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嘎山麦吊杉(Plcea brachytyly)群落的结构研究


Autoria(s): 吴宁
Contribuinte(s)

刘照光

Data(s)

01/04/1991

Resumo

群落结构的确定是群落研究的基础。本文立足于个体、种群、群落三级水平,从空间和时间两种概念出发,对贡嘎山麦吊杉(Picea brachytyla)群落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经初步统计,在麦吊杉林分布的主要地段共有维管束植物93科、263属、约560种,其中种子植物71科、220属、479种。通过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份的分析表明,麦吊杉群落的区系组成具有区系成分复杂、特有现象明显和成分古老的特点。在生活型组成上,麦吊杉群落的高位芽植物所占比例最大,其中小高位芽植物最多,而在叶级谱中小叶类型占有较明显的优势。通过种—面积曲线和重要值—面积曲线两种方法求得的麦吊杉群落的最小面积在800-900平方米之间,实际应用时可选用1000平方米的保守面积。在物种的综合特征分析中,群落表现出优势种明显的特征,而存在度II占有最大的比例。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表明,贡嘎山麦吊杉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在2.33-3.26之间,Simpson指数在0.43-0.70之间,种间相遇(PIE)在0.42-0.79之间,而以Shannon-Wiener指数为基础的均匀度在34.45%-62.90%之间。麦吊杉群落的垂直结构较为复杂,分层明显。一般可划分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活地被层四个基本层次,乔木层通常还可划分为2-3个亚层,由高海拔至低海拔成层现象有逐渐复杂的趋势。构成麦吊杉群落的层片类型较多,其中以常绿针叶大高位芽植物为其建群层片。麦吊杉林中的层外植物较丰富,种子植物、蕨类植物、以及苔藓植物和地衣植物皆可构成其空中层片,其中苔藓植物生长繁茂,反映出群落结构的完整性。麦吊杉群落结构的水平分化较明显,经研究,其密度值在0.32-0.41之间,平均距离在1.56-1.41之间。应用Raunkiaer的频度指数方法对整个麦吊杉群落的种群频度进行调查后表明,其频度分布情况与Raunkiaer的频度定律基本上是符合的,即A>B> C<D<E。通过应用负二项式K值、方差/均值比率、平均指数、聚块指数,以及Norisita格局指数等常用指标对麦吊杉群落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测定表明,除麦吊杉和铁杉(Tsuga chinensis)呈Poisson分布外,其余优势种多呈集群分布。在种间联结测定时,本文选用了联结系数方法对62种乔木和60种灌木的联结特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群落可以细划为四个结构组分,各组分都有其不同的种群生态组合。本文以立木级结构代替种群年龄结构,对麦吊杉种群的动态进行了分析,结合各种群存活曲线的分析,表明麦吊杉种群正界于相对稳定与衰退时期,由于补充率小于死亡率,衰退的趋势已明显表现出来。本文还从区系成分、生活型组成、生境特点、层片结构、结构分化等方面对麦吊杉群落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对麦吊杉种群分布格局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Identificador

http://210.75.237.14/handle/351003/2597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125739

Idioma(s)

ch

Fonte

吴宁.贡嘎山麦吊杉(Plcea brachytyly)群落的结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91-04-01

Palavras-Chave #植物学 #
Tipo

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