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 resultados para 270
Resumo:
研究了晶格匹配型GaAs/Al_xGa_(1-x)As量子阱电极在非水溶液中的光电转换性能,以及电极结构参数(如阱宽、外垒厚度,量子阱周期)对其光电转换性能的影响,并设计生长了量子产率可比GaAs电极高3倍的变阱宽多周期新型结构的量子阱电极.
Resumo:
In this study, silicon nanocrystals embedded in SiO2 matrix were formed by conventional 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ECVD) followed by high temperature annealing. The formation of silicon nanocrystals (nc-Si), their optical and micro-structural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using various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including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micro-Raman spectra, 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Very strong red light emission from silicon nanocrystals at room temperature (RT) was observed.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is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L intensity and the substrate temperature, the oxygen content and the annealing temperature. When the substrate temperature decreases from 250degreesC to RT, the PL intensity increases by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Resumo:
A simple photon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PSTM) is described. Its lateral resolution (similar to 10nm with a maximal scanning range of 10 mu m x 10 mu m ) is much better than that of a conventional optical microscope. Its principle, the fiber optic tip fabrication and PSTM images of different samples such as mica, HDPE and LiNbO3 are presented.
Resumo:
把一个进程在其执行过程中对文件的一系列修改称为一个事件.为了解决如何方便有效地恢复某个事件对文件的修改,研究并实现了一个具有事件恢复功能的文件系统GobackFS.GobackFS是一个用户空间文件系统,基于FUSE框架实现.测试结果表明,GobackFS文件系统在读写性能方面略低于Ext3文件系统,寻道速度方面略高于后者.
Resumo:
木材腐朽菌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的降解还原作用;同时,木材腐朽菌还是重要的生物资源,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因此,木腐菌一直是真菌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然而过去对华东地区木腐菌的研究还非常薄弱,对华东地区木腐菌的种类和资源还缺乏清晰的认识。本文对华东地区不同森林生态类型中的木腐菌进行了广泛的调查采样,通过形态学、分子系统学和单孢融合交配实验,对华东地区的木腐菌多样性与资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对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的种类进行了菌种的分离保藏,并初步分析了华东地区木腐菌的区系特点。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提高了对华东地区木腐菌资源与多样性的认识,丰富了我国木材腐朽菌的种类,为控制林木病原菌、开发利用有益真菌资源提供了基本信息和科学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华东地区的木腐菌有3目13科92属270种,其中真菌新种6个,分别是:铁杉集毛孔菌Coltricia tsugicola Y.C. Dai & B.K. Cui,香榧嗜蓝孢孔菌Fomitiporia torreyae Y.C. Dai & B.K. Cui,拟囊状体大孔菌Megasporoporia cystidiolophora B.K. Cui & Y.C. Dai,菌索多年卧孔菌Perenniporia rhizomorpha B.K. Cui, Y.C. Dai & Decock,微小硬孔菌Rigidoporus minutus B.K. Cui & Y.C. Dai,浅黄芮氏孔菌Wrightoporia luteola B.K. Cui & Y.C. Dai;中国新记录种9个,分别是:紫多孢孔菌Abundisporus violaceus (Wakef.) Ryvarden,卡玛蜡孔菌Ceriporia camaresiana (Bourdot & Galzin) Bondartsev & Singer,撕裂蜡孔菌Ceriporia lacerata N. Maek., Suhara & R. Kondo,塔斯马尼亚集毛孔菌Coltriciella tasmanica (Cleland & Rodway) D.A. Reid,瑞克纤孔菌Inonotus rickii (Pat.) D.A. Reid,骨质多年卧孔菌Perenniporia minutissima (Yasuda) T. Hatt. & Ryvarden,灰硬孔菌Rigidoporus cinereus Núñez & Ryvarden,凹形栓孔菌Trametes ectypus (Berk. & M.A. Curtis) Gilb. & Ryvarden,变形干酪菌Tyromyces transformatus Núñez & Ryvarden。 2.利用分子系统学方法,确定了一些通过形态学研究难以鉴定或容易混淆的种类的分类地位,并对嗜蓝孢孔菌属、彩孔菌属和多年卧孔菌属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木腐菌新种3个:Fomitiporia sp.、Hapalopilus sp. 和Perenniporia sp.。 3.华东地区的异担子菌为岛生异担子菌,并且存在两个生物种:T生物种和Y生物种。T生物种为腐生菌,Y生物种为兼性腐生菌,华东地区不存在多年异担子菌这一严重的森林病原菌。 4.华东地区的木腐菌种类丰富,组成复杂多样。优势科为多孔菌科,其次为锈革孔菌科,这两科的种类构成了华东地区木腐菌类区系的主体;优势属主要有多年卧孔菌属、多孔菌属、针层孔菌属和泊氏孔菌属。 4.华东地区木腐菌科的地理成分分为3类:热带亚热带成分,北温带成分和世界广布成分,以世界广布成分为主。属的地理成分分为5类:世界广布属,北温带分布属,热带–亚热带分布属,东亚–北美分布属,大洋洲–北温带分布属,以世界广布属和北温带分布属为主。种的地理成分分为8类:世界广布种,北温带分布成分,泛热带分布成分,亚–欧共有成分,东亚–北美共有成分,东亚–澳大利亚共有成分,东亚成分,中国特有种,以北温带分布种和世界广布种为主。 5.华东地区木腐菌的各主要区系成分均有分布,以世界广布成分和北温带成分为主,表现出明显的北温带性质,可能起源于北半球,华东地区木腐菌类的区系地理成分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与植物区系的组成密切相关。此外,华东地区的中国特有种类也较为丰富,说明了华东地区木腐菌类的区系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东地区生态环境条件的特殊性,而木腐菌的生长与环境条件和寄主树木种类有很大的关系。 6.华东地区的木腐菌资源非常丰富,林木病原菌有36种,其中新发现的病原菌有3种;野生的食用木腐菌有11种,野生的药用木腐菌64种,工业用木腐菌有28种。对其中的一种重要经济真菌——黄白多年卧孔菌进行了分离培养,找出了最佳生长条件:最适生长温度为25℃左右,相对最适pH值为5.5,相对最好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和葡萄糖,相对最好的氮源为酵母汁。
Resumo:
辽宁省是以石油化工、煤炭化工和钢铁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辽河流域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污染治理水平的相对滞后,致使辽河流域水体污染严重。对辽河流域水体污染状况、污染物化学与生物学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开展调查研究,对开展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论文选取辽河流域干流8个水文监测站点的不同时期(丰水期和平水期)底质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有机污染物(总油TPHs)和有毒污染物(多环芳烃PAHs)污染程度以及主要来源;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磷脂脂肪酸(PLFA)两种分析方法,对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以13C标记的菲和芘为代谢底物,以PLFA为生物标记物,采用气相色谱-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GC-c-IRMS)分析技术,鉴定了底质样品中参与菲和芘代谢的主要微生物类群;并利用不同的吸附性载体进行了芘降解菌的富集和筛选。 研究结果表明: 1)平水期总石油烃污染比丰水期严重,TPH 含量分别在276.1~560.6mg/kg(平水期)和157.9~462.2mg/kg(丰水期)之间,辽河入海口TPH污染最重;PAHs含量分别在124.1~270.4ug/kg(平水期)和93.5~209.1ug/kg(丰水期)之间;主要来源于石油类污染物和化石燃料的热解,汽车尾气的污染等。 2) 采用DGGE和PLFA两种方法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微生物多样性与总石油烃含量、总多环芳烃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多样性指数是多种污染物和环境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 3) 稳定同位素代谢示踪实验表明,底质中存在菲和芘的降解菌群;参与菲和芘降解的微生物均以G-细菌为主,真菌次之;G+细菌和放线菌也参与代谢;参与菲和芘代谢的菌群有一定的相似性。 4) 利用不同吸附性载体从污染底质样品中筛选到6株降解菌。
Resumo:
林窗是森林中经常发生的重要中小尺度干扰,在森林天然更新中起着重要作用。灌木和草本植物通过与乔木幼苗竞争林窗资源(尤其是光)而影响林窗树种更新,因此,研究林窗光环境时空特征及其与下层植被关系对揭示林窗树种更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林窗光环境的时空异质性及有效测量方法的缺乏导致这方面研究很少。本研究提出了林窗立体结构的相片测量法;基于林窗立体结构、坡度和坡向改进了目前广泛用于估测林窗光环境的林窗光指数(gap light index, GLI)模型,并提出了林窗内任意位置最大光照时长(potential sunshine duration, PSD)的计算方法;采用改进的GLI和PSD分析了东北次生林3个不同大小林窗(110,270,510 m2)及其对应的9个模拟林窗中2007年光环境的时空特征;通过在12个人工林窗中连续3年的植被调查,研究了林窗形成后前3年下层木本和草本植物对4个光强梯度的响应,主要结论如下: 1. 林窗立体结构和光环境的测量方法:1) 等角椭圆扇形法计算的林窗面积比目前使用较多的等角多边形法具有更高的精度;2) 半球面影像法可以测量林窗面积和形状,且精度较高;3) 双半球面影像法不仅可以测量林窗面积、形状,还可以测量任意方位林窗边缘木高度;4) 改进的GLI可以快速、精确计算林窗任意位置的直射光和散射光;5) PSD可用于分析林窗光照强度时空特征。 2. 东北次生林林窗光环境时空特征:1) 水平空间结构(地面层):光环境空间异质性高,最大值位于林窗北部,坡向对光分布格局影响大而对光强影响小,光强随林窗面积的增大和边缘木高度的降低而增加;2) 垂直空间结构(林窗南北轴):不同高度层光强最大值均位于林窗南北轴中心偏北,南北轴距地面越高光强最大值则越靠近轴中心;光强随距地面高度下降而衰减,最大衰退速率点位于轴中心偏南,靠近该点光强衰退线呈指数形,远离该点则趋于直线形;3) 光成分特征(地面层南北轴):南坡林窗整个南北轴上直射光大于散射光,北坡模拟林窗南半轴散射光大于直射光,而北半轴相反;南坡林窗中直射光的均值及其变化范围都比其对应的北坡模拟林窗大,然而,坡向对散射光影响不大;南坡林窗和北坡模拟林窗北半轴的全光和直射光均比南半轴大,但散射光没有这种显著的规律;4) 时间特征:不同月份PSD在相同大小林窗中分布格局十分相似,6月份林窗中被光照射面积和PSD均值最大,而10月份最小;各月PSD在南北轴上从南到北逐渐增加,在东西轴上自西向东缓慢增加。 3. 林窗早期下层植被对光强梯度的响应:1) 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高,且在林窗形成后的第2和3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2) DCA排序第一轴表明,木本植物物种组成仅第1年在4个光强梯度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各年间存在显著差异;草本植物物种组成在4个光强梯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各年间不存在显著差异;3) 木本植物生物体积(biovolume)随光强梯度升高而增加,而植株密度不存在显著变化;生物体积逐年增加,平均年增长率为20.3%,植株密度逐年下降,平均年减少率为30.0%;4) 草本层盖度和高度在4个光强梯度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林窗形成后的第2、3年均显著比第1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