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 resultados para Ancient DNA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当前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植物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逐步适应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与此同时,人类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已经严重威胁到其他生命的生存和繁衍,越来越多的物种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认识它们时就已经永远地消失了。加快物种鉴定和保护的步伐就必须发展更多能充分揭示物种遗传多样性的实验技术,从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的野生资源中寻找到更多能够服务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因资源。本文以杨树杂交后代过氧化物同工酶和RAPD分析为基础,论证了我们改进的RAPD方法用于遗传分析的可行性。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测定了野大豆自然群体的耐盐性变异,并且用微卫星和RAPD分析的方法研究分子标记与DXA变异、植株耐盐性之间的关系。对四个可能与抗盐性有关的RAPD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并进行序列比较。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1、在本文的实验条件下,杨树同工酶和RAPD分析均表明,RAPD标记在亲本及其杂交后代中性状比例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尽管有时也会出现遗传负载等机制引起的基因分布扭曲现象。 2、初步研究了个体发育阶段和环境条件对植株耐盐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耐盐性不仅仅与外界的盐度有关,而且受发育阶段和其它环境条件(如,温度)的影响。但也发现了某些个体在各种条件下都具有较高的耐盐性,而且,不易受到其它环境条件的影响。 3、微卫星标记的结果表明,10对引物中的8对引物共检测到时17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2.125个等位基因。本文的实验条件下,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的引物对扩增产物都没有出现“ghosts"条带或“打滑”现象。 4、有4个RAPD标记可能与野大豆群体的耐盐性有关,分别是OPCO8460bp、OPCO8213bp、OPCO2690bp、以及OPCO5270bp。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序列作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OPCO2_(690bp)与小麦、松树等植物的吉普赛性的逆转录转座子的部分区域(24--53)有很高的同源性(86-89%)。此外,OPCO2690bp与栽培大豆胞质谷氨酰胺合成酶(gs15)基因的启动子有高达95%的同源性。 5、本文实验条件下,RAPD扩增产物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消化产物的多态性未见增大,也没有发现与耐盐性相关的多态位点。 6、野大豆自然群体DNA变异的研究中也可以应用SWAPP方法。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低能离子束的诱变效应首先由我国科学家发现并将其广泛应用于育种实践,但是离子注入诱导DNA变异的研究结果主要是以微生物离体质粒DNA为材料获得的,以活体高等生物为材料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我们以30 keV N+(注入剂量80×1015 ions/cm2)注入拟南芥后获得的稳定突变体T80II为实验材料,对突变体植株进行了RAPD标记,并将T80II和对照部分RAPD特异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和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在可分辨的总计397个RAPD条带中,T80II株系中有52个条带表现出差异,包括条带的缺失和增加,条带变异率为13.1%;克隆的T80II序列中,平均每16.8个碱基出现一个碱基变异位点,表现出较高频率的碱基突变。碱基突变的类型包括碱基的颠换、转换、缺失、插入等。在检测到的275个碱基突变中,主要是单碱基置换(97.09%),碱基缺失或者插入的比例较小(2.91%)。在碱基置换中,转换的频率(66.55%)高于颠换的频率((30.55%)。此外,构成DNA的四种碱基均可以被离子束辐照诱发变异,而且每一种碱基都可以被其它三种碱基所替换,但是胸腺嘧啶(T)的辐射敏感性要高于其它三种碱基。通过分析突变碱基周边序列,对低能N+离子注入拟南芥突变体引发的碱基突变热点进行了讨论。 另外,低能离子注入诱变获得的突变体特异表达基因的克隆方面也没有报道。我们以突变体T80II作为实验材料,用PCR增效的减法杂交技术构建了T80II特异表达的cDNA减法文库,克隆特异表达的cDNA片段,并对其中1个与14-3-3 protein GF14 nu (GRF7) gene有部分同源性、长712 bp的cDNA片段进行了讨论。我们的研究证明通过减法杂交技术克隆低能离子诱发的突变体特异表达的cDNA是可能的,这为低能离子注入技术在分子生物学上的应用开辟了一个新思路。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近年来,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已基本证实了染色体的串联融合(端粒一着丝粒融合)是麂属动物核型演化的主要重排方式.尽管染色体串联融合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但通过染色体的非同源重组,着丝粒区域的卫星DNA被认为可能介导了染色体的融合.以前的研究发现在赤麂和小麂染色体的大部分假定的串联融合位点处存在着非随机分布的卫星DNA.然而在麂属的其他物种中,这些卫星DNA的组成以及在基因组中的分布情况尚未被研究.本研究从黑麂和费氏麂基因组中成功地克隆了4种卫星DNA (BMC5、BM700、BM1.1k和FM700),并分析了这些卫星克隆的特征以及在小麂、黑麂、贡山麂和费氏麂染色体上的定位情况.结果表明,卫星Ⅰ和Ⅱ DNA (BMC5,BM700和FM700)的信号除了分布在这些麂属动物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外,也间隔地分布在这些物种的染色体臂上.其研究结果为黑麂、费氏麂和贡山麂的染色体核型也是从一个2n=70的共同祖先核型通过一系列的串联融合进化而来的假说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1990年,Williams和Welsh领导的2个小组几乎同时独立地发展起来一项新技术,即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该技术通过PCR进行DNA扩增,所用引物是G+C含量为50%—70%的单个随机短引物,这些引物在一定的退火条件下能与基因组DNA中的互补顺序配对,启动DNA的合成.RAPD具有以下特点:(1)无需预先知道受试有机体基因组DNA的序列,因而能应用于所用的生物体;(2)绝大多数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对6只笼养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用45个10bp随机短引物对每只滇金丝猴的基因组DNA进行了扩增,平均每个个体观察到的RAPD标记约为130个左右,单个引物获得的标记在1~7个之间.80%的RAPD标记表现为无多态的单型性.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52,表明笼养滇金丝猴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很低.此研究结果与在蛋白多态研究中得到的一致.贫乏的遗传多样性一方面使目前处于濒危境地的滇金丝猴生存情况更加危险,同时其本身也可能是造成目前滇金丝猴濒危的原因之一.另外,通过成对的遗传距离分析,构建了这一群滇金丝猴的谱系关系图,提出了让遗传距离较远的个体间进行交配的笼养繁育计划.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非损伤性DNA基因分型技术(Noninvasive DNA genotyping),对我国珍稀灵长类动物黑冠长臂猿11个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159bp的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根据分子系统树,结合形态学方面的资料,提出对中国黑冠长臂猿新的分类观点,即现生的中国黑冠长臂猿应为3个种(H. concalor; H. leucogenys; H. hainanus),其中 H. concolor含3个亚种(H.c.concolor, H.c.jingdongensis, H.c.furvogaster)。同时,针对该类珍稀动物保护,提出将上述黑冠长臂猿的种和亚种作为不同的进化显著性单元(Evolutionarilly Sigificant Units, ESU)进行保护和遗传管理。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微量DNA提取技术,从梅花鹿血、毛、鹿鞭、鹿茸、牛鞭、驴鞭中提取DNA,以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通用引物L14841和H15149扩增约307bpDNA片段, 扩增产物纯化后采用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其序列。结果证明:梅花鹿毛、血和鹿鞭的DNA序列完全一致; 而所谓的“鹿茸”则与其有较大的差异。用所测序列以简约法PAUP3.1.1 程序构建的分子系统树与传统分类系统相吻合。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该研究用12种识别六碱基的限制性内切酶对来自云南省3个地方绵羊品种11个样本的线粒体DNA(mtDNA)进行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结果表明,云南绵羊群体平均核苷歧异度为0.086%,平均遗传距离为0.004,说明mtDNA变异度很低,遗传多样性贫乏,提示云南绵羊可能起源于同一个共同祖先;昭通绵羊与德钦绵羊距离较远,大约分歧于30万年前,德钦绵羊与腾冲绵羊大约分歧于11万年前,而腾冲绵羊与昭通绵羊也于18万年前发生分歧。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对安徽麝模式皮张标本进行了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全长序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麝同麝属中其他种的遗传分化已经相当明显。分子系统学的分析表明,安徽麝是一个单系群,它同麝属其他种的DNA序列差异已达到种间分化的程度。因此,线粒体DNA序列的证据支持将安徽麝列为麝属中一有效种(Moschus anhuiensis),而不是前人认为的原麝或林麝的亚种。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mtDNA genotypes of six domestic horses (three adult short horses whose heights are under 1 m and three common domestic horses) from a small region of 15 km(2) in Malipo county of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technique of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with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s which recognize 6-bp sequences. An average of fragments for an individual was obtained. Unlike other domestic animals, this population of horses exhibits high mtDNA genetic diversity. Each of the six horses has a specific mtDNA genotype showing a pattern of multiple maternal origins, as suggested by fossil and literature records. We think the population of horses is an amazing seed-resource pool of horses and hence deserves to be paid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view of conservation genetics. However it is also remarkable that we did not find any typical mtDNA genetic markers which would discriminate between short horses and common domestic hor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