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 resultados para 190-1173
Resumo:
组织培养能够诱导染色体断裂和重接进而产生染色体易位的观点已被广泛认识。大量的研究注意到了组织培养产生的核型不稳定性,其中大多数研究的对象是栽培作物及其属间或种间杂种幼胚和幼穗再生植株。借助于减数分裂分析、染色体分带和其它检测技术,在再生植株中发现了包括易位在内的许多染色体变异。可以相信,除了传统的同源和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时的自发易位和辐射诱变等方法以外,远缘杂种组织培养有可能作为产生染色体易位的又一种选择。尽管如此,至今还没有取得培养细胞中染色体易位的直接证据。本研究以普通小麦×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杂种为材料,研究了组织培养过程中离体细胞的染色体变异,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证实组织培养诱导小麦染色体与簇毛麦染色体发生易位。同时,研究了小麦×黑麦杂种培养细胞中的染色体变异和黑麦B-染色体的变化。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获得了小麦-黑麦和小麦-长穗偃麦草代换系和附加系。 1 普通小麦比较容易与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TH_1和TH_1W杂交,所选的9个普通小麦品种或品系与TH_1和TH_1W配制的19个杂交组合,平均结实率为46.7%,共计获得19个杂交组合2316粒杂种种子。正反交结果表明,以普通小麦为母本的杂交结实率高于反交结实率。在继代培养过程中,杂种幼胚愈伤组织生长迅速,甚至直接诱导出绿苗,共获得不同杂交组合2005株再生植株。 2 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杂种愈伤组织发生了比较大范围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在检查的中国春×TH_1W、TH_1W×84加7911515、TH_1×84加7911515、TH_1W×91E27、鲁资357×TH_1W等5个杂种组合的1730个愈伤组织细胞中,平均有19.1%的细胞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不同杂交组合变化在12.7%(中国春×TH_1W)至30.7%(TH_1×84加7911515),其中,以染色体数目减少的变异为主,数目增加的变异比较少。杂种愈伤组织平均有6.3%的细胞发生了染色体断裂,产生染色体断片、环状染色体、端着丝点染色体和缺失染色体。断裂的染色体可能重新融合在一起,形成双着丝点染色体。 3 培养时间影响普通小麦×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和普通小麦×黑麦杂种愈伤组织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在一定时间里,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未发生核型变异的细胞逐渐减少,发生变异的细胞逐渐增多,主要表现在染色体数目减少的细胞增多,而染色体数目增加的细胞有减少的趋势。在长时间培养(190日龄)的愈伤组织中染色体加倍的细胞消失了,表明长时间培养对高倍性的细胞具有不利的选择,使这类细胞难以在长期继代培养中生存下去。愈伤组织在第一次继代培养时就发现有核型变异,说明染色体变异在愈伤组织培养初期就可以发生。 4 以簇毛麦总基因组DNA为探针,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普通小麦×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杂种愈伤组织细胞中发现小麦染色体与簇毛麦染色体发性易位,这一结果是组织培养诱导培养细胞中属间染色体易位的第一个直观的证据。易位的染色体既有臂间易位,也有小片段易位。易位的染色体不仅可以在愈伤组织细胞中存在,也能够在再生植株中表达。在64株中国春×TH_1W和NPFP×TH_1再生植株中,观察到了3个易位株,其中1个易位株是一个小麦染色体与一个簇毛麦染色体发生了相互易位,易位的簇毛麦染色体片段比较小,大约为簇毛麦染色体臂的1/2,而易位的小麦染色体大约是臂长的1/3,另外2个易位株染色体断点位于或靠近着丝点。本研究的结果再次证实了利用组织培养能够创造小麦与外源染色体之间发生易位。 5 ~(60)Co γ-射线辐射处理对于普通小麦中国春与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TH_1W杂种愈伤组织细胞的染色体变异有很大的影响。表现在未发生变异的细胞大大减少,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细胞急剧增加,主要是染色体数目减少的变异提高了21.3%,相反染色体增加的变异不但没有增加,而且还有所减少。经过辐射处理的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结构变异也有大幅度增加,变异频率提高,变异类型增加。发生染色体断裂和重接形成双着丝点染色体的细胞频率达到22.3%,比对照提高13.9%。辐射诱变对培养细胞中簇毛麦染色体变异发生明显的影响。与此同时,簇毛麦染色体与小麦染色体易位频率比对照提高了近2倍。观察结果还表明愈伤组织辐射处理比延长培养时间诱导染色体变异的效果更好。 6 尽管愈伤组织中发生的染色体变异在再生植株中多有发现,但是,只有比较小范围染色体变异的愈伤组织细胞具有再生能力形成再生植株,那些发生剧烈变异的细胞通常不具有再生能力,因而不能在再生植株中得到表达。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杂种大多数再生植株染色体数目与供体杂种保持一致,只有少数植株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显然,发生较大染色体变异的愈伤组织细胞在增殖和分化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逐渐被淘汰。 7 在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簇毛麦与黑麦杂种愈伤组织中,观察到相当高频率的染色体加倍细胞,为利用组织培养创造双二倍体提供了一种可能。但是,加倍的细胞只是培养初期的愈伤组织中出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这种细胞大多消失了。而且,大多数再生植株染色体数目未发生加倍,其中并没有出现期望的双二倍体植株。表明加倍了的细胞在愈伤组织生长和分化过程中大范围变异的细胞一样受到不利的选择,再生能力比较差。因此,利用组织培养创造双二倍体需要更大的努力。 8 一些黑麦品种含有数目不等的B-染色体。B-染色体的多少对普通小麦与黑麦的杂交结实率有比较大的影响,数目越多,杂交结实率越低。在培养初期的愈伤组织细胞中,B-染色体的频率很高,例如69%的中国春×芬7416杂种的40日龄愈伤组织细胞中含有数目不等的B-染色体。常染色体的倍性影响B-染色体的分布,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双二倍体细胞中含多数B-染色体的细胞频率大大高于单倍体细胞。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之后,绝大多数B-染色体都不存在了,只有极少数细胞含有1个B-染色体。可能的原因是离体培养过程对B-染色体产生了不利的选择。 9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从普通小麦与八倍体小黑麦杂种幼胚再生植株自交后代中选育出2个异代换系,从4D缺体小麦×八倍体小黑麦再生植株回交后代中选育出1个附加系。荧光原位杂交、C-分带和种子贮藏蛋白分析证明这两个代换系1D/1R代换,附加的也是1R染色体。从4D缺体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杂种再生植株自交和回交后代中选育出5个代换系和2个附加系。染色体配对和RAPD分析证实了长穗偃麦草染色质的存在。其中一些小麦-长穗偃麦草代换系和附加系对叶锈病免疫或高抗,对条锈病的一些生理小种和白粉病具有比较高的抗性。而且,附加系924和代换系807蛋白质含量分别达到19.32%和18.83%。 10 当普通小麦鲁资357与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杂交时,无论是实生苗还是再生植株都发生杂种致死现象。细胞学观察没有发现植株染色体发生变异,荧光原位杂交表明簇毛麦染色也没有发生可见的变异。推测这种杂种致死现象是由于鲁资357和硬粒小麦81086A(TH_1和TH_1W的硬粒小麦亲本)中可能分别带有互补的杂种致死基因所致。
Resumo:
放牧是内蒙古典型草原最主要的利用方式。放牧已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论文研究了放牧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植物系统中碳、氮、磷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1)草地开垦已使土壤C、N贮量显著损失。放牧已使羊草草原土壤C贮量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大针茅草原没有表现出这种变化趋势。 (2)放牧尚没有使土壤全N发生显著变化,但土壤N素一些组分的比例发生了变化。放牧后,土壤NH_3-N下降,酸不溶态N比例有所提高;放牧使Fe-P比例显著降低。 (3)蒙古草原土壤微生物量C、N与土壤有机C、全N、降雨量、温度均表现出了很好的相关性。放牧对微生物量的影响与不同草原类型和放牧率有关。 (4)放牧使土壤养分元素的空间异质性加大。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小叶锦鸡儿灌丛诱导了植物组成、生物量和土壤化学元素含量在空间上的分异,这种生态效应有利于退化草地的恢复。 (5)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C、N、P库和植物系统中C、N、P含量的影响不同。放牧使植物系统地上部C含量下降,N、P含量提高。高强度的放牧使土壤N、根系中的N素向表层相对聚集,表现出明显的表聚化现象。植物C/N、C/P比在中、重度放牧强度下最低,此时植物残体分解速率最高,极度放牧最终C、N循环速率减小。不考虑放牧率,研究放牧对土壤C、N、P含量的影响可能会得出矛盾的结论。 (6)放牧草地中低等植物地衣、蓝细菌在元素化学循环中的作用提高。地衣Xanthoparmelia camtschadalis (Ach.)的生物量在经度放牧草地中最高,其体内C、N含量与放牧率的关系与维管植物相似。退化草地中蓝细菌可能是最重要的N素来源。
Resumo:
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热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碳循环,对大气CO2浓度的升高,气候变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森林的大面积破坏,引起土壤流失,营养元素含量降低,土壤健康状况恶化,最终大幅度降低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本文主要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森林砍伐后转变为农田和橡胶园对西双版纳热带地区土壤碳、氮、磷含量以及有机质化学结构的影响,天然次生林恢复、橡胶园建设对大气CO2的蓄积作用。 森林砍伐后转变为农田和橡胶园,显著地改变了土壤的理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与次生林相比,农田和橡胶园表层土壤容重、pH值升高,含水量降低,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特性的影响主要发生在0-40 cm 表层土壤,而对40 cm以下土层影响较小。 土地利用变化改变土壤碳含量,同时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结构。胡敏酸紫外-可见光谱(UV-VIS)、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 分析发现,不同生态系统表层土壤 (0-20 cm) 胡敏酸光谱学特性存在明显差异。次生林E4/E6值高于农田和橡胶园。与次生林相比,农田和橡胶园表层土壤有机质中酚基相对含量显著降低,脂肪族、芳香族、羧基以及多聚糖等化合物相对含量增加。 运用样地调查、生物量模型模拟和室内土壤样品分析方法,研究了次生林恢复和橡胶园建设对大气CO2的汇集作用。结果表明:退化土壤恢复为次生林、农田建设橡胶园能够有效促进植被和土壤中碳的汇集。次生林和橡胶林生物量增长速率分别为9.8,10.2 (9.4)t•ha-1•yr-1, 1 m表层土壤有机碳汇集速率分别为0.7和1.1 t•C•ha-1•yr-1。模拟结果显示,40年橡胶林生物量为327 (324) t•ha-1, 恢复50年后天然次生林生物量为395 t•ha-1。加之土壤有机碳,40年橡胶园约汇集碳190 t•ha-1, 次生林恢复50年碳汇集潜力为250 t•ha-1。
Resumo:
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估测ANPP的方法不同使得对ANPP的估测值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采用3种方法(群落中所有种群当年最大地上生物量之和(ANPPC1)、当年群落最大地上生物量(ANPPC2)以及每年固定日期(8月30日)的地上生物量(ANPPC3))在种群、功能群和群落水平上分别对连续19年(1980~1998)的内蒙古羊草和大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如ANPP、植物多样性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探讨了不同估测方法下气候和放牧对ANPP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DNDC模型进行了ANPP的模拟和敏感性分析研究,主要结果包括: 在羊草和大针茅草原群落中,不同主要植物种群或功能群多年平均地上最大生物量出现的时间不同,而同一植物种群或功能群的年地上最大生物量出现的时间存在年际间的变化。采用当年最大地上生物量和8月30日固定日期的地上生物量作为群落ANPP的这两种方法高估了建群种或禾草功能群在群落中的作用。 羊草草原群落多年平均ANPPC1、ANPPC2和 ANPPC3分别是257.5、190.1和166.0 g.m-2;相应的大针茅草原多年平均ANPPC1、ANPPC2和 ANPPC3分别是180.4、132.8和122.5 g.m-2。就群落生产力而言,后两种常用的方法二和方法三分别低估了草原群落ANPP 14.2%~40.0%和15.5~59.0%。本文研究表明尽管ANPPC1与ANPPC2和ANPPC3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但二者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羊草草原的ANPPC1= 59.587+1.061×ANPPC2(r2=0.865, p<0.001),ANPPC1= 92.329+1.017×ANPPC3(r2=0.569, p<0.001);大针茅草原的ANPPC1= 32.918+1.114×ANPPC2(r2=0.814, p<0.001),ANPPC1= 76.120+0.875×ANPPC3(r2=0.499, p=0.001)。 种群、功能群和群落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与气候因子间的关系因不同的估测方法而异。羊草草原的建群种羊草种群仅ANPPS3与8月和11月份的平均温度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大针茅草原群落的建群种大针茅种群的ANPPS1和ANPPS2与3月份平均最高气温间呈负相关关系。在羊草草原群落,杂类草功能群ANPPF1和ANPPF2与3月份气温呈负相关关系;而灌木半灌木功能群ANPPF1和ANPPF2与3月份降水呈负相关关系。在大针茅草原群落,禾草功能群ANPPF1与5月份最高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羊草草原群落ANPPC1和ANPPC3分别与11月份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大针茅草原群落ANPPC1与2和6月份月降水量间相关性显著,ANPP2与5月和11月份月平均最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4~9月份,1和4月份平均最低温度对群落ANPPC3起决定作用。 在羊草和大针茅草原群落,由方法一得到的群落水分利用效率、Shannon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方法二或方法三得到的相应的指数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方法二和方法三得到的值间差异不显著。群落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与相应估测方法的植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放牧条件下羊草或大针茅草原群落中的建群种羊草和大针茅在群落中的相对地上生物量较围栏内的相应植物种群的降低,而糙隐子草种群在群落中的比例上升。不同的放牧管理条件下,群落中植物种群地上现存量的季节动态发生变化。群落的植物组成及植物种群地上生物量在群落中总生物量的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利用遥感来估测地上净初级生产力时,分别低估了羊草和大针茅草原ANPP 52%和27%。 DNDC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地上生物量,通过敏感性分析表明降水是草原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在降水量增加或降低至日降水的30%时,模拟的地上生物量显著地高于或低于实测地上生物量值。在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47mm的情况下,随着土壤粘粒含量的增加,地上生物量逐渐降低,与北美草原一致。
Resumo:
The question of how amphibians can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when exposed to the sun in an oxygen-rich atmosphere is important and interesting, not only from an evolutionary viewpoint, but also as a primer for researchers interested in mammalian skin biology, in which such peptide systems for antioxidant defense are not well studied.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 antioxidant peptide named antioxidin-RL from frog (Odorrana livida) skin in this report supports the idea that a peptide antioxidant system may be a widespread antioxidant strategy among amphibian skins. Its ability to eliminate most of the 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fonic acid) radical tested within 2 s, which is much faster than the commercial antioxidant factor butylated hydroxytoluene, suggests that it has a potentially large impact on redox homeostasis in amphibian skins. Cys10 is proven to be responsible for its rapid radical scavenging function and tyrosines take part in the binding of antioxidin-RL to radicals according to ou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ssay. (C) 2010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sumo:
以15种限制性内切酶分析黑叶猴和灰叶猴种内及种间m+DNA多态。从各个样品中分别检出了41—50个酶切位点。综合15种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类型, 在2只黑叶猴和2只灰叶猴中分别检出了两种限制性类型, 并与其4个地理来源相对应。结合恒河猴和红面猴的资料, 构建了4种猴科动物的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 黑叶猴和灰叶猴种的分歧分别始于30和35万年以前, 两种叶猴的分离始于190万年以前, 猴亚科和疣猴亚科的分离应早于1100万年。叶猴属在中国的 扩散不是很晚才发生的。图2表2参15
Resumo:
1992年12月,1993年11月及1994年4-5月,对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外的数个工作点进行了鸟类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共记录鸟类190种。分析表明雀形目鸟类物种多样性状态尚佳,而非雀形目鸟类类群(科种)多样性及物种多样性状态均有恶化趋势。保护区内鸟类物种多样性状态明显较好。傣族墓葬地之龙山因依傍村落、农田及其地多种生境而具有相当丰富的鸟类物种多样性,是保护鸟类物种多样性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Resumo:
细胞膜流动性通常是指膜脂质的流动性。神经细胞膜功能的正常进行要求膜脂质保持适宜的流动状 态。膜流动性改变将导致膜电位、离子通透性、跨膜物质运输、信号转导等一系列改变。老年动物及阿尔茨海 默氏病(AD) 患者脑神经细胞膜流动性显著降低, 主要与自由基增多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神经细胞钙平衡 失调有关, 此外, 还与其脑内神经元上的受体密度、β- 淀粉样蛋白沉积有关。促智药(吡咯烷酮类、人参皂 甙、银杏叶提取物EGb761) 能明显增强老年动物及AD 患者脑神经细胞膜的流动性。
Resumo:
森林认证是缓解全球森林退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森林经营认证和森林产品认证。森林认证将影响到世界森林资源、各国林业发展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森林认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家政策和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只有利用系统理论,才能更好分析论证在中国特定条件下的森林认证系统;在系统思想指导下,找出我国森林认证的关键要素、主要子系统和最优结构,才能发挥森林认证体系的最佳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