,优势度的增加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相对减低。如Foci del Tagtiamento刺叶栎林生物多样性高于Bosco Nordio刺叶栎林的生物多样性。到演替后期,随着更多物种的侵入,群落结构的复杂化、生物多样性又将逐步提高。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群落结构的确定是群落研究的基础。本文立足于个体、种群、群落三级水平,从空间和时间两种概念出发,对贡嘎山麦吊杉(Picea brachytyla)群落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经初步统计,在麦吊杉林分布的主要地段共有维管束植物93科、263属、约560种,其中种子植物71科、220属、479种。通过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份的分析表明,麦吊杉群落的区系组成具有区系成分复杂、特有现象明显和成分古老的特点。在生活型组成上,麦吊杉群落的高位芽植物所占比例最大,其中小高位芽植物最多,而在叶级谱中小叶类型占有较明显的优势。通过种—面积曲线和重要值—面积曲线两种方法求得的麦吊杉群落的最小面积在800-900平方米之间,实际应用时可选用1000平方米的保守面积。在物种的综合特征分析中,群落表现出优势种明显的特征,而存在度II占有最大的比例。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表明,贡嘎山麦吊杉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在2.33-3.26之间,Simpson指数在0.43-0.70之间,种间相遇(PIE)在0.42-0.79之间,而以Shannon-Wiener指数为基础的均匀度在34.45%-62.90%之间。麦吊杉群落的垂直结构较为复杂,分层明显。一般可划分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活地被层四个基本层次,乔木层通常还可划分为2-3个亚层,由高海拔至低海拔成层现象有逐渐复杂的趋势。构成麦吊杉群落的层片类型较多,其中以常绿针叶大高位芽植物为其建群层片。麦吊杉林中的层外植物较丰富,种子植物、蕨类植物、以及苔藓植物和地衣植物皆可构成其空中层片,其中苔藓植物生长繁茂,反映出群落结构的完整性。麦吊杉群落结构的水平分化较明显,经研究,其密度值在0.32-0.41之间,平均距离在1.56-1.41之间。应用Raunkiaer的频度指数方法对整个麦吊杉群落的种群频度进行调查后表明,其频度分布情况与Raunkiaer的频度定律基本上是符合的,即A>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