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 resultados para Cat. Mironiano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sumo:
Domestic cats and dogs are important companion animals and model animal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The cat has a highly conserved karyotype, closely resembling the ancestral karyotype of mammals, while the dog has one of the most extensively rearranged mammalian karyotypes investigated so far. We have constructed the first detailed comparative chromosome map of the domestic dog and cat by reciprocal chromosome painting. Dog paints specific for the 38 autosomes and the X chromosomes delineated 68 conserved chromosomal segments in the cat, while reverse painting of cat probes onto red fox and dog chromosomes revealed 65 conserved segments. Most conserved segments on cat chromosomes also show a high degree of conservation in G-banding patterns compared with their canine counterparts. At least 47 chromosomal fissions (breaks), 25 fusions and one inversion are needed to convert the cat karyotype to that of the dog, confirming that extensive chromosome rearrangements differentiate the karyotypes of the cat and dog.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conserved segments defined by dog paints on cat and human chromosomes has refined the human/cat comparative genome map and, most importantly, has revealed 15 cryptic inversions in seven large chromosomal regions of conserved synteny between humans and cats.
Resumo:
Previous in vivo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beta gamma-CAT, a newly identified non-lens beta gamma-crystallin and trefoil factor complex from frog Bombina maxima skin secretions, possessed potent lethal toxicity on mammals resulted from hypotension and cardi
Resumo:
In vertebrates, non-lens beta gamma-crystallins are widely expressed in various tissues but their functions are unknow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refoil factors, initiators of mucosal healing and being greatly involved in tumorigenesis, have remained
Resumo:
In vertebrates, non-lens beta gamma-crystallins are widely expressed in various tissues, but their functions are unknow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refoil factors, initiators of mucosal healing and being greatly involved in tumorigenesis, have remained
Resumo: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stablish a sensitive in vitro assay to assess the binding capacity of cat spermatozoa. Cat oocytes and epididymal sperm cells were isolated from gonads and cultured for in vitro fertilization. Before fertilization, the sperm ce
Resumo:
利用不同pH值的酸碱溶液处理蚕豆或者离体蚕豆叶片,研究酸碱胁迫下蚕豆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离体蚕豆叶片处理10 min和30 min的SOD活性相差不大,整株处理5 h的蚕豆叶片SOD活性远大于处理12 h的SOD活性;离体蚕豆叶片和整株蚕豆处理,较长时间处理下的CAT性基本上高于短时间处理的CAT性,短时间处理下(10 min、5 h)POD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值,较长时间处理(30 min、12h)下POD活性变化的规律性不强,且变化幅度较小。
Resumo:
非晶状体βγ-晶状体蛋白(non-lens βγ-crystallin, α-亚基)和三叶因子(trefoil factor, β-亚基) 复合物(non-lens βγ-crystallin and trefoil factor complex, 缩写为βγ-CAT是从大蹼铃蟾皮肤中分离、纯化的一种新型蛋白, 具有促进细胞迁移、伤口愈合功能,同时还可通过核定位、调节转录因子和炎症相关蛋白诱导细胞脱落、凋亡。βγ-CAT心血管和血液系统的作用和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研究这些问题,为人类重大疾病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首先,我们利用各种整体动物模型,研究了βγ-CAT心血管系统和血液系统的影响。结果发现βγ-CAT对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肝细胞、肾细胞和心血管系统产生毒理作用。βγ-CAT导致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减少、低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细胞轻度水肿、部分肺泡淤血、炎症细胞浸润肺泡壁、肝细胞水样变性、肾小管水肿、肾小球淤血和脾脏淤血、高钾血症、血糖升高、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升高。我们推测βγ-CAT成实验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功能衰竭、高钾血症和白细胞毒素效应。 其次,为研究βγ-CAT血管的效应,我们用兔胸主动脉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结果表明,βγ-CAT引起兔胸主动脉环剂量依赖性收缩,半数有效浓度为(EC50)10 nM; 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和5-羟色胺受体阻断剂(S006)不能抑制βγ-CAT血管收缩效应。因此,我们认为,整体实验观察到的低血压不是由于血管舒张造成的,而是由于βγ-CAT心肌了产生了抑制效应,并且,βγ-CAT生的血管收缩效应是通过新的途径引起的。 最后,我们把βγ-CAT致兔死亡的原因归结为心血管系统衰竭,因为,一方面βγ-CAT制心肌使每搏量减少,另一方面它可收缩动脉使心脏的后负荷增加,从而导致重要器官、组织灌注不良而死亡。但导致心功能衰竭的机制还不清楚,于是,我们进行了离体心脏灌流、内皮细胞培养、细胞因子测定、免疫组化、凋亡实验,试图阐明导致动物心力衰竭的机制。首先,我们在离体心脏灌流装置上以恒压和恒流的灌流模式来研究βγ-CAT心肌变力效应。接下来,我们用高钾去除冠脉血管内皮细胞,以评估内皮细胞在βγ-CAT心肌的直接效应。最后,我们用βγ-CAT激培养的心内皮细胞和主动脉内皮细胞,之后检测细胞因子的释放;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定位冠脉内皮和心肌细胞细胞因子的释放和对这些细胞的凋亡效应。实验一的结果表明,βγ-CAT致心力衰竭的部分原因是由于βγ-CAT起的冠脉血管收缩造成;实验二的结果表明,βγ-CAT起的心力衰竭是内皮依赖的。实验三检测到心内皮、主动脉内皮和冠脉内皮释放TNF-α(TNF-α),高浓度的βγ-CAT可诱导冠脉内皮凋亡,但不引起心肌细胞凋亡。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冠脉内皮在βγ-CAT起的心力衰竭中具有较大的贡献,通过冠脉内皮释放细胞因子(如TNF-α)作用于心肌细胞,从而导致收缩能力降低,引起心力衰竭。
Resumo: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antibiotic-resistant microbes and their genetic determinants is necessary for finding a way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spread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For this purpose, chloramphenicol and multiple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 were screened from a mariculture farm in northern China. Both sea cucumber and sea urchin rearing ponds were populated with abundant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 especially marine vibrios. Sixty-five percent chloramphenicol-resistant isolates from sea cucumber harbored a cat gene, either cat IV or cat II, whereas 35% sea urchin isolates harbored a cat gene, actually cat II. The predominant resistance determinant cat IV gene mainly occurred in isolates related to Vibrio tasmaniensis or Pseudoalteromonas atlantica, and the cat II gene mainly occurred in Vibrio splendidus-like isolates. All the cat-positive isolates also harbored one or two of the tet genes, tet(D), tet(B), or tet(A). As no chloramphenicol-related antibiotic was ever used, coselection of the cat genes by other antibiotics, especially oxytetracycline, might be the cause of the high incidence of cat genes in the mariculture farm studied.
Resumo:
本文以我国特有的冬枣果实为试材,系统地研究了冬枣果实在室温、低温和不同O2和CO2浓度气调贮藏条件下的生理特性、风味品质和贮藏性,提出了适合于冬枣果实生理特性的气调指标和贮藏时间;分析了冬枣在不同贮藏条件下果实硬度、颜色、叶绿素和花青素、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乙醇和乙酸乙酯等物质成分的含量变化及与果实风味品质的关系;同时也分析了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脂氧合酶(LOX)的活性变化情况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和膜透性的变化情况,揭示了它们与冬枣果实转红、酒化、褐变、软化、衰老、及耐贮性的关系。对冬枣果实在气调贮藏中的生理反应和品质变化的研究,为形成冬枣果实采后商业化贮藏的系列配套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 1、冬枣果实在不同贮藏环境下品质的变化: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冬枣果实Vc含量呈明显下降的趋势,CA处理能有效地抑制果实Vc含量的下降;不同贮藏条件对冬枣果实SSC影响不大;冬枣果实花青素的含量随贮藏时间逐渐下降,高O2浓度(70%)动态气调与其它处理相比,能更有效保持冬枣果实果皮的颜色及花青素和叶绿素的含量,以及果实的亮度、颜色饱和度和色度;同时,还能降低贮藏前期冬枣果实乙醇释放量。 2、冬枣果实在不同贮藏环境下生理的变化:(1) PG 酶是影响冬枣果实软化的主要因素,冬枣果实中存在内切和外切两种PG 酶,在冬枣果实的成熟过程中,Exo-PG和Endo-PG迅速积累,并呈现较高的活性,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与冬枣果实的软化密切相关。CA贮藏与普通冷藏相比,可有效地抑制冬枣果实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和延缓果实软化,其中以5% O2的CA贮藏的效果最好。(2)膜质过氧化是造成冬枣果实褐变的主要因素,在室温下冬枣果实细胞膜透性随贮藏时间逐渐上升,CA贮藏在贮藏前中期可有效控制MDA含量的上升和果实褐变的发生,有利于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保护细胞膜结构并延缓果实衰老。冬枣果实褐变与PPO活性关系不大,但与膜透性及膜质过氧化作用的产物—丙二醛(MAD)含量变化显著相关。(3)冬枣果实采收时的SOD活性很低,在25 C下,果实SOD活性急剧上升,低温贮藏条件下,果实SOD活性出现两次高峰,第一次高峰为果实后熟的标志,第二次高峰标志着果实的衰老。(4)在不同贮藏条件下,冬枣果实PAL活性均随贮藏期的延长而呈现下降趋势。 3、影响冬枣果实贮藏性的生理因素:冬枣果实的衰老与活性氧代谢失调和防御体系活力下降有关,随着果实衰老的出现,果实的POD、CAT保护酶活性均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气调贮藏在前期能显著提高冬枣果实POD的活性,而在后期又显著抑制了POD活性的上升,说明POD在果实贮藏初期表现为保护效应,而在后期则表现为伤害效应。 4、冬枣果实适宜的贮藏条件:与普通冷藏相比,气调贮藏(CA)能明显地延缓果实衰老,减少腐烂和褐变,保持风味品质和延长贮藏时间。其中以较高O2浓度的(10% O2 + 0% CO2)气调贮藏效果最好。气调贮藏与杀菌剂配合有利于延长冬枣的贮藏期,0.1%的施保克和0.1%戴挫霉处理能有效控制冬枣果实贮藏期间的腐烂,延长贮藏时间,施保克的防腐效果好于戴挫霉。 5、拮抗菌和病原菌处理对冬枣果实抗性相关酶的诱导:接种拮抗菌+病原菌或只接种病原菌能诱导冬枣果实蛋白含量的显著升高,说明拮抗菌和病原菌处理诱导了果实病原相关蛋白的积累。在常温条件下,拮抗菌和病原菌处理抑制了冬枣果实的CAT活性,诱导了SOD和POD活性的上升。同时果实的蛋白含量也显著升高。在低温条件下,CATSOD活性受抑制,POD、PPO和 PAL活性被诱导并显著高于正常果实。这说明拮抗菌处理的冬枣果实可能通过加强氧化酶活性的方式来达到抗病的效果。拮抗菌和病原菌处理后,该部分组织的氧化酶活性加强,它们可以分解毒素,促进伤口愈合,抑制病原菌水解酶活性,从而抵抗病害的扩展。PAL是催化莽草酸途径的关键酶,可合成酚、植保素和木质素,而这些物质均与植物抗性有关。
Resumo:
我们实验室从果实表面分离获得的酵母拮抗菌已经证明能有效防治各种果实采后主要病害,为了加快生物拮抗菌的商业化应用,本文在完善拮抗菌抑病机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拮抗菌规模化培养条件,生物菌剂制品的稳定性,以及拮抗菌对环境胁迫的生理反应。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酵母菌拮抗菌、病原菌与果实之间的互作效应及其影响因子;(2)筛选酵母拮抗菌规模化培养的最佳营养配方及培养条件;(3)优化酵母拮抗菌干粉与液体剂型的制备方式;(4)研究酵母拮抗菌在不同剂型中生活力下降的可能机理;(5)探讨酵母拮抗菌次生代谢产物的抑菌效果。研究结果如下: 1、单独接种Monilinia fructicola或同时接种M. fructicola和Cryptococcus laurentii均能诱导甜樱桃果实SOD、CATPOD等抗氧化酶活性升高并加速脂质过氧化,同时伴有PPO同工酶新酶带出现。病原菌M. fructicola和Penicillum expansum在接种初期均显著促进拮抗菌C. laurentii在桃果实伤口处的生长。C. laurentii在接种24h内显著抑制桃果实LOX活性、O2•-产生与H2O2积累。单独接种病原菌能显著诱导桃果实LOX活性升高,促进O2•-产生,但抑制H2O2积累。病菌侵染后果实中 O2•-增加,以及H2O2的降低可能是桃果实对病原菌侵染的一种生理应答方式。 2、抗坏血酸钠能显著提高C. laurentii对甜樱桃果实褐腐病的防治效果,较低浓度的拮抗菌( 1×107 cells mL-1)与200mM抗坏血酸配合使用可以达到较高浓度拮抗菌(1×108 cells mL-1)单独使用对M. fructicola的防治效果。抗坏血酸钠的协同抑病机理可能是在抑制病原菌生长的同时,也抑制了果实的抗氧化酶活性,从而加速了脂质过氧化过程。 3、酵母菌产业化培养条件的筛选结果表明,不同拮抗菌对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需求不一样,培养所需的温度有差异。在120L发酵罐的中试实验表明两种拮抗菌采用筛选出的最佳培养条件均得到浓度大于1× 109 CFU mL-1的菌悬液。 4、保护剂种类是影响Rhodotorula glutinis 和 C. laurentii两种酵母拮抗菌冷冻干燥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但保护剂效果的发挥依赖于其浓度与酵母菌生长阶段。无菌水和PBS(100mM, pH5.8)可以作为拮抗菌C. laurentii液体剂型的有效保护剂,而柠檬酸钠(100mM, pH5.8)则诱导拮抗菌C. laurentii的生活力快速丧失。 5、酵母菌拮抗菌冻干制品的研究表明,在胁迫环境下酵母菌生活力快速丧失与大量产生活性氧有关,这暗示活性氧的产生可能是导致酵母菌细胞死亡的主要因素。柠檬酸钠(100mM, pH5.8)对C. laurntii死亡的诱导效应受柠檬酸根浓度和介质酸度的双重影响。活性氧在柠檬酸钠诱导酵母菌生活力快速丧失中大量产生并发挥重要作用。 6、酵母拮抗菌能够产生某些对果实采后病原真菌具有抑制效果的挥发性和不挥发性物质。同一种酵母菌产生的物质对不同病原菌有不同的拮抗效果,而不同酵母菌对同一种病原菌的拮抗效果也不完全相同。但是,不同类型的培养基对拮抗菌产生的抑菌物质有明显的影响。
Resumo: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和植物络合素(phytochelatin,PC)是植物中能够与金属离子结合的两大类多肽。二者均富含Cys,但前者是mRNA的编码产物,后者是酶促反应的产物,植物络合素合酶(PCS)则是合成PC的关键酶之一。目前已发现许多植物同时存在金属硫蛋白基因和植物络合素合酶基因。研究重金属胁迫下这两类基因的表达对了解植物的重金属抗性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为培育能用于植物修复的品种提供新思路。 本论文从大蒜中克隆了一个type 2 MT基因,命名为AsMT2a,将其在大蒜中的表达模式与大蒜的植物络合素合酶基因(AsPCS1)进行了比较,并对二者的过表达转基因拟南芥的重金属抗性进行研究。其主要结果如下: 1. AsMT2a基因全长525 bp,编码79个氨基酸,其中有14个Cys 残基。 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其Cys的位置和数目与来自其它植物的type 2 MT蛋白的完全一致。 2. RT-PCR的结果显示,大蒜根部AsPCS1的表达在Cd处理的短期(1 hr)内迅速增强,同时PCs含量也大幅度增加。但AsMT2a的表达在Cd处理10 hr后才有明显的增加。说明AsPCS1可能在植物对重金属的急性解毒方面起主要作用,而AsMT2a则在植物对重金属长久耐性中的离子平衡方面起更大作用。暗示在大蒜暴露于Cd胁迫的不同时期AsPCS1和AsMT2a基因可以互相协调而对重金属胁迫作出反应。此外,在不同胁迫条件下,AsPCS1和AsMT2a的表达模式不同,其中Cd、As和热激可以促进根中AsPCS1的表达和PCs的积累。 3.将AsPCS1和AsMT2a转入对砷和镉敏感的酵母菌株 FD236-6A中,RT-PCR的结果显示这两个基因均可在酵母中稳定表达,对转化子的重金属抗性实验表明这两个基因均可提高转化子对砷和镉的抗性。 4.将AsPCS1和AsMT2a 置于 CaMV 35S启动子下转入拟南芥中,RT-PCR结果表明,这两个基因均可在拟南芥中表达。有趣的是,AsPCS1在拟南芥中存在两个转录本,且二者均具有完整的ORF,其推测的氨基酸序列相差38个氨基酸。说明部分AsPCS1在拟南芥中经过了精确的剪切和拼接过程,但其机制尚不清楚。 5.在Cd 胁迫下,AsPCS1的超表达拟南芥的生长好于野生型植株,主要表现在转基因拟南芥的根较长,根数目较多;但在As胁迫下AsPCS1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植株没有明显的差别。与此不同的是将AsMT2a转入拟南芥后,转基因植株的As抗性明显增强,同样表现在根长度和根数目上。进一步将AsPCS1和AsMT2a同时转入拟南芥进行超表达,在Cd胁迫下,转基因植株的生长好于野生型植株,且种子萌发率也较高。 6.Cd和As胁迫下,AsPCS1过表达植株的PCs含量增加,同时Cd和As的积累量也明显增加,其中Cd胁迫下Cd含量增加最多,平均比野生型对照增加4倍;而As胁迫下As含量比野生型对照增加1.2倍。在Cd和As胁迫下,AsMT2a过表达植株的Cd和As积累量与野生型相比分别增加1.4倍和0.8 倍。双价基因AsMT2a +AsPCS1过表达植株的 Cd 积累量是野生型的5.8倍,是AsMT2a过表达植株的2.4 倍,是AsPCS1过表达植株的1.2倍。 在克隆AsMT2a的同时,我们还从大蒜中克隆到了一个金属硫蛋白基因家族的新成员,命名为AsMT2b,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结果如下: 1.AsMT2b 全长520 bp,其开读框架为243 bp,编码80个氨基酸,其中含有15个Cys 残基。对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AsMT2b的N端和C端domain内,Cys的数目和排列方式与其它type 2 MT蛋白明显不同。 其N 端domain内的结构为CXXC——CXC——CXC——CXCC,C端domain 内的结构为CXXC——CXC——CXC。暗示AsMT2b 可能具有与其它MT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2.在较低浓度Cd(200 µM)胁迫下,AsMT2b的表达量随着处理时间(24 hr内)的延长而降低,但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500 µM)和处理时间延长(48 hr),其表达量又逐步增强,说明AsMT2b可能在胁迫强度增大到一定值时方起作用。 3. 将AsMT2b转入对Cd和As敏感的酵母菌株FD236-6A中,发现AsMT2b对酵母As抗性的提高贡献不大,但可明显提高酵母对Cd的抗性。 4.对AsMT2b的超表达拟南芥的重金属抗性分析表明,与野生型植株比较,转基因植株具有较强的Cd抗性,表现在Cd胁迫下,种子的萌发率较高,根较长,侧根数较多。但在As胁迫下,转基因植株的生长和野生型没有明显差异。可以看出,转AsMT2b的拟南芥对重金属的抗性不同于转AsMT2a的植株,前者的抗Cd性较强,而后者的抗As性较强。 5. Cd胁迫下,AsMT2b过表达拟南芥的Cd含量明显增加,平均比野生型对照植株增加70%,但各个株系的增加幅度不一致。 另外,我们还对CdCl2胁迫下,大蒜幼苗中镉的积累及氧化胁迫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CdCl2 胁迫下,大多数Cd在根部积累,而只有少量的Cd积累于叶片中。5 mM 和10 mM CdCl2 抑制SOD和CAT活性,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二者的活性回复到对照水平或高于对照。在CdCl2胁迫下,POD的活性明显增强,同时脂质过氧化产物积累。这些结果说明镉胁迫下,植物细胞中氧化胁迫加剧,而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强是植物对次生氧化胁迫的一种适应策略。 综上所述,在重金属胁迫下, AsPCS1和AsMT2a之间及AsMT2a和AsMT2b之间均表现出明显的协调反应。这种协调反应可能是植物维持细胞内离子稳态的机制之一。而重金属胁迫下,过表达AsPCS1,AsMT2a或AsPCS1+AsMT2a的拟南芥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明显增加,表明这些基因可望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中。
Resumo:
近年来,利用酵母拮抗菌进行果实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已经成为果实采后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生物拮抗菌制剂的防病效果远不如化学药剂稳定。由于生物拮抗菌是活体,生活力和生防效力易受诸多因素影响。在商品化制剂的剂型加工、销售、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往往影响酵母拮抗菌的生活力和抑病能力,成为酵母拮抗菌产业化生产和商品化应用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障碍。将酵母拮抗菌和其它化学物质配合使用可以提高拮抗菌的生防效力。另外,增加酵母拮抗菌对逆境条件的耐受力也是增加或稳定其防治效果的有效途径。本文研究了海藻糖与酵母拮抗菌生活力和生防效力的关系,通过生理手段提高了酵母拮抗菌内源海藻糖的含量,同时探讨了在多种逆境条件下内源海藻糖含量对酵母拮抗菌生活力和生防效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以1 %海藻糖作为碳源培养酵母拮抗菌Cryptococcus laurentii可以提高其内源海藻糖含量。在in vitro试验中,提高内源海藻糖含量可以提高C. laurentii在低温(1 ºC)、气调(1 ºC,5 % O2,5 % CO2)条件下的生活力;在in vivo试验中,提高C. laurentii内源海藻糖含量可以提高其在苹果果实伤口上的种群密度和对苹果青霉病的防治效果。内源海藻糖的积累还能提高C. laurentii冷冻干燥后的生活力,海藻糖对酵母细胞质膜的保护作用可能是一个主要原因。 2. 以1 %海藻糖作为碳源能提高酵母拮抗菌Rhodotorula glutinis的内源海藻糖含量。内源海藻糖含量的增加可以提高C. laurentii和R. glutinis在慢速冷冻处理中的生活力。同时,海藻糖作为外源保护剂可以明显提高两种酵母拮抗菌在冷冻干燥处理后的生活力。在快速冷冻、慢速冷冻和冷冻干燥处理中,提高酵母拮抗菌的内源海藻糖含量并使用海藻糖作为外源保护剂可以获得更高的生活力。同时,这种内、外源保护因子的综合作用也可以提高两种拮抗菌在苹果果实伤口上的种群密度和对苹果青霉病的防治效果。 3. 脱脂牛奶和糖(葡萄糖,半乳糖,蔗糖,海藻糖)作为保护剂可以提高C. laurentii冷冻干燥后在常温(25 ºC)和低温(4 ºC)保存过程中的生活力。脱脂牛奶和糖保护剂的复合使用对C. laurentii的保护效果高于其单独使用的效果。通过对几种常用的碳源进行筛选,发现柠檬酸作为碳源对C. laurentii内源海藻糖的积累有明显的诱导作用。当使用相同的保护剂或保护剂组合时,高内源海藻糖含量的酵母拮抗菌生活力更强。当冷冻干燥前使用半乳糖 + 脱脂牛奶作为保护剂时,高内源海藻糖含量的C. laurentii在4 ºC保存90 天后对苹果青霉病的防治效果和与新鲜培养的酵母拮抗菌相当。 4. 酵母拮抗菌C. laurentii冷冻干燥后在常温(25 ºC)保存期间,细胞生活力下降,细胞膜的完整性降低,胞内活性氧水平增加,同时与抗氧化相关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也增加,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下降。提高内源海藻糖含量和/或使用外源保护剂(5 %脱脂牛奶 + 10 %葡萄糖)可以减缓上述指标下降或上升的速度。内、外源因子的共同作用有利于提高对拮抗菌细胞的保护作用。 5. 利用褐藻酸钠制成的含酵母拮抗菌的胶球在干燥后能有效的保持C. laurentii的生活力。在3种不同粘度的褐藻酸钠中,0.5 % 3500 cp的褐藻酸钠表现出较好的保护效果。内源海藻糖的积累可以提高干胶球中C. laurentii的生活力,作为外源保护剂的4种糖(葡萄糖、半乳糖、蔗糖、海藻糖)中只有海藻糖在低温条件下可以提高C. laurentii的生活力,其它3种糖反而降低了C. laurentii的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