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 resultados para l^2-Saturated Spaces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应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和循环伏安法对芦丁在玻碳电极上的阳极伏安行为进行了研究。在0.059mol/LNaH2PO4溶液中于+0.53V(vs.Ag/AgCl)左右产生一个灵敏的阳极氧化峰,测定下限可达0.01mg/L(1.5×10-8mol/L)。用本法不需分离直接测定了药物制剂,相对标准偏差为2.7%(n=10),回收率为99%~104%,对电极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报道了Cu(Ⅲ)配合物Na_4K[Cu(HIO_6)_2]·12H_2O和Cu(Ⅱ)配合物Na_6[Cu(HIO_6)_2]·13H_2O的电子光谱和光电子能谱。两配合物的电子光谱都有强的配体至金属的电荷迁移谱带。Cu(Ⅱ)配合物的反射光谱于615nm处具有较强的d-d吸收谱带,而Cu(Ⅲ)配合物的反射光谱在此范围内的吸收强度较弱。Cu(Ⅲ)配合物的Cu2p_(3/2)XPS的电子结合能为935.7eV,比Cu(Ⅱ)配合物的933.9eV要高1.8eV,对应于Cu3d~(10)L~2态,其中L为与Cu3d轨道对称相匹配的O2p组合轨道上的离域空穴,综合YBa_2Cu_3O_(7-δ)的Cu2pXPS,指出了用XPS对铜价态研究所得结果相异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样品表面高价态铜的易还原性所致。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ion transfer of 0hromazural S (CAS) across ~he in%erface of W/NB and W/l, 2- ])CE was sgadied by oyclie vol~amme~ry and ehronopoten~iome~ry wibh linear current scanning. The $ransfer mechanism of GAS was proposed in terms of lis eleo~roohemic~l behavior and equilibria of diasocia~ion. The experimental da~a obtained for half-wave po~eniial AoWT~/~ and pH in W phase are in agreemen~ wi~h ~he ~heoretieal equation based on ~he mechanism proposal. The siandard po~engial differences AoWT~ and standa...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responses of stem segments of watercress (Nasturtium officinale R. Br.) to 6-BA,NAA and 2,4-D were studied. MS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2.0 mg/L 6-BA, 0.2 mg/L 2,4-D was used for callus initiation and maintenance. MS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4.0 mg/L 6-BA was suitable for plant regeneration and MS medium without plant hormone supplement was used for rooting and plant propagation. For screening of salt tolerant calli, stem segments of watercress were plated onto callus initiation medium containing 1/3 natural seawater. Seventeen out of the 325 plated explants produced calli. The growth curv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growth rate of salt-tolerant calli on saline medium almost matched that of the control calli on normal medium. Some of the salt-tolerant calli were transferred to the normal regeneration medium or saline regeneration medium to induce plant regeneration. In the first case, buds and shoots were regenerated in the same way as those of control calli on normal regeneration medium. More than 1 000 regenerated shoots were obtained of which 83 regenerated shoots were cut and transferred to saline MS base medium. At first, all shoot growth was inhibited, but 40 days after the transfer, rapid-growing axillary shoots were observed on 16 of the original shoots but none on the control shoots on saline MS base medium. Moreover, green spots appeared on most calli 10 days after they were transferred to saline medium, however buds appeared only on 5 calli from the 30 transferred calli and at the end only 2 rapid-growing shoots were obtained from two calli. In total, 18 variant lines were obtained through. propagation of the salt-tolerant shoots on saline MS base medium. RAPD analysis was performed in 10 of the 18 salt-tolerant variant lines and DNA variation was detected in all the tested variant lines.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A fractional-step method of predictor-corrector difference-pseudospectrum with unconditional L(2)-stability and exponential convergence is presented. The stability and convergence of this method is strictly proved mathematically for a nonlinear convection-dominated flow. The error estimation is given and the superiority of this method is verified by numerical test.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该文对中国黄海和东海的蓝细菌在春、秋两季的生态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和比较,对黄海蓝细胞从10月至次年6月的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1.东黄海海区:在秋季(2000年10月19日至11月29日)和春季(2001年3月26日至4月24日)两个季节中蓝细菌丰度在0.19~7.84×10<'4>cell/ml之间,生物量在0.56~13.74μgC/L之间,整体水平上春季比秋季高(蓝细菌的丰充与生物量平均值春季分析为4.83×10<'4>cell/ml和7.25μgC/L;秋季分别为1.72×10<'4>cell/ml和5.07μgC/L),东海比黄海高(蓝细菌生物量平均值春季黄海和东海分别为4.42μgC/L和5.52μgC/L;秋季黄海和东海分别为7.02μgC/L和7.45μgC/L).2.黄海海区:黄海蓝细菌丰度与生物量随时间变化趋势为10月至12月降低(蓝细菌丰度分别为15×10<'4>cell/ml和1.19×10<'4>cell/ml,生物量分别为4.41μgC/L和3.49×10<'4>cell/ml),4月(蓝细菌丰度与生物量分别为4.68×10<'4>cell/ml和7.02μgC/L)与12月相比有明显增高,蓝细菌丰度4月是12月的3.93倍,生物量4月是12月的2.01倍,4月至6月蓝细菌生物量大致稳定,略有增加(5月和6月蓝细菌丰度分别为5.23×10<'4>cell/ml和5.25×10<'4>cell/ml,生物量分别为7.85μgC/L和7.88μgC/L).研究发现蓝细菌在水体中的垂直分布与温度变化比较一致.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基于对我国沿海重金属污染加剧以及滩涂贝类资源衰退现象的关注,围绕典型滩涂贝类四角蛤蜊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特征开展研究,调查了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四角蛤蜊体内重金属含量和分布规律,以及四角蛤蜊对沉积物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室内模拟研究了四角蛤蜊对重金属镉和汞的富集能力及同化机制(assimilation mechanism)差异性,四角蛤蜊各组织对镉和汞的解毒机理和负载能力,以及重金属胁迫对四角蛤蜊血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伤效应。研究结果可望为探讨四角蛤蜊受重金属胁迫细胞水平上的响应机制,揭示重金属污染和贝类资源衰退的关系,建立快速可靠的重金属污染生物标志物指标体系,开展生态健康评估和生境修复等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查明了渤海湾天津近岸四角蛤蜊体内和表层沉积物中Cd、Pb、Cu、Zn、Mn、Cr和Ni七种重金属的含量和周年时空分布特征;表层沉积物中Cd具有较强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四角蛤蜊对重金属元素Cd和Pb具有较高的富集能力,对环境重金属污染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2.查明了Cd对四角蛤蜊在24h,48h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5.96mg/L、5.15mg/L和2.38mg/L,汞的24h,48h和96h LC50分别为3.71mg/L,0.61mg/L和0.21mg/L。镉和汞对四角蛤蜊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238mg/L和0.0021mg/L。 3.四角蛤蜊软体部对Cd和Hg的富集能力有显著差异。暴露过程中,四角蛤蜊软体部Cd和Hg的增加量分别为0.12-7.7µg/g和0.002-0.024µg/g,富集率分别为0.3-6.2%和0.11-0.68%,吸收率常数分别为0.07-1.10和0.001-0.005。 4.四角蛤蜊受Cd和Hg胁迫后,外套膜、鳃和肝胰腺的金属硫蛋白(MT)含量均在暴露浓度和胁迫时间上都有极显著变化。组织内MT含量的大小关系为:肝胰腺>鳃>外套膜。肝胰腺可以作为双壳贝类MT重金属污染指示研究的目标组织。四角蛤蜊对Cd和Hg不同的解毒机制,导致组织中MT的表达含量和Cd胁迫显著相关,而与Hg胁迫无显著相关性。 5.四角蛤蜊肝胰腺和鳃中抗氧化系统酶、脂质过氧化产物、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在不同Cd胁迫浓度和暴露时间下有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均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个峰值,然后减低。而ACP和ALP活力则表现出先被抑制,然后升高的变化趋势。肝胰腺中CAT和GPx活力高于鳃,鳃中SOD和MDA含量高于肝胰腺,这种差异与两种组织不同的解毒机理有关。 6.重金属胁迫能够造成四角蛤蜊血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溶酶体膜稳定性改变、微核和总畸形核生成,各种损伤均表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效应。2μg/L Hg暴露14天后,血细胞溶酶体膜中性红保持时间(NRR)、微核生成率(MN)和总畸形核生成率(TNA)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相同暴露时间下,25 μg/L Hg处理组血细胞NRR值低于25 μg/L Cd处理组,而MN和TNA值则相反,说明Hg胁迫对四角蛤蜊血细胞溶酶体膜具有较强的损伤作用。研究发现,NRR、MN和TNA三种指标对于衡量重金属污染对四角蛤蜊血细胞的毒性效应有很好的协同检测作用,可望作为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在环境监测技术中得以应用。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研究在实验室内采用静水系统以典型滤食性贝类菲律宾蛤仔为实验对象,从生理生态学的角度研究了体重和环境因子对菲律宾蛤仔摄食生理活动的影响,探讨了滤食性贝类的摄食机制和贝类本身对环境的适应性。同时,对蛤仔的碳代谢和能量收支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不同温度和饵料浓度下的能量收支方程。实验的主要结果如下:1.温度的影响在9±0.1℃,16±0.5℃,22±0.2℃,26±0.6℃四个温度下对菲律宾蛤仔的滤食率FR、清滤率CR、吸收率AE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9-22℃温度范围内蛤仔滤食率、清滤率、吸收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22℃达到最大值,并且各温度间差异显著(ANOVA,P<0.05)。当温度达到26℃时,滤食率、清滤率、吸收率均有所下降,但和22℃值相比较差异并不显著(ANOVA,P>0.2)。这表明蛤仔生长的最适温度应当在22℃左右。对不同体重蛤仔的实验表明小个体蛤仔比大个体对温度有更高的敏感性。碳最小需求量MCR、生长余力(SFG)和生长效率均受温度的显著影响,在较低温度下(9℃)SFG出现负值。经计算9℃,16℃,22℃,26℃下的能量收支方程分别为:2.体重的影响蛤仔摄食率、清滤率、呼吸率都随个体体重的增加而增大,它们之间呈幂函数关系Y=aX~b(b值均小于1);而单位体重的摄食率、清滤率、呼吸率随个体体重的增加而减小。吸收率和体重无明显的相关性,体重对生长效率无显著影响。蛤仔的碳最小需求量MCR、生长余力均和软体部干重呈幂函数关系Y=aX~b,b值在实验的四个温度下分别为0.43±0.12和0,78±0.09。3.饵料浓度的影响在实验的饵料浓度范围内(2.33-6.15mgPOM/L),水温15℃,蛤仔摄食率和清滤率随着饵料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呈幂函数关系(y=aX~b)。当饵料浓度达到一定值后,清滤率迅速下降,而摄食率只略微有所下降,基本上保持平稳不变。这说明蛤仔可以通过调节清滤率来稳定其摄食率,对环境具有生理适应性。蛤仔吸收率与饵料浓度无显著的相关性,不同饵料浓度其吸收率始终保持在57.93±2.94%左右。水温15℃,投喂小球藻的条件下,计算得出蛤仔(壳长3.53±0.02cm、软体部干重0.41±0.02g)产生假粪的饵料阈值为2.16mgPOM/L。饵料浓度对蛤仔生产碳有明显的影响,在实验的饵料范围内生产碳随着饵料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低浓度饵料时,生产碳出现负值。蛤仔的SFG随饵料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1.54±0.12mgPOM/L时蛤仔的生长余力出现负值。实验发现摄食能随温度变化显著而代谢能变化相对不明显,这表明对蛤仔生长来说饵料浓度可能是比温度更重要的环境因子。16℃投喂小球藻时蛤仔在不同饵料浓度下的能量收支方程为:4.底质的影响温度为17℃,饵料为三角褐指藻、浓度为2.87±1.07mgPOM/L(无假粪产生)。实验测定蛤仔在铺砂以后,摄食率和清滤率都增加了大约2倍,差异极显著(ANOVA,P<0.01)。实验中对蛤仔的吸收率也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铺砂组蛤仔的吸收率比未铺砂组提高了10.71士4.57%,经单因子方差检验铺砂和未铺砂时蛤仔吸收率差异显著(ANOVA,P<0.05)。实验表明底质对蛤仔摄食生理和代谢有显著的影响,这和实际生产中发现底质对蛤仔生长有明显影响是一致的。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海洋动植物中寻找和筛选具有药用价值的活性先导化合物是海洋药物研发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研究。基于中国东南热带和亚热带沿海海域丰富的生物资源,本工作以化学分析和生物活性筛选为导向,以黄海海域习见的绿藻束生刚毛藻、南海三亚附近海域的圆裂短足软珊瑚、海绵Pseudoceratina sp.及广西沿海滩涂的盐生植物海刀豆四种海洋生物为样品,应用现代分析和检测手段对其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进行较系统的研究。 综合利用现代色谱手段和波谱技术,从上述目标生物样品中共分离并结构鉴定化合物74个,其中新化合物10个,新天然产物1个,这一新发现原则性结果,属国内外首次报道。1.对黄海海域束生刚毛藻C. fascicularis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首次研究,从中得到叶绿素类新化合物Porphyrinolactone 1和新天然产物 20-Chlor-(132-S)-hydroxyphaeophytin a 2,在避光条件下对叶绿素类化合物进行体外NF-κB活性抑制筛选实验, 结果表明化合物1-6对NF-κB都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对叶绿素类化合物首次进行体外蛋白酶体ChT-L的抑制活性实验筛选,化合物2和4对蛋白酶体ChT-L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活性,在浓度为50μM时,抑制率分别为70%和73.5%,并对其立体构型和生物活性的构效关系进行探讨;首次从该属得到环阿尔廷三萜类化合物7—12;对所得化合物7—15在浓度为1μg/mL时对肿瘤细胞部分靶蛋白酶的抑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对不同的靶蛋白酶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2. 从南海圆裂短足软珊瑚中发现孕甾及其糖苷类新化合物22—27。3. 南海海绵Pseudoceratina sp.中发现溴代酪氨酸生物碱类新化合物41—42,组胺酸生物碱类新化合物43,并对其生源关系进行探讨。4. 首次对海刀豆C. maritime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发现紫檀素类化合物61—63,异黄酮4个64—67;对该类化合物61—67首次进行NF-κB和蛋白酶体ChT-L的抑制活性筛选,其中化合物63表现出较强的NF-κB的抑制活性。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以室内实验为基础,研究了改性粘土治理有害赤潮的方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机和无机改性粘土对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pH等主要水质因子均有改善作用;对营养盐,尤其是磷酸盐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在外加磷酸盐为0-0.3μmol/ml范围内,吸附量随水体中磷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有机改性粘土对海水中磷酸盐的吸附能力为:有机改性粘土Ⅰ>有机改性粘土Ⅱ>有机改性粘土Ⅲ。通过有机改性粘土对磷酸盐的吸附-再释放情况,进一步探讨了其磷酸盐的释放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等赤潮生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经过有机改性的粘土有利于提高其对磷酸盐的吸附能力,降低对磷酸盐的解吸率,利用有机改性粘土治理赤潮可以缓解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即使被吸附的部分磷酸盐能缓慢释放,但仍不足以维持赤潮生物的正常生长。无机改性粘土对磷酸盐和硝酸盐与有机改性粘土有相似的吸附性能。其添加剂PAC的重金属含量符合沉积物排放要求,不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其次,以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幼贝为对象,研究了有机改性粘土Ⅱ和无机改性粘土在对海洋底栖生物的影响。急性毒性试验中二者对牡蛎幼贝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62 g/L和2.67 g/L,均远远大于改性粘土去除赤潮藻的浓度。在能够有效去除赤潮微藻的粘土浓度条件下,经慢性毒性试验发现改性粘土对牡蛎幼贝成活率、生长和摄食略有降低,但无明显影响,在牡蛎幼贝鳃组织和消化道组织的超微结构中未发现机械损伤。 最后,研究了改性粘土在对去除有毒赤潮藻过程中对底栖生物的影响。以能产生麻痹性贝毒(PSP)的塔玛亚历山大藻(A. tamarense,ATHK)为例,研究了PSP在水体中和粘土沉积层中的分布,发现改性粘土去除塔玛亚历山大藻能有效降低水体中藻细胞浓度及其所携带的PSP毒素。由于藻细胞破裂, 虽然沉积层中藻细胞体内部分PSP毒素溢出,但通过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不同组分对牡蛎的影响发现,细胞内容物和细胞碎片对牡蛎没有明显毒副作用,由此推断改性粘土对藻细胞絮凝沉降后,能降低对生物的不良影响。此外,室内实验模拟了去除赤潮生物塔玛亚历山大藻(A. tamarense,ATHK)、东海原甲藻 (P. donghaiense )、赤潮异弯藻 (H. akashiwo)过程中,比较改性粘土和赤潮微藻对生物体的影响发现改性粘土在去除赤潮藻过程中能提高牡蛎的存活率,进一步证明改性粘土在赤潮生物防控中,是一种有效的应急措施。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为了进一步完善裙带菜单倍体克隆(简称单克隆,以下同)育苗技术,实现该技术的产业化,本文对单克隆的快速扩增以及育苗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获得如下结果:一、光对裙带菜排卵的干扰现象:一般附苗后4-5天雌雄配子即已形成。接近成熟的卵囊细胞翘起,长度达到50-55μm,直径为19-20μm,一到两天后即可排卵。精子囊略透明,颜色微绿。在11:13(L:D)的光周期下,排卵一般在黑暗开始后5分钟即已开始,5-15分钟后达到高峰。排卵的过程只有几秒钟。卵排出后停留在卵囊开口处,仍与卵囊牢固相连。虽然排卵过程只有几秒钟,一旦这个过程受到光的干扰,就会诱导卵脱离卵囊。实验证实,5-6μmol m~(-2)s~(-1)的微弱光强(显微镜下镜检的光强)即能引起95%的卵从卵囊脱落。根据我们的观察,一旦卵已排出并与卵囊相连,将不再受光的干扰而脱落。脱落的卵很快死亡分解。将配子已经形成但尚未释放的培养转移至连续光下以后,卵仍能排放,但排出的卵大部分脱落(75%),进一步说明了光对排卵的干扰作用。在育苗实践中,为了方便工作,育苗车间内在天黑后的2-3小时内仍有照明,而在第二天早晨取样观察,就会发现许多空的卵囊。我们的实验证实了这是由于排卵过程受到光的干扰引起的。因此,在育苗实践中,为了提高出苗率,在出苗期间,天黑后2-3小时内育苗车间内应避免照明,以降低光导卵的脱落。二、单克隆快速扩增以及育苗条件的优化:(一)、单克隆快速扩增的优化。实验结果表明:1、单克隆快速生长的适宜光照强度为80-120μmol m~(-2)s~(-1)。单克隆的培养密度宜控制在1-10g/L。接种密度以1g/L为宜。2、单克隆藻体内能贮藏氮,因此在单克隆快速扩增过程中,可采用间歇施肥法补充氮源。实验证明,培养液中氨态氮的适宜浓度为20μmol/L,可维持单克隆6天的生长之用(单克隆培养密度1-10g/L)。3、实验证明,在65天内,“老水”对单克隆的生长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PES培养基除氮的其它成分也可满足单克隆65天的生长需求。4、单克隆快速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2 ℃。另外,单克隆密度与消光值之间存在着线形关系,可以通过测量消光值来计算单克隆的培养密度和鲜重,以代替称量法测鲜重。综上,可提出如下单克隆快速扩增的模式:温度为22 ℃;初始光强控制在80-120 μmol m~(-2)s~(-1);单克隆的接种密度为1g/L;PES培养基(除去氮的成分)可供单克隆65天的培养之用,在这65天内,每隔六天左右将初始氨态氮补充至20 μmol/L;单克隆的培养密度控制在1-10g/L;单克隆培养密度和鲜重可通过测量消光值计算得到。依以上模式,并及时进行扩养,单克隆的鲜重平均日增长率可达25%,以此增长率计算,10g单克隆经一个月培养后鲜重可达8070克,可培育苗帘2000多个,实现海面养殖1000多亩,达到了生产性育苗的要求。(二)、单克隆育苗条件的优化 根据实验结果,可采取如下的育苗优化措施:1、光对排卵有干扰作用。因此,在出苗期间,在天黑后2-3小时内,育苗车间内应避免照明,以降低光导的卵子脱落。2、1μmol/L磷(PO_4~(3-) -P)和70 μmolm/L氮(NH_4~+-N)有利于加速出苗。3、铁对配子体的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5μmolm/L的Fe(III)能使出苗时间提前1-2天,出苗率增加15%左右。4、单克隆育苗较适宜的温度为17 ℃。依以上条件,4-5天左右即可出苗,比一般出苗时间提前1-2天。出苗率也有所增加,例如在实验室条件下,出苗率由原来的50-60%增至80-90%,增加了30%左右。本项研究进一步完善了裙带菜单克隆育苗技术,将大大有利于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能量代谢指动物在进行生理活动(如摄食、消化以及动物的活动等)时所消耗能量的总和,一般以动物的呼吸率利排泄率来估计动物的能量代谢。其主要研究内容是闸明生物能量代谢的基木规律以及与环境闪子的关系。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 ippmarum)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养殖贝类,关于其能量代谢的研究却较少,这种状况妨碍了菲律宾蛤仔养殖生态理论的完善和养殖技术的提高。本研究主要对菲律宾蛤仔呼吸率和排泄率的基本规律(能量代谢与体重的关系、能量代谢的昼夜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饵料浓度、水温、栖息底质环境)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体重菲律宾蛤仔代谢率小同。实验川菲律宾蛤仔分三种大小:l(干肉重为0.07-0.14g)、ll(干肉重0.27-0.34g)、III(干肉重0.45~0.63g)。温度包括:26℃(八月)、20℃(十月)、1 5℃(十二月)、9℃(一月)。实验共设四个饵料浓度:2.28±0.25,6.454±0.44,10.284±0.82,15.414±1.56mgTPM/L(TPM,总颗粒物),饵料中POM(颗粒有机物)含量都为4.68±1.64 mg/L。常温下菲律宾蛤仔代谢率随着体重的增大而增大。15℃、20~C、26℃时蛤仔呼吸率与干肉重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R=aW~b,a值变动范围为0.1076-0.3309;b值变动范围为0.239l~0.8381;蛤仔排泄率与干肉重也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N=aW~b,a值变动范围为14.213~68.362:b值变动范围为0.3673-1.1 532。9℃(饵料浓度为2.28±0.25mgTPM/L)、20℃(饵料浓度为10.284-0.82mgTPM/L)、26℃(饵料浓度为6.454±0.44mgTPM/L)时不同体重蛤仔氧氮比差异显著,其它情况下不同体重蛤仔氧氮比差异不显著。2.常温下菲律宾蛤仔代谢率受饵料浓度的影响,不同大小蛤仔受饵料浓度的影响程度不同。I组蛤仔呼吸率受饵料浓度的显著影响,II组III组蛤仔呼吸率只在9℃(一月)和26~C(八月)时受饵料浓度的显著影响。26℃时影响最显著,26℃时I组蛤仔在饵料浓度为2.28±0.25,6.45±0.44,l0.28±0.82,15.4l±1.56mgTPM/L时呼吸率分别是O.086,0.146,0.073,0.093(mlO_2/h);ll组蛤仔在上述浓度饵料中呼吸率分别是0.138,0.214,0.J 26,0.12l(mlO_2/h);III组蛤仔在上述浓度饵料中呼吸率分别是0.129,0.266,0.186,0.192(mlO_2/h)。菲律宾蛤仔呼吸率在饵料浓度为6.45±0.44 mgTPM/L时最高,蛤仔呼吸率在其它饵料浓度时都会降低。菲律宾蛤仔排泄率在饵料浓度为10.28±0.82 mgTPM/L和15.4l士1.56mgTPM/L时显著高于其它浓度组,9℃时这种趋势更明显,9℃时饵料浓度为2.28±0.25,6.454±044,lO.284±0.82,15.41±1.56mgTPM/L中I组蛤仔排泄率分别是4.297,2.874,8.003,6.658(μgNH_3-N/h);II组蛤仔在上述浓度饵料中排泄率分别是4.011,3.609,10.427,12.732(μgNH_3-N/h);III组蛤仔在上述浓度饵料中排泄率分别是2.28 l,6.452,10.283,15.417(μgNH_3-N/h)。3.菲律宾蛤仔代谢率受自然温度的显著影Ⅱ向。I组蛤仔在9℃、15℃、20℃、26℃时呼吸率平均为0.057,0.085,0.039,O.099;II组蛤仔在上述四个温度中呼吸率平均为0.08,O.128,0.089,0.149(mlO_2/h),I组和II组蛤仔在9℃和20~C时呼吸率较低,在26℃时呼吸率最高。III组蛤仔在上述四个温度中呼吸率平均为0.09,O.1 59,O.143,O.193(mlO_2/h),在9℃时llI组蛤仔呼吸率显著低于其它温度组。温度为9℃、15℃、20℃、26℃时l组蛤仔排泄率平均为5.458,13.169,4.946,11.138(μgNH_3-N/h):II组蛤仔在上述温度中排泄率平均为7.695,23.578,8.319,23.90l(μgNH_3-N/h);III组蛤仔在上述温度中排泄率平均为11.738,27.443,15.658,35.407(μgNH_3-N/h),蛤仔排泄率在15℃和26℃时均高于9℃和20℃。4.摄食状态与饥饿状态菲律宾蛤仔代谢率有明显不同。26℃时蛤仔静止状态呼吸率平均为0.336(m102/g干重.h),摄食状态呼吸率平均为0.656(ml0_2干重.h),摄食状态呼吸率比静止状态平均升高了0 32(ml0_2/g干重.h);26℃时蛤仔静止状态排泄率平均为39.471(μgNH_3-N/g干重.h),摄食状态排泄率平均为88.08(μgNH_3-N/g干重.h),摄食状态排泄率比静止状态排泄率平均升高了48.6(μgNH_3-N/g干重.h)。摄食状态代谢率平均是静止状态的2~3倍。根据摄食引起的呼吸率和排泄率升高量得出每氧化产生lμgNH_3-N需0_2量平均为7.05μl。5.人工控制温度对菲律宾蛤仔代谢率有明显影响。不同大小蛤仔受温度的影响程度不同。在温度5℃、10℃、l 5℃、20℃、26℃,I组和II组蛤仔呼吸率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10℃~l5℃和20℃~26℃这二个温度变化范围内呼吸率变化最大,在20℃~26℃时I组蛤仔呼吸率变动范围为O.85~1.04(m10_2/g干重.h)、II组蛤仔变动范围为0.57~0.86(ml0_2/g干重.h)。III组蛤仔呼吸率只在5℃~l0℃时明显增高,变动范围为0.09~0.5l(m10_2/g干重.h),在10℃~26℃范围内变化不大。I组和II组蛤仔排泄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变动幅度较大,在5℃~26℃范围内其排泄率变动范围为10.32~81.53(μgNH_3-N/g干重.h);而 III组蛤仔排泄率只在5℃~15℃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其排泄率变动范围为6.75~23.77(μgNH_3-N/g干重.h),在15℃~26℃范围内几乎不变。III组蛤仔的适温范围比I组和II组蛤仔广。菲律宾蛤仔在5℃和10℃时氧氮比变化明显,变动范围为2.76~11.44,在15~26℃时变化不大。6.菲律宾蛤仔代谢率有明显的日节律性,呈正弦曲线型变化。蛤仔夜问代谢率明显升高。I组蛤仔夜间呼吸率平均为0.867(m10_2/g干重.h),白天呼吸率平均为O.504(m10_2/g干重.h);II组蛤仔夜间呼吸率平均为0.438(m10_2/g干重.h),白天呼吸率平均为0.36l(m102/g干重.h);III组蛤仔夜间呼吸率平均为0.409(m10_2/g干重.h),白天呼吸率平均为0.252(m102/g干重.h)。在22:00-23:00菲律宾蛤仔呼吸率最高。7.底质环境对菲律宾蛤仔的代谢率有明显影响。在饥饿状态下菲律宾蛤仔在泥沙底质中呼吸率平均为l 406(m10_2/g干重h),在无泥沙环境中呼吸率平均为O.963(ml0_2/g干重.h);摄食状态下菲律宾蛤仔在泥沙底质中呼吸率平均为1.59l(m102/g干重.h),在无泥沙环境中呼吸率平均为1.115(m10_2/g干重.h)。在饥饿状态下菲律宾蛤仔在泥沙底质中排泄率平均为78.934(μgNH_3-N/g 干重.h),在无泥沙环境巾排泄率平均为45.043(μgNH_3-N/g干重.h);摄食状态下菲律宾蛤仔在泥沙底质中排泄率平均为87.12l(μgNH_3-N/g干重.h),在无泥沙底质中排泄率平均为58.354(μgNH_3-N/g干重.h)。蛤仔在泥沙环境中呼吸率和排泄率都明显升高。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工业的高速发展使地球上有限的水资源受到日益严重的污染,去除水中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已成为环保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纳米材料与技术的开发应用为实现高效、低成本的水处理开辟了新的途径。 本课题组开发的纳米-亚纳米功能新材料(生态宝)可用作养殖生态环境改良剂,它对“三氮”、硫化物、CODCr、BOD5、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具有很好的去除能力。生态宝用于养殖幼参,有显著的促生长、增加成活率的作用。生态宝用于养殖对虾,对虾体内重金属含量有明显降低。 以粉末状P25型纳米TiO2为光催化剂,系统的研究了它对染料AB80的光催化降解。在紫外光照射下,光催化反应75min,染料AB80溶液完全脱色,光催化反应135min,染料溶液完全矿化;AB80的光催化脱色反应遵从准一级反应动力学;催化剂的最佳剂量为1.0g/L。AB80在TiO2颗粒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式,随着pH值的增加吸附量迅速减少;pH值在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碱性溶液中的反应速度比酸性溶液的大,pH=10.0初始反应速度最大;电子捕获剂(H2O2)的加入能够显著的提高反应速率,H2O2浓度为5mmol/L时,反应速度变为原来的2.78倍。 以硅藻土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负载型的纳米TiO2,SEM分析结果表明,TiO2的包覆量对负载光催化剂的形貌有很大影响,TiO2包覆量较低(14.5%)的复合物无团聚现象发生。XRD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TiO2为锐钛矿和金红石混晶型,平均粒径11nm。FT-IR分析结果表明,TiO2和硅藻土之间没有生成化学键。以染料AB80和B-2BF为模型污染物,利用制备的光催化剂复合物进行了吸附-光催化试验,结果表明,TiO2包覆量为14.5%的复合物具有较高的吸附-光催化活性,对模型污染物的降解效果好于德国Degussa公司的商品纳米P25-TiO2。溶液pH对TiO2/硅藻土复合物光催化活性影响很大,弱酸性条件有利于反应的进行。TiO2/硅藻土对实际印染废水有较好的降解效果,试验条件下,废水光催化反应3.5h,色度去除率为100%。研究了液固多相光催化反应的催化剂失活原因及再生手段,提出TiO2/硅藻土复合物再生的方法为酸洗和高温烧结。对于模拟印染废水来说,光催化剂重复使用对光催化活性几乎没有影响,重复使用15次后,催化活性仅降低了12%。而对实际印染废水来说,重复使用对光催化活性有影响,光催化剂复合物重复使用7次后,催化活性降低了41%。TiO2/硅藻土复合光催化剂成本低,简便易行,光催化效果好,有望在环境污染物治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采用CuCl水解法制得了硅藻土负载的纳米Cu2O,并利用XRD、SEM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负载的纳米Cu2O对B-2BF和AB80染料废水的光催化降解,发现纳米Cu2O经过负载后,团聚减少,分散性好,对染料废水的光催化降解效率成倍增长。纳米Cu2O包覆量为31.3%的光催化剂复合物光催化活性最好,其光催化效率是纯的Cu2O的6倍。负载的纳米Cu2O可以有效的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催化反应,而且太阳光下纳米Cu2O的光催化活性比纳米TiO2的强。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利用太阳能来处理染料废水成本低、无污染,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景的环境治理新技术。pH 5-pH 7是负载纳米Cu2O光催化降解B-2BF的最佳反应范围。负载的纳米Cu2O光催化剂有较好的稳定性,重复使用8次以后,其脱色率仍能达到75%以上。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浅海养殖系统中,生源要素的形态和动态对滤食性贝类生长有着重要影响,与此同时,滤食性贝类对系统中的生源要素的动态也具有重要作用,国外学者对此研究的比较多,但在我国研究甚少。在本论文中利用室内模拟实验和海上调查的方法,研究滤食性贝类的生物过滤、生物沉积及排泄作用对浅海养殖系统中生源要素动态的影响。室内模拟实验部分:1998年4月至6月间,在烟台利用室内规格相同的水池,建立了栉孔贝扇(Chlamys farreri)不同养殖密度单养、栉孔扇贝和海带(Laminaria japonica)混养、栉孔扇贝和海带、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多元化养殖等三种养殖模式,九个养殖系统和一个对照系统,实验中各池的温度、光照、盐度和换水量基本一致,定期测定实验池中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氮(PN)和水体及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1 栉孔扇贝大量滤食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导致水体中颗粒物质浓度的降低,水体中POC和PN的现存量与栉孔扇贝的放养密度负相关,水体中颗粒物的缺乏会限制栉孔扇贝的生长,当POC、PN的现存量分别降低到0.09mg/L、0.015mg/L时,就会限制栉孔扇贝的生长。2 栉孔扇贝排泄代谢产物增加了水体中无机营养盐的浓度,栉孔扇贝排泄的氮以NH_4~+-N为主,占三氮的93.5%;海带可为栉孔扇贝生长提供一部分饵料。3 实验期间硅浓度低于或近于2umol/L,限制了硅藻的生长,实验后期水体中氮盐浓度降低,氮磷比小于10,可能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减少了栉孔扇贝的饵料生物,从而抑制了栉孔扇贝的生长。4 在栉孔扇贝单养和贝藻参混养系列中,沉积物中有机物、有机碳、有机氮、有机磷及总磷的含量随栉孔扇贝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减少。5 在贝藻混养系列中的栉孔扇贝生长好于单养系列,在贝藻参混养系列中的海带生长速度快于贝藻混养系列;单养和贝藻参混养模式中栉栉孔扇贝的日产量均以放养密度中等的(20个/m~2)养殖系统较高。海上调查部分:于1997年冬季、1998年春季和夏季,在烟台四十里湾海区进行了三次野外调查,分别在养殖海区和非养殖海区取得沉积物柱状样,测定沉积物中有机质和间隙水中无机营养盐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6 养殖区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含量大于非养殖区,平均高约22%。7 养殖海区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的浓度大于非养殖海区,其中养殖区NH_4~+-N、PO_4~(3-)-P 的浓度分别高于非养殖区50%和200%-400%,NO_3~--N, NO_2~--N 的浓度差别不明显;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浓度冬季较小,而春夏季浓度较高;氮盐以NH_4~+-N 为主,占90%以上。8 养殖海区沉积物-海水界面间营养盐扩散通量大于非养殖海区,烟台四十里湾沉积物-海水界面间NH_4~+-N, PO_4~(3-)-P, NO_3~--N, NO_2~--N 冬、春、夏三季平均扩散通分别为249.99 umol/m~2/d、3.78 umol/m~2/d、5.24 umol/m~2/d、0.83mol/m~2/d。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永良4号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SNP(0.2、0.5、1.0 mmol/L)处理对渗透胁迫下(10%PEG-6000)小麦幼苗叶片膜脂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SNP(0.2 mmol/L)可以在处理后期(第2和第3天)显著地缓解渗透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的氧化损伤,并与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Pro)含量的上升作用一致,与超氧阴离子(O_2~-.)的释放速率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下降一致.高浓度的SNP(1.0 mmol/L)则抑制这两种酶的活性和脯氨酸含量的增加,使O_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相对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