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 resultados para 147-895A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东灵山地区年均降水量659.7mm,单次降水以雨量小、雨强低的降水为主。水汽压(年均17.7mb)、相对湿度(年均66%)的季节变化呈现生长季高、冬季低的趋势。年均蒸发量1019.5mm;气温、风速、日照时间和水压与月蒸发量和日蒸量相关显著;气温、日照时间和水压分别在11-6月、7-8月和9-10月为决定蒸发量的首要因子。枯枝落叶层、土壤层湿度主要受前十日降水量和坡向影响。 植物体含水量生长季节较高,冬季较低;含水量随径级的增大而降低。六个灌木树种的平均含水量大小顺序为:毛榛(48.62%)最高荆条(36.32%)最低;七个乔木树种水分含量为油松,56.14%;蒙椴,54.19%;华北落叶松,52.91%;五角枫,43.64%;辽东栎,41.87%;棘皮桦,41.13%;大叶白腊,37.79%。几种植被类型的储水量为:辽东栎林,82.08mm;华北落叶松林,47.35mm;混交林,34.60mm;油松林,31.33mm;灌丛,12.40mm。各树种叶片日最低水势的季节均值为:辽东栎,-16.1bar;五角枫,-15.8bar;大叶白腊,-15.1bar;糠椴,-13.4bar;棘皮桦,-12.3bar;蒙椴,-12.2bar。叶片水势的日间变化均呈一“V”形曲线;光照在叶片水势的日间变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96年各树种平均单株树干茎流量为辽东栎,30.3mm(4.19%);华北落叶松,16.1mm(2.22%);油松,8.9mm(1.23%);棘皮桦,2.9mm(0.40%)。两个生长季各林分冠层的水量平衡为:辽东栎林,树干流茎量101.87mm(9.18%),穿透降水量823.08mm(74.15%),截留量185.05mm(16.67%);华北落叶松林,树干径流量66.88mm(6.03%),穿透降水量836.92mm(75.40%),截留量206.20mm(18.58);混交林,树干径流量50.13(4.52%),穿透降水量846.78mm(76.29%),截留量212.20mm(19.12%);油松林,树干径流量33.90mm(3.05%),穿透降水量934.88mm(84.22%),截留量141.22mm(12.72%)。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树干流茎量S与降水量P和前24小时降水量P_1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穿透降水量T与降水量P和最大雨强M正相关显著。附加截留量与降水时间成正比。 枯枝落叶层的生物量为:油松林,25.56t/hm~2;华北落叶松林20.01t/hm~2;辽东栎林,8.31t/hm~2;混交林,7.98t/hm~2。枯枝落叶层的平均实际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均以油松林最大,其次是华北落叶松林,而混交林和辽东栎林较低;枯枝落叶层的实际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的季节变化分别与前十日降水量P10成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枯枝落叶层的截留量为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辽东栎林>混交林;油松林(145.632mm和90.800mm)混交林(61.816mm和54.504mm)。油松林、辽东栎林、混交林和华北落叶松林去除枯枝落叶层后,土壤入渗量比对照平均降低100mm以上;表层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对照土壤下降了6.26、18.26、15.06和15.07个百分点。地表径流量分别增加了,辽东栎林34.299mm(603%)和15.816mm(525%);油松林14.593mm(732%)和10.584mm(1321%);混交林12.004mm(181%)和7.275mm(364%);华北落叶松林3.555mm(118%),3.275mm(229%)。96年生长季,各土壤流失量分别增加了:油松林172.751t/hm~2(124倍);辽东栎林836.500t/hm~2(119倍);混交林172.499t/hm~2(47倍);华北落叶松林11.557t/hm~2(11倍)。表层土壤容重分别增加了:油松林15.0%和20.6%,辽东栎林18.4%和28.2%,混交林11.5%和38.5%,华北落叶松林4.3%和17.1%。 0-60cm深度土壤容重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草地>灌丛>辽东栎林>油松林>混交林>华北落叶松林;而土壤孔隙度的大小顺序为华北落叶松林>混交林>油松林>辽东栎林>灌丛>草地。两个生长季为土壤实际储水量的均值:油松林,124.45mm,78.62mm;辽东栎林,131.23mm,87.72mm;混交林,180.41mm,113.90mm;华北落叶松林,165.53mm,127.95mm;灌丛,172.50mm,89.81mm;草地,152.92mm,89.59 mm分别比干旱年份97年高出45.83mm、43.51mm、51.63mm、37.58mm、82.69mm和63.33mm。两个生长季的地表径流量为草地,30.930mm(2.79%);灌丛,16.321mm(147%);油松林,2.911mm(0.26%);辽东栎林,8.703mm(0.78%);混交林,8.625mm(0.78%);华北落叶松林,4.447mm(0.40%)。油松林、混交林和华北落叶松林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P(mm)和最大雨强(mm/h)正相关显著;而辽东栎林、灌丛和草地的地表径流量则与降水量P(mm)、平均雨强Q(mm/hr)和最大雨强M(mm/hr)三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草地相比(1220.093kg/hm~2,100%),灌丛、辽东栎林、混交林、油松林和华北落叶松林96年生长季的土壤流失量分别降低了85.05%、94.26%、96.99%、98.86和99.14%。 降水量是影响小流域径流量时间变化的主要因素;南沟和马牙石沟96年的径流量分别是97年的8.19倍和7.87倍,而径流深(46.25mm,52.75mm)分别比97年(5.65mm,6.70mm)高出40.60mm和46.05mm。两个小流域由于面积的差异而使南沟两年的径流量分别比马牙石沟高出2773.136m~3(13.15%)和235.434m~3(8.79%)。96年和97年马牙石沟径流深比南沟高出6.5mm(14.05%)和1.05mm(18.58%)。在地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的东灵山地区,用0.010m~3/min/km~2/hr能较好地分割小流域的洪峰和基流。在五次暴雨水文曲线中,马牙石沟的快速径流量分别比南沟高出25.00%到143.33%。五次洪水水文响应R的平均值南沟为0.218%,马牙石沟为0.404%;与海洋性气候地区相比,东灵山地区小流域的R值要低一到两个数量级。马牙石沟洪峰流量Qp的平均值为418.772L/min要比南沟(281.191L/min)大48.9%。东灵山地区小流域的洪水径流过程可分为三种类型。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综述了全球碳循环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及国内外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理论、方法、最新进展及主要成果。根据碱液吸收法对大针茅草原整个生长季土壤呼吸和地表凋落物分解的CO2排放速率的测定结果,分析了大针茅草原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的CO2排放速率季节动态,并比较了二者对大针茅草原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共同的CO2排放量的贡献。探讨了大针茅草原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的CO2排放速率与各种生物因子、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及生物因子、环境因子对大针茅草原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的CO2排放速率的协同作用;建立了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的CO2释放速率与各种生物因子、环境因子及与它们的协同效应的回归模型。根据所建立的模型估算了大针茅草原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CO2年排放速率。最后,计算了大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各碳库的贮量及它们之间的流量,建立了大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初步评价了大针茅草原目前对于大气碳库的源汇功能。 本文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在整个观测期内,大针茅草原由土壤呼吸和地表凋落物分解的CO2排放速率的季节动态呈梯形曲线型,它在8月下旬达到最大值2.51gCm-2d-l; 2)大针茅草原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速率的CO2排放速率季节变化趋势与地上生物量,尤其是地上绿色生物量部分的季节动态有一‘定同步性;地表凋落物层有减缓土壤向大气排放CO2的作用; 3)建立了大针茅草原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速率的CO2排放速率y(gCm-2d-1)与绿色生物量x1(g)、降水量X2 (mm)的回归模型: Y= -1.556+0.0171 x+0.0169 X2 (当y≤1.5867时) Y= 0.6395 - 0.0059 x+0.0103 X2 (当y>1.5867时) 其相关系数r为0.9954。 4)根据建立的模型估算大针茅草原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C02年排放速率为367.81gCm-2Y-1; 5)大针茅草原目前对于大气碳库来说是一个碳汇,它每年从大气中净吸收C02速率平均为147.5gCm-2Y-1。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中国东北森林 - 草原样带(NECT)上的松嫩平原羊草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从影响羊草叶片光合作用的机理出发,基于羊草片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羊草群落小气候梯度以及羊草群落生物量等的野外动态观测,分析了羊草叶片的光合生理特性动态特征,建立了羊草叶片的光合作用机理模型,通过尺度化,发展了基于叶片生理特性的羊草群落生产力动态模型;并结合著名的草地生态系统模型—CENTURY模型探讨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羊草草地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 晴朗天气下羊草叶片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型曲线。 (2) 影响羊草叶片气孔导度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叶片与空气间的水汽压亏损以及空气温度。 (3) 影响羊草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是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空气CO2浓度及蒸腾速率。 (4) 对当前2类代表性气孔导度模型的验证表明,基于Jarvis模型所改建的气孔导度模型比依据Leuning改进的Ball模型所建立的气孔导度模型具有更好的模拟效果,并据此建立了适于羊草叶片的气孔导度模型: gs = PAR (-2.01Ta2 + 147.74Ta - 2321.11)/((444.62 + PAR) (-538.042 + VPD)) (5) 结合能量平衡方程和光合作用生化模型,建立了能够模拟羊草叶片CO2、水汽和热量交换的羊草叶片光合作用耦合模型。该模型有能力预测复杂的环境变化对羊草叶片净光合作用和气孔导度的影响。 (6) 通过尺度化(采用多层模式模拟冠层导度,大叶模式模拟光合作用),建立了羊草群落光合作用模型,结合植物群落的呼吸模型,估算了羊草群落的净第一性生产力,并与实测值及CENTURY模型模拟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叶片光合机理的群落生产力模型较CENTURY模型能更好地反映羊草群落的生产力动态。 (7) 基于CENTURY模型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对羊草草原可能影响的模拟表明,人类活动(割草和放牧)和气候变化都会明显影响羊草草原,但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更为显著,尤其是重牧将造成羊草草原土壤有机碳和群落生物量显著降低。因此,制定合理的放牧和割草措施对于维持草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芍药科芍药属植物,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因花朵硕大、花色丰富、花型齐全而显雍容华贵、富丽端庄,“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深受人民的喜爱。人们在欣赏牡丹的过程中,一方面为其艳丽多姿而赞叹,同时又为其自然花期较短且集中而遗憾,“弄花一年,看花十日”,因此,如何通过栽培等技术措施使牡丹连续开花,一直是牡丹研究者探索的重要课题。近年,在对牡丹栽培的系统研究中,发现不同牡丹品种的花芽分化类型(数量、梯度)直接影响其开花数量和开花次数。为了有效地利用不同类型的牡丹,选育出更多的丰花、同株可连续开花的品种,服务于牡丹的产业化生产,本试验对4个牡丹品种群的135个品种进行了同枝条芽数的统计分析及花芽分化梯度的划分,阐明了花芽分化类型与促成连续二次开花的关系。初步测定了具有促成连续二次开花习性的牡丹品种‘High Noon’不同芽位腋芽内源激素的含量,揭示了牡丹同株连续二次开花过程中不同芽位腋芽内源激素的生理变化规律,为解决牡丹同株花期短、不能同株连续开花的难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牡丹花芽分化类型与自然开花的关系 通过对135个牡丹品种花芽分化数量和梯度类型的调查,将同枝条的芽数聚类为少(3-4)、中等(5-7)、多(8-10)三类;将花芽分化梯度划分为小、中、大三种类型。芽数类型和花芽分化梯度类型均与品种群有一定的关系。中原品种群中90%的品种属于芽数少的类型,47%的品种属于分化梯度大的类型;日本品种群中73%的品种属于芽数中等的类型,52%的品种属于分化梯度中的类型;法国品种群和美国品种群品种调查数量较少,但大多数品种属于芽数中等的类型,分别占80%和44%,分化梯度小的品种分别占调查总数的40%和67%。绝大部分品种的腋花芽因在枝条上着生的位置不同而有明显的异质性,上部芽顶端优势强,萌动率和开花率均高,芽数多的品种中、下部芽在春天自然开花季节常处于休眠状态。 2、牡丹花芽分化类型与促成连续二次开花的关系 花芽分化数量的多少与梯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开花次数。花芽分化数量少、梯度大的品种不建议直接用于同株促成连续二次开花栽培;花芽分化数量中等或多、梯度小的品种可以实现同株促成连续二次开花,10个试验牡丹品种中的中原牡丹品种‘如花似玉(Ru Hua Si Yu)’和美国牡丹品种‘High Noon’具有同株连续二次开花能力,且二次开花率达75%以上,两次开花品质均优良。 3、‘High Noon’不同芽位腋芽内源激素与促成连续开花的关系 通过测定美国牡丹品种‘High Noon’同枝条不同芽位腋芽萌动前期、后期内源激素含量,结果表明:萌动后期不同芽位腋芽的GA3、IAA、ZRs含量增加,尤其1位芽、2位芽含量增加显著;萌动后期ABA含量则随着芽位自上而下增加显著,可能是导致下部芽继续保持休眠状态的主要原因;萌动后期下部芽的ABA/ZRs配比增幅较高,说明ABA/ZRs配比与芽的生长与休眠关系密切。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黑碳(BC)是生物质和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高度聚合的碳质混合物,包括木炭 (char/charcoal)和烟炱碳(soot)等形式。黑碳产生后大部分储存在燃烧原地,而烟炱碳 由于粒径较小,易进入大气,滞留一到数周后回到地表。部分土壤黑碳随河流和大气的搬 运作用进入海洋环境,主要汇集在海岸带沉积物中。由于黑碳涉及到气候变化、碳循环、 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等诸多问题而成为当前气候与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黑碳在环境介质 中比较稳定,因而可以较好的指示人类能源使用及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同时黑碳具有很 强的吸附性,能显著影响周围介质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等)的赋存状态和生态 毒理效应。 多环芳烃(PAHs)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苯环以稠环形式结合的芳香族化合物,主要 来源于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过程,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由于PAHs 具有潜在的致癌性、 致畸性和致突变性(“三致”效应)而在环境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另外由于具有主体的 同源性,PAHs 可以指示BC 的来源和环境过程。 海岸带沉积物是包括BC 和PAHs 在内的众多污染物在环境地球化学迁移过程中的主 要载体和归宿,由于受到陆地和海洋双重作用,海岸带对环境污染物尤其敏感。环渤海地 区是我国北方的社会经济中心,工业、农业和交通发达、人口稠密,污染严重。前人的研 究表明渤海湾的BC 和PAHs 污染程度明显高于我国其他海岸带,但受限制于采样区域和 样品数量,不能全面地反应BC 和PAHs 在渤海湾海岸带的分布状况及人类活动对海岸带 环境质量的影响。 本次研究在渤海湾海岸带潮间带、近海及主要入海河流系统布设了多条采样剖面,采 集表层沉积物样品85 个。首先,对国际上较为常用的化学热氧化法(CTO-375)处理沉积 物黑碳样品的方法进行了比对实验和优化,然后对全部样品进行黑碳分析;利用GC-MS 方法对样品中的PAHs(USEPA 的16 种优控物)进行了定量检测;对全部沉积物样品还进 行了粒度分析。 结果表明,该区域内黑碳的含量为0.09 到22.8 mg/g dw,其中,潮间带样品的BC 平 均含量为0.52 ± 0.39 mg/g dw,近海样品为0.84 ± 0.38 mg/g dw,河流样品(海河样品除外) 为1.88 ± 0.89 mg/g dw。BC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在潮间带、近海、河流区域分别为18.4 ± 8.3%、 14.5 ± 5.3%、14.2 ± 4.1%。潮间带黑碳存在明显的“北高南低”的趋势(以天津港码头和 海河为界),与近海和河流样品的BC 浓度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反映了BC 在海岸带的运移 扩散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河流输入可能是近岸沉积物BC 的主要来源。同时,潮间带沉积 物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北区细”(以粘土质粉砂主)而“南区粗”(以砂为主),反映了两个区 域不同的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可能是造成BC 浓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 摘要 II 多环芳烃的含量分布为33.1-7658.7 ng/g dw,其中,潮间带样品的PAHs 平均含量为 147.0 ng/g dw,近海样品为170.9 ng/g dw,河流样品(海河样品除外)为1228.5 ng/g dw。 主要成分均为三环和四环多环芳烃。PAHs 也呈现出了与BC 相似的“北高南低”的趋势, 多环芳烃与黑碳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两者相关性较好(R2=0.59),表明多环芳烃和黑碳的同 源性和继承性。运用比值法(菲/蒽,荧蒽/芘,低环/高环等)对多环芳烃的来源解析显示, 整个研究区域内多环芳烃主要为燃烧源。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Effects of morphine on acquisition and retrieval of memory have been proven in the avoidance paradigms. In present study, we used a two-trial recognition Y-maze to test the effects of acute morphine and morphine withdrawal on spatial recognition memory. T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Phylogeny of the specialized schizothoracine fishes (Teleostei: Cypriniformes: Cyprinidae). Zoological Studies 40(2). 147-157. To elucidat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specialized schizothoracine fishes, we used 41 variable osteological and exte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该文是在讨论生物系统中的非线性问题(刘次全等, 1992)的基础上, 进而讨论生物系统的对称性问题. 重点分析了生物系统在分子层次的对称性以及在生命进化和发展中对称性逐步破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