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 resultados para 20-MUC 5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研究了棶木属两种植物毛棶Swida(Cornus)walteri(Wanger),光皮棶木Swida(Cornus) wilsoniana (Wanger) 油的溴味成分,确定了嗅味来源,同时测定了两种棶木油的非皂化物含量,组成鉴定了非皂化物中的化学成分,最后比较测定了两种棶木油的β—胡萝卜素含量。 从毛棶的果实油中鉴定出28种嗅味成分。毛棶的果实油非皂化物含量为0.915%,从中确定了C_(12)-C_(31)共20种碳氢化合物及其含量,还分离鉴定了β-胡萝卜素,三十烷醇,三十二烷醇,桦木醇,β-谷甾醇,22-二氢菠菜甾醇,5,24(28)-豆甾烯醇,菜油甾醇,菜子甾醇等9种化合物。其中木栓酮,西米杜鹃醇,桦木醇为首次从油中得到的化合物。其中木栓酮,西米杜鹃醇,桦木醇为首次从油中得到的化合物。 其中木栓酮,西米杜鹃醇,桦木醇为首次从油中得到的化合物。 综合成分研究结果,提出了造成油嗅味的原因和除支嗅味的方法。探讨了β-谷甾醇在光皮棶木油中可能的生理作用,以及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发展两种棶木属植物的重要性,最后谈及应用真空液相层析(VLC)法的体验。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人类活动产生的氯氟烃化合物破坏了大气臭氧层,导致了到达地球表面的UV-B辐射大幅度增加。UV-B辐射增强可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形态与发育等各个方面,因此有关增强UV-B辐射对植物的影响,及其与许多环境因子复合作用的研究都已经广泛开展。但是增强UV-B辐射与温度,特别是与低温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报道很少。在北半球的晚秋至早春这段时期里,一些越冬生长的植物将面临着UV-B辐射增强和低温的双重胁迫,因此,迫切需要进行UV-B辐射和低温生长环境下植物的响应及其机制的研究。 以人工气候生长室中生长的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低剂量(4.2 kJ m-2 d-1 UV-BBE,LUVB)和较高剂量(7.0 kJ m-2 d-1 UV-BBE,HUVB)UV-B辐射处理对20/16℃条件下幼苗抗寒力的交叉适应性及其抗氧化系统的反应;同时还研究了在两种生长温度(25/20℃和10/5℃)条件下,低剂量(4.2 kJ m-2 d-1 UV-BBE,LUVB)和超高剂量(10.3 kJ m-2 d-1 UV-BBE,SHUVB)UV-B辐射处理幼苗的生长速率、光合与荧光参数、叶黄素循环色素、抗氧化系统、以及抗寒性和酚类物质等生理反应,以期阐明不同温度条件下生长的冬小麦对UV-B辐射的生长、光合作用以及抗寒性响应与适应机制。主要结果如下: 1.在LUVB辐射处理下,在20/16℃和25/20℃条件下生长的冬小麦幼苗LT50值都显著降低,HUVB辐射处理对在20/16℃条件下生长的幼苗LT50值也可以显著降低,而SHUVB辐射对25/20℃条件下生长的幼苗LT50值没有显著影响。但是,LUVB和SHUVB辐射处理都导致了10/5℃条件下生长的幼苗LT50值的显著增加。表明适当的UV-B辐射能增强较高温度(20/16℃或25/20℃)条件下冬小麦幼苗的抗寒力,即表现出对冷冻低温的交叉适应性,但低温(10/5℃)生长条件却削弱了UV-B辐射下冬小麦的抗寒能力。 2.在20/16℃条件下接受UV-B辐射预处理的幼苗在-6℃条件下冷冻胁迫6 h再缓慢恢复6 h后,与未进行UV-B辐射处理的对照相比,其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谷胱甘肽氧化还原比例(GSH/GSSG)都显著提高,而由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TBARS)代表的膜质过氧化程度显著低于对照。此外,UV-B辐射期间处理幼苗的H2O2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而冷冻恢复以后却明显低于对照。表明UV-B辐射诱导的抗寒力的提高应该与冷冻恢复后植株体内抗氧化系统的上调表达有关,H2O2可能参与了UV-B辐射对低温的交叉适应的信号传导。 3.除25/20℃生长条件下的LUVB处理的小麦幼苗外,UV-B辐射显著降低幼苗的相对生长速率(RGR)、净光合速率(Pn)、光系统II最大量子产量(Fv/Fm)、光系统II实际量子产量((F΄m−Fs)/F΄m)以及光化学淬灭(qP),但是UV-B辐射并不影响叶片胞间CO2浓度(Ci),而且冬小麦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抑制被增加的UV-B辐射剂量和降低的温度加强。UV-B辐射引起的光抑制由非气孔限制所导致,而且主要与PS II光化学效率降低有关。 4.UV-B辐射显著增加了两个温度条件(20/16℃或25/20℃)下生长的冬小麦幼苗叶黄素循环过程中紫黄素(V)的合成,但抑制了V向玉米黄质(Z)的转化,从而造成了对照与LUVB辐射处理幼苗之间的叶片中脱环氧化比例(DEPS)和NPQ无显著性差异,但SHUVB辐射处理幼苗叶片中DEPS和NPQ显著降低。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增强UV-B辐射处理的冬小麦可能并不通过热耗散形式形成光保护机制,光抑制形成的过剩激发能的耗散可能更多地通过代谢途径来实现。 5.UV-B辐射处理提高了在25/20℃条件下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GR等活性,以及抗坏血酸氧化还原比例(AsA/DHA)和GSH/GSSG;但是在10/5℃下,UV-B辐射除了导致SOD和CAT活性升高之外,对APX活性和AsA/DHA并不产生明显影响,但GPX和GSH/GSSG则显著降低。说明UV-B辐射幼苗的抗氧化系统在较高生长温度下显著地增强,而在低温10/5℃下被严重地削弱或降低,即低温阻止了代谢途径的光保护机制的正常运转。 6.多酚物质在UV-B辐射或低温10/5℃条件下都能显著地累积,且在UV-B辐射和低温复合作用下增加尤其显著,表明多酚物质在两个温度生长条件下特别是低温条件下都参与了对UV-B辐射幼苗的保护。 7.在高温条件下仅仅SHUVB处理的幼苗TBARS含量显著增加,而低温10/5℃条件下两个UV-B辐射处理都非常显著地上升,说明与高温生长条件相比较,低温加重了UV-B辐射引起的氧化胁迫,低温10/5℃条件下幼苗多酚的增加以及抗氧化系统的部分增强都没有能阻止UV-B辐射对幼苗的伤害。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发明公开一种以浒苔为原料制取生物乙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浒苔进行漂洗;(2)对浒苔粉碎至粒径为0.5~2mm;(3)将步骤(2)所得的浒苔投入到酸解装置中,料液比为1:20-1:5,加入酸,至酸浓度为0.5%-2.5%(w/w)。反应釜中110℃-150℃水解;(4)将步骤(3)所得的浒苔水解液中加入氢氧化钙中和至中性,室温静置;压滤除去固形物,得富含葡萄糖和木糖的水解液;(5)将步骤(4)所得的水解液,接入5%的休哈塔假丝酵母30℃发酵1~5天;(6)发酵液蒸馏得到生物乙醇。本发明利用浒苔作为乙醇发酵的原料,结合浒苔的特点,不需经过酶解,水解液可直接用于生物乙醇发酵。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饲料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其组分及质量百分含量为:动物蛋白40%~70%,黏土矿物10%~20%,壳聚糖0.5%~1%,氢氧化铝0.1%~1%,其余为辅料。本发明提供一种富含动物蛋白且对食用动物体无副作用、无残留的饲料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克服现有饲料中的化学成分残留及营养成分单一的问题,并有利于改善环境,减少污水排放。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河口和潮汐海湾是受陆海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一个复杂动力系统,是陆海相 互作用研究的理想区域。特别是大河影响下的邻近海域,其海岸带发育、动力地 貌、生态环境必将表现出复杂的特征,开展该区域的陆海相互作用研究是非常必 要的。本文采用遥感定量反演手段和泥沙模拟估算方法,结合多年潮汐数据、河 口段水文水质观测数据、近岸区遥感和历史图件等从研究莱州湾西南近岸物质组 成与输运特征,河口沙坝地貌演化及动力机制,河口拦门沙发育演变,水质状况 监测分析等方面探讨黄河影响下的风暴潮、水质污染灾害严重的莱州湾西南近岸 区域的陆海相互作用特征。 结果表明,近岸为典型粉砂淤泥质的莱州湾西南海岸,其泥沙主要来源于近 岸与外海再悬浮供沙、黄河来沙。海区内泥沙运移格局主要为外海泥沙有由河口 口门外向河道运移的趋势、莱州湾西部近岸海区存在一股黄河南向的沿岸泥沙 流,其主要在淄脉沟口以北区域沉积。在正常天气条件下,河口及附近海区泥沙 含量较低,风暴潮期间本海区的悬浮泥沙含量将增加4-5 倍,最高可达10 倍, 其泥沙运移范围主要在河口与近岸海域。 小清河河口属陆海双相缓混合型,其河口堆积地貌主要包括河口沙嘴、沙坝 和河道拦门沙体。径、潮流携带泥沙分别在河口区和口门以内落淤形成拦门沙体 和堆积沙坎。在NE 向波浪和NE-E 向的涨、落潮流作用下,局地再悬浮的泥沙 和沿岸流携带的部分输沙堆积在河口北侧,形成沿落潮流方向延伸的河口沙嘴; 河口段河道南移过程中存在沙嘴、沙坝相互转化的自调整过程,并认为1979-1982 年和1997-2000 年两个时间段为自调整过程的中期。 根据小清河河口沙坝的发育过程及其发育特征,本文提出了该沙坝地貌发育 演变的概念模式。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狗的整条染色体特异探针,通过比较染色体涂色(Comparative Chromosome Painting),建立了小熊猫和狗的比较染色体图谱。狗的38条常染色体探针在小熊猫染色体上共检出71个同源片段。其中狗的18条常染色体每一条在小熊猫染色体上各有1个同源片段,其余的20条常染色体每一条在小熊猫染色体上各有2至5个同源片段。广泛的染色体结构重排造成了小熊猫与狗的核型差异:至少需要经过28次断裂,49次融合,4次倒位才能将狗的核型(2n =78)“转变”为小熊猫的核型(2n =36)。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提供一种抗抑郁药物,含有2,5-二羟基苯甲醇衍生物2,6-二甲氧基苯甲酸-2,5-二羟基(2-葡萄糖基)苯甲酯(仙茅苷,curculigoside) 及其衍生物及可药用载体和/赋形剂,以及它在制备抗抑郁药物中的应用和在制备功能食品中的应用。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东湖湖水样品中添加排入东湖的主要污水或营养物(氮和磷)进行藻类测试,观察它们对斜生橱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生长促进作用.生长反应与添加的污水浓度成正比,其SC_(20)(促进20%增长的浓度)为0.5—4%.单独添加氮或磷,在高浓度情况下也很少促进藻类生长,但共同添加时大多有促进作用.东湖为一严重富营养型湖泊,为了控制其富营养化进程,污水截流应是首先要采取的一项措施.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用照射处理的草鱼或华南鲤的精液授精的鲫鱼卵为单倍体雌核发育;所有单倍体胚胎都是畸形,并在孵化前死亡。如果用照射精液授精的鲫鱼卵在18—19℃的水中放置2分钟,然后在0—3℃的冰水中放置20分钟,再放回室温水中孵化,可以从每百颗受精卵中得到4.5—11.9(平均8.34)尾成活的二倍体仔鱼。根据38尾银鲫(其中33尾捕自黑龙江省方正县双凤水库)的细胞学和胚胎学检查,证实它们是雌核发育繁殖的。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正> 长江中游大小湖泊数以千计,大多数是直接或间接与长江相通的浅水湖泊,是鱼类优良的肥育场所。然而,近20年来,由于围垦、泥沙淤积和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等原因,湖泊数量急剧减少,水面大为缩小。1959年以前,中水位水面积为5万亩以上的大型湖泊有45个,到1972年只剩下20个。据初步调查,目前长江中游除洞庭湖、鄱阳湖和五湖外,其它湖泊的通江口道几乎都先后修建了闸坝,从而阻隔了鱼类江湖洄游和交流的通路,破坏了鱼类赖以繁殖、肥育的正常生活环境,成为导致长江天然鱼产量大幅度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正> 本文系新疆水栖寡毛类的首次报导,记录仙女虫科(Naididae)7属20种,其中有新种1种,国内新记录5种。标本均系陈嘉佑同志所采集,特此致谢。1.盘缠毛腹虫 Chaetogaster diastrophus (Gruithuisen, 1828) Chaetogaster diastrophus, Michaelsen, 1900; 陈, 1940, 1959; Sperber, 1948, 1961; 梁, 1962;1962. 采集地布尔津额尔齐斯河(1962,Ⅸ,9);博斯腾湖(1962,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effects of sublethal concentrations of phenol and cadmium on the phototactic responses of the stage II nauplii of the barnacle Balanus amphitrite were investigated. Increased toxicant concentrations caused a reduction in phototactic responses. Balanus amphitrite nauplii exposed to nominal phenol concentrations of 100 ppm and higher for 1-12 h failed to exhibit phototactic responses, while longer exposure times of 24 and 48 h reduced the lowest observable effect concentration (LOECs) to 80 and 60 ppm, respectively. For cadmium, the LOECs, based on nominal concentrations, for B. amphitrite following 1, 6, 12, 24, and 48 h exposures were 20, 4.5, 4.0, 1, and 0.75 ppm, respectively. The LOECs can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increasing the duration of exposure to the toxicants. A good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phototactic response and toxicant concentration as well as exposure tim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toxicant-induced reduction in phototactic responses of barnacle larvae can be used in a sensitive, rapid screening test for ecotoxicological assessments. (C) 1997 by John Wiley & Sons, Inc.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六盘山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20多年的森林土壤种子库变化与植被演替过程的试验研究,分析了8种森林群落类型的不同生长年限、生长坡位、枯枝落叶层和土壤深度对土壤种子库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六盘山森林群落不同生长坡位,土壤种子库的储量坡中部>坡下部>坡上部;不同层次土壤种子库,枯枝落叶层远高于0-15 cm深土层,8种森林群落类型排序为华北落叶松林>油松林>华山松林>辽东栎林>山杨林>白桦林>灌丛>草地;土壤种子库储量高峰期,不同群落有显著差异,华山松林和油松林在林龄的30~40年,华北落叶松林在20年,辽东栎林、山杨林、白桦林在15~20年,灌丛和草地在10~20年,其森林群落生长年限与土壤种子库储量变化趋势呈拟合曲线,符合指数方程,相关性极为显著;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丰富,草本和灌木植物远高于乔木树种,乔木树种仅有3~5种,但多数为外来入侵种,而在每一类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草地植物多为蒿类,灌木植物为柔毛绣线菊和沙棘,乔木为辽东栎树种。因此,在六盘山林区植被自然更新与合理演替的驱动种和先锋种草地植物为蒿类,灌木植物为柔毛绣线菊和沙棘,乔木为辽东栎,其次是华北落叶松、油松和华山松。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基于4-N-(4-甲基苯基)-4-N-苯基-9-(4-叔丁基苯基)-1,8-萘酰亚胺染料具有较高发光效率和能够与深蓝色发射的聚芴发生能量转移,将其以端基的形式引入到聚芴中去,设计合成了不同端基含量(0.1-2mol%)的端基型绿光聚芴衍生物。在电致发光器件中,由于存在由聚芴主链向搀杂染料的能量传递和电荷转移,使得聚合物的发射主要表现为搀杂染料的绿光发射(545nm左右),发光染料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聚合物的电致发光效率。含量为0.5 mol%的聚合物NFP5的器件性能最佳,最大亮度为19280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7.4cd/A,并且在高电场下仍保持很高的发光效率。基于解决9,9-二烷基聚芴类材料光谱稳定性差,电致发光效率低的问题,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端基含有具有不同能级结构和发光效率的萘酰亚胺类蓝光小分子的蓝光聚芴衍生物。聚合物的光物理和电化学性质以及发光器件的结果表明,在此类低含量化学搀杂的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中,只有存在由主体向搀杂剂的有效能量传递和电荷转移才能提高聚合物的发光效率。其中染料含量0.5 mol%的聚合物NFF5的单层器件的外量子效率为1.32%,最大亮度为6435cd/m2,色坐标为(0.17, 0.20);染料含量0.5 mol%的聚合物NLF5的单层器件的外量子效率为1.75%,最大亮度为10370cd/m2,色坐标为(0.16, 0.24);染料含量0.5 mol%的聚合物NPF5的单层器件的外量子效率为2.43%,最大亮度为8917cd/m2,色坐标为(0.17, 0.30)。基于异佛尔酮类红光染料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效率,并且结构易于修饰调控,将其通过共价键分别引入到聚芴的主链、侧链和端基,获得了一系列化学掺杂异佛尔酮类染料的聚芴衍生物。在该类聚合物中,异佛尔酮类染料的发射相比物理搀杂于聚芴中的发射有明显的蓝移,这是由于化学搀杂使得染料分子以分子水平分散到低极性的聚芴中所引起的。染料处于聚芴的不同位置对聚合物光谱的影响不大,但对其电致发光性能的影响比较大。其中染料位于端基时的聚合物P2表现出最佳的电致发光性能:最大电流效率可达7.46cd/A,最大亮度为18039cd/m2,色坐标为(0.28, 0.53),是比较好的绿光聚合物发光材料。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卤代内酯化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转变,在有机合成领域,曾被广泛地应用于从不饱和羧酸、羧酸酯或酰胺出发构建具特殊结构的内脂。研究如何利用该类反应来获得具光学活性的内酯,并将其应用于天然产物的合成中,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在立体选择性的卤代内酯化反应的研究中,针对由手性底物控制的不对称卤代内酯化反应报导颇多,而通过手性试剂诱导的不对称卤代内酯化反应方面的研究非常有限。发展高效手性诱导试剂,并将其应用于卤代内酯化反应中,得具光学活性的卤代内酯产物,是近期该研究领域中的核心内容。本论文即以此作为工作重点,旨在寻找有效的手性试剂,尤其是手性催化剂,实现对映选择性的碘代内酯化反应,得具光学活性的内酯,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利用Claisen重排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反-5-芳基/烷基-4-戊烯酸类化合物,并实施了其在非手性条件下的碘代内酯化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区域选择性产物的比例受5-位取代基团的电子效应及空间效应的影响,分别以不同比例给出混合下γ-及δ-碘代内酯。首次运用几个天然易得生物碱作手性源,来诱导反-5-芳基/烷基-4-戊烯酸的不对称碘代内酯化反应。这是通过手性碱同底物中的羧基产生的手性酸碱离子对来将手性诱导中心引入底物分子的方法(γ-内酯-18.5%ee,δ-内酯-35.0%ee)。在羧基部分产生了一个非对称面之后,这个具有非对称面的羧基酸碱离子对进攻碘?离子中间体时将会产生非对映面的选择性,从而可以对映体过量的方式生成碘代内酯产物。此过程是一种新的试剂控制的碘代内酯化反应,为立体选择性的卤代内酯化反应研究领域提供了新内容,在合成方法学上具有指导意义。首次运用辛可尼定的季铵盐衍生物作相转移催化剂,诱导反-5-芳基-4-戊烯酸的不对称碘代内酯化反应,产物的ee值最高可达42%。这是关于手性相转移催化条件下的立体选择性的碘代内酯化反应研究的首例工作,是使用催化量的手性催化剂来诱导卤代内酯化反应对映选择性地进行的第一例,为催化诱导不对称卤代内酯化反应的了讲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发现了反-2-(1,2-亚乙二硫基)/(1,3-亚丙二硫基)亚甲基-3-氧代-5-芳基-4-戊烯酸在经典的碘代内酯化反应条件下,可高化学选择性地、高产率地给出碘代脱羧产物,而不是碘代内酯产物。这主要归结为两个烷硫基的电子效应能够有效稳定反应中间体碳正离子的结果。实验证明该碘代脱羧反应可以在非常温和的反应条件下进行,是一种并不常见的卤代脱羧反应,是对Hunsdiecker型反应的有益补充。同时,通过该反应可顺利合成一类重要的、新的有机合成中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