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resultados para Brassica napus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作者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花粉和柱头的发育及相互作用,得到了如下结果: 一.甘蓝型油菜具有典型的同型孢子体自交不亲和性(Homomorphic and sporophytic self-incompatibility)。自花授粉后,部分花粉粘住在乳突细胞表面,随后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生长受阻于乳突细胞,花粉管表现出各种异常形态,缠绕卷曲(Coiled pattern),顶端膨大成基足状(pad-Like swelling),花粉管二叉分枝(dichotomous branching Pollen tubes),花粉管相互连接(connections of pollen tubes),有的花粉粒还形成两个花粉管。 二.不同时期的乳突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表明: 开花前6—7天 乳突细胞壁内陷,柱头中央有一沟槽; 开花前4—5天 乳突细胞被有孔的块状物覆盖; 开花前2—3天 覆盖物消失,壁表面只剩下波状纹或小凹; 开花前l - 2天 乳突细胞充分吸水膨胀,呈指状,排列疏松,细胞壁上有一些小颗粒。此时的乳突细胞已发育成熟。 三.不亲和授粉时,花粉和乳突细胞均有强烈的胼胝质荧光。 四.乳突细胞的组织化学特点:缺乏淀粉积累,细胞壁和细胞质中有过氧化物酶活性。 五.乳突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细胞壁分为三层,蜡质层、角质层和纤维素层。粗面内质网成群分布在细胞壁附近,并以及泡形式向细胞壁分泌物质。缺乏质体,细胞核位于乳突细胞基部,细胞中央为大液泡占据。 六.花粉的超微结构发育特点:单核花粉已发育出内壁和外壁,外壁内层不明显。细胞核位于中央。细胞质浓厚,缺乏层膜结构而积累大量淀粉粒的质体存在于细胞质中。其他细胞器不发达。两细胞花粉时期,花粉壁接受乌氏体转运的孢粉素和含油体转运的脂类物质。生殖细胞没有壁,悬浮在营养细胞的细胞质中。细胞核大,细胞质稀薄,只有一些嵴不明显的线粒体。营养细胞的核显著,细胞质浓厚,线粒体发达,质体内部的淀粉消失,转变成嗜饿小体。内质网短而粗,遍布于细胞质中,高尔基体缺乏。 七.绒毡层积极参与了花粉外壁的建成。首先,它通过分泌作用把物质(可能是蛋白质)转移到单核花粉的腔隙中或在它后期滚解后,由分布在二细胞花粉间的粗面内质网合成蛋白质,转移到花粉壁内。其次,绒毡层细胞的质体层膜形成许多造油小体,至二胞花粉时,造油小体进入壁的柱状层,参与花粉鞘形成。第三,绒毡层细胞形成许多乌氏体,花粉发育后期,乌氏体与花粉外壁接触,将孢粉素转移到花粉外壁上。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Microcystins are naturally occurring hepatotoxic cyclic heptapeptides produced by some toxic freshwater cyanobacterial species. In this study, crude extract of toxic cyanobacterial blooms from Dianchi Lake in southwestern China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microcystins on rape (Brassica napus L.) and rice (Oryza sativa L.).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on a range of doses of the extract (equivalent to 0, 0.024, 0.12, 0.6 and 3 mug MC-LR/ml). Investigations showed that exposure to microcystins inhibited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both rice and rape seedlings, however, microcystins had more powerful inhibition effect on rape than rice in germination percentage of seeds and seedling height. Microcystin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elongation of primary roots of rape and rice seedlings. Determination of the activities of peroxidase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 demonstrated that microcystin stress was manifested as an oxidative stress. Using ELISA, microcystins were examined from the extract of exposed rape and rice seedlings, indicating that consumption of edible plants exposed to microcystins via irrigation route may have health risk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levels of recovered microcystins between exposed rice and rape seedlings Suggested that there might be different tolerant mechanisms toward microcystins. (C) 2004 Elsevier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应用RAPD分标记技术对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杂油59”杂种种子的Fl代杂种的纯度进了技术鉴定,并完善了这一技术,摸索出这一适合于目前生产应用的实用方法,填补了这一技术在油菜作物应用上的空白。用RFLP技术对我国重要的雄性不育材料“陕2A”细胞质进行了分子水平的鉴定,为证明“陕2A”是一类新型的雄性不育材料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证据。 对甘蓝型油菜采用DNA快速提取法、酚仿法和CTAB法应用于不同的分子标记分析,实验结果显示: CTAB法适用于样品量大,纯度要术高的RFLP技术,酚仿法适用于引物筛选、DNA模板用量大的PCR反应,而快速提取法特别适合于生产上对种子纯度检测,是生产上推广前景很好的实用技术。 对甘蓝型油菜RAPD技术应用当中PCR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显示:热启动对PCR结果的影响至关重要。而Mg++浓度、dNTP浓度、模板浓度、Tag酶用量对反应结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经过反复实验:当PCR各组分按Mg++,2mM;dNTP,200uM;模板浓度,50ng - lOOng时,PCR的结果最好。PCR反应条件经反复实验后确定为:第一个循环:(热启动)94℃,Imin20sec.OoC 2min循环一次;第二个循环:(解链)94℃ 50sec,(退火)40℃ Imin30sec;(延伸)72℃lmin;循环40次。第三个循环:72℃lOmin,循环1次。反应总体积为20ul时最为适用。 用40个lOmer的RAPD随机引物对“杂油59”的2个亲本“垦C8”和“陕3A” 进行RAPD分析,共出现290条带,分布于3530-220bp之间。引物opA-06、opK-03、opK-13、opj-12出现阳性扩增。经重复实验后确定: opK-03的PCR结果重复性最好,该引物序列为:CCAGCTTAGG。用它对两个亲本进行RAPD分析,PCR结果共出现9条带,其中510bp、260bp为二条特征带。在Fl代中这两条特征带重现性很好。用50个商品用种萌发的F1单株进行验证,检测结果为3个个体没有出现510bp的特征带,4个个体没有出现260bp的特征带,有5个个体出现了其它带,纯度为78%,与生产用种的纯度相符。 通过对“杂优59”不同生育时期及不同取样部位作酯酶同工酶电泳方法与RAPD方法相比较,结果显示:RAPD方法可以弥补同工酶方法的缺限。由于它是基于基因水平的分析技术,可以不受环境条件、发育时期、取材部位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并具有取样量小、易操作、费用低、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出亲缘关系相当近的种闾或种内的材料,具有独到的优点。是值得今后在生产上推广的新技术。 用6个雄性不育材料线粒体的特异探针:ALXR 18(线粒体ATPaseα亚基);COB 640(脱辅基细胞色素-b);COX -I(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X -Ⅱ(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I;PDC - 12(胡萝卜线粒体随机片断);C2(玉米线粒随机片断),对“陕2A”,Hybrides Polima,Ogura NSL 94/96, Ogura MLCH036, Ogura NSL, Polima, Fu27,Fu38, Anand等9个材料进行RFLP分析,结果显示: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 I消化后的DNA与探针COB 640杂交,“陕2A”材料在4.5 kb处缺失,与ALXR 18探针杂交,在4.4 kb、4.2 kb处也明显缺失,证明“陕2A”显然不同与其它不育材料。用ALXR l8为探针,与用内切酶Nc01的酶切片断作Sourthern杂交,在RFLP谱带上6.1 kb、2.4 kb、2.5 kb处明显缺带,进一步为“陕2A”是一种新型的甘蓝型油莱雄性不育系提供了证据。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聚-β-羟基链烷酸(PHA)是许多微生物作为碳源、能源的一类贮藏性聚酯,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该聚酯可被微生物完全降解且有与塑料相似的性质,因而研究并提高PHA在植物中的合成为解决环境污染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聚-β-羟基于酸酯(PHB)是研究的最早、研究的最清楚的一种PHA。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并克隆了真养产碱杆菌(Alcaligenes eutrophus)中合成PHB的一个关键酶——3-酮硫裂解酶基因phbA。DNA序列分析表明所克隆的基因与国外报道序列同源性很高,只有一个碱基对的区别。为了检测该基因的功能及导肽的定位效率,构建了带有导肽基因的组成型表达载体,由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烟草(Nicotiana tabacum cv. Wisconsin 38)得到转基因植株。蛋白质电泳结果表明导肽可以将外源蛋白定位于质体,phbA基因能翻译成相应大小的蛋白。酶活性分析证实了转基因烟草中phbA编码的3-酮硫裂解酶可以催化乙酰-CoA合成乙酰乙酰-CoA。 将携有导肽序列的phbC(编码PHB合酶)和phbB(编码乙酰乙酰-CoA还原酶)连入pBIB-HYG得到组成型表达载体pZCB,用冻融法转入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烟草。烟草为已获得的具有卡那霉素抗性整合并表达phbA的转基因烟草。通过二次转化将携有潮霉素抗性的phbB基因和phbC基因导入已整合phbA的烟草,各基因均由质体导肽控制,最后得到整合PHB合成的三个酶基因的转基因烟草。转基因烟草经PCR、PCR-Southern检测,初步确定整合phbB和phbC烟草植株。以气相色谱初步分析,转基因烟草中PHB的含量可达鲜重的0.233%。 结果表明phbB和phbC基因可以在真核表达系统中编码相应的蛋白。通过色素分析、荧光动力学等手段分析了PHB在叶绿体中的累积对其功能的影响。 为了提高底物乙酰-CoA的供应能力及减少惰性聚酯对植物体的伤害,分离了种子特异性启动子和质体导肽序列,利用忆经克隆的合成PHB的三个关键酶基因,通过一系列DNA重组,分别构建了含有种子特异性启动子的嵌合phbC、phbB的二价表达载体pSCB及嵌合phbC、phbA、phbB的三价表达载体pSCAB,并由导肽将基因表达产物定位于质体。经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油菜(Brassica napus L.) H165,获得转基因油菜植株,并进行了PCR、Southern blot及RT-PCR-DNA杂交等分检测。结果表明,三基因已经分别整合到相应的转基因油菜中,并已在转录水平表达。同时转化了油菜不育系、恢复系和保持系,获得批量转化株,并移入温室栽培。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聚 3 一控基丁酸酯 (Poly – 3 - hydroxybutyrate,PHB) 及其它类型的聚 3-泾基链烷酸醋同属于聚酯类物质 , 是自然界中多种细菌的碳源及能源储备物。这种聚酯的物理化学特性与传统塑料相似 , 并具有生物可降解性 , 如能取代化学合成塑料将减少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 , 从源头治理 " 白色污染 " 问题。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 PHB 价格过高 , 无法在市场上与化学合成塑料竞争。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 人们逐渐将视线转向植物生物反应器。转基因植物能够利用二氧化碳为碳源、太阳能为能源合成目的产物 , 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 为生产具有市场 竞争力的新型生物可降解塑料提供可行途径。在此领域虽然己取得一定进展 , 但远未达到商业化生产水平。大规模商业化生产要求转基因植物能够在确保环 境安全性的前提下高效、稳定地生产 PHB 。本文尝试改善植物中 PHB 的生产体系 ,为环保型塑料早日进入市场作出努力。 1. 由于表达框架中多次使用同一启动子会导致基因沉默 , 本文克隆了另一 种子特异性启动子 nap300, 以替换重复使用的7S启动子,减轻“共抑制”。将 nap300 与 GUS 基因相连进行功能鉴定。荧光检测和组织化学染色的结果都证明此仅 30Obp 的 DNA 序列足以调控基因进行种子特异性表达。尽管 B 盒作为 高度保守区在种子特异性表达中起重要作用 , 位于此处的两个碱基替代型突变 并未使 nap300 的活性明显降低 , 对启动子的时空表达模式也无明显影响。将 nap300 、 7S 分别与 phbA 基因 ( 编码 3-酮硫裂解酶) 相连 , 在相似表达环境中 对二者功能进行比较 , 发现两个启动子表达模式基本相同并在同一时期达到活 性高峰 , 因此 nap300 可用于改善 PHB 合成基因在植物体内的表达调控。通过 对种子特异性启动子的比较可加深对其表达模式的了解 , 为植物基因工程中的 精细调控提供依据。 2. 叶绿体基因工程是随着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发展刚刚兴起的生物技术 , 具 有超量表达外源基因 , 为原核基因提供适宜表达环境 , 消除 “位置效应”和基因沉默 , 环境安全性好等优点 , 较更适合用于植物生物反应器方面的研究。本研究在国内率先探讨将叶绿体转化技术引入植物生产生物可降解塑料这一领域 的可行性 ( 国外仅有日本一例 ), 构建了叶绿体转化及表达载体 pTRV-PHB, 通过基因枪法将 PHB 合成相关基因导入烟草叶绿体基因组。转基因烟草顺利达到同质化,其形态和生长发育均无异常。 Northern 点杂交检测表明与 PHB 合成相关的三个基因均能在转录水平表达 , 未出现核转化中经常发生的“基因沉默”现象。通过 RT-PCR 进一步检测表明叶绿体型转基因烟草中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比核转化植株中相应基因的表达水平高。气相色谱分析确证转基因植株具有合成 PHB 的能力。这些都表明叶绿体转化适合用于转基因植物生产 PHB的研究。虽然叶绿体型转基因烟草中产物含量偏低 , 并未达到预期结果 , 但经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 终将会成功地用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植物基因工程中。 3. 为初步探讨叶绿体转化中在同源重组反应介导下整合外源基因的机理 , 从油菜叶绿体基因组中分离两段序列作为同源片段 , 基因枪法转化烟草 , 结果显示即使供体所含同源片段与受体叶绿体基因组相应区域差异高达 10%, 转化效率也无降低。这一现象的发现有助于促进“通用载体” 的改进 , 扩展叶绿体转化受体范围乃至达到商业化应用水平。 4. 成功地通过二次转化获得整合并表达多基因的转基因烟草 , 缩短了研究周期 , 对相关转基因植物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还优化了油菜转化体系 , 使转基因油菜同时整合三个 PHB 合成相关基因的效率由 7.69% 增加至 16.0% 。 田间试验与产物分析正在进行中。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渗透胁迫下植物中游离脯氨酸的积累被普遍认为对植物有保护作用。本文对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中的脯氨酸积累及其调控机理进行了研究。正常生长条件下幼苗叶中脯氨酸含量最高,根中脯氨酸含量最低,盐胁迫后不同部位脯氨酸积累程度相近。盐浓度200 mM起,幼苗开始有明显脯氨酸积累,并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EG处理后脯氨酸积累要明显高于ABA和盐胁迫处理后脯氨酸积累。在成株中,生殖器官中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营养器官中脯氨酸含量。   我们克隆了编码Δ1-二氢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鸟氨酸转氨酶(OAT)和脯氨酸脱氢酶(PDH)的四个基因的cDNA。通过Southern杂交检测P5CS基因在甘蓝型油菜及其亲本白菜型油菜和甘蓝中的拷贝数,发现杂交条带在4倍体油菜中并没有显著的多于其两个2倍体亲本,推测有可能是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丢失。   利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渗透胁迫下甘蓝型油菜中BnP5CS,BnOAT和BnPDH等基因的表达水平。在ABA处理,盐处理和干旱处理时,BnP5CS1和BnP5CS2的表达在脯氨酸积累开始前就开始有明显上调,但是BnP5CS1的上调水平要比BnP5CS2高许多。BnOAT在ABA处理后表达水平没有太大的变化,在盐胁迫后甚至有一点下调,在干旱处理后却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上调。另一方面,BnPDH的表达在ABA处理,盐胁迫和干旱胁迫后都受到了抑制。在成株不同器官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中发现,BnOAT在叶中表达量最高,BnP5CS和BnPDH在花蕾和花中的表达水平都比其他器官中要高。   我们的结果说明,渗透胁迫下甘蓝型油菜中的脯氨酸积累是脯氨酸合成途径的诱导和脯氨酸降解途径的抑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轻度的渗透胁迫下,谷氨酸合成途径占主导地位,而在较为严重的渗透胁迫后期,谷氨酸合成途径和鸟氨酸合成途径共同起作用。甘蓝型油菜生殖器官花和花蕾中脯氨酸的代谢非常旺盛,说明脯氨酸可能在花发育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植物与昆虫的互作关系是个长期进化的过程,虫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为例,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和遗传背景下外源基因的表达与效用,同时利用蛋白质组技术,研究了虫害损伤模拟条件下植物可能存在的内源抗性机制。甘蓝型油菜中转入了人工合成的Bt(Bacillus thuringiensis)杀虫基因,能使植物产生抗虫蛋白抵御虫害。我们在湖北湖南两个实验点进行了大田实验,按植株生长发育的4个不同时期从转基因植株的叶片上采样,研究抗虫蛋白在植物体内的表达动态。植株顶部第三片展开叶的Bt毒蛋白浓度在结荚期前随植物生长而不断增加,而在结荚期出现或增或减的现象。采样叶片的可溶性总蛋白浓度含量一直呈增加的趋势,直到结荚以后出现含量的明显降低。同时,收集了转基因油菜与湘油15号在田间自然杂交形成的杂交后代种子用于栽培,用GFP仪检测杂交后代的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检测并确认带有转基因的杂交植株。为了检测带有转基因的杂交后代油菜中Bt毒蛋白的杀虫效率,用对Bt毒蛋白敏感的试虫品系——初孵棉铃虫幼虫(Helicoverpa armigera)进行杀虫活性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携带Bt基因的杂交湘油及其转基因亲本对试虫的体重增长量均产生了负面影响,可以推断在调查取样的植株生长发育阶段,转基因杂交后代与其转基因亲本植株的杀虫效率没有显著差异。转基因植物及其杂交后代中抗虫蛋白的持续表达及田间带有转基因的自播植物的出现会使害虫产生耐受抗性的潜在可能性增加。 相对于人为增加的抗虫基因,植物在长期对抗昆虫的过程中也进化形成了自我防御机制,能够产生特异的抗性蛋白来应对昆虫的取食。本研究用机械损伤模拟害虫取食,对比了油菜受到物理损伤前后可溶性总蛋白的含量变化并试图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来检测可能发生变化的蛋白质。Bradford定量测定发现,同一植株同一叶片损伤前后可溶性总蛋白含量差异显著,损伤后蛋白表达量显著增高。蛋白质组双向凝胶电泳及其差异分析显示,损伤前后有8个蛋白质点发生明显的上调或下调。选择其中2个差异蛋白点经过MALDI-TOF质谱鉴定,它们分别是Rubisco小亚基前体以及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和粪卟啉-3-氧化酶的混合物,这些蛋白质在其他植物的抗逆研究中也有报道,它们可能在油菜叶片应答机械损伤过程中对维持植物的生理功能也有重要作用。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转基因植物与野生亲缘种间的基因流动是目前生物安全的研究热点。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以下简称油菜)及其亲缘种是基因流研究中的模式植物体系,油菜的亲缘种之一野芥菜(B. juncea)在中国分布广泛,是常见的农田杂草。本文以转基因抗虫油菜和野芥菜为研究材料,分别用综合适合度(基于生长和生殖)和适合度(仅基于种子产量)的指标来评估其杂交种在模拟农田情况下的适合度,揭示转基因在自然环境中的命运,以期为中国的油菜基因流的管理和控制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 由于杂种优势和亲本效应的影响,转基因杂交种在不同的种植季节的生长与长势较好的亲本相近。因而转基因杂交种的综合适合度介于双亲之间,或与表现较好的亲本相似。因结实较差,从种子产量上来看,转基因杂交种的适合度较低。杂交种的后代因母本效应保留了一定的休眠特性,这有助于杂交种在种子库中持续存在。野芥菜和杂交种秋播时在冬季覆大棚条件下的适合度较高,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野芥菜和杂交种有可能在原先较冷不适宜的地区生长,从而促进转基因的散布。 杂交实验表明,转基因花粉与野芥菜的亲和性略高于非转基因花粉,但不显著;在两种花粉发生竞争时,转基因花粉的亲和性显著较高。混合花粉授粉的结实率高于单种花粉的结实率。可见在转基因花粉在授粉阶段不存在适合度代价。同时两季秋播田间实验表明,转基因油菜与非转基因油菜的适合度没有明显差异,即在植株的生长结实阶段,当没有竞争和虫害选择压力时,转基因没有适合度代价。也证明转基因散布的潜在可能性较大。此外,转基因杂交种的开花量很大,而回交实验中转基因杂交种花粉的育性高于胚珠的育性。转基因有可能通过持续的回交逃逸。 油菜的种子较大,野菜芥的种子较小,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杂交种基本都是小种子,其种子直径低于双亲。种子大小影响了发芽率、出苗率和营养生长期。小种子出苗率和发芽率较低,营养生长期较长。在没有竞争的条件下,春播实验中,种子大小对植物的适合度及综合适合度没有影响。秋播实验中种子大小对除转基因油菜外的所有植物基因型的综合适合度有显著影响。但对于依据种子产量计算的适合度指标来说,种子大小仅对野芥菜有影响,而对其它基因型影响不大。竞争扩大了种子大小之间生长表现的差异。竞争条件下,不同种子级别间的生长变异系数大于无竞争的情况。 总之,转基因花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其与野芥菜的亲和性使转基因杂交种的产生成为可能。来自母本的休眠特性有助于杂种种子在种子库中存在并在条件适宜时萌发、开花,有助于转基因的进一步扩散。转基因杂交种具有较高的综合适合度,虽然结实率很低,但其开花量比较大,可能会产生大量可育的花粉,在与野生亲本的持续回交过程中,转基因有可能逃逸。同时,转基因杂交种的种子级别偏小有可能会加剧这种逃逸。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褪黑激素(N-乙酰基-5-甲氧基色胺)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吲哚类活性分子。本文以野芥菜(Brassica juncea)为例,初步研究了外源褪黑激素对植物生长生殖的影响。我们选取了发芽2天和发芽4天的野芥菜幼苗,用不同浓度的褪黑激素对其处理24小时,然后测量根的伸长量。结果表明,对于发芽2天的野芥菜,0.1 µM的外源褪黑激素能够显著提高野芥菜幼苗根的生长,而100 µM的外源褪黑激素处理则能够显著抑制根的生长;对于发芽4天的野芥菜,低浓度的外源褪黑激素处理对根生长的影响不明显,而高浓度的褪黑激素处理(如100 µM)能够显著抑制根的伸长。结果表明发芽晚期的野芥菜幼苗的根可能对褪黑激素的处理不敏感。由于褪黑激素对植物的生理作用类似于生长素的作用,因此选用了发芽2天的野芥菜幼苗为植物材料,用外源褪黑激素处理其根24小时后,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ci-ELISA)的方法测定了内源吲哚乙酸(IA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浓度的褪黑激素处理时,内源IAA的含量增高,而在高浓度的褪黑激素处理时,内源IAA含量的变化不大。 关于褪黑激素对野芥菜生殖的影响,我们在花蕾期用褪黑激素涂抹野芥菜的花蕾,并在开花授粉后用褪黑激素涂抹柱头,然后在结实时测量果荚长度,种子千粒重,平均每荚种子数,发芽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对于在花蕾期用褪黑激素处理的植株来说,褪黑激素处理对其的果荚长度,千粒重,平均每荚种子数都没有显著的影响。对于开花后用褪黑激素处理授粉后的柱头,1 µM的褪黑激素处理过的主枝具有较长的果荚长度,而褪黑激素处理对千粒重,平均每荚种子数,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没有显著的影响。在花粉萌发实验中,外源褪黑激素的处理浓度和时间均对花粉萌发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随时间的增加,花粉萌发数目增加,在4 h时,低浓度的褪黑激素处理(10 µM)下花粉的萌发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