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resultados para Udp-galnac
Resumo:
Glucose is an important regulator of cell growth and metabolism. Uridine diphosphate sugars (UDP-sugars), as the intermediate products of metabolism, play pivotal roles as precursors in the synthesis of complex carbohydrates and glycolipids as well as lectos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ir metabolism in cells in clinical biochemistry. A capillary electrophoretic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analysis of UDP-sugars and nucleotides, By using an uncoated capillary (70cm x 50 mu m) and 20 mmol/L borax buffer (pH 9), 4 important UDP-sugars can be analyzed in 15 min at 22 kV with satisfactory precision and sensitivity. The developed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to analyze UDP-sugars concentrations in lymphocytes, fibroblasts and mesangial cells, and the results show it not only is much better than HPLC method, but also can be used to measure the energy charge of cells.
Resumo:
花粉管是种子植物受精过程中的雄性生殖单位的载体,由于其生长依赖于胞内Ca2+梯度,并具有典型的顶端极性生长的特点,因而成为近年来研究植物细胞相互识别、胞内和胞外信号传导理想的模式系统。裸子植物花粉与被子植物相比具有萌发时间长、生长缓慢等特点。Ca2+在裸子植物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中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以裸子植物白皮松(Pinus bungeana)的花粉为材料,运用不同浓度钙通道抑制剂Nifedipine(Nif)处理,对其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进行了细胞学研究和蛋白质组学分析,以探讨Ca2+对白皮松花粉生长的调控机制,为进一步揭示裸子植物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机理提供参考。 本论文首先研究了钙通道抑制剂Nif和Ca2+螯合剂EGTA对白皮松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用Nif处理花粉后,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经Ca2+荧光探针Fluo-3AM标记,对Nif处理后Ca2+在花粉管中的分布模式进行了观察,发现Ca2+在正常生长的花粉管中呈梯度分布,并在其顶端的荧光最强。与对照相比,处理后的花粉管荧光强度明显减弱,且顶端Ca2+梯度消失。通过EGTA漂洗后的花粉粒,在正常培养基上萌发率较高,但其生长速率受到抑制。由此说明了细胞壁钙库对花粉管生长的抑制效应显著高于对花粉萌发的影响,是花粉管生长的限速因子。同时外加钙调素还可逆转EGTA对其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抑制。上述结果表明,白皮松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需要外源Ca2+的内流,以及胞内形成的Ca2+浓度梯度。 用FM4-64探针标记结果发现,正常花粉管中的胞吞作用主要发生在顶端和亚顶端区域,胞吞的小泡也集中分布在这两个区域。经Nif处理后,既不影响花粉管的胞吞过程,同时胞吞发生的位置也与对照相似,只是胞吞的小泡分散于整个花粉管中。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各种细胞器在白皮松正常生长的花粉管中分布与被子植物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前者无明显地分区现象,不具胼胝质塞。白皮松花粉管顶端和亚顶端的壁旁体与质膜融合现象频繁发生。花粉管经Nif处理后,线粒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解体和液泡化,内质网液泡化和核糖体脱落,液泡大量聚集在花粉管顶端,壁旁体与膜融合现象减少,以及花粉管壁明显变薄等。此外,通过微丝特异性探针鬼笔环肽标记结果表明,正常生长花粉管的微丝呈长轴向排列, Nif处理后微丝断裂,其断裂程度与处理浓度有关。由此可见,外源Ca2+对花粉管的胞吞无明显抑制或促进作用,但对胞吞小泡重回收可能有影响。当胞内Ca2+梯度消失后,则明显抑制了微丝骨架的聚合,进而使胞吐作用减缓,高尔基体分泌小泡聚集,多种细胞器液泡化,引起花粉管顶端膨大,细胞壁变薄,继而抑制花粉管的正常生长。 运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显示,正常生长的花粉管壁含有纤维素、胼胝质、果胶质和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AGPs),其中纤维素和胼胝质在细胞壁上呈均匀分布,而酸性果胶质只存在花粉管两侧壁上,酯化果胶分布于花粉管顶端。经过Nif处理后,胼胝质和酸性果胶质均在花粉管顶端累积,而AGPs和纤维素的分布却无明显变化。另外,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也同样支持上述结论。通过花粉管壁蛋白的SDS-PAGE分析表明,Nif对细胞壁蛋白的合成也有较大的影响。 在花粉管的钙通道受到抑制后,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其蛋白质的表达图谱,通过双向电泳已分离出约1000个蛋白质斑点,经软件分析发现,除其中50个蛋白斑点外,大部分蛋白质的表达量均未发生变化。上述50个发生变化的蛋白斑点酶切后,再经过ESI-MS/MS鉴定和质谱数据库的搜索,共鉴定出28个蛋白,其中12个为上调蛋白,16个下调蛋白,根据其主要功能分为与代谢、细胞扩展、翻译后修饰以及信号相关的蛋白。经过Nif处理后,花粉管中碳水化合物代谢能力下降,ATP的产生受到抑制,参与细胞壁多糖合成及小泡运输的蛋白,如valosin containing protein(VCP)、reversibly glycolsylated polypeptide(RGP)、UDP-glucose dehydrogenase (UDPGDH)和α-tubulin表达下调。另外,通过上述方法还鉴定出与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保守结构域同源的受体蛋白激酶等。 综上所述,白皮松花粉管钙通道受到抑制后,通过影响花粉管蛋白的表达,抑制微丝微管骨架的组装,致使胞吐速度变慢,花粉管壁酸性果胶质、胼胝质等多糖分布的变化及总多糖含量的减少,最终抑制了花粉管的正常生长。
Resumo:
花粉是高度退化的两细胞或三细胞生物体。作为雄配子体,花粉储藏了父本的全部遗传信息,并通过与柱头识别、萌发和花粉管极性生长将精子送到雌性的胚囊中,完成双受精作用。由于花粉在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和花粉管极性生长的独特细胞学过程,几十年来一直被作为研究这一系列精细细胞学过程的模式,但是其中关键事件的分子机制并不十分清楚。 我们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了水稻成熟花粉三个不同组分(花粉外被蛋白、花粉外被/细胞壁相关和可释放蛋白、花粉内在蛋白)中表达的共322种蛋白质。其中,参与信号转导(10%)、细胞壁重塑和代谢(11%)、蛋白质代谢(14%)以及糖类和能量代谢(25%)的蛋白质被高度代表。并且很多是首次被在成熟花粉中得到鉴定的具有重要功能的蛋白质,包括蛋白激酶、受体激酶相互作用蛋白、GDP解聚抑制因子、含有C2结构域蛋白质和亲环蛋白等参与信号转导的蛋白质,eIF4A、线粒体加工肽酶、UFD1和AAA+ATP酶等参与蛋白质合成、装配和降解的蛋白质,以及逆糖基化多肽、似纤维素合酶OsCsLF7等参与细胞壁重塑和代谢的蛋白质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在我们鉴定的蛋白质中有11%的蛋白质功能未知并且不含有任何已知的功能结构域。另外,我们利用从头测序技术鉴定了5种新蛋白质。这些首次在花粉中被鉴定的蛋白质、未知功能蛋白质和新蛋白质在花粉萌发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值得进一步研究。 进而,我们利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获得了水稻花粉体外萌发过程中差异表达的160个鉴定结果(代表120种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它们隶属于13个功能类群。其中,参与细胞壁代谢(占24%,如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和第三类过氧化物酶)、蛋白质代谢(占11%,如eIF4A和20S蛋白酶体的亚基)、细胞骨架动力学(占8%,如肌动蛋白、微管蛋白和profilin)和胁迫反应(占7%,如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以及糖类和能量代谢(占24%)的蛋白质被高度代表。共有94个鉴定结果(73种蛋白质)在花粉萌发过程中表达丰度上调,包括几乎全部参与蛋白质代谢的蛋白质,多数参与细胞骨架动态变化和离子转运的蛋白质,以及部分参与糖类和能量代谢的蛋白质等。并且有53个鉴定结果(41种蛋白质)可能在萌发过程中被释放到培养基中(柱头上),可能参与了柱头细胞和花粉管通道细胞细胞壁的松弛和水解(如第三类过氧化物酶家族成员、多聚半乳糖醛酸酶、1,4-beta-木聚糖酶和一些花粉过敏源蛋白),或者参与了花粉.柱头的信号识别过程(如钙网蛋白和含有C2结构域的蛋白)。有8种传统认为是参与糖类和能量代谢的酶可能在萌发过程中被释放到培养基中(柱头上),如烯醇酶、磷酸丙糖异构酶和磷酸甘油酸激酶。 同时,我们发现在鉴定的成熟花粉表达的蛋白质中,有23%的蛋白质以多个同工型的形式存在,并且有29种蛋白质的多个同工型的表达丰度在萌发过程中发生变化。它们主要参与了细胞壁代谢、糖类和能量代谢、细胞骨架、胁迫反应和离子运输等代谢过程。我们利用荧光染色技术,检测到其中14种蛋白质可能被磷酸化或者糖基化修饰。这意味着由于翻译后修饰形成的同工型蛋白质在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我们以水稻为模式研究其成熟花粉和萌发花粉的蛋白质表达特征,首次报道了单子叶植物成熟花粉不同组分中表达的蛋白质及其功能类群特征,并且首次报道了被子植物花粉萌发过程中表达丰度变化蛋白质的功能类群特征,为进一步揭示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蛋白质水平信息。
Resumo:
Ⅰ 虎杖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虎杖 (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 属于蓼科蓼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和日本民间曾被广泛用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咳嗽、化脓性皮肤炎以及淋病的治疗,具有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化痰等功效。而在现代医学上最令人瞩目和具有发展前景的是其在抗肿瘤、心血管保护、抗氧化方面的作用,相关疗效主要来自于虎杖中结构迥异、种类丰富的聚酮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资源。这些聚酮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蒽醌、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芪类以及类黄酮化合物等。其中,大部分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机制尚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植物类型III聚酮合酶type III polyketide synthases (PKSs) 在这些聚酮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起始反应中行使着关键的作用。因此,除了我们所熟悉的类黄酮化合物、芪类化合物之外,进一步分离和分析虎杖中其它重要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所涉及的类型III聚酮合酶基因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目前,已经有14个植物类型III PKS基因被克隆和功能分析。植物类型III PKS的共同特征包括基因结构、序列相似性、保守的活性中心、酶学性质以及共同的催化机制等。显花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中,植物类型III PKS的基因结构绝对保守,除了一个早期报道的金鱼草(Antirrhinum majus)查尔酮合酶chalcone synthase (CHS) 含有第二个内含子外,迄今为止所有已知的植物类型III PKS基因均含有一个内含子且该内含子位置保守。有趣的是,在本研究中,两个含有3个内含子的类型III PKS基因从虎杖中被分离,且两个基因3个内含子的位置完全保守,这是三内含子类型III PKS基因首次得到分离。除了新奇的基因结构外,体外功能分析显示上述两个基因还具有特殊的酶学性质和功能。 本论文围绕上述2个三内含子基因开展了以下工作: 虎杖中一个由三内含子基因编码的新型类型III聚酮合酶 一个类型III PKS的cDNA及其相应的基因(PcPKS2)从药用植物虎杖中被克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cPKS2的开放阅读框被3个内含子分隔,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发现,因为截至到目前为止,除了金鱼草一个CHS基因外,所有已知的类型III PKS基因均在固定位置上含有一个内含子。除了特殊的基因结构外,PcPKS2显示了一些有趣的特性:(i) CHS“守卫”苯丙氨酸——Phe215和Phe265在PcPKS2中双双缺失,它们分别被亮氨酸和半胱氨酸取代;(ii) 体外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当酶促反应体系的pH值为6.5-8.5时,大肠杆菌中过表达的重组PcPKS2高效地合成丁烯酮非环化产物——4-香豆酰甘油酸内酯(4-coumaroyltriacetic acid lactone (CTAL))为主产物,而丙烯酮非环化产物bis-noryangonin (BNY) 以及苯亚甲基丙酮为副产物;而当酶促反应体系的pH值为9.0时,PcPKS2高效地合成苯亚甲基丙酮为主产物,而CTAL、BNY为副产物。另外,除了上述3种产物外,在不同的pH条件下,还有痕量的柚皮素查尔酮能被检测到。此外,在4-香豆酰辅酶A(4-coumaroyl-CoA)的类似化合物中,除了4-香豆酰辅酶A外,只有feruloyl-CoA能够被PcPKS2接受作为起始底物。PcPKS2不接受脂肪酰辅酶A——异丁酰基辅酶A(isobutyryl-CoA)、异戊酰基辅酶A(isovaleryl-CoA)以及乙酰辅酶A(acetyl-CoA)作为起始底物。Southern blot杂交结果表明,在虎杖基因组中存在2-4个PcPKS2基因的拷贝。Northern blot杂交结果表明,在根茎和幼叶中,PcPKS2表达量很高,而在根中无表达。叶中的PcPKS2的表达受病原菌诱导,但不受伤诱导。 虎杖中一个编码双功能类型III聚酮合酶的三内含子基因的鉴定 显花植物中,所有已知的类型III PKS 基因均含有一个内含子且位置绝对保守。本研究中,综合运用PCR技术,从富含聚酮类化合物的植物虎杖中克隆得到一个类型III PKS 基因(PcPKS1)及其c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cPKS1含有3个内含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PcPKS1与其它植物的CHSs归为一类。然而,体外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当酶促反应体系pH值为7.0时,大肠杆菌中过表达的重组PcPKS1高效地合成柚皮素查尔酮(naringenin)为单一产物;而当pH值为9.0时,苯亚甲基丙酮(p-hydroxybenzalacetone)几乎为重组PcPKS1的唯一产物。后续的研究表明,与典型的CHSs相比,PcPKS1具有另外一些不同的特点:在pH值为9.0时(PcPKS1的苯亚甲基丙酮合成活性最适pH值),在4-香豆酰辅酶A的类似化合物中,只有feruloyl-CoA能够被PcPKS1接受作为起始底物。与CHSs展现出的对脂肪酰辅酶A宽泛的底物特异性不同,在不同的pH条件下,PcPKS1不接受异丁酰基辅酶A(isobutyryl-CoA)、异戊酰基辅酶A(isovaleryl-CoA)以及乙酰辅酶A(acetyl-CoA)作为起始底物。以上数据指出重组PcPKS1是一个具有查尔酮合酶(CHS)和苯亚甲基丙酮合酶(BAS)活性的双功能酶。Southern blot杂交结果表明,在虎杖基因组中存在2-4个PcPKS1基因的拷贝。Northern blot杂交结果表明,PcPKS1可能在防御病原菌和草食动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PcPKS1和PcPKS2共同从虎杖中被分离的事实极有可能暗示了苯丁烷类化合物(phenylbutanoid)及其衍生物存在于虎杖中。 Ⅱ 高山红景天酪醇生物合成代谢途径机制研究 高山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 A. Bor)是景天科(Crassulaceae)红景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为一种适应原性中草药在中国的应用史已经超过800年。最近红景天提取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商业药用制剂资源,其应用遍及欧洲、亚洲和美国,其主要治疗范围包括抗变应性和消炎,提高心理机敏性等。目前已经非常明确,红景天甙(salidroside)和甙元酪醇(tyrosol)是红景天属植物的主要功效成分,主要分布于这类植物的根中并且具有抗缺氧、抗疲劳、延缓衰老、预防紫外线辐射伤害等功效。红景天甙为酪醇8-O-β-D葡萄糖甙,是酪醇在葡萄糖基转移酶UDP-glucosyltransferase (UGT) 的催化下糖基化后形成的,可以认为是酪醇在植物体内的贮存形式。酪醇作为一种重要的活性分子,同样存在于橄榄树和葡萄酒中。 虽然已经非常明确酪醇来自于莽草酸代谢途径,然而其具体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仍不明确。总结以往的报道,在酪醇的生物合成上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酪醇可能来自于苯丙烷代谢途径产生的4-香豆酸(4-coumaric acid)前体;二是来自于酪氨酸的酪胺(tyramine)可能是酪醇生物合成的直接前体。我们的工作兴趣主要围绕着鉴别高山红景天中的酪醇生物合成途径展开: 高山红景天内源苯丙氨酸解氨酶PALrs1的过表达对红景天甙积累的影响 红景天甙是来自于药用植物高山红景天的一种适应原性新型药物,其生物合成途径可能起始于苯丙氨酸或酪氨酸。由于高山红景天野生植物资源的匮乏和相对含量很低,阐明红景天甙的生物合成途径对于增加红景天甙的供给至关重要。在我们以前的工作中,运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一个编码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PAL)的cDNA从高山红景天中被克隆,命名为PALrs1。在本研究中,PALrs1置于35S启动子+Ω增强子序列的控制下通过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转化回高山红景天。PCR 和 PCR–South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PALrs1已经整合到了转基因植物的基因组上。Northern blot杂交结果表明,PALrs1已经获得在转录水平上的高水平表达。与预期的结果相同,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测定结果显示PALrs1的过表达引起4-香豆酸含量增长3.3倍。然而,与之相反的是,酪醇和红景天甙含量与对照相比反而分别下降4.7和7.7倍。此外,我们发现PALrs1的过表达造成酪氨酸含量下降2.6倍。这些数据暗示着PALrs1的过表达和4-香豆酸的积累并不能促进酪醇的生物合成。酪醇,作为一种苯乙烷类衍生物并非来自苯丙氨酸,而酪氨酸含量的下降则极有可能是酪醇生物合成和红景天甙积累大规模下降的直接原因。
Resumo:
水稻既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又是基因组学研究的模式材料,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基因组学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了生命科学各个研究领域的飞速发展。水稻基因组的破译是水稻科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宣告了功能基因组学时代的到来。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细胞内全部蛋白质的动态表达及其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制高点。 本论文采用高分辨率的蛋白质双向电泳分离技术和高通量的蛋白质质谱分析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等手段,开展水稻灌浆期茎蛋白质组表达模式和水稻幼苗脱黄化过程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探讨茎生长发育规律和水稻应答光信号相关蛋白质及其网络调控机制,是学科前沿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分别构建了灌浆期水稻顶端茎段和水稻黄化幼苗的蛋白质组表达谱。并对其中185个目的蛋白点进行了MALDI-TOF/MS分析和数据库检索鉴定。共有149个蛋白质得到了鉴定,蛋白质鉴定的成功率为80.5%。这些被鉴定的蛋白质分属118个基因的表达产物,根据它们功能可以分为13种不同的类别,其中绝大多数为能量产生和代谢以及抗性相关的蛋白质。 在水稻灌浆期顶端茎段表达的蛋白质中,与能量和物质代谢相关的蛋白质例如ATPase、磷酸丙糖异构酶,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等占有很高比例,说明茎段组织中具有很强的代谢活动。与生长发育相关的蛋白质包括beta-tubulins、无机焦磷酸酶(inorganic pyrophosphatase)、液泡质子ATP酶(vacuolar proton-ATPase)以及UDP葡萄糖焦磷酸酶等的大量累积,显示出顶端茎段细胞分裂和生长迅速;同时,贮存多糖和结构多糖也在旺盛合成。G蛋白、GDP释放抑制因子等信号传导蛋白以及苯丙氨酸氨解酶、谷胱苷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抗坏血酸过氧化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等抗性相关蛋白质在该时期丰度表达,表明在灌浆期水稻顶端茎段能够迅速感受并传递外界信号,从而使得其在遭受胁迫时能够立刻启动抗逆防御系统,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利环境对种子发育的影响。 在黑暗中萌发和生长的水稻黄化幼苗随着光照时间(0~24小时)的延长,能通过双向电泳后检测到的蛋白质逐渐变少,24小时后趋于稳定,相当于正常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水稻幼苗蛋白质组表达谱。进一步分析表明,在黄化苗中,分解代谢及能量产生相关的蛋白如丙糖磷酸异构酶、琥珀酰辅酶A连接酶、异戊酰辅酶A脱氢酶与ATPase等的表达量比较丰富;另外,还可能启动了脂肪酸的α氧化分解途径,以供黑暗中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当黄化幼苗光照后,与光合作用及物质合成相关的一些蛋白质表达量增加,而那些分解代谢相关酶类则有所下降。同时,鸟核苷酸结合蛋白β亚基类似蛋白、20S proteasome以及Bowman Birk trypsin inhibitor等信号传递及抗性相关蛋白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说明黑暗胁迫条件下水稻幼苗启动了相关的抗逆途径。叶绿素合成途径中的蛋白酶胆色素原脱氨基酶和金属鳌合酶在脱黄化过程中表达量有所下降,可能是因为叶绿素合成产物具有反馈抑制作用。 本研究首次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来解析水稻灌浆期茎蛋白质组表达模式和水稻黄化幼苗响应光因子的蛋白质组变化情况,鉴定了一些有价值的蛋白质,并得到了它们的表达特点和相关数据,为更好地理解水稻顶端茎秆的生长特点和功效、水稻应答黑暗胁迫和光形态建成以及光合作用机理等提供了分子证据。
Resumo:
分离提取海洋无脊椎动物贻贝(Crenomytilus grayanus)凝集素,考察其抗HIV活性。采用半乳糖-Sepharose 6B亲和层析和Sephacryl S-200层析分离提取贻贝凝集素(Crenomytilus grayanus lectin,CGL),以光镜检查合胞体抑制试验,以ELSA测定HIVp24抗原表达水平。从海洋无脊椎动物贻贝中分离出的凝集素(CGL),为N-乙酰半乳糖胺/半乳糖(GalNAc/Gal)特异性的凝集素。CGL在27.88mg.L-1浓度时,对HIV诱导细胞病变的抑制达50%;在45.70mg.L-1时,对HIV-1复制的抑制达50%;同时在35.12mg.L-1浓度时,对HIV感染细胞融合的阻断达50%。
Resumo:
Using degenerate primers based on conserved regions of the UDP-glucose dehydrogenase (UDPGDH) gene, an initial 476-bp DNA fragment was amplified from the water-bloom forming cyanobacterium, Microcystis aeruginosa FACHB 905. TAIL-PCR and ligation-mediated PCR were used to amplify the flanking regions to isolate an about 2.5-kb genomic DNA fragment. Sequence analysis revealed an ORF encoding a putative 462 amino acid protein, designated Mud for Microcystis UDPGDH. The Mud amino acid sequen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UDPGDH sequences from cyanobacterium Synechocystis PCC6803 (73% identity, 81% similarity), and bacterium Bacillus subtilis (51% identity and 67% similarity). The cloned mud gene was expressed in Escherichia coli using the pGEX-4T-1 fusion expression vector system to generate a GST-Mud fusion protein that exhibited UDPGDH activity. The cytosolic fraction of M aeruginosa FACHB 905 was subjected to Western analysis with an anti-Mud antibody, which revealed a single band of approximately 49 kD, consistent with the deduced molecular mass of the enzyme. The Mud protein could thus be characterized as a UDP-glucose dehydrogenase, which was a key enzyme for polysaccharide synthesis and has, for the first time, been studied in algae.
Resumo:
Silver carp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five selected sites that represent diverse levels of downgraded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contamination in Ya-Er Lake in October 1999. Hepatic ethoxyresorufin-O-deethylase (EROD) and UDP glucuronosyltransferase (UDPGT) activities, hepatosomatic index (HSI), hepatic retinoids, serum thyroid hormones were measured. It was found that hepatic retinol and serum free 3,5,3'- tetraiodothyronine (FT3)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 0.01) when both hepatic EROD and UDPGT activities significantly declined (P < 0.01) from pond 1 to 5 with decrease in the degree of pollution. This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P < 0.01) suggests that the persistent organochlorinated contaminants could induce hepatic EROD and UDPGT activities, alter retinoid and thyroid hormone homeostasis, and finally lead to the reduction of retinol and FT3, the two biologically active forms of retinoids and thyroid hormone in silver carp of Ya-Er Lake. (C) 2002 Elsevier Scien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Resumo:
D-vision系统(这里"D"有"Divide Screen"和"Duplex-Vision"双重含义)是一类基于PC机群的多投影虚拟现实系统(或简称多投影系统).给出D-vision系统中双手6自由度力觉交互的实现过程:在客户端协同控制两个力觉交互设备Spidar-G(Space Interface for Artificial Reality withGrip)实现双手协作交互,其次构造一个基于UDP的Socket类完成客户端和绘制服务器节点之间的通讯,传递跟踪球的位置、方向等信息;然后,通过分布绘制实现在大屏幕上无缝显示.最后实验结果表明:在D-vision系统中双手6自由度力觉交互是一种自然直观的人机交互方式.
Resumo:
船载综合信息显示系统是以船用计算机网络为平台,将卫星导航、数据采集、重点部位监控等功能集成为一个综合的船舶计算机网络信息显示系统,用来提高整个船舶的动态信息实时获取与显示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在船载综合信息显示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软硬件相兼容的问题;同时,由于船载设备种类多、数据量大,对信息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都具有较高的要求。 本文以“科学三号”海洋科学考察船的综合信息显示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为例,从体系结构、信息流程和实现方法三个方面对船载综合信息显示系统的实现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 本文结合“科学三号”考察船的实际信息网络环境,设计船载综合信息显示系统的实际架构。采用C/S三层架构,将船载综合信息显示系统分为服务器端软件和客户端软件二部分。对于服务器端软件,介绍了船载设备的信息流程和信息技术。通过利用XML标准化数据格式,提高了数据存储、传输的性能和灵活性;通过利用UDP实现高性能传输,并对传输的可靠性加以扩展。对于客户端软件,可以实时显示服务器端转发的各种传感器数据,并对符合国际标准的电子海图的显示进行了研究。 在文章的最后,给出了已经实现的原型系统,证明上述的技术方案是具有可行的,并且能够达到预想的目标。
Resumo:
胞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cGPX)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含硒酶,在保护机体免受活性氧损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利用抗体酶技术进行cGPX的人工模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疏水腔修饰法指导下,设计合成了两种新的具有GSH特征的半抗原Hp4和Hp5。通过单克隆抗体及化学诱变技术制备得到三种针对半抗原Hp4的含硒抗体酶和两种针对Hp5 特异的含硒抗体酶。其中SeHB5(1867 U/μmol)和SeIA7(3567U/μmol)活力达到和天然酶同一数量级,进一步验证了疏水腔修饰法。本文还对含硒抗体酶SeHB5和SeIA7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生物活性实验表明含硒抗体酶对不同浓度H_2O_2损伤的小鼠心肌细胞均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本文同时报道了三种硒代β-环糊精作为cGPX模拟物的活力,其中6,6'-(O-亚苯基)二硒基桥联-β-环糊精二聚体的活力超过目前被认为最理想的补硒试剂Ebselen。~(13)C标记UDPG在利用核磁手段发现新的UDPG依赖糖基转移酶和检测新的糖基化合物,确定糖基间连接方式,合成同位素标记寡糖和多糖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首次从植物培养细胞Rauvolfia serpentina经四步纯化得到具有一定纯度的UDPG焦磷酸化酶,并应用该酶建立了经济,简便,高产率的从葡萄糖出发,酶法大量合成UDPG的方法。利用该方法首次合成得到0.5克级的UDP-[4-~(13)C]-glucose,产率高达~70%。在NMR谱学方面确定了UDPG中葡萄糖基上4位C的归属,从而纠正了文献中关于UDPG核磁谱归属中的部分错误。
Resumo: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排队论的DoS攻防绩效评估方法.针对不同种类DoS攻防手段建立了统一的指标体系和绩效计算方法,基于排队论方法分别建立评估模型,对UDP Flood和SYN Flood攻击的绩效进行不包含主观因素的定量评估,分析不同攻击手段和强度的有效性.针对典型DoS攻防场景,利用网络仿真工具进行模拟,通过实验与模型推导结果对比验证了排队论模型的合理性,并阐述了此方法在不同类型DoS攻防手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