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5 resultados para Mangshan loes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自 1 98 4年开始的长期不同轮作与施肥试验表明 :种植作物可提高土壤供氮能力 6.88%~ 36.58%,以种植苜蓿提高幅度最大 ,是裸地的 1 .37倍。长期施用氮肥、磷肥、有机肥及三者配施可提高土壤供氮能力 9.8%~ 1 33.98%,其中以施氮、磷及有机肥玉米连作提高幅度最大。不同轮作系统中土壤供氮能力 :粮草 3年轮作 >粮草 8年轮作 >粮豆 3年轮作 >粮饲豆 4年轮作 ;种植作物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氮水平 ,提高剖面土壤供氮能力。施用有机肥可有效地增加深层土壤供氮潜力并在 1 0 0 cm处出现迅速减小的现象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黄土高原沟壑区长期施肥对土壤剖面中的 NH4- N、NO3 - N含量分布影响不同。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 NH4- N含量和分布保持相对稳定 ;但不同施肥对 NO3 - N含量分布影响显著。凡施氮肥处理中 ,土壤剖面中出现了 NO3 - N深层富集分布。土壤剖面中 NO3 - N深层富集分布是作物降雨等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经多年累积而形成的。其中 N处理中 ,NO3 - N富集深度的最大为 12 0 cm~ 2 0 0 cm,富集量为 2 91.4kg/ hm2。NPM处理中 ,NO3 - N富集量最大356.8kg/ hm2 ,但富集分布深度降低 60 cm~ 12 0 cm。 NP处理可有效降低 NO3 - N富集量169.9kg/ hm2和富集分布深度 80 cm~ 140 cm。不施氮肥处理中 ,NO3 - N含量分布在整个土壤剖面显著降低。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发展现状的全面分析 ,指出了目前该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最后提出了发展本地区先进、高效、适用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具体对策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值今西部开发如火如荼之际,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建又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总体 布局中被列为最严峻的问题来对待。可见谋求一个为各家共识的治黄对策已刻不容缓。笔者 愿就50年来的研究所得,对黄土高原的形成及其演变规律和“土壤水库”确是其中关键等问题 的机理作一比较系统的介绍,以广求共识和加强各家协作共事,从而使“顺天时,得地利,促人 和”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能够顺利有序地实施。一个山川秀美、举世无双的黄土 高原可望在下个世纪初重现于中国大陆。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本文以黄土高原为例,讨论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开发西部切入点的科学和实际意 义。从黄土高原毁林毁草耕垦和人为加速侵蚀的发展,剖析了退耕还林还草作为生态环境建 设切入点的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剖析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切入点及其实施对策。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根据黄土高原因水肥不协调而形成大面积低效林的问题 ,以水肥耦合为中心 ,以 1龄杨树幼苗为研究对象 ,采用三因子五水平正交旋转组合回归设计方法 ,利用盆栽试验和定量分析的手段 ,研究探讨了不同水肥条件下 ,水、N、P三因子对杨树生物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三因素对杨树生物量存在着耦合交互效应 ,不同的水、N、P配合有不同的生物量积累 .因此 ,合理施肥、量水配肥是改善黄土高原因水肥不协调而形成大面积低效林的有效途径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依据黄土高原区的水热条件,结合已有研究结果,简述了黄土高原地区农田不同覆盖类型,诸如秸秆覆盖、聚氯乙烯薄膜覆盖、生物覆盖等。分析了农田覆盖技术的生态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农田覆盖可提高土壤含水率,增加土壤耕层温度,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减少水土流失,促进作物生长,并指出生物覆盖、秸秆还田和聚氯乙烯薄膜覆盖技术在该区的应用前景。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新修梯田7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依据,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谷子各部位生物量、养分携出量、养分平衡以及耕层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有机肥与N、P肥配合施用可提高谷子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养分携出量的大小顺序为籽粒>叶>糠秕>茎,为同类地区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通过对渭北黄土高原地区沟坡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和对当地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研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沟坡地上地自然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在分析过程中,把当地主要造林树种根系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根系抗旱性特性纳入了分析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嘴头村和西坡村不同树种沟坡地上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的自然生产力属于中等稍微偏上水平,而山杏(Prunus armeniacia var.ansu)、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的自然生产力水平则较低。两地沟坡地上的现实生产力计算结果则证明刺槐和山杏两个树种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具有较好的发展前途;而油松和侧柏的现实生产力水平则较低,其发展推广受到了限制。群众对沟坡开发治理的态度和对开发方案的认可对沟坡开发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研究了黄土塬区塬面不同套种作物的幼树苹果园土壤微生物的分布和酶活性。结果表明,果园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在果树行与套种行中是不均匀的,细菌和真菌多为果树行多于套种行;土壤的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以及中性磷酸酶活性在套种小麦的果园中以套作行高于果树行,而套种烤烟则使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有所降低。套种豆类有利于土壤肥力的均衡发展。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科学史观简要分析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过程。通过分析认为 ,历史时期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变不再单纯表现为自然过程 ,而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人地互动过程。人为因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具有双重意义 ,既通过耕种对自然环境破坏 ,还进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提高土地承载能力 ,其主要是由不同的环境观和社会因素造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以资源利用为主 ,有意识的建设活动较少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成就巨大 ,生态环境演变具有明显历史进程 ,被动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对生态环境演变有特殊意义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及其成效在农田水利环境、土壤环境、水土保持等方面表现突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在当今西部大开发机遇下 ,应借鉴历史经验 ,加快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建议采用科学的环境观指导实践 ,加大科技投入和市场调剂 ,减小黄土高原地区粮食压力 ,实现较劣土地的生态恢复 ,使自然生态环境修复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进行 ,建设结构合理的水土保持型大农业生态环境。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新构造运动是黄土高原区域环境变迁的主导性因素。 2 .5 Ma以来青藏高原的阶段性强烈隆升 ,导致了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加强 ,黄土高原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气候向干旱化趋势演化。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阶段性隆升或沉降与气候演化的共同作用 ,导致了黄土堆积沉积的跳跃式阶段性扩展。黄土高原的地貌演化可以黄河水系的诞生为界限 (1.6 7~ 1.43Ma B.P.)划分为二个阶段 :古湖泊低地阶段和高原河流阶段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应用时空互代方法,以柠条林为例,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利用年限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空间变异及其演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人工林土壤肥力处于较低水平;人工林表层土壤养分中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性较大;各环境因子对土壤养分有一定的影响,海拔、坡度和坡向等环境因子与人工林地土壤养分间呈负相关关系,坡位和地形与人工林地土壤养分间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利用年限的增加,人工林土壤养分各指标含量均增加,与利用年限有显著的相关性。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和速效磷的增加量不明显,全磷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速效钾经过多年积累有明显的增加。从土壤养分指数模型可以算出该区的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约需35a能达到中上等养分水平,速效钾则约需27a才能达到中上等养分水平。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黄河及其干支流经常产生高含沙水流,泥沙中矿物的成分及含量是影响高含沙水流性质的主导因素,粘土矿物颗粒含量对高含沙水流流变性质的影响,远大于颗粒粒径大小对流变性质的影响,粘土颗粒和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高含沙水流的流变性质也有非常大的影响。通过对黄河及其支流地区12个地点进行采样分析,得出黄河及其支流地区泥沙基本来源于同一地区,次生矿物是在长期的、相同的环境条件作用下形成的。根据泥沙样本的粒径分布曲线和矿物成分及含量,建立了黄河及其支流泥沙粘土、非粘土矿物含量与中值粒径之间的关系,能够更方便、快捷、廉价地估算黄河及其支流粘土矿物的含量。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是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半灌木状草本,主根木质,生长于我国西北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西南部的西藏等省区海拔1500~4900m的山坡、半荒漠草原、滩地,而且在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优势种的主要伴生种(林有润,1991)。铁杆蒿群落是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一种较稳定的地带性植被,也是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带植被恢复中需要重点研究的天然植物群落之一(王国梁等,2002)。至今对铁杆蒿的研究还不多,主要集中于精油的化学成分(顾静文等,1999)、群落种间联结性(王国梁等,2002)、群落生物量及地上部数量特征(张娜等,1999a;1999b)上,而对铁杆蒿的光合蒸腾特性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在野外测定了自然条件下铁杆蒿的光合作用及其对光的响应曲线,旨在了解铁杆蒿的光合与蒸腾特性,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提供理论依据。1试验区自然概况试验地设于陕西延安燕沟流域的康家屹崂沟小流域内。位于109°16′10″E,36°26′36″N,海拔1000~1200m,属暖温带半湿润偏干旱季风气候区,位于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