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resultados para 0-6 años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自1997年3月至1999年2月,从青岛麦岛海珍品养殖场购买栉孔扇贝,利用普通组织学、组织化学、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电镜细胞化学和生物化学等技术,对栉孔扇贝血细胞的形态、血淋巴中参与免疫防御的酶的活力和免疫刺激剂对血淋巴中酶活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将其血细胞分为:拟淋巴细胞、血栓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6类。中性粒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能力最强,嗜碱性粒细胞吞噬能力较弱,嗜酸性粒细胞无吞噬能力。无颗粒细胞中只有少量较大的细胞具有吞噬能力。扫描电镜观察栉孔扇贝血细胞有圆形、椭圆形和梭形3种形状。多数血细胞容易变形形成伪足。可形成大量长的纤维状伪足的血细胞具有凝血功能。血细胞溶酶体呈强的酸性磷酸酶(ACP)阳性。碱性磷酸酶(AKP)阳性颗粒常沿细胞膜分布。生化测定,血细胞和血清中均存在ACP和AKP活性。血清中ACP和AKP的最适pH值分别为4.4和10.3,最适温度分别为35 ℃和55 ℃。血细胞质中直径分别为300~430nm 和130~200nm的大、小两种颗粒呈强的酚氧化酶(PO)阳性;次级溶酶体和小颗粒呈旨的髓过氧物酶(MPO)阳性。生化测定,血清中存在PO和MPO活性,血细胞仅有MPO活性。血清中PO和MPO的最适pH值分别为6.0和6.5,最适温度分别为45 ℃和35 ℃。血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分别为312.7U和124.4U,血清中SOD和CAT活力分别为102.3U和73.8U;血细胞中CuZn-SOD和Mn-SOD的活力分别为其SOD总活力的70.3%和29.7%,血清中仅存在CuZn-SOD活性。脂多糖、硒多糖和酵母聚糖A对栉孔扇贝血清和血细胞中溶菌酶、ACP、AKP、PO、MPO、SOD和CAT7种酶的活力均有激活加强作用。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研究运用RAPD和ISSR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山东半岛4个不同地理位置的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和海黍子(S. muticum)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从而对其种群间的地理隔离、基因流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做出估计和判断,为马尾藻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依据。在室内对鼠尾藻有性生殖幼苗的早期发育和生长进行了研究,了解其繁殖生物学特性,为鼠尾藻人工种苗的培育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对4个鼠尾藻(S. thunbergii)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筛选出了28条RAPD 引物和19条ISSR引物,分别扩增产生了174和125个位点。选用的三种不同指标,即多态位点比率(P%,percentage of polymorphic loci),平均预期杂合度(H,the expected heterozygosity)和 Shannon's 信息多样性指数(I,Shannon's information index),均可反映出鼠尾藻种群内部的遗传多样性呈较低水平。而群体间遗传距离(D,Nei’s unbiased genetic distance)矩阵和固定化指数(FST,the fixation index)矩阵均反映出群体间高度的遗传分化。通过分子变异分析(AMOVA,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来区分来自种群内部和种群之间的遗传变异,揭示出多数的遗传变异(57.57% 或59.52%)来自于鼠尾藻种群之间。另外,Mantel分析表明,4个鼠尾藻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呈正相关(r>0.5),遵循传统的IBD(isolation by distance)模式,UPGMA(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averages)聚类分析也反映出相似的结果。 对4个海黍子(S. muticum)地理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中,筛选出的24条RAPD 引物和19条ISSR引物分别扩增出164和122个位点。遗传多样性评估结果表明,海黍子种群内部存在较低或者中等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而D矩阵和FST 矩阵均显示种群间存在高水平的遗传分化。并且,发现D和FST 矩阵在RAPD和ISSR分析中均具有高且显著的相关性。AMOVA分析显示,种群之间的遗传变异高于种群内部。Mantel分析和UPGMA聚类分析均发现海黍子种群间的遗传分化遵循IBD模式,即与地理隔离呈正相关(r>0.6)。 并且,RAPD和ISSR分析的结果高度一致(r>0.9,P<0.05),均揭示4个海黍子种群之间存在高度的遗传分化。 对鼠尾藻有性生殖幼苗早期生长发育的研究结果表明,其早期发育过程属于马尾藻科(Sargassaceae)中典型的“8核1卵”型。在一定条件下培养两个月后,产生了1~2个小叶,幼苗的长度达2~3毫米。生长实验发现,温度(10, 15, 20, 25℃)和光照强度(9, 18, 44, 88 µEm-2s-1)对培养第一周幼苗的生长均有显著的影响(ANOVA, P<0.01)。在两个月的培养中,幼苗对温度和光强的耐受范围较宽,在10℃~25℃,9~88 µEm-2s-1条件下均可生长,最适温度和光强为25℃,44 µEm-2s-1;低温(10℃)对幼苗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不同光质对幼苗生长的影响显著(P<0.01),相同光强条件下,蓝光和白光相比较,蓝光显然不能满足鼠尾藻幼苗早期生长的需要。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采用冲绳海槽北部柱状岩芯DOC024,通过对其微体古生物分析和地球化学分析,结合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数据、AMS14C 测年结果和已有的研究资料,对7500年以来该区域古生产力演化、古上升流演化及黑潮对该区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 冲绳海槽北部,九州西南海区,全新世晚期7.5ka BP以来,该区的钙质和硅质生物生产力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钙质生物的生产量高值出现在7.0ka BP 左右,但在7.0-6.4ka BP 之后明显下降而且十分稳定;而3.0ka BP 左右是硅质生物生产量的高值期,3.0ka BP 之前硅质生物生产力逐渐增加,之后呈下降趋势;表层海水初级生产力亦在7.0ka BP 左右出现短暂的高值,之后呈下降趋势,波动较频繁,0.9kaBP前后也出现了较明显的高值。古生产力的这一变化过程可能主要反映了黑潮与陆架水混合过程,以及与其相关的上升流强度的变动。 冲绳海槽北部、九州西南海区,全新世7.5-7.0ka BP陆源物质影响明显, 7.0kaBP前后黑潮侵入并与陆架水强烈混合,7.0-6.0ka BP 期间黑潮影响逐渐控制了该区,上升流开始发生,温跃层开始变浅;约在6.0-2.0ka BP 之间上升流持续稳定发育,温跃层深度逐渐下降:6.0-5.0ka BP上升流影响作用于温跃层但对表层影响较小,5.0-4.0ka BP海水表层温度受上升流冷水影响降低;而约2.0-1.2ka BP,上升流减弱,海水表层温度回升;近1200 年来上升流加强、温跃层深度减小的趋势更加显著。上升流的发育明显地控制着温跃层深度的变化,上升流强度与黑潮强度密切相关,且在一定范围内有线性关系,冲绳海槽北部冷涡区域附近海洋环境的变化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由于受冲绳海槽北部复杂的海洋环境、DOC024 柱状样中7.5ka BP 左右火山活动的扰动作用,使我们难以准确而详细地探讨全新世黑潮在冲绳海槽北部的变动;但根据对数据的分析讨论,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以下认识:在冲绳海槽北部,7.5aBP前后黑潮强度减弱,以至于几乎完全失去了对该海区的影响;7.0-2.0kaBP上升流的稳定发育说明了黑潮较稳定,仅有小幅波动;2.0-1.2kaBP上升流减弱,黑潮减弱;1.2kaBP伴随着气候的变暖,黑潮增强且幅度较大;0.3kaBP 随着气候变冷,黑潮有所减弱;总体上自7.0aBP前后黑潮入侵以来黑潮对该区的影响一直存在,而6.6kaBP以来黑潮底层水团对该区的影响比较稳定。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了聚球蓝细菌在胶州湾的时空分布和营养盐的影响, 并对聚球蓝细菌亚群分化及其影响因子做了进一步探索。分离获得六株海洋聚球蓝细菌,分别定名为IOCAS0401、IOCAS0402、IOCAS0403、IOCAS0404、IOCAS0405、IOCAS0406。对其中两株(IOCAS0401、IOCAS0402)进行鉴定,并进一步研究了其生理生态特征。有三株菌(IOCAS0403、IOCAS0404、IOCAS0405)具有异养生长能力,选取其中两株(IOCAS0403、IOCAS0405)构建了遗传操作系统。具体内容摘要如下: 1、聚球蓝细菌在胶州湾的时空分布和营养盐的影响 胶州湾近一年的微微型浮游植物群落分析表明,聚球蓝细菌逐月的最高丰度中心有从湾外→湾口→湾内,再由湾内→湾口→湾外的变化趋势。在月变化中,聚球蓝细菌9月丰度最大,平均丰度为4.87×103 cells/ml,1-4月丰度很低,其中3月平均丰度最低为66 cells/ml。选取D5站的0 m和30 m作为表层和深层,对微微型浮游植物和营养盐的研究表明,在9、10月,N/P主要在10-30之间,聚球蓝细菌占优势51.6%(9月),98.5%(10月),其它月份大多数N/P<10或者>30,尤其以8月和11月最为显著,而这两个月也恰恰是超微真核浮游植物占优势92.1%(8月),84.8%(11月)。流式细胞仪数据表明,夏末和秋季部分站位会出现聚球蓝细菌的两个亚群,并且当N/P在33左右时可能会出现两个亚群分化,经过对N源的分析后发现,产生亚群分化时NO3-N/PO4-P在14左右。 2、 所分离到的六株聚球蓝细菌的吸收光谱表明,胶州湾的聚球蓝细菌色素种类十分丰富,基本都含有叶绿素a和藻红蛋白(PE),同时也有含藻蓝蛋白(PC)的种群。研究中发现有三株菌具有兼性异养生长能力,当有光照的时候,合成色素,自养生长进行产氧光合作用,没有光照时,色素逐渐消失,启动异养生长的代谢过程。 3、 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黄海近海水样中聚球蓝细菌种群组成,发现主要有不同藻红蛋白含量的两个类群组成,流式细胞仪分选后,用SN培养基培养纯化得到两个亚群优势种聚球蓝细菌IOCAS0401和IOCAS0402。荧光显微镜下镜检,两株菌在蓝色激发光(450-490 nm)下发桔红色荧光,并且IOCAS0401的荧光较IOCAS0402强。扫描电镜观察发现IOCAS0401呈椭圆形,长轴大约1.2 μm左右;IOCAS0402近似球形,直径约有0.6 μm左右。吸收光谱的检测表明,两者都有叶绿素a和藻红蛋白的特征吸收峰。其中IOCAS0401有藻尿胆素(PUB)和藻红胆素(PEB)吸收锋,而IOCAS0402只有PEB的吸收峰,两者均无藻蓝蛋白(PC)吸收锋。通过16S rDNA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两株菌都位于MC-A中的clade II类群,与从日本海域分离获得的MBIC10224菌株有较高的亲缘关系,虽然这三株菌都归为clade II,但单独成一分支,表明它们带有明显的西太平洋特色。 4、 选取其中两株IOCAS0403和IOCAS0405构建遗传系统,抗生素图谱表明,IOCAS0403对四环素有抗性,自然转化结果显示,IOCAS0403不能自然转化,IOCAS0405具有自然转化能力,同时两者都不能进行接合转移。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生物质燃料乙醇和沼气都属于发展潜力巨大的生物质能源,大力发展生物质燃料乙醇和沼气对解决当今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问题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海带化工废弃物——海带渣糖化技术、浒苔糖化技术及初步酒精发酵技术、海带沼气发酵技术、浒苔沼气发酵技术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1、海带渣总糖含量为52.6%,海带渣总糖中葡萄糖含量占90.9%,另外还有少量的半乳糖、甘露糖和木糖,这说明海带渣是非常优良的能源生物质。 2、海带渣糖化工艺采取稀硫酸预处理后纤维素酶酶解产糖工艺。海带渣最佳稀硫酸预处理条件为预处理温度121℃、硫酸浓度0.6%、预处理时间60 min,此时海带渣纤维素酶解产糖可达187.8 mg/g干藻。 3、优化了预处理海带渣纤维素酶酶解产糖工艺。各因素对海带渣酶解产糖的影响依次为:pH>温度>时间>酶用量,海带渣纤维素酶解产糖的最佳条件为温度45℃、pH5.2、时间48小时、酶用量16 mg/g干藻,此时糖产量为238.9 mg/g干藻。 4、浒苔总糖含量为67.2%,浒苔总糖主要有葡萄糖、木糖、葡萄糖醛酸和鼠李糖组成,其中葡萄糖和木糖可以做为酒精发酵的原料,这两种糖占总糖含量的51%。 5、以鲜浒苔为原料研究了浒苔稀硫酸水解工艺和纤维素酶酶解工艺。发现浒苔酸水解产糖效果明显优于纤维素酶酶解。 6、以干浒苔为原料研究了浒苔酸解工艺。硫酸水解干浒苔产糖能力优于盐酸、磷酸和马来酸,水解时间为60 min、硫酸浓度为1.8%的时候可用于酒精发酵的糖(葡萄糖和木糖)总产量达到最大值为230.5 mg/g干浒苔,占此条件下总还原糖产量的48.6%。同时发现干浒苔比鲜浒苔更易被硫酸水解产糖。 7、初步研究了浒苔酒精发酵工艺。初步工艺中酒精产量较低、测得酒精在发酵液中浓度为0.23%(v/v),后续工作中需要对酒精发酵工艺进行优化。 8、海带与牛粪比例为4:1(w/w)是海带与牛粪联合厌氧消化的最佳比例,此时产气时间最长,达到37天,总产气量最高,达到13600 mL。 9、在海带与牛粪联合厌氧消化中,增加接种量到15 g(干重)时发酵周期为39天,总产气量为14630 mL,TS产气量为152.4 mL/gTS,接种量为21 g(干重)时发酵周期为36天,总产气量为14090 mL,TS产气量为138.1 mL/gTS,可见适当增加接种量可促进产气量的增加。 10、浒苔与牛粪比例为4:2(w/w)是浒苔与牛粪联合厌氧消化的最佳比例,此时产气时间为33天,总产气量最高达到6785 mL。 11、在浒苔与牛粪联合厌氧消化中,增加接种量到7.5 g(干重)时发酵周期为38天,总产气量为7470 mL,TS产气量为155.6 mL/gTS,接种量为10.5 g(干重)时发酵周期也为38天,总产气量为7020 mL,TS产气量为137.6 mL/gTS,可见增加接种量可促进产气量的增加。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生物柴油是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生物柴油对解决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海洋滩涂能源油料植物海滨锦葵油脂的提取和制备生物柴油技术进行了研究。 1、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海滨锦葵籽油。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海滨锦葵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45℃,CO2流量18kg.h-1,萃取时间为120min,在该工艺条件下萃取三次,海滨锦葵籽油萃取率达到19.35%。 2、以海滨锦葵籽仁为原料,利用水酶法提取海滨锦葵籽仁油。水酶法提取海滨锦葵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酶用量0.024ml.g-1,提取温度63℃,固液比1/6,提取时间为230min,在该工艺条件下海滨锦葵籽油提取率达到24.28%。 3、海滨锦葵油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搅拌强度为1800r.min-1,催化剂KOH用量为海滨锦葵油质量的1%,醇油摩尔比6/1,反应时间50min,反应温度65℃,在该工艺条件下,酯交换反应三次,酯交换率达到97.8%。 4、利用固定化脂肪酶Novo435催化海滨锦葵油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结果表明海滨锦葵油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法制备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优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47℃,反应时间31h,催化剂用量18%,搅拌强度900r.min-1,醇油摩尔比3.2/1。在该工艺条件下酯交换率达到92.68%。 5、利用超临界法制备生物柴油,结果表明海滨锦葵油超临界法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300℃,反应压力为12MPa,反应时间为9min,搅拌强度为300r.min-1,醇油摩尔比为30/1。在此条件下,酯交换反应三次,酯交换率可达97.62%。 6、利用超声波辅助法制备生物柴油。结果表明海滨锦葵油超声波辅助法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超声波功率为180W,催化剂KOH用量为海滨锦葵油质量的0.6%,反应温度65℃,醇油摩尔比7/1,在该工艺条件下酯交换反应三次,酯交换率达到99.85%。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 是以合成孔径雷达复数据提取的相位为信息源获取地表三维信息和海表散射体运动信息的新型微波成像雷达。 InSAR通过两幅天线同时观测 (单轨模式),或两次近平行的观测 (重复轨道模式),获取地面或海面同一景观的复图像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InSAR陆地和海洋研究成为微波遥感的热点,广泛应用于地表变形监测、南极冰流测量、地面或海面慢速运动目标检测等领域。 近年来,国际上逐渐应用机载顺轨或交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进行海表面流速测量以及海面波成像机制研究。相对于传统单天线合成孔径雷达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双天线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InSAR) 测量海表面波有着独特的优势: (1) InSAR复图像的相位近似正比于海面散射体的径向速度,这种内在的成像机制提供了直接测量海表面动态运动的机会。 (2) 真实孔径雷达调制传递函数几乎对InSAR相位图像没有影响,而对传统SAR图像影响较大。 基于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测量海浪的优势,本文做了一些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海浪遥感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大致可归纳如下: (1)基于新建立的顺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Along-Track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ATI-SAR) 相位谱与海浪谱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雷达参数和海况参数对应的ATI-SAR相位谱。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距离速度比率、雷达入射角、天线间距和有效波高和波长比率是影响ATI-SAR海浪成像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利用机载X波段水平极化相位图像和机载C波段水平极化相位图像谱结合方向波骑士浮标测量的海浪方向谱验证了ATI-SAR相位谱与海浪谱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结果显示用前向映射关系计算的相位谱与实际观测的相位谱较为一致,二者相关系数总体大于0.6,而且对成像非线性不敏感. (2)建立了包含海表面高度和速度聚束的交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Across-Track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XTI-SAR) 涌浪干涉相位模型,得到了涌浪成像的解析表达式,进一步研究了XTI-SAR沿方位向传播的涌浪成像机制。定义二次谐波振幅与基波振幅比率来表征成像非线性,通过比较XTI-SAR和ATI-SAR相位的二阶调和分量,分析不同海况和干涉SAR参数情况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速度聚束弱时,XTI-SAR相位比ATI-SAR相位具有较强的非线性,ATI-SAR比XTI-SAR更适合测量海浪。当速度聚束强时,XTI-SAR相位比ATI-SAR相位具有较弱的非线性,XTI-SAR比ATI-SAR更适合测量海浪。 (3)基于包含海表面高度和速度聚束的交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XTI-SAR) 涌浪干涉相位模型,结合多维高斯变量的特征函数方法建立了新的XTI-SAR相位谱与海浪谱非线性积分变换。新积分变换不同于Bao (1999) 建立的积分变换,两者形式上区别在于新积分变换中包含了长波径向轨道速度一阶倒数项。数值模拟显示:通常情况下,长波径向轨道速度一阶倒数项不能忽略。进一步,我们针对不同雷达参数和海况结合新非线积分变换对XTI-SAR海浪成像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同顺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ATI-SAR) 海浪成像一致,距离速度比率 和有效波高与波长比率 是影响XTI-SAR海浪成像的重要因子。 (4)基于新的ATI-SAR相位谱与海浪谱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发展了利用ATI-SAR相位图像反演海浪方向谱的参数化反演模式,并由此得到海浪波长、波向和有效波高。反演结果与现场浮标观测结果比较一致。相对于其它反演模式,参数化反演模式的优点在于:(1) 不需要任何附加信息如初猜海浪谱、散射计提供的风速风向等信息。 (2) 不需要对相位图像进行辐射定标,可以由反演的海浪谱直接计算有效波高。(3) 反演结束后还可以得到成像区域的局地风速信息。因此,参数化反演模式可以实现风、浪信息的联合反演。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大米草是一种外来引种植物,本来引进的目的是为了保滩护岸、促淤造陆。然而大米草过度繁殖,侵袭海洋沿岸滩涂,所以综合开发大米草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本实验研究着力于将大米草水解液通过皮状丝孢酵母发酵而制取生物油脂。并且随着近年来石油价格的攀升和对于汽车尾气对环境造成的日趋严重的污染,生物柴油的开发受到高度重视。微生物油脂则是生物柴油生产的很好的原料,因为它无需占用耕地,而能够把农业加工剩余物或是其它的含纤维素的生物质转化为油脂。 本实验采用产油酵母菌皮状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cutaneum)直接发酵经过简单脱毒处理的大米草水解液生产微生物油脂。在122℃,固—液比为10%(w/v),分别用1%、2%、4%和6%稀硫酸水解大米草,结果表明在6%的酸浓度下水解40 min后还原糖含量最高,达到22.8 g/L。而同时以1%稀硫酸在140℃下水解大米草,2.8h后,水解液中葡萄糖产量达到最高14.2g/L。确定了摇瓶发酵最适工艺条件:摇床转速200 rpm,接种量10%(v/v),装液量为200 mL (1000-mL三角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水解液最适浓缩倍数和pH值,水解液浓缩倍数为4.0时产油量高达6.0 g/L,产油率为46.3%。本文为高效利用大米草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皮状丝孢酵母,大米草,水解,发酵,微生物油脂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以稳定氮同位素(δ15N)技术为基础,对长江口海域氮的同位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进行了研究。确立了一套完整的水体中氮的稳定同位素分析预处理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2006年长江干流以及长江口海域表层水体中的溶解态硝酸盐和悬浮颗粒物的δ15N特征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内其δ15N值的变化研究水体中氮的迁移、转化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揭示其环境行为,从而对该海域的氮循环机制进行探索。主要结果如下: 稳定氮同位素的分析准确与否,预处理过程是关键。不同形态、不同水体中氮的预处理方法不同。本文以传统的蒸馏法为基础,对适合海水中溶解态硝酸盐的氮同位素分析预处理方法进行研究并改进,并进行了不同实验条件的验证,效果较好。此外,对淡水体系中溶解态硝酸盐的氮同位素分析预处理方法以及悬浮颗粒物的氮同位素分析方法也进行了研究,确立了一套完整的水体中氮的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δ15N技术在河口氮循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 依据上述方法,对2006年2、5、8、11月份长江口海域表层水体中的溶解态硝酸盐δ15N值(δ15N-NO3-)进行分析。研究发现,δ15N-NO3-分布范围在0.4‰到6.5‰之间,平均为3.5‰,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点,在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内所受的物理、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不同。口门内,δ15N-NO3-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长江径流输入影响,来源单一。最大浑浊带,δ15N-NO3-的分布规律不明显,保守混合行为较差,说明该区域的影响作用复杂,不同季节水体中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存在差异。外海区,δ15N-NO3-的季节变化明显,春季>秋季>夏季>冬季,与生物对硝酸盐的吸收程度变化相一致,反映了生物作用在该区域的影响显著。 同样在2006年2、5、8、11月份本文对长江口海域表层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δ15N(δ15Np)组成进行了研究。δ15Np值分布在0.6-8.2‰之间,同样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点,其变化趋势与陆源输入和水体中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关。口门内,表层水体中δ15Np的变化主要受长江径流的陆源输入影响,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影响较弱;最大浑浊带,水体中的悬浮颗粒有机氮受微生物的降解活动影响明显,各季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颗粒物分解作用;外海区,陆源输入减弱,悬浮颗粒物的δ15Np值主要受微藻的同化吸收作用以及一定程度的颗粒物分解作用影响。 长江口海域水体中溶解态硝酸盐和悬浮颗粒有机氮之间存在重要的相互转化作用,二者之间δ15N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反映了一定的生物地球化学变化和环境信息。总体而言,长江口海域表层水体中δ15N-NO3-的分布水平较δ15Np略低,二者之间的分馏ε总体偏正。其中,δ15N-NO3-与δ15Np的最低值均出现在2月份,说明该季节水体溶解态硝酸盐和悬浮颗粒物都可能受到一致的外源输入影响,其内部生物地球化学作用较弱。5月份和11月份水体中的δ15N-NO3-值和δ15Np值均各自水平相近,说明在这两个季节溶解态硝酸盐和悬浮颗粒物都可能受到程度相近的外源输入或生物吸收作用的影响,分馏ε偏负程度较大。8月份δ15N-NO3-值较低而δ15Np值较高,分馏ε在四个季节中最大,可能是该季节程度较大的颗粒物分解作用影响所致。 2006年长江干流表层水体中溶解态硝酸盐及悬浮颗粒物的δ15N组成也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点,二者季节变化规律相近,丰水期(5、8月份)δ15N值较高,而枯水期(2、11月份)较低。δ15N-NO3-与δ15Np之间呈现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其空间分布趋势相同,自长江上游至下游δ15N值逐渐升高,说明二者均受到相似的氮来源影响;长江上游氮的来源均以大气沉降和农业源(无机化肥和土壤有机氮)为主,而中、下游水体氮的来源则都偏重于工业及生活排污的贡献,随着人类活动程度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升高,硝酸盐及悬浮颗粒有机氮的来源发生变化,其δ15N值相应增加。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在基于GFDL的MOM模式基础上,分别建立了一个全球和一个北太平洋大洋环流的诊断模式(Robust diagnostic model),并分别进行了月平均的(全球模式还进行了年平均)模拟。积分的时间长度全球模式为11年,北太平洋模式为8年。水平空间分辨率,全球模式为1°* 1°,北太平洋模式为1/3°* 1/3°,垂向都分为21层。所用的温度、盐度数据基本是Levitus的资料进行了插值所得,表面风应力为Hellerman and Rosenstein的全球风场数据插值而来。从模拟的结果来看,全球大洋中的主要环流均得到体现,如:湾流,南北赤道流,北赤道逆流,南极绕极流,黑潮等等。与Fujio,Bryan等人的结果相吻合。基于模拟的结果,本文还分析了一些断面上的体积运输和热盐输运以及主要海区的热平衡。结果显示:南极绕极流从西向东,从印度洋南部(SSI)流往太平洋南部(SSP)的流量为170-190 Sv,而从SSP表面上流向大西洋南部(SSA)以及从SSA流向SSI的流量都大约为150-170 Sv。从SSP到南太平洋的流量为17-26 Sv,从太平洋通过印度尼西亚海流向印度洋的流量为15-29 Sv。从南印度洋到SSI的流量为17-26 Sv。各大洋中通过赤道的流量均很小。对于中国近海,由太平洋通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的流量为0.6-2.1Sv,台湾海峡中的北向流量和台湾岛东部黑潮入侵东海的流量分别为0.1-1.9Sv和14-23Sv。琉球群岛北部和对马海峡中的流量分别为13-22Sv、1.6-2.1Sv。从日本海通过津轻和宗谷海峡流向太平洋的流量则分别为0.9v以及0.5-1.0Sv。一些断面上的热、盐通量也进行了分析。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研究了16口虾塘的饲料投喂量、水位、盐度、透明度、水温、pH、溶解氧浓度、NH3-N浓度、水色、对虾体长及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等水体理化因子和生物因子的变化。经过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在养殖前4个月饲料的日平均投喂量基本上呈一个倒“U”型。即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饲料日平均投喂量逐渐增大,到养殖60 d左右,饲料日平均投喂量达到了最大值,然后进入一个平台期,平台期大约维持30 d左右,随后饲料日平均投喂量逐渐减少。在120 d~130 d饲料日平均投喂量降到最低点后又逐渐回升。 水位平均值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为前浅后深,即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养殖水位平均值逐渐加深 。 盐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为前低后高,即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养殖水体盐度逐渐升高。 透明度的总体变化趋势为:早上透明度比下午大,前期透明度比后期大。 水温基本上是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6:30的水温比17:30的水温低。且6:30水温与17:30水温基本上呈平行趋势。 pH变化的总体趋势为:前期较高,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pH逐渐下降,到中期(90d左右)pH降到最低点,尔后又逐渐上升,略呈“V”字形。早上的pH比下午的低。且早上的pH与下午的pH基本上呈平行趋势,间或有较大波动。 6:30时溶解氧浓度的平均值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高。17:30时溶解氧浓度的平均值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比较平稳。同时,17:30时溶解氧浓度的平均值高于6:30,养殖前期(前90d)这种趋势更明显。 NH3-N浓度的平均值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高。在养殖后期NH3-N浓度的波动较大。同时,养殖过程中17:30时NH3-N浓度的平均值高于6:30。 6:30时出现9~21号水色,它们出现的比例分别为:9号占0.1%,10号占0.3%,11号占1.1%, 12号0.6%,13号1.5%,14号占3.7%,15号占7.1%,16号占17.5%,17号占22.0%,18号占15.9%,19号占13.7%,20号10.9%,21号占5.8%;17:30时出现11~21号水色,它们出现的比例分别为11号占0.1%, 12号占0.3%,13号占1.2%,14号占4.0%,15号占6.0%,16号占17.8%,17号占24.7%,18号占18.1%,19号占11.8%,20号占9.7%,21号5.7%。 在11种典型水色中共检出浮游植物67种。其中11号水色检出16种,优势种为诺马斜纹藻(占总数47.1%)和菱形海线藻(占总数29.8%)。12号水色共检出16种,优势种为原甲藻(占总数40.85%)和圆筛藻(占总数20.73%)。13号水色共检出16种,优势种为颤藻(占总数45.58%)。14号水色共检出18种,优势种为拟货币直链藻(占总数56.73%)和膝沟藻(占总数12.87%)。15号水色共检出18种,优势种为诺马斜纹藻(占总数64.76%)。16号水色共检出16种,优势种为拟货币直链藻(占总数69.93%)。17号水色共检出14种,优势种为诺马斜纹藻(占总数62.56%)和膝沟藻(占总数15.76%)。18号水色共检出21种,优势种为拟货币直链藻(占总数71.19%)。19号水色共检出18种,优势种为圆筛藻(占总数94.99%)。20号水色共检出18种,优势种为圆筛藻(占总数87.14%)。21号水色共检出15种,优势种为拟货币直链藻(占总数59.80%)和萎软几内亚藻(占总数17.57%)。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位池理化因子中对水色的主要影响因素:17:30PH值、养殖生物量、17:30NH3-N、17:30 透明度、水交换量。 对体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 6:30溶解氧、水交换量、17:30水色、饲料投喂量、盐度、17:30透明度、17:30水温、6:30NH3-N。 对对虾本身生物学形状对体重的影响研究表明体长、头胸甲长、胸宽、额剑下缘刺数目对体重的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它们是直接影响体重的重要指标,其中体长对体重的直接影响(0.428**)最大,是影响体重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头胸甲长(0.290**)和胸宽(0.245**),额剑下缘刺数对体重的直接影响(0.070*)较小;胸高与体重的相关程度很大(0.7923),但它与额剑上缘刺数对体重的直接影响都非常小,主要通过其他性状间接影响活体重,是影响体重的次要因素。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impact of transient wind events on an established zooplankton community was observed during a, field survey in a, coastal region off northern Norway in May 2002. A transient wind event induced a coastal jet/filament intrusion of warm, saline water into our survey area where a semi-permanent eddy was present. There was an abrupt change in zo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within 4-7 days of the wind event, with a change in the size structure, an increase in lower size classes less than 1 mm in equivalent spherical diameter (ESD) and a decrease in larger size classes greater than 1.5 mm in ESD. The slope of zooplankton biovolume spectra changed from -0.6 to -0.8, consistent with the size shifting towards smaller size classes. This study shows that even well established zooplankton communities are susceptible to restructuring during transient wind events, and in particular when wind forcing induces horizontal currents or filaments.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 (HSCCC) technique in semi-preparative scale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separation of bioactive flavonoid compounds, liquiritigenin and isoliquiritigenin in one step from the crude extract of Glycyrrhiza uralensis Risch. The HSCCC was performed using a two-phase solvent system composed of n-hexane-ethyl acetate-methanol-acetonitrile-water (2:2:1:0.6:2, v/v). Yields of liquiritigenin (98.9% purity) and isoliquiritigenin (98.3% purity) obtained were 0.52% and 0.32%. Chemical structures of the purified liquiritigenin and isoliquiritigenin were identified b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MS (ESI-MS) and NMR analysis. (c) 2005 Published by Elsevier B.V.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hyphenated technique of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HPLC-ICP-MS) was applied to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five organotin compounds (trimethyltin, dibutyltin, tributyltin, diphenyltin and triphenyltin) in seawater samples. Agilent TC-C18 column was used for the separation, the mobile phase of HPLC was CH3CN : H2O: CH3COOH=65 : 23 : 12 (phi), 0.05% TEA, and pH value was adjusted to 3.0 by diluent ammonia. The flow rate was 0.6 mL . min(-1). Five mixed organotin compounds in a mix standard solution from 100 to 0.5 mu g . L-1 were applied for the method assessmen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calibration curves (R-2) for each organotin compound was over 0.998 and the detection limits of the five organotin compounds were lower than 3 ng . L-1. Different mixed organic solvents including dichloromethane or toluene were used for extraction of organotin and the extraction condition of organotin from seawater was optimized. The 100 mL seawater acidized by hydrochloric acid was extracted by 10 mL carbon dichloride (CH2Cl2) with 2% tropolone for 10 min twice. Extracted organic solvents were mixed And blown to one drop by nitrogen with the rate of 1.7 mL . min(-1), then 1 mL acetonitrile was added to the drop for redissolving the organotin compounds. Finally, the mixed redissolution was filtered by 0.22 mu m organic filter membrane before analysis. it was found that the only organotin compound in seawater was triphenyltin (TPHT) and the content was 53.2 ng . L-1. The recoveries test from the standard addition for diphenyltin (DPHT), dibutyltin (DBT), tributyltin (TBT) and triphenyltin (TPHT) were over 80%. However, the recovery for trimethyltin (TMT) was relatively low and the value was 50%. The reason might be attributed to the decomposition or adsorption of those compounds during the extraction procedure. Further study on this subject is in progress.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麻花艽的茎尖为外植体,在启动培养基MS+6-BA 2.0 mg/L(单位下同)+NAA 0.5和MS+BA 2.0+NAA 0.5+ZT 2.0,增殖培养基MS+NAA 1.0+6-BA 2.0+ZT 3.0,生根培养基1/2 MS+NAA 1.0上,成功地实现了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