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 resultados para Oryza sativa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介绍了燕麦(Avena sativa L.)的植物学特性、种植区域及营养价值,并对开发燕麦保健食品进行了探讨.燕麦中含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各种氨基酸含量不仅很高,而且比较平衡;亚油酸含量占脂肪含量的38.1%~52.0%,磷、铁、维生素B2含量也比较丰富,还含有独有的皂甙素.燕麦中的可溶性纤维β-糊精具有降低血脂、保护肠胃、降低血糖的特殊功效.因此,燕麦作为保健食品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稻属(OryzaL.)隶属禾本科(Poaceae)之稻族(OryzeaeDUmort.),广布于全球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目前认为该属约含20个野生种和2个栽培种,中国产4个种。亚洲栽培稻(O. sativa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在中国则为第一粮食作物。在稻种基因库中,发掘野生稻中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解决当今人口与粮食矛盾的必由之路。因此,保护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举世瞩目。针对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的环境恶化而导致野生稻居群的大量绝灭与急剧萎缩的状况,制订有效的策略,最大限度地保护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已迫在眉睫。然而,目前对野生稻种内遗传多样性的知识十分贫乏,缺乏制订保护策略的科学基础。这一问题在中国尤为突出。本文基于1994-1995年对中国三种野生稻濒危状况的调查结果,利用等位酶分析对普通野生稻26个居群,药用野生稻8个居群和疣粒野生稻l7个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并重点对目前育种价值最大而濒危程度最高的普通野生稻从五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最后根据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它们的濒危原因,并提出了初步的保护策略。主要结果如下: 一.普通野生稻D.rufipogon Griff. 在中国的三种野生稻中,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A=1.33,P= 0.227,Ho=0.033和He=_0.068),遗传分化水平较低(Fst=0,310)。广西与广东的居群较其它地区的居群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因此,华南可能是中国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中心;云南现存的所有三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偏低(A=1.10.p=0.148,Ho=0.007和He=0.079),与该地区栽培稻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形成鲜明对照,普通野生稻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与地理距离无明显相关。 1.通过14个中央居群与5个边缘居群的对比研究表明了边缘居群的遗传结构明显不同于中央居群:其遗传多样性水平与遗传分化均低予中央居群,杂合子比中央居群更为不足。而且,从中央居群到边缘居群,位点的多态性逐渐丧失,遗传多样性水平递减,一些多态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逐渐地发生变化。 2. 通过7个受栽培稻基因渗入的居群与5个隔离较好居群的对比研究表明,被渗入居群虽然在形态上表现出复杂的变异式样,但遗传多样性水平并无相应的增高。栽培稻基因流对野生居群遗传结构的影响可能主要是遗传同化,即阻止其居群内与居群间的遗传分化。 3. 通过对2个低纬度居群与2个北缘居群两个生活史阶段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表明繁育系统是影响普通野生稻居群遗传结构的因素之一。在低纬度居群中种子阶段的遗传变异高于植株阶段,在高纬度居群中则相反。 4.通过对北缘居群(江西东乡)1980年,1985年和1994年的居群遗传结构的研究,发现该居群的遗传结构逐渐在发生变化,表现为遗传多样性水平不断下降,居群越来越偏移哈迪一温伯格平衡和杂合子变得越来越缺乏。 5.通过对一个典型的普通野生稻居群(元江居群)的居群内遗传结构的研究,表明遗传变异在3个亚居群间分布不均衡,基因型里聚集分布,使得亚居群间有一定的遗传分化。导致其居群遗传结构的亚划分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有限的基因流(Nm=0.964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稻属(OryzaL.)是禾本科稻族(Oryzeae)中最大,也是分布最广的属,由于其包括亚洲栽培稻这一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对该属各方面的研究都相当多,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也是如此。然而,由于该属分布跨及亚、非、美、澳各洲热带、亚热带地区,材料不易得到,故研究常缺乏系统性,属和属内一些种的界限仍然存在争议,属下组间特别是几个孤立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也一直不很清楚,稻属与近缘类群间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也很有限。为此,本文在以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评述了目前稻属各分类系统,指出了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和存在分歧,同时对稻属系统作了一些必要的修订;通过l7种野生稻的核型分析和通过原位杂交技术在稻属尝试性的应用,从染色体水平探讨了稻属与近缘类群间的关系以及稻属内物种间的关系;通过对lO个属28种稻族植物cp DNA上的trnK基因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分析,并综合其它证据,对稻属与近缘属间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主要的结论如下: 一、 17种野生稻核型研究表明: 1)所有种的间期核属染色中心型(chromocentertype),染色中心较少或多,形状规则或不规则,散布于全核;前期染色体固缩特性属于近基型(proximal type),2)Sect.Oryza所有种的核型很相似,均为n=5m+5sm+2t,其中第四对和第十对为st染色体,第十对为随体染色体,Sect. Brachyantha和SeCt. Padia的核型与前者有一定的差异,表现在随体染色体的位置和染色体的大小。0. brachyantha的核型特点并不支持将该种置于Sect. Oryza的观点。 对携带BC和CD基因组的四个种的核型分析表明,其染色体组成并非是二倍体染色体组成的叠加,说明其形成后发生了二倍化的分化,综合各方面证据, 我们支持携带BC基因组的两个四倍体种属双系起源, 而携带CD基因组的四倍体之起源与亚洲携带C基因组的物种有关的观点。3)对国内8个居群的药用野生稻(0.officinalis)核型研究表明,所有居群均为二倍体,未发现以前学者所报道的四倍体类型。药用野生稻为一多型种,通过初步的形态学比较分析,我们认为斯里兰卡分布的根茎野生稻O.rhizomatis很可能是药用野生稻这一多型种适应于季节性干旱环境的一个生态型。4)以前学者认为稻属可能源于x一5的次级多倍化,我们不支持这一观点,从整个稻族所有属以及近缘的稻亚科其它三族的染色体基数来考虑,我们认为其祖先类群更可能的染色体基数为x-6。 二、原位杂交结果:1)确定了13个种的45s rDNA的位点数,其中所有携带A基因组的物种除亚洲栽培稻和O_ rufipogon之位点数有1和2的分化外,其余种皆为一个位点;B基因组也含一个位点,C基因组的两个种各含3个位点, BC基因组的两个种均具三个位点,E基因组含二个位点,携带CD基因组的稻种分别携带3和5个位点,其中位点有大小之分;2)利用C基因组作探针,B基因组作封阻DNA,在四倍体CD(O.latifolia)的染色体制片中确立了带C基因组的染色体。 三、用PCR-RFLP技术对稻族lO个属28个种的trnK基因的酶切位点变异进行了分析,发现:(1) trnK基因PCR扩增产物长度约为2575bp,没有明显的长度变异,l7种内切酶处理,共得到72个酶切位点,占整个trnk基因全长的13.98%,72个酶切位点中52个为突变位点,33个为信息位点,利用52个突变位点,构建了28个种的树系图。(2)分支分析表明,稻族的lO个属共分为两组,一组为O.ryza和Porteresia,一组为其余的8个属;该结果明显不同于经典的族内划分。根据稻族各属现在的分布格局,认为稻族是禾本科早期分化过程中产生的类群,由于生境的相似,趋同演化和网状进化事件可能比较频繁,稻族的亚族划分可能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成分。Porteresia coarctata, Rhynchoryza subulata,Leersia perieri三种以前曾被置于稻属,根据分支图,后两种位于分枝图的第二支,与稻属各种分化较大,而P.coarctata与稻属聚在一起,说明两者在锻汰基因的变异式样是相似的。综合各方面资料,我们认为P. coarctata可能是稻属适应于海滩耐盐环境的一个特化的类群。 (3)稻属的Sect. Oryza所包括的两个系Ser.Oryza与Ser.Latifolia仅在一个酶切位点上有差异,说明其间关系非常密切,Sect. Padia中的两个系Ser. Meyerianae和Ser.Ridleyianae与Sect.Oryza所包括的两个系Ser. Oryza与Ser. Latifolia有明显分化,两个孤立类群O brachytrntha f770.scl71echteri与Ser. Ridleyi聚在一起。 这一结果与Vaughan(1994)将两孤立种和O.ridteyi复合体同置于其系统中的Sect. Ridleyanae是吻合的。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稻属(Oryza L)属于禾本科的稻族,主要分布于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般认为稻属包括20个左右的野生种和2个栽培种,我国有4-5种。迄今为止,对于稻属中种的数目和划分;稻属中所包括的种类是否为一单系类群;各基因组之闻的关系和起源以及稻属的起源等等,学术界仍然存有争议。本文评述了稻属分子系统学研究的进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稻属系统学研究的展望。针对稻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运用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序列测定、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D)和SSR-anchoredPCR等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对稻属中全部23个种的来自中国和世界不同地区的材料开展了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所得主要结果如下: 1.对产于中国的三种野生稻和栽培稻的二个亚种的核糖体DNA第一转录间隔区进行了序列测定。 DNA序列分别用PAUP程序进行分支分析和用MEGA程序中的UPGMA和Neighbor-joining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序列适合于进行稻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2.用荧光自动测序法和人工同位素测序法测定了稻属23个种和4个外类群的转录间隔区的序列。所有的DNA序列用Clustal V程序排阵后,再用PAUP程序进行分支分析。结果表明: A.稻属中的23个种组成四个主要分支,分别相当于Vaughan(1989)的四个种复合体。 B.所有AA基因组的种都在一个分支中。除了O.meridionalis与其它种的关系相对较远外,AA基因组种间有一定程度的分化,但不大。 C.尽管BB、BBCC、CC、CCDD和EE基因组的种都在一个分支中,但它们之间的分化是较为明显的。O.australiensis与该分支中的其它种的关系相对较远。以上两个分支的关系较为密切,它们组成一个自然类群,是稻属的核心部分。 D.O.ridleyi与O.longiglumis非常近缘,它们组成一个分支。 E.O.meyeriana与O.granulata有非常密切的关系。O.brachyantha与O.meyeriana近缘,而与AA基因组的关系较远。O,schlechter/与Leersia hexandra近缘,而与稻属中其它种的关系较远。作为外类群的Porteresia coarctata与稻属的a brachyantha非常近缘,这有可能说明将它作稻属中的一员的观点是正确的。 3.用RAPD和ISSR技术对稻属23介种的36份材料以及Porteresia coar ctata和Leersia hexandra各1份材料进行PCR扩增。16个10-mer RAPD随机引物共扩增出368个多态条带,5个锚定SSR引物共扩增出1 16个多态条带。RAPD和ISSR扩增出的多态条带合在同一数据矩阵中,用NTSYS-pc程序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的结果与ITS序列分支分析的结果相似。 A.从表征图上亦可区分出四个群。所有的AA基因组的种聚在一起,O.nivara与O.rufipogon的关系密切,两个种的界限不清楚,所以认为它们是一个种:O.rufipogon.。 B.分布于中国的O.officinalis与O.minuta非常近缘,而菲律宾的四倍体O.officinalis则与同是基因组的O.eichingeri和O.rhizomatis关系密切。EE基因组的O.australiensis与Officinalis群保持一种松散的联系。 C。具FF基因组的O.brachyantha与O.schlechteri近缘,它们与Porteresiacoarctata和Leersia hexandra关系的密切程度要大于它们与稻属其它种的关系。 D。最后讨论了RAPD和ISSR用予植物属内的系统发育研究存在的问题。本研究结果说明RAPD和ISSR适合于进行属内近缘种亲缘关系的研究。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结合野外生态调查与分子标记检测,本文探讨了显性遗传标记应用于居群遗传学研究时实验与数据分析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分布的疣粒野生稻(Oryza granulata Nees et Am. ex Watt.)居群遗传多样性与居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然后从metapopulation结构动态、无性系生长和物种形成等角度研究了遗传结构的空间格局与生态学、系统学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将研究的空间尺度从聚群内(colony)、居群内、地区内推广到地区间和整个物种水平,反映了在不同空间等级上疣粒野生稻相异的进化模式。最后,综合上述结果,提出了保护疣粒野生稻的原则和策略。结果如下: 1.根据对分布于中国云南和海南33个分布点疣粒野生稻居群所做的野外生态学调查,该物种目前在中国的30个县(市)有分布,比1978-1982年全国野生稻普查时增加了3个县市(海南通什、云南思茅和勐腊)。疣粒野生稻具有较强的耐荫和抗旱能力,在群落总盖度为90-210%范围内生长良好。它是一种典型的适应中度干扰的物种,生长于有一定干扰的斑块状生境中。疣粒野生稻在群落内的分布格局为聚集型,其居群密度较小(1.13-2.95株/m2),依靠重力下落和动物传播种子。由于对热区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总计有12.9%的居群已因人为干扰而灭绝,83.9%的居群处于严重的危胁之下,处于濒危状态。对疣粒野生稻的破坏在不同地区间程度不同,生境恶化和放牧是造成其居群灭绝的最主要原因,对其进行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在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建立了含该物种34个居群共1109份个体样品的总DNA库,作为易位保护的一种措施,主要用于居群遗传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 2.利用上述总DNA库中的材料,首先采用随机扩增多态(RAPD)对几类显性标记的居群遗传结构参数进行了比较。在衡量遗传多样性水平时,多态位点比率(PPB)会低估变异的程度,其价值不如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Nei多样性指数。在计算个体之间的遗传关系时,Mantel检测表明17种相似性系数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同时,基于Φst。遗传距离的分子方差分析(AMOVA)和基于Hardy-Weinberg平衡假设的Nei氏遗传距离分析的结果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它们都适用于对疣粒野生稻居群遗传结构进行研究,且在使用后者时应对数据进行Lynch-Milligan矫正,剔除隐性基因型(0)频率小于3/N(N为样本总数)的条带数据,以矫正显性遗传方式对变异估计偏低的影响。此外,各类遗传结构分析参数之间的高度相关性也与疣粒野生稻居群内遗传多样性低,杂合体比率较低有密切关系。 利用RAPD和inter-简单重复序列(ISSR)对来自中国20个居群疣粒野生稻混合样品,以及海南(M5)和云南(M27)两个居群各20个植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ISSR的实验稳定性优于RAPD,且总的来说它能检测到更多的遗传变异。前者与它在PCR反应时退火温度较高,引物.模板复合物较稳定有关;而后者则与其引物靶序列容易在细胞分裂中产生突变有关。Mantel检测结果表明,衡量样品间的遗传关系时,这两种标记的分析结果在物种水平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r = 0.917, t = 12789),而在居群水平不相关(r < 0.200)。这不但与它们所扩增的相应基因组片断的变异方式及在居群内分辩率下降有关,同时也反映了疣粒野生稻居群内和居群间存在着不同的进化模式。 3.利用RAPD和ISSR标记,对中国20个居群疣粒野生稻混合样品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RAPD和ISSR分别扩增出209和122条PCR条带,其中各有64.1l%(134条带)和72.95%(89条带)为多态条带。基于Jaccard系数的UPGMA分析表明,同一地区内居群的遗传变异比较小。20个居群按来源聚为云南与海南两类,其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这种遗传多样性分布的特点可能与其起源、分布格局、交配系统和种子散布方式有关。此外,尽管混合取样会低估一定的遗传变异能力,也不能得到关于居群内的遗传结构情况,但它仍然是一种获取遗传多样性信息的高效方法,适用于对研究材料进行日常管理和评价。 4.按照居群取样的方法,利用RAPD对来自中国云南和海南的20个疣粒野生稻居群共396个植株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联合ISSR,对其中5个居群初步的分析表明该物种在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低,RAPD的多态位点比率(PPB)在居群内从4.52%到13.06%;而ISSR的PPB值在居群内从7.08%-26.55%。AMOVA分析表明,对于RAPD来说,云南与海南两地区之间遗传变异的量占总变异量的73.85%,地区之内占19.45%,而居群内仅占6.70%。对于ISSR,疣粒野生稻地区间,地区内和居群内遗传变异的分布比率分别为49.26%、38.070A和12.66%。UPGMA聚类将同一居群内的个体聚为一支,并将居群按来源分为云南和海南两类。由于疣粒野生稻在群落内的分布为典型的metapopulation格局,伴随各聚群(colony)在群落次生演替过程中周转(灭绝与定植)时发生的遗传漂变、建立者效应和居群内强烈的近交是造成其居群内遗传多样性极低的主要原因。 5.利用10个ISSR标记对中国4个疣粒野生稻居群内的无性系生长与基因型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在小尺度取样(个体间隔1.0-1.5m)的情况下,所有居群中均检测到明显的无性系生长现象。参与无性系生长的个体百分比在各居群中从25%-60%不等,Simpson多样性指数表明疣粒野生稻居群内的基因型多样性保持在较高水平(0.837-0.958)。尽管如此,AMOVA对居群内遗传变异进行方差剖分的结果表明参与无性生长的个体所含有的变异量平均只占总变异量的16.7%。因此,疣粒野生稻居群内遗传变异的来源主要依靠有性生殖来维持。同时,处于人为中度干扰之下的疣粒野生稻居群不但个体密度较高,其居群遗传多样性也未因此而降低。 6.在假设RAPD在同一种及其近缘种内PCR产物同源性较高的前提下,利用该技术对来自世界的23份O. granulata和O. meyeriana样品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系统学研究。在物种水平,O. granulata具有非常高的遗传多样性(多态位点比率达83.54%),表明该物种进化历史中存在大规模居群瓶颈效应的可能性较小。O.gramulata与O. meyeriana各居群的遗传分化与岛屿形成导致的地理隔离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基于Nei & Li遗传相似性系数,利用Neighbor-Joining和UPGMA聚类法构建的两个系统树并不完全一致。主坐标分析(PCoA)支持NJ法的结果:来自O.meyeriana的两个样品倾向于聚为一类,并获得bootstrap分析的支持,但它们的遗传变异范围并未超出O. granulata。因此,我们的结果支持将这两个种进行归并。 7.由于疣粒野生稻在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非常高,变异主要存在于各地区之间,因此要最大程度地维持该物种遗传多样性,使之不发生遗传侵蚀意味着保护应该针对整个物种的分布区进行。对于分布于中国的居群来说,一方面由于变异主要存在于云南和海南两地区之间,另一方面由于地区内和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因此,云南和海南应做为中国保护该物种的两个中心。此外,由于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有利于为该物种创造适宜生境,增加其居群密度,且不会致使遗传变异能力下降,因此在实施就地保护时应充分考虑将其与当地的经济开发项目相结合,达到自然保护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稻族(Oryzeae)是禾本科中包含多种经济植物的重要类群,现有大约12个属,广布于全球的热带和温带地区。虽然有证据表明稻族是一个单系类群,但稻族的分类处理和属间系统发育关系以及稻族的生物地理学等方面仍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本研究利用了7个DNA片段,包括2个叶绿体基因片段(trnL和matK)、1个线粒体基因片段(nad1)和4个分布在不同染色体上的核基因片段(Adh1、Adh2、GPA1和Waxy)以及形态性状(87个)重建了稻族的系统发育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6个DNA片段(trnL、matK、nad1、Adh1、Adh2和GPA1)探讨了稻属基部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同时在系统发育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稻族物种间的分歧时间及生物地理学问题。主要结果如下: 1.稻族的系统学 多基因和形态性状的分析表明:1)稻族是单系类群可分为两个主要分支,相当于传统的两个亚族,第一个亚族(Zizaniinae)包括稻属﹑假稻属和Porteresia,而第二个亚族(Oryzinae)包括其余8个属。两性花是稻族的原始状态,而单性花多次起源,共起源了3次,因此单性花和两性花的区别不宜作为划分亚族的依据;2)Zizania 与分布在南美的单型属Rhynchoryza关系最近;3)一些单型属(Hydrochloa、Porteresia和Prosphytochloa)的确立得不到分子证据的支持,特别是Hydrochloa,形态证据分析的结果明确不支持建立该单型属;4)形态分析结果支持Zizania 4个种聚为一支,而东亚的一个种(Zizania latifolia)为该属基部类群。 2.稻属基部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1)稻属是一个单系类群;2)所有数据都支持稻属10种染色体组类型各自为单系,包括稻属中最后确定的染色体组类型HK(Oryza schlechteri和Porteresia coarctata);3)F染色体组与HK和HJ中的H染色体组关系最近,类似于E染色体组与异源四倍体的CD染色体组中的D染色体组关系最近; 4)双亲遗传的核基因和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的对比分析表明,HJ染色体组两个物种的母系来源是H,而HK染色体组两个物种母系来源是K。三个染色体组相比较,H分化较早,J次之,K分化最晚;5)在系统发育研究基础上,本研究认为稻属4个复合体的划分是可信的,原来未划分到任何一个复合体中的两个种O. brachyantha和O. schlechteri以及新近归入稻属的Oryza coarctata都应归入O. ridleyi复合体。 3.稻族各谱系的分化时间及其生物地理学意义 利用分子钟及其改进方法对稻族各谱系的起源和分化时间进行了估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形成各类群地理分布式样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稻族在始新世(Eocene)晚期(3640万年前)起源于东南亚随后分为两大支。稻属基部类群G染色体组物种与稻属其他物种在1200万年前分开;稻属中A/B/C/E染色体组类群在700万年前开始分化。 在稻族的第一大支Oryzinae亚族中,稻属和假稻属1400万年前分开后,通过远程扩散及随后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目前的分布格局。稻属从东南亚起源并逐渐扩散到非洲、澳洲及美洲;而假稻属则从非洲出发扩散到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两个属的演化历史非常相似,都是全球广泛分布且起源时间较晚。 在稻族第二大支Zizaniinae亚族中,Zizania是稻族中唯一欧亚-北美间断分布属,与其分布在南美的姊妹群Rhynchoryza在2554万年前分开,这一支可能是先从南美扩散到东亚,然后再从东亚扩散到北美;Zizaniopsis和Luziola两属在南美洲和北美洲都有分布,其分歧时间为2180万年前,这两属具有类似的进化历史,即通过上新世(Pliocene)末期隆起的巴拿马陆桥形成现在的分布格局;Chikusichola与Potamophila/Prosphytochloa这一支从中新世(Miocene)早期(2270万年前)开始分化,由于Chikusichola(分布在东南亚)、Potamophila(澳大利亚)和Prosphytochloa(非洲)相距很远,这3个属的扩散必然与跨洋远距离扩散有关。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古民族植物学(Paleoethnobotany)在我国尚属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先民们所栽培或利用过的植物遗存(Plant remains),目的在于揭示古代人们对食物的选择,栽培植物的起源,早期农业的出现以及居址周围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吐鲁番地区降水稀少。干燥的环境,使得考古遗址中的植物遗存得以完好的保存。本论文首次对吐鲁番洋海墓地(2500 B. P. )的包括木材、果实、种子、茎杆、叶片等在内的植物遗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依此分析了当时的植被及环境,并对与当时的土著居民密切相关的植物类群进行了详细研究。 研究表明,吐鲁番洋海墓地植物群包括木材、禾本科粮食作物、杂草及其它植物共18 种。其中我们详细研究了14 种,隶属于7 科14 属,它们分别为禾本科黍属中的黍(Panicum miliaceum),大麦属中的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 nudum),小麦属中的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芦苇属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虎尾草属的虎尾草(Chloris virgata),小獐毛属的小獐毛(Aeluropus pungens var. pungens),稗属的稗子(Echinochloa crusgali),大麻科大麻属中的大麻(Cannabis sativa),紫草科紫草属中的小花紫草(Lithospermum officinale), 豆科槐属中的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var. alopecuroides),茄科枸杞属中的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松科云杉属中的云杉属未定种(Picea sp.), 杨柳科杨属的胡杨(Popules euphratica)及柳属未定种(Salix sp.)。研究表明,这些植物遗存渗透到古洋海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粮食作物为可能以黍为主,以普通小麦及青稞为辅;用以作装饰的为小花紫草的小坚果;可能与其原始宗教及医药相关的为大麻;与建筑相关的植物有芦苇、黑果枸杞、云杉(Picea sp.)、胡杨及柳(Salix sp.)等;与当地居民意义不大的杂草有稗子、苦豆子、小獐毛、虎尾草等。其中,大麻及小花紫草遗存的出土意味着当时的土著居民对当地的植物已经有了很高的认识水平;黍、青稞及普通小麦的出土意味着他们可能与东西方文化均有接触,为东西方文明的交融起了桥梁作用;所出土的部份植物如小獐毛、小花紫草、柳、苦豆子,尤其是稗子、芦苇及香蒲属植物等都属于喜湿植物。这说明,在当时的洋海墓地周边环境与今天相似,亦为一块植被丰富的绿洲,其中可能有大面积的湿地。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在共生固氮研究中常用的豆科植物之一。为了研究共生固氮的机理,尤其是对宿主植物豆血红蛋白基因和其它结瘤素基因的结构、表达和调控进行探讨。我们以λ系列噬菌体EMBL4作载体,用苜蓿核DNA10-20Kb片段作供体,构建了苜宿核基因组文库,共得到8.75×105pfu重组噬菌体,达到了建库的容量。用EcoR I对10个随机选择的重组子DNA进行酶切检查,证明其插入片段大小分布在10-22Kb之间,与预期的相同。用苜蓿豆血红蛋白CDNA作探针,经三轮噬菌斑原位杂交和点杂交,成功地从基因文库中分离出四个含豆血红蛋白基因同源顺序的重组噬菌体克隆。对其中之一用EcoR I Bgl II、 Hind III作了酶谱分析。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重金属污染引发的环境和健康问题在许多国家都有报道,我国的重金属污染状况也不容乐观。土壤和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如诱发癌症 和畸胎等。 植物修复是一种利用植物对重金属或有机污染物的超富集能力清除或减低污染的环境生物技术。植物修复的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为这项技术走向实用化奠定了基础。植物修复近期的进展可能来自于可更有效地富集重金属的植物品种的选择、土壤条件的改善等;但长远看来,植物修复技术的巨大进步将取决于新的可更好地抵抗重金属或降解有机毒物的基因的鉴定和克隆,并通过转基因技术创造一批新的植物品种,如可迅速大量富集重金属的高生物量的用作环境净化的植物,以及可排拒重金属吸收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等作物。 本研究针对砷污染的植物修复机制,以超富集砷的凤尾蕨属植物——蜈蚣草为试材取得了如下进展: 1. 以从砷污染地区采集的蜈蚣草(Pteris vittataL.)为植物材料,利用抑制消减杂交(SSH)分离了经砷诱导处理与其对照间表达有差异的cDNA片段,以期得到与砷富集密切相关的基因。其中筛选到的一个cDNA片段与ABC transporter (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有较高的同源性。通过RACE方法对该基因进行了克隆,并进行了初步的结构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PvABCTl (Accession No. AY496966)为一全长cDNA,长度为2165 bp,其中开读框架为1791 bp,编码597个氨基酸。该基因所编码的蛋白中含有2个ABC transporter特性结构域,1个ATP-binding cassette和2个ATP/GTP结合位点(P-loop),没有明显的跨膜区。 2. 对蜈蚣草在砷胁迫下PvABCT1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转录水平分析表明PvABCT1的表达受砷的诱导。进一步通过PvABCTl-GFP融合基因在洋葱细胞中的表达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该基因可能定位于细胞质中。 3. 为了研究所克隆的PvABCT1基因的功能,本研究构建了PvABCT1的酵母表达载体,把该基因转入因ACR3基因缺失而对砷敏感的酵母突变株。酵母功能互补实验表明PvABCT1不仅不能与ACR3基因功能互补,反而使酵母对砷的敏感性增加,同时酵母细胞中的砷含量较未转化的酵母细胞增加。即在转入PvABCT1后,酵母细胞吸收了更多的砷。这暗示该基因与蜈蚣草中砷的高吸收有关。 针对食品重金属污染问题,本研究探讨了减低蔬菜对重金属吸收的方法及其 作用机理,取得了如下进展: 1.研究了钙离子和镧离子对镉离子胁迫下生菜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子萌发时外施4 mM CaCI2或0.04 mg/L La(N03)3均可提高生菜对重金属镉的抗性。 2.通过检测0.5 mM CdCl2胁迫下生菜植株中的镉含量以及外施钙离子或镧离子后相应的镉含量,发现4 mM CaCl2可以增加镉胁迫下生菜植株中镉的积累;而0.04 mg/L La(N03)3可以降低镉胁迫下生菜植株中镉的积累。 3.对生菜中植物络合素合酶基因进行了克隆,通过RT-PCR分析以及植物络合素( phytochelatins,PCs)的检测,探讨了外施钙离子或镧离子对镉胁迫下生菜植株中植物络合素合酶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量、植物络合素含量以及镉的积累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 mM CaCl2可以提高镉胁迫下生菜植株中植物络合素合酶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以及植物络合素的含量,增加镉的积累;而0.04 mg/L La(N03)3虽然同样可以提高植物络合素合酶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以及植物络合素的含量,却能降低镉胁迫下生菜植株中镉的积累。这暗示外施钙离子可以促进用于重金属污染环境修复的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而外施镧离子可以用于降低叶菜类蔬菜中重金属镉的积累。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应模式研究”下子项目“对全球变化反应植物生态生理学的基础模型研究”中的重要部分。 本文研究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在C02倍增下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气孔导度、叶面积、物候进程、高度、以及生物量的生态生理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苜蓿进行了生态生理模型化的研究。 在倍增(694ppm)和对照(375ppm) C02浓度下,对紫花苜蓿的生态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以整个生育期计,倍增组的表观光合作用比对照组可提高18.7%:气孔导度略有下降(2%);蒸腾作用减少了2.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30.1%;叶面积增加了48.9%;每株植物白天的净光合总量可提高76.7%,另外,植株高度和整株生物量的测定也显示了C02增加对苜蓿的正效应。 本文还对生理指标的实测数据进行了模型化的研究。对光合作用模型和气孔导度模型中参数的拟合结果表明,C02倍增下,苜蓿的光能转化效率(α),电子传递速率(Jmax)比对照组都有明显的提高,最大气孔开度(Gsmax)略有下降.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的C02浓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已经由280μmol mol-1升高到了360μmol mol-l。据预测,到下个世纪中/末期,C02浓度将为目前的二倍。C02浓度升高及其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必将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而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有关C02浓度升高对各类生态系统的影响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早期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考察C02浓度升高对植物个体水平生长发育的影响。然而,高C02对植物的效应严重依赖于具体物种和具体环境条件,使得基于由短期盆栽实验获得的研究结果不能够有效地预测自然生态系统的行为。因此,长期、原位处理实验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原位研究的难度较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有限研究结果显示,由于生境条件和种间关系方面的巨大差异,自然生态系统对C02浓度升高的反应迥异。 草原生态系统由于C02浓度控制上比较容易实现,而且其物质循环相对较快,因而一直是C02富集实验研究最多的一类植被,生态系统水平的研究更是如此。然而涉及的区域和草原类型并不多,不足以进行可靠预测。目前,关于C02升高效应,研究比较系统的草原生态系统主要集中在:美国Kansas的高草草原、美国California的一年生草原、瑞士西北部的石灰质草原、美国Colorado的矮草草原和一些牧场。我国总土地面积的40%为草地,类型丰富,然而相关研究不多,尤其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原位研究几乎为空白。 为揭示C02浓度升高对羊草草原生产力和碳平衡的效应,我们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永久羊草样地开展了两年的C02倍增实验(2001,2002)。在羊草样地选择相对均匀地段设置12个开顶式气室(直径1.8m),每个气室内分成4个小样方(0.5m×0.5m),其中6个气室在生长季给予加倍C02处理(约600μmol mol-l),另6个气室不补充C02(约300μmol moI-l)。地上部分用收割法取样,分种记录数量、高度和重量等指标,地下部分取样用环刀法。用Li-cor6400光合系统测定群落光合和呼吸速率。野外实验结束后,统一分析植物和土壤样品中的C、N等元素含量。另外,在内蒙古草原站院内设置了两组桶培实验,一组是取自羊草样地的带苗原状土,一组是取自羊草样地的混匀土,种上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的种子。2组桶培实验分别用两个水分梯度和两个C02梯度处理。水分处理分别为:浇水处理——每4天浇lOOOml水,相当于平均降雨量的160%;干旱处理——持续干旱,适时补水以保持植物不萎蔫,共浇水4000ml水。C02处理和取样方法与样地原位实验相同。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 1)两年的C02加倍处理没有使羊草草原的生物量、植物种和功能型组成发生显著改变,桶培实验中,浇水处理显著促进了植物生长,原状土植物、种子苗实验的冰草和无芒雀麦对C02加倍处理同样不敏感,而种子苗实验的豆科植物紫花苜蓿在C02加倍处理下生物量显著提高。以上结果显示,由于水分和养分(特别是N)的限制,以及优势植物对C02的相对不敏感,C02浓度升高对羊草草原地上生物量和结构的效应相对不大。 2)羊草草原的根垂直分布在加倍C02条件下发生显著改变,但根生物量对C02加倍处 理相对不敏感。在4次取样中只有一次对C02加倍处理表现出显著变化,根长的变化与根生物量的变化不完全一致,根的比根长在加倍C02条件下增加。根垂直分布的变化趋势与降雨的时间分布相适应,干旱少雨时期C02使下层根量增加,多雨时期C02则使上层根量增加。以上结果显示,根的空间分布比根生物量对C02加倍处理更敏感。水分是根空间分布变化的驱动因子,加倍C02条件下,根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倾向于优化对水分的充分利用。 3)加倍C02处理使羊草草原的群落光合速率显著提高,群落呼吸速率显著降低,因而使群落碳净输入量增加。土壤碳贮量占羊草草原碳总贮量的70%以上,碳总贮量及其组分(包括地上碳贮量、根碳贮量、土壤碳贮量)在两个C02浓度处理之问均没有显著差异。另外,加倍C02处理使羊草草原群落及其优势植物羊草的c:N比增加。以上结果显示,在加倍C02条件下羊草草原的碳净输入量增加,这意味着在未来高 C02条件F,羊草草原将作为碳汇对大气C02起反馈调节作用。其碳贮量对加倍C02 处理的不敏感与许多以前的研究结果相似,一般认为是由于土壤碳贮量本底太大, 掩盖了C02效应,这还有待于更长期原位实验的证实。羊草草原群落c:N比在高C02 浓度下的变化将影响凋落物降解、N素循环和动植物营养关系等,进而对生态系统 功能产生深远影响。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机械刺激效应(Effects of mechanical stimulation)是风生态学直接效应的主要表现形式。研究机械刺激对植物的影响,有利于将风的直接与间接效应区别开来,从而精确研究植物对风的反应格局;研究不同生活型植物对机械刺激的反应是植物力学与植物生态学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揭示植物对生境的适应机制。 本研究涉及三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探讨不同生活型植物对机械刺激和水分互作的响应格局;第二个实验研究匍匐茎草本植物蛇莓对部分机械刺激的反应;最后一个实验揭示不同水分供应条件下,番茄和紫花苜蓿对不同机械刺激频度的响应。在第一个实验中,克隆半灌木羊柴(Hedysarum laeve),一年生草本植物虫实(Corispermum mongolicum),多年生大型禾草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和多年生丛生禾草黑麦草(Lolium perenne)分别接受由两个水平机械刺激(无刺激和刺激60 s d-1)和两个水平水分供应(200 ml d-1和400 ml d-1)组成的处理。在第二个实验中,匍匐茎草本蛇莓(Duchesnea indica)接受4个不同水平的机械刺激:(1)整个克隆不受机械刺激;(2)整个克隆都受机械刺激;(3)除顶端外其余克隆部分受机械刺激;(4)仅克隆顶端受机械刺激,其余部分不受机械刺激。在最后一个实验中,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接受由三个水平机械刺激频度(0,25赫兹和50赫兹)和三个水平水分供应(50ml,150ml和250ml)组成的处理。这些实验主要回答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生长和(或)机械性状如何响应机械刺激。主要结果如下: (1)在对机械刺激和水分交互效应的实验中,交互效应随物种发生变化。机械刺激和水分的交互效应对羊柴、番茄和紫花苜蓿作用不显著,但对虫实、沙鞭和黑麦草作用显著。 (2)在对机械刺激的研究中,机械刺激对植物的效应有正负之分。如机械刺激降低羊柴和沙鞭的总生物量,表明其是一种胁迫因子。但对于虫实、番茄和紫花苜蓿来说,机械刺激却能不同程度地促进植物的生长。 (3)机械刺激对虫实的机械性状没有显著影响,但对羊柴的机械性状恰好相反。此外,水分对虫实机械性状有显著影响。 (4)不同植物对机械刺激频度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对番茄来而言,50赫兹的机械刺激对其生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对紫花苜蓿来说,25赫兹的机械刺激对其生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5)蛇莓对局部机械刺激具有显著反应,特别是在顶端进行机械刺激的处理中,整个克隆片段的叶柄长度缩短,根冠比发生改变,将较多的生物量分配到根。 这些结果表明:(1)不同物种对机械刺激和水分互作的反应可能与机械震动方式及物种本身有关;(2)单位植物大小所承受的机械刺激的强度及物种的生长速率是不一样的;(3)不同反应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独立可部分解释物种间的效应差异;(4)接触性形态建成的效应不能从一个物种外推到另外一个物种。 以前的研究集中探讨直立茎植物对机械刺激的响应,而对匍匐茎植物的研究极为贫乏。我们对蛇莓部分机械刺激的研究仅仅是一个初步探索。蛇莓的可塑性行为可能是一种适应性策略,因为这类植物常常生长在机械刺激频繁的开阔生境中。上述三个实验仅仅从生长和机械角度探讨了植物的适应性,而要真正揭示植物对多风生境的适应需要对不同物种进行多水平、多层面的研究,以期掌握不同生活型植物对机械刺激响应的一般格局。例如,从激素、细胞、解剖结构等方面探索其内在机制。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正>稻田鱼腥藻(Anabaena oryza HB32)通过90105返回卫星搭载后出现性状分离,其中分离到AoSR16藻株,其固氮酶活力较对照(出发株)成倍提高,其光合和呼吸活性尚未发现明显差异.经2年的地面保持培养后,该藻株的固氮酶活性仍高于对照.1992年10月我们对AoSR16进行了卫星再搭载空间飞行.本文主要报道再搭载后,该藻株的性状分离情况及其再分离单克隆藻株固氮酶活性、生长速率、藻胆蛋白累积和氨排出的变化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固氮酶活性变化的原因及其生理生化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