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 resultados para Lh
Resumo:
由于生长环境的特殊性,红树林及其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在化学类型和生物活性方面都具有多样性,因此对其代谢产物的研究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以菌丝体生物量、代谢产物量等指标及薄层色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抗菌活性测试等筛选手段对来源于我国海南红树植物的九株内生真菌在四种不同液体培养基上的静置发酵产物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从中选择了来源于半红树植物黄槿(Hibiscus tiliaceus)的内生真菌G2——赤散囊菌(Eurotium rubrum)进行了30 L规模发酵(采用PDB培养基)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生物活性评价。此外,本论文还对海南真红树植物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 Griff.)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并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二苯代苦味酰自由基(DPPH)清除活性的评价。 采用常规的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pTLC)、重结晶等分离手段,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综合运用现代波谱技术 (IR、UV、MS、1D-NMR 和 2D-NMR) 以及与标准品或文献比对鉴定单体化合物的结构。从G2菌丝体和发酵液的合并提取物中鉴定了45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13个为新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6个苯甲醛类化合物(ER1*~ER6*)、4个蒽醌类化合物(ER15*~ ER18*)和3个含吲哚的二酮哌嗪生物碱类化合物(ER27*~ER29*)。 对以上分离鉴定的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了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拒食杀虫活性、抗细菌活性以及体外细胞毒活性的初步评价。新化合物ER15*和三个已知化合物ER20、ER39和ER40都表现很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化合物ER15*还表现较好的拒食杀虫活性,而化合物ER5*和ER18*不但没有杀虫活性,反而能促进幼虫的生长。所测试的化合物只有ER15*和ER18*表现出微弱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所测试的化合物对A-549、HL-60和P-388细胞株均未表现出有意义的体外细胞毒活性。 从红海榄枝条的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29个化合物,其中2个为新化合物,包括1个三萜酯(RS1*)和1个黄烷醇类化合物(RS12*);另有1个三萜酯(RS5)和1个黄烷醇类化合物(RS11)作为新的天然产物被分离鉴定。 对从红海榄提取物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分离得到的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了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研究。黄烷醇类化合物RS16和RS17显示最强的活性。另外,实验结果说明黄烷醇类化合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与其分子中所含的羟基数目有一定关系,而且若芳香环上有多个邻位酚羟基,则该化合物的活性将增强。本论文实验结果为海南红海榄植物资源的利用提供了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方面的科学依据。
Resumo:
本论文采用DPPH(αα-二苯基-β-苦味酰自由基)自由基清除法和β-胡萝卜素-亚油酸氧化法对采自青岛沿海的28种海藻的粗提物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筛选,以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没食子酸(GA)和抗坏血酸(AscA)作为阳性对照。结果发现大多数海藻都表现了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其中,鸭毛藻Symphyocladia latiuscula的抗氧化活性最强。 鸭毛藻粗提物的乙酸乙酯相在两种方法中都表现了最强的抗氧化活性,乙酸乙酯相通过VLC被进一步分为7个组分(F1–F7)。其中F1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最强,而在β-胡萝卜素-亚油酸实验中F4的抗氧化活性最强。 另外,还测定了粗提物、各相和各组分的总酚含量和还原能力。其中28种海藻粗提物的总酚含量变化范围为0.10到8.00 mg没食子酸/g海藻干重,还原能力变化范围为0.07到11.60mg抗坏血酸/g海藻干重。统计分析发现,对于粗提物和各相,抗氧化活性和总酚含量以及和还原能力都存在很强的正相关。这些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分析抗氧化活性强的海藻,从而确定活性原理。 由于鸭毛藻的抗氧化活性最强,所以对它的化学成分做进一步的调查。采用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半制备HPLC及重结晶等手段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运用各种现代波谱技术(IR、UV、ESI-MS、EI-MS、FAB-MS、HR-FAB-MS、1D-NMR、2D-NMR等)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包括4个新化合物:化合物S1 1-(2,3,6-三溴-4,5-二羟基苄基)-四氢吡咯-2-酮、化合物S2 1,2-双(2,3,6-三溴-4,5-二羟基苯基)乙烷、化合物S3 6-(2,3,6-三溴-4,5-二羟基苄基)-2,5-二溴-3,4-二羟基苄甲醚和化合物S4 2,3,6-三溴-4,5-二羟基苄甲砜,以及5个已知化合物和10个首次从鸭毛藻中报道的化合物。 分离到的溴酚化合物S1-S10具有显著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其IC50值在8.1-24.7 µM之间,且它们的活性是BHT(IC50 = 81.8 µM)的3.3到10倍左右。初步的构-效关系研究发现,分子中的羟基数目与活性有直接关系。
Resumo:
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是海洋天然产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海洋真菌因其代谢可以产生大量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化合物,已经成为天然药物的重要来源。近来已经有许多关于海洋生物内生真菌的生理活性次生代谢的报道,为寻找发现新的药物先导化合物提供了可能。本论文对一株毛壳霉属海藻内生真菌Chaetomium sp和一株红树林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对其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生物活性筛选。 毛壳霉属海藻内生真菌Chaetomium sp.系从青岛近海采集的红藻多管藻Polysiphonia urceolate Grev中分离得到。红树林内生真菌Fs系从采自中国南海红树林植物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中分离得到。对这两株真菌分别进行了发酵培养,对真菌培养物的菌丝体和发酵液分别用甲醇和乙酸乙脂进行提取。将提取液经减压蒸干后经HPLC检测,两部分基本相同,合并进行化学分离。 对发酵提取物采用常规的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重结晶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得到单体化合物。利用各种现代波谱技术(IR、UV、EI-MS、FAB-MS、HR-ESI-MS、1H-NMR、13C-NMR、DEPT、1H-1H COSY、HMQC、HMBC等),结合甲醇解等化学转化方法鉴定了其中45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从Chaetomium sp分离鉴定了35个化合物,其中2个为新化合物,分别为化合物EN1 (命名为Chaetopyranin)、EN2 (命名为Chaetofuranin)。从Fs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1个为新化合物Fs1。 对大部分分离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新化合物EN1对3株细胞系SMMC-7721, HMEC和A-549具有中等细胞毒活性,IC50分别为28.5, 15.4, 39.1 μg/mL。同时一些已知化合物特别是苯甲醛类衍生物对A-549显示了较强的细胞毒活性,这些在以前文献中未见报道。
Resumo: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研究了海带(Laminaria japonica)水提取物中的活性物质,并研究了提取物对蔬菜促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第二部分对三列凹顶藻(Laurencia tristicha)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相进行了活性筛选和化学成分研究,并对其中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筛选。 第一部分主要以中国人工养殖的海带为原料,使用与海藻多糖生产相结合的提取技术并浓缩其中的有效成分。对浓缩提取物进行了蔬菜的农田效果实验,并对作物抗旱性能的增加、作物硝酸盐积累的减少、作物品质的改善、以及作物抵抗病毒病的能力等影响进行了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海藻浓缩提取物进行的农田效果实验表明:作物抗旱型相对含水量RWC值在92%~94%之间;病毒病的防治效果最高可达到91%;作物的品质有明显的改善,最重要的是首次发现海藻提取物有降低蔬菜中硝酸盐的含量(硝酸盐的含量是与有机蔬菜区别的重要指标之一)的作用。该部分研究工作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首次在国内外提出和采用与海藻多糖生产相结合的提取技术。该技术的应用不但减少了提取成本,使工业化生产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使我国的海藻工业生产可能实现高值化和开辟综合利用的新途径。(2)首次发现海藻中的小分子海藻多糖具有和细胞激动素、甜菜碱、植物生长素等活性物质同样的生物活性。 第二部分的研究是在查阅了大量的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红藻凹顶藻中化学成分研究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凹顶藻中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综述。该论文主要是通过对红藻三列凹顶藻的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相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和生物活性筛选以期能够发现具有药用前景的活性先导化合物。 为了寻找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我们对采自我国南海硇洲岛海域的红藻三列凹顶藻的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相进行了活性筛选。采用MTT法对其在KB细胞株、Bel-7402细胞株、PC-3M细胞株、MCF-7细胞株、Ketr-3细胞株模型上进行了细胞毒活性测试;采用酶模型对其进行了Na+,K+-ATPase的抑制活性测试;采用MTT法对其在犬主动脉血管模型上进行了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三列凹顶藻的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相对Na+,K+-ATPase和犬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利用正相和反相色谱、Sephadex LH-20色谱以及反相HPLC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从我国南海海域的红藻三列凹顶藻中分离得到33种化学成分,通过波谱学方法(IR、MS、NMR)以及X-ray单晶衍射试验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确证,其中化合物L1~L8为新结构化合物,化合物L5为具有新骨架的全新结构化合物,化合物L9~L13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L18和L22系首次从海洋生物中获得,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海藻中得到。新化合物L1~L8均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命名分别为:(1R,3R)-(-)-3-(3-hydroxy-4-methylphenyl)- 1,3-dimethyl–2-methylidene cyclopentanol (L1), (1R,3R)-(-)-3-(4-methylphenyl)-1,3-dimethyl-2-methylidenecyclopentanol (L2), (1R, 3R)-(-)-3-(2-hydroxy-4-methylphenyl)-1,3-dimethyl–2–methylidenecyclopentanol (L3),(+)-(1S,2R)–2-(3–hydroxy–4–methylphenyl)-1,2-[3.1.0]bicy-clohexane (L4),()-(1S,2R) -5-hydroxy–6–methyl-spiro-dihydrobenzofuran-2(3H),2-{1-methyl-[3.1.0]bicyclohexane} (L5), (+)-6-methyl-2-(p-tolyl)hept-4-en-2,6-diol (L6),(3R,3aS,8bS)-(-)-2,3,3a,8b–tetrahydro–7-bromo – 3 a– hydroxymethyl - 3, 6, 8b - trimethyl-1H- cyclopenta[b] benzofuran (L7 ),(3R, 3aS, 8bS) - (-) - 2,3,3a,8b–tetrahydro–3 a–hydroxymethyl-3,6,8b -trimethyl -1H – cyclopenta [b] benzofuran (L8)。25个已知结构化合物确定为:(+)-(1R,2R)-4-bromo-1,5, 9–trimethyl–12– methylidene–8–oxa-tricyclo[7.2.1.02]dodeca-2,4,6-triene (L9),(3S,3aR,8bS)-(-)-2,3,3a, 8b– tetra -hydro–7-bromo–3–hydroxy-3,3a,6,8b-tetramethyl-1H-cyclopenta[b]benzofu- ran (L10 ),(3R, 3aR, 8bS) - (-) - 2, 3, 3a, 8b – tetrahydro – 7 - bromo – 3 – hydroxy - 3,3a,6,8b - tetramethyl - 1H - cyclopenta [b] benzofuran (L11 ),(3S,3aR,8bS) - (-) - 2, 3, 3a, 8b – tetrahydro –3–hydroxy -3, 3a, 6, 8b - tetramethyl-1H-cyclopenta[b]benzofuran (L12 ), ( 3aR, 8bS) - (-) - 3a,8b –dihydro–7 - bromo – 3, 3a, 6, 8b - tetramethyl - 1H - cyclopenta[b]benzofuran (L13 ),aplysinol (L14 ) ,aplysin (L15),laurebiphenyl (L16),johnstonol (L17),gossonorol (L18),7,10-epoxy-ar- bisabol-11-ol (L19),10-epi-7,10-epoxyarbisabol-11-ol (L20) 3β-hydroxy- 5α, 6α-epoxy- β- ionone (L21 ),3β-hydroxy-5β,6β-epoxy-β-ionone (L22 ),胆甾醇 (L23 ),胆甾-5-烯-3β,7α二醇胆甾-5-烯-3β,7α二醇 (L24),β-谷甾醇 (L25),叶绿醇 (L26 ),玉米黄素 (L27 ),对羟基苯甲醛 (L28 ),3-吲哚甲醛 (L29 ),1-O-十六烷酰基-3-O-β-D-吡喃半乳糖基-丙三醇(L30 ),1-O-十八烷酰基-3-O-β-D-吡喃半乳糖基-丙三醇 (L31 ),丙三醇-1-软脂酸单酯 (L32 ),正十六碳酸 (L33 )。 采用MTT法对其中23个单体化合物在Bel-7402细胞株、BGC-823细胞株、A549细胞株、A2780细胞株、HCT-8细胞株和HELL细胞株模型上进行了细胞毒活性测试;采用MTT法对其中13个单体化合物在犬主动脉血管模型上进行了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单体化合物显示出一定的生物活性。
Resumo: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PTP1B)是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s, PTPs)家族中的一个经典的非受体型酪氨酸磷酸酶,在胰岛素信号通路中起着重要的负调控作用,是目前公认的一个新颖的糖尿病和肥胖症治疗靶点。寻找PTP1B的高活性抑制剂对糖尿病和肥胖症治疗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双-(2,3-二溴-4,5-二羟基苯基)-甲烷(BDDPM)是从松节藻醇提物中分离鉴定出的溴酚类化合物,体外活性筛选发现,它具有极强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抑制活性(IC50=2.4μmol/L)。采用高脂饮食-链脲佐菌素诱导的大鼠模型(STZ-DM)对富含BDDPM的松节藻醇提物进行动物实验,发现中、高剂量组同样表现出惊人的活性,降糖效果优于阳性对照临床药物文迪雅,并呈剂量依赖性。于是拟采用STZ-DM大鼠模型对单一组分BDDPM进行药理、药效学等体内降糖活性研究,但体内动物实验需要30g以上BDDPM,所以首先要解决药源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天然海藻提取分离和化学合成两种途径来解决BDDPM制备的问题。 首先本文尝试从松节藻中提取分离BDDPM的制备方法。通过正相硅胶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色谱和重结晶等纯化手段分离纯化目标化合物BDDPM,并借助IR,MS和NMR等技术确定了其化学结构。最终从常温风干的50kg松节藻干样品中分离得到7.8g BDDPM。由于松节藻藻体构成复杂,给分离纯化BDDPM带来极大困难,致使分离纯化过程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并且原材料松节藻的采集也易受季节和原料短缺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所以,从天然海藻中分离纯化的方法不适宜用于BDDPM的制备。 本文的重点是对BDDPM(4e)的化学合成途径进行研究。本文通过5步合成法(Friedel-Craftz酰基化反应、苯环逐级溴代、羰基还原、羟基脱保护)成功地合成了BDDPM,合成总产率为23.6%。同时本文采用上述合成路线获得了四个系列共计20个溴酚系列衍生物(4e为目标产物BDDPM,其余19个为溴酚系列衍生物),其中10个为新化合物。合成的20个化合物经1H NMR、13C NMR、MSEI和IR进行了结构鉴定。合成的20个化合物在体外活性筛选中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PTP1B抑制活性,其中合成的目标产物4e具有与天然分离纯化获得的BDDPM同等效率的PTP1B抑制作用。 另外,通过比较四个系列化合物PTP1B抑制活性间的差异,对此类溴酚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羰基官能团的存在会明显降低此类化合物的PTP1B抑制率;2.化合物中的羟基官能团被甲氧基保护后,PTP1B抑制活性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3.化合物苯环上溴原子取代基数目增多时,其PTP1B抑制率也会随之增强。但是,筛选结果中也有少部分化合物的PTP1B抑制作用与上述规则相违背。因此,本文总结的初步构效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加以验证。 最后本文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经过5步反应成功地制备出了30g BDDPM,为后续的药理、药效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Resumo:
本论文对近10年凹顶藻中分离鉴定的146个结构新颖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和结构鉴定技术进行了总结,并对采自中国沿海的马岛凹顶藻、俯仰凹顶藻、冈村凹顶藻、复生凹顶藻、齐腾凹顶藻、羽枝凹顶藻、三列凹顶藻和似瘤凹顶藻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生物活性筛选和化学分类学探讨。 干燥并粉碎的8种凹顶藻样品分别进行有机溶剂提取,粗提物进行硅胶柱、凝胶sephadex LH-20柱、制备薄层和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得单体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和质谱等现代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共计分离鉴定139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33个,新天然产物6个,部分化合物由不同种中多次分离鉴定,结构类型涵盖倍半萜、二萜、三萜、C15-聚乙酰、吲哚和甾体类等,并且大多为卤代结构。 生物活性筛选和文献检索结果表明,8种凹顶藻的部分次级代谢产物,特别是大量存在的卤代化合物,具有抗菌、细胞毒和拒食杀虫等多种生物活性。 化学分类学分析表明,8种凹顶藻的次级代谢产物,特别是丰富的卤代结构,可为其分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分子证据。
Resumo:
本论文对两种红树林植物海漆 (Excoecaria agallocha L.) 和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 L.)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 采用常规的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凝胶 Sephadex LH-20 柱层析、MCI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半制备型 HPLC 以及重结晶等手段,从海漆 (Excoecaria agalloch L. ) 中分离得到 40 个化合物,从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 L.)中分离得到 30 个化合物。利用各种现代波谱技术 (IR、UV、ESI-MS、EI-MS、1D-NMR、2D-NMR等) 及其化学物理性质,确定了海漆中 32 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包括 1 个新的三萜天然产物以及 15 个首次从海漆中报道的化合物;确定了海桑中 27 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包括 1 个新化合物和一个首次报道其碳谱数据的化合物。本文为首次报道海桑的化学成分研究。 对海漆和海桑粗提物及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抗肝癌细胞毒活性筛选,化合物S22表现出较强活性,其IC50为2.8 μg/mL;海漆和海桑粗提物及其它部分单体化合物只表现出微弱活性;阳性对照丝裂霉素C的IC50为1.1 μg/mL。 对分离得到的部分样品还进行了抗菌活性测试,各样品在测试浓度下对测试菌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抗菌活性。 首次研究了海漆挥发性成分及其季节性变化。利用水蒸汽法提取了不同季节海漆的挥发性成分,通过GC-MS鉴定其化学组成,发现脂肪酸、二萜和倍半萜是海漆挥发性成分的主要组成,不同季节的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
Resumo:
海洋微生物拥有丰富多样的次生代谢途径,其中海洋生物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日益受到天然产物化学界的重视。本论文以菌丝体生物量、发酵产物重量、抗菌与细胞毒活性、薄层色谱分析结果以及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等为评价依据对采自青岛沿海的13株海藻内生真菌在四种液体培养基上的静置发酵产物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从中选择了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EN-13(分离自褐藻囊藻Colpomenia sinuosa)和杂色曲霉A. versicolor EN-7(分离自褐藻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两株真菌进行了30升规模发酵(分别采用GPYM培养基和PDB培养)和化学成分的研究,对分离得到的大部分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生物活性筛选。 发酵提取物采用常规的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以及重结晶等分离手段,得到单体化合物。利用各种现代波谱技术(IR、UV、EI-MS、FAB-MS、HR-ESI-MS、1H-NMR、13C-NMR、DEPT、1H-1H COSY、HSQC、HMBC等)并结合化学方法从两种菌株发酵提取物中鉴定了55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从菌株A. niger EN-13分离鉴定了31个化合物,发现9个新化合物,包括2个鞘酯类化合物(AN-1~2)、3个萘并-γ-吡喃酮类化合物(AN-3~5)、3个苯乙基取代的α-吡喃酮类化合物(AN-17, AN-19~20)和1个甾体Diels-Alder加成产物(AN-21),另有1个新的天然环二肽(AN-27)被分离鉴定;从菌株A. versicolor EN-7分离鉴定了24个化合物,发现2个新化合物,为蒽醌AV-12与AV-17,另外,从前一菌株(A. niger EN-13)中鉴定的2个新鞘酯类化合物(AN-1~2)在A. versicolor EN-7中也被再次分离到。 对大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抗菌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和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新化合物AN-1、AN-5和AN-20具有弱或中等强度的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的活性,AN-4、AN-5、AN-21显示了弱或中等强度的抑制黑曲霉生长的活性,AV-12、AV-17显示了弱的抑制大肠杆菌生长的活性。在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筛选中,AN-5显示了中等强度的活性,其EC50为109.3 mM,与阳性对照BHT相近(EC50为81.8 mM)。其它部分已知化合物在抗菌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筛选中也显示了弱或中等强度的活性。在针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和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筛选中,所测样品均未显示显著活性。
Resumo:
Chem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thanol extract of the marine green alga Chaetomorpha basiretorsa Setchell led to the isolation of a new sterol stigmast-4,28-dien-3 alpha 6 beta-diol 1 in addition to the five known sterols of beta-lawsaritol 2, saringosterol 3, 24-hydroperoxy-24-vinyl - cholesterol 4, beta-stigmasterol 5, 29-hydroxystigmasta-5, 24(28) -dien-3 beta-ol 6.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by normal phase silica gel and Sephadex LH - 20 gel colum chromatography, reverse phase HPLC and recrystalization.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 including MS, IR 1D/2D NMR and X-ray analysis. Cytotoxicity of compounds was screened by using the standard WIT method. All these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green alga Chaetomorpha basiretorsa Setchell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y were inactive (50%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was greater than 10 mu g /cm(3)) against KB, Bel -7402, PC - 3M, Ketr 3 and MCF - 7 cell lines.
Resumo:
Six steroids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ethanolic extract of green alga Chaetomorpha basiretorsa Setchell by a combination of repeated normal phase silica gel and Sephadex LH-20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as well as recrystallization. Using spectroscopic methods including MS and NMR, their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as beta-lawsaritol (1), saringosterol (2), 24-hydroperoxy-24-vinyl-cholesterol (3), beta-stigmasterol (4), stigmast-4-en-3 alpha, 6 beta-diol (5), 29-hydroxystigmasta-5, 24 (28)-dien-3 beta-ol (6). All these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from this genus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y were inactive (IC50 > 10 mu g /ml) against KB, Bel-7402, PC-3M, Ketr 3 and MCF-7 cell lines.
Resumo:
Eight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red alga Gymnogongrus flabelliformis Harv. In normal phase silica gel, Sephadex LH-20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reverse phase HPLC, and recrystallization. Based on MS and 1D NMR spectroscopic data, their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as: stigmast-4-en-3-one (I), cholest-4-en-3-one (II), cholesterol (III), uracil (IV), uridine (V), adenosine (VI), succinic acid (VII), and 5-hydroxy-4-methyl-5-pentyl-2,5-dihydro-furan-2-on (VIII). All of them were obtained from this species for the first time. Cytotoxicity of these compounds was screened using standard MTT method, but all the compounds were inactive (IC50 > 10 mu g/ml).
Resumo:
利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及反相硅胶RP-18分离及纯化技术,从辐状肋柱花全草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得到7个水溶性成分,经^1H NMR、^13C NMR等波谱技术鉴定为异荭草苷、芒果苷、Swertipunicoside、当药醇苷、异牡荆苷、当药黄素、和7-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木糖]-1,8-二羟基-3-甲氧基[口山]酮。除异荭草苷外,其余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Resumo:
目的研究藏药大果大戟Euphorbia wallichii丙酮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溶剂提取,常规硅胶柱色谱分离和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纯化,采用化学方法和现代波谱分析技术(包括IR,HRESIMS,HRSIMS,1D和2DNMR等)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青海产大果大戟根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羊毛甾醇(lanosterol,Ⅰ)、巨大戟二萜-20-肉豆蔻酸酯(ingenol-20-myristinate,Ⅱ)、巨大戟二萜-3-肉豆蔻酸酯(ingenol-3-myristinate,Ⅲ)、没食子酸(gallicacid,Ⅳ)、1-O-a-L-阿拉伯糖-(1→6)-β-D-葡萄糖苷-3,7-二甲基-2-烯-7-羟基-辛醇(1-O-a-L-arabin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3,7-dimethyl-oct-2-en-7-ol,Ⅴ)、1-O-没食子酰葡萄糖苷(1-O-galloyl-β-D-glucose,Ⅵ)。结论巨大戟烷型二萜酯类化合物Ⅱ和Ⅲ为新化合物,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单萜二糖苷类化合物Ⅴ系首次在该属中发现。
Resumo:
本文探讨了珠芽蓼全草的化学成分.我们利用硅胶柱多次层析分离和Sephadex LH-20纯化等方法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经NMR,IR,HR-ESI-MS等技术及理化性质鉴定结构,5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胡萝卜苷(daucosterol,2)、槲皮素(quercetin,3)、6-O-没食子酰熊果苷(6-O-galloylarbutin,4)、蔗糖(sucrose,5).其中化合物3、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Resumo:
利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和MCI等分离和纯化手段,从产于青海的菊科风毛菊属植物尖苞雪莲的全草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经IR、NMR(1D、2D)、MS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它们为芦丁、槲皮素-5-O-β-D-葡萄糖苷、丁香苷、胡萝卜苷和β-谷甾醇,其化学成分为首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