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 resultados para 5,6-DIHYDROXYINDOLE-2-CARBOXYLIC ACID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主要进行了奇奇核~(166)Lu、~(168)Lu和奇中子核~(87)Zr的高自旋态的研究工作,对它们高自旋态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了讨论。并且首次对1/2~-[541](direct X)vi_(13/2)组态带的系统学规律进行了总结。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166,168)Lu高自旋态的研究在最近有关形变奇奇核高自旋态的研究工作中,随着实验上π1/2-[541](direct X)vi_(13/2)带自旋的确定,人们发现除了130区的兀h_(11/2)(direct X)vh_(11/2)和160区的兀h_(11/2)(direct X)vi_(13/2)组态带低自旋旋称反转以外,π1/2~-[541](direct X)vi_(13/2)带的低自旋也是反转的,该转动带低自旋旋称反转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很大的兴趣并得到很广泛的研究,为了通过π1/2~-[541](direct X)vi_(13/2)带与已知自旋和宇称的基态和一些低激发态相连,确定该转动带的自旋,人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特别是最近几年,一些实验上自旋的确定,使得研究π1/2~-[541](direct X)vi_(13/2)组态带低自旋旋称反转的系统学规律成为可能。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前的研究结果中,~(166)Lu的π1/2~-[541](direct X)vi_(13/2)组态带的能级摆动规律与相邻奇奇核该组态带的能级摆动规律严重不符,澄清该疑点是我们重新研究该核的主要动力之一。在以前~(168)Lu的研究工作中,只在~(168)Lu中发现两个带,但其中只有晕带的组态得到指定,根据带结构和旋称劈裂的大小估计另一个带极有可能是π1/2~-[541](direct X)vi_(13/2)带。为了澄清以上这些疑点和得到π1/2~-[541](direct X)vi_(13/2)组态带的系统学规律,我们重新研究了。~(166,168)Lu的高自旋态。另外(h_(11/2)_p(i_(13/2))_n组.态带的低自旋旋称反转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物理现象,但在以前的有关~(166)Lu的结果中对(h_(11/2))_p(i_(13/2))_n组态带白旋的确定与该组态带低自旋旋称反转系统规律相反,这也是我们对~(166)Lu重新研究的一个原因。实验是在北京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I-13串列加速器上进行的,分别利用入射能量为97MeV和92MeV的~(19)F束通过熔合蒸发反应~(152)Sm(~(19)F,~5n)~(166)Lu和~(154)Sm(~(19)F5n)~(168)Lu布居了~(166)Lu和~(168)Lu的高自旋态。用十台HpGe探测器组成的探测阵列进行γ-γ符合测量,对~(166)Lu和~(168)Lu分别记录了约1.27 * 10~8和0.25 * 10~8个两重和两重以上的符合事件。在~(166)Lu中,共发现了五条转动带,根据它们的顺排在0.28MeV均没有出现上弯,意味着它们的中子均占居i_(13/2)轨道,同时根据在~(165)Lu和~(167)Lu只发现基于9/2~-[514]、7/2~-[404]、1/2~-[541]、1/2~+[411]和5/2~+[402]轨道的转动带及在~(165)Yb和~(167)Hf中晕带均为5/2~+[642]的事实,那么由上述质子轨道和中子轨道组成的转动带是本文发现的五条带的最可能的侯选者。本实验中观察到的五条转动带分别基于7/2~+[404](direct X)5/2~+[642]、9/2~-[514](direct X)5/2~+[642]、1/2~-[541](direct X)5/2~+[642]、5/2~+[402](direct X)5/2~+[642]和1/2~+[642](direct X)5/2~+[642]轨道的转动带。和以前的数据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改进:(A)在以前的结果中,包括2000年新发表的有关~(166)Lu的文章,他们均把本文~(166)Lu纲图中(5)和(6)退激系列归属于π1/2~-[541](direct X)v5/2~+[642]转动带,而在本文中通过符合关系一个新的退激系列(7)被发现,根据(6)和(7)之间的符合关系、带交叉频率、γ射线强度和B(M1)/B(E2)的比值等关系,本文认为新发现的退激系列(7)与(6)组成新的π1/2~-[541](direct X)v5/2~+[642]转动带.以前的结果的错误在于把属于1/2~-[541](direct X)5/2~+[642]转动带的α = 0与1/2~-[541](direct X)5/2~+[642]转动带的α = 0误归于一个带,这就澄清了原文献中π1/2~-[541](direct X)v5/2~+[642]转动带能级摆动规律与相邻奇奇核该组态带能级摆动规律不符的疑点,同时把原文献中误归于π1/2~-[541](direct X)v5/2~+[642]转动带的那一个退激系列(5)重新指定为1/2~+[411](direct X)5/2~+[642]带(α = 0);(B)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跃迁能量系统学和运用顺排相加性规则对以前实验中建立的9/2~-[514](direct X)5/2~+[642]和7/2~+[404](direct X)5/2~+[642]带的自旋进行了重新指定,把它们的自旋在原文的基础上加1个单位,澄清了以前的有关~(166)Lu结果中对9/2~-[514](direct X)5/2~+[642]组态带自旋的确定与该组态带低自旋旋称反转事实相反的疑点;(C)新发现了基于9/2~-[541](direct X)5/2~+[642]组态的转动带。在~(168)Lu中,共观察到了四条转动带,分别是π1/2~-[541](direct X)v5/2~+[642]、7/2~+[404](direct X)5/2~+[642]、 9/2~-[514](direct X)5/2~+[642]和7/2~+[404](direct X)5/2~-[523](本文新建立的带)带,本文对其中晕带7/2~+[404](direct X)5/2~+[642]的K值取值与原文献中的取值不同,并根据能量系统学和带头激发能指出不同的原因。 除以上所述外,本文还给出了~(166)Lu和~(168)Lu各γ射线的强度、转动参数A、较强γ射线的DCO值、分支比和B(M1)/B(E2)等实验值。基于实验和理论预期的B(M1)/B(E2)比值的比较、各带带交叉行为、顺排相加性、带头激发能和转动参数A对各带的组态和自旋进行了指定。最后通过对实验上对~(162,164)Tm、~(174)Ta和~(176)Re的π1/2~-[541](direct X)vi_(13/2)组态带p-n剩余相互作用信息的提取,指出奇质子核中1/2~-[541]带的带交叉频率相对相邻偶偶核的延迟约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其原因是由于p-n剩余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包含了对效应和形变变化的CSM模型能够解释另一半的偏离),可以定性的认为正是由于形变、对相互作用的变化和剩余p-n相互作用三者相结合导致了整个的1/2~-[541]带中带交叉频率的偏离。旋称反转机制综述和πh_(932)(direct X)vi_(l3/2)组态的系统学首先对导致旋称反转的各种机制做一简单回顾,同时对ππh,u2⑩vi,钔组态带系统学规律做一简单总结,总结了πh_(11/2)(direct X)Vi_(13/2)组态带的跃迁能量系统学规律。在最近,随着~(162)Tm、~(164)Tm、~(174)Ta和~(176)Re等几个奇奇核中半退耦带1/2~-[541](direct X)vi_(13/2)的自旋通过实验方法的确定,人们惊奇的发现在上述这些核~(162)Tm、~(164)Tm、~(174)Ta和~(176)Re)中半退耦带1/2~-[541](direct X)vi_(13/2)在低自旋区都是旋称反转的。人们就会很自然的回头去看那些在该区已经布居1/2~-[541](direct X)vi_(l3/2)组态带的那些核,结果发现对于该组态带的自旋的指定是很杂乱无章的,有些自旋的确定即不符合能量系统学又与顺排相加性规则相悖,如在~(172)Ta和~(178)Re中(值得指出的是有关这两个核的文章均是在十年前发表的),自旋的指定明显与最近发表的该区πhg_(9/2)(direct X)vi_(13/2)组态带自旋不符,本文通过能量系统学和顺排相加性对~(172)Ta和~(178)Re的1/2~-541](direct X)vi_(13/2)组态带自旋做了修改,分别增加了3h和h。本文通过对最新结果~(162)Tm、~(164)Tm、~(170)Lu、~(170,174,176)Ta、~(176)Re、~(180)Ir)和以前的结果(~(172)Ta和~(178)Re)及本文的结果(~(166,168)Lu)对上述12个核的1/2~-[541](direct X)vi_(13/2)组态带的S(I) = E(I)-E(I-1)- E(I + 2)-E(I + 1)-E(I - 1)-E(I - 2)]/2~I的变化图的分析,继A ≈ 130区7πh_(11/2)(direct X)vh_(11/2)组态带和A ≈ 160区πh_(11/2)(direct X)vi_(13/2)组态带的系统学规律以后,首次总结出A ≈ 170区π1/2~-541](direct X)vi_(13/2)组态带的系统学规律:反转点的自旋随N的增加而增加,随Z的增加而减小,与πh_(11/2)(direct X)和πh_(11/2)(direct X)vi_(13/2)转动带的系统学规律很相似,即反转点自旋均随中子和质子单调地变化。通过对各种理论模型的研究发现三轴形变、科里奥利力、带交叉与自反转和p-n相互作用在奇奇核中都有可能导致旋称反转,包含有p-n相互作用的粒子-转子模型在πh_(11/2)(direct X)和vh_(11/2)、πh_(11/2)和π1/2 ~-[541](direct X)vi_(13/2)组态带中的旋称反转上取得了某些成功,表明p-n相互作用在解释奇核低自旋反转现象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实验上π1/2~-[541](direct X)vi_(13/2)组态带旋称反转点与文献中理论计算值的比较,得出p-n相互作用强度的变化可能是导致π1/2~-[541](direct X)vi_(13/2)组态带症称反转点变化主要原因的结论。过渡区核~(87)Zr的高自旋态研究在A≈80区,许多原子核的中子和质子数都处在28和50两个满壳层之间,对于这些核而言,任何一种核子数的改变都有可能导致核形状的显著变化。有研究结果表明,对于40≤Z≤45的核来讲,N=46是变形核向球形核变化的转折点。在40≤N≤50区,对Zr(Z=40)同位素系列中诸原子核能级结构伴随中子数改变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将会帮助我们了解这个形状变化的过程。我们所研究的~(87)Zr含有47个中子,就处于这个过渡区。实验是在北京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I-13串列加速器上进行的,利用入射能量为118MeV的~(32)S束通过~(58)Co(~(32)S,3pn)~(87)Zr熔合蒸发反应布居。~(87)Zr的高自旋态,实验用的靶为附有Ta衬的厚度1082μg/cm~2的~(59)Co箔。用7台HpGe探测器组成的探测阵列进行γ-γ符合测量。同时采用一个小平面光子探测器探测低能γ射线。本实验记录了约1.5 * 10。个两重以上的符合事件,建立了自旋直到37/2和43/2的能级纲图。研究的结果表明:~(87)Zr与相邻同中子奇A核的正宇称低激发能级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似性,而与相邻奇A核同位素相比,结构变化明显, 这可能表明在该核区对核形变的影响中子占主要地位,质子影响较小。激发能随中子变化的比值图呈阶梯状,认为R ≈ 1.5,R_x ≈ 2.0和R_x ≥ 2.2分别代表核形变的三个区域,即球型核、过渡区核和形变核。通过与相邻(Z,N + 1)偶偶核低激发态能级相比较的方法对各低激发能级组态的主要成分进行了估计,发现随自旋的增加,出现了各能级组态之间的混杂。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为了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农田土壤氮素动态的影响,采用中国稻麦轮作系统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平台,开展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氮肥管理对麦田土壤有效氮含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低N和常规N处理下,大气CO2浓度升高使拔节期土壤C/N分别增加了5.6%和10.2%,土壤pH分别降低了2.4%和6.4%(p<0.05)。在小麦生育期内,低N和常规N条件下,大气CO2浓度升高降低了土壤总有效氮和NO3--N含量,相对于低N处理,常规N处理下降的趋势更为明显。在低N条件下,大气CO2浓度使拔节期和成熟期土壤中NH4+-N含量分别增加了7.4%和9.9%,而常规N处理中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本研究显示,大气CO2浓度升高降低了土壤有效氮含量,而施用氮肥增加了土壤有效氮含量。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1996~ 1998年采用不同量的 2 0 %敌稗乳油和 5 6 %二甲四氯钠盐粉剂混合喷施防除旱稻田中已出苗的杂草。通过分析不同处理杂草防除率、产量及影响产量指标 ,得出对旱稻田苗后杂草经济、安全、有效的用药范围 ,即 2 0 %敌稗乳油7.5~ 11.5 kg/ hm2 ,与 5 6 %二甲四氯钠盐粉剂 0 .2 5~ 0 .75 kg/ hm2 混合 ,对水 75 0~ 90 0 kg/ hm2 ,在稻苗 2~ 6叶期进行茎叶喷施。它可以达到或超过人工除草效果 ,对稻株安全 ,并对稻株有增粗、抗倒伏作用。在安全用药量的范围内 ,不同用药量对旱稻株高、分蘖数、穗长、穗粒数影响不显著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 3 12 D最优饱和设计和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通过 8年连续试验 ,对辽西半干旱区影响农业生产的水、肥因素的耦合作用进行了田间试验 .讨论分析了N、P、水及其耦合作用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施N、施P、灌水和覆盖秸秆的合理匹配能够明显提高作物产量 ,否则 ,不仅增加成本 ,而且由于加重作物的水分或养分胁迫 ,造成减产 .根据试验结果进行了生产要素的产量效益分析 ,提出了该地区小麦、玉米生产的水肥最佳经济配比 :小麦为生育期供水 12 0 .2mm ,N 5 8.5kg·hm-2 ,P2 O512 3 .0kg·hm-2 ;玉米为生育期灌水 173 .3mm ,N 2 5 6.5kg·hm-2 ,P2 O585 .5kg·hm-2 ,覆秸秆 85 0 9.5kg·hm-2 .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笔式用户界面是HCI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是Post-WIMP用户界面时代的主要界面形态之一,其在思维捕捉或记录、概念设计、观点研讨和交流等领域已经有较好的应用。笔式用户界面在得到良好应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1)相比于图形用户界面而言,笔式用户界面具有交互的模糊性,离散交互和连续交互的混合性等交互特征,我们将笔式用户界面的这些交互特性称为笔式用户界面的交互复杂性,交互复杂性无疑增加了笔式用户界面的设计和实现的复杂度;(2)由于笔式交互基于纸笔隐喻,相比传统的键盘鼠标输入的图形用户界面具有更加自然高效的交互特性,这种自然高效的交互特性会使更多更广的用户使用笔式用户界面,这些用户之间的笔式输入习惯会存在差异,会自然的期望笔式用户界面能够较好的适应特定用户的个性化。(3)普适计算是二十一世纪的计算模式,在普适计算环境下,用户要求能够随时、随地根据任务的需要来访问和操作各种信息,而支持多种环境下的不同的笔式交互设备无疑便利了用户的需求,因此笔式交互是普适计算环境下重要的交互方式,普适计算下也同时要求笔式用户界面能够适应设备和环境的多样化的计算要求。综上所述,解决笔式用户界所面对的交互复杂性和用户、设备、环境的适应性需求将是笔式用户界面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在总结笔式用户界面的发展的情况下,分析了笔式用户界面面临的上述三个方面的挑战。在分析面临挑战的基础上,阐述了本文研究的动机,即用自适应的方法来解决上述笔式用户界面所面临的挑战,即将本文的工作定位在自适应笔式用户界面研究上。 本文在分析了自适应用户界面和笔式用户界面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先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研究了什么样的笔手势是良好的笔手势,提出了意义性的笔手势及其分类,并通过定量实验评估的方法验证了意义性笔手势的易学易记特性,为设良好的笔手势提供了参考依据;(2)提出了用自适应的策略来解决手势在使用时适应用户个性化输入的问题;(3)提出了自适应的基于笔和语音的多通道交互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自适应的多通道几何白板系统;(4)提出了实现笔式用户界面的交互框架,并且在此框架的基础上与实践相结合总结性地提出了自适应笔式用户界面的软件体系结构;(5)在自适应笔式软件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本文最后描述了自适应笔式用户界面的软件开发方法,并通过实例来说明该方法的具体应用;(6)最后本文基于上述研究实现了一个自适应的多通道几何白板应用和一个自适应的表单系统。综上所述,本文从不同的层次展开了对自适应笔式用户界面的研究。这些层次是:(1)用户研究层次;(2)相关技术及框架研究层次;(3)软件体系结构和开发方法层次;(4)应用原型。 在自适应笔式用户界面的研究中,我们从上述五个方面展开了研究工作,其中主要的创新点有: (1)意义性笔手势及其实验评估 提出了意义笔手势的定义、分类及其易记性优势的假设。并通过定量的评估实验验证假设。在文献调研和用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与所代表的命令有形象性的,意义性连接的笔手势是设计良好的笔手势,称为意义性笔手势,并将意义性笔手势分成三类,即为:指示性笔手势、实物隐喻笔手势和文化约定笔手势。最后,我们通过一个定量实验,评估意义性笔手势在易学性上是否优于非意义性笔手势。 (2)自适应的笔手势界面框架 在笔式用户界面中,静态识别器不能解决如下问题:不同用户对同一命令手势的输入差异大于某一用户在输入不同手势时的差异。本文提出了自适应的笔手势界面框架来解决这种用户手势输入的个性化问题。 (3)自适应的基于笔和语音交互的多通道交互技术 在多通道用户界面中,自适应性能够更好的发挥多通道交互的优势,本文提出了自适应的基于笔和语音的多通道交互技术,阐述了该自适应多通道的交互框架,详细阐述了输入模块、融合模块和自适应模块。对多通道的输入,融合,自适应策略进行了详细描述。 (4)笔式用户界面的交互框架和自适应笔式用户界面的软件体系结构 针对笔式用户界面的交互复杂性,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层次状态机的交互框架。同时基于框架,面向笔式用户界面的多设备、多环境、多用户的应用需求,提出了自适应笔式用户界面的软件体系结构,为自适应笔式用户界面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指导。 (5)自适应笔式用户界面的软件开发方法 在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和极限编程XP的开发方法的基础上,和实践相结合,根据自适应笔式用户界面的特点,提出了自适应笔式用户界面开发的总体流程,该流程重点描述了笔式用户界面自适应性的需求分析、设计开发及评估。在自适应笔式用户界面软件体系结构和总体开发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自适应笔式用户界面的设计和开发流程,用以指导自适应笔式用户界面的设计和开发。 (6)原型实例 本部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两个原型应用,一个为自适应的多通道用应用,本部分详细描述了该应用的模块组成及其关系,特别针对自适应模块,描述了自适应的策略。另一个为自适应表单应用,详细描述了该表单应用的需求分析、设计和实现、评估。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含有功能侧基生物降解聚合物的制备在近几年中受到广大研究者的极大关注[1,2].目前已经通过环状碳酸酯与丙交酯(LA)和ε-己内酯(CL)等共聚的方法合成了带有羧基[3~5]和羟基[6,7]等的脂肪族聚酯,并在靶向载体、药物控释及组织工程方面得到了应用[2,8].但有关含侧链氨基的聚合物研究的报道很少,且主要集中在氨基酸NCA单体与LA的嵌段共聚方面[9,10],很少得到侧链氨基的无规共聚物.本文通过丙交酯(LA)与环状碳酸酯单体共聚的方法制备了一种侧链带有溴原子的脂肪族聚酯,并将溴原子用叠氮基团取代,通过Cu(Ⅰ)催化的Click反应将其氨基化,得到了侧链带有氨基的脂肪族聚酯.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过渡金属铁氰化物由于可用于电催化、离子选择性电极以及固态电池和电致变色装置的材料等而受到关注[1 ] 。铁氰化钴 (CoHCF)由于性能优越 ,常被作为模型化合物加以研究[2 ] ,如Kulesza等[3] 利用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和X光吸收光谱技术研究了它的结构 ,Sato等[4] 对其表现出的磁性进行了研究 ,我们曾报道过CoHCF修饰电极催化NADH和抗坏血酸的氧化[5,6] 等。用电化学制备CoHCF修饰电极的方法可分为 2种 ,一种是电化学共沉积法 ,另一种是所谓的“新生金属法”。电化学共沉积法是将电极放在含有Co2 +盐和K3Fe(CN) 6的溶液中于一定电位范围内循环扫描。由于Co2 +盐和K3Fe(CN) 6存在同一溶液中 ,所以它们的浓度不宜太高 ,一般控制在 0 5~ 1 0mmol/L范围内。若浓度太高 ,就会在溶液中发生化学沉积使溶液变浑浊。如浓度较低 ,要得到较厚的CoHCF膜 ,循环次数必须很多 ,耗时较长。“新生金属法”是先在Co2 +盐溶液中 ,控制电极电位使Co2 +被还原成Co沉积在电极表面 ,然后将电极转入K3Fe(CN) 6溶液中进行电位扫描 ,从而在电极表面沉积C...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Three new (1-3) and three known (4-6) bromophenol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from the marine red alga Polysiphonia urceolata. On the basis of extensive analysis of spectroscopic data, the structures of these compounds were determined to be 7-bromo-9,10-dihydrophenanthrene-2,3,5,6-tetraol (1), 4,7-dibromo-9,10-dihydrophenanthrene-2,3,5,6-tetraol (2), 1,8-dibromo-5,7-dihydrodibenzo[c,e]oxepine-2,3,9,10-tetraol (3), urceolatol (4), 3-,bromo-4,5-dihydroxybenzaidehyde (5), and 3,5-dibromo-4-hydroxybenzaldehyde (6). Each of the isolated compounds was evaluated for alpha,alpha-dipheny1-beta-picrylhydrazyl (DPPH)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and all were found to be potent, with IC50 values ranging from 6.1 to 35.8 mu M, compared to the positive control, butylated hydroxytoluene (BHT), with an IC50 of 83.8 mu M.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One-celled female and male gametophytes of three Laminaria japonica strains were isolated, cultured and gametophyte clones were formed. A technique combining strain selection with sporeling raising by the use of these female and male gametophyte clones was studied. Experiments on 9 different crossing combinations was conducted in November of 1997 in Qingdao, P. R. China. The main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frond length and fresh weight, of sporophytes of different crossing combinations were measured. F-1 sporophytes of No. 2 showed a higher fresh weight and longer length, therefore, No. 2 (Wh860 + x Lid) was selected as a good combination. Its parental female and male gametophyte clones are being mass cultured for sporeling production. By this method, the time needed for strain selection was shortened from 5-6 to 2 years. As compared with the routine method of sporeling raising by the collection of zoospores, the time of sporeling raising of this method decrease by 50%, and the production cost is also reduced by 50%. It is believed that this method will be labour and time saving and a more economic way for strain selection and sporeling raising in L. japonica cultivation industry.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鲳属鱼类是鲈形目中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名贵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我国是鲳鱼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仅1995年产量就达20.9万吨(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95),约占世界鲳鱼达的60%以上.近二、三十年来,由于受传统业资源的过度开发、近海资源不足以及海洋环境污染因素影响,我国四大渔业中的大、小黄鱼及带鱼资源相继衰竭,使年产约20万吨的鲳属鱼类在我国海洋渔业中占据越来越理要的地位,引起了国内外鱼类学家的广泛注意。然而,鲳属鱼类的分布和命名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众说纷绘纭、菲衷一是。本文总结的近二百年来有问中国鲳属鱼类分类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资料,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1951-1998)采集并收藏的以及新补充采集的鲳鱼标本,对我国沿海鲳属鱼类的外部形态(包括体形、体色、鳍、鳞片)、消化器官(包括牙齿、食道侧囊、胃、幽门盲囊、肠、肝)、呼吸器官、感觉器官、骨骼系统(包括脑颅、咽颅、脊椎骨、附肢骨骼)等生化特征作了系统地比较研究,并用支序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分析了中国鲳属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第,得到如下结果:1. 中国沿海鲳属鱼分共有5种:银鲳Pampus argenteus (Euphrasen,1788)、翎鲳P. punctatissimus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5)、灰鲳 P.cinereus (Bloch, 1793) 、中国鲳P. chinensis (Euphrasen, 1788)和珍鲳P. minor Liu et Li, 1998, sp. nov,. 其中银鲳、灰鲳和中国鲳曾多次出现在我国近海地区性鱼类志和地方鱼类志中,本文对它们进物了准确的鉴定和描述,对翎属P. punctatissimus 进行了重新描述,在我国为新记录;论证了珍鲳P. minor为区别于鲳属其它独立有效的一新种。2. 形态学化较研究表明,5种鲳属鱼类在体形、体色、鳍棘、鳍条、牙齿、幽门盲囊、鳃耙、头后部侧线管、 头骨、脊椎骨、耳石等特征方面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可作为鲳属鱼类分类的有效鉴别特征。3.中国沿海的中国鲳P. chinensis (Euphrasen,1788)与印渡洋的瑷鲳 P. cto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1833)形态差异很小,认为P. atous (Cuivier et Valenciennes, 1833) 与P.chinensis (Euphrasen, 1788)可能为同一种,P. atous 应为P. chinesnsis 的同物异名。4.鲳属鱼类的肌浆蛋白酶(Pm)、酯酶(E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具有明显的种的特异性,乳酸脱氢酶(LDH)则无种间差异。青岛、上海、厦门和珠海4个取样地点的银鲳的Pm和EST酶谱完全相同,同样,上述4个取地点的瓴鲳Pmt EST 酶谱也完全相同,从生化学的角度证明我国各海区的银鲳的翎鲳各为同一个种。5.银鲳和翎鲳为广盐广域种,我国黄渤海、东海、台湾海峡和地海均有分布,而且种群数量最大;灰鲳和中国鲳分布于我国东海南部、台湾海峡中部以南和南海,为亚暖水种,种数量次之:珍鲳仅分布于台湾海峡南部的大陆沿岸及南海,为暖水种,其种群数量较小,在当在形成一定的渔汛。6.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表明,中国鲳属鱼类构成一个单群,此属的共同离征有:1)成鱼无腹鳍;2)背鳍鳍条多于31枚;3)臀鳍鳍条多于30 枚;4)背鳍和臀鳍前部鳍条延长;5)下颌牙齿为三峰型; 6)食道侧囊1个;7)食道侧囊内乳突有放射状脚根;8)脊椎骨数目少、眼眶窝大、后颞窝骨显、耳石厚等近祖特征,但它们仍然具有鳃耙数目多、下颌牙禽少等近祖特征,也是较早期分化种;中国鲳具有个体大、背鳍和臀鲳不具鳍棘、背鳍和臀鳍鳍条数目较多、鳃耙数少且短、翼蝶骨较发达等特征,是毗较特化种; 翎鲳和灰鲳具有鳍第鳍棘和脊椎骨数目较多、鳃耙数较少等区同祖征和具有显著延长的背鳍和臀鳍前部鳍条等共同离征,是一对姐妹种。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微孔配位聚合物是近年来被广泛研究的领域之一,这类材料在储气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前景逐步被开发出来。作为良好的储气材料,配位聚合物必须具有规则的孔道结构和良好的稳定性。本论文以合成多维孔道新化合物为目标,成功合成并解析出13个微孔配位聚合物。对化合物的元素分析、红外和TGA等进行了表征,同时对部分化合物的紫外和荧光性质进行了测定。 首先,对微孔配位聚合物的最新研究动态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一些代表性化合物的结构类型、性能以及应用等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介绍了合成配位聚合物晶体的实验原理,化合物的表征方法。 本论文在水热条件下,成功合成了13个新化合物分别为:(C19H15N4)2(NO3)2∙3H2O (3-3),(C19H15N4)2[CdCl4] (3-4),2Ag(tta)∙AgNO3 (3-5),Cu8(tta)15(H2O)Cl (3-6),[Zn(5-CH3-tta)2(isoH)2] (BDC) (3-7),Pb[(PO3)2C(OH) CH3]•H2O (4-1),Ni(C5H4NCOO)2∙4H2O (5-2),Co(C5H4NCOO)2(H2O)2∙2H2O (5-3),[CdCl2(C13H12N2O)2] (5-4),{C6H4(COOH)S}2 (5-5),(Deta)(ClO4)NO3 (5-6),(NH4)2[-Mo8O26] (6-1) 和 (NH4)2[Mo4O13] (6-2)。其中化合物3-5,3-6和3-7是由四氮唑和金属构筑的纳米孔道三维化合物;化合物3-3,3-4,5-2,5-3,5-4,5-5和5-6均具有超分子网络结构;4-1是有机膦酸为配体的二维层状化合物,是首例(5,5)连接的(47•63) (48•62)拓扑网络。化合物6-1是一维无限链骨架的钼酸盐,6-2是二维层状的钼酸盐,显示了不寻常的(32•4)(32•53•8)(3•42•54•6•82)(34•43•54•64) 拓扑网络。最后对论文进行概括总结,并展望了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研究了"黑土滩"退化草地以及在"黑土滩"上建植的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在第2~6年间植物群落演替及物种多样性动态.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发生,两种不同类型草地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均呈现单峰变化趋势.人工草地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比"黑土滩"退化草地群落的低,建植第4年的人工草地群落和封育4年的"黑土滩"退化草地群落的各指数最高.两种不同类型草地草场质量指数也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人工草地群落的草场质量和生物量比"黑土滩"退化草地群落高.从植物的生活型看,一年生植物被多年生植物替代.β多样性的时间动态反映出演替过程中,两种类型的草地群落2龄与5龄、6龄群落间的β多样性低,物种周转率高;2龄与3龄,5龄与6龄群落间的β多样性高,物种周转率低,4龄群落是过渡群落.在时间序列上可分为两个阶段,2~4龄主要是一年生草本的入侵,4~6龄主要是多年生草本的定居.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从信息时代对人们认识上的影响,讨论了信息时代对生产、对统一的世界市场、对社会的影响。列举了世界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的特征。讨论了世界生产的形成和发展,市场竞争的三准则,市场竞争的各个历史阶段及全球化敏捷制造体系迅速发展的原因。分析了二十一世纪制造业面临的形势。详细地讨论了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主要问题:1.产品问题;2.企业结构不合理;3.管理问题;4.质量问题;5.工艺手段和装备落后;6.历史包袱沉重等。提出了利用世界全球化生产体系发展的大好形势的三条对策:1.利用敏捷制造原理对企业进行重组;2.加速产品设计队伍的重建,增强新产品的设计能力;3.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现代化管理。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铁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其环境和生态效应主要取决于它们的理化性质、形态、溶解性以及与溶解有机质的结合程度。氧化还原性敏感元素铁在自然界主要以Fe(Ⅱ) 和Fe(Ⅲ)两种价态存在。铁在水环境中的地球化学循环作用主要通过其自身的各种价态之间转化以及与周围其他物质(微量元素,营养盐,有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不同形态的铁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质,其环境效应和生物有效性都是不同,不同形态的铁还可对其他重金属在水体中的循环迁移、赋存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等均产生不同程度的一定的影响。因此,为铁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就必须进行铁的形态分析,由于Fe(Ⅱ)的氧化还原敏感性,故对铁进行形态分析的前提就是准确测定Fe(Ⅱ)的含量,用普通分光光度法测定Fe(Ⅱ)特别是低含量的Fe(Ⅱ)时,结果的不准确性以及高检出限等缺点都严重制约了准确测定环境中Fe(Ⅱ)的含量。为克服用普通分光光度法测定Fe(Ⅱ)时易受样品溶液其他组分的基体干扰以及灵敏度低等缺点,我们采用了用3-(2-吡啶基)-5,6-二苯基-1,2,4-三嗪(PDT)作为柱前衍生试剂,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测定Fe(Ⅱ)。由于络合物Fe(II)-PDT存在两种几何异构体,故在建立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测定Fe(Ⅱ)的同时,我们进一步研究了PDT及Fe(II)-PDT的两种几何异构体色谱分离与测定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如下进展: 1.研究了有机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Fe(Ⅱ),实验中发现加入离子对试剂四溴酚酞乙酯钾(TPBE-K),由于TPBE和Fe(Ⅱ)-PDT络合物生成三元离子缔合物,导致最大特征吸收波长红移,由555nm增加至610nm,三元离子缔合物[Fe(PDT)3] [TBPE]2的摩尔吸收系数由2.4×104 l•mol-1•cm-1增加至1.9×105 l•mol-1•cm-1,显著改善了方法的灵敏度,降低了检出限,在Fe(Ⅱ)含量为0~0.3μg/ml范围内,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为y=0.3582x+0.01,R2=0.9974,检出限为0.96ng/ml(S/N=3),达到ng/ml水平,成功应用于测定泉水及表层湖水的Fe(Ⅱ)及总铁含量。 2.将3-(2-吡啶基)-5,6-二苯基-1,2,4-三嗪(PDT)作为衍生显色络合试剂应用于分光光度法来测定Fe(Ⅱ)已得到较为充分的报道。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首次研究了将PDT作为柱前衍生络合试剂,应用于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测定Fe(Ⅱ),不仅克服了常规络合衍生分光光度法过量络合剂干扰试验结果的缺点,而且进一步优化选择了检测波长,由于HPLC的应用,突破了在分光光度法中只能在可见波长范围内选择检测波长为555nm,将检测波长选择在Fe(Ⅱ)-PDT吸收更强烈的紫外区295nm处,使得灵敏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在Fe(Ⅱ)浓度为0~3.5×10-6mol/l时,峰面积A和峰高H均和标准溶液的浓度C(×10-7mol/l)的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A=7.4951x-0.0785(R2=0.9999) 和H=0.5126x- 0.0915(R2=0.9997),方法的检测限为0.35ng/ml (S/N=3)。本方法测定Fe(Ⅱ)时,不需复杂的前处理步骤,如固相萃取、有机溶液萃取等,直接柱前衍生HPLC方法测定,方便、快速且灵敏度高,低于众多分光光度报道的检出限水准7~170ng/ml范围。 3.由于络合物Fe(II)-PDT存在面式和经式两种几何异构体,故在建立起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测定Fe(Ⅱ)新方法的同时,进一步研究了PDT及Fe(II)-PDT的两种几何异构体色谱分离及测定实验研究,关于这方面的试验研究,目前来说还没有相关的研究报道,所以将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到分离及测定PDT及Fe(II)-PDT的两种几何异构体中,这也是本论文的第二个创新之处。在本实验中,所用的色谱固定相为普通的反相键合C8柱,但由于优化选择了最佳流动相条件,使得PDT及Fe(II)-PDT的两种几何异构体直接在C8柱上得到完全的基线分离。讨论了流动相中有机改性剂乙腈不同比例、不同种类的离子对试剂(高氯酸钠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及不同浓度对PDT和Fe(II)-PDT两种几何异构体的色谱行为的影响。根据不同试验条件下,对所获得的色谱参数(容量因子、分离度、选择性因子、保留时间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据此探讨了色谱分离异构体过程的机理。 4.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之上,引入更能灵活的调节洗脱强度和被分离物质分离度的三元流动相(乙腈/甲醇/水=20/50/30),优化选择了三元流动相中有机改性剂的比例以及离子对试剂的种类及浓度,使得异构体的分离度和选择性因子均得到满意结果。对一系列不同浓度的Fe(II)-PDT异构体分离,面式和经式异构体的面积和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在4~25×10-7mol/l范围内良好,线性关系分别为:y = 3.6333x - 2.3378(R2 = 0.9957,经式异构体),y = 1.8219x - 1.0783(R2 = 0.9964, 面式异构体)。面式和经式异构体的检测限分别为4.28ng/ml和3.44ng/ml (S/N=3)。 5.进一步研究发现Fe(II)-PDT的两种几何异构体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动态平衡,故根据异构体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就可以探讨在转变过程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异构体转变过程中色谱峰高和面积随时间的变化,并依此首次得出了两种几何异构体相互转化可逆过程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如熵变、焓变、自由能变化、反应速率常数等,对两种几何异构体之间的动力学转变平衡机理进行合理的解释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各不同温度下(30℃,35℃,40℃,45℃),反应时间在3倍半衰期以内,两种几何异构体之间的相互转变平衡均符合动力学一级反应。各不同温度下Xeln[(Xe-X0)/Xe-X)]随时间变化的线性关系良好,分别为:y=0.0821x+0.7288(R2=0.9911,T=45℃);y = 0.0486x + 0.598(R2 = 0.9987, T=40℃); y = 0.0216x + 0.5861(R2 = 0.9987, T=35℃);y = 0.0124x + 0.591(R2 = 0.9988, T=30℃)。 首次将PDT作为柱前衍生络合试剂,应用于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测定环境中的Fe(Ⅱ),且无需复杂的样品前处理过程(固相萃取,有机溶液萃取等浓缩富积过程),克服了普通分光光度法检测限高、易受样品基体效应的干扰等缺点;在建立起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Fe(Ⅱ)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络合物Fe(II)-PDT的两种几何异构体色谱分离及动力学转变实验研究,则是对建立起的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Fe(Ⅱ)试验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是对测定Fe(Ⅱ)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机理的进一步认识和探讨。PDT作为柱前衍生络合试剂首次应用于高效液相色谱测定Fe(Ⅱ)为铁的环境地球化学工作者提供了一种灵敏度高的测定Fe(Ⅱ) 的新途径,为环境样品中Fe(Ⅱ)含量的准确测定提供保证,对铁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如铁形态分析、铁的水-沉积物界面行为等提供更翔实可靠的信息。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由于硼化合物的可溶性使水系中的硼污染日趋严重,我们运用选取了贵阳市地下水19个点,分别测定了12个月的硼浓度和硼同位素组成来指示贵阳市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和污染来源。运用87Sr/86Sr及水化学特征辅助判断地层的岩性和地层的连通情况。通过本项研究,我们得到以下认识: 1.在国内首先用MC-ICP-MS测定低含量硼同位素组成; 2.提出硼浓度和硼同位素组成分别指示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和污染来源; 3.87Sr/86Sr表明地下水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储水层岩性控制,局部有少量硅酸盐影响; 4. 水化学指标研究显示本地区岩溶作用发育,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连通条件好,大多数地下水系统已经受到地表水的混合影响,部分水质已经受到较严重的污染; 5. 根据硼同位素研究结果并与水化学等指标相结合,可以将研究区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划分为农业污染和城市综合排放污染两大类; 6.本区岩石以碳酸盐岩为主,也有部分硅酸盐组分,二者明显不同的成因及化学组成导致不同的硼含量及硼同位素组成背景,水/岩作用后进入水体的硼同位素组成也不同。 在研究过程中,有以下思考,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1.改变树脂的粒度和用量会有何效果? 2. 肖应凯等(1997)详细研究了溶液pH对Amberlite IRA-743树脂吸附硼的影响,结果表明pH在2~13的范围内,小体积(10ml)交换溶液中硼的回收率没有明显变化。pH的改变对大体积交换溶液中硼的回收率是否会有明显变化? 3.地表水和地下水混合模型能否通过模拟实验来建立? 4.对于文中的关于岩性影响硼的浓度和硼同位素组成的假想和推测需要通过实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