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resultados para 510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分别利用氩离子激光,二倍频YAG:Nd激光泵浦的诺明6G可调谐窄线宽(0.5cm^-1)染料激光和899-21可调谐染料激光作为光源,以单色仪-锁相放大器-光电倍增管-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记录光谱,对Y2SiO5:Eu^3+晶体进行了光谱和光谱烧孔研究。在常温和液氮温度下测量了晶体的激发光谱、荧光光谱等。在16K温度下对晶体进行了光谱烧孔研究,得到了孔宽约80MHz并能保存10h的永久性光谱孔。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Nonpolar a-plane (1 1 2 0) ZnO films are fabricated on (3 0 2)gamma-LiAlO2 substrate by pulsed laser deposition. When substrate temperature is low, c-plane ZnO is dominant. As growth temperature increases to similar to 500 degrees C, pure (1 1 2 0)-oriented ZnO film can be obtained. The X-ray rocking curve of a-plane ZnO film broadens sharply when growth temperature is up to similar to 650 degrees C; such a broadening may be related to the anisotropic lateral growth rate of (1 12 0)-oriented ZnO grains.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reveals the surface morphology changes of ZnO films deposit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Raman spectra reveal that a compressive stress exists in the a-plane ZnO film. (C) 2007 Published by Elsevier B.V.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高纯α-Al2O3和石墨为原料,采用温梯法生长了α-Al2O3:C晶体,使用RisΦTL/OSL-DA-15型热释光和光释光仪研究了其热释光和光释光特性.α-Al2O3:C晶体在462K附近有单一热释光峰,发射波长位于410nm.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热释光强度逐渐增强,462K的热释光特征峰位置保持不变.α-Al2O3:C晶体的光释光衰减曲线由快衰减和慢衰减两个部分组成,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快衰减部分衰减速率变化不大,而慢衰减部分衰减速率加快.在5×10-6—10Gy剂量范围内,α-Al2O3:C晶体的热释光剂量响应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30Gy时达到饱和;光释光剂量响应在5×10-6—60Gy剂量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100Gy时达到饱和.与热释光相比,光释光剂量响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宽的线性剂量响应范围.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阐述了用光学薄膜进行色散补偿的基本原理,介绍了设计的基本过程.根据Ti:Sapphire飞秒激光器中腔内色散补偿的要求,设定了色散补偿目标,通过计算机优化,得到了一种40层的Ta2O5/SiO2介质膜系.该膜系能在720~870am范围获得大于99.5%的反射率,在510~550nm获得大于90%的透射率,在740~850nm提供较平滑的-40fs^2的群延迟色散.这样的结果经过7次反射后,可以补偿5-mm Ti:sapphire晶体产生的绝大部分群延迟色散。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碳、氮不仅是生物体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重要的生态元素。大气中温室气体C02、N2O等浓度的增加使得碳、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温室气体的减缓排放措施研究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是连接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纽带;它是陆生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其在全球碳、氮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含量与分布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的规模,同时土壤有机碳和氮的转化与迁移又直接影响到温室气体的组成与含量。而土壤本身又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研究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转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对于正确理解碳、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制定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变化的陆地样带是从机理上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预测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实现预警、调节和减少全球变化不良影响,科学地规划和管理陆地生态系统的有效平台。目前,国际地圈一生物圈计划(IGBP)基于不同地区全球变化驱动因素的不同以及全球变化的潜在反馈作用强度的不同,在全球4个关键地区共启动了15条IG8P陆地样带。以水分为主要驱动力的中国东北样带(NECT:Northeast China Transect)即为IGBP的陆地样带之一。 本文以中国东北样带为平台,基于2001年对中国东北样带科学考察所采土壤样品的实测结果和气候资料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和氮的梯度分布及其与土壤、气候等因子之间的关系;借助C02浓度升高和不同土壤湿度的模拟试验探讨了土壤有机碳和氮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根据作物残体还田的长期定位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作物残体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和氮转化的影响,讨论了农田生态系统通过作物残体还田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效应。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样带表层土壤有机碳平均为22.3土4.93 g.kg-1,下层土壤有机碳平均为8.9±1.20 g.kg-1。样带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平均为3.52±0.881 g.kg-1,占表层土壤有机碳的13.1±0.78%;下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平均为1.14±0.250g.kg-l,占下层土壤有机碳的10.9±0.79%。样带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93,P<0.001)。 (2).不同生态类型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不同。中国东北样带东部(经度126°~131°)为温带针阔混交林山地,植被种类极其丰富,地带性土壤为暗棕壤,并且多为自然土壤,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较高。但由于采样区局部地理环境、植被结构及人类干扰程度的不同,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异较大,平均为61.9±13.84 g.kg-1和10. 88±2.236g. kg-1。样带中部(经度119°~126°)为松辽平原栎林草原、农田区和大兴安岭山地草甸草原区,属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的气候。该区域主要土壤类型为黑土、黑钙土、盐化或碱化草甸土及风沙土,土壤沙化、碱化严重,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明显降低,平均为10.5±1.97 g.kg-l和1. 35±0.327 g.kg-1。样带中西部(经度113°~119°)为内蒙古高原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区域,具有典型的半干旱气候特征。该区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局部丘陵区分布黑钙土,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为14.6±1.65 g.kg-1和2.07±0.342g.kg-1。样带西部(经度111°~113°)为内蒙古高原荒漠草原区域,地带性土壤为棕钙土,土壤较为贫瘠,其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最低,平均为7.99±1.51 g.kg-1和0.51±0.216 g.kg-1。从总的趋势看,样带表层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梯度分布趋势一致,都呈现出随经度降低而下降的趋势,局部因土壤退化而出现波动。 (3).样带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与土壤全量氮、磷、硫、锌及有效氮、磷、钾、锰、锌等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与土壤PH、容重、持水量及孔隙度也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表层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与降水量之间具有正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r=0.677(P<0.001)和r=0.712(P<0.001)。但下层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与降水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4).样带下层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与经度之间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r=0.454,P=0.026; r=0.473,P=0.020)。样带下层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变异小于表层。不同的生态系统,下层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与表层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比率不同。总的来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的幅度大于土壤有机碳。 (5).短期培养条件下,CO2浓度升高及干旱胁迫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不大,其变异系数为1.28%;相比较之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其变异系数为29.67%。不同土壤湿度,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发生变异的幅度因CO2浓度升高而降低。 (6).样带土壤全氮和有效氮与经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是r=0.695 (P<0.001)和0.636(P<0.001)。土壤表层全氮和有效氮的梯度分布与土壤有机碳的分布基本一致:沿经度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局部由于土壤退化而出现低谷。样带除东部山区外,其它各部分土壤有效氮都很低,成为其植被生长的限制因子之一。样带下层土壤全氮和有效氮的含量低于表层,但样带不同部位下层土壤全氮和有效氮下降的幅度不同。总的来看,土壤全氮的剖面分布和土壤有机碳相似,而土壤有效氮则有所不同。 (7).土壤全氮和有效氮是土壤生化环境中两个重要的因子。样带土壤全氮和有效氮和土壤有机碳、全磷、全硫、全锌、土壤活性碳、有效磷、有效钾、有效锰、有效锌、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总孔度等因子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8).样带表层土壤全氮和有效氮与降雨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是0.682(P<0.001)和0.688(P<0.001)。而下层土壤全氮和有效氮与降雨量之间的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r=0.241,P=0.256; r=0.366,P=0.079)。土壤有效氮占全氮的比例与年均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390,p=0.044)。 (9).短期培养试验中,CO2浓度加倍和不同土壤湿度对土壤全氮和有效氮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整个试验中土壤全氮和有效氮的变异较小(变异系数分别是5.55%和3.84%),但仍能反映一定的变化趋势。 (10).玉米残体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氮素含量,减轻因其作为燃烧材料而造成的氮素损失和对大气的污染;玉米残体施入土壤,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氮含量,提高土壤氮活性,有利于土壤氮素养分的协调供应;玉米残体还田能够促进氮素从营养器官向籽粒中转移,提高氮素养分的利用效率。同时,玉米残体还田可以降低土壤NO3--N的累 积,减少肥料氮的损失4.7~5.6%。 (ll).根据国内外文献和我们连续10年作物残体还田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及盆栽试验结果,从减缓CO2排放、增加土壤碳固存、提高土壤生产力入手,分析了农业生态系统作物残体还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讨论了农田作物残体还田,增加土壤碳固存对于减缓CO2排放、提高土壤生产力的作用与意义。提倡作物残体因地制宜地归还土壤,但作物残体还田后土壤固存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我国北方温带草原地处干旱半干旱区,是欧亚大陆草原生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土壤氮素作为陆地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了解其矿化和可利用性对各种人为干扰因素的响应,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草地退化机理,维持草场生产力并进一步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草地恢复、重建和维护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多年围封退化样地,分别实施了火烧、施肥、刈割及其交互作用的人为干扰处理,利用原状土野外培养的方法,在两年时间中,研究不同的人为干扰因素(火烧、施肥、刈割及其交互处理)对土壤净氮矿化作用的影响。 火烧显著影响草原的氮循环过程,季节和年际的气候变化参与调节氮循环对火烧处理的响应。多年围封后的初次人工火烧处理显著降低了第一个生长季(2006 年生长季)和其后冬季的土壤净氮矿化速率,但是,火烧处理仅在冬季对土壤无机氮含量产生显著降低作用;2007 年生长季,火烧处理对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和土壤无机氮含量没有显著作用,但是在个别月份,不同的火烧频率对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和无机氮含量的影响表现出差异。2006 年生长季,未火烧样地和火烧样地净氮矿化积累量分别为3.07±0.26 g N m-2 和2.18±0.21 g N m-2;冬季,未火烧样地和火烧样地净氮矿化积累量分别为1.18±0.25 g N m-2 和0.51±0.08 g N m-2;2007 年生长季,未火烧样地(BC)、每年火烧样地(B1)和两年一烧样地(B2)净氮矿化积累量分别为1.32±0.21 g N m-2、0.54±0.30 g N m-2 和 0.77±0.24 g N m-2。较为湿润的2006 年生长季的净氮矿化积累量显著高于较为干旱的2007 年生长季,冬季也存在相当丰富的净氮矿化积累量。我们推论,长时间围封后的单次火烧处理对土壤净氮矿化作用的影响可能是短效的,但是年际间气候变化对土壤净氮矿化作用影响显著。 施肥显著提高了土壤的无机氮含量,并且与施肥梯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施肥对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具有累加效应,第一次施肥和第二次施肥后的首次取样,+N5.25 、+N17.5 、+N28.0 三个施肥梯度的样地土壤无机氮含量比未施肥样地分别高出56%、219%、1054%和514%、891%、1811%。施肥处理在2006 年和2007 年对土壤净氮矿化作用都没有显著影响,仅在2007 年的个别月份有一定效果。以上结果说明,无机氮肥的添加可以明显提高土壤中无机氮的含量,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但对于土壤氮转化过程的影响可能还要受其它环境和生物因子的制约。 刈割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和净硝化速率没有显著作用,对土壤净氮矿化速率仅在个别月份表现显著效果。2007 年生长季,未刈割样地和刈割样地净氮矿化积累量分别为1.32±0.21 g N m-2 和1.08±0.35 g N m-2,不存在显著差异。我们推论,长期围封后的单次刈割处理在短期内对生长季的土壤氮动态仅有微弱影响,并且这种效果还可能受水分因素的制约。 火烧、施肥、刈割的交互处理在2007 年生长季对土壤无机氮含量产生显著作用,但是,对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没有显著效果,然而,在不同的取样时间,火烧、施肥、刈割的交互处理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净氮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火烧、施肥、刈割的交互处理对土壤无机氮和净氮矿化作用的影响可能受各种环境因子的制约,尤其是在水分相对缺乏的半干旱内蒙古草原,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可能共同影响着土壤中的氮平衡。 本研究初步分析了长期围封后火烧、施肥、刈割及其交互处理对土壤净氮矿化的影响,初步探究了人为干扰和环境气候变化对土壤可利用性氮的调节作用,为科学地进行禁牧、割草、人工养份添加等草原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菠菜叶绿体中分离纯化出PSII内周天线CP43及CP47色素蛋白复合物。通过利用光谱学手段 (吸收光谱、荧光光谱、CD光谱等)及生化技术(HPLC和电泳等),研究了酸、碱、强光及高温等理化因子对其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如下: 1:酸和碱处理对CP43和CP47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酸、碱处理均使CP43和CP47红区主峰吸收降低,蓝区Soret带吸收降低,Soret带的附属带吸收增加,红区及蓝区吸收主峰均蓝移。酸处理时在542 nm及510 nm附近出现Pheo a的吸收峰,碱性处理时出现642 nm的吸收峰。酸、碱处理后CP43及CP47中绝大部分色素仍然结合在脱辅基蛋白上, 吸收光谱的变化源于结合态的色素而非游离色素。酸性条件下Chl a受到破坏变为Pheo a 使CP43及CP47失绿, 但Pheo a仍牢固地结合在脱辅基蛋白上,使CP43及CP47出现Pheo a的吸收峰。碱性条件下虽然绝大部分色素也结合在脱辅基蛋白上,但色素与蛋白之间的亲和力减弱,使其在进行PAGE电泳时从蛋白质上脱落。碱性条件下642 nm吸收峰的出现是OH- 与Chl a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需要蛋白质次级结构的变化,当蛋白质次级结构保持完整时或Chl a 分子被尿素分子包围时这种作用受到抑制。碱性条件下CP43及CP47中642 nm吸收峰的出现取决于Chl a与OH- 的相对量,同样在进行PAGE电泳时CP43中Chl a与脱辅基蛋白的分离也取决于Chl a与OH- 的相对量。 2),CP43中β-Car与Chl a之间的能量传递易于受碱的干扰,而在CP47中易于受酸的干扰。酸对CP43和CP47蛋白质次级结构的影响远小于碱的影响。酸和碱都显著地影响了Chl a分子所处的微环境并干扰了Chl a分子之间的激子相互作用。 3), 酸和碱以不同的方式影响CP43和CP47的光吸收、能量传递及蛋白质的次级结构。H+ 可以在不破坏蛋白质次级结构的情况下渗透到色素蛋白内部与Chl a反应而产生Pheo a,同时使β-Car和Chl a (或Pheo a) 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它们之间的能量传递受到干扰。OH- 首先破坏CP43和CP47中的氢键, 引起蛋白质解折叠, 使屏蔽在蛋白质内部的Chl a 暴露,进而与暴露的Chl a作用而将其皂化为叶绿素酸酯。随着蛋白质的去折叠, 其远紫外CD活性丧失, 色素所处的微环境受到干扰, β-Car和Chl a (或Chl a酸酯) 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 因此β-Car和Chl a ( 或Chl a酸酯) 之间的能量传递也受到干扰。 4),酸或碱处理使CP43和CP47中Chl a 在进行HPLC时洗脱时间和洗脱峰面积发生改变, 但β-Car洗脱时间和洗脱峰的面积相对稳定。意味着酸碱处理并不破坏CP43及CP47中的β-Car。 2.强光照射对CP43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强光(1000 μmol E./m2.s)可以引起CP43中Chl a的漂白及蛋白质的降解,这种作用明显地被连二亚硫酸钠抑制。同样条件下,β-Car 的光吸收几乎不受光破坏的影响。 3.高温处理对CP43、CP47及其它PSII亚基降解的影响 用从菠菜叶片中分离出的PSII、OECC(放氧核心复合体)、去除33 kDa的OECC、RC-CP47(结合有CP47的反应中心复合体)、RC(反应中心复合体)、CP43及CP47等多亚基或单亚基色素蛋白复合体,研究这些复合体中各蛋白亚基在高温时的降解情况。结果发现PSII各蛋白亚基降解对温度的敏感性显著不同: CP43、D2、CP29、LHCII >D1、CP47 >> PsbO、PsbP、PsbQ及Cytb559 (α亚基)。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Poisonous snakebite wound is a popular disease worldwide. However, the pathogenesis remains unclear. In the present study, a novel metalloproteinase atrahagin in Chinese cobra (Naja atra) snake venom was purified, using heparin-sepharose followed by Super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Islet-1 is a LIM domain transcription factor involved in several processes of embryonic development. Xenopus Islet-1 (Xisl-1) has been shown to be crucial for proper heart development. Here we show that Xisl-1 and Xisl-2 ar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in 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