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resultados para Dimensión fractal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Fracture due to coalescence of microcracks seems to be catalogued in a new model of evolution induced catastrophe (EIC). The key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the EIC is its automatically enlarging interaction of microcracks. This leads to an explosively evolving catastrophe. Most importantly, the EIC presents a fractal dimension spectrum which appears to be dependent on the interaction.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应用小波变换对Kiesswetter工线和3种方法生成的分数维布朗运动(FBm)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该方法计算分形维数具有较高的精度。在宽广的分形维数范围内,与其他7种计算方法比较表明,小波变换方法的精确性和一致性都最好。小波变换为进一步分辨确定性信号、分形特征的信号或完全随机性的信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为评价精糙表面形貌的分形特征提供了前提条件。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提出采用分形理论对泡沫金属的细现结构及尺寸效应进行研究的方法.针对一系列具有不同相对密度和细观结构的泡沫铝,证明了其细观结构在一定尺度内符合分形特征,比较了小岛分维、计盒分维和信息分维等算法对泡沫金属分形表征的适用性,分析了细观结构特征对分维的影响.结合推广的sierpinski垫片模型研究了泡沫铝的屈服强度与分维的联系,建立了泡沫铝屈服强度的尺寸效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引入了表征细现结构特征的分形维数,该模型除能表征屈服强度随试样尺寸的变化规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了泡沫金属细观结构特征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包含时间进程的光波大气传输及其自适应光学相位校正的数值模拟研究中,如长曝光成像和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动态控制过程,矩形湍流相屏的产生和应用尤为重要.而现在通常使用的功率谱反演法产生的是正方形的湍流相屏,只采用其中的矩形部分显然造成计算机资源的浪费;并且谱反演法产生的湍流相屏需要进行低频补偿,从而明显地增加计算量.基于大气湍流所造成的畸变相位波前的分形特征,提出了一种产生矩形湍流相屏的新方法,并与解析理论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这种矩形相屏产生方法的正确性.与已有的方法相比,此算法具有两个明显的优点:算法简单、计算效率高,节省计算机资源;与大气湍流介质统计特性无论在高频部分还是在低频部分均符合得较好.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A new formulation derived from thermal characters of inclusions and host films for estimating laser induced damage threshold has been deduced. This formulation is applicable for dielectric films when they are irradiated by laser beam with pulse width longer than tens picoseconds. This formulation can interpr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lse-width and damage threshold energy density of laser pulse obtained experimentally. Using this formulation, we can analyze which kind of inclusion is the most harmful inclusion. Combining it with fractal distribution of inclusions, we have obtained an equation which describes relationship between number density of inclusions and damage probability. Using this equation, according to damage probability and corresponding laser energy density, we can evaluate the number density and distribution in size dimension of the most harmful inclusions. (c) 2005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In (2 + 1) dimension, growth process of thin film on non-planar substrate in Kuramoto-Sivashinsky model is studied with numerical simulation approach. 15 x 15 semi-ellipsoids arranged orderly on the surface of substrate are used to represent initial rough surfa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growth process,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in film appears to be grid-structure, and the interface width constantly decreases with the growth time, then reaches minimum. However, the grid-structure becomes ambiguous, and granules of different sizes distribute evenly on the surface of thin film with the increase of growth time. Thereafter, the average size of granules and the interface width gradually increase, and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in film presents fractal properties. The numerical results of height-height correlation functions of thin film verify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in film to be fractal for a longer growth time. By fitting of the height-height correlation functions of thin film with different growth times, the growth process is described quantitatively. (c) 2004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用离子束溅射法制备了锆单层薄膜.用设计新型夹具和预置种子方法,对薄膜中结瘤微缺陷的生长过程进行了研究.在高分辨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结瘤在其生长初期呈现出分形的特征.用分子动力学和薄膜生长的扩散限制聚集模型,薄膜中结瘤微缺陷成核时的分形现象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薄膜中总会存在一些杂质或者缺陷,杂质和缺陷密度的有限性导致了薄膜破坏的概率性。提出了不同尺寸杂质和缺陷分布的分形特征,分析了薄膜破坏概率与辐照激光功率密度的关系,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得很好。得到了一种确定薄膜中最具危害性杂质的热学特性及分布密度的方法。同时提出了杂质的敏感尺寸范围(SSR)的概念,由此得到材料激光损伤阈值的新的确定表达式,该表达式反映的损伤阈值与激光脉宽的关系更加符合实验结果。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分形理论以及统计分析方法对北京地区植被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景观格局和景观多样性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1)对几乎所有的斑块类型,其斑块大小的分布都不是对称的,而是右偏的。4种概率分布(Г—分布、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和(负)指数分布)都只能刻划部分斑块类型,并且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斑块类型最多,服从(负)指数分布的斑块类型最少。 (2)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加,边界效应越来越小,而斑块形状越来越不紧凑。 (3)分形分析识别出本地区植被景观中的两个尺度域:一个是斑块面积小于(大约)2.7km2,另一个是斑块面积大于(大约)2.7km2。两个域中的斑块复杂程度有很大差异,后一个域中的斑块明显比前一个域中的斑块复杂,并且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加,斑块形状越来越复杂。 (4)用斑块数作为多度指标时,该景观的斑块类型一多度分布服从(截断)对数正态分布和(截断)负二项分布,不服从对数级数分布和几何分布。用斑块面积作为多度指标时,该景观的斑块类型一多度分布服从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和Г—争布,不服从正态分布。从而该景观的斑块类型一多度分布不是对称的,也是右偏的。在4个优势度/多样性模型中,“生态位优先占领”模型和Zipf-Mandelbrot模型可以较好地刻划该景观的斑块类型一多度关系。 (5)样本大小对多样性测度有直接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比较小,就说明测度指标比较稳定。三个丰富度指数中,Ri比R2和R3更稳定;五个多样性性指数中,D和Di最稳定,OD最不稳定,因此,OD是用于景观多样性监测的理想指标;五个均匀度指数中,Jgi最稳定。根据设计的3种计算临界样方数量(即多样性测度指标达到稳定时的样方数量)方法的计算结果,上述几个最稳定的测度指标在通常情况下只需要几个样方(即总抽样面积为数百km2)就达到稳定状态。 (6)斑块类型数目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根据四个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认为双曲线对该景观的斑块类型一面积关系的拟合效果最好。 (7)样本较大(对于一阶刀切估计,大于30个样方;对于二阶刀切估计,大于60个样方)时,刀切法能够给出斑块类型数目(NPT)较好的估计;样本较小(小于30个样方)时,Mingoti和Meeden提出的经验贝叶斯方法能够对NPT给出比刀切法和自助法更好的估计。斑块类型一面积曲线外推虽然也能给出NPT较好的估计,但这种方法需要慎重使用,不能外推得很远。 (8)列联表分析表明,该植被景观中的斑块类型与土壤类型、岩石类型、海拔高度和坡向各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植被景观多样性与岩石类型多样性和地形多样性之间也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植被景观多样性随岩石类型多样性和地形多样性的增加而增加。但植被景观多样性与土壤类型多样性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或秩相关关系,这可能是由于二者的分类体系不吻合。植被景观多样性与总的道路密度和第二类道路密度之间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第一类和第三类道路密度之间的关系都不显著。这反映出景观样本单元(10kmxlOkm)的尺度对应于第二类道路的影响尺度。而道路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强度,因此,在10kmxlOkm这个尺度上,人类活动愈剧烈,景观多样性就愈小。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对松嫩平原羊草地的群落结构及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主要内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本文第一部分是对碱化草地植物群落分布的空间、环境因子分离。决定碱化草地植物物种在空间分布的因素可以大致分解成4个部分:(1)通过物种的生态位起作用的环境因子;(2)决定物种、群落间竞争激烈程度的空间距离因子;(3)环境和空间因子的交叉或耦合作用;(4)其它未知因子(如生物和随机因子)。本研究在1996年野外实地采样的基础上,运用DCA消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对群落主要变化趋势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运用DCCA消势典范对应分析(Detrende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对影响松嫩平原碱化草地群落结构季节动态的空间和环境因素进行了定量的分解。结果表明: 在影响群落分布的各因子中,环境因子独立约占40%,而环境一空间耦合因子占35%,空间因子独立约占3%,其它因子约占20%。在诸多因子中,土壤的盐渍化程度在整个生长季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土壤水分和氮素的作用因季节而变化。在干旱季节,植物生长的主要制约因子表现为土壤碱化度和土壤水份,而土壤氮素的作用处于次要地位。但在降雨较多、土壤湿润度较大的季节,土壤氮素的影响明显增强,成为仅次于土经度的决定性因素。 2、第二部分对东北松嫩平原碱化草地植物群落空间格局的分形性质进行了分析,分别用边长-面积指数和Korcak指数估计了斑块边界复杂性和斑块面积分布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 随放牧强度增加,占优势的羊草斑块的相对斑块化加剧,而斑块的边界在中度放牧时最不规则: 在水淹地,占优势的羊草斑块和次优势的碱茅斑块、獐茅斑块的斑块边界复杂性和斑块化程度比未水淹地都低,说明水降低了群落复合体内的异质性: 水淹地优势植物斑块的边长-面积指数和Korcak指数均低于次优势种,但在重度放牧地结果好相反,说明两种样地处于不同的演替阶段; 斑块边界复杂性符合同一尺度规律,在现有的面积范围以内没有尺度转换,而斑块面积分布则存在尺度转换点。对重牧地和水淹地的尺度分析表明,较小尺度上, 群落空间格局的相对斑块化程度较低,说明较小尺度上的空间格局要相对稳定一些,而较大尺度上则相反。可能原因是放牧干扰对大尺度的斑块影响更大。 3、对1989年开始围栏封育的样地10年来的空间格局变化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研究恢复演替过程中各个主要斑块类型的分布特征及动态,以及整个样地总体格局在演替系列中的变化。得出如下结果: 羊草是该区植被的优势种,其格局动态为:1989-1993年,羊草斑块总面积增加,斑块数目减少,相对斑块化指数降低,1994年后羊草的空间格局基本稳定。 羊草的斑块面积分布曲线在20平方米左右发生转折,即空间格局在此尺度发生尺度转换。不同尺度上斑块的相对斑块化指数及其在恢复演替中的变化趋势不同:小斑块的相对斑块化指数低,在1989-1993年期间增加,而后降低;大斑块的情况正好相反。说明羊草空间格局的主要变化之一是中等大小斑块的合并和数目减少,羊草斑块生长对格局的影响比斑块合并的影响要小。 獐茅斑块的格局动态为:1989-1994,斑块总面积、斑块数目、最大斑块面积增大,1995年开始降低。相对斑块化程度则先降后增。碱蓬斑块在1989-1993年间的格局动态与羊草正好相反:总面积减少,斑块数目增加,斑块面积大小的变化范围变窄,说明1993年之前,控制碱蓬斑块的主要生态学过程是其他物种的侵入,隔离原来较大的斑块,同时占据某些小斑块。1994年之后,碱蓬斑块的变化比较随机,其格局变化受到其他物种如杂草对策种虎尾草等的影响很大。 样地总体格局的变化为:1991年前,斑块种类和总斑块数目增加,斑块化程度随着增大;1993年后,斑块种类基本稳定下来;1991-1995,斑块化指数降低。在此期间,斑块数目增加,所以斑块化程度降低意味着斑块大小频率分布趋于均匀,大斑块被分裂,小斑块在长大,群落总体空间格局逐渐稳定。总体格局在三个尺度上有不同的自相似规律,这三个尺度分别为:La(a)<=1; 15.5。小尺度上相对斑块化程度低,但年际间变化较中尺度剧烈;中尺度相对斑块化程度变化较为缓,大尺度上,斑块分布一直趋于减少最大的斑块数目。总的变化趋势为,随恢复演替的深入,最大和最小的斑块数目都减少,处于中间尺度的斑块最多。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空间异质性的重要性在于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遍性和它所引起的生态学效应。空间异质性不仅在生态学理论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也是生态系统管理和景观规划等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本文对鄂尔多斯高原(37038,~40052'N,106027'~111028'E)沙地草地的主要景观单元一沙地和风蚀沙化梁地植被与土壤的空间异质性格局与动态进行了定量的描述和实验研究。 在鄂尔多斯高原沙地景观中,通过对两条相互垂直的Skm样线上植被盖度、植物物种数的半方差分析和分形分析,揭示了植被的依赖于空间尺度的自相关特征和等级结构;沙地景观植被结构以小尺度空间变异占优势,植被斑块多集中在5-10 m的尺度上。对植被盖度低于20%的流沙斑点或斑块沿样线分布的空隙度分析表明流沙斑点或斑块呈适度聚集的格局。植被盖度和植物物种数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空间异质性之间的关系随空间尺度和生境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植物群落内风蚀沙化斑块中的植物再生动态和克隆植物沙鞭的克隆生长观测实验表明,克隆植物的存在有利于风蚀沙化斑块的固定,跨越不同斑块边界的克隆植物的生长导致了斑块间的物质能量流动,从而影响了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动态。 在风蚀沙化梁地中,梁坡处的土壤最为瘠薄,土壤颗粒组成以中细沙为主,这反映了风沙活动在梁坡处形成的沙粒堆积。相应地,梁坡处是以油蒿为优势种的沙生植物群落,与梁顶的典型草原植物(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百里香(Thymus serpyllum)+冷蒿(Artemisiafrigida))群落截然不同。从梁顶到梁底,植物群落受控于较大尺度上的与地形有关的环境梯度,因而其在较大尺度上的空间异质性占优势。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植物克隆生长型主要由遗传结构决定,不同的克隆植物具有不同的克隆生长型,同时植物的克隆生长型又依具体生境和个体发育阶段不同而变化。Harper认为植物构件的结构由分枝角度、节间长度和芽的成活率决定。大量的研究表明克隆植物生长型主要由3个形态参数决定:节间长度、分枝角度和分枝强度。 植物的生境条件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是异质性的,即使在很小的尺度上这种异质性也是存在的。在这种具有异质性的生境条件下几乎所有植物都有表型可塑性。植物的表型可塑性是指植物在不同的环境因子条件下,在形态、生物量、生理等方面产生的一系列不同。表现型可塑性是植物种群克服环境异质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克隆植物实现觅养行为的途径。克隆植物的觅养行为是通过根茎或匍匐茎的长度和分枝强度的变化以及生物量的分配来实现其迁移和对生境的选择,从而将分株安置在各种微环境中。 克隆植物构型的可塑性可使它在土壤水分斑块性分布的环境中通过克隆生长,调整对不同斑块的土壤水分获取对策。在一田间实验中,匍匐茎草本蛇莓(Duchesnea indica Focke)经历了不同土壤水分水平(土壤最大含水量的40%、60%、80%、100%等)处理,以研究土壤水分对蛇莓克隆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间隔子长度、分株密度、分枝角度和分枝强度呈二次曲线变化,土壤含水为最大含水量的80%为最适生境。 克隆植物构型的可塑性可使它在养分斑块性分布的环境中通过克隆生长调整相应于对不同斑块的养分获取对策。在一田间实验中,蛇莓经历了不同土壤养分水平(高、中、低和对照)处理,以研究土壤养分对蛇莓克隆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养分水平的增加,间隔子的长度、分枝角度均逐渐降低,分枝强度和分株密度增加。 克隆植物构型的可塑性可使它在不同光强的环境中通过克隆生长,调整其对不同光强的资源获取对策。在控制性光资源异质性生境(模拟浓密林荫、稀疏林荫、农田间套作、裸地等)下,研究和模拟了光资源的时空异质性和蛇莓的克隆可塑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间隔子长度的长度逐渐降低,分枝角度、分株强度呈二次曲线变化。 克隆植物构型的可塑性可使它在不同海拔的环境中通过克隆生长,调整其对不同海拔的资源获取对策。在一海拔高度实验中,匍匐茎草本蛇莓经历了不同海拔(400 m、800 m、1200 m和1600 m)处理,以研究不同海拔对蛇莓克隆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增加,间隔子长度、分株密度、分枝角度和分枝强度呈二次曲线变化。 从克隆植物生长环境(小气候)定量分析了克隆植物生长必需资源如水分、养分、光强、海拔等的变化特性。具体描述和分析了异质环境尺度的大小和等级数。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验证了克隆植物生长必需资源分布异质性的数学模型并建立相应的运算模块。在不同水分、养分、光强和海拔等异质性生境中,蛇莓克隆构型相关特征的可塑性变化可用动态Logistic模型进行模拟和预测,拟合效果较好。结合植物对环境异质性的利用对策,对所揭示的蛇莓克隆构型可塑性进行了讨论。 用分形技术描述了蛇莓在资源斑块性分布的生境中,通过克隆生长调整相应于对不同斑块的资源获取对策。植物克隆构型的形态特征在一定尺度范围内具有自相似特征。蛇莓克隆构型的分形维数直接反映了在异质性生境中蛇莓克隆生长的差异。蛇莓克隆生长越发达分形维数越高。相对小的分形维数,反映出蛇莓克隆生长相对较弱。基于计算机图像技术和分形理论,建立了植物克隆生长分形度量的计算机模型,实现了对植物克隆生长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模拟的蛇莓克隆生长形态与实际生长不仅具有相近的分形维数,而且形态也非常相似。利用克隆生长模型的预测能力克服实验生态学难以逾越的某些研究盲点,其研究成果将对克隆植物利用资源异质性的生态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的主要沙地和严重荒漠化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内陆沙尘的主要源区之一。研究当地植物对沙地环境的适应方式有助于当地的荒漠化治理,加快生态环境恢复。本文应用(温室和野外)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沙地植物对水分、沙埋和养分异质性环境的生态适应对策。 浑善达克沙地属于半干旱区域。在一次降雨过后,适合植物生长的湿沙层逐渐下降,或者说不适合植物生长的干沙层逐渐加厚。为了能够有效地从沙层中获得水分,植物的根系的伸长的速度必须大于湿沙层下降的速度。因此,当地分布的植物的根系则应该具有相应的形态、生长和生物量投资方面的可塑性。羊柴(Hedysarum laeve Maxim. (Leguminosae) )是当地的主要半灌木和固沙植物。我们研究了羊柴幼苗对不同土壤含水量和不同模拟降雨量的反应格局,以及移动沙丘生长季节的土壤含水量变动规律。发现,大于3%土壤含水量适合羊柴幼苗生长。最适土壤含水量为12%-20% 。在生长季节早期,羊柴幼苗比较容易在沙丘上定居。如果没有充分的后续降雨的话,萌发后的幼苗在沙丘顶部、落沙坡中部和后部定居比较困难。降雨量越大,根系越深、总根长越大、根系直径越大、侧根越多、根冠比越低。 在干旱半干旱区域的沙地,种子萌发的时间和地点对于植物的定居和存活具有关键作用。通过温室实验,研究了小叶锦鸡儿和羊柴的种子萌发和出苗对不同深度的沙埋的反应,及其与种子大小的关联。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和羊柴的种子萌发和出苗对浑善达克沙地的自然生境表现出相似的生态适应。这两个种的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0-15ºC, 这是当地春季的平均温度。由于这两个种的种子萌发是光敏感的,所以它们的种子萌发受土壤含水量和光照强度二者之间的平衡调节。2 cm 的较浅沙埋最有利于种子萌发和出苗。种子埋得越深,种子的萌发率和出苗率越低,更多的种子受胁迫休眠保存在土壤中作为种子库。不同大小的种子的不同萌发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态适应,这可以调节种子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沙埋深度萌发和出苗。 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L.) Gaertn)是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群落中占优势的多年生根茎草本植物之一。种子在合适的地点和时间萌发以及幼苗在合适的地点和时间生长,对于冰草在沙地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4-10月份土壤含水量变动情况和冰草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结果表明,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的土壤含水量对冰草种子萌发、出苗和定居极为关键。控制条件下,冰草种子萌发的最适土壤含水量是12%-20%,出苗以及幼苗生长的最适土壤含水量是12%-16%。当土壤含水量低于3%,冰草种子不能萌发,土壤含水量低于6%时,幼苗不能出土和定居。当土壤含水量达到16%时,冰草幼苗生物量有所下降。在6%-8%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植株将更多的生物量投资于根的生长。 本文对浑善达克沙地低湿滩地、滩地-风沙沉积过渡区到风沙沉积区的赖草(Leymus secalinus (Georgi) Tzvel.)分株数、地上生物量、土壤水分和养分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低湿滩地、滩地-风沙沉积过渡区到风沙沉积区,随着土壤养分的降低,赖草分株数和地上生物量反而增加。赖草的分株数在三种生境中都存在空间自相关。并且,从低湿滩地、过渡区到风沙沉积区空间自相关的变程逐渐增加。地上生物量同样存在空间自相关,但变程以过渡区最大,风沙沉积区最低。土壤水分仅仅在风沙沉积区存在空间自相关。在三种生境条件下,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的空间分布格局相似,都在低湿滩地和过渡区存在空间自相关且变程相似。在风沙沉积区不存在空间自相关。赖草的空间分布格局在低湿滩地为偏离随机适度聚集的分布格局,在过渡区近似于聚居分布,而在风沙沉积区为均匀分布格局。 豆科锦鸡儿属(Caragana )植物因其可以生物固氮而在草原生态系统当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定量分析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灌丛在浑善达克沙地不同生境条件下的分布格局,有助于理解植被与土壤养分循环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制定退化沙地的恢复对策。本文采用地统计学中的半方差分析和分形分析两种方法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小叶锦鸡儿灌丛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了不同生境中小叶锦鸡儿灌丛的植被、土壤水分和养分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小叶锦鸡儿灌丛在三种生境条件下(滩地、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的盖度、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符合球状模型,空间自相关显著;(2)土壤pH值在滩地和固定沙丘的空间分布符合球状模型且空间自相关显著,但在半固定沙丘空间自相关不显著;(3)土壤水分在三种生境中的空间分布都符合线性模型,空间自相关显著。(4)植被的变异尺度(变程)小于各个土壤要素的变异尺度。植被(小叶锦鸡儿灌丛)的分布和形成过程决定了土壤养分的分布和形成过程。当地的豆科植物在养分“沃岛”现象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合理的利用和布局当地的豆科植物,可以更加有效地补充草地生态系统的养分,从而有利于加快当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进程。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Horizontal spatial patterns of chlorophyll a in Meiziya Reservoir, Hubei Province, China were analyzed once each month during May, June and July 1997. Two geostatistical techniques, semivariance and fractal analysi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variation in chlorophyll a over the whole study area (isotropic) an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anisotropic). Both techniques provided useful information for detecting and assessing spatial pattern changes of chlorophyll a in freshwater environments. Based on our case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chlorophyll a shifted from aggregated to random distribution in the case of small rainfall event, and then returned to the aggregated distribution after a large rainfall ev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distribution of chlorophyll a became more heterogeneous or random in the direction of water flow (S-N direction) when rainfall events occurred, which was enhanced by rainfall intensity. In contrast, the influence of water flow on the spatial patterns was weak in the E-W direction, and thus the distribution of chlorophyll a remained aggregate with a moderate spatial heterogene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