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resultados para Floral organogenesi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小檗科是毛茛类的核心成员之一,属于较原始的被子植物类群。目前有关该科在毛茛类的系统位置还没有一致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它与毛茛科有密切关系,属于本目中较原始的一支;另一些学者则根据小檗科与罂粟科在心皮结构上的相似性提出它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并可能在毛茛类中处于较高的演化水平上。小檗科的范畴与科内系统至今仍存在着较大争论。自本世纪初以来已有若干系统发表,其中有的采取广义小檗科的概念,而有的则分别成立2-4个科。在生殖结构演化方面,有关小檗科植物花的一些形态学本质,如花基数、蜜腺来源、心皮性质等仍有待揭示。因此,有必要对该科的结构、分化和系统发育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首次报导了小檗科9属植物的花部形态发生、10属植物胚胎发育、9属植物的种皮纹饰和八角莲属与桃儿七属的rbcL基因全序列。并综合已有的研究资料,对小檗科的系统学问题进行了讨论。主要实验结果及结论如下: 1花部形态发生 小檗科植物典型花部形态为三数轮列、雄蕊与花瓣对生、单生心皮、侧生胎座。花器官发育的独特性状包括雄蕊与花瓣以共同原基方式发生;心皮原基环形、周缘组织等速向上发育而建成瓶状心皮,不形成腹缝线。我们认为,三基数在小檗科植物中可能是共同起源的,为典型轮列花;花瓣(蜜腺叶)来源于花瓣一雄蕊共同原基,而小檗属、十大功劳属、兰山草属花瓣上的小囊状蜜腺是其本身的附属结构,与雄蕊无关;雄蕊与花瓣对生来源于雄蕊一花瓣共同原基的发生方式;小檗科的心皮发生方式在毛茛类中是独特的,它不同于Hell (1981,198 3)描述的囊状心皮. 2胚胎学 小檗科植物的主要胚胎学性状有:腺质绒毡层,药室内壁带状加厚,2细胞花粉粒,胚珠具双珠被、厚珠心,珠孔由内外珠被组成,直线型大孢子4分体,蓼型、稀待宵草型(红毛七属)或葱型(桃儿七属)胚囊,反足细胞宿存,核型胚乳,柳叶草型或茄型胚胎发生。根据小檗科各属植物的胚胎学与种皮表面雕纹性状的分化,小檗科可以划分为:南天竹属,小檗属一十大功劳属,红毛七属一牡丹草属一狮足草属,山荷叶属一八角莲属一桃儿七属一足叶草属,淫羊藿属一鲜黄连属5个属群。说明胚胎学性状对揭示本科植物属间及属群间系统关系有较大的价值。 3分子数据 利用本研究测得的八角莲属、桃儿七属rbcL基因序列,结合从GenBank中得到的小檗科其他9属、毛茛科(4属)、防己科(2属)和木通科(1属)的rbcL序列,用PAUP软件进行分支分析。支持广义小檗科是单系类群的观点;.山荷叶属、八角莲属和桃儿七属构成的分支得到Bootstrap分析的完全支持(100%),3属植物是科内的一个自然类群;具x=6染色体基数的草本属间存在密切关系(90%);十大功劳属与兰山草属近缘(73%);南天竹属与红毛七属可能有一定联系(53%)。 4系统排列 广义小檗科(17属)为一单系类群得到本研究所获得的花形态发生、胚胎学和分子证据支持;综合各学科的研究结果提出小檗科分5族系统的建议.其系统排列为:1).南天竹族,含南天竹属1属.2).小檗族,分小檗亚族(小檗属、十大功劳属)和兰山草亚族(草本的兰山草属),共3属.3).狮足草族,含红毛七属、狮足草属和牡丹草属3属。4).足叶草族,分足叶草亚族(足叶草属、八角莲属与桃儿七属)和山荷叶亚族(山荷叶属),共4属.5).淫羊藿族,分淫羊藿亚族(淫羊藿属、 Vancou ver ia、Jef fersonia、鲜黄连属与Bongardia)和裸花草亚族(裸花草属),共6属。 5系统位置 根据小檗科花形态发生的独特性状,如心皮瓶状发育、雄蕊一花瓣以共同原基发生、二者对生、花药瓣裂和分子系统学的结果,以及据已有资料比较,小檗科在毛茛目中的特征较独特,与毛茛科的关系较远。支持小檗科提升为目的处理。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传统的低等金缕梅类包含7个科,即领春木科(Eupteleaceae)、昆栏树科(Trochodendraceae)、水青树科(Tetracentraceae)、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折扇叶科(Myrothamnaceae)、悬铃木科(Platanaceae)和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这些科之间的谱系关系以及金缕梅科内部的谱系关系是研究被子植物系统和进化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现有的和本研究中产生的分子和发育学资料的分析来对这些谱系问题进行探讨,希望使我们对这些类群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本研究测定了包括连香树科、领春木科、悬铃木科、水青树科和金缕梅科内所有亚科代表共计14个种的rbcL基因,matK基因和18S-26S核核糖体(n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序列,并结合原有资料对所有低等金缕梅类(除非洲分布的折扇叶科)及其相近类群进行了分支分析。主要结论包括;传统低等金缕梅类是一个复系类群;金缕梅科也是一个复系类群;ITS序列分析支持将连香树科包含在金缕梅科内,但是,rbcL资料和matK资料不支持将连香树科包含在金缕梅科内。本研究支持金缕梅科内6个亚科的分类系统,即将其分为阿丁枫亚科(Altingioideae)、红花荷亚科(Rhodoleioideae)、马蹄荷亚科(Exbucklandioideae)、壳菜果亚科(Mytilarioideae)、双花木亚科(Disanthoideae)和金缕梅亚科(Hamamelidoideae),但壳菜果亚科的山桐柴属(Chunia)应置于马蹄荷亚科内。 本研究首次描述和报道了金缕梅科5个亚科6个种的花的形态发生。通过对本研究发现的新证据和文献中记载的资料分析表明金缕梅科的花发育的特征无明显的共同式样。从本研究提供的花发育资料得出的值得注意的结论是红花荷属在金缕梅科中的亚科地位得到支持。对牛鼻栓(Fortunearia sinensis Rehd. et Wils.)的花发育研究表明其花性分化在发育晚期才出现。 本文首次对显脉红荷(Rhodoleia henryi Tong)的胚胎学进行了研究。尽管红花荷属是金缕梅科内适应鸟传粉的特化类群,但其胚胎学的特征与金缕梅科其它植物并无明显区别。因此,本研究不支持红花荷属独立成科而支持其在金缕梅科内的亚科地位。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千里光族是菊科中最大的一个族,约含有120属3400多种,全世界分布。千里光族的族下分类与系统发育一直是菊科研究中的难点。Jeffrey&Chen(1984)和千里光亚族(7属)。自此以后,有关东亚款冬亚族的范畴、亚族内各属的系统位置与亲缘关系就成了千里光族系统学研究中争论的焦点,至今仍未有定论。陈艺(1997)在东亚款冬亚族内发表假橐吾属新属。根据Jeffrey&Chen(1984)的概念,东亚款冬亚族现含13属。东亚款冬亚族目前存在的系统学问题主要有:(1)毛冠菊属是否与款冬亚族内的款冬属及蜂斗菜属近缘;(2)狗舌草亚族所辖3属是否是款冬亚族的自然成员;(3)东亚款冬亚族13属的系统位置及其亲缘关系;(4)东亚款冬亚族的影响范畴。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发现新的系统学证据为主要目的,较为全面地研究了东亚款冬亚族及其相关类群的外部形态学,首次报道了18属45种植物的花部微观性状,19属64种105个居群的核形态学特征,10属15种植物花粉壁的超薄结构及13属28种植物花粉的外壁纹饰,3种植物的胚胎发育和6种植物的ITS基因序列;并对所获得的证据进行了比较与综合分支分析。根据所获系统学资料,对东亚款冬亚族的上述系统学问题进行了讨论。主要实验结果及结论总结如下。 1. 外部形态 较为全面地观察与分析了东亚款冬亚族及其相关类群外部形态性状及其演化趋势,指出根状茎分枝方式、幼叶出土性状、花部茎基部叶是否宿存、叶柄是否纤维状宿存、花序托空心或实心、花药基部结构等不被以前作者重视或忽视的形态学性状可能具有重要的系统学价值。外部形态上,毛冠菊属与千里光族内的千里光属与款冬属等类群没有亲缘关系,而与紫菀族存在一定的渊源;狗舌草亚族则介于千里光亚族和款冬亚族之间;东亚款冬亚族13属可依据外部形态划分为6个属群。 2. 花部微观性状 东亚款冬亚族及其相关类群的花部微观性状主要包括:花药顶端不育组织、花药药室内壁、花药基部、花药领、花柱分枝顶端、花柱毛被、花柱分枝内表面构型、果柄细胞列数等。花部微观性状研究表明:毛冠菊属似乎应作为紫菀族中的一个孤立属;狗舌草亚族在某些衍征上与千里光亚族接近,而它的原始性状则类似于款冬亚族;根据花部微观性状对东亚款冬亚族的13个属划分出的自然属群与形态性状分析所得结果基本一致。 3. 核形态学 毛冠菊属的染色体基数为x=9,与紫菀族相同:而与千里光族和旋覆花族的染色体x=10存在显著的区别。狗舌草亚族中新发现2n=24、60、72三个染色体数目,亚族内染色体基数之间的演化关系不清楚,利用染色体基数来探讨狗舌草亚族所辖属的系统位置和属间关系仍还比较困难。东亚款冬亚族的染色体基数主要有x=30、29、28、27、26;款冬亚族中普遍存在的染色体基数x=30可能有3种来源;核型可分为2A、3A、2B三大类型,虽然三种类型之间的染色体基数(x=30)有可能是不同起源的,但从整个千里光族来看,3A、2B应是较进化的类型。根据核形态学特征,东亚款冬亚族可分为款冬型、蟹甲草型和大吴风草型三类。在蟹甲草型染色体进化支上,存在染色体的非整倍性下降趋势。东亚款冬亚族存在的种内多倍性可能与不同的生境有关。 4. 花粉学 通过对东亚款冬亚族及其相关类群的花粉壁超微结构与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花粉壁超微结构存在“千里光型”和“向日葵型”两种类型。扫描电镜下,花粉外壁均为刺状纹饰,但在刺的长短、刺部是否膨大、刺基膨大上的纹饰以及刺基之间的纹饰等方面存在差别。毛冠菊属的花粉性状组合支持将其置于紫菀族中。狗舌草亚族的花粉性状与款冬亚族的有些属相似。款冬亚族各属的花粉生状组合所划分的属群与形态学、核形态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5. 胚胎学 款冬、掌裂橐吾和珠毛蟹甲草共同拥有药壁发育双子叶型;绒毡层发育属“The Comos bipinnatus”型;成熟花粉为3细胞型;单珠被,薄珠心,倒生胚珠;具发育相似的珠被绒毡层:胚橐发育4孢子型等胚胎学特征,但它们在胚囊发育方式、反足细胞数目、发殖物候上还存在区别。三属代表植物的胚胎学研究支持将它们作为同一亚族的成员。 6. 分子数据 利用本研究测得的华千里光属4种、狗舌草属1种和大吴风草属的ITS-1和ITS-2基因序列,结合从Genbank中得出的千里光族5属8种植物得ITS序列,用PAUP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染色体基数、花粉超微结构、叶型和叶脉等性状在ITS分支图上存在趋同进化;华千里光属和狗舌草属不是单系群。并讨论了一些分类群的亲缘关系。 7. 分支分析 选择东亚款冬亚族和狗舌草亚族各属的代表种作为终端代表类群进行分支分析;分支分析表明染色体基数、与头状花序有关的性状、叶型及叶脉等性状存在较多的平行与逆转进化,而根状茎分枝类型、花部微观性状以及花粉性状则表现出较大的一致性。根据分支结果,作者认为应建立包括狗舌草亚族在内的广义东亚款冬亚族。 8. 系统学 毛冠菊属的性状组合支持将其置于紫菀族,排除在千里光族之外。广义东亚款冬亚族可分为7个属群:蟹甲草属群(包括蟹甲草属,华蟹甲草属,小蟹甲草属,兔儿伞属,蟹甲木属)、毛柱菊属群(毛柱菊属)、橐吾属群(包括橐吾属,垂头菊属,假橐吾属)、狗舌草属群(狗舌草属,华千里光属,羽叶千里光属)、多榔菊属群(多榔菊属)、大吴风草属群(大吴风草属)、款冬属群(款冬属,蜂斗菜属)。总结与讨论了各属群的系统位置、亲缘关系与存在的分类学问题。描述了华千里光属1新种。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五味子属隶属于木兰亚纲八角目五味子科,全属共15种,呈东亚一北美间断分布,东亚是其分布中心。五味子科因花部器官数目多而不定,螺旋状排列等特征,被确认为原始多心皮类的一员,与八角科、木兰科、Winteraceae等有亲缘关系。同时,因为它具有一些特化的性状,如具3沟或异极6沟型花粉、花单性,而常被视为木兰亚纲中进化水平较高的类群。然而,近年来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显示,五味子科是被子植物最基部的分支之一。这使得该科成为解决原始被子植物起源与演化问题的重要类群之一,而倍受关注。中国是五味子属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论述了该属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作者重点从花发育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对该类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现了一些重要的新的性状,为该类群的系统发育分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 借助于扫描电镜,对全属成熟雄花的6种变异类型的代表种,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花形态建成的观察和分析。首次发现该属雄花形态建成的式样有3类,并分别将之命名为柱托型、平托型和球托型,它们的主要特征如下:柱托型在花发育的全过程里,花托部分保持柱状,雄蕊始终螺旋状排列;平托型的花原端在分化出雄蕊原基后,向上的生长减弱而侧向的生长增强,最终形成扁平五边形的花托,雄蕊先螺旋状排列后轮状排列:球托型的雄蕊原基仍是螺旋状向顶发生,但与此同时,雄花花托部分球形膨大,并逐渐在雄蕊着生处产生浅凹和孔穴。显然,这3种式样在花形态发生的早前期相一致,而在雄蕊原基萌动后并开始分化时,它们之间发生分异,导致成熟雄花的形态显著不同。作者认为,雄花形态式样反映了五味子属系统发育的渊源,柱托型是原始类型,平托型和球托型是衍生类型,它们可能在系统发育的较早期就已分异,各自朝不同的方向演化。根据这一新的证据,将五味子属分成3亚属:大花五味子亚属、五味子亚属和团蕊五味子亚属。它们雄花的形态发生式样分别为柱托型、平托型和球托型。还发现在雄花的形态发生同为柱托型的类群中,大花五味子群和少蕊五味子群的雄蕊在成熟时,药室由初始时位于药隔两侧的位置逐渐外转至药隔的背面或侧背面,造成开裂时呈外向或外侧向纵裂:而华中五味子群的雄蕊成熟后,药室仍位于药隔的两侧面,呈侧向纵裂。 南五味子属是五味子属最近缘的类群,以南五味子为代表种,进行了雄花形态发生的研究,该种雄花的形态建成式样属于柱托型,但又不同于五味子属的柱托型,其主要的区别表现在南五味子的雄蕊在成熟时变成轮状排列,该特征使它似乎界于大花五味子群和五味子群之间,呈过渡类型。因而,对于传统分类学中,依据果实的形态将五味子科划分为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需要重新审视。 2. 根据对花形态发生的观察和分析,文章提出五味子属中雄花形态发生式样为柱托型的大花五味子亚属是最原始的类群,而具平托型和球托型式样的类群演化程度都相对较高。五味子属雄花的演化趋势主要表现在花托从柱状向扁平状和球状演化:雄蕊数目由多数变为少数并最终向定数演化:雄蕊群由螺旋状排列向轮状排列演化。有性生殖过程中的传粉习性可能是导致五味子属雄花形态产生变异的原因。在白垩纪,鞘翅目昆虫仍是最主要的传粉媒介,它们在起到传粉作用的同时,也对植物的花器官造成严重损害。五味子属植物的祖先类群为了适应这种传粉习性,采取了不同的策略。雄花花托柱状,雄蕊螺旋状排列的类群,以多数雄蕊保证传粉得以完成:而在雄蕊数目少的类群中,则补偿性地增大花器官的营养组织部分,达到保护花药的目的。 关于五味子属植物单性花的性质,常被认为是较进化的性状。本研究结果显示,雄花中未出现雌性部分的残存,雌花中也未出现雄性部分的痕迹。因此,在形态上,五味子属表现出完全单性的特征。作者认为,五味子属的单性花性质不同于由两性花退化所形成的单性花,它可能反映了被子植物祖先类群花的另一种演化路线。 另外,作者通过对五味子属雌花形态发生的研究,比较和分析了诸多原始被子植物类群心皮的形态及其发生过程,赞成Endress认为离生多心皮类中既有对折心皮,也有囊状心皮,它们在原始类群中并存的观点。五味子属植物雌花的形态较一致,心皮在原基腹面基部的活动不明显,成熟心皮具明显的腹缝,腹缝两侧形成柱头脊,在类型上属于对折型心皮,体现了该属的原始性。 3. 作者选取了核基因组的rrs区和叶绿体基因组的trnL-F区,对五昧子属的10个种(代表了全部雄花类型)和南五味子属的4个种(分属2个组)以及作为外类群的华中八角,首次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从代表不同基因组的两个片段得到的分支图非常一致,都显示出:a) 五味子属的类群分别聚在3个不同的支上,并且这3个支完全对应于花形态发生的3种式样:b) 南五味子属的成员与五味子群聚在一起并得到Bootstrap分析很高的支持率,说明它们可能是单系的。该结果支持基于花形态发生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作者认为过去的分类中,将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分割成两个属可能是不妥当的,值得深入研究。 4. 通过花发育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合其它方面的资料,作者认为传统分类依据果实形态划分成的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可能都不是严格的单系类群。南五味子属的类群与五味子属中雄花花托为扁平五边形的类群显示出有很强的相关性。将两个属共同处理,分为3个亚属,似较适宜。由于尚需对南五味子属扩大取样研究,目前暂不对它进行处理。本文仅对传统意义上的五味子属的系统处理如下: 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 亚属1大花五味子亚属 Subgen.1 Pleiostema (Smith)Law 组1大花五味子组 Sect.1 PleiostemaSmith 组2华中五味子组 Sec.2 Sinoschisandra(Law)Liu 组3少蕊五味子组 Secc.3 Maximowiczia(Rupr.)Nakai 亚属2五味子亚属 Subgen.2 Schismxtm 亚属3团蕊五味子亚属 Subgen.3 Sphaerostema(Bl.)Law 5. 五味子科(或包括南五味子属在内的广义五味子属)现代分布格局显示,中国华中、华东和西南至印度支那北部的地域是该类群的多样性中心,而在整个分布区的外围,则零星散布着一些演化水平较高的类群。因此,五味子科很可能是在东亚大陆起源、分化后,往四周扩散。通过白令陆桥或欧美大陆到达北美:受第四纪冰川影响,形成东亚一北美间断分布。在东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的分布也都是扩散的结果。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采用来自三个基因组——叶绿体、线粒体和核基因组的六个DNA序列片段,对壳斗目的系统发育进行了重建,主要探讨了壳斗目八个科的科间系统演化关系及不同基因系统树间存在冲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问题,进一步选用核光敏色素PHYC基因序列对杨梅科在壳斗目中的系统位置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在对壳斗目开展大量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同时,还对胡桃科化香树属Platycarya的花形态发生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扫描电镜观察,讨论了胡桃科单性花的起源和演化问题。主要内容包括: 1 基于四个叶绿体DNA序列的分析 以金缕梅属Hamamelis 和朴树属Celtis 为外类群,对壳斗目几乎所有属的代表共31种植物的trnL-F、matK、rbcL和atpB 序列进行了测定,通过四个序列单独和联合分析,得到如下结果:除rbcL基因树由于信息位点少而分辨率较低之外,壳斗目各科作为单系类群在各种分析中都得到了较强的bootstrap(BS)支持。壳斗目的八个科分为三支:南青冈科Nothofagaceae是基部分支;壳斗科Fagaceae接着分出;核心高等金缕梅类 (core “higher” hamamelids) 聚为一支, 这三支也都得到了强支持。基于不同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主要区别在于对核心高等金缕梅类六个科,即第三支内部分支关系分辨的不同。在trnL-F树上核心高等金缕梅类又分成两个亚支,一亚支是木麻黄科Casuarinaceae-(桦木科Betulaceae-核果桦科Ticodendraceae),另一亚支是杨梅科Myricaceae-(胡桃科Juglandaceae-马尾树科Rhoipteleaceae);matK树上,杨梅科则与前一亚支,即木麻黄科和桦木科聚在了一起;atpB树上杨梅科又成了其他所有核心高等金缕梅类的姐妹群;基于四序列联合分析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基本上与matK基因树一致。胡桃科和马尾树科的亲缘关系在对不同序列的分析中都得到了较强的支持,但对杨梅科的聚类,支持率都很弱。 2 基于线粒体matR基因序列的分析 除南青冈科作为其他所有壳斗目类群的姐妹群得到强支持外,其余的壳斗目的科间系统发育关系都未得到很好的分辨。最简约树的严格一致树显示杨梅科和木麻黄科聚在一起得到的BS支持不强,另外桦木科和核果桦科,壳斗科和马尾树科分别聚在一起,但得到的支持都未超过50%。 3 基于核核糖体18S rDNA序列的分析 在18S rRNA基因最简约树的严格一致树上,壳斗目被分为两支,一支由壳斗科和南青冈科组成,另一支由核心高等金缕梅类组成,BS支持率均不高。核心高等金缕梅类又分成两个亚支,桦木科,核果桦科和木麻黄科组成的亚支得到了较强的支持,由胡桃科、马尾树科和杨梅科组成的另一亚支得到了更强的BS支持。胡桃科和桦木科的单系性都得到了分辨,虽然BS支持率不高。 4 六个DNA序列的联合分析 通过对六个DNA序列的单独和联合分析,探讨了引起基因树间拓扑结构冲突的可能原因。分别用MP法、NJ法和贝叶斯推论对壳斗目进行了系统发育重建,联合分析提供了分辨率最好、支持率最高的壳斗目谱系关系图: 1、 南青冈科是壳斗目其余类群的姐妹群;2、各科的单系性得到很好支持;3、壳斗科是核心高等金缕梅类的姐妹群;4、核心高等金缕梅类分为两个亚支,一亚支包含桦木科、核果桦科和木麻黄科;另一亚支由胡桃科、马尾树科和杨梅科组成,杨梅科是胡桃科和马尾树科的姐妹群,这一亚支的BS支持率仍然很弱。胡桃科和壳斗科的属间关系未得到很好分辨,多数分支的BS支持率和后验概率值都不高。 5 基于核PHYC基因序列证据对杨梅科系统位置的分析 用壳斗科的栎属Quercus和南青冈科的南青冈属Nothofagus做外类群,核心高等金缕梅类分为两支。桦木科和木麻黄科聚在一起,胡桃科和马尾树科为姐妹群再与杨梅科构成一支,这两个分支都得到很强的BS支持。核基因分析支持六个序列联合分析对核心高等金缕梅类各科间关系的分辨。 6 化香树的花器官发生 在扫描电镜下系统地研究了柔荑花序类植物化香树的雄花、雌花和两性花的发生和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该植物雄花和两性花中小苞片和花被片缺乏;雄蕊轮状发生,成熟阶段雄蕊的不规则排列是由于花托的延伸且和苞片的基部融合后造成的;雌花中存在环状的花被片结构但极度退化,雌花两侧的小苞片和花被片的侧面部分构成小坚果的翅;化香树的两性花向心发生,雄蕊先发生,然后雌蕊发生。胡桃科中的单性花是由两性花退化而来。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如下: 1第一次用来自不同基因组的多个DNA 序列探讨了壳斗目八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取样包括了所有科的几乎所有的属;所得到的系统树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置信度。主要结论是壳斗目的八个科分为三支,南青冈科是最基部的分支,壳斗科做为核心高等金缕梅类的姐妹群第二个分出,核心高等金缕梅类聚在一起,并进一步分为两个亚支:第一亚支包括桦木科、核果桦科和木麻黄科;另一亚支则由胡桃科、马尾树科和杨梅科组成,杨梅科是胡桃科和马尾树科的姐妹群。 2用核光敏色素PHYC基因较好的解决了杨梅科的系统位置,尽管造成杨梅科在叶绿体基因树和核基因树上具有不同系统位置的原因尚需要进一步探讨。在PHYC基因树上桦木科和木麻黄科聚在一起,胡桃科和马尾树科为姐妹群再与杨梅科构成一支,这两个分支都得到很强的支持。 3首次在壳斗目植物中用扫描电镜观察到了雄花的发生过程和两性花的发生方式,澄清了在化香树属植物中关于雄蕊排列方式、花被式样、以及果翅来源等问题的疑惑或争论。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模式植物金鱼草中的花对称性分子发育与遗传学研究揭示出相关调控基因在花对称性形成过程中的功能和表达式样及其相互作用机制,但被子植物中花对称性的繁杂多样远非模式植物的表达模式所能概括。因此,我们选择车前科和苦苣苔科中与金鱼草较近缘的典型类群地黄属和非洲紫罗兰属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它们在花对称性形成方面区别于金鱼草的不同式样,开展这些类群中花对称性主控基因CYCLOIDEA(CYC)类基因的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该研究旨在探讨CYC 类基因的功能和表达式样的变化在进化上的内在联系。 地黄花对称性基因的进化发育研究结果显示,地黄中CYC 类基因RgCYC 的表达模式与CYC 基因在金鱼草中和McCYC 基因在Mohavea 中的表达模式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 RgCYC 基因在近轴雄蕊预期发生位置表皮细胞下的强烈表达与地黄近轴雄蕊的缺失密切相关。转录因子中的氨基酸替代所导致蛋白质功能的改变使RgCYC 基因对细胞周期基因cyclin D3b 抑制作用的增强可能是地黄中近轴雄蕊原基发生过程被彻底阻断的主要原因。由此看来,CYC 类基因的作用不仅导致近轴花器官生长缓慢或退化,而且可能与自然类群中花近轴器官丢失的现象有关。其次,同McCYC 基因在Mohavea 中的表达模式相似,RgCYC 基因的表达也从近轴雄蕊延伸到了两侧雄蕊,但是并没有强烈地抑制两侧雄蕊的发育,仅仅使得两侧雄蕊短于远轴雄蕊从而在地黄中形成二强雄蕊。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RgCYC 基因的表达与McCYC 基因的表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所造成的,并显示地黄中二强雄蕊的形成机制和金鱼草完全不同。第三,RgCYC 基因在近轴花冠裂片的表达没有象CYC 在金鱼草中一样明显促进它们的生长。此外,近轴花冠裂片明显的自身对称性显示在地黄中RgCYC 基因在两侧对称性形成方面可能单独对近轴花器官进行调控。地黄中RgCYC 基因的表达模式反映了广义唇形目中从五数花到四数花进化过程的一种新的进化机制。 两侧对称花向次生辐射对称花的反演进化机制在花对称性进化发育研究中倍受关注。我们在苦苣苔科中选择非洲紫罗兰栽培品种作为研究材料,通过 mTAIL-PCR 分别在两侧对称花和辐射对称花的栽培品种中分离出了包含完整的 ORF 的CYC 类基因:SiCYC1A 和SiCYC1B。这两个基因的完整序列在DNA 水平的相似性为88%,均包含了完整的TCP domain, R domain 和 5’ 端区段。令人意外的是SiCYC1A 和SiCYC1B 这两个基因的DNA 序列在两侧和辐射对称花品种中均完全一致。根据对导致辐射对称花产生机制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在这两个栽培品种中的SiCYC1A 和 SiCYC1B 基因可能存在着某一共同的调节因子对其进行调控。其可能途径是该调节因子同时调控SiCYC1A 和 SiCYC1B 基因,这一共同的调节因子的改变导致了SiCYC1A 和 SiCYC1B 基因部分或完全失去功能,从而使两侧对称花转变为辐射对称花。 崖白菜属的花部器官发生研究显示其花萼和花冠裂片的发生顺序与毛地黄族和婆婆纳族相似,花冠裂片早期生长的迟滞和花冠裂片折叠式样介于毛地黄族和婆婆纳族之间。但是,近轴雄蕊的发育缺失完全不同于毛地黄族中的其它类群。对地黄属和崖白菜属以及它们近缘类群的ITS 或trnL-F 序列所构建的系统树的分析显示,地黄属和崖白菜属呈姊妹群。然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并不支持传统系统学和个体发育研究对这两个属科级系统位置的认识。毛地黄属与婆婆纳属和车前属构成一个单系分支,而地黄属与崖白菜属则形成另外一个独立的分支,并与泡桐属与透骨草科所形成的分支首先聚在一支。因此,毛地黄族可能并不是一个单系类群,地黄属和崖白菜属的科级系统位置可能需要重新考虑。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最近的一系列分子系统发育分析一致认定睡莲目为3 个最早的被子植物谱系( 即包括Amborellaceae 、睡莲目和一个由八角目、Trimeniaceae 、 Austrobaileyaceae 组成的分支在内的ANITA)之一,这些研究结果和新近发现的早白垩世时期的睡莲类植物花化石的记录,支持过去长期认为睡莲目代表原始类群的观点。作为睡莲目组成之一的睡莲科,虽然在被子植物分类系统中一直处于关键的核心的系统发育位置,但对于这个科的生殖生物学和生殖形态学的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对睡莲科的王莲属、萍蓬草属和睡莲属的花的生物学、 Nuphar microphylla 的胚胎学、睡莲科的花粉形态学、睡莲科的胚珠和种子的发育形态学、以及睡莲科的柱头的形态解剖学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 本文所研究的睡莲科植物的花都具有开花生物钟的特性,在开花时期花器官的开放和闭合呈现有规律的运动。睡莲科的有些种植物(如睡莲属的一些种)的花是白天开放晚上闭合,而另外一些种(如王莲属)的花却是晚上开放白天闭合。睡莲科的不同物种的花的开花天数不同,一般是2 到数天。花大多是雌性先熟的,通常从开花的第二天开始释放花粉。睡莲科的不同属植物在开花时间,花的气味,花的颜色,各种花器官的形状和功能,以及传粉者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克鲁兹王莲的花具有大型的,单生的,多数花器官,花器官呈现有规律的开放和闭合运动,雌性先熟,能散发强烈气味,能够改变颜色,温度发生变化等特征。作者认为这些特征是高度特化的,它们适应于昆虫传粉。对Nuphar microphylla 的花的生物学研究支持Lippok 等人的观点:在任何居群,蝇、蜜蜂和甲虫对传粉贡献的相对大小更多地取决于这些昆虫的相对丰富度和可替换食物的多少,而不是取决于旧世界与新世界的萍蓬草属植物之间的雄蕊长度的差异。 本研究首次在Nuphar microphylla 中发现了一种新的4 细胞5 核雌配子体(具有1 个卵细胞,2 个助细胞和1 个具有2 个单倍体核的中央细胞)类型,这种雌配子体通过受精作用将产生三倍体的胚乳。作者认为这种雌配子体可能是最小的性功能单位,代表着被子植物的祖征。 睡莲科是一个具有多形态花粉的科,花粉沟有远极单槽和环槽两种类型。当前研究建议萍蓬草属的远极单槽花粉在睡莲科中是最原始类型。花粉形态学研究支持睡莲科是一个原始类群的观点。在所观察的睡莲科植物中,内珠被都作为一圈圆形的突起被产生,而外珠被是半圆形的,稍后形成兜状,在珠柄的凹面侧没有外珠被。在印度红睡莲、埃及白睡莲、墨西哥黄睡莲、芡实、以及克鲁兹王莲的胚珠的发育后期,珠柄的凹面侧产生不同长度的外珠被,所以它们成熟胚珠的外珠被为杯状。作者认为睡莲科的兜状的外珠被是原始的,杯状的外珠被是进化的。睡莲科的柱头形态高度多样化。睡莲属的柱头表面分布有许多拥挤的多细胞的乳头,萍蓬草属和芡实属的柱头是分泌性的,柱头表面具有单细胞乳突。王莲属柱头表面形成许多不规则的隆起。柱头形态学研究支持睡莲属和Ondinea 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的观点。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花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花的发育取决于一个复杂的涉及到多个基因和过程的调控体系,因此花的起源和多样化过程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这个调控体系的进化过程。所以,要全面地理解花和被子植物的起源和多样化,就必须研究花发育基因的功能和进化。 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是基部被子植物的代表类群之一。与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模式植物(如真双子叶植物中的拟南芥、金鱼草和矮牵牛等,和单子叶植物中的水稻和玉米等)相比,该科植物的花比较简单。花被以及雄蕊或雌蕊的丢失使得该科一些类群(如草珊瑚属Sarcandra和金粟兰属Chloranthus)具有被子植物中最简单的两性花(仅含一枚雄蕊和一枚雌蕊),而另一些类群(如Ascarina和雪香兰属Hedyosmum)具有了被子植物中最简单的单性花(雄花仅由一枚雄蕊、雌花由一枚雌蕊构成)。因此,对金粟兰科植物中花发育基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花的起源和早期分化机制,还将为认识花部构造简单化的机制提供资料。 本研究以金粟兰(Chloranthus spicatus)为研究材料,从它的花和花序中分离得到了六个可能与花被的发生和发育有关的MADS-box基因,分析了它们的序列结构、系统发育关系、表达式样和进化中所受到的选择压力,探讨了金粟兰花发育和花被缺失的分子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包括: 1. 构建了金粟兰的花和花序的cDNA文库。构建工作使用了Clontech公司的SMART试剂盒,并采用其中的LD PCR方法,还使用了Stratagene公司的包装蛋白。该文库的初始滴度大约为5 × 106 pfu,重组率大约是90%, 插入片断几乎均大于0.5 kb。因此该文库质量优良,为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2. 从金粟兰的花中分离出了CsAP1、CsAP1a、CsAP1b、CsAP1c、CsAP3和CsSEP3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它们都是MIKCc型MADS-box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CsAP1、CsAP1a、CsAP1b和CsAP1c与AP1/SQUA类基因聚在一起,而CsAP3和CsSEP3分别与AP3/DEF类和SEP1/2/3/4类基因聚在一起。CsAP1b和CsAP1c可能与CsAP1a互为复制本。但是二者在序列上有异常之处,因此可能只有CsAP1a具有功能。从序列上看CsAP1和CsSEP3能够正常行使功能。CsAP3的C末端出现了一个由鸟嘌呤到胸腺嘧啶的点突变,因此paleoAP3基序不完整,这可能影响了它的功能。 3. 用原位杂交的方法分析了CsAP1、CsAP3和CsSEP3的表达式样。CsAP1在穗状花序分生组织(包括苞片原基)、花原基、雄蕊和心皮原基、雄蕊裂片、花粉囊、胚珠、珠被和胚囊中表达。CsAP3在穗状花序分生组织中不表达,在花原基上发生雄蕊的位置开始表达,进而在雄蕊原基、雄蕊药隔裂片和花粉囊中表达,却不在心皮原基和心皮上表达。CsSEP3在穗状花序分生组织中也不表达,而在花原基、雄蕊原基、药隔裂片、花粉囊、心皮原基和胚珠中表达。CsAP1的表达模式反映了A功能基因决定花分生组织特性的原始作用;CsAP3的表达模式体现了B功能基因在雄性器官中的固有表达,反映了该类基因在两性器官分化中的原始作用;CsSEP3的表达模式反映了E功能基因提供成花背景(floral context)的作用。 4. 分析了已知的金粟兰的花发育相关基因受到的选择压力。同大多数近缘同源基因相比,CsAP1、CsAP3、CsPI、CsAG1受到负选择并且其强度没有明显差异;CsAG2和CsSEP3受到了更强的负选择;CsAP1a则受到减轻了的负选择。该结果表明除了CsAP1a之外,其它基因的功能可能没有改变。 5. 综上所述,在无花被的金粟兰中,仍然存在着与花被发育相关的基因,并且它们的功能没有改变,这充分反映了花发育ABC模型的保守性。金粟兰中花被的缺失可能与这些基因的下游基因有关,也可能与其它途径相关。CsAP1的复制以及CsAP3的末端突变可能是花被缺失之后的结果,而不是花被缺失的原因。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花是被子植物最关键的创新(innovation)性状。在被子植物的不同类群中,其形态多种多样,尤其以基部真双子叶植物的花形态最为丰富。大量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在核心真双子叶植物起源之前,几个与花发育相关的MADS-box基因亚家族均发生了大尺度的基因重复事件。因此,在被子植物的不同物种中,花发育相关基因的组成并不相同,并且它们经历了不同的进化历史,这意味着这些基因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调控花的发育。基部真双子叶植物,作为基部被子植物和核心真双子叶植物之间的过渡类群,对于我们理解被子植物花的进化,揭示核心真双子叶植物花的起源以及基部真双子叶植物花多样性分化的分子机制非常重要。本文以基部真双子叶植物三叶木通为研究材料,着重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 1. 花器官发生过程的观察。三叶木通的花为雌雄同序的单性花。而且,根据成熟花的形态,三叶木通的雌花和雄花都只有一轮花被器官,即三个花瓣状的萼片。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表明:1)在花器官的发生和发育过程中,在萼片和雄蕊原基之间,确实没有花瓣原基或另一轮萼片原基发生。2)雌花和雄花都是以两性花的方式发生发育的。3)单性花是由于在花发育的最后阶段,雌花中雄蕊或者雄花中心皮的退化而产生的。 2. 花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应用5’/3’ RACE的方法,我们从三叶木通不同发育阶段的混合花芽中共分离到九个与花发育相关的MADS-box基因: AktFL1、AktFL2、AktAP3_1、AktAP3_2、AktAP3_3、AktPI、AktAG1、AktAG2和AktSEP3。 3. A类MADS-box基因的进化。由于A类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序列结构的改变,再加上取样的限制,使得A类基因间的进化历史一直不能被很好的理解。因此,本文对A类基因的研究从构建该基因亚家族的系统发育树开始。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扩大在基部真双子叶植物和被子植物其它重要类群的取样,我们的系统发育树基本上反映了现存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2)核心真双子叶植物的A类基因由三个分支组成:euFUL、euAP1和AGL79,它们是通过发生在核心真双子叶植物起源之前的两次几乎同时的基因重复事件产生的。3)在基部真双子叶植物中,山龙眼目、毛茛目和黄杨科的A类基因各形成一支。而且,在这些类群内,发生了多次小尺度的独立的基因重复事件。4)来自单子叶植物的FUL-like基因明显地构成一个单系,并且包括三个分支:OsAMDS14、OsMADS15和OsMADS18。它们是由于两次不连续的基因重复事件产生的。5)不同类型的A类基因产物在C末端拥有不同的保守基元。6)从基因组结构上看,所有的A类基因都拥有八个外显子和七个内含子。7)通过对三叶木通中两个FUL-like型基因(AktFL1和AktFL2)表达式样的观察,我们发现它们在叶原基和发育早期的花原基以及发育着的花器官中都有表达。此外,A类基因表达式样的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被子植物中该类基因的祖先可能具有广泛的功能,既在营养器官中表达又在生殖器官中表达 。 4. B类基因表达式样的保守性和多样性。通过对B类基因的系统发育和表达式样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三叶木通中的三个paleoAP3基因是通过两次基因重复事件产生的。2)在木通科或木通属内,PI型基因并没有发生基因重复事件。3)RT-PCR结果表明,AktAP3_1在雌花中的表达量比雄花中高,而AktAP3_2则在雄花中的表达量比雌花中高。AktAP3_3和AktPI在雌花和雄花中的表达水平相似。4)原位杂交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在发育着的雄蕊和心皮中表达。此外,AktAP3_3和AktPI还在萼片中表达,可能参与花瓣状萼片的发育。 5. 三叶木通C/D和E类基因的序列结构和表达分析。通过序列结构分析,我们发现,与其它被子植物AG同源基因编码的MADS-domain蛋白一样,AktAG1和AktAG2在MADS结构域的N末端都拥有一段氨基酸序列的延伸,AktAG1为20个氨基酸;AktAG2为7个氨基酸。原位杂交分析表明AktAG1和AktAG2主要在发育着的雄蕊和心皮中表达,说明它们具有决定生殖器官发育这一保守的功能。 AktSEP3属于AGL9型的E类基因。该基因在所有花器官中都有表达,说明和其它被子植物的E类基因一样,AktSEP3在三叶木通中对于所有花器官的发育都是必需的。 6. 各类MADS-domain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我们首次对三叶木通中上述MADS-domain蛋白间的作用方式进行了研究。酵母双杂交结果表明:1)AktSEP3的C末端具有转录激活功能。2)三个AktAP3蛋白与AktPI蛋白都能够形成异源二聚体,但是它们之间的作用能力并不相同。3)AktSEP3蛋白可以与AktFL1、AktPI、AktAG1和AktAG2形成异源二聚体,充分体现了E类基因产物作用式样的保守性。4)AktFL1与AktPI、AktSEP3和AktAG2也能形成异源二聚体,这与核心真双子叶植物的euFUL型蛋白在作用式样上是非常相似的。 综合以上结果,我们探讨了三叶木通花发育的分子机制。在三叶木通的三轮花器官中,与拟南芥等模式植物相似的是:E类(AktSEP3)基因在每一轮花器官中都起作用;此外,A类(AktFL1)和B类(AktAP3_3和AktPI)基因在花瓣状的萼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类似于拟南芥的第二轮;B类(AktAP3_1、AktAP3_2、AktAP3_3和AktPI)和C/D类(AktAG1和AktAG2)基因在雄蕊的发育过程中起作用;C/D类(AktAG1和AktAG2)基因对心皮的发育起作用。与拟 南芥等模式植物不同的是:1)虽然原位杂交分析表明,AktFL1、AktAP3_3、AktPI和AktSEP3都在花瓣状的萼片中有 不同程度的表达,但是它们的蛋白质产物AktFL1与AktSEP3和AktAP3_3与AktPI都只能形成较弱的异源二聚体。而 且,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在三叶木通中没有找到euAP1型的A类基因,只有两个FUL-like型的A类基因。它们的功能 与核心真双子叶植物中的euFUL型基因相似。因此,AktFL1很可能与其它调控因子共同作用负责花分生组织的形成;AktFL1/AktAG2则可能在花发育的后期起作用。那么,三叶木通花瓣状萼片的发育是否需要AktFL1/AktSEP3和 AktAP3_3/AktPI的参与,还是另有其它转录因子的参与,仍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2)虽然在三叶木通中,雄蕊的发 育同样需要B、C/D和E类基因的参与,但是由于小尺度的基因重复事件,在该物种中只拥有三个paleoAP3型基因,而没有euAP3型基因。而且,由于复制拷贝间的亚功能化,AktAP3_1/AktPI主要参与雌花的发育过程;而AktAP3_2/AktPI主要参与雄花的发育过程。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模式植物金鱼草的花对称性分子发育及遗传学研究揭示了花对称性的相关调控基因在花发育过程种的表达模式和功能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机制。然而,被子植物的花对称性丰富多样,远非模式植物的模式所能概括。根据目前的研究我们选择苦苣苔科马铃苣苔属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种大叶石上莲开展控制花对称性的几个关键基因的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初步探讨这些基因的表达模式和功能以及它们与花对称性进化的联系。 RT-PCR实验结果显示,在大叶石上莲中花对称性基因ObCYC, ObRAD, ObDIV与它们的同源基因CYC, RAD, DIV在金鱼草中的表达模式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意味着这些基因的功能及相互作用也有所不同。首先,大叶石上莲的ObCYC1C基因的表达与金鱼草的CYC基因相似,结合花形态比较认为ObCYC1C基因在花器官近轴区域的表达抑制了背部花器官的发育,在构建大叶石上莲微弱的两侧对称花过程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 其它的几个ObCYC基因有着完全不同于CYC的表达模式,ObCYC1D的表达延伸到了花腹部区域而ObCYC2A在花发育中期和晚期没有表达,这意味着它们可能具有除控制花对称性之外的功能; 另一个特殊的现象是ObCYC2B因为在可读框架中一个终止子的提前出现而失去了功能。其次,ObRAD, ObDIV的表达与RAD, DIV的表达差异也极为明显,通过系统树和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发现ObRAD, ObDIV与RAD, DIV的保守功能区序列存在明显的不同,而ObRAD, ObDIV与BlRAD, BlDIV的保守区很相似,这与它们的花对称性以及基因的表达模式相对映,同时也说明了保守功能区具有极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显示了大叶石上莲中的花对称性基因的表达模式和功能与模式植物金鱼草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开展更深入的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将有助于揭示花对称性基因的分子进化及其与花对称性表型进化的关系。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花两侧对称性的获得是由多次独立的进化事件而完成。在被子植物进化过程中,花两侧对称性在植物的适应辐射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在模式植物金鱼草中,CYCLOIDEA(CYC)是控制花对称性的关键基因。近年来,CYC 基因的同源基因已经在多个类群中被分离出来,并开展了CYC 类基因的分子进化及其与花对称性表型进化相关关系的研究。 泡桐属是模式植物金鱼草的一个近缘类群,我们从泡桐属的毛泡桐中分离出了CYC基因的两个同源基因,分别命名为PtCYC1 和PtCYC2 。组织特异性RT-PCR显示他们的表达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 毛泡桐中PtCYC1 基因的表达模式与 CYC 基因在金鱼草中和 McCYC 基因在M. confertiflora 中的表达模式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和RgCYC 在地黄(Rehmannia)中的表达模式十分相似。PtCYC1 基因在近轴区域的强烈表达可能与毛泡桐近轴雄蕊的缺失有关。 尽管PtCYC1和M. confertiflora 中的McCYC 基因均从近轴雄蕊延伸到了两侧雄蕊,但PtCYC1 基因的后期表达较弱。因此,毛泡桐中的两侧雄蕊的发育并没有像M. confertiflora 中的两侧雄蕊受到强烈的抑制而成为退化雄蕊,仅仅使得两侧雄蕊短于两个远轴雄蕊从而在毛泡桐中形成二强雄蕊。地黄属和泡桐属两侧对称花的显著特征是缺乏近轴雄蕊。PtCYC1 和RgCYC基因的表达模式的高度一致显示出近轴雄蕊的缺失可能和CYC类基因的强烈表达有关。十分有趣的是毛泡桐中PtCYC2 基因在各个区域均没有表达。对于PtCYC2 基因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花是被子植物区别于其它植物大类群的最重要的特征,其形态多种多样。花的发育取决于一个复杂的涉及到多个基因和过程的调控体系,因此花的起源和多样化过程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这个调控体系的进化过程。在被子植物的不同物种中,花发育相关基因的组成并不相同,且经历了不同的进化历史,这意味着这些基因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调控花的发育。相对于核心真双子叶植物相对稳定的花形态结构而言,基部被子植物的花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因此,对基部被子植物花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被子植物花的进化非常重要。 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是基部被子植物的代表类群之一。与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模式植物相比,花被、雄蕊或雌蕊的缺失,使得该科植物的花比较简单。因此对该科植物中花发育基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花的起源以及花多样性分化的分子机制,还将为认识花部构造简单化的机制提供资料。本文以金粟兰(Chloranthus spicatus)为实验材料,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 1.花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 应用5’/3’RACE的方法,我们从金粟兰不同发育阶段的混合花芽中克隆到了与花发育相关的MADS-box基因:CsPI、CsAG1和CsAG2。 2. 两个A类MADS-box基因表达式样的对比分析 在营养分生组织向生殖分生组织的转变中,花原基的形成,以及随后雄蕊、心皮、花粉、胚珠和胚囊的发育中,CsAP1-1和 CsAP1-2基因均表达。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在花发育成熟期,CsAP1-1在外珠被也有表达,而CsAP1-2在外珠被处没有表达,而只在内珠被处表达。这一结果反映了基因重复事件发生后,两个基因在功能上也有了一些分化。 3. B类基因功能的保守性和多样性 通过转基因实验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对B类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方式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金粟兰CsAP3基因的C末端的点突变所造成的paleoAP3基元的部分缺失对该基因的功能没有决定性的影响;2)金粟兰paleoAP3型基因CsAP3所编码蛋白的C末端以及paleoAP3基元,与拟南芥euAP3型基因AtAP3所编码蛋白的C末端以及euAP3基元没有功能上的不同;3)金粟兰paleoAP3型基因CsAP3与拟南芥euAP3型基因AtAP3 的主要功能存在一定差异,前者主要参与雄蕊形成,而后者既参与雄蕊的形成也参与花瓣的形成; 4)CsPI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可以与AP3类蛋白相互作用进而影响花瓣的形成,因此该基因在功能上是保守的。 4. 金粟兰CsAG1基因的序列结构和功能分析 通过序列结构分析发现,CsAG1属于C类基因,具有保守的AG I基元和AG II基元。过量表达实验分析表明CsAG1的功能与A类基因的功能是相拮抗的。 5. 各类MADS-domain蛋白间的相互作用 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我们首次对金粟兰中各类MADS-domain蛋白间的作用方式进行了研究。酵母双杂交结果表明:1)C末端的完整性对于MADS-domain蛋白二聚体的形成没有影响; 2)去掉M区的CsAP3蛋白与CsPI蛋白都能够形成异源二聚体,同时它们又可以各自形成同源二聚体; 3)E类蛋白既可以和A类或C类基因产物相互作用,也可以同AP3和PI型蛋白相互作用,充分体现了E类基因产物作用式样的保守性; 4)金粟兰中,FUL-like型基因所编码的蛋白CsAP1-1与CsSEP3和CsAG1也能形成异源二聚体,这与核心真双子叶植物的euFUL型蛋白在作用式样上是非常相似的。然而,金粟兰CsAP1-1蛋白不能形成同源二聚体。 综合以上结果发现,在无花被的金粟兰中,仍然存在着A、B、C/D、E类花发育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的功能与核心真双子叶植物中同类基因的相比,有些是保守的,比如CsPI基因可以参与花被的形成;但也有一些是不同的,比如CsAP3基因主要参与雄蕊形成而非花被形成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被子植物花器官的发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调控过程,不同植物中的调控机理及进化历程可能是不同的。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被子植物中,花对称性进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两侧对称向次生辐射对称的演化。唇形目是被子植物中以两侧对称花为主的类群,次生辐射对称花频繁发生。然而在分子发育水平上,除了模式植物金鱼草(Antirrhinum majus)和少数其他种外,从两侧对称花向次生辐射对称花演化的机制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未被探索的领域。 在金鱼草和柳川鱼(Linaria vulgaris)中,腹部化反常整齐花的形成各自是由于CYC和LCYC的沉默所引起,这些基因沉默分别是由于转座子插入和DNA广泛甲基化所导致。在豆科(legumes)中,辐射对称花的形成是由于legCYC基因在所有五个花瓣均有表达,这相似于金鱼草中CYC基因同源异位表达所形成的背部化辐射对称花。然而,自然界中起源于不同的两侧对称花支系的许多次生辐射对称花好像并不是因为简单的花对称性基因功能丢失或者获得。因此,以模式植物突变体表型特征的分子机制作为研究出发点,通过对自然发生的次生辐射对称花进行详细研究探讨,有可能揭示两侧对称花向次生辐射对称花转变的新的演化途径,包括花对称性发育过程中不同基因的参与以及他们的表达在时间上的变化等。 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是唇形目(Lamiales sensu lato)其他类群的姊妹群, 以较弱的两侧对称花为特征,并拥有相当数量的次生辐射对称花种类;该科所拥有的辐射对称花属在唇形目所有科中占的比例最大。在苦苣苔科中,五数苣苔(Bournea leiophylla)是次生辐射对称花类群中具有两侧对称痕迹的代表类群,其花的发育过程显示出五数苣苔花经历了由花器官发育早期的两侧对称向成熟时期辐射对称的形态转变。这种发育模式暗示着五数苣苔的花可能起源于一个两侧对称花祖先;五数苣苔中控制花背腹非对称性的CYC类基因应该是有功能的,至少在花发育的早期是这样的。由于苦苣苔科和婆婆纳科(Veronicaceae)(金鱼草属于婆婆纳科)亲缘关系较近,而且CYC类基因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导致背部雄蕊退化;因此五数苣苔中辐射对称花的形成很可能既不是由于CYC类基因失去,也不是因为CYC-类基因功能获得延伸或加强所致。在五数苣苔花发育过程中,从早期的两侧对称到成熟花的辐射对称的发育转变可能牵涉到TCP和MYB基因家族成员相互调节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改变。因此,五数苣苔是探讨被子植物中次生辐射对称花新的进化途径的一个理想的候选材料。针对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五数苣苔花进行了以下实验研究: 1 花器官发生过程的观察 成熟的五数苣苔花是辐射对称花,但是对花发育过程中花原基电镜扫描结果表明:在花器官起始和发育的早期,五数苣苔花是显著的两侧对称;但是随着进一步发育,这种两侧对称性逐步减弱,最后形成具有微弱两侧对称性痕迹的辐射对称花。 2 花对称性基因的克隆 我们应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了五数苣苔花对称性同源基因:BlDIV1、BlDIV2和BlRAD的翻译区全序列及其上下游非翻译区,得到了BlCYC1的3‘端翻译区和非翻译区序列。为了确定这些基因内含子的有无和位置,我们也从DNA中得到了相应同源基因的DNA序列,并且补全了BlCYC1的5‘端序列。同时也克隆到了一个没有在mRNA中得到的CYC同源基因BlCYC2。在该实验中我们第一次在金鱼草以外的类群中克隆得到了DIV和RAD的同源基因。 3 序列比较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运用不同的比较软件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工具对五数苣苔的花对称性基因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五数苣苔各种类型的花对称性基因和金鱼草的花对称基因在序列上是高度同源的,在分子系统发育上是非常近缘的。暗示着五数苣苔花对称性基因和金鱼草花对称性基因功能上的同源性。 4 花对称称性基因表达模式的分析 我们第一次运用组织原位杂交和RT-PCR技术对在金鱼草以外类群中所有已知类型花对称性同源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五数苣苔花对称性基因的表达模式在花发育的早期类似于金鱼草;但是早期以后,BlCYC1和BlRAD被负调节,BlDIV的表达特异地在每个花瓣侧部边缘表达;这种表达结果和花的形态发生过程有很好的吻合。 上述研究表明:和金鱼草花对称基因的表达模式相比,五数苣苔三种类型花对称性基因在花发育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模式发生了改变;并且这种表达模式变化和五数苣苔花对称性由发育起始时期的两侧对称向成熟时期的辐射对称的转变是相互关联的。五数苣苔具有两侧对称性痕迹的辐射对称花和其他类群辐射对称花的比较显示:在五数苣苔中发育早期的两侧对称性应该是两侧对称性的遗迹;这是由于BlCYC1和BlRAD基因早期表达的保守性造成的。我们的结果揭示了一个新的花对称性演化路径:在花发育过程中,被CYC-like基因推动的RAD和DIV同源基因之间相互调节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是花对称性从两侧对称向辐射对称转变或演化的基础;我们的发现还预示着:在一个调节网络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一个预先存在的两侧对称发育程序的修饰调节可能在被子植物次生辐射对称花多样性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花对称性,作为花器官的一个基本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征,它的进化发育过程,越来越吸引着科学家们的注意力。次生辐射对称花的形成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在分子发育水平上,除了模式植物金鱼草(Antirrhinum majus)和少数其他种外,次生辐射对称花演化的机制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未被探索的领域。 在金鱼草和柳穿鱼(Linaria vulgaris)中,腹部化反常整齐花的形成各自是由CYC和LCYC基因沉默所致,二者基因沉默分别是由于转座子的插入和DNA广泛甲基化所导致;而在豆科(legumes)中,辐射对称花的形成是由于legCYC基因在五个花瓣上都有表达,这种情况和金鱼草中CYC基因同源异位表达所形成的背部化辐射对称花相似。然而,自然起源的两侧对称花支系中的次生辐射对称花的形成似乎并不是简单的花对称性基因功能丢失或获得。自然形成的次生辐射对称花究竟可能经历了怎样的进化途径?对此,我们选择了广义唇形目(Lamiales sensu lato)中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植物——四数苣苔(Bouenea sinensi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和模式植物金鱼草的突变体中花对称性基因表达特征比较,结合其近缘种——五数苣苔(Bournea leiophylla)中DIVARICATA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达特征,试图揭示苦苣苔科中可能的两侧对称向次生辐射对称花转变的新的演化途径,以及在这种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可能的器官丢失或融合现象。 四数苣苔和五数苣苔同属于苦苣苔亚科(Cyrtandroideae)苦苣苔族(Trib.Ramondeae Eritsch)中的四数苣苔属(Bournea Oliv)。该属仅仅有两个种——四数苣苔和五数苣苔,它们都是次生辐射对称花类群中的典型代表,而且两者花发育过程都显示出了由腹部向背部顺序发生和生长的特征。然而和五数苣苔相比,四数苣苔花瓣和雄蕊数目分别少了一枚,拥有四枚花瓣(背部花瓣两枚、两侧花瓣两枚)和四枚雄蕊(背部雄蕊一枚、两侧雄蕊两枚、腹部雄蕊一枚)。从形态特征比较来看,很有可能是四数苣苔在次生辐射对称花形成的过程中,发生了腹部花瓣的丢失和两枚腹部雄蕊愈合成了一枚较大的腹部雄蕊。那么,我们推测在四数苣苔次生辐射对称花形成过程中,花对称性基因即CYC类和DIV类基因在分子水平上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和四数苣苔中次生辐射对称花的形成有关。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开展了对四数苣苔中花对称性基因——BsCYCLOIDEA、BsDIVARICATA、BsRADALIS以及BsCYCLIND3四个基因共9个拷贝进行了在花组织中表达模式研究。我们在四数苣苔中共分离到了五个拷贝的CYC类基因,分别命名为BsCYC1C-1、BsCYC1C-2、BsCYC1D、BsCYC2A、BsCYC2B。这五个拷贝在保守的TCP区和R区保持了高度的同源性。BsDIV的两个拷贝BsDIV1、BsDIV2也是如此,在保守的两个区domain I、domain II,尤其是在那些螺旋和环结构处,保守性相当高。组织原位杂交结果显示,BsDIV在四数苣苔中的表达非常特别,在金鱼草和五数苣苔中该类基因的表达分两个不同时期,即早期表达和晚期特异性表达,BsDIV在四数苣苔中似乎没有早期表达模式或者在很早期就已经进入到了晚期的表达模式。它在四个花瓣的两侧边缘和四个雄蕊上均等表达,而且这种表达持续时间相对比较长。组织原位杂交结果也得到了RT-PCR结果的支持。有趣的是BsRAD的RT-PCR结果显示,BsRAD在晚期花瓣上只在背部表达,但是在雄蕊上的表达却和金鱼草中AmRAD在背部区域表达不同,它的表达从背部延伸到了两侧和腹部。BsRAD在花器官的第二轮和第三轮的表达显然发生了分化。这种现象可能暗示着BsRAD功能发生了分化。BsRAD和BsDIV在腹部雄蕊上精细的时间空间调控关系可能正是导致腹部雄蕊愈合的原因。RT-PCR结果并没有检测到BsCYC2在晚期花上的表达。原位杂交结果显示BsCYC2在第8期以后表达就基本消失了,从而验证了RT-PCR结果。BsCYC2在早期花原基和早期花器官上都是均匀表达,但在表达消失之前,它在花瓣裂片和花冠筒的分界处则有表达信号,BsCYC2可能和调控花冠筒高度有关。根据Almeida 和 Galego(2002)所说,花冠筒高度的改变依赖于CYC 、DIV基因和其它非主动生长决定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BsCYC1C晚期的RT-PCR结果显示它在背部花瓣、背部雄蕊和两侧雄蕊上均有表达信号,但在腹部花瓣和雄蕊上则没有表达信号,这似乎和四数苣苔由腹部向背部顺序发育的形态特征相符合,说明BsCYC1C可能起到了抑制背部花瓣和背部雄蕊生长的作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被子植物菊亚纲原始类群的花为辐射对称花,伴随着适应性进化和传粉者的专性化,两侧对称花随之出现并快速进化和多样化。与花对称性相关的基因首先在模式植物金鱼草中被分离出来,它们包括TCP 基因家族的两个基因Cycloidea(CYC)和Dichotama(DICH),MYB 基因家族的两个基因Radialis(RAD)和Divaricata(DIV)。模式植物金鱼草的分子发育与遗传学研究初步揭示出在花对称性形成过程中相关调控基因的功能、表达模式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金鱼草花中CYC 和DICH 基因只在背部表达,控制背部属性。DIV基因早期在所有部位表达,但只影响腹部属性。CYC 和DICH 通过激活与DIV具有颉抗作用的RAD 基因在背部的表达来抑制DIV 基因在背部的作用从而构建了金鱼草的两侧对称花。但是,被子植物繁杂多样的花对称性远非一种模式植物所能概括。此外,被子植物花对称性的演化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要全面了解被子植物花对称性的起源、多样化及其背后的决定机制,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不同类群中花对称性相关基因的功能变化和进化式样。 苦苣苔科(Gesneriaceae)与金鱼草所属的车前科(Plantaginaceae)同属于菊亚纲的广义唇形目。研究表明广义唇形目的祖先已经具有了两侧对称花,苦苣苔科是广义唇形目的基部类群,具有与唇形目两侧对称花早期分化相关的各种两侧对称花类型。因此,在苦苣苔科选择两侧对称花代表类群开展花对称性的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十分有助于探讨苦苣苔科花对称性基因在两侧对称花类群的调控进化,从而揭示广义唇形目基部类群花对称性的进化发育模式。我们选择苦苣苔科两侧对称花类群烟叶唇柱苣苔(Chirita heterotricha)为主要研究材料。烟叶唇柱苣苔是苦苣苔科两侧对称性比较强烈的类群,主要体现在其只有腹部两枚雄蕊能育,背部和侧部雄蕊均败育,与金鱼草的近亲沙漠幽灵花(Mohaveae confertiflora)的形态类似。在沙漠幽灵花中CYC 类基因的表达从背部延伸到了侧部,但是在烟叶唇柱苣苔中是否遵循同一模式还是存在其他途径这是我们的主要研究目的。此外,我们发现在烟叶唇柱苣苔花序的顶花中偶尔会发生腹部化的辐射对称突变花。在金鱼草和柳穿鱼中,CYC 类基因的失活导致了辐射对称突变花的产生,而在豆科植物Cadia purpurea 中,CYC 类基因的活性从背部延伸到了侧部和腹部,导致了辐射对称花的形成。烟叶唇柱苣苔中的情形则值得我们关注。再者,革叶粗筒苣苔(Briggisia mihieri)是烟叶唇柱苣苔的近缘类群,但它具有四枚能育雄蕊(侧部和腹部各两枚)。苦苣苔科两能育雄蕊类群被认为起源于四能育雄蕊类群。我们在烟叶唇柱苣苔野生型两侧对称花和辐射对称突变花中开展花对称性基因的表达模式研究,结合在革叶粗筒苣苔中的研究,试图揭示烟叶唇柱苣苔两雄蕊类两侧对称花形成的分子机制和进化发育途径。 本研究从烟叶唇柱苣苔中分离到4 个CYC 类基因(ChCYC1C,ChCYC1D,ChCYC2A,ChCYC2B),2 个DIV 类基因(ChDIV1,ChDIV2)和2 个RAD 类基因(ChRAD1,ChRAD2)。从革叶粗筒苣苔中分离到4 个CYC 类基因(BmCYC1C,BmCYC1D,BmCYC2A,BmCYC2B),2 个DIV 类基因(BmDIV1,BmDIV2)和1 个RAD 类基因(BmRAD1)。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它们均为花对称性基因。进一步的表达分析显示结果表明:(1)不同拷贝CYC 类基因的表达存在着分化,与其氨基酸序列的分化一致;烟叶唇柱苣苔的CYC 类基因表达从背部延伸到了侧部而革叶粗筒苣苔的CYC 类基因仅在背部表达,与它们的形态分化密切相关。(2)DIV 类基因在种内两个拷贝以及种间的表达无明显的分化,在花的各个部位都有表达。(3)烟叶唇柱苣苔两个拷贝的RAD 类基因的表达存在分化;两个种的同类RAD 类基因的表达也存在分化。这些花对称性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揭示了它们在烟叶唇柱苣苔和革叶粗筒苣苔两侧对称花形态建成以及二者花形态的演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对烟叶唇柱苣苔的辐射对称突变花进行了自交和F1 代培育,但是F1 代没有出现稳定的辐射对称突变株。我们从辐射对称突变花中分离到的CYC 类、DIV 类和RAD 类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野生型的完全一致。说明突变体的产生与序列变异无关。RT-PCR 分析表明突变花中CYC 类基因全部失活,而DIV 类基因和在腹部表达的RAD 类基因的表达信号有所增强,这与其腹部化辐射对称的形态相一致。这进一步证实了花对称性基因在烟叶唇柱苣苔花形态建成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