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 resultados para HPLC-PAD
Resumo:
本文基于库仑摩擦模型,模拟了不同形状的工件在环形抛光的运动。从结果可知,(1)如果工作环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工件的角速度在环形抛光中比抛光盘的角速度大;(2)可通过控制工作环的角速度使工件和抛光盘的角速度同步。工作环的角速度依赖于工作环和工件的半径、抛光盘-工件和抛光盘-工作环的摩擦系数,以及抛光盘的角速度;(3)有尖角的工件与工作环的接触处于不连续状态,导致二者的接触状态发生变化和工件角速度的波动。
Resumo:
该项目属农业科学技术学科,主要内容涉及到农产品贮藏、园艺采后生物学、植物学等领域。园艺产品品质是影响和制约其贮运保鲜的关键因素,该项目在园艺产品采后品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本项目首次从多酚氧化酶、花色素苷酶、褐变底物和能量亏损等多方面系统性提出了荔枝果实采后褐变机理;确定了香蕉、芒果、草莓等果实采后新的乙烯受体形成特点和规律以及贮藏环境和外源乙烯的响应特性;从乙烯结合位点、乙烯作用和扩展蛋白、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基因表达等方面阐明了香蕉果实冷害发生的可能原因,丰富了果实冷害发生的作用机制;系统研究荔枝、龙眼、芒果、桃、甜樱桃、柑桔、冬枣、李、西兰花、康乃馨、月季切花等园艺产品采后的生理代谢特点,揭示了在不同贮藏条件下园艺产品品质的变化规律和调控机制;在技术和方法上,首次提出了果实组织ATP、ADP和AMP含量的快速HPLC测定技术;建立新的乙烯结合位点合成速率的测定技术;提出了以电导率为指标,建立了果实品质的定量评价方法,能更好评价/预测园艺产品的品质。该成果揭示了园艺产品采后品质调控的生理代谢特征和规律性变化,对影响品质的关键性问题(如衰老、褐变、冷害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了最新成果,在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突破。研究成果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72篇,获得国际科学基金Jubilee Award,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关注并被广泛引用(被SCI论文引用323篇次);在荔枝、龙眼等果实采后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Resumo:
表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对物种进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人们已经知道环境因子会影响植物花青素的最终含量,但这样的影响是如何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仍是未知。较之以前泛泛研究经济作物或模式植物的花青素总含量与人工环境变量的关系的工作,本文探讨环境变化对半野生的圆叶牵牛自然状态下不同基因型植株、不同花青素的影响。 65株取自全国各地包括3种颜色8种基因型的圆叶牵牛被分别种到了温室和室外,温室32株,室外35株,用高效液相 (HPLC) 的方法检测盛花期 (07年9月-10月) 圆叶牵牛花中花青素的含量,同时每天分早中晚采集3次温室和室外的环境数据-照度、紫外线强度、温度、湿度。记录每朵花着生高度、朝向、当天植株开花数、植株根茎、植株生长天数等个体信息。 通过保留时间、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数据、质谱数据以及参考文献确定了圆叶牵牛花瓣中主要的5种花青素,包括三个矢车菊素 (CY) 和两个天竺葵素 (PG),根据它们所含的咖啡酸和葡萄糖基的个数将它们简写成CY3C4G、CY2C4G、CY3C5G、PG2C4G、PG3C5G。CY2C4G和CY3C4G仅在蓝紫色花中大量存在,PG2C4G及PG3C5G仅在粉色花中大量存在,CY3C5G在两种颜色的圆叶牵牛花中均有存在。 温室和室外的四个环境因子有显著差异,平均照度室外为温室的3.06倍,平均紫外线强度为温室的5.39倍。Z 检验表明,蓝紫色花中的CY3C5G在温室内外没有显著差异 (P=0.3070),而温室内的CY2C4G (P<0.0001) 和CY3C4G (P<0.0001) 含量明显的低于室外,粉花中CY3C5G和PG3C5G在温室 (P=0.4533) 和室外 (P=0.9577) 没有显著差异,PG2C4G在温室内含量明显 (P=0.0003) 低于室外。 通过Kruskal- Wallis 检验,不同基因型植株各种花青素的相对含量显著不同 (P<0.0001)。室外不同基因型植株的花青素绝对含量显著不同 (P<0.0001)。温室不同基因型植株中,CY2C4G (P=0.0224) 和CY3C4G (P=0.0017) 的绝对含量显著不同,显著性比室外的低些。CY3C5G不同基因型的绝对含量有差异,但是差异不显著 (P=0.0633)。基因型对植株中各个花青素相对含量的影响是尤其显著的,基因型对于花青素绝对含量的影响,可能是基因型直接作用和不同基因型对环境差异的不同响应两方面造成的,所以在环境变异稍大的条件下,基因型更加能显示出它对花青素的含量的影响。 植株的生长天数与粉色圆叶牵牛的PG2C4G、PG3C5G以及蓝紫色圆叶牵牛的三个花青素呈一定的正相关,当天开花数对粉色花的PG3C5G以及蓝紫色花的三个花青素呈负相关,花的朝向 (北-东-南-西-北 对应数值为0-90-180-90-0),对粉花的PG2C4G以及蓝紫花的CY2C4G和CY3C4G 呈正相关,植株大小对粉花的PG2C4G、PG3C5G以及蓝紫花的CY3C5G呈负相关。花所着生的高度对两种颜色花的影响是不同的,与蓝紫花的三个花色素呈负相关,对于粉色的PG2C4G、CY3C5G呈正相关。
Resumo:
作者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花粉和柱头的发育及相互作用,得到了如下结果: 一.甘蓝型油菜具有典型的同型孢子体自交不亲和性(Homomorphic and sporophytic self-incompatibility)。自花授粉后,部分花粉粘住在乳突细胞表面,随后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生长受阻于乳突细胞,花粉管表现出各种异常形态,缠绕卷曲(Coiled pattern),顶端膨大成基足状(pad-Like swelling),花粉管二叉分枝(dichotomous branching Pollen tubes),花粉管相互连接(connections of pollen tubes),有的花粉粒还形成两个花粉管。 二.不同时期的乳突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表明: 开花前6—7天 乳突细胞壁内陷,柱头中央有一沟槽; 开花前4—5天 乳突细胞被有孔的块状物覆盖; 开花前2—3天 覆盖物消失,壁表面只剩下波状纹或小凹; 开花前l - 2天 乳突细胞充分吸水膨胀,呈指状,排列疏松,细胞壁上有一些小颗粒。此时的乳突细胞已发育成熟。 三.不亲和授粉时,花粉和乳突细胞均有强烈的胼胝质荧光。 四.乳突细胞的组织化学特点:缺乏淀粉积累,细胞壁和细胞质中有过氧化物酶活性。 五.乳突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细胞壁分为三层,蜡质层、角质层和纤维素层。粗面内质网成群分布在细胞壁附近,并以及泡形式向细胞壁分泌物质。缺乏质体,细胞核位于乳突细胞基部,细胞中央为大液泡占据。 六.花粉的超微结构发育特点:单核花粉已发育出内壁和外壁,外壁内层不明显。细胞核位于中央。细胞质浓厚,缺乏层膜结构而积累大量淀粉粒的质体存在于细胞质中。其他细胞器不发达。两细胞花粉时期,花粉壁接受乌氏体转运的孢粉素和含油体转运的脂类物质。生殖细胞没有壁,悬浮在营养细胞的细胞质中。细胞核大,细胞质稀薄,只有一些嵴不明显的线粒体。营养细胞的核显著,细胞质浓厚,线粒体发达,质体内部的淀粉消失,转变成嗜饿小体。内质网短而粗,遍布于细胞质中,高尔基体缺乏。 七.绒毡层积极参与了花粉外壁的建成。首先,它通过分泌作用把物质(可能是蛋白质)转移到单核花粉的腔隙中或在它后期滚解后,由分布在二细胞花粉间的粗面内质网合成蛋白质,转移到花粉壁内。其次,绒毡层细胞的质体层膜形成许多造油小体,至二胞花粉时,造油小体进入壁的柱状层,参与花粉鞘形成。第三,绒毡层细胞形成许多乌氏体,花粉发育后期,乌氏体与花粉外壁接触,将孢粉素转移到花粉外壁上。
Resumo:
从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 Bunge)的未成熟的果实的子叶中诱导出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在pH5.8,温度26 ± 1 ℃,加有NAA,TBA,K,CA的MS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光对愈伤组织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植醇对生长有抑制作用;进行了发酵罐培养。 利用TLC、质谱分离鉴定了γ-生育酚的存在,并利用HPLC、荧光法测定了生育酚的含量。结果表明,愈伤组织中生育酚的含量在3.2~6.6mg/100g干重;光对生育酚的合成有促进作用;植醇是生育酚合成的可能前体;悬浮培养不利于生育酚的合成,培养液中没有发现生育酚的存在。生育酚的合成与组织的生长速率成正相关。
Resumo:
诱导风信子(Hyacnthus orientalis L.)同一花被外植体上不同部位细胞分化花芽,从外源激素的作用和内探激素的变化探讨细胞脱分化启动的原因,研究了不同外源激素的组合下同一花被不同部位花芽分化的诱导频率:测定了花被上、中,下三部位切块离体培养前后的内源IAA和Z+ZR的含量;在此之前研究了GC-MS.MIM内标法测定微量植物材料内源IAA含量的可行性. GC-MS.MIM内标法是测定微量(0.5-1g)植物材料内源IAA含量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所需材料量一般为0.58.这一方法的材料前处理采用粗提液用C18Sep-pak柱初步分离纯化.HPLC进一步纯化,能获得纯度高的样品,且操作简便,省时省力. 风信子同一花被不同部位细胞均能分化花芽.当培养基中附加2.0mg/l Zeatin或2.0mg/16-BAP时,随着外探IAA浓度从0升高到10.0mg/l.捆胞分化花芽的部位从花被下部向上部移动。 离体培养前后同一花被上、中、下三部位内源IAA和Z+ZR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风信子同一花被内源IAA含量是上部最高,下部次之,中部最低,而内源Z+ZR含量从上向下依次增加;在附加不同外源激素的MS培养基上培养3天后,同一花被上,中、下三部位内源IAA和Z+ZR含量部有一定的变化。
Resumo:
细胞分裂素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激素,它参与调节许多植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本文从几个方面研究了细胞分裂素的作用。 在细胞分裂素的活性测定中,通过改进尾穗蔸苋红素合成法建立了一种简便、准确的生物试法,同时还建立了根据物理化学和免疫学原理而测定细胞分裂素的HPLC和ELISA方法,使得细胞分裂素的定量更加准确。经过对上述三种方法的相互验证实验表明,同时采用二种方法可以保证细胞分裂素分析的准确和可靠。 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黄瓜子叶的扩张。利用离体黄瓜子叶,分析BA诱发其扩张与子叶内源细胞分裂素之间的关系,实验证明,BA能促进玉米素及其核苷的迅速积累,进而诱发子叶的扩张。上述结果还表明,黄瓜子叶可能具有合成细胞分裂素的能力。 荸荠球茎是一种贮藏器官,但实验测定发现其中含有细胞分裂素的生理活性形式——异戊烯基腺嘌呤核苷(iPA),而且合成它的前体腺嘌呤的含量也十分丰富,考虑到球茎与种子的类似之处,推测它可能做为合成细胞分裂素的一个源,而且其合成途径可能有别于植物其它组织。 农杆菌中的异戊烯基转移酶(ipt)基因是负责细胞分裂素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将ipt基因克隆后对其启动子进行了改造,分别构建了如下三种基因:(1) ipt启动子+ipt编码区和3,区(ipt),(2)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小亚基启动子SSU 301+ipt编码区和3,区(SSU -ipt),(3)豌豆种子特异性启动子viciln+ipt编码区和3,区(vic-ipt)。上述三种基因经农杆菌介导转化烟草,获得了16株再生植株,经Southern杂交证明其中15株的基因组上含有正常整合的ipt基因。Northern杂交表明有13株转基因烟草中的ipt基因能转录出大小正常的ipt mRNA并促进了细胞分裂素的生物合成。 实验表明,转基因烟草中ipt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首先启动子决定了ipt基因的表达模式,SSU -ipt基因的表达受光的诱导,黑暗中这种基因的转录完全停止,而vic-ipt基因的表达是种子特异性的,它不在烟草营养生长器官如根、茎、叶和愈伤组织中表达。第二,生长素能降低ipt基因的表达活性。第三,在整体植物的根中,存在某些反式因子,能够控制ipt基因的过量表达,这其中可能涉及到细胞内的蛋白因子、基因的甲基化作用及细胞分裂素的反馈调节等。 vic-ipt基因在烟草种子中的特异性表达导致种子内形成了一个细胞分裂素合成的源(source)。对种子中营养物质积累的研究表明,ipt基因的表达促进了种子干物质的积累,其中作用最明显的是增加种子内蛋白质的合成。转入vic-ipt基因后的烟草种子其萌发率没有显著变化,但幼苗的生长速率明显加快,这表明细胞分裂素能调节植株的生长。 通过Northern杂交检测转基因烟草中基因表达的调控,实验证明,ipt基因的表达明显抑制一组植物病理相关蛋白(PR)基因的转录活性,这组基因编码:几丁质酶,β-1,3一葡萄糖苷酶,伸展蛋白和渗调蛋白。对这些调控作用的生理学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上述结果表明,在高等植物中,除了传统上认为根是合成细胞分裂素的部位之外,其它组织和器官也具有合成细胞分裂素的能力,其中合成能力最强的是一些离体组织和贮藏器官。农杆菌中的细胞分裂素生物合成基因(ipt)能够在高等植物的基因组中正常的整合和表达,并受到植物体内生理、发育等多种因素的调控,而与整体植物的正常生理过程协调一致。ipt基因的表达还能够调节植物体的生长和发育,包括种子发育时营养物质的积累、幼苗的生长和某些相关基因的表达。对上述问题的深入研究,必将促进细胞分裂素及其相关生理学和发育学研究的进展。
Resumo:
利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1601,1000,1500,15834,A4,均成功地转化了中药青蒿(Artemisia annua L.)并且建立了pRi1601,pRi15834,pRiA4诱导的发根培养。pRi1601,pRi15834的发根诱导率比其它质粒高。太老或太幼的叶片不利子发根的诱导;发根主要从叶脉的伤口处萌发;带顶芽或带侧芽的叶片容易诱导根,但不一定是发根。光照有利于发根的诱导和发根的生长。以每个发根的“绝对生长速率”(Gtowth Ratio,GR)和绝对“侧根”数量(Number of Side Roots,NSR),通过大量的发根系的筛选,建立了8个发根系,1601-L-1, 1601-L-2, 1601-L-3, 1601-L-4, 15834-L-1, 1601-P-I, 16 01-P-2,15834-L-2。Southern分子检测表明,160l-1-1,1801-L-2, 1601-L-3,1601-L-4,1601-P-1,1601-P-2均为转化子。8个建立的发根系之间无论生长或者QHS的合成存在明显的差异。比较光/暗(16/8hrs),25℃条件下培养的16 01-L-1,1601-L-2,1601-L-3,1601-L-4,1601-P-l,和1601-P-2,其中16 01-L-3的生长最快,160l-L-1的生长最慢;但是,1601-L-1的QHS的含量最高(可达1. 048%),1601-1-3的QHS的含量最低。160Z-L-3,15834 -L-1和2583:1-L-2的生长速率相差不大。用盛有l000mLMS液体培养基的3000mL的锥形瓶扩大培养1601-L -3,15834-L-1和15834-L-2,转速为ll0rlpm,培养过程中发根容易形成发根球(Hairy Root Balis,HRB),HRB的形成严重影响发根的生长和QHs的合成,HpLC分析表明扩大培养发根中QHS的含量比较低。 改变MS基本培养基中的无机离子的浓度,研究不同无机离子对发根生长和QHS的合成的影响。 l、KN03为18.79×10-3M时有利于1601- L-1生长,为14. 84×10-3M时有利于QHS的合成。NH-4N0-3浓度在10.93-12. 49×10—3M范围内有利于1601-L-1生长,在0-20.62×10-3M范围内对QHS的合成影响不大,大于20. 62×lO-3M不利QHS的合成。培养基中NH-4+/N0-3-比值为0. 37-0. 4-0.52:1时有利于发根的生长,比值为0.52 - 0.58:1时有利于QHS的合成。 2、H-2P0-4-浓度为2.498×10-3M时有利于发根的生长在0-2. 498×l0-3M范围内,随着浓度的提高,促进发根的生长。培养基中的H2P4 -的浓度在0-1.249×lO-3M的范围内,随着浓度的提高,促进QHS的合成,为1.249×10-3M时QHS的含量最高。 3、培养基中最适16 01-L-1生长的Ca-2+浓度为0.198- 0.766×10-3M,大于或小于该浓度范围,显著地抑制发根的生长。但是,在0-3.695×10-3M范围内,随着培养基中Ca-2+浓度提高,促进QHS的合成,最适Ca-2+浓度为3.695×l0-3M。 4、培养基中不加Mg-2+时,完全抑制发根生长,在0. 142×10-3M-7.506×l0-3M浓度范围内,对发根生长影响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HPLC和UV分析发根中QHS含量,培养基中不加Mg-2+时,发根中QHS含量最高。 5、培养基中的Fe-2+浓度在0. 25 -1.0×10-3M范围内,同时有利于16 01- L-1的生长和QHS的形成。 6、培养基中最适合予16 01- L-3生长的KI浓度为2.5ppm,大于或小予该浓度均显著地抑制发根的生长,培养基中加入KI明显地降低发根中的QHS的含量。 7、H2BO3对l601-L-l生长影响不大,HPLC分析QHS的含量,培养基中的H3BO3浓度为100ppm和400ppm,QHS的含量分别为1.69mg/g和1.80mg/g(DW)。 8、Cu-2+对1601-L-3的生长影响显著,最适合1601-L-3生长的Cu-2+浓度为1.00ppm,在0 -1.00ppm的浓度范围内,随着培养基中的Cu+浓度的提高,发根的生物量不断增加。培养基中QHS合成的最适Cu2+浓度为0.05ppm,大于或小于该浓度均显著地抑制发根中QHS的合成。 比较光培养和暗培养对发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明显地促进1601-L-l的生长,暗培养明显不利于发根的生长。最适合于发根生长的温度为25℃,大于35℃显著地抑制发根的生长,影响发根的根尖细胞的正常分裂。 改变培养基中的蔗糖浓度和在发根培养的不同时期给培养基中添加蔗糖,试验结果表明蔗糖作为碳源对1601-L-3和1601-L-1的生长具有显著的影响。 (1)培养基中缺少蔗糖显著地抑制发根的生长。 (2)发根培养的前5天时间内,蔗糖浓度为30- 60glL昀培养基最有利于发根的生长,50glL的培养基中的发根生长最快,培养基中的蔗糖浓度大于60g/L小于30g/L时,发根的生物量增加较少。 (3)发根培养至第15天时,蔗糖浓度为60g/L的培养基最有利予发根的生物量的增加。发根培养至30天时,蔗糖浓度为60-90g/L的培养基,发根的生物量的增加相差不大,但是为蔗糖浓度为30-40g/L的培养基中的发根生物量一倍。 (4)发根培养过程中,分别于第5和15天给蔗糖浓度为30g/L的培养基中添加一次或二次蔗糖,使培养基中的蔗糖终浓度相当于60g/L或90g/L,培养至30天时,添加蔗糖的培养基中的发根的干重生物量相当于不添加蔗糖培养基中的发根生物量一倍,相当于初始蔗糖浓度为60g/L和90g/L培养基中发根的生物量。 (5)随着培养基中蔗糖浓度的提高,发根干重/鲜重比显著增加。培养基中的蔗糖的消耗量与发根生物量的增加呈正相关,蔗糖消耗越多,发根生物量的增加越大。 比较pH值对发根生长和QHS合成的影响表明,灭菌前pH值在5.O-6.5范围内的培养基适合予1601-L-1的生长,小于5.O不利于发根的生长,pH5.8有利于1601-1-1生长和QHS的生物合成。发根收获时培养基中的pH值一般为4.5-5.2. pH7.O抑制发根的生长,pHl0.O对发根具有强烈的致死作用。发根在培养过程中,对培养基中的pH值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发根能在很短的时间内(24- 48hrs)使pl:l值为5.8、6.4、7.0培养基降低到pH4. 5-5.2,pH为5.8的培养基有利于QHS合成。 比较不同基本培养基对发根生长和QHS合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N6、DCR、Litvay培养基有利于1601-L-1的生长,WS、White、B5培养基不利于发根的生长。DCR培养基中的QHS含量最高。 根据三水平试验选用三水平正交表来安排试验的原则,选用三水平正交表L7(3-),研究多因子效应对发根生长和QHS合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Mg2+,Fe2+,Mn-2+,NH4NO3,KN03 ,KI,Ca-2+为发根生长的主要因子,NH4N03,KNOs,Mg2+,Ca2+,肌醇为QHS合成的主要因子。 通过TLC分析发根中QHS和其它化学成分,同时比较发根和无菌苗及野生植株的化学成分,发根和无菌苗均能合成包括QHS在内的野生青蒿叶片中的大部分非挥发性的化台 物。 研究青蒿植株在发育过程中QHS的含量的变化以及发根、无菌苗和野生青蒿中QHS的合成,HP分析结果表明,l、不同的单株青蒿之间的QHS量相差很大。2、同一植株幼 叶的QHS含量比老叶的QHS含量高。3、不同单株青蒿之间达到最高QHS含量的时间不一样,开花期或开花之前。4、无菌苗(带根)或者不带根丛生芽均能合成QHS,但是带根的无菌蕾的QHS量比丛生芽中的QIS的含量高。5、不同发根农杆菌转化的发根系1601-L-1和15834-L-1都能合成QHS。
Resumo:
水母雪莲属菊科植物,为名贵中药材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为解决雪莲资源其中匮乏,本文开展了利用水母雪莲细胞培养生产黄酮类活性成分的可行性研究。 采用目视法从水母雪莲原始愈伤组织中筛选得到白色、黄色和红色3种细胞系,其中黄色系的黄酮含量最高。利用γ射线辐射处理从红色系得高产黄酮细胞系。 证明了多种理化因子对水母雪莲培养细胞中黄酮类合成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温度和光照对水母雪莲愈伤组织黄酮合成影响较大。25℃是最佳培养温度;红光促进愈伤组织生长,蓝光促进黄酮的合成;进一步研究表明:光调节黄酮代谢途径第一步所需酶苯丙氨酸裂解酶(PAL)活性,PAL活性被红光所抑制,被蓝光所促进。碳源、氮源、植物激素对愈伤组织生长和黄酮形成影响较为显著。对MS培养基成分进行调整得到M-13培养基,在M-13培养基上培养的愈伤组织生长量和黄酮产量比MS培养基分别提高33%和82%。 首次建立水母雪莲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确定了水母雪莲细胞悬浮培养的最适培养条件和最适培养基成分组成。摇床转速 90~120 r/min、接种量 2.5~4.0gDW/L、接种物种龄 8~10 d 对黄酮合成有利。调整MS培养基成分得到适合于培养水母雪莲悬浮细胞的生长培养基G和黄酮合成培养基MP,从而使细胞生长量与黄酮产量分别长比MS培养基提高32%和70%。 应用2-L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对水母雪莲细胞进行了悬浮培养。TLC和HPLC分析表明,水母雪莲细胞培养物能够形成2种黄酮活性成分金合欢素和高车前素。本论文对水母雪莲细胞培养生产药用活性成分作了基础性工作。
Resumo:
本文对蔷薇科太行花属太行花(Taihangia rupestris Yu et Li)全株的化学成分及乙醇提取物部分的药理活性进行了研究,分离得到五个化合物并确定了结构:β一谷甾醇(I)、熊果酸(II)、2α,3β一二羟基一熊果酸(III)、没食子酸(Ⅳ)、2α,3β,23-三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β-D-吡喃葡萄糖酯甙(V)。它们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用DPPH法以BHT和迷迭香为对照测定了太行花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太行花抗氧化活性优于迷迭香。利用HPLC对抗氧化活性成分没食子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太行花具有一定的体外抑菌活性,特别是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临床菌株表现出相当强的抑制生长活性。
Resumo:
叶黄素循环被发现具有热耗散的作用后,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目前普遍认为叶黄素循环的色素定位于天线色素蛋白复合体上,在跨膜质子梯度(ΔpH)形成后,玉米黄质(zeaxanthin;Z)和环氧玉米黄质(antheraxanthin;A)能够从叶绿素中吸收过多的激发能,并以热能的形式耗散到体外,从而保护光合器官免受强光的破坏。紫黄质脱环氧化酶(Violaxanthin de-epoxidase;VDE)是叶黄素循环的关键酶,存在于植物类囊体内腔中,它催化紫黄质(violaxanthin)脱环氧化生成环氧玉米黄质(A)和玉米黄质(Z)。本文利用过量表达和反义抑制技术获得两种转基因烟草植株,并用于研究紫黄质脱环氧化酶在叶黄素循环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从烟草中克隆了编码VDE酶的基因,分别以正向和反向插入到具有潮霉素抗性选择标记的双元载体pCAMBIA1301,构建了Tvde基因的过量表达载体pCBTO和反义抑制表达载体pCBTA。然后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转化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获得了过量表达和反义抑制两种转基因植株。PCR扩增潮霉素抗性基因hpt和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表明,Tvde基因已整合到转基因烟草的基因组中,外源基因在转基因烟草基因组中以1个拷贝的形式存在。VDE酶活性测定表明,在反义抑制转化体中VDE酶活性被抑制60%,而在过量表达转化体中VDE酶活性提高了75%。通过色素的HPLC分析和荧光动力学测定结果表明,强光处理后,在反义抑制转化体和过量表达转化体中,Z的含量,DES,NPQ和Fv/Fm等数据说明转基因烟草中VDE含量与植物非光化学猝灭能力有直接关系,进而说明叶黄素循环具有热耗散的功能。
Resumo:
小G蛋白作为信号转导中重要的分子开关, 进化相当保守,与许多不同的调控因子和效应器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细胞功能的多样性。近年来,人们不断发现植物中小G蛋白家族的新成员,也不断揭示小G蛋白的新功能,许多植物特有的信号途径和功能需要小G蛋白这个重要的分子开关来完成,使它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有关植物中Ran GTPase及其编码基因的研究工作报道很少,对与之相互作用的调控蛋白研究进展也刚刚开始。 TaRAN1 (AF488730) 是小麦来源的Ran同源蛋白编码基因,全长1055 bp, 编码221个氨基酸,它在植物发育过程中的功能还没有任何报道。本论文在验证了它是小G蛋白Ran家族的成员后,从分子水平上还发现它在植物细胞周期调控、对生长素以及胁迫应答信号转导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这也说明了它可能作为信号转导过程中重要的转换因子,参与了很多细胞的基本生理过程。 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及亲和色谱的方法纯化了TaRAN1融合蛋白,并用放射性标记的GTP和竞争实验证实了它具有特异的GTP结合活性。TaRAN1的转录产物在小麦幼茎和花芽等分生组织活动旺盛的器官表达较多,而在老叶中表达较少。利用洋葱表皮瞬时表达系统分析表现,TaRAN1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但其没有典型的核定位信号。 细胞周期一直是生物学领域中的热门问题,人们虽然在动物细胞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植物细胞中的研究远落后于动物。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是研究细胞形态和细胞周期的良好系统,利用此系统发现超表达TaRAN1的酵母细胞表现出许多新的细胞学表型,例如G2细胞周期延滞、染色体对紫外线敏感、细胞超长或多隔细胞的出现等;反义表达TaRAN1的酵母细胞呈近圆型、具有高度凝集的核并且生长速度缓慢、核质混合和无核细胞的数目明显增加。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也证实其细胞周期的异常。这些结果推测TaRAN1蛋白可能参与细胞周期的有丝分裂过程和发育的调控机制,并且在维持染色体结构稳定和完整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免疫荧光实验观察表明,超表达转基因酵母的微管多呈异常的狭小扇形结构,反义表达TaRAN1的酵母微管不能形成丝状结构,推测TaRAN1还可能参与微管(包括纺锤体)的结构形成过程。最后,我们用超表达TaRAN1的转基因拟南芥和水稻也证实了它的功能,其生长点表现出分生组织增多的原基、根生长点的有丝分裂指数有所改变、出现异常的细胞分裂时相等有关细胞周期异常的现象,更进一步说明了TaRAN1确实参与着细胞周期的调控过程,推测其与细胞周期从G2期进入M期的过程有关。 TaRAN1基因受IAA的诱导表达,且随着浓度的增加表达量增强。超表达的TaRAN1植株(包括拟南芥和水稻)的根表现出对外源生长素异常敏感,侧根显著变少,地上部分表现出生长素过量的表现型,顶端优势减弱,分蘖增多,生长周期延长等。HPLC测定转基因植物的IA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所以,TaRAN1可能还参与了复杂的生长素信号转导过程。TaRAN1基因还受各种胁迫处理的诱导表达,并且超表达植株对胁迫的忍受能力有明显提高,这说明TaRAN1还参与了胁迫信号应答的相应机制。Ran蛋白这些新功能目前还未见到其它报道。
Resumo:
水母雪莲(Saussurea medusa Maxim.)和新疆雪莲(Saussurea involucrata Karel. et Kir.)是我国珍稀的药用植物资源,具有清热解毒、止痉镇痛、敛伤、消肿及治疗热病、风湿等多种功效。雪莲的主要药用成份为紫丁香甙(Syringin)、芦丁(Rutin)、高车前素(Hispidulin)和Jaceosidin等苯基丙酸类(phenylpropanoid)和黄酮类(flavonoids)物质。最新的药理研究表明,上述物质还具有抗菌消炎、保肝降压、延缓衰老和抑制癌细胞增殖等重要的研发价值。 雪莲生境恶劣,生长缓慢,人工引种困难,加上长期掠夺性采挖,已使雪莲处于灭绝的边缘。为了保存国家珍稀植物品种,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临床上对雪莲药物的需求,本研究在雪莲组织培养的基础上,应用诱导子添加技术和毛状根培养技术对雪莲中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次生代谢物质进行调控,并对雪莲MYB类转录因子的功能进行了初步探索,为保护珍稀植物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开发野生雪莲替代产品、缩短雪莲药用成份的生产周期奠定了基础。另外,分析了野生雪莲和雪莲培养物中主要生物活性成份的种类及含量,为今后雪莲药理药效研究及品质评价奠定了基础。 为了提高雪莲黄酮的产量,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在细胞培养水平上,通过添加茉莉酸甲酯(MJ),对雪莲黄酮类物质的代谢进行调控。研究了诱导子的添加时间、添加浓度对水母雪莲红色系悬浮细胞的生物量和总黄酮产量的影响。发现在细胞培养的指数期(第9天)添加5.0 µmol/L的MJ,可以使总黄酮产量提高2.4倍(1134.5 ± 63.86 mg/L),而雪莲细胞干重(dw)仅比对照提高23.8 %(20.4 ±0.27 g/L)。另外,细胞中苯丙氨酸裂解酶(PAL)的活性分析表明,MJ添加后PAL活性的增加与雪莲总黄酮含量增长之间存在相关性。 在器官培养水平上,对雪莲毛状根的诱导频率及其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选择发根农杆菌R1601侵染预培养2天的新疆雪莲根段外植体,毛状根的诱导效率可达到83 %。毛状根的冠瘿碱检测、PCR和Southern分析表明,Ri质粒中的T-DNA已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并稳定表达。以新疆雪莲毛状根为外植体,能够容易地获得再生芽。在含有1.0 mg/L 6-BA的MS固体培养基上,其再生频率高达91 ± 5.9 %,是其正常根的2.4倍。而水母雪莲在该培养条件下,仅有少量的畸形芽出现。进而对毛状根的培养条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激素附加的MS液体培养基中,新疆雪莲的HR1601根系在一个培养周期内(32 天),其生物量能够达到接种量的16倍,而紫丁香甙含量(43.5 ± 1.13 mg/g dw)能够达到野生雪莲的83倍。从而显示了雪莲毛状根培养体系的优良特性。 在基因水平上,对雪莲黄酮类物质代谢调控的研究已经展开。玉米P基因编码的Myb类转录因子能够调节黄酮类物质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根据P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从雪莲细胞培养物中获得了SmP基因。核酸序列分析表明,SmP基因与烟草中涉及苯丙素类物质代谢途径的LBM 1、LBM 3和MybAS 1基因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分别为66 %、60 %和61 %。因此为了研究雪莲SmP基因的功能,构建了正义表达载体,并与先前构建好的反义表达载体分别导入烟草,分析了转基因植株的形态特征及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变化。其中,约有30 %转反义SmP基因的株系表现叶片皱缩、叶脉紊乱、主侧脉角度缩小、叶片、花瓣失去对称性以及花粉败育等性状。 另外,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雪莲提取工艺的条件,并对雪莲细胞提取物进行了分离纯化。正交试验设计结果表明,温度对雪莲黄酮提取效率的影响极为显著,而分批多次提取比一次性浸提,能够收到较好的提取效果。考虑到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荐在60 ℃水浴条件下,采用50 %乙醇对雪莲样品连续浸提2次的方案。对雪莲提取物的纯化研究表明,雪莲成份复杂,仅依靠单一的分离手段,往往难以奏效。另外,野生雪莲及雪莲培养物中生物活性成份的比色法、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LC-ESI-MS(Liquid Chromotagraph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分析表明,传统的NaNO2-AlCl3 法测定雪莲总黄酮的含量,结果偏高,不利于雪莲黄酮的实验室研究分析与今后工业化生产的质量监控。而AlCl3 法的显色反应较为特异,今后有望取代NaNO2-AlCl3 法,作为雪莲类药材品质评价的标准。而HPLC-DAD结合LC-ESI-MS可以对雪莲中的主要生物活性成份进行较为准确的定性分析,从而解决了由于缺乏相应的雪莲化合物标准品而难以对雪莲中的成份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及比较的难题。最后综合利用上述分析方法,对雪莲细胞培养物中的花素类物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雪莲细胞中至少含有7种花色素类物质,分别为矢车菊素-3-O-葡萄糖甙及其衍生物、天竺葵素糖甙衍生物和芍药色素糖甙衍生物。
Resumo:
本文研究了富贵草对模拟光斑的光合响应、银杉对光的适应性以及大叶黄杨叶片内部光能利用梯度三个方面的问题。 1)研制了用于林内光环境调查和研究的光量子计组件。 关键词:光量子计,A/D板 2)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一种常见的灌木富贵草为研究对象,利用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技术研究了其对模拟光斑的光合响应。在同样辐射通量(非光抑制)的情况下,光合诱导过程中光斑可以提高富贵草对光斑的利用能力(光斑诱导的碳同化量可高出对照48%)。叶绿素荧光测量结果表明:1)光斑与光斑之间的暗期发生了qN弛豫过程;2)暗期之后的光期光化学能量转换效率提高。强光光斑簇可以诱导富贵草光抑制的产生,但程度较连续光低。 关键词:模拟光斑, 叶绿素荧光, 光诱导过程 3)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77K低温荧光发射光谱技术来研究快速诱导组分发生的时间内光斑所导致NPQ (qN)降低的生理原因。在非光抑制条件下,光斑造成的NPQ (qN)降低的生理原因包括叶黄素循环的变化及LHCIIs聚集态的变化;此外低温荧光数据还显示光斑导致的PSII/PSI荧光产量比率要高于连续光,说明光斑导致植物对于光的利用增加。以上结果说明模拟光斑诱导了富贵草内囊体膜较低水平的能态。 关键词:模拟光斑,叶黄素,聚集态 4)用气体交换等技术测定了部分银杉幼树的生理生态指标,用鱼眼镜头测定了所测叶片的林冠开度(OP)。研究了沿林冠开度梯度的银杉幼树对光的适应性。银杉幼树在林窗边缘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包括高的ISG(综合地上部分茎生长),高的HG(当年生树高生长速率),较高的LMA(单位叶片面积干物质重),较高的Pns(单位叶片干物质水平的净光合速率),高的单位叶片的碳同化速率,较高的截获光的单位叶片的叶面积等等,可以初步确定银杉属于Gap树种:在所测定的范围内(0. 00139%-0. 0109%)TN(土壤总氮量)明显不如OP对银杉幼树生长的影响大;综合的生态可塑性指标必须考虑具体的实验地情况、选取合适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的因子、并结合多个相似生长环境下的树种来进行考虑。 关键词:林冠开度,生理生态指标,生态可塑性 5)分析了湖南八面山的银杉的某些光合特性,并比较了极郁闭( OP<4%)情况下银杉当年生叶片与大树顶端枝条(OP>30%)当年生叶片之间光合特性上的差异。极郁闭情况下银杉叶片生长出现黄化现象,但银杉幼苗又不耐强光。银杉幼苗一天的光合动态变化表明,银杉最大光合速率在早晨8:00左右,当光照超过光饱和点时,净光合速率迅速下降,其后略有回升,呈不太典型的双峰模式。气孔关闭与净光合速率的下降有密切的关系。早晨8:00到11:00间叶黄素循环运转,对光合系统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关键词: 银杉,色素分析,光合作用 6)采用一种新方法来测量大叶黄杨叶片内部的绝对光能利用效率梯度的曲线。该方法基于光声光谱的深度分析(Depth-Analysis)理论,并结合了光纤微探测器的叶片光梯度测量结果。日本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 DC.)叶片的光声光谱扫描显示了深度分析的精确性。实验结果表明:叶片内部利用光能效率最低处在栅栏组织和海棉组织之间(入射光能的0.026%-660nm红光);越靠近叶片的上表皮和下表皮,趋势显示叶片组织利用光能效率有上升的趋势(分别为0.092%,0.036%)。因此,不同叶肉组织绝对光能利用效率是不同的,该实验结果直接证实了Han &Vogelmann 1999b所提出的假设。 关键词: PA深度分析 叶片内部的光梯度 光化学损失 光吸收梯度
Resumo:
草地在世界各种不同的气候带和土壤类型区均有分布,约占陆地面积的24%。尽管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人类通过各种措施,使氮素由大气圈进入生物圈的量已经翻了一翻,但是,草地生态系统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氮素补充,其生产力至少是季节性地受到氮素的制约。我国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氮素匮乏已经引起了广泛重视。尽管一些研究者的工作已经涉及到氮素循环的一些方面,但是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氮素平衡过程的系统研究迄今尚未开展。地下器官中贮藏养分的积累是多年生牧草抵御不良环境条件的物质保障,碳水化合物是我国典型草原植物重要的贮藏营养物质。但是关于我国草原生态系统贮藏养分的研究还相当匮乏。值得一提的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加剧了草地生态系统氮素的损失,甚至对全球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此,我们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羊草样地设计了氮素添加试验,采用15N稀释法对典型草原羊草群落的氮素吸收利用、氮素平衡进行了研究,并就氮素添加条件下,植物氮素利用与植物竞争的关系、氮素吸收分配与牧草生物产量与品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羊草群落植物贮藏碳水化合物的种类与含量进行了测定。 15N稀释法的试验结果表明:我国典型草原羊草群落吸收的氮素平均16.41%来源于肥料,83.59%来源于土壤。氮素添加不仅显著促进了羊草群落地上器官对肥料氮索和土壤氮素的吸收量,而且促进了地下器官对肥料氮素和土壤氮素的吸收量。生物量达到最大时,羊草群落吸收的氮素分配到地下器官中的比例平均为74.85%,分配到地上器官中的比例平均为25.15%。植物吸收的肥料氮素在地上和地下器官之间的分配比例约各占50%。 在我国典型草原羊草群落,植物对肥料氮素的回收率仅为31.61%,氮素添加显著影响羊草群落植物对肥料氮素的回收,随着氮素添加量的提高,地上和地下植物器官对肥料氮素的回收量均显著提高。凋落物的肥料氮素回收率为2.92%,地下凋落物的回收率显著高于地上凋落物。肥料氮素的土壤存留率为36.16%,主要分布在地表至40cm的土层范围内(>95%)。各土层存留的标记肥料氮素量均随着氮素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肥料氮素的当季损失率为21.77%-43.38%。风险:收益分析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5.25gN/m2与28gN/m2的处理风险大于收益,添加17.5g/m2的处理风险最低,收益最高,在草原生态系统的管理中可以参考。 为了了解羊草群落植物的竞争能力是否对羊草群落植物的相对多度有影响,我们对不同盖度的10个物种的15N吸收速率、15N分配、植物组织氮素含量、单株生物量、根/冠比、氮素生产力等反映植物竞争能力的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发现向根系的氮素分配比例、根/冠比、和氮素生产力与植物的相对盖度显著正相关,向地上器官的氮素分配比例、氮素吸收速率与相对盖度呈显著负相关,而植物组织氮素含量、和单株生物量与植物相对盖度无关。 试验前,我们认为氮素吸收速率应该与植物的相对多度显著正相关,但是本试验发现却是显著负相关。这一结果说明,高的氮素吸收速率并不能代表较高的竞争能力,而是稀少植物能够与优势植物共存的一种生理机制。 氮素的吸收与分配显著地影响牧草的生物产量和品质。氮素添加提高了羊草生物量,促进了生物量向地上器官的分配比例,降低了向根系的分配比例,使根/冠比显著降低。氮素添加促进了羊草对氮素的吸收以及向茎叶中的分配比例,降低了向根系的分配比例,提高了羊草各器官的氮素含量和地上器官的蛋白质含量,对根系的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本试验条件下,氮素添加水平为17.5gN/m2时,羊草根、茎、叶生物产量均最高。与17.5gN/m2的处理相比较,添加28gN/m2的处理,羊草的生物产量以及牧草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初步认为,本实验条件下,17. 5gN/m2是较为适宜的氮素添加量。 地下器官中贮藏养分的积累是多年生牧草抵御不良环境条件的物质保障,碳水化合物是我国典型草原植物重要的贮藏营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羊草群落地下器官的贮藏性碳水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羊草群落地下贮藏碳水化合物种类主要包括甘露糖醇、果聚糖、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其中甘露糖醇是最主要贮藏碳水化合物,约占60%;其次是果聚糖,约占30%。氮素添加量对羊草群落地下贮藏碳水化合物有显著影响。在0~50 g NH4N03. m-2.yr-1范围内,随着氮素添加量的增加,总糖、果聚糖、甘露糖醇的含量均逐渐升高。氮素添加时期对羊草群落地下贮藏碳水化合物含量亦有显著影响。7月初(雨季)添加氮素比4月份(牧草开始返青)更有利于牧草地下贮藏碳水化合物的积累。 对羊草根茎中的贮藏性碳水化合物的测定结果表明,羊草根茎中的贮藏碳水化合物组分主要包括果聚糖、甘露糖醇、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其中果聚糖是最主要贮藏碳水化合物,约占60%:其次是甘露糖醇,约占20%。氮素添加量对羊草根茎中的贮藏碳水化合物有显著影响。在0~17.5 g N/m2范围内,随着氮素添加量的增加,总糖、果聚糖、甘露糖醇的含量均逐渐升高。氮素添加时期对羊草根茎中的贮藏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亦有显著影响。在7月初添加氮素比4月份添加氮素更有利于贮藏碳水化合物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