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resultados para 195
Resumo:
本文研究了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穗、小穗及子粒等产量构成因素不均衡性的生理原因。主要是从碳氮营养角度及维管系统分布等方面对造成主茎德及分蘖穗,穗中不同部位小穗、不同粒位子粒分化发育差异的生理原因进行了探讨,得到了下主要结果。 1、主茎及一蘖、二蘖的穗下节间及穗下第二节间横切面的各性状有明显的差异。穗下节间及穗下第二节间的直径,基本组织面积、中央维管束总面积及韧皮部总面积均以主茎为最大,一蘖次之,二蘖再次之。维管束数目以主茎为最多,一蘖、二蘖顺次减少。 2、从返青到拔节期。主茎叶鞘及叶片中可浴性糖含量最高,一蘖次之,二蘖再次之。尤为叶鞘中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高于一蘖和二蘖。拔节期后,主茎叶鞘中可溶性含量较低,分蘖中含量较高。在此时期内,主茎叶鞘及叶片中可溶性氨基酸含量较低,而分蘖中氨基酸含量较高。 3、在小花两极分化期,即从药隔形成期至抽穗期,穗不同位小穗中可溶性糖及可浴性氨基酸含量不同,基本小穗中氨基酸含量最高,但可浴性糖含量最低。上部小穗中可浴性糖含量最高,但氨基酸含量最低。中都小穗中,碳氮含量较为平衡。 4。在子粒形成期,中部小穗各子粒中可溶性糖及氨基酸含量不同。第一粒位子粒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二、三、四子粒顺次减少。尤其是第四子粒中可溶性糖含量极低。第二及第四子粒中氨基酸含量较高,第一及第三子粒中氨基酸含量较低。 5、在子粒形成期,不同部位小穗同一粒位子粒中可溶性糖及氨基酸含量不同,顶部小穗子粒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中部小穗子粒次之,基部小穗子粒再次之。各子粒中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差别,子粒形成初期,中部小穗子粒中氨基酸含量较高。 6、在子粒灌浆期,初期中部结实三粒的小穗第一子粒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第二子粒次子,第三子粒最少。以后各子粒中可溶性糖含量无明显差别。灌浆始期,第一子粒的干重最重。第二粒次之,第三粒最轻。从灌浆中期开始,第二粒干重逐渐赶上并超过第一粒,最终子粒干重表现为II>I>Ⅲ。 7、在子粒灌浆初期,不同穗位小穗同一粒位子粒中可溶性糖含量有明显差别。中部小穗子粒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上部小穗子粒次之,下部小穗子粒含量最低。以后各子粒中可溶性糖含量无明显差别。在整个灌浆过程中,中部小穗子粒的干重始终保持最高,上部及下部小穗子粒干重明显地低于中部小穗子粒干重。 8、穗内部维管束分布是不均衡的,中部小穗的小穗轴中维管数目多,面积大。而顶部及基部小穗的小穗轴中维管束数量较少,面积也较小。在同一小穗中,通向小花的维管束随着花位的升高,数量越来越少,面积越来越小。但通向一、二花的维管束数量及面积较为接近,差别不明显,通向三花、四花的维管束数目明显减少,面积明显减小。通入第一、二花的维管束是独立的,均直接来自小穗轴,第三花以上的小花和二花构成串联关系。 本文最后对小麦体内碳氮营养、维管束的分布和小麦主茎、分蘖及穗内部发育不均衡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Resumo:
从眼镜蛇毒中纯化出膜毒素MT-I,该毒素与磷脂酶A_(2)产生协同溶血效应,使小鸡颈二腹肌等标本产生进行性挛缩,对体外Hut-78细胞有杀伤作用,腹腔注射能引起家猫的心电图异常。
Resumo:
目的 研究2 型糖尿病患者中线粒体tRNAL eu (UUR) 基因3243AöG 突变和NADH 脱氢酶亚 单位1 基因( ND1 ) 基因3316GöA 突变的发生频率及其与2 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 应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225 例中国云南2 型糖尿病患者和195 名无糖尿病家族史的健康对 照者有无3243AöG 突变和3316GöA 突变, 并经DNA 直接测序确证。结果 2 型糖尿病患者中3316GöA 突变者5 例(2. 22% ) , 195 例对照者中突变者2 例(1. 03% ) , 突变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4576) ; 两组中无线粒体3243AöG 突变。结论 线粒体tRNAL eu (UUR) 基因3243AöG 突变在中国云南2 型 糖尿病人群中发生频率低, 可能不是云南人群中2 型糖尿病的常见病因。线粒体ND1 基因3316GöA 突变 可能仅为人群中线粒体基因组的正常多态。其他的遗传、环境及子宫内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
Resumo:
利用RAPD技术,采用25个随机引物对来自中国不同生态环境的195份甘蔗细茎野生种材料进行了地理群体结构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甘蔗细茎野生种的种内遗传变异较大,各地理类群的遗传分化明显,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分子聚类分析,推论中国甘蔗细茎野生种的起源演化方式为:起源于云南,然后由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福建→江西;进一步证明了云南为野生甘蔗的起源中心之一的可能性。
Resumo:
We tested the intergroup spacing hypothesis with a 13-month field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of singing behaviour between 3 neighbouring groups of black-crested gibbons (Nomascus concolor jingdongensis) at Mt. Wuliang, Central Yunnan, China. Neighbouring g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