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resultados para Prostaglandin E2
Resumo:
Background: Cyclooxygenase-2 (COX-2) plays essential roles in inflammation. Previous studies have suggested associations between 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 (PTGS2) polymorphisms and prostaglandins production in asthma. Objective: We have invest
Resumo:
T淋巴细胞表面的TRBC受体不同介导E花结形成的E受体(CO_(2))和E2分子 。CD_(2)的配体, 人红细胞表面的CD58(LFA-3)和绵羊红细胞表面的T11TS, S42, S14及S110-220, 与TRBC受体的配体无关,TRBC玫瑰花结的形成是通过不同E 花结和人自身玫瑰花结的受体—配体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进一步表明, 人和猴T 淋巴细胞表面和TRBC表面,可能都有独特的蛋白质分子介导TRBC玫瑰花结的形成 。表4参16
Resumo:
报道了用高电荷态离子1 2 9Xe30 + (15 0keV)轰击金属Ni表面 ,激发的 2 0 0— 10 0 0nmNiⅠ和NiⅡ的特征光谱线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 :用电荷态足够高的离子作光谱激发源 ,无需很强的束流强度 (nA量级 ) ,便可有效地产生原子和离子的复杂组态间跃迁所形成的可见光波段的特征谱线 ,特别是NiⅠ和NiⅡ偶极禁戒的电四极跃迁E2和磁偶极跃迁M1的特征光谱线 .通过分析发现 ,在禁戒跃迁的谱线中 ,有些是电子组态相同而原子态不同的偶极禁戒跃迁光谱线而且NiⅡ的 6 84 84nm谱线较强
Resumo:
Two-electron-one-photon (TEOP) M1 and E2 transition energies, line strengths and transition probabilities between the states of the 2p(3) and 2s(2)2p odd configurations for B-like ions with 18 <= Z <= 92 have been calculated using the GRASP2K package based on the multiconfiguration Dirac-Hartree-Fock (MCDHF) method. Employing active-space techniques to expand the configuration list, we have systematically considered the valence, core-valence and core-core electron correlation effects. Breit interaction and quantum electrodynamical (QED) effects were also included to correct atomic state wavefunct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energies. Influences of electron correlation, Breit interaction and QED effects on transition energies and line strengths of the TEOP M1 and E2 transitions were analysed in detail. The present results were also compared with other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values.
Resumo:
本文采用组织学手段研究了牙鲆性腺在分化、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变化。然后,通过放射性免疫方法(RIA)测定了牙鲆仔稚幼鱼全组织匀浆液中的性类固醇激素—睾酮(T)和雌二醇(E2)的含量,并结合牙鲆血清中T和E2含量的年周期测定,从内分泌学水平探讨了T和E2在其性腺分化、发育和成熟过程中水平的变化规律。同时,采用高温和雌性激素对性腺未分化的普通和雌核发育牙鲆仔稚鱼进行诱导处理,获得了较高比例的雄性鱼/假雄鱼或100%雌性鱼;并研究了这些外界环境因子对牙鲆性腺分化、性别比率及体内T和E2水平的影响,藉此探讨了牙鲆性别决定与性腺分化的细胞学和内分泌学机制。 对牙鲆仔稚幼鱼性腺的组织切片观察发现,培育水温18~20℃下,孵化后第45天、平均全长<22.0±2.8 mm的牙鲆,其性腺分化尚未开始,属于原始性腺;在孵化后70日龄、平均全长为38.0±1.7 mm左右,部分个体中观察到卵巢的雏形,其余个体的性腺在此阶段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变化并不明显;到了第110天、平均全长达到86.5±5.9 mm时,雌性个体卵巢出现了卵原细胞向卵母细胞的转变,标志着卵巢分化的结束。在90日龄、平均全长为63.5±3.4 mm的雄性牙鲆中,精原细胞快速增殖,并观察到了输精管结构;进一步的细胞学分化则出现在100日龄、平均全长为76.0±8.6 mm的个体中,此时可以看到精小叶的形成;在平均全长为140.0±15.2 mm时,精巢中出现初级精母细胞,标志着性腺分化的基本完成。 对牙鲆仔稚幼鱼全组织匀浆和成鱼血清中的T和E2水平的比较发现,在全长为6 mm左右的仔鱼中T和E2含量均较高。随后,在性腺分化过程中T含量大大降低,E2的含量急剧增高,而性腺分化后期E2含量又降到较低的水平。在雄性牙鲆成鱼中, 从精巢第Ⅲ期开始,T含量随着精巢的发育而增加,到了精巢第Ⅴ期性腺发育成熟并排精后,又降低到较低的水平;E2含量在从精巢第Ⅲ期发育至精巢第Ⅴ期过程中略呈降低的趋势,但是总体上来说没有明显的差异。在雌性牙鲆成鱼中,卵巢从第Ⅱ期到第Ⅳ期的过程中,T水平逐渐升高,在第Ⅴ期时则明显降低;而E2含量在卵巢第Ⅱ期时保持较低的水平,随着卵巢的发育,E2含量逐渐增高,在卵巢第Ⅳ期时达到最高水平,在第Ⅴ期产卵后又有所降低。在雌雄个体中T和E2均呈现周期性的变化。5月份随着水温的升高,雄性个体T和E2含量显著上升;到了9月份又逐渐下降至最低值。雌性个体E2含量自3月份开始增高,在5月份急剧升高,并在6月份达到最高值;在7月份的时候,E2突然降低,而到了8月份又有所回升;9月份之后E2逐渐降低并在1月份左右降到最低;而T的含量分别在2月份和6月份出现两次高峰。 温度诱导牙鲆幼鱼性腺分化的结果表明,牙鲆中存在明显的TSD机制,即其性腺分化因饲育水温的不同而变化: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饲育温度的增加,牙鲆的雄性比例逐渐增高,常温对照组和21℃组中的雄性比例分别为51.62%、60.00%,而在24℃和28℃高温组中,雄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达到73.33%和87.27%。T和E2含量测定显示,在性腺分化时期,高温和对照组中T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而温度处理组中的E2水平则低于对照组,特别是在28℃高温组,其E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外源E2处理性腺未分化的牙鲆幼鱼的结果也表明,牙鲆的死亡率与雌性化比率均为雌性激素剂量依赖型的。随着外源E2剂量的增加,雌性比率增加,但同时死亡率也增高。此期间T和E2水平比较发现,在性腺分化时期,对照组中的T含量稍高于雌激素处理组;而对照组中的E2含量高于0.2 ppm和2 ppm两个低剂量组,却低于20 ppm和100 ppm两个高剂量组。 同时,还对人工诱导培育的雌核发育牙鲆和性反转牙鲆进行了性腺发育观察,在所观察的雌核发育牙鲆个体中,其雌性比例为83.33%,而高温28℃饲育群体中的雄性比例(即假雄鱼比例)为91.67%;在雌性个体中,也有一定比例的个体性腺发育不正常,有的性腺发育较小,有的则缺少部分性腺。进一步对雌核发育成体的血清中T和E2含量进行测量,发现在普通牙鲆个体中T含量显著低于雌核发育个体,而E2含量则高于雌核发育牙鲆;在雌核发育牙鲆中,性腺发育不正常的个体比性腺发育正常的个体中的T含量稍高,而E2含量则显著低于正常雌核发育牙鲆个体和普通牙鲆个体(P< 0.05)。
Resumo:
The osteocyte network is recognized as the major mechanical sensor in the bone remodeling process, and osteocyte-osteoblast communication acts as an important mediator in the coordination of bone formation and turnover.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a novel 3D trabecular bone explant co-culture model that allows live osteocytes situated in their native extracellular matrix environment to be interconnected with seeded osteoblasts on the bone surface. Using a low-level medium perfusion system, the viability of in situ osteocytes in bone explants was maintained for up to 4 weeks, and functional 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GJIC) wa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between osteocytes and seeded primary osteoblasts. Using this novel co-culture model, the effects of dynamic deformational loading, GJIC, and prostaglandin E-2 (PGE(2)) release on functional bone adaptation were further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ynamical deformational loading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PGE(2) release by bone cells, bone formation, and the apparent elastic modulus of bone explants. However, the inhibition of gap junctions or the PGE(2) pathway dramatically attenuated the effects of mechanical loading. This 3D trabecular bone explant co-culture model has great potential to fill in the critical gap in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role of osteocytes as a mechano-sensor and how osteocytes transmit signals to regulate osteoblasts function and skeletal integrity as reflected in its mechanical properties.
Resumo:
利用激光脉冲沉积(PLD)技术在(302)γ-LiAlO2衬底上成功生长了非极性的a面(1120)ZnO薄膜,光致发光谱(PL)带边发射峰半峰宽仅为115meV.研究了非极性ZnO薄膜光谱特性的面内各向异性,发现随着入射光偏振方向改变,在偏振透射光谱上,吸收边移动了20meV,这与A、B激子和C激子的能量差一致;而在拉曼光谱上,激发光偏振方向的改变导致E2模式的强度发生明显改变.
Resumo:
1.水稻多卵卵器的起源:被子植物的卵器中通常只有一个卵细胞。我们在水稻多胚品系胚囊中观察到二卵卵器和三卵卵器,本研究对其大孢子发生和胚囊发育进行了细胞胚胎学观察,揭示了水稻多卵卵器的起源.观察结果表明,该品系能进行正常的大孢子发生。大孢子母细胞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大孢子靠近合点端的大孢子发育,其它三个退化。功能大孢子第一次有丝分裂后两个子核被一中央大液泡分隔在胚囊珠孔端和合点端,与此同时胚囊出现不均衡生长,珠孔端迅速膨大,合点端几乎不增大,致使二核末期的胚囊呈倒梨形.紧接着发生第二次有丝分裂,合点端核分裂时纺锤丝与胚囊纵轴平行,而珠孔端核分裂时纺锤丝与胚囊纵轴成4 5度夹角.由此产生的四核胚囊中,合点端一核向胚囊中部或中上部(胚囊珠孔端)迁移,四核胚囊再经一次有丝分裂形成两种类型的核分布偏离蓼型的八核胚囊。一种类型是珠孔端四个核,中部与合点各二个核,在胚囊细胞化过程中,珠孔端四核 分化成四细胞卵器,其中卵细胞和助细胞各二个,中部的二核分化成二极核中央细胞,合点 端的二核形成反足细胞。另一种类型是珠孔端六个核,合点端二个核,在胚囊细胞化过程中, 两端各一核向中部迁移分化成二极核中央细胞,珠孔端剩余的五核分化成五细胞卵器,其 中卵细胞三个,助细胞二个,合点端的一核迅速分裂形成反足细胞. 2.水稻同源三倍体TAR的生殖特性:TAR的单穗结实率平均可达10%,核型分析表明此三倍体产生的后代个体仍为具有36条染色体的三倍体.细胞胚胎学初步观察显示TAR为一具兼性无融合生殖特性的水稻新种质,其胚珠几乎都能进行胚囊的分化,但其中仅有33%的胚囊有较正常的结构,9%的胚囊在散粉前进行胚胎发生,58%的胚囊发育显著异常,表现为极性紊乱、多极核或缺失雌性生殖单位等。 3.水稻亚种间杂种败育的细胞学基础:对普通栽培稻不同品种类型间杂种颖花败育的细胞学基础及雌性败育的过程进行的细胞学研究表明:1)引起杂种颖花败育的原因有胚囊败育,花粉败育、开花时花药不开裂和雌雄异熟.其中胚囊败育而丧失受精能力是引起低结实率的最重要的因素,开花时花药不开裂和雌雄异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雌雄性细胞时间和空间的隔离屏障。2)杂种植株的所有大孢子母细胞都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大孢子,败育主要发生在靠近合点端的功能大孢子分化形成胚囊的早期,有的胚囊母细胞在进行第一次有丝分裂前便萎缩解体,多数能完成一次或二次有丝分裂形成二核或四核败育胚囊.败育的共同特征是无液泡的分化,细胞质少或退化,在败育胚囊残迹部位,解体的珠心细胞和萎缩的胚囊残溃混杂垛叠.已受精的杂种子房没有观察到胚及胚乳发育的异常.籼粳杂种胚囊败育频率较高. 4.籼粳杂种生殖障碍的基因定位:应用具有1 37个标记位点的籼粳杂交窄叶青8号/京系17)F1花药培养获得的127个双单倍体OH)群体构建的R FLP图谱,对控制籼粳杂种颖花败育的基因座位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在第1、3、4、5、6、7、8、1 2染色体上检测到1 0个基因座位,其中第3、12染色体上的2个不育基因位点str3和str12与同一杂交组合F2分离群体中发现的异常分离热点处于相同的染色体区段.stj-6的基因加性效应为负值,有增加籼粳亲和性的作用;其余的不育基因座位皆有增加籼梗杂种不育性的作用. 5.籼粳杂种胚囊败育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利用DH系构建的分子图谱及DH系衍生的2个回交群体定位了引起籼梗杂种胚囊败育的2个互补的主效基因esa-l(E1或e1位点)和esa-2(E2或e2位点),它们分别位于第6和第1 2染色体.在不育基因位点,籼稻基因型为EIEle2e2,粳稻基因型为elelE 2E 2,杂交后代中基因型为EIE2,Ele2、elE 2的雌配子体正常发育,携带ele2基因型的雌配子体表现败育.胚囊育性受配子体基因型控制,孢予体遗传背景影响胚囊败育基因的表达.
Resumo: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地圈一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其中植被与环境,尤其是气候的关系研究,虽然古老却又包含许多新的涵义,而陆地样带(Terrestrial Transect)则是近年来发起于GCTE,并拓展到IGBP其它核心项目的研究热点.博士后研究的主要工作有:将全球变化作为主线,以单个树种青冈(Cyclobalanopsisgtauco)为对象,研究其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分别利用气温和降水指标,拓展Kira指标形成生物热量指数和干湿度指数,以及建立水热积指数,在宏观尺度上研究了中国植被与气候的关系;结合生物群区和植物功能型概念的发展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行了以生物多样性保育为目的的我国生态地理区划;在熟悉IGBP陆地样带的科学计划并总结其最新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东北样带的基本生态地理特征;最后,粗略分析r生物性多样保育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关系问题。 1.植被一环境(气候)分类:指标、系统和模型 植被一气候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但在当今的全球变化研究中成为最基础和最具活力的工作。从单一因子的或多因子简单组合的分类指标,如Koppen,Box指标等,到以可能蒸散为基础的综合分类指标,如Penman,Thornthwaite, Holdridge,Budyko,Kira指标等,科学家们发展了众多的植被一气候分类系统和模型,如Koppen.Thornthwaite,Holdridge. Kira. Box. Neilson.Woodward, Budyko, Prentice系统,以及Holdridge,Uvardy,Matthews. Olson. Bailey.Woodward.Prentice. Box模型,为现今植被一气候关系的研究以及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大气C02增加对潜在植被变化的响应预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基于物种的植被一气候关系研究:中国青冈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在广泛收集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 (Thunb.) Oerst.]地理分布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研究植被与气候相互关系的指标和方法,包括Kira的水热指标、Penman的公式、Thomthwaite的指标和气候分类、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指标, 以及年平均气温(TEMP). 1月均温(Tl)、’7月均温(T7)、极端最高气温(TMAX)、极端最低气温(TMIN).≥10℃积温(AT)和年降水量(PREC),研究了青冈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讨论了青冈垂直分布的上限、下限以及北界的Kira热量指标状况。根据孢粉资料和历史文献,探讨r历史时期青冈在中国大陆的分布与变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并利用Holdridge生命地带分类系统指标预测了C02浓度倍增条件下中国青冈分布区的可能变化。 3.宏观尺度上的中国植被一气候关系 1)用气温、降水指标研究中国植被一气候关系 能够在气象台站直接、方便地测试到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指标,与其它水热气候因子有显著的相关性,用它们来研究中国植被与气候的关系是可行且有用的。利用全国689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记录,计算得出了中国各植被地带、亚地带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指标和温雨系数,利用生态信息系统EIS作出了各气候指标在中国的分布,并将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作散点图,均较好地表现了中国各植被类型与气候指标的关系和格局。总结可得中国各植被地带的气候指标范围及界限。综合孢粉,古生物等资料信息,前人确定在全新世中期中国存在一个大暖期,其中稳定暖湿的鼎盛阶段在7.2—6,0 Ka.B.P.,其时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左右,年降水平均高于现在100 mm,通过数学处理,利用生态信息系统恢复重建了全新世大暖期中国大陆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状况.参考孢粉、古植物和他人研究资料及现代植被气候关系,恢复编制了大暖期鼎盛阶段中国大陆的植被区划图,与现代植被区划相比较,东部各个植被带在大暖期盛时表现出明显的北迁,温带植被的迁移幅度大于亚热带和热带植被;西部的植被带出现了经向西迁,西北部的草原范围扩张,荒漠缩小;青藏高原地区高寒半荒漠和荒漠植被的范围大大缩小,而且植被带仍有不同程度向北迁移的表现。这可为预测与阐明未来的气候变化和植被变迁提供有力的证据. 2)KIRA指标的拓展及其在中国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根据Kira以月平均气温5℃为界的热量指数和干湿度指数概念,提出了以月平均气温10℃为界的生物热量指数,包括生物温暖指数BWI和生物寒冷指数BCI,并修正其干湿度指数为生物干湿度指数BK。利用中国689个标准气象台站的资料,分析我国主要植被类型分布与热量因子和干湿度因子的关系,得出两者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生物温暖指数、寒冷指数和干湿度指数的散点图,较好地表现了中国各植被类型与气候指标的关系和格局。并得出中国各植被地带的气候指标范围及界限,以1 0℃为界的生物温暖指数不仅对我国森林植被的地理分布和温度气候带的划分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而且对西南部高山、亚高山地区的植被与气候关系指示性较强;生物寒冷指数则对亚热带和热带的指示性很好,能够较好区分亚热带南部及热带地区;由热量指数和降水量综合得出的生物干湿度指数,对中国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以至全国的植被分布与水分、热量因子的关系分析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3)水热积指数的估算及其在中国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试图利用大气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可能蒸散和土壤水分平衡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水热积指数,并应用年平均气温.水分盈亏值和水热积指数三个气候变量来限定植物群落组合,构成一个圆形的生命-气候图式.根据全国689个标准气象台站的气候资料,计算了中国8个植被地带和26个亚地带的年平均气温、年水分盈亏和水热积指数,绘制了各气候指标在中国的分布图及散点图,较好表现了中国各植被类型与气候指标的关系和格局,包括寒温带针叶林、冷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和季雨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并得到了中国各植被地带的气候指标范围及界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年平均气温的等值线较好地反映了中国大陆的热量梯度,经度和纬度方向的区分均较明显;土壤水分盈亏曲线的等值线则比较零乱;综合了热量和水分差异的水热积指数,其等值线与热量梯度和水分梯度均有一定的对应性,与植被类型的对应也较好。这是在宏观尺度上进行的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的一种尝试,有待于增加机理性的内容,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改进。 4.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陆地生物群区类型 Biome(生物群区)是当今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根据此概念及植物功能型概念的发展,评述了9个重要的世界陆地生物群区分类系统,并根据中国的植被分类和区划,尝试划分了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全球变化研究中所需要的陆地生物群区类型。 5.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 利用各种生态地理因子,包括气候指标如与植物耐寒性有关的绝对最低温度(TMrN),最冷月平均气温(TJAN),最冷月日平均温度的最大值(MXT)和最小值(MIT);与需热性有关的植物生长季积温(AT);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包括最冷月降水(PJAN),最热月降水(PJUL),年降水量,年降水的统计标准差(PSD)和变异系数(年变率PCV);植被指标如植被类型(VEGET)、,植被区划类型(VEGED)、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NPP)、植物区系类型(FLORA)、动物区系类型(FA UNA).植物特有属的丰富度(EDGENUS)以及度量植物多样性的植物种丰富度(属数GENUS、种数SPECIES);土壤指标如土壤类型(SOILT),土壤理化性质如土壤酸碱度(SOILPH)、土壤表层阳离子交换量(SOILEXC)等;地形和地貌特征如经度(LONG)、纬度(LAT)和海拔高度(ALT),利用模糊聚类的手段,综合进行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采用四级区划,即:生物大区(biodomain) -生物亚区(subbiodomain) -生物群区(biome) -生物区(bioregion).全国划分为5个生物大区,7个生物亚区和1 8个生物群区。 I北方森林大区 I A欧亚北方森林亚区 I Al南泰加山地寒温针叶林 IA2北亚针阔叶混交林 II北方草原荒漠大区 II B欧亚草原亚区 II Bl内亚温带高草草原 II B2黄土高原森林草原(灌木草原) il C亚非荒漠亚区 II Cl中亚温带荒漠 ⅡC2蒙古/内亚温带荒漠 III东亚大区 III D东亚落叶阔叶林亚区 m DI东亚落叶阔叶林 III E东亚常绿阔叶林亚区 III El东亚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III E2东亚常绿阔叶林 ⅡI E3东亚季风常绿阔叶林 III E4西部山地常绿阔叶林 IV旧热带大区 IV F印度一马来热带森林亚区 IV Fl北热带雨林、季雨林 IV F2热带海岛植被 V亚洲高原大区 vG青藏高原亚区V Gl青藏高寒灌丛草甸V G2青藏高寒草原V G3青藏高寒荒漠V G4青藏温性草原V Gs青藏温性荒漠IGBP陆地样带:科学计划与最新进展 作为国际地圈一生物圈计划(IGBP)的交叉项目(Interproject)的陆地样带(Terrestrial Transect),已成为IGBP的全球变化研究中最引人重视的发展和新研究方法之一。它以一系列综合性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为基础,是由沿着一个主要全球变化驱动因素(如温度、降水、土地利用强度等)的梯度上的一系列研究站点所构成研究区域,并配合以模型模拟和综合分析,其地理范围为1000 km或更大的长度,数百公里的宽度,以涵盖大气环流模型(GCM)运作的最小单元。本节论述了IGBP陆地样带的概念和研究的意义,样带的类型、一般设计和选择标准,国际上IGBP样带的初步设置,包括①经受土地利用变化的潮湿热带系统;②从北方森林到冻原的高纬度地区;③从干旱森林到灌丛的半干旱热带地区;④从森林或灌丛过渡到草地的中纬度半干旱地区,以及其它的一些样带和PAGES核心计划中的PEP样带,主要内容有样带设置的原因、研究内容和主要样带特点等,并总结了样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 6.中国东北样带(N ECT)的生态地理特征分析 陆地样带研究已成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与热点。中国东北森林-草原样带(NECT)已被列为IGBP国际全球变化陆地样带之一。该样带在东经1120与130030’之间沿北纬43030’设置,长约l 600 km,是一条中纬度温带以降水为驱动因素的梯度,具有由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向温带草原的3个亚地带: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过渡的空间系列。本文给出了样带的基本生态地理特征及其梯度分析,包括其地理位置、设置意义、地形地貌、气候梯度、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格局、植被类型、主要优势种和群落类型的生态地理特征以及全新世适宜期(大暖期)的植被分布格局。NECT将成为我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与其它IGBP核心项目研究的前沿阵地。 7.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建设和管理及其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一般而言,“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和最根本的途径,生境的“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力和最为高效的保护方法,而就地保护的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有效管理,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有效的人为保护。从自然保护区定义和类型划分及生物多样性的定义本身可以看出,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世界上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重要基地,是物种多样性的基因库,是留给野生动植物的宝贵栖息地,应把保护区的建设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密切结合起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
Resumo:
本试验以屠宰场获取的奶水牛卵巢为试验材料,收集卵母细胞进行体外成熟培养(IVM)、体外受精(IVf)及早期胚胎培养(IVC).研究激素(FSH、LH、E2、P4)的不同浓度对奶水牛卵母细胞成熟和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以期探讨奶水牛卵母细胞成熟和早期胚胎体外培养发育机制,优选不同激素的最佳浓度.结果表明:添加FSH试验组奶水牛颗粒细胞扩散率和卵裂率高于未添加试验组(P<0.05);添加LH试验组奶水牛颗粒细胞扩散率、卵裂率及8-细胞率与未添加试验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17β-E2试验组(1.0μg/mL)的奶水牛颗粒细胞扩散率、卵裂率及8-细胞率高于未添加试验组(P<0.05);添加P4试验各组(0.9μg/mL、1.2μg/mL)的颗粒细胞扩散率明显低于未添加试验组(P<0.01).
Resumo:
Modification of proteins by ubiquitination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various cellular processes.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target specificity is determined by ubiquitin ligases. Here we identify RNF220 (RING finger protein 220) as a novel ubiquitin ligase for Sin3B. As a conserved RING protein, RNF220 can bind E2 and mediate auto-ubiquitination of itself. Through a yeast two-hybrid screen, we isolated Sin3B as one of its targets, which is a scaffold protein of the Sin3/HDAC (histone deacetylase) corepressor complex. RNF220 specifically interacts with Sin3B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Sin3B can be regulated by the 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Co-expression of RNF220 promotes the ubiquitination and proteasomal degradation of Sin3B.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reveal a new mechanism for regulating the Sin3/HDAC complex. (C) 2010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sumo:
Cyclooxygenase-2 (COX-2, encoded by the gene 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 PTGS2) is a key enzyme in the conversion of arachidonic acid to prostaglandins. The prostaglandins produced by COX-2 are involved in inflammation and pain response in diff
Resumo:
Background: Recent studies have proposed that the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E2 (SERPINE2) was a novel susceptibility gen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in Caucasians. However, this issue still remained controversial. Additional evidence
Resumo:
以探讨添加脂肪酸钙对放牧肉牛(婆罗门和BMY)超数排卵效果及血中雌二醇(E2)和孕酮(P4)水平的影响为目的.将48头供体分为Ⅰ(放牧或对照组)、Ⅱ(放牧+浓缩饲料500 g/d)和Ⅲ(放牧+浓缩饲料500 g/d+脂肪酸钙100 g/d)3组,从同期发情处理开始到冲胚结束试验期32 d,并对供体牛在8个处理时段进行采血,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分析E2和P4水平.试验结果表明:Ⅰ,Ⅱ,Ⅲ组供体牛超数排卵的排卵率分别为75.4%,74.4%和81.7%(P>0.05),受精率分别为81.4%,55.6%和93.2%(P>0.05);获胚(卵)数分别为7.0枚,6.3枚和7.3枚(P>0.05),可用胚数分别为3.9枚,2.6枚和4.7枚,Ⅲ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E2平均水平分别为0.57 pg/mL,0.47 pg/mL和0.63 pg/mL(P>0.05),P4平均水平分别为3.53 ng/mL,5.03 ng/mL和3.74 ng/mL,Ⅱ组高于Ⅰ,Ⅲ组(P<0.01).表明适量添加脂肪酸钙能改善全放牧肉牛的营养、增强体质,促进排卵与受精,增加超数排卵的可用胚数;能使供体牛的E2和P4水平比对照组有所提高;添加效果冬、春季优于夏、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