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resultados para Lactobacillus, HIV, Therapeutic, AIDS, Reuteri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1、喜树碱类衍生物抗HIV构效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 喜树碱为传统的抗肿瘤药物。本研究对经过化学结构修饰的喜树碱类衍生物进行抗HIV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其抗HIV构效关系。 我们对喜树碱类衍生物A系列化合物A1(喜树碱)、A2(10-羟基喜树碱)及A3(7-羟基喜树碱)进行了抗HIV活性检测。化合物A1和A3有较好的抗HIV-1和抗HIV-2活性,化合物A2没有显示抗HIV活性。表明化合物A1的C-10位上-OH基团修饰可能会降低抗HIV活性,化合物A1的C-7位上-CH2OH基团修饰和C-20位-CH3缺失可能会提高其抗HIV活性。对化合物A3和A1的抗HIV机制研究发现:二者对整合酶有一定的结合活性,对慢性感染H9/HIV-1ⅢB 和Jurkat/HIV-1ⅢB细胞中病毒复制没有抑制活性、不能阻断H9/HIV-1ⅢB与正常细胞间的融合,对重组的HIV-1蛋白酶和逆转录酶没有抑制活性。化合物A1和A3不具有选择性杀伤HIV-1ⅢB慢性感染的H9和Jurkat细胞系的作用。进一步进行化合物A3诱导 H9和H9/HIV-1ⅢB、Jurkat和Jurkat/HIV-1ⅢB的凋亡实验显示,化合物A3诱导感染HIV-1ⅢB和未感染病毒细胞的凋亡没有选择性。据此我们初步认为化合物A3和A1的抗HIV作用可能与抑制整合酶活性有关,该化合物可能还作用于其它靶点。 喜树碱类衍生物B系列中化合物B1为20(S)-O - [-O-( 1'-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4'-丁二酸)]-20-喜树碱酯,化合物B2为20(S)-O - [-N-( 1'-氧基-2',2',6',6'-四甲基-1',2',5',6'-四氢吡啶酰胺)-4'-丙氨酸)]-20-喜树碱酯)。我们对化合物B1和B2进行了抗HIV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化合物B2有较好的抗HIV-1和抗HIV-21、喜树碱类衍生物抗HIV构效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 喜树碱为传统的抗肿瘤药物。本研究对经过化学结构修饰的喜树碱类衍生物进行抗HIV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其抗HIV构效关系。 我们对喜树碱类衍生物A系列化合物A1(喜树碱)、A2(10-羟基喜树碱)及A3(7-羟基喜树碱)进行了抗HIV活性检测。化合物A1和A3有较好的抗HIV-1和抗HIV-2活性,化合物A2没有显示抗HIV活性。表明化合物A1的C-10位上-OH基团修饰可能会降低抗HIV活性,化合物A1的C-7位上-CH2OH基团修饰和C-20位-CH3缺失可能会提高其抗HIV活性。对化合物A3和A1的抗HIV机制研究发现:二者对整合酶有一定的结合活性,对慢性感染H9/HIV-1ⅢB 和Jurkat/HIV-1ⅢB细胞中病毒复制没有抑制活性、不能阻断H9/HIV-1ⅢB与正常细胞间的融合,对重组的HIV-1蛋白酶和逆转录酶没有抑制活性。化合物A1和A3不具有选择性杀伤HIV-1ⅢB慢性感染的H9和Jurkat细胞系的作用。进一步进行化合物A3诱导 H9和H9/HIV-1ⅢB、Jurkat和Jurkat/HIV-1ⅢB的凋亡实验显示,化合物A3诱导感染HIV-1ⅢB和未感染病毒细胞的凋亡没有选择性。据此我们初步认为化合物A3和A1的抗HIV作用可能与抑制整合酶活性有关,该化合物可能还作用于其它靶点。 喜树碱类衍生物B系列中化合物B1为20(S)-O - [-O-( 1'-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4'-丁二酸)]-20-喜树碱酯,化合物B2为20(S)-O - [-N-( 1'-氧基-2',2',6',6'-四甲基-1',2',5',6'-四氢吡啶酰胺)-4'-丙氨酸)]-20-喜树碱酯)。我们对化合物B1和B2进行了抗HIV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化合物B2有较好的抗HIV-1和抗HIV-2活性,而化合物B1的抗HIV活性差。表明化合物B1的C-4’位-CH2被-NH取代,同时C-3’位-CH3修饰可能会提高其抗HIV活性。对化合物B2的抗HIV机制研究发现,化合物B2对慢性感染H9/HIV-1ⅢB细胞中病毒复制没有抑制活性、不能阻断H9/HIV-1ⅢB与正常细胞间的融合,对HIV-1蛋白酶、重组的HIV-1逆转录酶及整合酶没有抑制活性。化合物B2不具有选择性杀伤HIV-1ⅢB慢性感染的H9细胞系的作用。化合物B2抗HIV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2、HIV/AIDS患者疱疹病毒感染状况及性病患者的HIV感染状况分析 疱疹病毒是AIDS患者合并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引起人类疾病的8种疱疹病毒与HIV感染及AIDS进展、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密切相关。为了解HIV/AIDS患者人类8型疱疹病毒感染状况,我们检测了30例AIDS患者、40例HIV携带者及70例正常对照的液标本中8型疱疹病毒感染状况。采用ELISA法检测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和巨细胞病毒(CMV);采用PCR法检测EB病毒(EBV)、疱疹病毒6型(HHV-6)、疱疹病毒7型(HHV-7)及疱疹病毒8型(HHV-8)。结果显示,HIV/AIDS患者中HSV-1、HSV-2、VZV、CMV、HHV-6、HHV-8 阳性率均高于健康体检者,其中AIDS患者VZV感染率与HIV携带者有显著性差异;在AIDS患者中多种疱疹病毒共感染普遍存在,必须重视HIV/AIDS患者合并疱疹病毒感染的防治。 性病可促进HIV的传播,了解性病患者的HIV感染状况及临床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自愿接受HIV咨询检测的基础上,对临床确诊的412例性病患者进行HIV-1/2抗体检测,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412例性病患者的HIV检出率为2.9%。性病患者中检出HIV阳性率依次为:尖锐湿疣(6.2%)、生殖器疱疹(4.2%)、梅毒(3.4%)、淋病(1.5%)及非淋菌性尿道炎(1.0%)。83.3%合并感染HIV的性病患者存在多性伴,商业性行为普遍存在,安全套使用率极低现象。感染HIV的尖锐湿疣及生殖器疱疹患者以频繁复发为突出表现,1例合并感染HIV的梅毒患者半年即进展为神经梅毒。性病患者是HIV感染的重要高危人群,危险性行为是其感染HIV和其它性病的主要原因,应该加强性病患者的HIV检测。对临床上频繁复发的尖锐湿疣及生殖器疱疹患者、快速进展的梅毒患者应高度怀疑合并HIV感染的可能。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后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 康的致死性传染病。抗HIV 药物挽救和延长了很多HIV 感染者的生命,提高了其生活 质量,但是仍然不能治愈AIDS 和预防传播。最终有效控制HIV 传播和感染的方法可能 仍将依赖于HIV 疫苗的应用。HIV 感染对感染者以及社会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使得发展 一个有效的艾滋病疫苗变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负载HIV-1 抗原的DC 回输到HIV-1 感染者体内可以诱导产生较强的抗HIV-1 细 胞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理论上和临床试验都表明治疗AIDS 有效,而且对HARRT 治疗能够产生很好的协同作用。我们拟用感染了重组腺病毒的DC,回输到HIV-1 感染 者体内,期望可以较好地控制病毒复制和阻止感染。为此,本研究我们制备了重组腺病 毒vAd-gp140、vAd-tat 和vAd-gp140-tat,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结构蛋白Env 是激发抗体反应的抗原,由于Env 全长有较大细胞毒性,本文采用 了截短的gp140 分子,删除了gp41 的胞内段,降低了gp140 蛋白的细胞毒性。同时保 留了gp41 的跨膜区,表达的蛋白可被正确地锚定在细胞表面,提高蛋白的免疫原性。 将gp140 分子克隆到复制缺陷型的腺病毒载体中,用Wester Blotting 方法检测到gp140 在293 细胞中的表达。 有效的抗 HIV-1 的疫苗应该能够同时激发针对多种亚型病毒株的细胞和体液免疫 反应。早期病毒蛋白激发的CTL 应答在控制病毒载量上更为有效,而且Tat 蛋白的重 要免疫抗原表位和功能区域在不同HIV-1 病毒株之间是高度保守的。Tat 蛋白的多种生 物学功能使得它成为较强的免疫原、共抗原和佐剂,激发T 细胞抗原表位的Th1 型反 应和CTL 反应,扩大体内T 细胞识别的抗原表位谱,提高T 细胞特异性免疫反应。本 文扩增了HIV-1ⅢB 的tat 基因,克隆到复制缺陷性的腺病毒中,构建了重组腺病毒 vAd-tat,并在293 细胞中表达了分子量大小为15kDa 的蛋白。早期蛋白和结构蛋白的联合免疫能够全面地控制病毒复制,在动物实验中一定程度 上保护了猴子。我们将已得到表达的gp140 和tat 基因进行融合表达。利用融合PCR 技 术,扩增gp140 和tat 的融合基因,构建携有HIV-1 gp140-tat 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病毒 vAd-gp140-tat。gp140-tat 在293 细胞中的融合表达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下一步的工作是将构建好的重组腺病毒感染DC,检测外源基因在DC 中的表达水 平,对DC 表面分子表型的影响以及对DC 功能的影响。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包括两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一部分对TRIM5α基因在灵长类动物中的分 子进化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希望能从分子进化的角度认识该基因在灵长类动物抵 抗病毒感染尤其是在限制HIV-1 感染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希望能够从中寻找适 合用于AIDS 基因治疗的基因。第二部分构建了艾滋病治疗性DC 疫苗相关的腺 病毒载体,包括表达HIV-1 gp120 基因、表达HIV-1 gp41 基因、表达HSP70 基 因以及仅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重组腺病毒,为利用HIV-1 抗原刺激的DC 免 疫治疗AIDS 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长期的HIV-1 和AIDS 研究中,人们发现很多种旧大陆猴不能被HIV-1 感 染,而旧大陆猴中的平顶猴却对HIV-1 有易感性,并且对SIV 的感染也表现出较 其它旧大陆猴更为严重的症状,TRIM5α基因的发现解释了这一“历史之谜”。人 们发现旧大陆猴的TRIM5α基因具有很强的抗HIV-1 的功能,是旧大陆猴抵抗 HIV-1 感染必须的免疫因子;并且进一步证明TRIM5α是灵长类动物中普遍存在 的、具有抗多种逆转录病毒功能的天然免疫因子。我们通过对TRIM5α基因在灵 长类动物中的分子进化研究发现,证明该基因在进化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达尔文 正向选择作用,尤其是其负责识别逆转录病毒衣壳蛋白的SPRY 结构域。TRIM5 α基因表现出的正向选择很可能是灵长类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反复被病毒 感染的选择压力造成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TRIM5α基因是一个普遍存在的、 具有抗病毒功能的天然免疫因子。对不同灵长类动物的TRIM5α基因序列分析发 现,该基因的序列变化很大,这可能是不同灵长类动物被HIV-1 感染后表现不同 症状的原因;基于密码子的中性检测证明,TRIM5α基因SPRY 结构域上第347、 354、552 位氨基酸表现出很强的正向选择,说明这些位点可能与其抗病毒功能 关系紧密。另外,我们发现平顶猴的TRIM5α基因与CypA 基因以一种新的方式 融合,这种融合方式不同于鹰猴中该基因与CypA 基因的融合,而且与具有较强抗HIV-1 功能的恒河猴的TRIM5α基因比较,平顶猴的TRIM5α基因在几个与其 抗病毒功能紧密相关的位点上的氨基酸也发生了变化,这可能是其被HIV-1 和 SIV 感染后表现出较其它旧大陆猴更为严重症状的原因。 将经过HIV-1 抗原刺激的DC 回输到HIV-1 感染者体内可以诱导产生较强的 抗HIV-1 细胞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理论上可以治疗AIDS,而且对HARRT 治 疗能够产生很好的协同作用;HSP70 蛋白可以提高DC 对抗原的加工和呈递。为 了检测经HIV-1 抗原刺激的DC 免疫治疗AIDS 的实际效果,同时检验通过HSP70 增强DC 对HIV-1 抗原的加工和呈递功能,发现并解决这一治疗方案存在的问题, 我们首先从HIV-1 的基因组及带有HSP70 基因的质粒上克隆了gp120、gp41 和 HSP70 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证明所克隆的基因没有发生影响表达的突变。然后 我们分别构建了表达有关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感 染后的细胞内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表达,证明成功构建了四种重组腺病毒, 而PCR 扩增也证明在其中三种重组腺病毒的基因组上确实分别带有gp120、gp41、 HSP70 基因。同时我们还构建了不表达外源基因的重组腺病毒,作为未来实验中 的对照载体。未来的研究工作包括目的基因表达检测,重组腺病毒感染DC 及腺 病毒感染DC 功能分析等。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是1995年才发现的一个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亚群,主要通过细胞与细胞间直接接触和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发挥作用,在维持机体免疫自稳、防止自身免疫以及肿瘤免疫、移植免疫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关Treg HIV/SIV病毒感染及AIDS的进展关系密切,但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Treg的数量和功能受到损伤,从而导致宿主免疫系统过度活化。另一种则认为Treg在早期抑制了针对HIV/SIV的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机体无法清除感染的病毒。本文利用动物模型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SIV感染后的数量和功能做了动态的检测,并对其中的机制做了初步的探讨。我们首先建立了SIVmac239病毒株对中国起源的恒河猴感染的动物模型,建立了前病毒的检测方法、血浆病毒载量的测定方法、血浆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测定方法,以及病毒的分离方法,并获得了早期感染的相关数据。在研究中我们发现,SIV感染后的1周后即可在恒河猴外周单个核细胞DNA中检测到前病毒。病毒血症也在1周后出现,并很快达到高峰。不同的个体对病毒感染的体液免疫不尽相同,血浆抗体很快出现,但是99003猴抗体下降很快,而99083猴则保持了一定数量的抗体。同时,伴随SIV的感染进程的还有T淋巴细胞的数量变化,CD4+T细胞数量持续下降,而CD8+T细胞数量则在增加,出现CD4/CD8倒置的现象。以上说明恒河猴被SIV所成功感染。在该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利用体内传代的SIVmac239病毒株,对4只健康恒河猴进行了感染,并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亚群在数量上的变化进行了检测,并对其中的机制做了初步探讨。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外周血中的Treg在SIV感染后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在占CD4+T细胞中的相对数量均有增加,而且Treg仍然保持了对靶细胞的抑制功能。对腹部淋巴结的分析显示,SIV感染后的一段时期内,该部位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也在上升,TGF-β、IL-10的转录也显著增加。前者可以通过抑制树突状细胞间接抑制效应细胞,而后者则是一个抑制性的细胞因子,可以直接作用于靶细胞。因此,我们推测SIV引起免疫系统的过度活化可能不是由于Treg功能的受损,其中的机制需要深入研究。 Treg表达CCR5表面分子(HIV辅助受体之一),同时也有CD4分子的表达,因此推测HIV/SIV可以感染Treg。但是国内外这方面的文献很少。我们对Treg中前病毒的检测发现,SIV可以感染Treg,而且对Treg的感染比例高于CD4+CD25-T细胞。这个结果与Treg绝对数量的上升的结果说明,SIV感染Treg但可能却没有杀伤Treg,因此Treg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不过,其中的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在对SIV引起的体液免疫的研究中还发现,机体针对SIV不同抗原的抗体有不同的模式。部分抗原很快就产生了比较强的反应,但是却不能维持高水平的表达。而针对p27蛋白的抗体产生比较晚,但却长时间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是否这样高水平的抗体有助于控制病毒复制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Relevância:

40.00% 40.00%

Publicador:

Resumo:

:对HIV 疫苗的研究一直是国际上艾滋病方面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动物模型则为疫苗研究必不可缺少的 重要工具,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很大程度上制约了AIDS疫苗的研究。目前在国际上SIV 或SHIV 感染的猕猴模 型为最常用的AIDS研究模型,受猕猴背景及病毒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以上两种模型在HIV疫苗研究中 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发挥猕猴模型在HIV疫苗研究中的巨大潜力,开发理想的AIDS猕猴模型已成 为目前HIV疫苗研究的首要任务。本文简要介绍了AIDS疫苗的研发策略、研发概况以及SIV/SHIV猕猴模型在 HIV疫苗中的应用,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Relevância:

30.00% 30.00%

Publicador:

Resumo:

Limited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on the prevalence among rural Africans of host genetic polymorphisms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 HIV-1 infection or slowing HIV disease progression.We report the allelic frequencies of the AIDS-related polymorphisms CCR2-64I, SDF1-3#A, and CCR5-D32 in 321 volunteers from 7 ethnic groups in Cameroon. Allelic frequencies differed among the 7 ethnic groups, ranging from 10.8% to 31.3% for CCR2-64I and 0.0% to 7.1% for SDF1-3#A. No CCR5-D32 alleles were found. HIV seroprevalence was 6.9% in the total population and peaked at younger ages in girls and women than in boys and men. Among 15- to 54-year-olds, HIV seroprevalence varied from 2.0% to 11.1% among the village populations. 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using data from boys and men aged 15 to 54 years showed the number of CCR2-64I alleles to be a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for HIV seropositivity (odds ratio per allele adjusted for age and matched on ethnic group = 6.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3–30.3); this association was not found in women. The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hypothesis that CCR2-64I alleles may delay HIV disease progression without affecting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n among men. We did not observe this relation among women, and other factors, such as multiple pregnancies or maternal stressors (eg, breastfeeding), may have masked any protective effect of CCR2-64I alleles. Further study of this issue among women is warranted. SDF1-3#A did not differ between HIV-seropositive and HIV-seronegative individuals but wasassociated with increasing age among HIV-seronegative women, suggesting a 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HIV-1 infection.

Relevância:

30.00% 30.00%

Publicador:

Resumo: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作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的第一靶细胞和第一道防线, 在HIV-1感染 和传播过程当中发挥重要的功能。DC的免疫功能主要包括抗原的捕获、加工、 递呈并激活T细胞对HIV-1作出免疫反应,这些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其自身接受刺 激有效地分化和成熟。 与其它慢病毒(lentivirus)相同,HIV-1所具有的6种辅助蛋白(Nef,Rev, Tat,Vif,Vpr和Vpu),决定着病毒自身的复制增殖和对机体的感染和致病力。 目前,HIV-1辅助蛋白对CD4+ T细胞影响的研究较为深入,是否影响和调节DC 的分化和成熟尚不够清楚,现有的文献报道很少,且相互不一致甚至矛盾。因此, 建立合适的体外研究体系和细胞模型,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DC与HIV-1之间的相 互作用,将有助于加深对HIV/AIDS致病和发病机理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生物医 学意义。 本实验选择了可被HIV-1感染的白血病细胞系THP-1为实验模型,首先评价 了THP-1作为DC前体在研究DC分化、成熟中的可用性,特别是判定DC分化成熟 和功能状态的主要细胞表面标记的动态变化和规律。进而在相同条件下分析了6 个辅助蛋白基因对THP-1的凋亡诱导作用,证实了Nef和Tat确可诱导转染细胞自 身凋亡,而Rev和Vpr可在THP-1细胞中持续表达,形成了稳定的细胞系,为进一 步研究和比较Rev、Vpr对DC的分化、成熟的影响奠定了实验基础。更重要的是, 我们发现,Vif和Vpu不能在THP-1中有效表达,其原因可能直接与限制性因子 APOBEC3G的存在有关,提示Vpu与APOBEC3G可能存在着新的相互作用——这 一线索已作为实验室新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可能为HIV/AIDS致病、 发病机理和机体的抗病机制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Relevância:

30.00% 30.00%

Publicador:

Resumo:

树突状细胞(DC)是免疫系统中具有多种免疫功能的关键细胞,但在HIV/AIDS 患者 体内,虽有大量病毒及抗原存在,却不能有效地激发特异性免疫应答。最新的研究显示, HIV/AIDS 血源和性传染的途径虽有不同,但DC 均是早于T 细胞而最先遭受感染的“第一 靶细胞”。已知辅助蛋白(Nef、Rev、Tat、Vif、Vpr 和Vpu)是HIV-1 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和致病的根本因素。而哪种辅助蛋白、如何影响DC 功能,至今研究结果甚少,结论杂乱 不一。 本论文作为HIV-1 影响DC 功能研究的实验体系部分,旨在为系统比较研究6 个辅助 蛋白对DC 功能的调节和机理奠定基础。采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方法,把辅助蛋白 基因从DNA 和mRNA 水平导入目的细胞DC,在DC 前体及其分化、成熟的各个时相, 连续、动态地分析辅助蛋白对DC 特征性表面标志及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摄取和处 理抗原、激发和调控免疫应答等功能的影响,以期揭示HIV/AIDS 患者DC 功能明显异常 和失调的原因。 首先,分别将6 个辅助蛋白基因克隆到pEGFP-N2 和pCS2+表达载体,得到具有绿色 荧光蛋白融合基因的表达载体,将分别用于DNA 和mRNA 水平转染DC。再以K562 细胞 为模型建立mRNA 转染细胞的基本方法;以人外周血CD14 单核细胞为前体,建立了体外 “2+2”快速诱导DC 的方法。最后,利用Amaxa 转染系统,从DNA 水平研究辅助蛋白对 DC 前体(单核细胞)的功能影响。发现单核细胞转染辅助蛋白与GFP 融合基因5h 后,胞 内蛋白大量表达,且能维持表达48h;其中Nef、Tat、Vpu、Rev、Vif、Vpr 表达效率分别 为35.42%、34.42%、43.42%、 17.07%、13.65%、10.29%;单核细胞转染基因后,表型 CD14、HLA-DR、CD80、CD83、CD86、DC-SIGN 没有明显的表达变化;转染Nef、Vpu、 Rev 辅助蛋白后,单核细胞有10%凋亡;Vpr 能抑制单核细胞IL-10 的分泌,Nef 能促进分 泌IL-6。 总之,通过构建辅助蛋白的表达载体,优化DC 的体外培养过程以及mRNA 转染方法, 并成功将辅助蛋白导入DC 前体,鉴定其表型和功能变化。为研究辅助蛋白影响DC 的功 能和机制建立了稳定而可行的实验系统。

Relevância:

30.00% 30.00%

Publicador:

Resumo:

目的:解释平顶猴成为唯一能够被HIV-1感染的旧大陆猴以及在被SIV感染时出现较其他旧大陆猴严重临床症状的原因.方法:参考人TRIM5α基因的结构和序列合成引物,以平顶猴DNA 为模板,分别扩增其TRIM5α基因编码序列的所有外显子.利用生物学软件分析获得的编码序列,分析在已经明确与TRIM5α抗病毒功能密切相关的几个位点上是否发生可能影响其功能的突变.结果:在平顶猴基因组上CypA基因融合到TRIM5α基因第八外显子的下游,融合方式与在鹰猴中发现的CypA与TRIM5α的融合方式完全不同.恒河猴TRIM5α基因具有限制HIV-1复制的功能,第332位脯氨酸对其抗病毒功能非常重要,但在平顶猴的TRIM5α上,该氨基酸突变成谷氨酰胺;第335位以后8个氨基酸对恒河猴TRIM5α抗病毒功能也有重要影响,但在平顶猴的TRIM5α上,与其对应的氨基酸片段不仅缺失了两个氨基酸,还有两个氨基酸发生突变,附近区域还有另外两个发生突变.在平顶猴TRIM5α基因的Coiled-Coil结构域插入了13个氨基酸,但没有影响到编码框.结论:在平顶猴的基因组上CypA与TRIM5α的融合以及平顶猴TRIM5α基因抗病毒功能关键位点上的氨基酸突变可能影响其抗病毒功能,是其成为唯一能够被HIV-1感染的旧大陆猴以及在被SIV感染时出现较其他旧大陆猴严重临床症状的重要原因.

Relevância:

30.00% 30.00%

Publicador:

Resumo:

核糖体失活蛋白(RIPs)抗HIV-1活性研究已有十几年的历史。RIPs类化合物代表了抗HIV/AIDS天然产物或先导化合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从介绍RIPs的酶活性及其抗HIV-1活性入手,对RIPs抗HIV-1的可能机制,从与RIPs酶活性的关系、诱导HIV-1感染细胞的凋亡及相应的信号转导、诱发活性氧的产生,以及对HIV-1整合酶的抑制作用等几个方面做了较详尽的阐述,并对RIPs的结构修饰和抗HIV-1构效关系进行了综述。对RIPs类化合物在抗病毒领域进行深入而系统地研究,能拓宽其在抗HIV/AIDS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

Relevância:

30.00% 30.00%

Publicador:

Resumo:

 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在艾滋病发病机理、传播途径、免疫反应以及疫苗开发药物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作 用。根据不同的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不同的灵长类动物,可将这一模型分为不同的种类, 其中HIV/ 黑猩猩模型、SIV/ 猕猴模型和SHIV/ 猕猴模型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型。这几种模型都各有其优缺点,本文将简单介绍这几种艾滋 病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

Relevância:

30.00% 30.00%

Publicador:

Resumo:

 多糖类化合物种类繁多,许多多糖化合物在体内或体外表现出良好的抗HIV 活性,多糖能 够作用于HIV 复制周期的多个环节,影响tat 、gp120、RT 等多个病毒蛋白的功能。目前,已有多糖 被用于杀微生物剂、抗病毒辅助治疗、抗机会性感染等临床研究中,多糖在临床上存在抗凝血活 性、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但丰富的多糖类化合物因其作用多效性仍有广阔的抗HIV 应用前景。

Relevância:

30.00% 30.00%

Publicador:

Resumo:

 HIV 感染人体后造成大量CD4 + T 淋巴细胞的凋亡, 从而破坏免疫系统,使机体无法抵抗病毒的入侵,导致免疫 缺陷。目前的药物靶点都针对病毒本身,无法清除体内储存 病毒的感染细胞,而HIV 蛋白酶抑制剂治疗HIV/ AIDS 患 者后可以减少HIV 感染引起的细胞凋亡,帮助机体恢复免 疫功能,并且这种作用与其抑制病毒的作用是相独立的,这 提示了可以通过免疫重建的策略来治疗AIDS。本文综述了 HIV 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和发展概况,其作用特点以及对细 胞凋亡的影响。明确HIV 蛋白酶抑制剂与细胞凋亡的关 系,可以启发新的思路从细胞着手,通过恢复机体的免疫能 力来对抗病毒,从根本上治疗AIDS。

Relevância:

30.00% 30.00%

Publicador:

Resumo:

长期以来缺乏病毒体内感染的小动物模型是制约HIV21 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大障碍。研究者将 胎儿的胸腺和胎肝组织移植到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 小鼠体内, 构建了SCID2hu (Thy/Liv) 人鼠嵌合模型。 该模型具备正常功能性的人造血器官“Thy/Liv”, 较真实地模拟了HIV21 感染人胸腺后的状况, 是研究HIV21 体内感染较成功且很有潜力的嵌合鼠模型。SCID2hu (Thy/Liv) 模型的构建使得在小型动物体内研究HIV 的某 些致病机制、临床前评价各种先导药物的体内抗HIV 活性、评价新的治疗方案及寻求合适的基因治疗等成为可 能, 为在体内研究人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病理生理机能及人干细胞基因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有广泛的应 用前景。

Relevância:

30.00% 3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天然药物中寻找高效低毒的抗HIV/ AIDS 活性化合物和先导化合物是国内外新药研制中非 常活跃的领域之一,也应该是我国近期创制新药的一条捷径。来源于动植物、海洋生物、微生物以及人体等中 的许多天然化合物具有抗HIV 活性。本文仅对天然来源的多肽和蛋白类化合物抗HIV 的研究简要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