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resultados para ABC
Resumo:
水稻(Oryza sativa L.) 颖花开裂 (split rice spikelet,SRS) 突变体是从水稻品系 8902s 花药培养得到的双单倍体群体中筛选出的同源异型突变体。以窄叶青8号为母本,SRS突变体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其F2群体中正常植株和突变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3:1,说明颖花突变性状是由单隐性基因决定的。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 SRS突变体花器官形态发生过程。其性状表现为内外稃变软变长,不抱合,在外稃基部又着生一朵花,两浆片基部融合,质地呈稃片状,雄蕊和雌蕊形态正常,且可育。该突变体的突变性状与拟南芥APETALA1的突变表现相似,说明两者在形态建成方面具有相似之处。由于 SRS 突变体第一轮和第二轮花器官发生了变化,根据 ABC 模型,srs-l基因应属于同源异型 A 组基因。 采用BSA法在F2群体中建立DNA正常池和突变池,利用RAPD技术筛选与突变基因srs-l连锁的分子标记。从52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了引物S465能在两池间扩增出分子量为900 bp的差异片段,并证明其在F2群体中表现共分离。将此DNA片段克隆后作为RFLP探针pS465A,该探针与srs-l基因紧密连锁,在DH群体的RFLP分子连锁图谱上成功地将它们定位于第三染色体上。 本研究是利用水稻同源异型突变体为材料,研究水稻花器官发育基因的首例报道。
Resumo: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重金属污染引发的环境和健康问题在许多国家都有报道,我国的重金属污染状况也不容乐观。土壤和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如诱发癌症 和畸胎等。 植物修复是一种利用植物对重金属或有机污染物的超富集能力清除或减低污染的环境生物技术。植物修复的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为这项技术走向实用化奠定了基础。植物修复近期的进展可能来自于可更有效地富集重金属的植物品种的选择、土壤条件的改善等;但长远看来,植物修复技术的巨大进步将取决于新的可更好地抵抗重金属或降解有机毒物的基因的鉴定和克隆,并通过转基因技术创造一批新的植物品种,如可迅速大量富集重金属的高生物量的用作环境净化的植物,以及可排拒重金属吸收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等作物。 本研究针对砷污染的植物修复机制,以超富集砷的凤尾蕨属植物——蜈蚣草为试材取得了如下进展: 1. 以从砷污染地区采集的蜈蚣草(Pteris vittataL.)为植物材料,利用抑制消减杂交(SSH)分离了经砷诱导处理与其对照间表达有差异的cDNA片段,以期得到与砷富集密切相关的基因。其中筛选到的一个cDNA片段与ABC transporter (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有较高的同源性。通过RACE方法对该基因进行了克隆,并进行了初步的结构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PvABCTl (Accession No. AY496966)为一全长cDNA,长度为2165 bp,其中开读框架为1791 bp,编码597个氨基酸。该基因所编码的蛋白中含有2个ABC transporter特性结构域,1个ATP-binding cassette和2个ATP/GTP结合位点(P-loop),没有明显的跨膜区。 2. 对蜈蚣草在砷胁迫下PvABCT1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转录水平分析表明PvABCT1的表达受砷的诱导。进一步通过PvABCTl-GFP融合基因在洋葱细胞中的表达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该基因可能定位于细胞质中。 3. 为了研究所克隆的PvABCT1基因的功能,本研究构建了PvABCT1的酵母表达载体,把该基因转入因ACR3基因缺失而对砷敏感的酵母突变株。酵母功能互补实验表明PvABCT1不仅不能与ACR3基因功能互补,反而使酵母对砷的敏感性增加,同时酵母细胞中的砷含量较未转化的酵母细胞增加。即在转入PvABCT1后,酵母细胞吸收了更多的砷。这暗示该基因与蜈蚣草中砷的高吸收有关。 针对食品重金属污染问题,本研究探讨了减低蔬菜对重金属吸收的方法及其 作用机理,取得了如下进展: 1.研究了钙离子和镧离子对镉离子胁迫下生菜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子萌发时外施4 mM CaCI2或0.04 mg/L La(N03)3均可提高生菜对重金属镉的抗性。 2.通过检测0.5 mM CdCl2胁迫下生菜植株中的镉含量以及外施钙离子或镧离子后相应的镉含量,发现4 mM CaCl2可以增加镉胁迫下生菜植株中镉的积累;而0.04 mg/L La(N03)3可以降低镉胁迫下生菜植株中镉的积累。 3.对生菜中植物络合素合酶基因进行了克隆,通过RT-PCR分析以及植物络合素( phytochelatins,PCs)的检测,探讨了外施钙离子或镧离子对镉胁迫下生菜植株中植物络合素合酶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量、植物络合素含量以及镉的积累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 mM CaCl2可以提高镉胁迫下生菜植株中植物络合素合酶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以及植物络合素的含量,增加镉的积累;而0.04 mg/L La(N03)3虽然同样可以提高植物络合素合酶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以及植物络合素的含量,却能降低镉胁迫下生菜植株中镉的积累。这暗示外施钙离子可以促进用于重金属污染环境修复的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而外施镧离子可以用于降低叶菜类蔬菜中重金属镉的积累。
Resumo:
本论文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水稻和太行花中MADS-box基因的相关研究,第二部分是水稻中SAGE技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MADS-box基因家族在花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水稻是单子叶植物的模式植物,其基因组序列的公布为在基因组水平上鉴定MADS-box基因提供了条件。根据已发表的水稻MADS-box基因序列,利用关键词搜索、HMMER分析、同源比较、系统进化树分析等手段,对GeneBank和TIGR水稻基因组注释中所有已知和未知的水稻MADS-box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中有64个MADS-box基因编码不同氨基酸,其中已知cDNA序列的为43个。在64个基因中,有23个属于ABCDE类基因,并且其cDNA序列已知,其中的10个已有功能方面的研究。通过3’-RACE和筛选水稻花器官的cDNA文库,得到了一个A类基因片断(A5B2),两个E类基因片断(MW1,MW2)。这三个基因分别与OsMADS14,OsMADS7和OsMADS5相似或相同。禾本科植物花器官的起源,尤其是内外稃的起源仍存在疑问,A功能基因是否以及如何参与其形成成为问题的关键。初步原位杂交分析表明,OsMADS14在花发育的早期开始表达。在小穗原基发育过程中,OsMADS14在内外稃原基中有较强的表达。随着小穗的发育,OsMADS14在整个花序中都有表达。在小穗发育的后期,OsMADS14在胚珠中有较强的表达。OsMADS14的表达模式与FUL类基因一致,并且证明了其在花发育的后期仍然表达强烈,暗示其可能与胚珠发育有重要关系。 SEPALLATA基因被认为是花的特异因子,参与了花的四轮花器官的决定过程。在本文中,通过3’-,5’-RACE,从太行花花芽中克隆了一个MADS-box基因。该基因推导的的氨基酸序列含有典型的M,I,K和C四个结构域,与FBP2和SEP3的相似性较高,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属于SEP3亚家族,于是将其命名为TrSEP3。TrSEP3首先在花分生组织中表达,然后在雌雄蕊原基及花瓣中表达;在成熟花中,TrSEP3仅在花瓣和雌蕊中表达。这种表达模式与其它的SEP-like基因有稍不同。TrSEP3拟南芥中过量表达后并未导致表型的改变,暗示其功能与拟南芥的SEP基因可能存在差异。选择压力分析显示TrSEP3受到了不显著的负选择压力。这些结果暗示TrSEP3的功能可能与其它的SEP-like基因有差别,值得进一步研究。 SAGE(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是对比样品间转录谱的差异、发现新基因的有效的方法。tag mapping是将SAGE-tag与其转录本匹配的过程,其效率直接影响对转录谱的解释,该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对水稻tag mapping过程缺少详细研究,导致其效率不高。为了确定参考数据库和其它合适的条件,我们利用EST序列和基因组序列构建了不同的参考图谱,从全长cDNA数据库中提取虚拟的SAGE-tag,研究了参考图谱、锚定酶、tag长度以及匹配方法对tag mapping效率的影响,并比较了tag mapping的准确率。结果表明,用EST序列构建的参考图谱能够匹配大多数的SAGE-tag,并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利用迭代的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基因组序列。各种锚定酶之间的差别不明显,其中NlaIII, HpyCH4V 和 AluI 表现较好;17bp的tag比较适合水稻;而用双锚定酶和17bp的tag则可以显著提高tag mapping的效率和准确率。
Resumo:
植物耐受和积累重金属的细胞学基础是植物细胞内存在一些能够络合和区隔化金属离子的机制。细胞中络合重金属离子最重要的小肽分子是谷胱甘肽(GSH)和植物络合素(PCs),而YCFⅠ基因编码的ABC-type 液泡膜转运蛋白负责将重金属离子及其与上述小肽形成的复合物转运进入细胞液泡中,即将重金属离子区隔化。植物细胞中合成GSH 和PCs 的关键酶分别是γ-谷氨酰氨半胱氨酸合成酶(GSHⅠ)和植物络合素合酶(PCS),他们的编码基因分别为GSHⅠ 和PCS 。此外定位于细胞质中的小囊泡上且对二价阳离子的吸收和转运有重要作用的SMF2 蛋白可能也参与重金属离子的区隔化过程。 为了改良植物使之能够应用于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本研究基于植物耐受和积累重金属的细胞学机制,分别将酿酒酵母来源的GSHⅠ、YCFⅠ和SMF2 基因,以及GSHⅠ、YCFⅠ基因分别与镉抗性植物大蒜来源的AsPCSⅠ 基因构建为不同的基因组合表达载体,转化模式植物拟南芥。对不同组合转基因拟南芥的功能分析表明: 1、酵母来源的基因GHSⅠ、YCFⅠ分别在拟南芥中异源超表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转基因拟南芥耐受、积累重金属的能力;其中GSHⅠ基因在拟南芥超表达可以提高转基因拟南芥合成GSH 的能力,转基因拟南芥细胞中GSH 浓度比野生型增加。 2、将GSHⅠ基因和来自大蒜的AsPCSⅠ基因同时在拟南芥中超表达能够显著提高转基因拟南芥耐受和积累重金属的能力,且积累和耐受能力显著高于分别转GSHⅠ或AsPCSⅠ的单价转基因株系;将YCFⅠ基因和AsPCSⅠ基因同时在拟南芥中超表达也能够显著提高转基因拟南芥耐受和积累重金属的能力,且积累和耐受能力显著高于分别转YCFⅠ或AsPCSⅠ的单价转基因株系。两种双价转基因株系GSHⅠ+AsPCSⅠ和YCFⅠ+AsPCSⅠ在积累和耐受不同重金属胁迫方面没有明显差别。 3、将SMF2 基因在拟南芥中异源表达,研究了植物中囊泡转运是否参与了重金属离子的吸收和区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超表达SMF2 基因的拟南芥尽管耐受重金属胁迫的能力与野生型没有明显差异,但其积累重金属的能力显著提高。这为证明植物中小囊泡转运参与重金属转运提供了间接证据。 综上所述,同时将多个参与植物对重金属络合、转运和区隔化作用的关键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表达可以提高植物耐受和积累重金属的能力,是培育可用于植物修复的新型工程植物的值得探索的途径。本论文所设计和构建的双价基因组合及其对目标植物的转化,在环境重金属污染的清除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Resumo:
蓝藻是迄今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分布最广和最具多样性的光合自养原核生物,其细胞结构简单,具有类似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研究光合作用及其它代谢过程重要的模式生物。由于这类生物起源于远古前寒武纪,但至今依然繁多,在极端寒冷的南北极冰湖和近于沸腾温度的温泉,以及高盐、强碱的极端环境中均有存在,它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如何应对灾难性环境、针对随时可能遭遇的不同胁迫环境因子形成了怎样的分子适应机制,是近年来倍受关注但仍未诠释的问题之一。由于蓝藻与高等植物叶绿体在进化上密切相关,搞清楚这类生物适应不同胁迫环境因子的分子基础及其作用机制,对从进化的角度理解光合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通过同源性发现作物抗逆育种新靶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逆境应答蛋白的表达是细胞对逆境胁迫的主要适应机制之一。在特定的逆境条件下,细胞通常会表达一组蛋白质,用于识别与传递环境胁迫信号、稳定细胞内环境、消除并修复逆境造成的损伤等。因此,逆境应答蛋白的系统鉴定和功能确认,是揭示逆境条件下细胞代谢网络及抗逆性分子机制的关键。单细胞模式蓝藻基因组序列的确定,极大地推动了蓝藻细胞蛋白质组成模式研究,也为系统发掘蓝藻逆境应答蛋白、理解和揭示分子适应机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Synechocystis 6803是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放氧光合模式生物。由于其具有易培养、可转化、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快等优点,以该藻种为材料所展开的逆境应答特别是盐胁迫蛋白质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而对高pH胁迫的蛋白质组研究还鲜有报道。因此,本论文以Synechocystis 6803为材料,从分离纯化的亚细胞组分入手,采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手段,对蓝藻细胞应答高pH胁迫的蛋白质代谢网络进行探讨。利用蔗糖密度离心和水溶性两相分离法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获得了对照(pH7.5)和处理(pH11)细胞的质膜、外膜和类囊体膜,并分别构建了包括可溶性蛋白和膜组分的一维和二维蛋白质凝胶电泳图谱。分析结果表明,高pH胁迫下质膜和可溶性蛋白蛋白组分的变化较外膜和类囊体膜蛋白组分更为明显。在考马斯亮兰染色胶上共发现有近110个蛋白点上调或下调表达,其中有82个蛋白点来源于质膜。对质膜蛋白进行的差异荧光标记双向电泳(2-D DIGE)分析结果与考马斯亮兰染色结果基本一致。对质膜上的82个蛋白点进行胶内消化和MALDI-TOF和MALDI-TOF/TOF质谱鉴定,得到了39个不同基因产物,其中25个是上调蛋白,14个是下调蛋白。在这些发生变化的蛋白中,近1/3是ABC型转运蛋白,如3个磷转运蛋白(Sll0679,Sll0683,Sll0684)均在高pH胁迫下明显上调。其它高pH响应蛋白包括参与光合作用(PsaF,Sll0819;CpcA,Sll1578)、呼吸作用(CoxB,Sll0813)以及细胞分裂过程的蛋白(MinD,Sll0289)。还有LexA repressor (Sll1626)和Guanylyl cyclase(Cya2,Sll0646)等起调控作用的蛋白质。此外发现8个高pH胁迫响应蛋白为功能未知的新蛋白。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在已鉴定的质膜响应蛋白中有17个蛋白具有信号肽。6个蛋白为具有跨膜域的膜蛋白,其中的3个膜蛋白是首次被证明定位于质膜上,且其表达与高pH胁迫有关。这些研究结果对从分子水平理解蓝藻细胞主动应对高pH胁迫、维护细胞内pH相对稳定机制有重要启示。
Resumo:
】目的了解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678’9::;! 基因第五、第八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及其在肿瘤恶性进展中的作用。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6!<),银染6!<=单链构象多态性(>>!6)技术对?0 例人脑星形细胞瘤,@ 例正常脑组织和2 例外周 血标本进行检测。结果?0 例病人中4 例发生678’9::;! 第五、第八外显子点突变,突变率为5?ABC(4 9 ?0),其中01 例病理 !D"级的星形细胞瘤无突变,20 例#D$级的星形细胞瘤中有4 例发生点突变,突变率0?C(4 9 20),两者相较,相差显著(!E 1A1?)。结论人脑星形细胞瘤中存在678’9::;! 基因第五、第八外显子点突变。这可能是肿瘤恶性进展的重要事件之一。
Resumo:
P-糖蛋白是一类能量依赖性的转运蛋白,能将许多结构不同的化合物逆向转运出细胞。P-糖蛋白的过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密切相关,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随着对MDR机制认识的深入,已针对P-糖蛋白的结构设计出多种形式的MDR逆转药物。近年研究发现,P-糖蛋白广泛存在于正常的组织和器官,参与药物和内、外源毒素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行使解毒和防御保护的功能。因此,通过转植P-糖蛋白基因可有效地降低经济鱼类、虾等水产品和经济作物中有毒污染物的积累,对保护人
Resumo:
本文以大环化合物杯芳烃羧酸为萃取体系,系统考察稀土元素在该体系中的萃取分离性能,比较了钍与稀土元素的萃取性质差异,从而为杯芳烃羧酸在该分离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数据,此外,采用无机水热合成制备了含杯[8]芳烃的三元超分子配位聚合物并表征其结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合成杯芳烃并进行化学修饰得萃取剂杯芳烃羧酸,采用熔点测定、元素分析、TG-DTA、FT-IR和1H-NMR等分析方法表征,并利用两相滴定法测定了杯芳烃羧酸的基本常数。 2、 研究杯芳烃羧酸-CHCl3/RE-HCl萃取体系碱金属离子、离子强度、酸度、温度和萃取剂浓度对Eu(III)的萃取分配比影响,并分析其萃取机理。在此基础上,探索杯芳烃羧酸的协同萃取性能,发现杯[4]芳烃羧酸与伯胺N1923的ABC酸碱耦合协萃体系对轻、中、重稀土有不同的协萃能力,协萃系数与原子序数呈“双峰效应”。 3、 在萃取热力学基础上,利用层流恒界面池研究杯[4]芳烃羧酸萃取Nd(III)的动力学性质,确定了萃取反应控制模式随条件不同有所变化,化学反应在相界面上进行,并获得了萃取反应速率方程。 4、 以杯芳烃羧酸-CHCl3/Th-HCl体系研究钍的萃取性能,考察了碱金属离子、离子强度、酸度、温度和萃取剂浓度对Th(IV)的萃取影响,比较其与稀土萃取性能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与伯胺N1923协同萃取钍的性能,分析了协同萃取反应机制。 5、 水热合成并表征了含磺化杯[8]芳烃,2,2’-联吡啶与镍的三元超分子配合物。磺化杯[8]在该配合物中呈“双-反向锥式”构型,分子间由氢键和C-H…π相互作用将四核Ni簇连接成三维超分子结构。
Resumo: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ABA和ABC型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在选择性稀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得到了多种形态新颖、结构复杂多样的胶束,研究了这些复杂胶束的形成过程,探讨了影响胶束形态的各种因素并通过适当的方法对胶束形态进行调控。研究了聚乙烯基毗陡(P4VP)/聚苯乙烯(PS)三嵌段共聚物P4VP-b-PS-b-P4VP在二氧六环/水中的自组装行为,成功得到了嵌段共聚物环状胶束,并通过实验研究了环状胶束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胶束形态依赖于退火时间的长短。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胶束结构从棒状过渡到环形结构。以实验结果为基础提出了环状胶束形成的新的机理,即囊泡塌陷形成环。同时,通过改变实验条件还得到了一些新型的环状复合结构,如环套环形、鸟状、哑铃形、戒指形、网络状等结构,并得到了与计算机模拟一致的结果。通过不同的方法对ABA型三嵌段共聚物(P4VP-b-PS-b-P4VP)在选择性溶液中的自组装胶束形态进行调控:首先,详细研究了P4VP-b-PS-b-P4VP在不同的共溶剂中的自组装行为。结果表明通过单纯改变共溶剂的性质可以很方便地调节胶束的形态,得到了球、棒、囊泡等结构。并用混合溶剂的方法得到了长度和直径可控的纳米线胶束。同时,通过加入第二种选择性溶剂(核层嵌段PS的选择性溶剂甲苯)的方法使形成胶束的核层嵌段在胶核中的伸展程度增加,从而使胶束形态发生转变。其次,研究了加入表面活性剂十五烷基苯酚(PDP)以构建分子间氢键来调节P4VP-b-PS-b-P4VP的胶束形态。结果表明,通过调节PDP的加入量可以使胶束形态发生从球到棒,到网络状、再到囊泡结构的转变。通过实验对比系统地研究了PDP的加入对胶束形态转变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形态转变机理。再次,研究了不同分子量的嵌段共聚物之间共混及共聚物与均聚物共混对胶束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亲油嵌段的均聚物对共聚物胶束形态影响非常明显,胶束形态与加入的均聚物的分子量及加入量直接相关。同时得到了一些新形态的胶束,如海绵状、笼子状等。共聚物共混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两种不同分子量的共聚物共混可以得到这两种共聚物胶束的过渡态结构。用共聚物混合的方法还可以得到一些具有生物模拟性的胶束结构,如乌贼状、章鱼状等。这加深了人们对囊泡的形成机理及各种胶束形态之间形态转变的认识。P4VP-b-PS-b-P4VP通过在二氧六环/水中的自组装形成了囊泡,结果表明囊泡的尺寸依赖于初始状态下共聚物在共溶剂中的浓度及退火时间。除得到常规的球形囊泡外,还得到一些非球形囊泡,如长条形、三角形、项链形等囊泡结构。结合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囊泡的形成机理,发现这些不同结构的囊泡的形成是由于初始状态下密度涨落所引起的。研究了实验中经常出现的各种胶束形态共存现象的原因,发现体系中亚稳态的存在是多形态共存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聚苯乙烯一左聚乙烯基毗睫一左聚氧乙烯(PS一b一PZVP一b一PEO)在THF/水中的二次自组装首次得到了一种具有生物模拟性的巨大的节状蠕虫胶束(SWM)。研究发现,SWM是由重复单元盘状结构和丝状结构相连组成的。最令人吃惊的是这种SWM与自然界中的一些生命体如蛆叫、蛹、昆虫类的幼虫结构非常相似。通过对SWM形成过程中的中间态胶束结构的深入研究发现SWM是由球形胶束通过二次自组装形成的。SWM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ABC三嵌段共聚物先组装形成球形结构;这些球型结构粘连在一起形成梭形的中间结构;这些梭状中间结构中的球经过重组和重新调整各嵌段的排布最终形成SWM。用所得到的嵌段共聚物胶束为模板,采用无电沉积的方法成功制备了各种形态的金属一有机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用简单的方法还得到了导电金属金一银的双金属纳米结构材料。这些纳米结构材料在微电子器件等领域有潜在应用价值。以上研究结果丰富了人们对嵌段共聚物在选择性介质中自组装行为的理解,为人们提供了对生物材料自组装本质的理解的依据。这在两亲性分子在溶液中自组装的基础研究方面以及基于这些自组装形态而构建结构及功能更复杂的纳米结构材料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意义。
Resumo: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应用,极大的降低了AIDS发病率和死亡 率,延长了HIV感染者的生命。但HIV耐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HAART的疗效, 耐药株的产生成为影响抗病毒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欧洲、美国的耐药监测技术 规范均推荐在新感染未经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中进行原发耐药检测。我国政府 于2003年底出台了艾滋病治疗的“四免一关怀”政策,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 规模的免费抗病毒治疗,监测我国未经抗病毒药物治疗HIV-1感染者中的耐药情 况可以为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和减少耐药毒株出现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HIV 耐药监测指南”,无偿献血者中的HIV-1 感染者,可以认定为HIV 新诊断未治疗人群。分析了云南无偿献血者的血浆和 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研究云南无偿献血人群的耐药状况。 已有实验室血清学方法识别HIV-1 新近感染和长期感染,用BED-CEIA 方 法,在河南、安徽、山西自愿咨询检测(VCT)人群中检出新近感染人群,进行耐 药基因研究, 对照研究了部分长期感染人群。 样品提取核酸后,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扩增pol 基因区(含蛋白酶 区1~99 氨基酸全长和逆转录酶区1~242 氨基酸)。PCR 产物双脱氧法测序,所 得序列与洛斯阿拉莫斯HIV 核酸序列库(Los Alamos HIV Database)标准株构建系 统进化树分析亚型;用斯坦福大学耐药数据库(Standford HIV Drug Resistance Database)分析耐药。 研究发现,云南省2005~2006 年无偿献血者中,有52 例为HIV-1 阳性,其 中49 例血浆和相应的PBMC 样品病毒基因扩增成功。序列分析表明,HIV 病毒 的亚型分布为CRF08_BC (51.0%), CRF07_BC (24.5%), CRF01_AE (20.4%)和B (4.1%);所有样品均未发现蛋白酶抑制剂(PI)耐药基因位点主要突变,只在6 例(11.7%)样品中发现7 例次PI 次要耐药位点突变;另外,在9 例(18.4%)样品中发现10 例次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 耐药突变,1 例(2.0%)发生非核苷类 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 耐药突变;针对具体药物PI/NRTI/NNRTI 均只有1 例 有潜在的低度耐药,临床仍对药物敏感。PBMC 和血浆的病毒耐药没有显著差异。 从河南、安徽、山西27 个VCT 检测点2006~2007 年采集的10310 例样品 中,通过WB 和BED-CEIA 检测出新近感染人群63 例,分析成功50 例血浆样 品;河南VCT 长期感染样品中随机抽样,分析成功19 例样品。分析成功的69 例VCT 样品中,HIV 病毒株的亚型分布分别为B’ (95.7%),CRF01_AE(2.9%)和 C(1.4%)。上诉样品均未检出PI 主要耐药相关突变,只在26 例(37.7%)样品中存 在27 例次PI 次要耐药相关突变;3 例(4.3%)样品出现6 例次NRTI 耐药相关突 变,7 例(10.1%)样品出现8 例次NNRTI 耐药相关突变。通过与斯坦福大学耐药 数据库比对,没有发现针对PI 类药物的临床耐药;但有2 例(2.8%)针对NRTI 类 药物耐药,1 例有M184V 突变导致对拉米夫定(3TC)和氟代拉米夫定(FTC)高度 耐药;1 例样品存在T215Y、M41L、L210W 三重突变位点,对阿巴卡韦(ABC)、 去羟肌苷(ddI)和坦那夫韦(TDF)中度耐药,对齐多夫定(AZT)和司他夫定(d4T)高 度耐药;针对NNRTI 类药物,有3 例(4.3%)毒株有耐药,1 例有K103N 突变导 致对奈韦拉平(NVP)、地拉韦啶(DLV)和依菲韦伦(EFV)的高度耐药;1 例有Y188L 突变导致对NVP 和EFV 的高度耐药;1 例存在K101E 和G190A 双重突变,导 致对NVP 的高度耐药,对DLV、EFV 和依曲韦林(ETR)中度耐药。 比较长期感染和新近感染者之间的亚型和耐药,未发现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河南和安徽未经治疗HIV-1 感染者中耐药处于低流行 状态。亚型分布云南无偿献血者以CRF_BC 为主,河南、安徽VCT 人群以B’ 为主。应持续在未经治疗人群中进行耐药监测。
Resumo:
沙棘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和亚洲亚热带的高海拔地区。沙棘能适应多种生态环境,能耐受多种逆境(如干旱、低温、高温和盐害等)。在中国,沙棘常常被用作植被恢复中的先锋树种而大量栽培。本文以中国沙棘为试验材料,探索沙棘适应干旱机制,以及沙棘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是否存在种群间的差异,同时试图通过分析干旱胁迫下沙棘叶片蛋白质表达变化探索沙棘适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理。 对三个分别来自低海拔湿润地区、低海拔干旱地区和高海拔湿润地区的中国沙棘种群进行干旱胁迫处理。干旱胁迫能提高根冠比,比叶面积,降低平均叶面积和总生物量,提高沙棘的抗氧化性酶活性、脯氨酸含量、脱落酸(ABA)含量、降低光合作用,提高长期用水效率。实验中的这两个低海拔种群比高海拔种群抵抗干旱的能力更强,不同的种群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来耐受干旱胁迫和过氧化胁迫。 在2004 年度的实验中,干旱胁迫处理下,高海拔湿润种群(道孚种群)严重失水,生长也受到更大的抑制,非气孔因素在抑制光合作用方面占支配地位,抗坏血酸含量下降,ABA和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比九寨沟种群的要高,这可能是因为道孚种群严重失水而引起的;而低海拔湿润种群(九寨沟种群)的体内水分状况几乎不受干旱的影响,生长情况也较道孚种群要好。 在2005 年度的试验中,和高海拔湿润地区种群(道孚)相比较,低海拔干旱地区种群(定西)在叶片相对水含量、根冠比、抗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保护性物质(脯氨酸,脱落酸)含量等方面都要高,光能热耗散能力也更强,而且气体交换参数(气孔扩散阻力和胞间CO2浓度等)对干旱也更不敏感。 分析了干旱胁迫下沙棘叶片蛋白质表达的变化。共发现319 个蛋白质,有4 个蛋白在干旱胁迫下消失(Putative ABCtransporter ATP-binding protein 、Hypothetical proteinXP-515578,热激蛋白Hslu219 和一个没得到鉴定的蛋白),4 个只在干旱胁迫下出现(没命名的蛋白质产物,对甲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NTrX 和一个没得到鉴定的蛋白),46 个蛋白质的表达丰度变化显著,包括32 个干旱负调蛋白,14 个干旱正调蛋白(3 个Rubisco 的大亚基、J-type–co-chaperone Hsc20、putative protein DSM3645-2335、putative acyl-COA 脱氢酶、nesprin-2 和两个没有得到鉴定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参与了氮代谢调控、抗氧化行物质的合成、脂肪酸β-氧化、核骨架构造、[Fe-S]基团组装、物质跨膜运输、细胞分裂或作为分子伴侣和蛋白质酶起作用。putative ABC transporter ATP-binging protein、NtrX、nesprin-2 和Hslu 是本试验新发现的高等植物蛋白,我们主要从它们的保守结构域或在其他生物中的同源物来猜测它们的功能。实验结果为我们研究植物抗干旱机制提供了新线索和新视野。 Seabuckthorn (Hippophae rhamnoides L.) is widly distributed throughtout the temperatureresiogn of Europe and Asia and sub-tropical plateau zone of Asia. H. rhamnoides can adapatseveral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nd can tolerant several envioronmental stresses (e.g, lowtemperature, high temperature, drought and salty).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forest restoration asthe pioneer species in China. In present study, we applied H.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 asexperimental materials to study its drought-tolerant mechanism, and expected to findpopulational difference in drought-tolerant mechanism that may exist among populations, and tryto get some insight in drought-tolerant mechanism of it at morecular level through analyzing thechange of leaf protein expression. Three populations from high altitude wet zone, low altitude wet zone and low altitude arid znoe,respectively, were applied in our experiment, and were subjected to drought. Drought increasedthe root/shoot ratio(RS), special leaf area, long-term water use efficinency, activity of antioxidantenzymes, proline content and abscisic acid (ABA) content, declined the net photosynthesis rate(A), average leaf area (ALA), total biomass (TB). Both two low altitude populations were moredrought-tolerant than the high altitude population, and different population applied differentstratedgies to tolerant oxidant stress and drought stress. The results of the exprement in 2004 showed that Daofu population was more drought-sensitivethan Jiuzhai population. Under drought conditions, leaf relative water content (RWC) greatlydecreased in Daofu population, but not in Jiuzhai population. The large loss of water in Daofupopulation resulted in a limitation on A mainly caused by non-stomatal factors, severer suppression in growth rate an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ascorbic acid (AsA) content, comparedwith Jiuzhai population. The greater increase in content of ABA and proline in Daofu populationmay be also induced by large loss in water, so that enable plants to cope with sever drought. In the exprement of 2005, drough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S, activities of catalase (CAT),peroxidase (POD),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 and ascorbate peroxidase (APX), and also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BA and proline contents. On the other hand, compared with Daofupopulation, drought induced larger RS and activities of CAT, GPX and APX, and higher ABAcontent in Dingxi population, whereas gas exchange traits, e.g., stomatal limitation value (LS) and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 (Ci), were less responsive to drought in Dingxi population thanthose in Daofu population. All these factors enable Dingxi population to tolerant drought betterthan Daofu population. The leaf protein profile of seabuchthorn subjected to drought was analyzed. Altogether 319proteins were detected in well-watered sample, four proteins disappeard by drought (putativeABCtransporter ATP-binding protein, hypothetical protein XP-515578, Hslu219and aunidentified protein), four only appeared under drought (a probable nitrogen regulation protein(NtrX), a 4-hydroxyphenylpyruvate dioxygenase , an unnamed protein product and an identified protein), 32 drought down-regulated proteins, and 14 drought up-regulated proteins (nine wereidentified: three large subunits of Rubisco, a hypothetical protein DSM3645-23351, a putativeacyl-COA dehydrogenase, a nesprin-2, a J-type-co-chaperone HSC20 and two unmatchedproteins). These proteins may involve in β-oxidation, cross-membrane transport, cell division,cytoskeleton stabilization, iron-sulfur cluster assembly, nitrogen metabolism regulation andantioxidant substance biosynthesis or function as molecular chaperone or protease. Four proteins(a putative ABC transporter ATP-binging protein, NtrX, nesprin-2, Hslu) were new found in highplants, and their functions were estimated from their conserved domain or their homologues inother organism. Our results provided new clue and new insight for us to study thedrought-tolerant mechanism in plants.
Resumo:
德文语法严谨 ,语序灵活 ,尤其是在科技文章中大量使用长句、套装句 ,再加上可分动词前缀与词根分离 ,与其它一些语言相比 ,句子成分间关系显得复杂是其显著特点。本文通过典型例句 ,归纳总结了德语长句的主要形式 ,构成规律 ,包括 :一、长的冠词—名词结构的几种构成形式1 现在分词与其所属成分构成定语 ;2 过去分词与其所属成分构成定语 ;3 形容词与修饰该词的副词构成定语 ;4 带ZU的不定式及其所属成分作定语 ;5 冠词—名词结构套装形式 ;6 过去分词作名词 ;7 冠词后紧跟分词定语所需的冠词 ;8 冠词后紧跟分词定语所需的介词。二、语序 :正语序、反语序及从句语序三、句子成分的一般顺序1 不同的副词在句子中一般的顺序 ;2 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在句子中的顺序 ;3 否定词NICHT在句子中通常的位置 ;4 表语结构 ;5 完成时句子中 ,情态不定式与动词不定式的位置关系 ;6 第二分词与不定式的位置关系。四、倒装句五、德文长句中逗号用法种种了解这些有助于弄清句子成分间的关系 ,解读德文长句
Resumo:
本文分析了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在abc、DQ、dq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开发了基于MATLAB/SIMULINK的三相PWM整流器仿真模块,仿真结果表明基于dq同步旋转坐标系的整流器数学模型是正确的,并具有独特优点。对常用空间电压矢量控制策略进行分析,给出了合成电压矢量的不同方法;分析了固定开关频率的电流预测控制原理。分析了电流环的控制策略,推导出电流环和电压环PI参数与整流器主电路各参数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双闭环控制PWM整流器系统的硬件、软件,实现解藕整流器输入电流,并完成了系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电压和电流双闭环P1参数选择的合理性以及整个系统的可行性。
Resumo:
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潮棕壤活性碳库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肥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活性碳库、碳素有效率及碳库管理指数有很大影响,长期施用有机循环肥处理,尤其是循环肥配合均衡化肥(NPK+O)施用处理的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ROC)、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含量(MBC)、土壤碳素有效率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明显高于对照处理的土壤。潮棕壤活性碳库中不同形态的碳素含量大小顺序为:CROC>CMBC>CDOC,同一施肥处理水平下,不同形态碳素有效率以ACC>ABC>AAC。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素有效率和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的化学性质尤其是土壤养分因子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反应了农业生产措施对土壤碳库的影响,运用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
Resumo:
The morphologies and structures for the thin film of blend systems consisting of two asymmetric polystyrene-block-polybutadiene (SB) diblock copolymers induced by annealing in the vapor of different solvents, namely, cyclohexane, benzene, and heptane, which have different selectivity or preferential affinity for a certain block, were investigated by tapping mode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even a slight preferential affinity of good solvent for one block would strongly alter the morphology of the blend thin 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