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resultados para 174-1071O
Resumo:
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分析了秸秆配方和废料配方两种土壤扩蓄增容肥对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有机质、主要速效养分和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4因素(品种A、秸秆配方B、建筑垃圾配方C、灌水D)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结果表明:施加土壤扩蓄增容肥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达3.84g/kg;在节水条件下,能明显提高土壤速效养分的含量,增加了小麦对养分的吸收量,并优化了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比例;并且施加土壤扩蓄增容肥较对照产量提高15%,且秸秆配方在各方面的效果均优于废料配方。
Resumo:
用不同浓度Hg处理两种基因型小麦种子,较低浓度的Hg对小麦种子萌发影响比较小,对抗旱品种的小麦种子(陕合)的萌发有略微的刺激作用。小剂量、短时间的重金属处理可以提高POD的活性,发芽后受到Hg胁迫的陕合对Hg的耐受性低于发芽前就受到Hg胁迫的陕合,也低于同样胁迫处理的小麦品种(郑引)。发芽后进行Hg胁迫处理情况下,陕合对于Hg胁迫比较敏感,POD活性随着Hg浓度的升高而下降;而郑引,低浓度Hg对其POD活性有促进作用。在小麦发芽前就受到Hg胁迫的情况下,陕合和郑引的POD活性都随着Hg浓度增加表现为先上升而后下降趋势。
Resumo:
采用田间取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坡地密植枣园土壤质地与肥力状况。结果表明,坡地枣园土壤肥力低,氮、磷严重缺乏,钾相对丰富,土壤属于砂壤土,通气性强,保肥、保水性差。0~6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687~5.002 mg/kg;全氮为0.072~0.316 g/kg;硝酸盐为2.325~16.846 g/kg;铵态氮为1.187~2.146 g/kg,速效磷为0.270~2.480 mg/kg,速效钾为51.9~169.1 mg/kg,并且含量均随剖面向下减少。颗粒组成大部分为粉砂粒,含量一般在65.75%~68.98%;随有机质含量升高,0.25~0.05 mm微团聚体数量呈上升趋势,二者为正相关;<0.05 mm微团聚体含量则逐渐下降,二者呈负相关。黄土高原坡地密植枣园土壤肥力总体水平很低。除了速效钾为中等级外,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均为很低等级。
Resumo: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是表征土壤碳变化的重要量化指标,研究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林土壤活性有机碳与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过程对认识该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参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非活性有机碳(NLOC)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演变特征,并运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对生态恢复过程中碳库各组分和恢复年限进行拟合。【结果】营造刺槐林可以显著增加土壤碳库各组分含量,并随恢复年限呈显著线性关系,50a时TOC、LOC、NLOC和碳库指数(CPI)分别较坡耕地增加271%、174%、467%和271%,其中NLOC增加速率略高于LOC,表明植被恢复增加的土壤碳素绝大多数以非活性形态贮存起来,而为了满足生物生长所必须的活性物质来源,土壤碳库必须维持一定的活度状态来满足碳素的动态转化平衡,碳库管理指数在营造刺槐林初期显著降低,随后先增加后降低,与刺槐林生长特性密切相关;但与天然林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恢复50a时TOC、LOC和NLOC仅...
Resumo: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不同封禁年限的狼牙刺群落和杂灌群落为研究对象,选取放牧地和天然次生林为参照,分析了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呼吸强度、代谢商及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封禁后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改善;微生物生物量随封禁年限的延长变化显著,阳坡随封禁年限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逐渐增加,25 a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较封禁前分别增加252%、161%和174%,但显著低于天然侧柏林,仅为其39.0%、41.8%和53.7%;阴坡封禁前10年微生物生物量迅速增加,随后增加幅度减缓,呈波动式缓慢上升趋势;封禁25 a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分别增加108%、93%和102%,但明显低于天然杂灌丛群落和辽东栎林,仅为辽东栎林的54.4%、49.1%和40.1%。土壤呼吸强度在封禁5 a后增大明显,且随着年限增加逐渐上升,阳坡25 a时达到最大值,而阴坡15 a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有所下降,25 a后降至最低点,但仍显著高于放牧地,相同封禁年限的土壤呼吸强度阴坡明显高于阳坡。qCO2随着封禁进程逐渐降低,25 a后达到最低值。相关性分析显示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呼吸强度、qCO2与土壤养...
Resumo: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s)由于具有全色、低压直流驱动、视角广、高效率和易于制备大屏幕等优点,在平板显示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引起世界范围内科技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稀土配合物作为发光及载流子传输层材料,具有窄带发射和发射波长分布范围广的特点,有利于实现高的色纯度。然而,有机电致发光的机理还未完全弄清楚,稀土配合物电致发光器件距离实际应用还比较远,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本论文研究了Tb~(3+)、Eu~(3+), Sm~(3+)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性质,制备了绿色、红色和橙色电致发光器件,并对稀土配合物的电致发光机理进行了探讨。对于试配合物,以acac为第一配体,研究了第二配体AAP和bath对配合物和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并对器件的优化进行了讨论;以Tb(acac)_3bath为发光中心,发现电致发光中~5D_4→~7F_5跃迁相对~5D_4→~7F_5跃迁的增强现象;以Tfacac为第一配体,首次讨论了F取代H对于配体的三重态能级的降低和对配合物以及电致发光器件发光强度的增强作用,对于提高稀土配合物电致发光的性能提供了参考依据。对于铺配合物,以Tfacac为第一配体,以phen和bipy为第二配体,制备了红色电致发光器件并进一步验证了F取代H对于配体的三重态能级的降低作用;以HTH为第一配体,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室温下Eu~(3+)离子的~5D_1→~7F_J的跃迁,并且其强度依赖于驱动电压的强度,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的不同表明二者的发光机理有所不同,并对铺配合物电致发光机理进行了讨论;以HTH为第一配体,国际上首次报道了衫配合物的电致发光现象,并且最大得到了21 cd/m~2的发光强度;为了改善稀土β-二酮配合物光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差的缺点,引入了稀土芳香梭酸配合物,并对配体进行了引入长链的化学修饰,提高了配合物在一般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用旋涂法制备的器件的最大发光亮度达到了174 cd/m~2.
Resumo:
本文对于导数分光光度法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探讨,详细论述了导数光度法在无机分析特别是稀土分析中的应用情况,找到了其在稀土分析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着手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论文工作首先扩展了稀土高氯酸溶液导数光度法测定单一稀土元素的面。在此首先研究了高氯酸溶液中铈的二导数光谱,利用校正系数法消除了温度对于导数峰高的影响,进行了共存物质的干扰试验,消除了钬的干扰。利用峰-峰法消除了铽的干扰并提高了灵敏度,测定了混合稀土氧化物中的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定了轻稀土-铝中间合金中的La, Ce, Pr和Na~([37,38,174])在此La的含量是在测得稀土总量~([174])后利用差减法求得的。之后通过认真选择仪器操作条件使钆(III)吸收峰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有所提高,并拟定了四阶导数光度法测定了混合稀土氧化物中的钆,并于近红外光区探讨了镝和镱高氯酸溶液的四阶导数吸收光谱,通过消除镝对铒测定的干扰,进而消除了铒对镱测定的干扰,达到于红外光区利用稀土高氯酸溶液四阶导数光度法同时测定混合稀土氧化物中镝中镱的目的。在完成以上工作基础上,又研究了Ln~(3+)(Pr~(3+),Nd~(3+),Er~(3+))-Ferron(高铁试剂,7-碘-8-羟基喹啉-5-磺酸)-表面活性剂三元配合物具有f-f超灵敏跃迁现象的吸收光谱及高阶导数光谱,通过比较选定了Ln~(3+)-Ferron-TritonX-100三元配合物体系,经大量条件实验后,确定了以三阶导数光度法测定Ln(Pr,Nd,Er)系元素的方法,使灵敏度和选择性都有很大提高并可消除共存物的干扰,最后以此法测定了混合稀土氧化物中的镨,钕及铒。本文实验测定样品的结果均符合于对照实验结果,测定方法快速简便。适合于复杂混合稀土样品中单一稀土元素的分析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