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resultados para PCR-SSCP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半巢式LP PCR SSCP技术 ,对中国吉林长白山不同海拔生境下 3种赤杨共生丛枝菌根真菌的多样性进行检测分析 .结果表明 ,该地区赤杨属东北赤杨、西伯利亚赤杨及色赤杨共生丛枝菌根真菌在科乃至种的水平上并未随宿主的变化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3个树种在自身属的水平上与共生的球囊霉科 (Glomaceae)至少 1种AMF ,即G .intraradix ,在种的水平上表现出不相关于宿主海拔高度的某种相互选择性 .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目的 :探讨p5 3基因在乳腺癌发生早期的作用及早期诊断乳腺癌的分子病理指标。方法 :用PCR -SSCP检测36例乳腺单纯性增生、 31例不典型增生、 30例乳腺癌中p5 3基因第 6外显子突变 ,用DNA直接测序技术确定突变的碱基及其所在的密码子。结果 :乳腺单纯性增生、不典型增生、乳腺癌中p5 3基因第 6外显子的突变率分别为 0、6 5 % (2 / 31)、 13 3% (4/ 30 )。 6个点突变均为碱基替换 ,其中 4个发生于第 192密码子 (CAG→TAG) ,2个发生于第2 13密码子 (CGA→TGA) ,两者均导致多肽链合成提前终止。结论 :乳腺癌不典型增生中存在p5 3基因第 6外显子突变 ,该突变可能在乳腺不典型增生发展到乳腺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可作为早期诊断乳腺癌的辅助指标。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目的 :探讨 p5 3基因在乳腺癌发生早期的作用。 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36例乳腺单纯性增生、31例不典型增生、14例原位癌和 16例浸润癌中 p5 3蛋白的表达 ,用PCR SSCP检测了上述组织中 p5 3基因第 5外显子突变。 结果 :p5 3蛋白在单纯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导管内癌、浸润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0、2 2 6 % (7/ 31)、42 8% (6 / 14)、5 0 % (8/ 16 ) ,PCR SSCP在各组中均未检测到该基因第 5外显子突变。结论 :乳腺癌发生早期阶段有 p5 3基因的参与 ,但与第 5外显子突变无明显关系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研究采用PCR-SSCP技术研究番鸭不同就巢群体(就巢1月群、就巢2月群、就巢3月群)、番鸭非就巢群和白改鸭5个群体250个个体PRL基因第4外显子多态性与就巢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外显子4编码区内发现2个SNP位点,分别位于该基因的3 777 bp (T/C)和3 785 bp(A/C)处.基因型与就巢性状指标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番鸭非就巢群体与各就巢群体间差异极显著(P<0.01),同时番鸭与白改鸭差异显著(P<0.05),推测PRL基因与就巢性有一定的相关.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研究采用PCR-SSCP技术研究番鸭不同就巢群体(就巢1月群、就巢2月群、就巢3月群)、番鸭非就巢群和白改鸭5个群体250个个体PRL基因第4外显子多态性与就巢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外显子4编码区内发现2个SNP位点,分别位于该基因的3 777 bp(T/C)和3 785 bp(MG)处.基因型与就巢性状指标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番鸭非就巢群体与各就巢群体间差异极显著(P<0.01),同时番鸭与白改鸭差异显著(P<0.05),推测PRL基因与就巢性有一定的相关.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下载PDF阅读器将番鸭不同就巢群体(就巢1月群、就巢2月群、就巢3月群)、番鸭非就巢群和白改鸭群体作为试验材料,采用PCR-SSCP技术研究番鸭不同就巢群体、番鸭非就巢群和白改鸭5个群体250个个体催乳素(PRL)基因第5外显子多态性及其与就巢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外显子5片段编码区发现3个SNP位点,位于5 871 bp(G/A)、5 926 bp(A/G)和6 029 bp(C/T)处,其中5 871 bp(G/A)与5 926 bp(A/G)处氨基酸序列均改变,分别为I→V和R→K.统计多态片段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并对5个试验鸭群间基因频率作差异进行显著性分析,番鸭非就巢群体与各就巢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同时番鸭与白改鸭差异极显著(P<0.01).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丛枝菌根是自然生态系统中分布最广的内生菌根,在促进植物生存与生长、植被恢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丛枝菌根真菌的研究得到空前发展。大量DNA分析新技术在丛枝菌根真菌的分子遗传、分类鉴定、种间及种内亲缘关系、菌株持久性等方面得到应用,与传统菌根研究方法相比,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但相比国际而言,国内针对菌根真菌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发展较为缓慢。本项研究对中国吉林长白山东北赤杨、西伯利亚赤杨、色赤杨丛枝菌根真菌DNA分子多态性进行初步研究,试图揭示其一般规律,为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比较与筛选,得到丛枝菌根真菌痕量DNA快速、简便的提取纯化方法—改良CTAB法。经PCR检测,所得DNA满足进一步研究的要求。根据丛枝菌根真菌185 rRNA小亚基核基因片段的特点,利用“科”特异性引物进行半巢式标记PCR(Labelled Primers-PCR,LP-PCR)扩增,再经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e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分析来检测其DNA分子在“种”水平上表现出的多态性。研究结果显示:丛枝菌根真菌在“种”的水平上并未随各宿主的变化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长白山地区赤杨属植物至少有东北赤杨、西伯利亚赤杨和色赤杨三个树种在自身“属”的水平上与共生的球囊霉科(Glomaceae)至少一个“种”的丛枝菌根真菌,即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dix),在“种”的水平上表现出不相关于宿主海拔高度的某种相互选择性。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生物标记物能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指示暴露-效应关系,是进行污染土壤生态毒理诊断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一系列以聚合酶链式反应为基础的、在分子水平上检测污染物质导致的生物体DNA损伤的DNA指纹技术。DNA指纹技术的主要类型有: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任意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AP-PCR)、差异显示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DDRT)、短DNA重复序列(SSR)及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等。这些技术与检测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损伤为主的一系列经典研究方法如彗星分析、微核实验等相比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等优点。本文着重介绍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3种重要的DNA指纹技术在污染土壤诊断中的应用。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