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resultados para 17-171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研究了助熔剂对BaMgAl_(10)O_(17)基质中Eu~(2+)发光的影响,结果表明,F~-离子的存在使Eu~(2+)形成了新的发光中心,在两个发光中心之间产生有效的能量传递.新的发光中心的形成使Eu~(2+)的猝灭浓度提高.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Eight heteropoly blues of bis-2:17 molybdophosphate complexes with Lathanide, i.e., K17H2[Ln(P2Mo17O61)2] . nH2O and K17H4[Ln(P2Mo17O61)2] . nH2O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es potentiometric titration, IR, UV, polarography, cyclic voltammetr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a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thermal analyses and ESR.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erties of these series of heteropoly blue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ir oxidized form, but no great changes in their structures were observed. The ligand P2Mo17O6110- remains alpha2-isomer's configuration.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首次合成和离析了八种以缺位型Dawson结构钼磷杂多阴离子为配体的稀土杂多蓝K_(17)H_2[Ln-(P_2Mo_(17)O_(61))_2]·nH_2O和K_(17)H_4[Ln(P_2Mo_(17)O_(61))_2]·nH_2O(Ln=La,Pr,Sm,Yb).通过元素分析、电位滴定、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极谱、循环伏安、X射线光电子能谱、热重-差热分析和电子顺磁共振对杂多蓝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杂多阴离子还原为杂多蓝后,性质发生了某些变化,但结构基本不变,配体P_2Mo_(17)O_(61)~(10-)仍为a_2型.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沉积物再悬浮作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物理现象,对浅海生态系统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强烈的干扰作用。本研究以我国北方重要养殖海湾——桑沟湾为研究对象,从物理、化学、生物三个角度出发,研究了沉积物再悬浮的发生过程以及再悬浮介质-沉积物的源汇转换角色及其与养殖藻类的关系,构建了波流耦合模型和再悬浮颗粒物浓度预测数学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桑沟湾的海湾动力比约为1.54,沉积物具有发生再悬浮的潜在动力条件;推导出波流耦合切应力的计算公式。 2)悬浮颗粒物浓度(SSC)与浊度(NTU)之间符合线性方程SSC=15.908×ln(NTU)+7.0888(n=33,R2=0.7209);碎屑有机碳库是桑沟湾养殖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占总POC库储量的81.87%。 3)沉积物再悬浮的临界切应力在0.059 N/m2左右,耦合切应力与悬浮颗粒物浓度符合方程= 238.06 SSC + 25.215(n=25,R2 = 0.7298);最大剪切深度可达8.81 cm;桑沟湾沉积物再悬浮通量的数量级在10-5~10-6 kg·m-2·s-1之间,再悬浮临界风速约为5.51 m/s,全年约有171天沉积物处于再悬浮状态;构建了沉积物再悬浮颗粒物浓度预测数学模型。 4)桑沟湾表层沉积物总氮的含量范围313.09~1094.44µg/g,有机氮是总氮的主要形态,平均占总氮的60.86%;交换态氮是无机氮的主要形式,平均占无机氮的71.40%,交换态氮中NO3--N的含量最大;桑沟湾表层沉积物的TOC/TN比值为9.38,表明沉积物中有机质具有混合来源的特征;无机磷是桑沟湾表层沉积物中磷的主要形态,平均占总磷的73.33%,钙结合磷是无机磷的主要赋存形态;表层沉积物中潜在生物有效性磷的含量占总磷的86.54%,具有很强的释磷潜力。桑沟湾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约为36.17,表明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轻微。 5)再悬浮过程中沉积物春季表现为氮磷源,释放溶解无机氮和磷酸盐;夏、秋季表现为氮汇磷源,释放磷酸盐而吸附溶解无机氮;冬季表现为氮磷汇,吸附磷酸盐和溶解无机氮。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以南黄海1997~2006年10年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结合对生态环境信息的综合分析,系统探讨了海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影响控制因素、演变趋势,并对海域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获得了以下一系列新的结果和认识: 1.系统获得了南黄海海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分布模式,揭示了影响和控制其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的因素 南黄海表层海水中重金属As、Cd、Cu、Hg、Pb、Z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33、0.078、1.41、0.0036、0.37、6.21 μg/L,低于其它中国近海海水,而高于水交换较好的深海;表层海水重金属的分布模式(除Pb外)表现为在离岸较远的南黄海中部地区其含量较低,而近岸海区则普遍含量较高,区域分布呈现“高Cd-Cu-Hg-Zn区”,“高Pb-Cu-Zn区”以及“高Pb区”三个地球化学分区。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比邻近海域沉积物中的浓度低,南黄海重金属主要受沉积物粒度控制,即在细粒度高的南黄海中部区域重金属(除As外)的含量较高,粗粒度的近岸区则较低,区域分布呈现“高Cd-Cu-Pb-Zn区”,“高Hg低As-Cu-Zn区”以及“高As低Cd-Hg-Zn区”三个地球化学分区。 人类活动已经显著影响了南黄海海水中重金属的含量水平,重金属分布是径流、大气沉降、pH、盐度和重金属自身性质等各种影响因子耦合的结果。沉积物重金属的富集因子Pb>As>Hg>Cd>Zn>Cr>Cu,其中Pb和As主要来自人为污染排放,污染状况相对较重,Cr和Cu几乎没有受到人为污染的影响。沉积物的粒度是控制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次要的因素包括沉积物有机质的含量、沉积速率以及重金属存在形态等。 2.首次获得了南黄海海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演变趋势 近10年来南黄海表层海水中,Zn呈上升趋势,As、Cd、Cu、Pb基本稳定变化不大,而Hg则呈略下降趋势。Zn的线性上升趋势明显,在近岸水域和中央水域中其浓度和公元年的统计关系分别为y=0.9524x+0.0034(R=0.97)和y=0.8622x+0.0299(R=0.95)(其中y为Zn的浓度,x为年度,取1997~2004)。近10年沉积物中重金属年际变化较小,浓度变化在多年均值的±(10%~30%)之间变动。As、Cd、Cu、Hg、Pb、Zn的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7.17±1.70、0.108±0.024、17.61±1.65、0.024±0.008、18.44±4.26、70.53±5.73 mg/kg,除了Hg随公元年呈较好的线性增加(y=0.0033x-6.50,R=0.75)外,其它重金属未显现出有明显的演变趋势。 近百年来,南黄海重金属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及20世纪90年代至今。第一个阶段的60年可以看作是南黄海未明显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一个时期,该段时期内明显的特征是重金属含量的变化受径流输入不均等多种因素影响,变化规律性不强;第二阶段是南黄海近岸工农业迅猛发展的阶段,由近岸传输到这一海域的重金属量增加,南黄海沉积物重金属浓度增加,沉积物质量有下降的趋势,这一阶段是人类活动影响南黄海最为明显的一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南黄海沉积物重金属浓度呈降低趋势,与中韩两国减排及治污措施有关。近几年,南黄海沉积物的环境质量较20世纪末期有了较明显的改善。 3. 初步阐明了南黄海重金属的环境污染危害和潜在生态风险 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地积累指数等方法对南黄海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等重金属污染程度海区占研究海区面积的38.7%,中等生态风险的区域则占了研究海区面积77.8%,但均未发现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与生物量的分布有明显的关系,总体表明,南黄海沉积物中的重金的污染状况及生态风险较低,南黄海沉积物质量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