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resultados para Weber, Wally
Resumo:
报道山西省的淡水红藻植物,共计有15种,隶属于6目,7科,9属,即紫球藻Porphyridiumpurpureum Bory DrewetRoss,暗紫红毛菜Bangiaatropurpurea Roth Agardh,细弱弯枝藻CompsopogontenellusLingetXie,弯枝藻C.coeruleus BalbisexC.Agardh Montagne,灌木状拟弯枝藻Copsopogonopsisfruticosa Jao Seto,异孢奥杜藻AudouinellaheterosporaXieetLing,硬枝奥杜藻A.chalybea Roth Bory,矮小奥杜藻A.pygmaea Kützing Weber-vanBosse,棘刺红索藻Thoreahispida Thore Desvaux,鸭形串珠藻Batrachospermumanat-inumSirodot,胶串珠藻B.gelatinosum Linnaeus DeCandolle,弧形串珠藻B.arcuatumKylin,绞扭串珠藻B.in-tortumJao,细连珠藻Sirodotiatenuissima Collins SkujaexFlint和胭脂藻Hildenbrandiarivularis Leibmann Agardh.
Resumo:
The large-size domain and continuous para-sexiphenyl (p-6P) ultrathin film was fabricated successfully on silicon dioxide (SiO2) substrate and investigated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nd selected area electron diffraction. At the optimal substrate temperature of 180 degrees C, the first-layer film exhibits the mode of layer growth, and the domain size approaches 100 mu m(2). Its saturated island density (0.018 mu m(-2)) is much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second-layer film (0.088 mu m(-2)), which begins to show the Volmer-Weber growth mode.
Resumo:
近年来,在“清洁生产”、“生态养殖”以及“生物修复”理论的指导下,在贝类稚贝培育和成贝养殖过程中实施贝藻混合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封闭水体中进行了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Weber-van Bosse)和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稚贝以及成贝的混养实验,初步探索了混养系统中的互利机制,监测了水体中理化因子和生物因子的变化规律,测定了养殖生物的生长情况及营养成分,构建了混养系统中贝藻混养的合理模式。并且采用新技术-T-RFLP监测了养殖水体中细菌的动态变化。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 在龙须菜与稚贝混养实验中,平均水温为17.5±3.2℃。研究结果表明较低的温度抑制了龙须菜的生长,总平均日生长率最高为0.81%/d,小于与成贝混养实验的最高特定生长率1.79%/d。养殖水体中氨氮和磷酸盐是最主要的无机污染物,而龙须菜对养殖水体营养盐的去除作用显著, 35天后混养系统中养殖水体的氨氮和磷酸盐平均浓度较单养系统低43.37μmol/L、1.23μmol/L,分别相差95.06%、94.85%。 2. 在龙须菜与成贝混养实验中,平均水温为23.1±2.3℃,适合龙须菜的生长,结果表明龙须菜对氨氮和亚硝氮的吸收高达86%~98%,对无机磷的吸收可达99%,养殖生物的生长情况良好,养殖生物体内的营养成分要好于单养系统中的养殖生物。对于氨基酸总含量,加入龙须菜的养殖系统中文蛤体内的氨基酸总含量要比单养系统中文蛤体内氨基酸总含量高26.0mg/g,高出后者5.01%。引入龙须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异养细菌和致病性弧菌的生长,相对抑制率达到77.75%。在本实验中,尽管龙须菜可以抑制异养细菌的生长,但如果引入过多会导致嗜江蓠细菌过度增加,可能反而会破坏原有的微生态平衡。 3. 采用T-RFLP技术对养殖水体中的总细菌群落进行了分析,摸索出合理的方法和步骤,通过聚类分析将养殖水体中细菌群落分为两个群落,并且认为在养殖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是及其复杂的,第六周时两个群落变化不一致。并且相对来说,龙须菜的引入可能会对某些群落造成抑制,但也可能会对其它细菌群落起到促进作用。 4. 稚贝和成贝分别与龙须菜的混养实验结果表明,在养殖系统中引入龙须菜可以改善养殖环境,龙须菜和文蛤的适宜混合比例为1:1能取得较好的生态效应。
Resumo:
土壤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实际上是土壤中矿物和有机质两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壤有机质的作用相当重要,因为与矿物相比,它通常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较大的热力学亲合力。因此,土壤吸附有机污染物机理的研究主要是从土壤有机质的角度进行的。土壤有机质组成复杂,主要包括非特异性有机质和腐殖质,其中腐殖质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80%,包括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早期的实验研究认为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有机质相中表现为线性分配,可以用平衡分配系数来描述。但是,随着实验研究的深入,平衡分配模型不能合理解释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一些吸附特征,如非线性吸附、溶质竞争吸附以及解吸过程的滞后现象等。后来,Weber和Huang提出土壤吸附有机污染物的三端元模型。同时Pignatello和Xing提出双模式吸附模型。都认为土壤有机质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并且提出了“软碳”与“硬碳”的概念.
Resumo:
分配模型认为疏水性有机物在土壤上的吸附过程是一种分配的过程[1,2],平衡分配系数与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存在线性相关关系.Weber和Huang[3,4]提出土壤吸附有机污染物的三端员模式.认为无机矿物表面和无定形有机质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以相分配为主,而凝聚态有机质对有机污染物吸附则表现为非线性的.Pignatello和Xing[5,6]指出双模式吸附模型可将土壤有机质分为溶解相和孔隙填充相两个部分;认为有机污染物在溶解相上的吸附是一个分配过程,而在孔隙填充相中的吸附则服从兰格缪尔吸附等温模型,表现为非线性.可以肯定土壤有机质是引起疏水性有机物非线性吸附过程的主要组分.因此,本研究利用现代分析方法表征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定量研究多环芳技烃化合物菲和萘在吸附剂上的等温吸附过程;探讨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非线性等温吸附与吸附剂中有机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