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resultados para Autos de fe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铁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其环境和生态效应主要取决于它们的理化性质、形态、溶解性以及与溶解有机质的结合程度。氧化还原性敏感元素铁在自然界主要以Fe(Ⅱ) 和Fe(Ⅲ)两种价态存在。铁在水环境中的地球化学循环作用主要通过其自身的各种价态之间转化以及与周围其他物质(微量元素,营养盐,有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不同形态的铁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质,其环境效应和生物有效性都是不同,不同形态的铁还可对其他重金属在水体中的循环迁移、赋存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等均产生不同程度的一定的影响。因此,为铁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就必须进行铁的形态分析,由于Fe(Ⅱ)的氧化还原敏感性,故对铁进行形态分析的前提就是准确测定Fe(Ⅱ)的含量,用普通分光光度法测定Fe(Ⅱ)特别是低含量的Fe(Ⅱ)时,结果的不准确性以及高检出限等缺点都严重制约了准确测定环境中Fe(Ⅱ)的含量。为克服用普通分光光度法测定Fe(Ⅱ)时易受样品溶液其他组分的基体干扰以及灵敏度低等缺点,我们采用了用3-(2-吡啶基)-5,6-二苯基-1,2,4-三嗪(PDT)作为柱前衍生试剂,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测定Fe(Ⅱ)。由于络合物Fe(II)-PDT存在两种几何异构体,故在建立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测定Fe(Ⅱ)的同时,我们进一步研究了PDT及Fe(II)-PDT的两种几何异构体色谱分离与测定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如下进展: 1.研究了有机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Fe(Ⅱ),实验中发现加入离子对试剂四溴酚酞乙酯钾(TPBE-K),由于TPBE和Fe(Ⅱ)-PDT络合物生成三元离子缔合物,导致最大特征吸收波长红移,由555nm增加至610nm,三元离子缔合物[Fe(PDT)3] [TBPE]2的摩尔吸收系数由2.4×104 l•mol-1•cm-1增加至1.9×105 l•mol-1•cm-1,显著改善了方法的灵敏度,降低了检出限,在Fe(Ⅱ)含量为0~0.3μg/ml范围内,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为y=0.3582x+0.01,R2=0.9974,检出限为0.96ng/ml(S/N=3),达到ng/ml水平,成功应用于测定泉水及表层湖水的Fe(Ⅱ)及总铁含量。 2.将3-(2-吡啶基)-5,6-二苯基-1,2,4-三嗪(PDT)作为衍生显色络合试剂应用于分光光度法来测定Fe(Ⅱ)已得到较为充分的报道。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首次研究了将PDT作为柱前衍生络合试剂,应用于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测定Fe(Ⅱ),不仅克服了常规络合衍生分光光度法过量络合剂干扰试验结果的缺点,而且进一步优化选择了检测波长,由于HPLC的应用,突破了在分光光度法中只能在可见波长范围内选择检测波长为555nm,将检测波长选择在Fe(Ⅱ)-PDT吸收更强烈的紫外区295nm处,使得灵敏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在Fe(Ⅱ)浓度为0~3.5×10-6mol/l时,峰面积A和峰高H均和标准溶液的浓度C(×10-7mol/l)的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A=7.4951x-0.0785(R2=0.9999) 和H=0.5126x- 0.0915(R2=0.9997),方法的检测限为0.35ng/ml (S/N=3)。本方法测定Fe(Ⅱ)时,不需复杂的前处理步骤,如固相萃取、有机溶液萃取等,直接柱前衍生HPLC方法测定,方便、快速且灵敏度高,低于众多分光光度报道的检出限水准7~170ng/ml范围。 3.由于络合物Fe(II)-PDT存在面式和经式两种几何异构体,故在建立起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测定Fe(Ⅱ)新方法的同时,进一步研究了PDT及Fe(II)-PDT的两种几何异构体色谱分离及测定实验研究,关于这方面的试验研究,目前来说还没有相关的研究报道,所以将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到分离及测定PDT及Fe(II)-PDT的两种几何异构体中,这也是本论文的第二个创新之处。在本实验中,所用的色谱固定相为普通的反相键合C8柱,但由于优化选择了最佳流动相条件,使得PDT及Fe(II)-PDT的两种几何异构体直接在C8柱上得到完全的基线分离。讨论了流动相中有机改性剂乙腈不同比例、不同种类的离子对试剂(高氯酸钠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及不同浓度对PDT和Fe(II)-PDT两种几何异构体的色谱行为的影响。根据不同试验条件下,对所获得的色谱参数(容量因子、分离度、选择性因子、保留时间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据此探讨了色谱分离异构体过程的机理。 4.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之上,引入更能灵活的调节洗脱强度和被分离物质分离度的三元流动相(乙腈/甲醇/水=20/50/30),优化选择了三元流动相中有机改性剂的比例以及离子对试剂的种类及浓度,使得异构体的分离度和选择性因子均得到满意结果。对一系列不同浓度的Fe(II)-PDT异构体分离,面式和经式异构体的面积和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在4~25×10-7mol/l范围内良好,线性关系分别为:y = 3.6333x - 2.3378(R2 = 0.9957,经式异构体),y = 1.8219x - 1.0783(R2 = 0.9964, 面式异构体)。面式和经式异构体的检测限分别为4.28ng/ml和3.44ng/ml (S/N=3)。 5.进一步研究发现Fe(II)-PDT的两种几何异构体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动态平衡,故根据异构体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就可以探讨在转变过程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异构体转变过程中色谱峰高和面积随时间的变化,并依此首次得出了两种几何异构体相互转化可逆过程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如熵变、焓变、自由能变化、反应速率常数等,对两种几何异构体之间的动力学转变平衡机理进行合理的解释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各不同温度下(30℃,35℃,40℃,45℃),反应时间在3倍半衰期以内,两种几何异构体之间的相互转变平衡均符合动力学一级反应。各不同温度下Xeln[(Xe-X0)/Xe-X)]随时间变化的线性关系良好,分别为:y=0.0821x+0.7288(R2=0.9911,T=45℃);y = 0.0486x + 0.598(R2 = 0.9987, T=40℃); y = 0.0216x + 0.5861(R2 = 0.9987, T=35℃);y = 0.0124x + 0.591(R2 = 0.9988, T=30℃)。 首次将PDT作为柱前衍生络合试剂,应用于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测定环境中的Fe(Ⅱ),且无需复杂的样品前处理过程(固相萃取,有机溶液萃取等浓缩富积过程),克服了普通分光光度法检测限高、易受样品基体效应的干扰等缺点;在建立起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Fe(Ⅱ)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络合物Fe(II)-PDT的两种几何异构体色谱分离及动力学转变实验研究,则是对建立起的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Fe(Ⅱ)试验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是对测定Fe(Ⅱ)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机理的进一步认识和探讨。PDT作为柱前衍生络合试剂首次应用于高效液相色谱测定Fe(Ⅱ)为铁的环境地球化学工作者提供了一种灵敏度高的测定Fe(Ⅱ) 的新途径,为环境样品中Fe(Ⅱ)含量的准确测定提供保证,对铁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如铁形态分析、铁的水-沉积物界面行为等提供更翔实可靠的信息。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铁、锰、硫具有强烈的氧化还原敏感性,在湖泊沉积地球化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铁、锰、硫控制了沉积物中的氧化还原分带,对磷及其它一些微量金属元素的形态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中我们选择铁、锰、硫来指示湖泊沉积作用中氧化还原过程的变化,为进一步高精度提取环境信息奠定基础。本文对比阿哈湖、洱海和阳宗海,通过铁、锰、硫在湖水、孔隙水和沉积物体系内的垂直剖面特征分析,阐述了三湖沉积物中氧化还原过程的区别、氧化还原边界层对铁锰循环的控制作用以及铁-锰-硫对重金属的控制作用,深入探讨了铁、锰、硫及微量元素记录的早期成岩改造特征及其对湖泊沉积作用的指示意义,进一步阐明了沉积物中的有机质降解规律及早期成岩机制,获得了如下结论:1.阿哈湖水中铁、锰出现季节性释放,锰的季节性释放强度比铁大;在冬季和夏季,阿哈湖沉积物界面铁、锰均出现富集。冬季的富集程度强于夏季,锰的富集程度远远强于铁。沉积物表层由冬季的黄褐色转变为夏季的黑色,表示铁、锰氧化物层转变为FeS层。2.洱海沉积物中,铁、锰均在沉积物一水界面出现富集,界面以下,铁、锰的含量逐渐递降。铁、锰在孔隙水中产生扩散迁移,而在沉积物表层形成富集,说明洱海沉积物表层处于较好的含氧状况,氧化还原边界层处于沉积物中;阳宗海沉积物孔隙水中铁锰峰值均位于界面2cm处,而沉积物中铁在表层出现亏损,表明夏季阳宗海表层处于缺氧状态,氧化还原边界层位于湖水中。3.铁、锰的界面扩散和沉降通量在不同湖间差异较大。但锰的扩散通量占沉降通量的比例高于铁,锰在界面的沉积后再迁移程度和沉积记录的改造程度比铁显著。湖泊中铁、锰在有机质降解过程的驱动下,围绕沉积物一水界面形成氧化还原循环。其中锰的循环相当激烈,铁则较为缓和。铁、锰界面循环受氧化还原边界层和沉积物—水界面的双重控制。4.三湖沉积物界面处均存在硫酸盐的还原作用。洱海硫酸盐由于其含量较低以及表层良好的含氧状况因此不可能成为有机质降解的主要氧化剂,而阳宗海和阿哈湖则情况相反。阿哈湖沉积物柱芯好氧菌和SRB的分布进一步证实了表层处硫酸盐在SRB的参与下强烈的还原作用,同时说明有机质的好氧和厌氧降解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水体向沉积物内部扩散是高硫酸盐浓度湖泊的主要清除作用,而对于低硫酸盐含量湖泊而言,水体浮游生物如藻类吸收和同化作用应是水体硫酸盐的主要清除机制。5.三湖沉积物硫主要都以黄铁矿存在。阳宗海的AVS含量较高,AVS和FeS_2在界面的富集进一步证实了在阳宗海沉积物界面存在着强烈的硫酸盐还原作用;阿哈湖沉积物中硫酸盐的还原与季节无太大联系。在夏季和冬季,沉积物表层均表现出明显的SO_4~(2-)还原作用。只不过随着氧化还原边界层的迁移,SO_4~(2-)还原作用的范围也随之发生迁移。铁氧化物作为电子受体参与有机质分解的过程中,水铁矿和纤铁矿等Feo首先被还原而溶解出来。同时,Feo和Fec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针铁矿和赤铁矿等晶体铁氧化物可以向水铁矿和纤铁矿转化。6.三湖中Corg都表示出明显的降解趋势,证明了沉积物表层存在的早期成岩作用。洱海表现出“沉降一降解一堆积”三阶段分布特征,而阳宗海和阿哈湖沉积物中Corg表现出“降解一堆积”二阶段分布特征;洱海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选择性分解不明显,C/N指示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来自无纤维束的陆源植物;阿哈湖沉积物中C/N很高,均>20,且随深度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说明阿哈湖沉积物中有机质含易降解的低N和难降解的高C,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源输入。7.洱海和阳宗海沉积物中均存在明显的重金属再迁移现象。洱海沉积物中铁、锰循环对Pb、Cu的迁移影响很大;颗粒物的吸附一解析作用是影响Cd迁移的主要因素;洱海沉积物中可迁移释放的Ni含量并不高。8.阳宗海沉积物孔隙水中Ni、Cu、Cd均与铁、锰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铁、锰氧化物的还原是造成它们在孔隙水表层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而Pb与铁、锰呈现微弱的正相关。Pb、Cd相对于Cu、Ni的释放趋势较强,再迁移作用较剧烈。Pb、Cd在表层孔隙水中与一些有机、无机化合物络合,由于沉积物的吸附作用而再次沉降到沉积物表层形成富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再迁移主要受有机质降解、铁锰氧化物还原和硫化物沉积控制,但是不同的湖泊控制因索各不相同。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白云鄂博矿床是世界上最大的Fe-Nb-REE矿床,其矿床成因一直是中外地质学家争论的焦点.而矿床附近的碳酸盐脉状体则成为赋矿白云岩岩浆成因的直接因素,该文拟从包裹体的角度对矿区碳酸盐脉状体进行研究,对其成因进行探讨,并对其与赋矿白云岩的关系作初步的讨论.通过对碳酸盐脉状体包裹体在包裹体类型,组合,均一温度,盐度,成分等方面的研究,发现不同区域,不同产状的碳酸盐脉状体包裹体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反映了其在岩石成因方面的差异:(1)都拉哈拉和尖山附近:为典型的岩浆成因;(2)宽沟背斜核部:可能是富碳酸盐盐熔体侵入构造裂隙形成的;(3)白云镇东北部(CV31,CV32)可能为侵入到混合岩中的热液脉;(4)东介勒格勒以南:具有明显的沉积特征.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稀土元素成矿与地壳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稀土在中元古代具有大规模暴发性成矿特征。云南武定迤纳厂稀土铁铜矿床为昆阳群因民组出现稀土富集成矿的典型代表。本论文选择迤纳厂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研究矿床不同类型岩(矿)石和矿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富稀土的成矿流体、成矿物质来源和稀土元素成矿时代,揭示昆阳裂谷初期因民组稀土元素富集的地球化学机制。主要认识如下:1、迤纳厂矿床产于昆阳裂谷初期形成的禄丰一武定火山断陷盆地中。早中元古界昆阳群分布于绿汁江岩石圈断裂和小江一易门断裂的夹持地带,呈狭长状展布。迤纳厂矿床赋矿地层为昆阳群因民组上段的硅质白云岩和碱性火山岩(粗面安山岩)。矿体产出形态和矿石的结构构造等均显示矿体与赋矿地层同沉积特征;出现独立矿物氟碳饰矿、独居石及褐帘石,磷灰石、萤石、菱铁矿等矿物中也含有一定量的稀土,沿矿体走向和垂向稀土元素变化不大。2、矿体顶、底板围岩(石榴石黑云母片岩、钠长黑云母片岩等)的原岩为碱性火山岩(粗面安山岩),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Cs、Rb、K、LRE日及贫Zr、Sr、Ti、Hf、HEE,为早元古代末期一中元古代早期交代富集地慢低程度部分熔融所形成的碱性火山岩。矿石稀土总量高(645-4443)×10-6,强烈富集轻稀土((La/Tb)N=17.3-81.1),稀土元素分布特征明显不同于矿区正常沉积的硅质白云岩和后期侵入的钠长石英斑岩及火山角砾岩,而与矿体顶、底板碱性火山岩中稀土元素配分特征基本一致,暗示稀土成矿物质来源与碱性火山岩有密切的关系;3、矿石中微量元素组合及变化特征与现代海底正在喷出的热液和热液沉积物中元素组合有较大的可比性,明显不同与火成碳酸岩型稀土矿床中的特征元素组合;在微量元素判别图解(Al-Fe-Mn、Fe/Ti-Al/(Al+Fe+Mn)、U-Th、Y-P2O5等)中,逸纳厂矿石均投影在热水沉积区,矿石的Y/Ho值与黑烟囱值接近,表明成矿流体为高温、还原性质,稀土成矿可能以热水沉积作用方式为主;4、对矿石中主要矿物萤石、菱铁矿、磁铁矿、石英、方解石的稀土元素特征研究表明,矿石沉积时不同矿物中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基本相同,主要受成矿流体中稀土分布特征制约。而后期变质作用形成的矿物,其稀土元素分布主要受矿物晶体结构控制。同期成矿流体从早期到晚期(块状矿石→条带状矿石),轻重稀土分异变小,稀土总量增加,条带状矿石中稀土含量最高;矿石黄铜矿6345值变化在一任3%0到2g%。范围,显示慢源硫特征;菱铁矿6r3C(8%-9.1%)、δ18O(-11.17%-15.37)‰指示成矿流体具岩浆来源和有机质的脱梭酸分解作用参与;成矿流体中稀土元素可能主要以(RE(CO3)3F)4-、(既(CO3)3F2)、(RE(F,Cl万等形式迁移,当温度降低时沉淀出氟碳饰矿等稀土矿物;5、矿石和萤石单矿物 Sm-Nd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621士110Ma和15:38士43Ma,与矿区碱性火山岩错石的U-Pb年龄1676Ma、因民组顶部石英正长斑岩的错石U-P1。年龄1685Ma基本一致,也与因民组地层年龄1765M。较为接近,反映成矿时代为早元古代晚期和中元古代早期:这一时间也与一早元古代晚期一中元古代早期昆阳裂谷初始裂陷阶段,大量来自于地幔的碱性火山岩喷发事件相吻合。矿石。Nd(t):-2.87-3.60,萤石单矿物εNd(t):-3.93-5.90,变化范围较窄并全为负值,接近0,指示源区为富集地幔。同时结合矿床形成的构造一地质环境及矿体产出的地质形态,认为逛纳厂稀土铁铜矿床可能是在昆阳裂谷初期,在碱性火山岩浆喷发的间歇期,来自地幔富稀土、挥发份的成矿流体由火山喷流一同生沉积方式形成的矿床。6、昆阳群因民组地层中出现的稀土富集、成矿与我国的白云鄂博稀土REE-Fe-Nb超大型矿一床和澳大利亚的olympic Dam Cu-U-Au-Ag-REE超大型矿床,在成矿时代、产出大地构造背景、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均体现成矿受控于中元古代1.5Ga超大陆聚合前或随后裂解初始阶段伴随的非造山型碱性岩浆或热液作用,稀土来源于超大陆拼合前因板块俯冲交代而形成的富集地幔。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地球环境的界面及其附近,发生着重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和输送。研究和认识环境界面的地球化学过程对揭示环境演化、评价环境净化、认识成矿机理均具重要的科学意义。Fe、Mn是地表水环境中两个丰度最大的微量营养元素,也是典型的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因其氧化物的吸附特性而对其它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有着显著的控制作用。因此,Fe、Mn地球化学的研究历来是水环境领域中令人瞩目的一个焦点。地表水环境中Fe、Mn的研究始于海底锰结核的发现及其成因问题的探讨,而Fe、Mn在湖泊研究中受到重视则始于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出现。二次大战使湖泊Fe、Mn的研究一度中断,直到七十年代因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才使这一研究重新受到重视,并于近十年得到迅速发展在采样技术、分析方法、Fe、Mn的形态、氧化还原作用、早期成岩作用以及地球化学循环机理的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其中以英国Davison的工作最引人注目。一般认为,Fe、Mn在湖泊中的行为受氧化还原边界层的控制。但是,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缺乏将湖水和沉积物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研究。尤其是未能对沉积物-水界面及其附近Fe、Mn的行为开展细致的工作,因此在Fe、Mn循环机理的认识上尚存许多疑点。有鉴于此,本项研究着重探讨沉积物-水界面及其附近Fe、Mn的地球化学行为和特征。利用自制的湖泊沉积物和孔隙水取样装置,分别于春秋两季在红枫湖按垂直剖面采集湖水、界面水、孔隙水和沉积物样。采用滤膜技术作湖水、界面水和孔隙水Fe、Mn的形态分析,并作沉积物FeFe~(3+)、Fe~(2+)、Mn、S和孔隙水P、HCO_(3~-)、SO_4~(2-)、NO_(3~-)等项目的分析,完成湖水、界面水的水化学全分析和沉积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从而获得以下结果和认识:1.形态。湖水中Fe、Mn均呈微粒态;界面水中Fe呈微粒态,Mn则以微粒态为主,尚有部分离子态;孔隙水中Fe以离子态为主,存在部分胶体态,Mn则以离子态存在。2.特征剖面。春秋季湖水中距沉积物-水界面5m以上,Fe、Mn分布均一,5m以下,Fe、Mn均向界面递增10倍左右;界面水中,Fe、Mn继续向界面递增,但Fe在距界面10cm左右向界面略有递减,同时,在距界面20cm高度Fe的溶解态出现峰值分布,而Mn的溶解态则向界面递增;孔隙水中Fe、Mn均呈峰值分布,并均于12cm深度以下趋于稳定,其中Mn峰位于3cm深度,Fe峰则位下去8cm深度,Fe在10cm深度还存在一谷值分布;沉积物中Fe于7cm深度含量略呈下降趋势,Mn则在界面出现高值,并于0.5cm深度含理突降。3.界面通量。Fe在界面的沉降通量为10.9mg.cm~(-2)a~(-1),扩散通量为-0.24mg.cm~(-2)a~(-1),净重通量则为10.7mg.cm~(-2)a~(-1),扩散量只有沉降通量的2%;Mn在界面的沉降通量为0.203mg.cm~(-2)a~(-1),扩散通量为-0.062mg.cm~(-2)a~(-1),净通量则为0.141mg.cm~(-2)a~(-1),扩散通量占沉降通量的30%。Fe、Mn在界面的平流通量均可忽略不计。4.氧化还原作用。Fe、Mn在沉积物中按氧化电位的高低先后充当有机质分解的主要氧化剂,发生还原溶解,然后经扩散作用重新进入湖水中,并在氧化过程的作用下于界面附近形成微粒态Fe、Mn的富集。5.平衡矿物。沉积物孔隙水中Fe(II)的平衡矿物在8-12cm深度范围内为单硫铁矿(FeS)和黄铁矿(FeS_2),12cm深度以下为菱铁矿(FeCO_3);Mn(II)的平衡矿物则为菱锰矿(MnCO_3)。6.界面循环机理。在湖泊中Fe、Mn循环均受沉积物-水界面的控制围绕界面进行,循环过程由还原、扩散、氧化和沉降四个环节组成,其中Mn循环就在界面附近,而Fe循环则深入沉积物内部。Mn的界面循环相当激烈,Fe则较为缓和。Fe、Mn界面循环的结果使界面附近的湖水和沉积物中出现Fe、Mn的富集,其中Fe的富集程度 相对较小,Mn则非常显著。7.环境效应。Mn的界面循环可能导致~(210)Po的沉积后再迁移,而~(210)Pb的沉积后再迁移则可能与Fe的界面循环有关;Fe、Mn界面循环所形成的富集层对湖泊水库的水质构成严重的潜在威胁;根据Fe、Mn的还原优势作用带可以确定湖泊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环境。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Fe-B ultrafine amorphous alloy particles (UFAAP) were prepared by chemical reduction of Fe3+ with NaBHO4 and confirmed to be ultrafine amorphous particles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X-ray diffraction. The specific heat of the sample was measured by a high precision adiabatic calorimeter, and a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 was used for thermal stability analysis. A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Fe-B atoms is proposed to explain two crystallization peaks and a melting peak observed at T=600, 868 and 1645 K, respectively.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Fe/Si-2 and Fe-Mn/Si-2 catalysts for conversion of C2H6 with CO2 to C2H4 was examined in a continuous-flow and fixed-bed reacto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e-Mn/Si-2 catalyst exhibits much better reaction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to C2H4 than those of the Fe/Si-2 catalyst. Furthermore, the coking-decoking behaviors of these catalysts were studied through TG.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s of the catalysts after regeneration for conversion of C2H6 or dilute C2H6 in FCC off-gas with CO2 to C2H4 were also exa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of the Fe-Mn/Si-2 catalyst after regeneration reached the same level as those of the fresh catalyst, whereas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Fe/Si-2 catalyst to refresh its reaction behavior after regeneration.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