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 resultados para 2 Samuel 7
Resumo:
Eu~(2+)4f~7组态内f→f跃迁发射有可能实现激光振荡,Eu~(2+)激活并可产生锐峰发射的若干晶体,储能高、阈值低,是有前景的短波可见固体激光材料的后备物。 Eu~(2+)实现f→f跃迁发射的条件是4f~65d吸收下限位于~6P_l能级之上。符合这一条件的基质化合物必须满足若干结晶学和光谱学条件。为此,许多作者从不同角度建立了相关的判
Resumo:
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稀土硝酸盐与冠醚(2,2)配合物Ln(NO_3)_3·(2,2)(Ln=Ce、Pr、Nd)的晶体结构。发现配合物具有与Eu(NO_3)_3(2,2)不同的配位方式。用“堆积比饱和规律”对结构差异原因作了初步的讨论。配合物均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Z=2。
Resumo:
目的 通过对比观察藏药1号与藏药7号水提液对大鼠离体胸动脉条收缩作用的影响,研究藏药1号与藏药7号的降压机制。方法 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观察藏药1号与藏药7号水提液(6mg/ml)和维拉帕米(Ver 0.013 mg/ml)对高K~+液引起的主动脉条收缩的时效影响,观察对KCl,NE及CaCl_2引起的大鼠主动脉条收缩的量效曲线的影响,以及对NE引起的依赖于细胞内钙及细胞外钙的收缩的影响。结果 藏药1号与藏药7号水提液抑制高K~+液引起的主动脉收缩(P<0.001);而且可以使KCl,NE及CaCl_2引起的大鼠主动脉条收缩的量效曲线非平行右移,最大效应降低,呈非竞争性拮抗作用(P<0.05),与维拉帕米相似,并且对NE引起的依赖于细胞内钙及细胞外钙的收缩均有抑制作用(P<0.05)。从pD'2值分析,藏药1号的药效作用要强于藏药7号,但比Ver的弱。结论 提示藏药1号与藏药7号的降压机制与钙离子通道拮抗剂一致,而且其作用效果比Ver延迟、平缓,其最大作用与Ver相近。而且藏药1号药效更加显著。
Resumo:
生物吸附法是处理含重金属废水的一种新兴的处理技术。微生物所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PS)在微生物吸附重金属中起重要作用。硫酸盐还原菌(SRB)混合菌群分泌的EPS能有效的吸附水溶液中的Cu^2+,Langmuir等温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方程都能拟合实验所得吸附数据,最大吸附容量达到478.47mg/gEPS。水溶液的初始pH值对EPS吸附Cu^2+影响明显,在pH为7时,吸附效率最高,pH增减,吸附效率明显下降。SRB混合茵群分泌的EPS的FT—IR分析表明,EPS对Cu^2+的吸附主要在于EPS中的蛋白质的酰胺(Ⅱ)、羧基、多聚糖的C-O-C、OH和脂类等基团对Cu^2+的强络合能力.
Resumo:
创造力发展的年龄特征一直是研究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很多研究者认为,只有更全面地探查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才能充分了解创造力的本质,所以,应该在多个领域中研究创造力。本研究以文学领域中儿童比较熟悉并喜欢的讲故事的形式,采用同感评估技术(CAT),对4-7岁儿童的创造力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并深入探讨了经常被人们提到的出现在该阶段中的“入学突降”现象。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考察了4-7岁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趋势和创造力的“入学突降”现象;研究二探查了讲故事任务的创造力与言语能力的关系,讨论了创造力的领域特殊性。研究结果发现: 1. 4-7岁儿童的创造力随年龄的增长总体上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存在性别差异。性别差异的具体表现为,女生在4-5岁的发展快于男生,且在6岁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2. 排除入学影响,随年龄增长,6-7岁儿童的创造力显著上升。 3. 6岁已入学儿童的创造力显著低于同年龄未入学儿童,其中女生受到的影响更大。 4. 言语能力是讲故事创造力的基础,只有达到了一定水平的言语能力才能够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创造力,但是言语能力只是讲故事创造力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5. 研究结果部分支持了创造力领域特殊性的理论。
Resumo:
本文用文献[1]的方法,对文献[2,3,7]中的一百多个在轴压、侧压和剪切载荷作用下的加筋圆柱曲板试件,作了承载能力的计算,和所引文献的实验结果作比较表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符合良好,说明这种方法有效,具有实用价值。
Resumo:
<正>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德国发明V-2火箭,特别是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以后,航空和宇航技术高速发展,现在,飞行体的速度已远远超过第一宇宙速度(7.8公里/秒)。随着速度剧增,带来了低速飞行时不曾出现的特殊问题:一是高M数效应,一是高温对飞行介质的影响。高M数效应使得通常的Navier-Stokes方程失效。研究这方面问题,属于高速空气动力学范围。在实际问题中,高速必然伴随着产生高温,这两方面的效应交织在一起。热效应比起单纯的速度效应更本质,这使得高速高温流动现象及其介质性质的研究成为高温气体物理力学的一个最重要方面。
Resumo:
最近有不少文章討論了导电流体在横向磁場作用下管內完全发展流动的規律,例如文献[1]。但是在确定这些結果的实用范围之前,必須估計出进口段的长度,即管道从进口处开始,直到中心流速和完全发展流动的中心流速相差1%处那一段的长度。文献[2]曾考虑过这一門題,并应用Rayleigh近似得出了一个适用于大Hartmann数情况的估計,文献[3]則考虑了小Hartmann数的流动。本文利用Langbaar假设来处理了同一問題,原則上对Hartmann数的大小没有限制;給出了一些数值結果,并和文献[2,3,7]的結果作了比較。
Resumo:
采用8阶精度的中心差分格式及7阶精度的迎风偏斜格式对Reλ=72-153,Mt=0.2-0.7的均匀各向同性湍流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建立了湍流数据库。与他人的计算结果吻合十分理想,说明方法的有效性。数值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迎风型差分格式可以克服起动问题(start-up problem)对湍流Mach数的限制,提高可计算的湍流Mach数,是可压湍流直接数值模拟的有效方法。分析了压缩性效应对湍流统计量的影响,发现压缩性使得湍动能的衰减加快。探讨了可压湍流中微激波产生的机理,对流场进行了标度律分析。发现在本文的Reynolds数和湍流Mach数条件下,流场中扩展自相似性仍然成立,同时发现压缩性对标度指数影响不大。
Resumo:
对目前国内外使用的天然气偏差因子计算方法进行了分类和评价分析,指出各类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偏差因子计算方法,给出了新方法的基本思想、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利用三种方式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对比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Standing-Katz图版的误差趋于0;与目前公认最好的状态方程方法——DAK方法的结果相比,其最大相对误差小于1%。从而验证了该偏差因子计算方法的正确性。新的偏差因子计算方法具有计算速度快、精度高、范围大、计算机操作方便等优点。
Resumo:
<正> 第2届国际计算流体力学会议(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FD)是由第8届国际计算流体力学研讨会和第17届国际计算流体力学方法会议于2000年合并而成。这是计算流体力学方面最重要的国际系列会议,每2年召开一次。本届会议于2002年7月15~19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由悉尼大学K.Srinivas教授主持,我国庄逢甘院士,傅德薰,邬华谟教授等为该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在这次会后的学术委员会上,增补了清华大学符松教授为委员。本次大会有260多人参加。他们来自日本(30多名),澳大利亚(30多名),美国(约22名),中国大陆(14名),德国(8名),英国(10名),加拿大,法国,意大利,印度等国家。中国台湾有7人参加。
Resumo:
本文应用第一、第三强度理论对轴对称压力容器圆筒和半圆球部分进行弹塑性力学分析,得到各自弹性和塑性极限应力,将其与压力容器规范中径分析结果作对比分析。此外,本文还分析了径比对压力容器结构设计和强度的影响。
Resumo: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微/纳米力学测试技术中最常用压入和划入技术及其典型应用。
全书共分13章。测量技术方面,内容涉及接触力学,测试原理、方法、校准、仪器、
力学参量、影响因素。典型应用方面,内容涉及在表面工程、微机电系统、生物、高
聚物和金属玻璃等领域内的微/纳米力学行为的测试。
本书可供力学、材料、物理、电子、机械、生物和化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硬度的定义和分类
1.2 纳米压入和划入技术的发展
1.3 纳米压入和划入技术的特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压入接触力学
2.1 弹性接触
2.2 弹塑性接触
参考文献
第3章 纳米压入测试原理
3.1 压入硬度和模量
3.2 连续刚度测量
3.3 载荷-深度数据确定的材料参数
参考文献
第4章 纳米压入测试方法
4.1 压针类型
4.2 测试环节
参考文献
第5章 纳米压入的确认和校准
5.1 直接确认和校准
5.2 间接校准
5.3 测试 和校准的实例
参考文献
第6章 纳米压入和划入的测量仪器
6.1 仪器技术指标的定义
6.2 美国MTS公司
6.3 美国Gysitron公司
6.4 瑞士CSM公司
6.5 英国MML公司
6.6 澳大利亚CSIRO公司
6.7 测量仪器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7章 力学参量的测量
7.1 压入方式
7.2 划入方式
7.3 弯曲方式
7.4 吸引方式
7.5 声发射测试
7.6 温度测试
参考文献
第8章 影响纳米压入测试的因素
8.1 测试仪器的影响
8.2 样品的表面状态和性质
8.3 纳米压入和划入测试所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9章 在表面工程中的应用
第10章 在微机电系统中的应用
第11章 在生物及其相关材料
第12章 在高聚物中的应用
第13章 在金属玻璃中的应用
附录
Resumo:
在我国生物力学是门新兴学科,它既是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的需要,也是力学学科发展的必然生物力学以医学、生理学、生物学的学要为出发点和归宿,把力学的和生物学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去解决这些学科工程中所需解决的问题
本书详细介绍了这方面的有关知识和研究成果
附录与关键词: 生物力学 概论 生物力学
目录
第一节 历史的源流第一章 生物力学概说
目录
第二节 背景和需要
第三节 全景鸟瞰
第二章 生物力学的力学基础
第一节 运动和力
2、1、1质点系动力学和刚体动力学基础
2、1、2刚体动力学在生物力学中的应用
2、1、3量纲和单位
2、2、1连续性假说
第二节 连续介质力学基本知识
2、2、2描述连续介质运动的两种方法
2、2、3应力
2、2、4应变·应变率
2、2、5变形功和应变能
2、2、6弹性和粘弹性
2、3、1流变学的方法学的一般原理
第三节 本构关系——流变学的主题
2、3、2Hooke(胡克)弹性体
2、3、3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
2、3、4线性粘弹性体
2、4、1生命现象和流体运动
第四节 生物流体力学基础
2、4、2不同层次和不同系统中的生理流动问题
2、4、3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
2、4、4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2、4、5量纲分析·相似参数
2、4、6生物流体力学的相似性问题
第五节 生物传质及其热力学基础
2、5、1热力学的基础定律
2、5、2扩散
2、5、3渗透·滤过
2、5、4组织间质中的渗流
2、5、5通过细胞膜的物质输运
结语:符号和语法
第三章 活组织的力学性质
第一节 骨的力学性质
3、2、1软组织的结构要素
第二节 软组织的力学性质
3、2、2软组织力学性质的实验方法
3、2、3软组织力学行为的一般特点
3、2、4软组织的本构方程
3、3、1血管壁的构造
第三节 血管的力学性质
3、3、2动脉血管的力学性质
3、3、3静脉血管的力学性质
3、3、4微血管的力学性质
第四节 关节 软骨的力学性质
3、4、1准线性粘弹性本构关系
3、4、2关节软骨的两相模型
3、5、1流体的粘弹性
第五节 生物粘弹性流体
3、5、2关节滑液的粘弹性
结语:生物流变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四章 肌肉力学基础
第一节 骨胳肌、心肌和平滑肌
第二节 骨胳肌的微结构和收缩机理
第三节 Hill方程和Hill模型
4、3、1Hill模型(双元素)
4、3、2三元素模型
4、4、1静息状态下心肌的力学性质
第四节 心肌的力学性质
4、4、2Hill模型应用于心肌
第五节 平滑肌的力学性质
结语:需要新概念、新技术
第五章 血液流变学导论
第一节 血液的流变特性
5、1、1宏观血液流变学的方法学原理
5、1、2血浆的粘度
5、1、3血液的粘性
5、1、4血液的粘弹性
第二节 血液非牛顿特性的细观和微观说明
第三节 红细胞的运动和变形
5、3、1红细胞的几何形状
5、3、2红细胞沉降——血沉
5、3、3红细胞的可变形性
5、3、4红细胞膜的力学性质
5、3、5红细胞聚集
5、4、1Fahreus—Lindqvist效应和Fahraeus效应
第四节 血液在微血管里的流变特性
5、4、2毛细血管内红细胞的运动和阻力
5、4、3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网络内红细胞的分布(比积的变化)
5、4、4表观粘度和相对粘度
5、5、1白细胞的力学性质
第五节 白细胞的流变行为
5、5、2白细胞在微血管里的流变行为
5、6、1血小板的活性与流变学因素
第六节 血小板功能行为的流变学问题
5、6、2凝血过程中血液的粘弹性
第七节 血液的本构方程
5、7、1几类粘弹性本构方程的述评
5、7、2可能的选择
结语:愿望和现实
第六章 心脏力学
第一节 心脏的构造和功能
第二节 心脏和心瓣的液体力学问题
6、2、1心脏和心瓣流体力学的若干基本问题
6、2、2二尖瓣的运动及其流场
6、2、3主动脉瓣的运动及其流场
6、3、1左心室的压力—容积关系
第三节 心脏的力学模型和泵功能
6、3、2左心室的应力和应变
6、3、3心脏的泵功能
6、4、1左心与动脉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 心脏与血管系统的相互作用
6、4、2左心系统和右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五节 人造心脏瓣膜的生物力学问题
6、5、1人工心瓣的流体力学性能的检测和评价
6、5、2人工心瓣的疲劳寿命问题
结语:生物力学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位置
第七章 血液循环的力学规律
7、1、1分枝血管系统的阻力分布
第一节 动脉系统的阻力分布和分枝形态-Poiseuille定律的应用
7、1、2血管分枝形态的优化分析
7、2、1弹性直圆柱管里的定常层流
第二节 可变形管道内的定常流动
7、2、2血管的应力状态和弹性不稳定性
7、2、3可瘪管流动
7、2、4可变形管道内小扰动的传播
7、2、5三种流动的比较
7、2、6可变形管定常流动的稳定性问题
第三节 动脉血管里的脉动流和脉搏波
7、3、1脉搏波
7、3、2直圆柱管内的振荡流
第四节 脉搏波在动脉血管系统里的传播
7、4、1传输线理论——线性模型
7、4、2非线性数值模型
7、4、3中医脉象与脉搏波
7、5、1大动脉中流动的一般特点
第五节 大动脉里的流动
7、5、2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液流动的动力特性
7、5、3弯曲对大血管流动的影响
7、5、4分枝管道的流动
7、5、5动脉狭窄的流体力学问题
7、5、6血管分枝、弯曲、截面积突变部位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运动
第六节 静脉血管里的流动
7、6、1静脉血管的力学性质
7、6、2静脉中的脉动流和波动
7、6、3瓣膜对静脉血流的影响
第七节 微循环力学
7、7、1微循环的几种构造模式
7、7、2微循环力学参数的在体观测
7、7、3微循环力学问题概述
7、7、4毛细血流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物质输运
第八节 肺血流的力学规律
7、8、1肺血管系统的几何形态
7、8、2肺血管力学性质
7、8、3肺毛细血管组织内的流动——片流模型
7、8、4肺毛细血管组织中血液的表观粘度
7、8、5肺血流的阻力
7、8、6理论的实验检验
结语:一个必然的趋势
第八章 呼吸力学
第一节 呼吸道内的空气流动
8、1、1呼吸道的阻力
8、1、2上呼吸道里的流动
8、1、3呼吸系统的动力学行为
第二节 支气管里的对流扩散
第三节 肺泡内气体的扩散
第四节 肺泡和毛细血流之间的气体交换
8、4、1通过膜的气体扩散
8、4、2肺泡—红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8、4、3扩散容量的实验测定
8、4、4肺通气量与血流量的关系
第五节 肺功能的宏观评价
第六节 肺呼气流量极限
第九章 器官力学的几个不同方面
第一节 耳蜗力学
9、1、1耳蜗的解剖特点和超微结构
9、1、2耳蜗管内的波传播
9、1、3小振幅下的非线性响应
第二节 脊柱力学
9、2、1脊柱的力学性质
9、2、2腰椎的受力分析
9、2、3脊柱的冲击损伤
9、3、1冲击和弹性波
第三节 肺的冲击损伤
9、3、2冲击载荷引起的肺水肿
9、3、3关于冲击损伤引起肺水肿的机理
结语:方法·概念·诀窃
第十章 应力和生长
第一节 从零应力状态到应力——生长假说
10、2、1心脏肥大
10、2、2肺的重建
第二节 软组织和器官的重建
10、2、3血管的重建
第三节 结构—功能适应性原理在骨生物力学中的体现
10、3、1骨折的愈合
10、3、2骨组织的重建
10、4、1血液流动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第四节 流体动力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10、4、2流体动力对离体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
结语:未来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