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resultados para H3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Rainbow trout historic H3 (RH3) promoter was cloned via high fidelity PCR. The cloned RH3 promoter was inserted into a promoter-lacked vector pEGFP-1, resulting in an expression vector pRH3FGFP-1. The linearized pRH3EGFP-1 was microinjected into fertilized eggs of rare minnows and the sequential embryogenetic processes were monitored under a fluorescent microscope. Strong green fluorescence was ubiquitously observed at as early as the gastrula stage and then in various tissues at the fry stag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H3 promoter, as a piscine promoter, could serve in producing transgenic Cyprinoid such as rare minnow. Promoter activity of RH3, CMV and common carp beta-actin (CA) were compared in rare minnow by the expression of respective recombinant EGFP vectors. The expression of pCMVEGFP occurred earlier than the following one, pRH3EGFP-1, and then pCAEGFP during the embryogenesis of the transgenics. Their expression activiti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MV promoter is the strongest one, followed by the CA and then the RH3.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We fabricate and investigate two-dimensional photonic crystal H3 microcavities in an InGaAsP slab. The lasing ac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is observed. The lasering threshold is 7mW under the pulsed pump of 0.75% duty cycle. The Q factor and the lasing mode characteristics are simulated by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method. The simulation result matches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我国生物力学是门新兴学科,它既是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的需要,也是力学学科发展的必然生物力学以医学、生理学、生物学的学要为出发点和归宿,把力学的和生物学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去解决这些学科工程中所需解决的问题
本书详细介绍了这方面的有关知识和研究成果
附录与关键词: 生物力学 概论 生物力学 <h3>目录h3>第一节 历史的源流
第一章 生物力学概说
目录
第二节 背景和需要
第三节 全景鸟瞰
第二章 生物力学的力学基础
第一节 运动和力
2、1、1质点系动力学和刚体动力学基础
2、1、2刚体动力学在生物力学中的应用
2、1、3量纲和单位
2、2、1连续性假说
第二节 连续介质力学基本知识
2、2、2描述连续介质运动的两种方法
2、2、3应力
2、2、4应变·应变率
2、2、5变形功和应变能
2、2、6弹性和粘弹性
2、3、1流变学的方法学的一般原理
第三节 本构关系——流变学的主题
2、3、2Hooke(胡克)弹性体
2、3、3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
2、3、4线性粘弹性体
2、4、1生命现象和流体运动
第四节 生物流体力学基础
2、4、2不同层次和不同系统中的生理流动问题
2、4、3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
2、4、4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2、4、5量纲分析·相似参数
2、4、6生物流体力学的相似性问题
第五节 生物传质及其热力学基础
2、5、1热力学的基础定律
2、5、2扩散
2、5、3渗透·滤过
2、5、4组织间质中的渗流
2、5、5通过细胞膜的物质输运
结语:符号和语法
第三章 活组织的力学性质
第一节 骨的力学性质
3、2、1软组织的结构要素
第二节 软组织的力学性质
3、2、2软组织力学性质的实验方法
3、2、3软组织力学行为的一般特点
3、2、4软组织的本构方程
3、3、1血管壁的构造
第三节 血管的力学性质
3、3、2动脉血管的力学性质
3、3、3静脉血管的力学性质
3、3、4微血管的力学性质
第四节 关节 软骨的力学性质
3、4、1准线性粘弹性本构关系
3、4、2关节软骨的两相模型
3、5、1流体的粘弹性
第五节 生物粘弹性流体
3、5、2关节滑液的粘弹性
结语:生物流变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四章 肌肉力学基础
第一节 骨胳肌、心肌和平滑肌
第二节 骨胳肌的微结构和收缩机理
第三节 Hill方程和Hill模型
4、3、1Hill模型(双元素)
4、3、2三元素模型
4、4、1静息状态下心肌的力学性质
第四节 心肌的力学性质
4、4、2Hill模型应用于心肌
第五节 平滑肌的力学性质
结语:需要新概念、新技术
第五章 血液流变学导论
第一节 血液的流变特性
5、1、1宏观血液流变学的方法学原理
5、1、2血浆的粘度
5、1、3血液的粘性
5、1、4血液的粘弹性
第二节 血液非牛顿特性的细观和微观说明
第三节 红细胞的运动和变形
5、3、1红细胞的几何形状
5、3、2红细胞沉降——血沉
5、3、3红细胞的可变形性
5、3、4红细胞膜的力学性质
5、3、5红细胞聚集
5、4、1Fahreus—Lindqvist效应和Fahraeus效应
第四节 血液在微血管里的流变特性
5、4、2毛细血管内红细胞的运动和阻力
5、4、3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网络内红细胞的分布(比积的变化)
5、4、4表观粘度和相对粘度
5、5、1白细胞的力学性质
第五节 白细胞的流变行为
5、5、2白细胞在微血管里的流变行为
5、6、1血小板的活性与流变学因素
第六节 血小板功能行为的流变学问题
5、6、2凝血过程中血液的粘弹性
第七节 血液的本构方程
5、7、1几类粘弹性本构方程的述评
5、7、2可能的选择
结语:愿望和现实
第六章 心脏力学
第一节 心脏的构造和功能
第二节 心脏和心瓣的液体力学问题
6、2、1心脏和心瓣流体力学的若干基本问题
6、2、2二尖瓣的运动及其流场
6、2、3主动脉瓣的运动及其流场
6、3、1左心室的压力—容积关系
第三节 心脏的力学模型和泵功能
6、3、2左心室的应力和应变
6、3、3心脏的泵功能
6、4、1左心与动脉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 心脏与血管系统的相互作用
6、4、2左心系统和右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五节 人造心脏瓣膜的生物力学问题
6、5、1人工心瓣的流体力学性能的检测和评价
6、5、2人工心瓣的疲劳寿命问题
结语:生物力学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位置
第七章 血液循环的力学规律
7、1、1分枝血管系统的阻力分布
第一节 动脉系统的阻力分布和分枝形态-Poiseuille定律的应用
7、1、2血管分枝形态的优化分析
7、2、1弹性直圆柱管里的定常层流
第二节 可变形管道内的定常流动
7、2、2血管的应力状态和弹性不稳定性
7、2、3可瘪管流动
7、2、4可变形管道内小扰动的传播
7、2、5三种流动的比较
7、2、6可变形管定常流动的稳定性问题
第三节 动脉血管里的脉动流和脉搏波
7、3、1脉搏波
7、3、2直圆柱管内的振荡流
第四节 脉搏波在动脉血管系统里的传播
7、4、1传输线理论——线性模型
7、4、2非线性数值模型
7、4、3中医脉象与脉搏波
7、5、1大动脉中流动的一般特点
第五节 大动脉里的流动
7、5、2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液流动的动力特性
7、5、3弯曲对大血管流动的影响
7、5、4分枝管道的流动
7、5、5动脉狭窄的流体力学问题
7、5、6血管分枝、弯曲、截面积突变部位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运动
第六节 静脉血管里的流动
7、6、1静脉血管的力学性质
7、6、2静脉中的脉动流和波动
7、6、3瓣膜对静脉血流的影响
第七节 微循环力学
7、7、1微循环的几种构造模式
7、7、2微循环力学参数的在体观测
7、7、3微循环力学问题概述
7、7、4毛细血流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物质输运
第八节 肺血流的力学规律
7、8、1肺血管系统的几何形态
7、8、2肺血管力学性质
7、8、3肺毛细血管组织内的流动——片流模型
7、8、4肺毛细血管组织中血液的表观粘度
7、8、5肺血流的阻力
7、8、6理论的实验检验
结语:一个必然的趋势
第八章 呼吸力学
第一节 呼吸道内的空气流动
8、1、1呼吸道的阻力
8、1、2上呼吸道里的流动
8、1、3呼吸系统的动力学行为
第二节 支气管里的对流扩散
第三节 肺泡内气体的扩散
第四节 肺泡和毛细血流之间的气体交换
8、4、1通过膜的气体扩散
8、4、2肺泡—红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8、4、3扩散容量的实验测定
8、4、4肺通气量与血流量的关系
第五节 肺功能的宏观评价
第六节 肺呼气流量极限
第九章 器官力学的几个不同方面
第一节 耳蜗力学
9、1、1耳蜗的解剖特点和超微结构
9、1、2耳蜗管内的波传播
9、1、3小振幅下的非线性响应
第二节 脊柱力学
9、2、1脊柱的力学性质
9、2、2腰椎的受力分析
9、2、3脊柱的冲击损伤
9、3、1冲击和弹性波
第三节 肺的冲击损伤
9、3、2冲击载荷引起的肺水肿
9、3、3关于冲击损伤引起肺水肿的机理
结语:方法·概念·诀窃
第十章 应力和生长
第一节 从零应力状态到应力——生长假说
10、2、1心脏肥大
10、2、2肺的重建
第二节 软组织和器官的重建
10、2、3血管的重建
第三节 结构—功能适应性原理在骨生物力学中的体现
10、3、1骨折的愈合
10、3、2骨组织的重建
10、4、1血液流动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第四节 流体动力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10、4、2流体动力对离体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
结语:未来的新天地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microgravity research, as a branch of the advanced sciences and a spe- cialized field of high technology, has been made in China since the late 1980's. The research group investigating microgravity fluid physics consisted of our col- leagues and the authors in the Institute of Mechanic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and we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floating zone convection as our first research priority. Now, the research group has expanded and is a part of the National Microgravity Laboratory of the CAS, and the research fields have been extended to include more subjects related to microgravity science. Howev- er, the floating zone convection is still an important topic that greatly holds our research interests.

<h3 id="ml" class="brown16b">目录h3>
1. models of floating zone convection
1.1 floating-zone crystal growth
1.2 physical model
1.3 hydrodynamic model
1.4 mathematical model
references
2. basic features of floating zone convection
2.1 equations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2.2 simple solutions of fz convection
2.3 solution for two-layers flow
2.4 numerical simulation
2.5 onset of oscillation
references
3. experimental method of fz convection
3.1 ground-based simulation experiments for pr≥1
3.2 temperature and velocity oscillations
3.3 optical diagnostics of free surface oscillation
3.4 critical parameters
3.5 microgravity experiments
3.6 ground-based simulation experiment for pr《1
.references
4. mechanism on the onset of oscillatory convection
4.1 order of magnitude analysis
4.2 mechanism of hydrothermal instability
4.3 linear stability analysis
4.4 energy instability of thermocapillary convection
4.5 unsteady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2d and 3d
4.6 two bifurcation transitions in the case of small pr number fluid
4.7 two bifurcation transitions in the case of large pr number fluid
4.8 transition to turbulence
references
5. liquid bridge volume as a critical geometrical parameter
5.1 critical geometrical parameters
5.2 ground-based and mierogravity experiments
5.3 instability analyses of a large prandtl number (pr≥1)fluid
5.4 instability analyses of a small prandtl number (pr《1)fluid
5.5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two bifurcation process
references
6. theoretical model of crystal growth by the floating zone method
6.1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 a pure diffusion process
6.2 solutal capillary convection and diffusion
6.3 coupling with phase change convection
6.4 engineering model of floating zone technique
references
7. influence of applied magnetic field on the fz convection
7.1 striation due to the time-dependent convection
7.2 applied steady magnetic field and rotational magnetic field
7.3 magnetic field design for floating half zone
7.4 influence of magnetic field on segregation
references
8. influence of residual acceleration and g-jitter
8.1 residual acceleration in microgravity experiments
8.2 order of magnitude analyses (oma)
8.3 rayleigh instability due to residual acceleration
8.4 ground-based experiment affected by a vibration field
8.5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low frequency g-jitter
8.6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high frequency g-jitter
reference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h3>本书共有16篇论文,论述了国内外有关复合材料及其结构力学等方面新近进展的情况。如: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粘弹性力学、三相模型下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性质等。 h3>

目录

第一章 复合材料力学的统计断裂理论和单向复合材料的随机临界核理论

范赋群 曾庆敦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纤维强度分布的统计特性

第三节 纤维束的统计分析

第四节 链式模型

第五节 单向复合材料纵向拉伸的破坏形式

第六节 应力集中因子

第七节 复合材料力学的统计断裂理论

第八节 杂交(混杂)复合材料的统计分析

第九节 单向复合材料的随机临界核理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含夹杂脆性基体复合材料的几个力学问题&杜善义 韩杰才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脆性基体含脆性夹杂的微结构力学

第三节 含随机分布晶须和微裂纹的脆性复合材料本构关系

第四节 含随机分布相变夹杂的陶瓷复合材料增韧

第五节 脆性基体含延性夹杂的增韧分析

第六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粘弹性力学&张恒 王震鸣 李江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聚合物材料的粘弹性本构关系

第三节 复合材料的粘弹性本构方程

第四节 动态粘弹性性能研究

第五节 复合材料结构粘弹性问题的求解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复合材料含孔层合板拉伸强度的分析方法&李顺林 熊中侃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应力集中系数法

第三节 材料力学分析模型法

第四节 断裂力学分析模型法

第五节 复合材料力学分析模型法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纤维束及其单向复合材料应变率相关的统计本构理论研究

夏源明 杨报昌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冲击拉伸试验技术

第三节 组分材料的应变率相关性

第四节 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变率相关性

第五节 环境影响

第六节 展望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层间应力的计算研究&顾德淦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线弹性均匀拉伸模型的计算

第三节 其它线弹性模型的计算

第四节 非线性弹性模型的计算

第五节 弹塑性模型的计算

第六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细观压缩失稳&魏悦广 杨卫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细观压缩失稳的研究概况

第三节 平面弹塑性失稳理论

第四节 贯穿折曲带

第五节 表面失稳与扩展折曲带

第六节 压缩失稳模式的缺陷敏感性

第七节 水平破坏带的扩展

第八节 承压复合材料的增强与增韧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复合材料在复杂加载下的强度与损伤研究&王兴业 杨光松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复合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强度问题

第三节 复合材料张量多项式强度准则的分析

第四节 张量多项式强度准则相互作用系数确定方法的探讨

第五节 复合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强度准则的实验研究

第六节 复合材料在双向载荷下的损伤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任意铺设复合材料层板在复杂载荷下的屈曲与后屈曲分析

曹大卫 成广民 马兰芝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不对称层板屈曲、后屈曲的能量表达式

第三节 应用Rayleigh-Ritz法解屈曲与屈曲后问题

第四节 算例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复合材料柱型壳的铺层优化和初始后屈曲特性&孙国钧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80年代复合材料圆柱壳铺层优化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组合载荷作用下层合圆柱壳的铺层优化和实验研究

第四节 双向铺设层合圆柱壳的优化设计

第五节 复合材料加筋圆柱壳的优化设计

第六节 复合材料椭圆柱壳在轴压下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三相模型下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性质&罗海安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三相模型下的Eshelby张量与修正的Mori-Tanaka方法

第三节 三相柱形模型下的刃型位错

第四节 三相模型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基体裂纹

第五节 三相模型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裂纹

第六节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复合材料结构连接的应力分析&吴代华 晏石林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复合材料胶接接头分析

第三节 复合材料机械接头分析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湿热效应研究&陈浩然 息志臣 孙延波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湿热瞬态分析

第三节 热自由边界效应

第四节 湿热变形和湿热应力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用加权残值法分析计算不同边界条件下层板的屈曲问题&李卓球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层板非线性弹性的屈曲计算与分析

第三节 层合圆柱曲板的非线性弹性屈曲

第四节 用加权残值法计算层板的后屈曲问题

第五节 层板高阶剪切变形理论的屈曲分析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复合材料多连通板的应力场计算&林佳铿 王林江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分析方法

第三节 算例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基体对玻璃纤维缠绕火箭发动机壳体强度影响机理的研究

嵇醒 卢天健 顾星若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结果分析

第三节 有限元分析

第四节 实验验证

第五节 最佳平衡系数K?

第六节 环氧复合材料基体的层间剪切强度

第七节 层间剪切破坏的扫描电镜观察

第八节 结语

参考文献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Adiabatic shear localization is a mode of failure that occurs in dynamic loading.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rmal softening occurring over a very narrow region of a material and is usually a precursor to ductile fracture and catastrophic failure. This reference source is the first detailed study of the mechanics and modes of adiabatic shear localization in solids, and provides a systematic description of a number of aspects of adiabatic shear banding. The inclusion of the appendices which provide a quick reference section and a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thermomechanical data allows rapid ac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and its phenomena. The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described in this work can usefully be applied to solve a multitude of problems encountered by those investigating fracture and damage in materials, impact dynamics, metal working and other areas. This reference book has come about in response to the pressing demand of mechanical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s for a high quality summary of the knowledge gained over the last twenty years. While fulfilling this requirement, the book is also of great interest to academics and researchers into materials performance.
<h3 id="yui_3_7_3_1_1356267270901_1326">Table of Contentsh3>
1Introduction1
1.1What is an Adiabatic Shear Band?1
1.2The Importance of Adiabatic Shear Bands6
1.3Where Adiabatic Shear Bands Occur10
1.4Historical Aspects of Shear Bands11
1.5Adiabatic Shear Bands and Fracture Maps14
1.6Scope of the Book20
2Characteristic Aspects of Adiabatic Shear Bands24
2.1General Features24
2.2Deformed Bands27
2.3Transformed Bands28
2.4Variables Relevant to Adiabatic Shear Banding35
2.5Adiabatic Shear Bands in Non-Metals44
3Fracture and Damage Related to Adiabatic Shear Bands54
3.1Adiabatic Shear Band Induced Fracture54
3.2Microscopic Damage in Adiabatic Shear Bands57
3.3Metallurgical Implications69
3.4Effects of Stress State73
4Testing Methods76
4.1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Remarks76
4.2Dynamic Torsion Tests80
4.3Dynamic Compression Tests91
4.4Contained Cylinder Tests95
4.5Transient Measurements98
5Constitutive Equations104
5.1Effect of Strain Rate on Stress-Strain Behaviour104
5.2Strain-Rate History Effects110
5.3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Stress-Strain Behaviour114
5.4Constitutive Equations for Non-Metals124
6Occurrence of Adiabatic Shear Bands125
6.1Empirical Criteria125
6.2One-Dimensional Equations and Linear Instability Analysis134
6.3Localization Analysis140
6.4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146
7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hear Bands155
7.1Post-Instability Phenomena156
7.2Scaling and Approximations162
7.3Wave Trapping and Viscous Dissipation167
7.4The Intermediate Stage and the Formation of Adiabatic Shear Bands171
7.5Late Stage Behaviour and Post-Mortem Morphology179
7.6Adiabatic Shear Bands in Multi-Dimensional Stress States187
8Numerical Studies of Adiabatic Shear Bands194
8.1Objects, Problems and Techniques Involved in Numerical Simulations194
8.2One-Dimensional Simulation of Adiabatic Shear Banding199
8.3Simulation with Adaptive Finite Element Methods213
8.4Adiabatic Shear Bands in the Plane Strain Stress State218
9Selected Topics in Impact Dynamics229
9.1Planar Impact230
9.2Fragmentation237
9.3Penetration244
9.4Erosion255
9.5Ignition of Explosives261
9.6Explosive Welding268
10Selected Topics in Metalworking273
10.1Classification of Processes273
10.2Upsetting276
10.3Metalcutting286
10.4Blanking293
 Appendices297
AQuick Reference298
BSpecific Heat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301
CThermal Softening and Related Temperature Dependence312
DMaterials Showing Adiabatic Shear Bands335
ESpecification of Selected Materials Showing Adiabatic Shear Bands341
FConversion Factors357
 References358
 Author Index369
 Subject Index375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计算流体力学》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研究生撰写的“计算流体力学”课程的教科书。全书共分九章。前五章讲述了计算流体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包括流体动力学的诸方程和模型方程及其数学性质、数值解的理论依据、基本计算方法和数值解的行为分析等。计算方法包含有空间离散方法、代数方程和非定常方程(包括时间离散)的求解方法。这里涉及到的离散方法有有限差分方法、有限体积方法、有限元方法和谱方法。这些都是已经成熟和具有普适性的方法。书中描述了构造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重点是有限差分方法。书中的后四章是针对各种物理问题讲述计算方法。这里包含低速不可压和高速可压缩流体运动数值模拟的计算方法和网格生成技术。着重阐述了针对不同物理问题的特征对计算方法精度的要求,及构造不同计算方法的基本思想,且给出了一些简单物理问题的数值模拟结果,以证实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h3 class="productDescriptionSource">目录h3>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引论
1.1 计算流体力学及其特征
1.2 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
1.3 本书的目的和内容
参考文献
习题

第二章 流体力学方程及模型方程
2.1 流体力学基本方程
2.2 模型方程及其数学性质
2.3 双曲型方程组的初边值问题
2.4 Riemann间断解
参考文献
习题

第三章 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
3.1 有限差分法
3.2 偏微分方程的全离散
3.3 有限体积法
3.4 有限元方法
3.5 谱方法
参考文献
习题

第四章 高精度有限差分法及数值解的行为分析
4.1 模型方程及半离散化方程
4.2 高精度差分逼近式
4.3 数值解的精度及分辨率分析
4.4 数值解中的耗散效应与色散效应
4.5 数值解的群速度
4.6 数值解行为的进一步分析
4.7 时间离散的色散与耗散效应
参考文献
习题

第五章 代数方程的求解
5.1 Gauss消去法
5.2 标量追赶法
5.3 矩阵追赶法及LU分解法
5.4 迭代法求解代数方程
5.5 交替方向追赶法
5.6 非线性方程的求解
5.7 时间关系法及局部时间步长法
参考文献
习题

第六章 可压缩流体力学方程组的离散
6.1 一维流体力学方程及Jacobian系数矩阵的分裂
6.2 一维Euler方程的离散
6.3 Godunov间断分解法
6.4 Roe格式与Roe分解
6.5 多维问题的差分逼近
6.6 粘性项的差分逼近
参考文献
习题

第七章激波高分辨率差分格式
7.1 数值解中的非物理振荡
7.2 一阶TVD格式
7.3 二阶TVD格式
7.4 TVD格式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
7.5 MUSCL格式
7.6 其他类型的高分辨率格式
参考文献
习题

第八章 不可压Navier-Stokes方程的差分逼近
8.1 控制方程
8.2 求解定常N-S方程的人工压缩性方法
8.3 非定常原始变量N-S方程的求解
8.4 涡量-流函数法
参考文献
习题

第九章 网格技术
9.1 网格生成技术
9.2 非结构网格
9.3 基于非等距网格的有限差分法
习题
专业名词索引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Synopsis
Contents
作者简介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h3>内容简介h3>
本书是论述国内外有关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力学等方面新近进展的论文集。

目录

第一章 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非线性力学&王震鸣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物理非线性问题

第三节 几何非线性问题

第四节 讨论和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复合材料叠层板动力稳定性理论的进展&周承倜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考虑纵向惯性力和非线性阻尼的大挠度动力稳定性的基本方程

第三节 动力稳定和动力不稳定区域

第四节 参数振动

第五节 非线性动力稳定性的一般方程

第六节 非线性动力稳定性一般方程的解

第七节 一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宏观与细观相结合的复合材料损伤本构理论的新进展

范镜泓 张俊乾 杨运民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宏观现象学方法

第三节 一维剪切滞后模型

第四节 刚度下降的自相容方法

第五节 宏观与细观相结合的损伤理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复合材料叠层板的剪切效应&谢志成 李如锋 谢昱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两类计算模型

第三节 板的分层理论和分层解

第四节 层板脱层屈曲的临界载荷

第五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边界元法在求解复合材料力学问题中的应用&张恒 王震鸣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边界元法的特点

第三节 边界元法在求解复合材料宏观力学问题中的应用

第四节 边界元法在求解复合材料微观力学问题中的应用

第五节 边界元法在求解复合材料断裂力学问题中的应用

第六节 边界元法在求解其他问题上的应用和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复合材料结构的振动&张继栋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复合材料梁的振动

第三节 经典层板振动理论的解法

第四节 一阶剪切变形层板振动理论的解法

第五节 层板振动的高阶理论

第六节 复合材料壳体的振动分析

第七节 复合材料板壳的非线性振动

第八节 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及其它问题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复合材料叠层板机械连接接头的疲劳、环境影响和累积损伤问题

张开达 杨炳章

第一节 机械连接静挤压强度研究的回顾

第二节 机械连接的疲劳特性

第三节 湿热环境对机械连接强度的影响

第四节 复合材料机械连接接头的疲劳累积损伤问题

第五节 复合材料机械连接问题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复合材料的统一型强度准则&刘方龙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常见强度理论的回顾与分析

第三节 强度准则的一般方程

第四节 统一型三次强度准则

第五节 统一型二次强度准则

第六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复合材料及其应用的新进展&陈绍杰

第一节 复合材料的进展

第二节 制造技术上的进展

第三节 航空航天上应用的新进展

第四节 先进复合材料的民用发展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复合材料的分层破坏问题&李顺林 肖军 熊中侃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关于层间应力问题

第三节 关于层间强度问题

第四节 关于层间失效准则问题

第五节 层间分层破坏效应

第六节 抑制层间分层破坏的措施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对称正交铺设层板在面内激励下的动力稳定性&茅人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基本方程

第三节 基本方程的化简

第四节 动力学方程的解

第五节 算例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刚性颗粒填充聚合物的力学行为&卢锡年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粒子的体积含量与刚度

第三节 粒子的体积含量与强度

第四节 粒径对强度与模量的影响

第五节 微珠填充的增韧效应

第六节 增韧机理

第七节 细观损伤的实验方法

第八节 玻璃微珠填充HDPE的力学性能与细观损伤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关于复合材料破坏模式的研究

――兼谈复合材料的材料设计&薛元德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复合材料层板的破坏模式

第三节 材料设计的初步探讨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复合材料界面的力学行为&冼杏娟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复合材料界面的性质

第三节 复合材料界面的力学模型和理论

第四节 界面力学表征的实验研究

第五节 界面损伤破坏机理

第六节 界面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复合材料叠层板的静力平衡与屈曲理论的研究进展

范赋群 黄小清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叠层板理论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叠层板的几何非线性静力平衡问题

第四节 叠层板的稳定性理论和后屈曲特性

第五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关于复合材料组合结构桥梁的探讨&王震鸣 汤国栋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复合材料的优缺点和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力学特点

第三节 一些具体问题

第四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h3>内容简介h3>

本书介绍了国内外新进展和作者的近期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有关的近期文献和信息。

目录

第一章 复合材料薄壁杆件计算理论的综述&罗祖道 吴希贤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复合材料杆的Timoshenko广义理论

第三节 复合材料薄壁杆件的分析理论

第四节 复合材料薄壁杆件的有限元计算

第五节 复合材料薄壁杆件的稳定性理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力学和界面对金属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金城 杨宏志 吴人洁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本构关系

第三节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力学特性

第四节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云纹干涉法及其在复合材料力学中的应用&戴福隆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方法

第三节 层间剪切实验

第四节 层间压缩实验

第五节 固化残余应力的测定

第六节 应变集中系数的测定

第七节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细观研究

第八节 材料缺陷的检查

第九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混杂复合材料的力学&王震鸣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混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第三节 混杂复合材料的力学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复合材料正交各向异性的光弹性&许陆文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模型材料的制作与材料条纹值的标定

第三节 应力(应变)-光定律

第四节 主应力分离技术

第五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复合材料层板的几何非线性分析&沈大荣 蒋沧如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叠层薄板的大挠度弯曲

第三节 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后屈曲

第四节 复合材料板的非线性振动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用加权残值法分析复合材料的力学问题&吴代华 李卓球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加权残值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第三节 用加权残值法计算层合板的线性力学问题

第四节 采用加权残值法计算层合板的非线性力学问题

第五节 用加权残值法计算层合板壳的其它问题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复合材料的连接问题&谢鸣九 王震鸣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机械连接、胶结连接和混合连接的特点与优缺点

第三节 与连接有关的一些力学问题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层合板承载孔的孔边应力研究&单辉祖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圆盘常体力问题的转换方程

第三节 层合板孔内轴销(或圆盘)的位移表达式

第四节 正交各向异性无限大板承载销孔的孔边应力分析

第五节 轴销刚度与摩擦效应对孔边应力的影响

第六节 轴销柔度方程与孔边等效节点载荷的解析表达式

第七节 层合板孔边应力分析的解析-有限元法

第八节 层合板孔边应力分析的解析-边界元法

第九节 算例

第十节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章 聚合物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蠕变的研究进展

吴代华 江水 李兴丹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复合材料蠕变行为的宏观描述

第三节 复合材料蠕变行为的细观描述

第四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有限条法在复合材料结构稳定性分析方面的应用&童贤鑫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有限条法的简介和特点

第三节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具有相同子层板的三维厚层合板理论&李思简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厚层合板的三维有效弹性常数

第三节 分析厚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整体局部方法

第四节 展望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层状复合材料结构的层间应力和边缘效应

叶碧泉 羿旭明 张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有限元法

第三节 数值-摄动法

第四节 边界层法

第五节 解析解的奇异性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复合材料损伤与断裂的研究进展&沈真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拉伸载荷下损伤与断裂的研究概况

第三节 复合材料飞机结构的损伤容限研究概况

第四节 冲击损伤机理及其估算方法的研究概况

第五节 含缺陷层压板的压缩破坏机理及其剩余强度估算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复合材料层板断裂力学的进展&李重庵

第一节 单向复合材料的断裂

第二节 多向层板的缺口强度

第三节 层内的基体开裂与脱层

第四节 湿热对层板断裂行为的影响

第五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复合材料结构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马祖康 羊�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材料的可靠性

第三节 结构的可靠性

第四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度理论&范赋群 张元亿 万传寅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单向复合材料的细观强度理论

第三节 单向复合材料的宏观强度理论

第四节 叠层复合材料的强度理论

参考文献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书介绍当前在计算固体和结构力学中广泛研究和应用的四种计算方法:有限元法、加权余量法、边界元法和无网络法,并系统论述了这四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和相应的离散方法。

<h3 class="productDescriptionSource">目录h3>
第一章 弹性力学和变分原理
1.1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
1.2 弹性力学的变分原理
1.2.1 应变能和应变余能
1.2.2 虚位移原理和最小势能原理
1.2.3 虚应力原理和最小余能原理
1.2.4 Hellinger-Reissner变分原理
1.2.5 胡海昌-鹫津久一郎变分原理
1.2.6 参数变分原理
1.3 变分原理的应用实例
1.4 里茨法和伽辽金法
第二章 有限元法
2.1 协调模型——位移元
2.2 平衡模型Ⅰ
2.3 平衡模型Ⅱ
2.4 杂交应力模型
2.5 杂交位移模型
2.6 混合模型
第三章 常用的有限元单元
3.1 三角形单元族
3.2 等参数单元
3.3 奇异性单元
3.4 板壳单元
3.4.1 三角形薄板单元和薄壳单元
3.4.2 厚板单元和厚壳单元
第四章 材料非线性有限元法
4.1 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4.1.1 材料的屈服准则
4.1.2 强化理论
4.1.3 塑性本构关系
4.1.4 塑性流动理论的变分原理
4.1.5 弹塑性问题的有限元解法
4.2 蠕变的有限元分析
4.3 弹黏塑性的有限元分析
第五章 几何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5.1 有限应变与应力
5.2 变形率和本构关系
5.3 几何非线性有限元方程的建立
5.3.1 全拉格朗日列式法
5.3.2 更新的拉格朗日列式法
5.3.3 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描述法
第六章 热传导和热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6.1 热传导问题的有限元分析
6.1.1 导热的基本方程
6.1.2 稳态温度场的有限元解
6.1.3 瞬态温度场的有限元解
6.2 热弹性应力问题的有限元分析
第七章 弹性动力学问题的有限元法
第八章 加权余量法
第九章 边界元法
第十章 无网格法
第十一章 代数方程组的解法
参考文献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h3>h3>

全书以命令行方式通过大量教学实例和工程应用实例,介绍了建立模型、求解和结果后处理的全过程。

目 录

前言

第1篇教学实例篇

第1章简单拉压杆结构

1.1铰接杆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

1.2人字形屋架的静力分析

1.3超静定拉压杆的反力计算

1.4平行杆件与刚性梁连接的热应力问题

1.5端部有间隙的杆的热膨胀

第2章梁的弯曲问题

2.1等截面简单超静定梁的平面弯曲分析

2.2工字形截面外伸梁的平面弯曲

2.3矩形截面梁的纵横弯曲分析

2.4悬臂梁的双向弯曲

2.5 圆形截面悬臂杆的弯扭组合变形

2.6悬臂等强度梁的弯曲

2.7弹性地基半无限长梁在端部力和力偶作用下的变形

2.8偏心受压杆的大变形分析

第3章杆系稳定性计算

3.1利用梁单元计算压杆稳定性

3.2利用实体单元计算压杆稳定性

3.3悬臂压杆的过曲屈分析

3.4平面钢架的平面外失稳

第4章实体模型应力分析

4.1 均布荷载作用下深梁的变形和应力

4.2一对集中力作用下的圆环

4.3用实体单元分析变截面杆的拉伸

4.4用二维实体单元分析等截面悬臂梁的平面弯曲

4.5变截面悬臂梁在端部集中力作用下的平面静力分析

4.6纯弯曲悬臂曲梁的二维静力分析

4.7端部集中力作用的悬臂圆环曲梁平面弯曲的三维分析

4.8均匀拉力作用下含圆孔板的孔边应力集中

4.9两端固定的厚壁管道在自重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

第5章膜和薄壳问题

5.1含椭圆孔的椭圆薄膜在外部张力作用下的静力分析

5.2圆形薄膜大变形静力分析

5.3柱形容器在内压作用下的静力分析

5.4圆柱形薄壳在均匀内压作用下的静力分析

第6章板的弯曲和壳体计算

6.1简支和固支圆板的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弯曲

6.2悬臂长板的大挠度弯曲

6.3用壳体单元分析受均布荷载作用的固支圆板大挠度弯曲

6.4利用拉伸操作建立膨胀弯管模型

6.5两端简支开口柱壳在自重作用下的静力分析

6.6圆筒在一对横向集中力作用下的变形

6.7两边简支开口柱壳在集中力作用下的大变形曲屈

第7章简单振动系统

7.1单自由度弹簧质量系统的频率计算

7.2悬索自由振动的频率

7.3用弹簧单元连接的圆盘的扭转振动

7.4圆杆连接圆盘的扭转振动

7.5钻杆的扭转自由振动

第8章梁的振动分析

8.1简支梁的自振频率计算

8.2 自由―自由梁的纵向自由振动

8.3有轴向压力作用的简支梁的自由振动

8.4用壳体单元计算悬臂等强度梁的自由振动

8.5矩形截面薄壁悬臂梁的自由振动

第9章膜板和实体振动

9.1 圆形张紧薄膜的自由振动

9.2薄膜二维非轴对称自由振动分析

9.3薄膜三维非轴对称振动分析

9.4悬臂长板的自由振动频率

9.5悬臂宽板的模态分析

9.6固支圆板的自由振动

9.7用实体单元分析圆环的振动

9.8机翼模型的振动分析

第1 0章平面建模分析和三维实体建模

10.1 带三个圆孔的平面支座分析

10.2角支座应力分析

10.3 体斜支座的实体建模

10.4四分之一车轮的实体建模

10.5轴承支座的实体建模

第1 1章最优化设计

11.1概述

11.2最优化问题框架

11.3 ANSYS优化设计流程

11.4变截面悬臂梁的外形形状优化

11.5平面刚架的优化设计

第12章层合板和断裂力学

12.1 四边简支方形层合板在均布外载作用下的变形

12.2均布拉力作用下含裂纹板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

第2篇工程应用篇

第13章用APDL实现空间网壳结构参数化建模

13.1 K系列球面网壳结构的特点和建模

13.1.1 K系列球面网壳的特点

13.1.2几何描述

13.1.3杆件连接关系

13.2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介绍

13.2.1参数和表达式

13.2.2 ANSYS 中的基本指令

13.2.3分支和循环

13.3用户界面设计语言UIDL介绍

13.3.1 单行参数输入

13.3.2多行参数输入

13.4网壳建模程序设计

13.4.1模型建立的步骤

13.4.2节点坐标计算

13.4.3单元连接

13.4.4变量说明

13.4.5节点坐标计算公式

13.4.6主框图说明

13.4.7单元连接关系定义

13.4.8源程序

13.5程序使用说明

13.5.1加载程序

13.5.2界面说明

13.5.3注意事项

13.6应用举例

13.6.1基本参数

13.6.2输入数据并生成模型

13.6.3输入单元参数和荷载后开始计算

13.6.4选择结果输出方式

第14章塔式起重机静动力分析

14.1塔式起重机基本概念

14.2塔式起重机拓扑模型

14.3塔机模型受力分析

14.3.1部件受力特征分析

14.3.2截面参数定义

14.3.3自重荷载和配重

14.3.4选用合适的分析模型。

14.3.5 固定塔身底部的4个节点

14.4塔机建模程序设计

14.4.1塔身节点计算和单元连接

14.4.2塔顶建模

14.4.3塔臂建模

14.4.4平衡臂和斜拉索建模

14.5塔机静力分析

14.6塔机模态分析

14.7塔机静动力分析程序

第15章长柱形天然气罐在内压作用下的静力分析

15.1概述

15.2建立模型

15.3利用轴对称壳单元SHELL51计算

15.3.1单元基本性质和约定

15.3.2求解过程

15.3.3源程序

15.3.4计算结果

15.3.5简体部分理论解

15.3.6结果讨论

15.4利用8节点2D实体单元PLANE82单元计算

15.4.1建立模型

15.4.2计算过程

15.4.3计算结果及讨论

15.4.4源程序

15.5用20节点3D实体单元solid95计算1/4模型

15.5.1建立1/4三维模型

15.5.2计算步骤

15.5.3计算结果分析

15.5.4与弹性力学解答的对比

15.5.5计算程序

附录

附录A常用结构单元参考

附录B结构分析命令速查

参考文献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水动力学讲义手稿》是1958年钱学森先生在清华大学给第一届力学研究班学员讲授《水动力学》课程用的备课笔记。钱先生选材简赅精切,遴的内容具有基础性、经典性,整个手稿清晰耐读,详略得体,推演细腻,覆盖全面。
《水动力学讲义手稿》可供科技人员、教研人员及广大师生研究和学习之用。

<h3 class="productDescriptionSource">  h3><h3 class="productDescriptionSource">目录h3>
第一讲 表面波
基本方程式
平面波
在深水中驻波
进行波
第二讲 表面波(续)
另一研究行波的方法
群速度
在有限深度液体中的波
在空气与水交界面上的波
风力生波的问题
第三讲 波阻
波的能量
能量的转移
波阻
在自由面下的旋
第四讲 水面滑行的平板
作用在自由面上的力F
以仰角α运行的平板
船舶造波阻力的计算
第五讲 浅水中的长波
基本方程式
写成气动力学的形式
高速气流的水流模型
特征线解法
水跃
第六讲 河流水动力学
河道和明渠中的流动
定常流、合流问题
洪峰、不定常流
特征线法
第七讲 空化
空泡、空蚀现象
局部的空蚀
完全的空泡情况
完全空泡中的平板(任意攻角)
正迎水流的平板
正迎水的平板(另一推演)
第八讲 非线性自由面及交界问题
基本方程式
自由面问题
一种转换
异重流
水库的异重流问题
第九讲 泥沙问题
渠道中泥沙的输移
悬沙浓度的分布
浅水情况下的沙涟波长
注释与说明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基于三包层长周期光纤光栅模型,研究了包层表面涂覆-层溶胶-凝胶气敏薄膜的长周期光纤光栅化学传感器的灵敏度Sn与薄膜光学参量(折射率n3和厚度h3)和光纤光栅结构参量(光栅周期、折变量和光栅长度)之间的关系。采用最优化数值方法,找到了获得高灵敏度所需的最佳膜层光学参量和光栅结构参量。理论计算表明,该类型传感器对膜层折射率的测量分辨率高达10^-8。实验上制作了对乙醇气体敏感的传感器,并证实了传感器结构优化的必要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麻黄属(Ephedra)起源较早,该属植物的形态性状极度退化或简化,可用于经典分类学的有价值的性状非常有限。分布于青藏高原的藏麻黄(E. saxatilis)和丽江麻黄(E. likiangensis)二者间形态相似,性状变异连续,很难分辨,但被《中国植物志》中、英文版作两个种处理。 本文对藏麻黄和丽江麻黄的七个居群、151个个体的叶、雌球花和节间长等形态学性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各性状的变异情况在群体间无明显差异。同时我们还对154个个体的叶绿体DNA trnT-trnF和 trnS-trnfM区进行了序列分析,两个片段的联合矩阵长1382bp,共有29个变异位点,其中有9个碱基变异和2个indel,可划分为H1、H2和H3三种单倍型。这3种单倍型在丽江麻黄中均有分布,但藏麻黄仅含H1和H2。 综合来自形态学和分子方面的证据,我们发现藏麻黄和丽江麻黄的关系非常近缘,因此建议予以合并。同时本文还以膜果麻黄(E. przewalskii)为外类群,从谱系生物地理学角度探讨了三种叶绿体单倍型的进化关系,发现H2最原始,分布最广;H1与其它两种单倍型间的序列差异较大,可能是较进化的类型。此外,无性克隆的繁殖方式可能是导致Ephedra单倍型非常简单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