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 resultados para 4-Aryl-3
Resumo:
本文以中国极危种大花黄牡丹种子为研究材料,对其种子生物学、休眠与萌发特性进行研究,采用变温层积和激素处理解除种子休眠,并通过生物抑制物测试、胚培养、激素含量动态变化的测定,研究种子休眠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了大花黄牡丹迁地保护过程中种子繁殖的技术难题,并初步探讨了大花黄牡丹致濒因素与种子休眠及萌发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1.大花黄牡丹种子饱实度高,活力强,种皮较坚硬,但不存在吸水障碍,干燥条件下易因失水而丧失活力。迁地保护冷室中盆播18个月方可出苗,出苗率约4%;变温层积实验表明该种具有典型的下胚轴休眠和上胚轴生长抑制。 2.胚组织培养表明:带胚乳和种皮的胚不能萌发,剥除种皮和胚乳后,胚根可萌发,胚芽不生长,GA3处理上胚轴可促进生长,说明种皮和胚乳是导致大花黄牡丹种子下胚轴休眠的关键因素,而上胚轴生长抑制与胚本身关系更密切。 3.抑制物质提取实验表明:大花黄牡丹种子胚乳、种皮、胚等各部位的浸提液均存在抑制小白菜种子萌发的物质,且抑制作用依次增强,说明胚乳和胚是其下胚轴休眠的主要原因。经过暖层积(15 ℃/90 d)种子(未解除上胚轴生长抑制)的胚根、子叶、胚轴浸提液对小白菜和已解除休眠的大花黄牡丹种子的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依次减弱,说明种胚本身的抑制物质是导致生理休眠的主要原因。 4.变温层积处理和外源激素实验表明:新鲜种子采收后15 ℃暖层积3个月生根率可达85%,下胚轴休眠解除对温度要求严格,高于或低于15 ℃及变温条件均不利于下胚轴萌发;暖层积90d、根长大于6 cm种子再经过60~80 d/ 5 ℃冷层积,即可有效解除大花黄牡丹种子上胚轴的生长抑制,出芽率达80%,最终出苗率68%。不同浓度GA3及不同处理时间促进上胚轴伸长实验结果显示,GA3 400 mg/L浸种根长大于1.5 cm的种子2 h,出芽率可达100%,可以完全解除上胚轴的生长抑制作用。 5.休眠萌发过程中种子各部位内源激素含量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说明,初始状态脱落酸含量高是导致大花黄牡丹种子下胚轴休眠、上胚轴生长抑制的主要原因之一,且上胚轴抑制与子叶、下胚轴和根的脱落酸含量密切相关;同时认为种子各部位初始生长素含量水平低是导致其休眠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变温层积过程中胚各部位脱落酸含量的急剧下降和生长素的迅速升高是解除休眠的关键;同时发现赤霉素在解除休眠和促进萌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外源GA3能够有效地打破上胚轴的深度休眠。玉米素核苷在休眠与萌发进程中变化趋势与生长素和赤霉素相似,说明其对种子胚根和上胚轴的萌发和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Resumo:
黑碳(BC)是生物质和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高度聚合的碳质混合物,包括木炭 (char/charcoal)和烟炱碳(soot)等形式。黑碳产生后大部分储存在燃烧原地,而烟炱碳 由于粒径较小,易进入大气,滞留一到数周后回到地表。部分土壤黑碳随河流和大气的搬 运作用进入海洋环境,主要汇集在海岸带沉积物中。由于黑碳涉及到气候变化、碳循环、 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等诸多问题而成为当前气候与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黑碳在环境介质 中比较稳定,因而可以较好的指示人类能源使用及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同时黑碳具有很 强的吸附性,能显著影响周围介质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等)的赋存状态和生态 毒理效应。 多环芳烃(PAHs)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苯环以稠环形式结合的芳香族化合物,主要 来源于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过程,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由于PAHs 具有潜在的致癌性、 致畸性和致突变性(“三致”效应)而在环境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另外由于具有主体的 同源性,PAHs 可以指示BC 的来源和环境过程。 海岸带沉积物是包括BC 和PAHs 在内的众多污染物在环境地球化学迁移过程中的主 要载体和归宿,由于受到陆地和海洋双重作用,海岸带对环境污染物尤其敏感。环渤海地 区是我国北方的社会经济中心,工业、农业和交通发达、人口稠密,污染严重。前人的研 究表明渤海湾的BC 和PAHs 污染程度明显高于我国其他海岸带,但受限制于采样区域和 样品数量,不能全面地反应BC 和PAHs 在渤海湾海岸带的分布状况及人类活动对海岸带 环境质量的影响。 本次研究在渤海湾海岸带潮间带、近海及主要入海河流系统布设了多条采样剖面,采 集表层沉积物样品85 个。首先,对国际上较为常用的化学热氧化法(CTO-375)处理沉积 物黑碳样品的方法进行了比对实验和优化,然后对全部样品进行黑碳分析;利用GC-MS 方法对样品中的PAHs(USEPA 的16 种优控物)进行了定量检测;对全部沉积物样品还进 行了粒度分析。 结果表明,该区域内黑碳的含量为0.09 到22.8 mg/g dw,其中,潮间带样品的BC 平 均含量为0.52 ± 0.39 mg/g dw,近海样品为0.84 ± 0.38 mg/g dw,河流样品(海河样品除外) 为1.88 ± 0.89 mg/g dw。BC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在潮间带、近海、河流区域分别为18.4 ± 8.3%、 14.5 ± 5.3%、14.2 ± 4.1%。潮间带黑碳存在明显的“北高南低”的趋势(以天津港码头和 海河为界),与近海和河流样品的BC 浓度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反映了BC 在海岸带的运移 扩散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河流输入可能是近岸沉积物BC 的主要来源。同时,潮间带沉积 物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北区细”(以粘土质粉砂主)而“南区粗”(以砂为主),反映了两个区 域不同的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可能是造成BC 浓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 摘要 II 多环芳烃的含量分布为33.1-7658.7 ng/g dw,其中,潮间带样品的PAHs 平均含量为 147.0 ng/g dw,近海样品为170.9 ng/g dw,河流样品(海河样品除外)为1228.5 ng/g dw。 主要成分均为三环和四环多环芳烃。PAHs 也呈现出了与BC 相似的“北高南低”的趋势, 多环芳烃与黑碳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两者相关性较好(R2=0.59),表明多环芳烃和黑碳的同 源性和继承性。运用比值法(菲/蒽,荧蒽/芘,低环/高环等)对多环芳烃的来源解析显示, 整个研究区域内多环芳烃主要为燃烧源。
Resumo:
目的 探讨蓝氏贾第鞭毛虫 (Giardialamblia)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种内差异。方法 提取虫体总DNA ,对所有虫株磷酸丙糖异构酶 (tim)基因部分片段进行PCR扩增。测定序列后 ,用简约法和NJ法构建系统树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共有 12 4个位点存在变异 (占所有测定序列中的 2 3% ) ,且大多数为发生在密码子的同义突变。两种构树方法所得二树的分枝结构相似 ,均将受试的 16株蓝氏贾第虫分为明显的两组。结论 宿主及地理因素对蓝氏贾第虫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影响不大。在DNA分子进化水平上 ,自然选择的影响十分显著。可将tim基因作为蓝氏贾第虫群体遗传结构一个十分有效的遗传标记。
Resumo:
参考鳗鲡等鱼类线粒体 DNA序列进行了中国花鲈线粒体 DNA细胞色素 b基因片断的引物设计、PCR扩增及其序列测定。得到中国花鲈的碱基序列为 4 10 bp,其 A、T、G、C含量分别为 10 1bp(2 4 .6 3% )、112 bp(2 7.32 % )、72 bp(17.56 % )、12 5bp(30 .4 9% ) ,与鳗鲡等其他鱼类相同基因片断序列碱基含量相似。
Resumo:
[目的 ]探讨蓝氏贾第鞭毛虫种内系统发育及遗传多样性。 [方法 ]对不同来源虫株的磷酸丙糖异构酶(tim)基因进行 PCR扩增、序列测定后 ,用简约法和 NJ法构建分子系统树进行系统学分析。 [结果 ]在所测序列中共有 12 4个位点存在变异 (2 3% ) ,且大多数为发生在第三密码子的同义突变 ,两种构树方法所得两树的分枝结构相似 ,均将受试的 16株蓝氏贾第鞭毛虫分为明显的两组。 [结论 ]tim基因可作为研究蓝氏贾第鞭毛虫群体遗传结构一个有效的遗传标记
Resumo:
鼠兔亚属的4个物种与耗兔亚属的红耳鼠兔存在明显的长度变异(1kb), 从而为两亚属的划分提供了新的遗传标记。同时, 甘肃鼠兔和黄河鼠兔的遗传分化已达到明显的物种级别, 因而进一步证实它们均为独立种。在系统树中, 黄河鼠兔与高原鼠兔亲缘关系最近, 然后是藏鼠兔, 最后是甘肃鼠兔与前3种构成一对姊妹群。依据遗传距离计算了分歧年代。两亚属的分歧时间约距今8.8×10~(4)ha, 相当于中国哺乳动物时代的保德期中期; 鼠兔亚属内4种间的分歧发生于约距今(2.5-4.2)×10~(4ha的上新世晚期, 相当于榆社期晚期。
Resumo:
测定了浙江省5个地方鸡种及来航鸡(对照)线粒体D-环区的部分序列(539bp),构建了鸡种的分子系统树。在所测序列中共有24个变异位点,变异率为4.45%。结果显示,浙江省地方鸡种分为两支,有两个母系来源,一支为仙居鸡,它和外来品种来航鸡关系较近,有共同的母系祖先。另一支为灵昆鸡、白银耳鸡、乌骨鸡和萧山鸡,它们有着共同的母系祖先,其中灵昆鸡,白银耳鸡、乌骨鸡关系较近,萧山鸡与此3种鸡关系较远。
Resumo:
目的了解性病患者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状况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自愿接受HIV咨询检测的基础上,对临床确诊的412例性病患者进行HIV-1/2抗体检测,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412例性病患者的HIV检出率为2.9%。性病患者中检出HIV阳性率依次为:尖锐湿疣6.2%,生殖器疱疹4.2%,梅毒3.4%,淋病1.5%,非淋菌性尿道炎1.0%。合并感染HIV的性病患者中,83.3%的患者有多性伴,商业性行为普遍存在,安全套使用率极低。感染HIV的尖锐湿疣患者及生殖器疱疹患者以频繁复发为突出表现,1例合并感染HIV的梅毒患者半年即进展为神经梅毒。结论性病患者是HIV感染的重要高危人群,危险性行为是其感染HIV和其它性病的主要原因,应该加强性病患者的HIV监测。对临床上频繁复发的尖锐湿疣及生殖器疱疹患者,快速进展的梅毒患者,应高度怀疑合并HIV感染的可能。
Resumo:
A total of 36 compounds (1-36) were obtained from the stem bark of Poncirus trifoliata including three new prenylated flavonoids, (-)-5,4'-dihydroxy-7,8-[(3 '',4 ''-cis-dihydroxy-3 '',4 ''-dihydro)-2 '',2 ''-dimethylpyrano]-flavone (1), (-)-5,4'-dihydroxy-7,8-[(3 ''-hydroxy-4 ''-one)-2 '',2 ''-dimethylpyrano]-flavone (2), and (-)-5,4'-dihydroxy-7,8-[(cis-3 ''-hydroxy-4 ''-ethoxy-3 '',4 ''-dihydro)-2 '',2 ''-dimethylpyrano]-flavone (3). The new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means of spectroscopic methods. Compounds 1-20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anti-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 (HIV-1) activity, in which 2 showed significant anti-HIV-1 activity with high therapeutic index (T1) of 143.65.
Resumo:
1998 年在西藏墨脱县海拔1000 m 左右地方采到成年雌性环蛇1 号, 系我国新纪录。该蛇全长/ 尾长(mm) 1095/ 112 (尾尖断) 。通身背面黑褐色, 后3/ 4 有由背鳞白色点斑缀成的窄横纹约40 个; 腹面浅黑 色, 每隔3 或4 枚腹鳞有不规则的黄白色横斑。尾背有少数不完整的白色纹, 但尾腹面有7 条很明显的横斑。头 部斑纹与M. Smith (1943 : 410) 描述一致, 可能由于蛇龄较老而不清晰。背鳞通身15 行, 脊鳞略扩大; 腹鳞 233 , 尾下鳞35 (略低于文献记载的44~51 , 可能与尾尖断有关) , 除前端第三、四两枚成单外, 其余均成对。 没有颊鳞; 眶前鳞1 , 眶后鳞2 ; 颞鳞1 + 2 ; 上唇鳞7 (22223 式) ; 下唇鳞7 , 第一对在颏鳞后彼此相接, 前4 对 接前颔片; 前颔片大于后颔片, 后者后半介一小鳞。检查一侧, 除前沟牙及其预备牙外, 没有发现其他上颌齿。
Resumo:
目的 研究丙泊酚对大鼠海马CA1区电刺激诱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的影响,分析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和甘氨酸受体在丙泊酚麻醉中的作用.方法 断头法分离wistar大鼠(13~19 d)海马半脑,切出400 μm厚度的海马脑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CA1区锥体神经元EPSC.80张脑片分为八组:脂肪乳剂组,50 μmol/L丙泊酚组,100 μmol/L丙泊酚组,200 μmol/L丙泊酚组,SR95531组,士的宁组,SR95531+100 μmol/L丙泊酚组,士的宁+100 μmol/L丙泊酚组,每组10张.SR95531+100 μmol/L丙泊酚组和士的宁+100 μmol/L丙泊酚组先在循环液中加入10 μmol/L SR95531或4 μmol/L士的宁预孵脑片30 min.八组均记录基础EPSC 10 min,然后加入不同药物,继续记录EPSC 40 min.膜钳制电压为-70 mV.结果 脂肪乳剂、SR95531和士的宁对EP-SC幅值无影响;丙泊酚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EPSC幅值,50、100、200 μmol/L丙泊酚最大抑制EPSC幅值为14.4%、52.3%、67.8%;SR95531+100 μmol/L丙泊酚组加入丙泊酚后,EPSC幅值基本无改变;士的宁+100 μmol/L丙泊酚组加入丙泊酚后,EPSC幅值仍然下降,最大抑制程度为34.7%.结论 丙泊酚主要通过增强GABAA受体功能使兴奋性突触活动降低,甘氨酸受体在其中起到协同和调节作用.
Resumo:
1993年10-11月和1994年3-5月在西双版纳州曼俄龙山、城子龙山、曼养广龙山及保护区对照样地进行鸟类调查时, 观察到鸟类104种, 隶属27科, 另4亚科, 8目, 香农多样性指数以保护区对照样地为最高, 曼俄龙山和城子龙山为次, 曼养广龙山为最低. 均匀度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 t检验表明曼俄龙山和城子龙山的香农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性差异. 3个龙山和保护区对照样地共有的种类11种, 3个龙山的共有鸟类为11种. 片断热带雨林中鸟类的多样性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片断热带雨林的面积、距较大原始雨林的距离、植物多样性和人为干扰程度以及周围的环境条件等因素均对鸟类多样性有影响。
Resumo:
本发明是一种动物标本基质的置换方法。1)将动物表面清洗干净,让动物组织冷冻硬化,再将液态高分子材料硅胶均匀的涂抹于所要置换基质的动物部分,放置于干燥阴凉处,让高分子材料变干变硬;2)将上述变硬的动物或动物部分置于水中,使承载毛发的动物部分基质在水中与基质松脱;3)动物部分在内侧均匀涂抹牙托粉,与涂抹的硅胶表面严密接触;阴干;4)放置于有机溶剂中浸泡,去除步骤1)所涂的材料,则动物的毛发就会全部埋裹在步骤3)新涂的人工基质材料中形成动物的表皮形态。本发明使得动物标本的毛发、纹理等细微结构能够保持原状态,不怕潮湿、不会被昆虫蛀咬、微生物侵袭,可以长久保存,且更加栩栩如生。
Resumo:
滇南、滇东南曾是黑冠长臂猿广泛分布的地区之一.为掌握该地区近年黑冠长臂猿分布及种群数量现状,从2003年7月~2004年12月,采用访问调查及利用鸣声定位法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近40 000 km2的范围内,东黑冠长臂猿(Nomascus sp.cf.nasutus)在云南境内可能已消失;西黑冠长臂猿(N.concolor)亦仅发现4~7个种群,且孤立分布于3个地区(金平芭蕉河2群6只,金平西隆山1-2群,绿春黄连山1~3群,总计不超过25只),而在江城牛倮河自然保护区、马关古林箐自然保护区、麻栗坡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及屏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可能已绝迹.滇南、滇东南黑冠长臂猿分布区缩小及种群数量剧减,主要与栖息地丧失及过度捕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