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resultados para POLITICA PUBLICA - BOGOTA (COLOMBIA) - 2004-2007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由于大部分集体山林由集体统一经营,存在林木产权不明晰、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突出问题,林农作为集体林业经营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严重制约了林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解放林业生产力,就迫切需要对集体林权制度进行深化改革。为此,辽宁省自2005年3月1日在本溪市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至11月份在全省推开。目前辽宁省林权改革的主体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工作的重点已经转向了配套改革。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座谈、统计资料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从林农家庭尺度入手,分析了改革对当地居民和社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辽宁省各种改革经营模式的特点;综合当地政府、金融、协会等机构在技术、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撑,将尺度上推到区域尺度,分析了林权改革后林业产业的发展进程,为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建议;分析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案和优化对策,从而为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梳理和林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结果表明,改革工作已取得一定积极成效:1)林权改革有效激发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加速了林业投资。从2005年开始林业投资额增速明显加快,尤其是2004-2005和2007-2008年间,增长率分别达到了75.88%和39.42%。2)促进了林业增收。2004年后林业收入增长明显加速,尤其是2007年林业收入增长幅度达到57.44%。3)促进了林农就业。90.42%的林农表示从事林业生产的劳动时间有所增加。从2006年开始,外出务工人员增长率明显放缓,研究区在2005-2008年共有9.85万外出务工林农返乡务林。4)促进了当地公益事业的发展与社会和谐。辽宁省用于公益事业的资金占林权改革直接经济收益的9.30%;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促进了农村民主进程、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5)“林权交易中心”成立后,林权交易蓬勃发展,联户经营的林农户数和林地面积分别占调查总数的14.65%和25.44%,从而为林业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6)根据各地的资源特点,改革发展了不同特色的经营模式。辽东以抚顺、本溪、丹东为代表,主要经营模式有林下参、五味子、细辛等中草药,红松果和核桃等经济林,山野菜,柞蚕,用材林,鹿业养殖等;辽中以铁岭为代表,主要经营模式有中草药、山野菜、榛子和梨等经济林等;辽西以朝阳为代表,经营模式以山杏、大扁杏、大枣、梨、桃、苹果等经济林为主。 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由于利益分配等的不同,不同利益主体对林权改革的关注和认知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差异可能影响林权改革工作的推进。2)许多林农即使获得了林业资源的经营权,自身也难有财力支撑其经营投入,林权改革工作资金缺口大。有林业贷款的林农仅占调查总数的15.71%,而最近几年有林业贷款意愿的林农却占调查总数的32.95%。3)在金融借贷、林业保险和生态补偿机制、法律规章制度、协会等合作机制等方面,改革配套措施进展缓慢。4)市场培育和产业发展太慢。仅有34.97%和88.56%的林农和林业工作人员表示对当地林产品的市场走向有所了解,且其所掌握的市场信息往往比较简单和模糊,远远不能准确、及时和充分满足市场需求。5)林业部门职责转变太慢。林权改革前后,林农从林业部门获得的主要服务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针对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只有适时跟进配套改革措施,采取有效方法和机制梳理各方面利益关系,才能实现林业的大发展。 林权改革突破了林业发展长期以来的体制障碍和产权禁区,实现了林地所有权与林木所有权的分离,对林地资源、农村就业和经济、产业发展、生态安全等方面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加强对林权改革的长期监测和持续评价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根据1999年-2007年间7个航次的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鱼类浮游生物和环境因子的调查资料,探讨了三峡工程蓄水前后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特征,主要包括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动、群落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等,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前后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为评价三峡工程对河口生态环境及鱼类补充资源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 1.三峡工程蓄水前春季(1999年5月和2001年5月)共捕获11540个鱼类浮游生物隶属11目18科32种,其中凤鲚(Coilia mystus)、鳀(Engraulis japonicus)、六丝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hexanema)、白氏银汉鱼(Allanetta bleekeri)、松江鲈(Trachidermis fasciatus)为优势种;鱼类浮游生物群落可划分为三个类群:①以凤鲚为优势种的河口群组,②以松江鲈和白氏银汉鱼为优势种的沿岸群组,③以鳀和六丝矛尾鰕虎鱼为优势种的近海群组;盐度、深度、溶解氧和悬浮体是影响这一海域鱼类浮游生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2.三峡工程蓄水后春季长江口的环境因子总体分布格局没有改变,部分环境因子表现出数量上的差异:溶解氧含量偏低,COD平均值下降,pH值显著上升,盐度升高,河道水域和口门附近悬浮体下降,长江口鱼类生物群聚栖息环境发生了变化。三峡工程蓄水后春季(2004年5月和2007年5月)共采获的25种鱼类浮游生物,总丰度(1 070个)仅为蓄水前(11 540)的10%,4种优势种白氏银汉鱼、凤鲚、松江鲈和鳀贡献了总丰度的94.57%;蓄水后影响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是盐度和悬浮体,蓄水后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聚类型(河口型、沿岸型和近海型)与蓄水前一致,但沿岸型空间分布区域明显减少,近海型分布区域向河口方向扩展。长江口环境因子中,盐度和悬浮体是蓄水前后鱼类浮游生物群聚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3.三峡工程蓄水前后春季四次调查共记录鱼类浮游生物39种,生态类型包括淡水、半咸水、沿岸和近海。春季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优势种包括鯷、凤鲚、白氏银汉鱼、松江鲈和六丝矛尾鰕虎鱼,2004年和2007年鯷、凤鲚优势地位有所下降。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年度间差异显著,以2004年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与1999和2001年相异性最高,鯷和凤鲚种群数量变动对其群落变异的贡献率最大,群落相似性以2004和2007年最高,达71.17%。与蓄水前相比,三峡水库蓄水后的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多样性显著下降。1999—2007年间,长江口发生了一系列环境环境条件变化,直接或间接的环境干扰带来了长江口鱼类生物群落结构变异。 4.2007年四个航次(春、夏、秋、冬)共捕获鱼类浮游生物6,463个, 隶属12目28科45种, 以鳀科丰度最高, 占总丰度的76.5%。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包括4种生态类型: 淡水型(2种), 半咸水型(14种), 沿岸型(10种)和近海型(16种)。其中, 近海型物种个体数量最多, 占2007年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总丰度的74.55%。鳀在4个季节均有出现, 对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丰度贡献最大。鱼类浮游生物在物种组成上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白氏银汉鱼在春季占绝对优势, 鳀是夏季优势度最高的种类, 秋季除鳀外, 前颌间银鱼(Hemisalanx prognathus)成为优势种; 鱼类浮游生物丰度高度集中在优势种上, 各季节优势种对总丰度贡献超过89%。群落物种数量、丰度、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 在夏季最高, 春季和秋季次之, 冬季最低。2007年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的群落格局在空间上分为三个不同的群组:河口、沿岸、外海,并且这种分布随长江冲淡水的季节变化而变化。盐度是影响决定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空间分布的最重要因子,而温度则是影响其季节性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此外,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也是影响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时间变化的重要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