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 resultados para Oryza sativa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植物通过异戊二烯代谢途径合成多种具有生物活性和功能的三萜及甾醇类化合物,它们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维持膜的完整和功能、抵抗病原微生物侵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3-氧化鲨烯为三萜和甾醇合成途径的分枝点,参与这一关键步骤的酶被通称为2,3-氧化鲨烯环化酶(OSCs)。本研究系统分了水稻基因组中全部11个OSC基因序列,发现其中四个可能为假基因。亚种间非同义替换率Ka和同义替换率Ks的比值(Ka/Ks)以及进化树的分析表明OsOSC8是单子叶植物特有的功能保守基因,而OsOSC9在水稻两个亚种间发生了功能快速进化,这种快速进化的基因往往参与植物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代谢途径。 根据基因结构、表达谱以及与其它植物已知功能的OSC酶氨基酸序列的比对推测OsOSC3可能具有环阿屯醇合成酶的功能,参与植物甾醇的合成,而OsOSC7、OsOSC10和OsOSC11可能具有β-香树素合成酶的功能,其余OSCs可能参与合成其它三萜化合物。为了进一步分析和验证OSCs酶的功能,将水稻7个OSC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构建到酵母表达载体并在pichia酵母中表达,发现仅有OsOSC9和OsOSC12能够将酵母内源的2,3-氧化鲨烯分别环化为四环三萜化合物Parkeol和植物中稀有的五环三萜化合物Isoarborinol,目前还未在其它植物中发现参与这两种三萜化合物的基因。另外,水稻所有的OSC基因均不能互补酵母羊毛甾醇缺陷型菌株,表明水稻OSCs不具有合成羊毛甾醇的功能。 RNAi沉默以及启动子融合GUS的表达实验发现OsOSC8可能参与花粉的发育,该基因的下调影响水稻的育性,暗示水稻中存在一个可能与雄性不育有关的三萜代谢途径。水稻其它OSC基因RNAi植株可能在逆境环境和病原菌侵染下才会显现出表型。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报道了在育性转换敏感期光周期处理对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及农垦58最新全展叶中光敏色素Ⅰ(PhyA)水平的影响PartI).在10个光周期处理的最后一个暗期结束前,收获每株水稻的最上部二叶。PhyA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 结果表明:0.5%(v/v)聚乙烯亚胺(PEI)可除去水稻叶片粗提液中干扰ELISA的物质;所用的ELISA专一性地检测水稻PhyA。和长日照(LD)处理相比,短日照(SU)处理导致农垦58S中PhyA的相对含量增加38.5%;而农垦58只增加18.5%。显然,在较长的暗期条件下(SD),农垦58S中PhyA的合成比农垦58快。SD处理下大量增加的PhyA可能和农垦58S的育性恢复有关。 上述结果也说明:在同一品种甚至不同品种的植株间,PhyA水平均易受光周期影响而剧烈变化。 为了进一步验证农垦58S中PhyA较快积累的推论,比较了农垦58s和农垦58幼苗(三叶期)在一延长暗期(24h)中PhyA的积累时程。和育性转换敏感期的植株相似,农垦58S幼苗中PhyA积累速度快于农垦58。在暗期开始6h后,这种差异更明显。这一结果证实了过去的假设:甲基化水平低的农垦58PhyA基因可能比农垦58PhyA基因更活跃地表达。 PhyA和PhyB同时存在于水稻叶片中。为了探讨PhyB是否参与农垦58S雄性不育的调节,在育性转换敏感期每日光期结束、暗期开始开始前进行短暂的FR照射实验(即end-of- dayFR irradiations)。EOD FR反应应由PhyB介导。和SD下的对照相比,经过10次EODFR处理(EOD FR+SD)的农垦58S植株抽穗和开花期都相应地推迟2天,而花粉败育率和种子结实率都没有变化。 EODFR处理抑制了农垦58的开花,但花粉育性几乎不受影响。 综上所述,可能是PhyA而不是PhyB参与调节农垦58S的雄性不育。 另外,本文采用免疫印迹(Immunoblotting or Western blotting)比较了农垦58S和农垦58黄化苗(3天龄)中PhyA的相对含量(PartⅡ)。 结果表明,RPA可以专一性地检测两品种中120KD多肽。该肽在照射R或FR后对内源蛋白酶水解的敏感性不同,照射FR后,该肽易降解产生116KD的片段;照射R后,相对较稳定。因此,上述120KD多肽是水稻PhyA。未观察到农垦58S和农垦58的PhyA在免疫原性、分子量及内源蛋白酶解水解带型有差异。定量分析表明农垦58s黄化苗中PhyA的相对含量比农垦58多40%。这一结果和上述光周期处理的结果是相辅相成的。由于干种子、以及吸涨36h以前的水稻胚中均检测不PhyA的存在,因此两品种间PhyA含量的差异是PhyA蛋白重新合成的结果。 活体低温(80K)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农垦58黄化苗(3天龄)具有典型光敏色素(主要为PhyA)的荧光发射,其最大波长为683.8nm,而农垦58S以及由其转育来的培矮64s都缺少明显的光敏色素峰。显然,农垦58S和农垦58的PhyA荧光光谱特性有所不同。这一差异是否和雄性不育有关仍待深入研究。 本文第三部分比较了农垦58S和农垦58黄化苗(6天龄)最初转到白光下(4h)合成叶绿素的情况。无论是短暂红光(R)处理或对照,农垦58幼苗合成叶绿素的量(在白光下4h)都多于农垦58S。由于R促进叶绿素合成的效果可被随后的远红光照射(FR)逆转,因此水稻幼苗中叶绿素合成是在光敏色素的控制下。FR逆转性在农垦58S中似乎更完全。连续FR(12h最有效)促进叶绿素合成的效果在农垦58S中更明显,但叶绿素合成的量(在白光下4h)仍是农垦58多。然而,对于自然光周期下生长的幼苗(2-4叶期),农垦58S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农垦58。文中讨论了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基于长期观测资料,众多大气环流模型预测在二十一世纪末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700μmolmol'I,地球表面年平均温度也将升高1.5-4.OoC。水稻是亚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为世界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提供食物能源。这项工作的目的,是利用人工模拟环境,预测在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二氧化碳及温度升高的条件下,水稻的光合生理反应及随之而来的对其产量的影响。本研究是美国环境署( EPA)与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合作研究项目“Effects of UV-B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Rice”的一部分. 在这项研究中,采用了特殊设计并直接建立在水稻田间的开顶式气室(open-top chambers)。在此之前还没有这样大规模的在水稻主产区的此类模拟研究,水稻在气室中渡过了从萌发到收获的整个生长过程。模拟环境条件有三个浓度的二氧化碳(包括现有大气浓度,在此基础上升高200及300 μmolmol-l)和两个温度(即:现有大气温度及升高4度)共六个处理。供试水稻品种四个:IR72,IR65598-112-2,IR65600-42-5-2-BSI-313和N22。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水稻品种(如:1R72)单叶光合速率(以二氧化碳气体交换速率计)受二氧化碳浓度促进,在水稻营养生长期,二氧化碳及温度对其光合有协同促进作用.然而,随着花期的到来,在高温条件下,叶片光合能力(photosynthetic capacity)下降,出现光合适应现象(Photosynthetic acclirnation).水稻群体光合作用同样受到二氧化碳浓度促进,但在后期(Grain fill stage)这种促进作用消失;在高浓度二氧化碳下生长的大多数水稻品种的叶片中有较多的碳水化和物(可溶性糖和淀粉)积累.耐高温品种N22叶片中淀粉积累较少:叶片中氮素含量降低,同时发现Rubisco总活性相应降低,这与NCi曲线所示光合效率降低相吻合;通过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测定,没有发现光系统光能转化效率的变化;水稻籽粒产量随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而增加,但温度升高使产量降低12.8-36.8%;不同品种对二氧化碳浓度的反应没有显著差别;在高温条件下,耐高温品生长在高二氧化碳浓度下表现良好。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水稻光合作用在二氧化碳及温度条件影响下,对二氧化碳浓度及光强变化的反应曲线,初次对水稻单叶与群体光合对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反应做了实验性对比;讨论了温度升高对水稻在高浓度二氧化碳下发生光合适应的影响,对光合适应现象的可能机制做了探讨,并提出对未来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及温度升高条件下水稻适应品种筛选的可能方向。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预测下世纪中叶,大气CO_2浓度将高到目前的两倍(即达到700μ1•1~(-1))。CO_2倍增对植物地上部的影响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胆是由于方法学上的困难,至今关于倍增CO_2对植物根及根区微生物的研究仍是非常匮乏。本文应用国际上最新的根研究方法,以根系为中心,研究开顶式CO_2C熏蒸培养室中,CO_2倍增条件下根系与地上部,根系与根区微生物[共生的泡囊-丛枝菌根(VAM)真菌,非共生的土壤微生物]的关系。 1. CO_2倍增对根系的影响目前CO_2倍增对根系影响的研究多集中在根生物量的测定,或根/冠比值的测定,而善于其它参数如根长度则很少涉及,而根表面的反应目前还未见文献报道。本实验以幼苗期小麦“青323”(Triticum aestivum)、水稻“中作 29”(Oryza sativa)、大豆“科农4号”(Glycine max)、玉米“农大3138”(Zea mays)、甜高粱“M-81E”(Sorghum saccharatum)为材料,研究CO_2倍增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发现CO_2倍增使C_3植物水稻、大豆的地上部、根系干重均显著增加,使小麦的根系干重显著增加,地上部无显著差异;C_4植物玉米和甜高粱的地上部和根系均没有显著反应。植物干重反应资料表明在光合产物的分配方面,C_3和C_4植物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为了解根系获取土壤资源的能力的变化,我们对根系总长度和总表面积进行了分析。用样格交叉法研究根系长度的变化,结果显示,幼苗期的小麦、大豆的根系长度均被显著促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玉米根系干重没有显著改变,但是根长度已发生显著变化。同时应用研究根系表面积的最新方法-Na NO_2吸附法,研究发现幼苗期小麦、水稻和大豆的根系表面积在CO_2倍增条件下均显著增加,C_4植物玉米的根表面积亦有显著增加,但甜高粱的根表面积却没有显著反应,这说明即使在C_4植物类型中,根系表面积的反应在不同物种间仍存在很大差异。由于根长度和根表面积增幅大于根干重的增幅,所以推断在CO_2倍增条件下,植物根系细根比例增加,这有利于植物获取更多的养分。由于不同植物之间根系的反应不同,这将改变群落中原有的根系竞争关系,从而影响群落中物种的组成。 2. CO_2倍增对VAM真菌侵染强度和活力的影响本文应用NBT染色法,并结合浸染强度等级和活力等级标准,首次对CO_2倍增条件下,植物VAM真菌的侵染强度和活力的变化进行了检测。对比常规的酸性品红乳酸甘油法和NBT法,发现两者在显示侵染强度时元显著差异,但后者能同时用于侵染活力等级的研究。对幼苗期大豆以及不同生长期的小麦和玉米根系VAM真菌的侵染强度和活力进行观测,结果显示,倍增CO_2对大豆的侵染强度和活力均没有显著效应;使幼苗期玉米的侵染强度显著增加,但侵染活力无显著差异,但随生长期的推移,侵染强度所受的CO_2倍增效应逐渐减小,与14天苗龄(DAP)和35DAP相比,侵染活力在22DAP时所受效应最大;使10DAP小麦的VAM侵染强度和活力均显著增加,而且这种效应在30DAP小麦中的表现与10DAP小麦的相同。说明C_3、C_4植物中,菌根真菌对CO_2倍增反应不同,这也许是C_3、C_4植物对CO_2倍增反应不同的原因之一。倍增CO_2改善了VAM真菌的发育,所以较之于非菌根侵染植物,菌根侵染植物将因为CO_2倍增而获益更多,另一方面不同种植物中,VAM真菌的发育反应不同,这将使植物群落中,根系获取无机营养的竞争能力发生变化,最终影响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度和生物多样性以及群落的演替。 3. CO_2倍增对非共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CO_2倍增使生长70天的小麦、垂柳(Salix babylonica)、藜(Chenopodium album)、繁穗苋(Amaranthus cruentus)品种“红苋K112”的地上部和根系的生物量增加。以这些植物所在土壤为材料,用氯仿熏蒸直接提取法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C_(mic))和生物量N(N_(mic))的变化,发现CO_2倍增尽管使各类型植物的C_4植物)土壤中C_(mic)的变化趋势不完全相同(小麦和藜所在土壤的C_(mic)下降,垂柳中C_(mic)升高,而在繁穗苋中无显著差异),但N_(mic)在各物种所在土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在繁穗苋中增幅最大。C_(mic):N_(mic)比值在4个物种所在土壤中均明显下降,这意味着CO_2倍增后在植物生长后期,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分解植物凋落物和土壤中其它有机质的能力加强,从而改善贫瘠土壤中有机质质量。 4.CO_2倍增对植物呼吸和光合作用及C素积累的影响 1)CO_2倍增对植物暗呼吸的影响:以杜仲(Eucommia ulmoide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玉米等10种植物的离体成熟叶片或整株为材料,研究不同测定温度(15~35 ℃)下,CO_2倍增对植物暗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15 ℃、20 ℃)下,CO_2倍增对植物暗呼吸没有显著效应;在较高温度(30 ℃、35 ℃)时,多数被测植物的暗呼吸显著增强。由于植物在不同温度时它们的暗咱吸受CO_2倍增的促进幅度不同,这将导致不同地区(环境温度不同)的植物暗呼吸反应有差异,而且由于不同物种的暗呼吸增幅不同,综合光合效应,它们的生物量的反应也会不同。 2)CO_2倍增对整株植物的CO_2气体交换及植物C素积累的影响:利用自行设计的一套CO_2气体测定装置,首次尝试同步测定CO_2倍增条件下幼苗期小麦地下部和地上部的气体交换在昼夜24小时内的变化及C素的积累。发现CO_2倍增不仅使小麦地上部C素的积累增加,也使地下部释放的C素增加,但整株植物的C素收入仍高于对照两倍多,这从植物与环境的CO_2气体交换角度为CO_2倍增促进植物生物量的增加提供了依据。并首次提出:植物的整体性及植物所在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和光照强度)决定着植物暗呼吸对CO_2倍增的响应方式:被抑制或无效应。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为了挖掘和利用野生资源抗旱和高光效的有益基因性状,本研究针对野生种的抗旱生理性状、光合作用和抗旱关系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野生稻和栽培稻远缘杂交获得不同光合特点的后代材料进行了胁迫反应试验,并以栽培稻(陆稻和水稻)为材料研究了抗旱反应中根系的激素信号变化。旨在明确水分胁迫条件下,水稻不同野生种对干旱反应的差异及其机理,以及进一步鉴定有效的抗旱指标,为今后育种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主要结果如下: 1.通过对具有不同抗旱性状的四个野生种O.Granulata、O.Alta、O,Officinalis、O.Latifolia水分胁迫处理的抗旱相关生理性状的变化特点的研究表明:(1)在胁迫早期,野生种间黎明前叶片水势没有明显的差别,随着胁迫加剧,种间差异显示明显。耐旱性弱的野生种(O.Granulata、O.Latifolia)黎明前叶片水势和中午水势下降幅度大于耐旱性强的野生种( O.Alta、O.Officinalis)。这表明在一定的干旱处理程度下,黎明前叶片水势和中午水势可以反映出不同种间植株忍受干旱胁迫的能力。(2)四个野生种的植株在轻微胁迫时,膜稳定性呈现出增强的趋势,这可能与干旱胁迫的适应性相关。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胁迫程度的加重,叶片膜稳定性破坏,植株叶片渗漏率增加。(3)在胁迫条件下,不同野生种表现出茎杆中糖分增加,叶片的光合酶和光合速率下降,且抗旱性弱的品种这种变化比抗旱性强的品种更加明显。这可能是由于干旱处理降低了同化物的运转和淀粉合成,导致了糖分积累。(4)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植株中的ABA浓度增加而IAA浓度下降,其中ABA的浓度增加与种间的抗旱性相关。抗旱性差(O.Granulata、O.Latifolia)的野生种叶片ABA浓度增加幅度高于抗旱性强的野生种(O.Alta、O.Officinalis)。Officinalis和Alta在水分胁迫下,仍比Granulata 和Latifolia具有较高的分蘖,这可能与其在胁迫下具有较高GA3浓度有关。 2.通过对20个野生种叶片膜电解质泄漏率的比较,研究其叶片细胞膜稳定性的特点表明,46℃的温度,水浴时间24小时是较适宜的条件。在适宜的处理条件下,Longistaminata、Punctata渗漏率较低,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膜稳定性:O. Officinalis、O.Glumaepatula、O.Glaberrima,O.Latifolia、Meridionalis、Rufipogon (105697)、100889、Nivara (80683)、Sativa( IR-36)电解质泄漏率居中在60-80%;O.Alta、Rampur6、Azucena、Rufipogon (105599)、Bartlic、Rufipogon(104640)、105429、Minuta (101099)、HP4的渗漏值均较高,表明其膜稳定性较差,尤其是Minuta。此外,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片膜稳定性的关系并不完全一致,在育种时应选择光合速率较高而叶片膜稳定性好的品种,O.Longistaminata因其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较好的膜稳定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材料。 3.研究了栽培稻(Oryza sativa)和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的杂种后代F3,即:Azucena×Rampur6杂交得到的Fi植株(25007-10),通过自交得到其F3代植株,在水分胁迫下不同光合速率类型植株以及相关的抗旱生理特点。结果表明, (1)光合速率高的株系黎明前叶片水势下降较大,而中午叶片水势下降却较小:光合速率低的株系黎明前叶片水势下降幅度较小,而中午叶片水势下降幅度却较大,这表明水分胁迫下,植株中午叶片水势与植株的光合速率密切相关。(2)在轻微水分胁迫下(缓慢干旱0-40天),所有株系经受抗旱锻炼的植株,其叶片渗漏率均下降,膜稳定性增强;随着胁迫时间延长(胁迫后40-80天)其叶片泄漏值上升,这可能是由于:水分胁迫下通过植株的渗透调节能力,使得叶片中累积的有机溶质增加:且干旱胁迫使得叶片的质膜破坏,电解质外渗,相对电导率提高。 (3)水分胁迫下,从不同光合速率类型的植株,其光合速率的变化看:高光合速率类型的植株,在水分胁迫下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要大于光合速率较低类型的植株。在水分胁迫下,SHPl-2株系后代比SHPl-1株系具有较强的抗旱性,能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 (4)在水分胁迫下,不同光合速率的株系,其气孔阻抗均增加:低光合速率的株系,气孔阻抗上升幅度大于高光合速率类型的株系,并且其气孔阻抗上升的时间要早于高光合速率的株系。 4.研究了两个陆稻品种Azucena、IRAT104和两个水稻品种IR64、Salumpikit,在干旱胁迫下根系木质部汁液中内源激素的变化。(1)干旱复水后不同时间进程中,各品种木质部汁液内源激素的变化看,IRAT104和Salumpikit木质部汁液中ABA含量迅速降低,其下降幅度较大。说明ABA作为胁迫信号,通过木质部汁液传递干旱信息;在干旱胁迫解除后,ABA的浓度亦发生相应的变化。(2)在对根系施加不同压力后,测定其木质部汁液内源激素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根系压力下,不同品种间(IR64、Salumpikit、IRAT104和Azucena) 木质部汁液中GA3含量变化较大,其中两个陆稻品种IRAT104和Azucena均较高,两个水稻品种IR64和Salumpikit均较低。这表明,在不同的压力下,陆稻品种(Azucena和IRAT104)比水稻品种(IR64和Salumpikit)具有较高的GA3含量;在胁迫条件下,维持较高的GA3含量,这有利于其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3)在干旱胁迫及复水过程中,根据木质部汁液中ABA和GA3含量变化的结果表明,虽然Azucena和IRAT104均属于陆稻品种,但二者的抗旱性不同。(4)水稻品种木质部汁液的pH值高于陆稻品种。木质部汁液中pH在干旱胁迫下升高,复水后又降低,其可作为干旱胁迫的一个信号,它与木质部汁液中ABA联合调节植株对干旱的生理生化反应。 上述结果表明,叶片水势与水分胁迫密切相关,可作为植株抗旱性的鉴定指标;抗旱性强的品种,叶片水势下降幅度小,有利于维持较高的水势,保证植株生长发育的需要。严重干旱使得所有品种的质膜稳定性降低,电解质外渗,相对电导率提高;抗旱性强的品种的质膜伤害程度小,电导率上升幅度小,表明其质膜稳定性好,对干旱的忍耐能力强。质膜稳定性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品种的耐旱性,所以是一种综合而又比较准确的抗旱鉴定指标。对于酶和激素的测定方法,由于操作比较烦琐,且数据分析和产量比较复杂等原因,不太适合于常规的大田选育工作中。水稻的抗旱性是多种生理生化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进行水稻抗旱性鉴定时,不能使用单一的生理生化指标,而应对多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依据综合值对水稻品种的抗旱性进行评价较为科学。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水稻既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又是基因组学研究的模式材料,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基因组学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了生命科学各个研究领域的飞速发展。水稻基因组的破译是水稻科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宣告了功能基因组学时代的到来。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细胞内全部蛋白质的动态表达及其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制高点。 本论文采用高分辨率的蛋白质双向电泳分离技术和高通量的蛋白质质谱分析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等手段,开展水稻灌浆期茎蛋白质组表达模式和水稻幼苗脱黄化过程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探讨茎生长发育规律和水稻应答光信号相关蛋白质及其网络调控机制,是学科前沿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分别构建了灌浆期水稻顶端茎段和水稻黄化幼苗的蛋白质组表达谱。并对其中185个目的蛋白点进行了MALDI-TOF/MS分析和数据库检索鉴定。共有149个蛋白质得到了鉴定,蛋白质鉴定的成功率为80.5%。这些被鉴定的蛋白质分属118个基因的表达产物,根据它们功能可以分为13种不同的类别,其中绝大多数为能量产生和代谢以及抗性相关的蛋白质。 在水稻灌浆期顶端茎段表达的蛋白质中,与能量和物质代谢相关的蛋白质例如ATPase、磷酸丙糖异构酶,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等占有很高比例,说明茎段组织中具有很强的代谢活动。与生长发育相关的蛋白质包括beta-tubulins、无机焦磷酸酶(inorganic pyrophosphatase)、液泡质子ATP酶(vacuolar proton-ATPase)以及UDP葡萄糖焦磷酸酶等的大量累积,显示出顶端茎段细胞分裂和生长迅速;同时,贮存多糖和结构多糖也在旺盛合成。G蛋白、GDP释放抑制因子等信号传导蛋白以及苯丙氨酸氨解酶、谷胱苷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抗坏血酸过氧化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等抗性相关蛋白质在该时期丰度表达,表明在灌浆期水稻顶端茎段能够迅速感受并传递外界信号,从而使得其在遭受胁迫时能够立刻启动抗逆防御系统,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利环境对种子发育的影响。 在黑暗中萌发和生长的水稻黄化幼苗随着光照时间(0~24小时)的延长,能通过双向电泳后检测到的蛋白质逐渐变少,24小时后趋于稳定,相当于正常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水稻幼苗蛋白质组表达谱。进一步分析表明,在黄化苗中,分解代谢及能量产生相关的蛋白如丙糖磷酸异构酶、琥珀酰辅酶A连接酶、异戊酰辅酶A脱氢酶与ATPase等的表达量比较丰富;另外,还可能启动了脂肪酸的α氧化分解途径,以供黑暗中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当黄化幼苗光照后,与光合作用及物质合成相关的一些蛋白质表达量增加,而那些分解代谢相关酶类则有所下降。同时,鸟核苷酸结合蛋白β亚基类似蛋白、20S proteasome以及Bowman Birk trypsin inhibitor等信号传递及抗性相关蛋白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说明黑暗胁迫条件下水稻幼苗启动了相关的抗逆途径。叶绿素合成途径中的蛋白酶胆色素原脱氨基酶和金属鳌合酶在脱黄化过程中表达量有所下降,可能是因为叶绿素合成产物具有反馈抑制作用。 本研究首次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来解析水稻灌浆期茎蛋白质组表达模式和水稻黄化幼苗响应光因子的蛋白质组变化情况,鉴定了一些有价值的蛋白质,并得到了它们的表达特点和相关数据,为更好地理解水稻顶端茎秆的生长特点和功效、水稻应答黑暗胁迫和光形态建成以及光合作用机理等提供了分子证据。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在植物抵抗生物胁迫与非生物胁迫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一些单子叶植物如水稻中SA的作用迄今仍不是很清楚。为了更深入地了解SA在水稻抵御冷胁迫中的作用,本研究选用两个抗冷性不同的水稻品种:‘长白九’(Oryza sativa cv. ‘Changbaijiu’)和‘中鉴’(Oryza sativa cv. ‘Zhongjian’)作为实验材料,其中‘长白九’为抗冷性较强的品种,而‘中鉴’为冷敏感的品种。在水稻幼苗长至三叶期后,分别对其施以三种浓度(0.5 mM, 1.0 mM, 2.0 mM)的SA溶液预处理24 h,然后置于5 °C下进行冷处理24 h。形态学观察及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 一、冷处理后,‘长白九’和‘中鉴’根与叶片中的SA含量都大幅提高,且结合态SA升高的幅度明显大于其自由态形式。 二、外施不同浓度的SA溶液于水稻根部,24 h后,大量SA尤其是结合态SA积累于根中,且其积累量与处理浓度成正相关;而叶片中积累的SA则较少。 三、形态学及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SA预处理没有提高甚至降低了两个水稻品种幼苗的抗冷性。并且SA处理浓度越大,幼苗受到冷伤害程度的越高。 四、对水稻幼苗叶片与根中的抗氧化酶活性进行分析发现,常温下SA处理显著提高了‘长白九’和‘中鉴’根中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 GR)的活性;而在低温下SA预处理反而降低了两种水稻叶片与根中部分抗氧化酶的活性,推测低温下抗氧化酶活性的下降可能与水稻幼苗抗冷性的降低有关。 五、尽管两个水稻品种具有不同的冷敏感性,然而外施水杨酸均加剧了其低温伤害。分析认为,外施水杨酸后,水稻根部大幅升高的内源SA水平可能加剧了活性氧的产生,破坏了植物细胞内部的氧化还原平衡,从而导致水稻幼苗受到的冷害加重。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After isolation from rice mitochondria still have activity and can live for a long time by using its stored nutrients. The thermogenesis curves of energy release of the mitochondria isolated from variant strains of rice have been determined by using an LKB2277 bioactivity monitor. The differences in shape of the curves and the 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rmogenesis of the mitochondria have been compared. The 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parameters of energy release of the mitochondria in the thermogenesis increasing stage have been calculated, and the experimental thermokinetic equations of the thermogenesis have been established. (C) 2001 Elsevier Science B.V. All rights reserved.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Eight kinds of plants were tested in channel-dyke and field irrigation systems. The removal rates of TP, phosphate, TN, ammonia, CODcr and BOD, in the channel-dyke system with napiergrass (Pennisetum purpurem Schumach, x 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L.) Spreng American) were 83.2, 82.3, 76.3, 96.2, 73.5 and 85.8%, respectively. The field irrigation systems with rice I-yuanyou No.1(88-132) (Oryza sativa L.) and rice II- suakoko8 (Oryza glaberrima) had high efficiency for N removal; the removal rate were 84.7 and 84.3%, respectively. The mass balance data revealed that napiergrass, rice I and II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nutrient sinks, assimilating more than 50% of TP and TN. Plant uptake of N and P as percentage of total removal from wastewater correlated with biomass yield of and planting mode. (C) 2000 Elsevier Science B.V. All rights reserved.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A high yielding rice variety mutant (Oryza sativa L., Zhenhui 249) with low chlorophyll b (Chl b) has been discovered in natural fields. It has a quality character controlled by a pair of recessive genes (nuclear gene). The partial loss of Chl b in content affects the efficiency of light harvest in a light harvest complex (LHC), thus producing the difference of the exciting energy transfer and the efficiency of photochemistry conversion between the mutant and wild-type rice in photosynthetic unit. The efficiency of utilizing light energy is higher in the mutant than that in the wildtype rice relatively. For further discussi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difference and learning about the mechanism of the increase in the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the mutant, the pico-second resolution fluorescence spectrum measurement with delay-frame-scanning single photon counting technique is adopted. Thylakoid membranes of the mutant and the wild-type rice are excited by an Ar+ laser with a pulse width of 120 ps, repetition rate of 4 MHz and wavelength of 514 nm. Compared with the time and spectrum property of exciting fluorescence, conclusions of those ultrafast dynamic experiments are: 1) The speeds of the exciting energy transferred in photo-system I are faster than that in photo-system II in both samples. 2) The speeds of the exciting energy transfer of mutant sample are faster than those of the wildtype. This might be one of the major reasons why the efficiency of photosynthesis is higher in mutant than that in the wild-type r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