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resultados para 37.05
Resumo:
为了给气体分子低温光谱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超声速膨胀流动(低温)条件,本文阐述了有关的二维超声速喷管装置的流动分析和设计思想。综合分析实验对本装置的要求,选择了三种喷管设计情况:其喉道高度分别为0.5毫米、0.05毫米和0.2毫米;实验区内的气流温度为70K、15K 和70K;压力2266Pa、2133Pa 和2493Pa;质量流量达到38克/秒、37.6克/秒和29.9克/秒.
Resumo:
The controlled equations defined in a physical plane are changed into those in a computational plane with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s suitable for different Mach number M(infinity). The computational area is limited in the body surface and in the vicinities of detached shock wave and sonic line. Thus the area can be greatly cut down when the shock wave moves away from the body surface as M(infinity) --> 1. Highly accurate, total variation diminishing (TVD) finite-difference schemes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low supersonic flowfield around a sphere. The stand-off distance, location of sonic line, etc. are well comparable with experimental data. The long pending problem concerning a flow passing a sphere at 1.3 greater-than-or-equal-to M(infinity) > 1 has been settled, and some new results on M(infinity) = 1.05 have been presented.
Resumo:
采用混合模型 求解了ECR等离子体源中的各种物理参量,着重研究了中性气压、微波功率对等离子体参数(如等离子体密度、电子温度、等离子体电势)以及离子能量和方向角分布的影响,并讨论了与之相关的均匀性、方向性等物理问题。
Resumo:
简要介绍了NSTL和CSDL的概况,并结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图书馆开展的全文传递服务工作,对NSTL和CSDL提供的全文传递服务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其服务具有较大的互补性。
Resumo:
2006年6月5—9日,第十四届国际材料强度大会(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the Strength of Materials,IC-SMA14)在西安古都新世界大酒店举行,会议正式代表322人(其中境外代表200多人),这是该系列国际材料强度大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大会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教育部、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和西安市科技局等单位共同支持.大会主席为J.L.Martin教授,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由西安交通大学的孙军教授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李守新研究员共同担任.
Resumo:
综述了蒸发液层稳定性理论分析和蒸发对流实验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首先回顾历史上经典的单层流Marangoni不稳定性分析.利用经典的单层流模型可以很好解释无蒸发液层的稳定性特性,但是由于经典的单层流模型没有考虑蒸汽层与液层之间的动力学耦合关系,所以不能完全解释蒸发液层的Marangoni不稳定性特性.有的学者建立了考虑蒸汽层与液层的热耦合与动力学耦合关系的两层流模型,并采用了界面温度连续这样的假设.而在实验的观测中,蒸发界面处的温度是不连续的,特别是在蒸发量比较大的情况下,汽/液界面处温度跳跃很明显.由于界面温度连续假设在处于非平衡状态的系统中是不成立的,所以这些模型虽然能给出一些新的有关系统稳定性的特性,但还是不能完全解释蒸发液层的Marangoni不稳定性的特性,特别是为什么从底部冷却液层的时候,在实验中仍然能够观察到Marangoni对流涡胞的出现的原因.本文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给出了蒸发系统的动力学建模过程和实验研究方法,并对各种模型的稳定性特性进行了总结.最后,指出了现有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Resumo:
在广义的Mohr空间研究材料的破坏和屈服(失效),找到了主应力空间和广义Mohr空间中失效曲面的变换,以及适用于所有失效准则的应力和失效面法向的普适相容关系.对于双剪强度理论,根据它在广义Mohr空间的表示,将之归于最大偏应力理论一类.
Resumo:
The spectrum properties of transparent (Nd0.01Y0.94La0.05)(2)O-3 ceramics were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all absorption bands of (Nd0.01Y0.94La0.05)(2)O-3 ceramics are broadened, of which the 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 of the peak centered at 804 nm is 8 nm and its absorption cross section is 1.02x10(-20) cm(2). The emission cross section of (Nd0.01Y0.94La0.05)(2)O-3 ceramics located at 1078 nm is 5.71x10(-20) cm(2) and its fluorescent lifetime is 0.214 ms, which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1.0 at. %Nd:Y2O3 ceramics. These indicate that (Nd0.01Y0.94La0.05)(2)O-3 transparent ceramics has excellent 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Resumo:
Nanocrystalline Zn0.95 - xNi0.05AlxO (x = 0.01, 0.02, 0.05 and 0.10) diluted magnetic semiconductors have been synthesized by an auto-combustion method. X-ray diffraction measurements indicate that all Al-doped Zn0.95Ni0.05O samples have the pure wurtzite structur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analyses show that the as-synthesized powders are of the size 40 - 45 nm.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 and X-ray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e analyses indicate that Ni2+ and Al3+ uniformly substitute Zn2+ in the wurtzite structure without forming any secondary phases. The Al doping concentration dependences of cell parameters (a and c), resistance and the ratio of green emission to UV emission have the similar trends. (c) 2007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Resumo:
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是中国特有的濒危裸子植物,孤立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山地。虽然以往等位酶和RAPD标记的研究表明,银杉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低而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很高,但迄今对该种群体的动态变化以及物种的进化历史仍缺乏了解,包括影响群体遗传结构的因素以及物种可能的避难所等,对如何有效地保护和恢复银杉群体仍缺乏科学依据。本文根据8个核基因片段和2个线粒体片段的序列数据,运用群体遗传学和谱系地理学方法,探讨了银杉在DNA水平上的多样性和群体的动态历史,探讨了影响银杉特殊的群体遗传结构的各种因素,并推测了银杉第四纪冰期的避难所,对银杉花粉活力及其变异进行检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恢复银杉群体的具体策略和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核甘酸多态性和群体遗传结构 从101个核基因片段中筛选了8个适用于银杉的片段,对来自四个地区15个群体共86个个体的胚乳总DNA进行了扩增和测序。8个核基因座位的平均核苷酸多态性(θs=0.0022,πs=0.0027)显著低于其它松杉植物遗传多态性的多座位估计值。四个地区中,大瑶山(DY)的多态性最高(θs=0.0026,πs=0.0027),八面山(BM)最低(θs=0.0014,πs=0.0018),大娄山(DL)和越城岭(YC)介于二者之间。大多数座位内的多态位点间紧密连锁,座位间的连锁只在八面山地区检测到。AMOVA分析表明显著性的多态性比例存在于地区间(20.05%)和地区内群体间(9.37%)。FST分析也显示群体间(FST=0.294)和地区间(FST =0.131-0.319)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推测伴随着瓶颈效应而出现的遗传漂变及其有限的基因流(Nm=1.2)是导致银杉群体低水平多态性和群体间强烈分化的主要原因。 2.谱系地理学分析 利用2个线粒体片段(nad1和nad4)序列以及高变异量的核2009片段序列对银杉的谱系地理进行了探讨。2个线粒体片段的多态位点组合成3种单倍型,将银杉分成大娄山(DL)、八面山(BM)以及越城岭(YC)和大瑶山(DY)3个地区,地区间的单倍型完全不同(GST=1.0),结合核基因呈现的群体遗传结构,推测现存银杉群体至少来源于4个冰期避难所,相当于银杉现存的4个相互隔离的地区。2009座位上12个变异位点组合成8种单倍型,位于单倍型谱系内部节点的4种祖先单倍型分布广泛、出现频率最高,其它7个核基因座位具有类似谱系结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没有相关性,NST (0.138)与GST (0.134)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现存的银杉群体是相对较近的时间内片断化的产物。2009片段分离位点的失配分布(mismatch distribution)呈双峰和多峰,表明银杉群体没有经历近期的扩张,与古生物学研究证据相吻合。 3. 银杉的基因杂合性和花粉生命力 利用2009和cad两个核基因片段,采用多胚乳序列法得到总的杂合体比率为64%(2009)和60%(cad),说明银杉群体中存在高比例的杂合体。大娄山地区的杂合体比率是八面山地区的2倍。银杉杂合体比率的高低可能与其遗传多态性有关,也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采用TTC染色法对银杉的花粉生命力进行了测定,在干燥低温条件下银杉花粉的活力很稳定,保存一年后有活力的花粉数仍高达80%以上。通过对来自两个地区(DY和YC)7个群体共16个银杉个体花粉活力的测定发现,银杉有活力花粉比例高达93.3%,与其它裸子植物相当。花粉活力在地区间和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花坪地区(95.2%)的花粉活力高于大瑶山(91.3%)。花粉活力在群体内个体间差异不显著。 4.银杉的进化历史及其保护 银杉的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独特的群体遗传结构对我们推测其冰川期避难所提供了重要依据。本研究在银杉4个孤立分布区发现了彼此不重叠的线粒体单倍型,同时核基因表现出了4个地理群,说明随着第四纪冰期气候的波动和银杉分布范围的片段化,原来广布的群体逐步萎缩,最后被保留在位于西部大娄山(DL),东部八面山(BM),中南部越城岭(YC)和南部大瑶山(DY) 4个相互隔离的避难所。银杉独特的群体结构和动态历史对进一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由于遗传多态性很低,群体又小,几乎所有现存的银杉群体都面临由于随机事件导致的物种灭绝。更严重的是,当前该物种的适生环境不断恶化和片段化,以及异常低的生殖和存活率导致银杉与其它物种竞争能力很低。因此,除目前采取的原地保护策略外,迁地保护应给予优先考虑。此外,采用传统的控制授粉策略(在遗传上有显著差异的群体间开展人工杂交)是丰富其遗传多态性、恢复衰退群体的可行措施之一。
Resumo:
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的水生植物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在花部结构上有三种花型(L、M和S),故其配殖系统(mating system)为典型的三型花柱(tristyly)。但在入侵地区,它却常只有M和L两种花型,其中尤以M型占据绝对优势,使有性繁殖水平大为下降。为了解释凤眼莲在入侵过程中,花型频率为何发生变化以及该变化对其在入侵地的适应性进化上有何影响,作者在中国西南的两个居群中连续两年开展了野外生长和人工授粉实验,对比分析水面和泥地两类不同生境中M和L在克隆生长、生物量积累以及有性繁殖水平等方面的异同,并利用RAPD、 ISSR片段比较了具M型和L型花植物个体间的遗传变异水平。对三型花柱这一长期引人注目的遗传模式的分子位点也尝试了连锁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克隆生长的对比实验发现,在2004年,漂浮生长的M个体平均克隆分株数为25.37,L为21.20,前者显示较强的克隆生长能力(t=2.252, P< 0.05);2005年的实验再次证实M(每个个体19.83个分株)比L(每个个体15.53分株)表现出了显著较强的克隆优势(t=2.631,P<0.001)。M较L多产生克隆约24%。 但在岸边泥地上固着生长时,2004年L个体平均克隆分株为16.20,M 为10.17个分株。L表现出了更强的克隆生长能力(t=4.788,p<0.001),与漂浮生长状况下的情形恰恰相反,暗示M与L个体可能存在一定的生态位分化。这种分化可能是在入侵过程中形成的,也可能反映了原产地亚马孙流域旱涝交替造成的固着生长与漂浮生长交替发生的种内适应性。 生物量(干重)的对比分析发现,M个体在漂浮生长和固着生长的情况下都比L有着更高的生物量积累(漂浮生长实验:t=6.173,p<0.005(2004年);t=6.99,p<0.001(2005年)。固着生长实验:t=4.029,p<0.001)。生物量对凤眼莲的竞争和过冬有着一定的作用,因此较大的生物量积累可能是M个体在当地气候和环境中逐渐适应的一个结果。 有性繁殖的实验包括了实验个体的花序数与花朵数、自交与异交人工授粉的结实情况以及种子萌发率等方面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虽然M和L个体在花序数和花朵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M个体在自交和异交的种子产量上比L略高,尤其是自交的种子产量,M显著高于L(M平均每个蒴果的自交种子产量为139.8,L为76.2)。以各100粒种子进行萌发实验,发现两花型之间在种子萌发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对于M而言,其自交种子产量远大于异交种子产量 (139.8 vs. 93.3),且种子萌发率也略大于异交的种子萌发率(自交种子萌发率45.47%,异交种子萌发率 30.73%)。结合以上的实验结果,本文认为M基因型优势的形成可能与M个体与当地环境长期适应导致的生长与繁殖 上的优势有关。M的本地适应性是建立在特定的遗传背景上时,异交反而会破坏这种遗传组合,造成远交衰退。 对40个M和30个L个体进行20个RAPD引物和20个ISSR引物的遗传分析时发现,所有个体在RAPD表型上没有区别,但是在M中出现了3个ISSR表型,在L中出现了2个ISSR表型。本文还尝试利用RAPD技术扫描与三型花柱的遗传位点连锁的DNA片段。在146个RAPD随机引物中,初步发现两个候选片段,一个750bp,另一个2 000bp;已对它们进行了克隆、测序。 这些初步实验表明凤眼莲在我国的入侵可能伴随着基因型的差异表现和居群遗传分化,这种基因型的差异表现对该植物的成功入侵具有作用。其中,花型为M的个体的优势生长解释了该花型在中国分布区内的主导地位。推测该生长优势的遗传基础可能来源于基因组内较高的杂合子水平和在入侵地较长的适应历史,但最终结论尚有待进一步的实验证据。
Resumo:
羊草(Leymus chinensis(Trin.)Tzvel.或Aneurolepidium chinense Trin.),隶属禾本科(Gramineae),大麦族(Hordeae),小麦亚族(Triticieae),赖草属(Leymus),兼具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本论文选择羊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两方面的研究工作,即我国羊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评价和赖草属物种的系统发育分析。 羊草是一种多年生根茎型禾草,根据叶色可以划分为黄绿型和灰绿型两种生态型。其分布范围横穿亚欧草原的东部,包括朝鲜和蒙古的西部,以及西伯利亚的西北部,集中分布于我国的东北部。羊草是我国典型草原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种。它可以在多种土壤和气候条件下正常生长,如松嫩平原、内蒙古草原和黄土高原。从另一个角度讲,不同类型的生境也造就了羊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陆续从我国东北部6个省市收集了293份羊草种质,包括205份灰绿型羊草和88份黄绿型羊草。经过连续3年的观测记录,通过37个重要农艺性状,对293份羊草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估。依据10个质量性状和27个数量性状,统计了羊草不同性状和不同地域羊草的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同时还使用了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做了相关统计。结果显示:(1)与黄绿型羊草相比,灰绿型羊草具有更高的遗传变异(P<0.05)。结合这两个趋异型羊草的分布范围,可以得出两种类型羊草之间存在稳定的遗传差异;(2)通径分析显示,羊草营养生长性状和遗传多样性两者的组合效应可以解释羊草生殖特性中20.6%的遗传变异;(3)在124-128ºE这一区域,羊草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H=2.252),表明这一地区具有最丰富的羊草种质资源。 赖草属(Leymus Hochst.)是一个异源多倍体属,约有34个物种,该属未知基因组的起源一直争论不休。其倍性范围从四倍体(2n=4x=28)、八倍体(2n=8x=56)一直到十二倍体(2n=12x=84)。新麦草属(Psathyrostachys Nevski)只含有Ns一个基因组,约有9个物种。这两个属都是多年生牧草,具有抗旱、抗病和耐盐碱等生物学特性。 应用核糖体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和叶绿体trnL-F序列,我们对13个赖草属物种、小麦族18个属(40份二倍体材料)、以及Elymus californicus和Bromus catharticus,共计57份材料进行了系统发生分析。ITS序列分析表明,赖草属分别与新麦草属和小麦族中一个未知属在进化上具有紧密的关系。ITS谱系树表明赖草属内部存在大量的分化,以及赖草属物种具有多次起源的特征。trnL-F序列分析表明,赖草属物种的母本,部分来自Ns基因组,部分来自Xm基因组,这可能与赖草属物种的地理分布有关,分布于亚欧大陆的物种其母本是新麦草属,而分布于北美的大部分物种其母本是Xm基因组。trnL-F序列分析还表明,E. californicus和赖草属未知的基因组具有紧密的关系。以上研究结果表明:(1)从分子层面证明,赖草属的未知基因组并非来自薄冰草属,或是一个修正的新麦草基因组,其基因组组成应是NsNsXmXm;(2)赖草属物种的母本,部分来自Ns基因组,部分来自Xm基因组,这可能与赖草属物种的地理分布有关;(3)E. californicus的母本是Xm基因组,父本是Ns基因组,该物种应从披碱草属转移至赖草属。
Resumo:
本文对神农架地区广泛分布的米心水青冈林和锐齿槲栎林的种群和群落学特征、干扰历史、更新策略、生物量、生产量及元素循环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 米心水青冈林是神农架地区山地垂直分布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主要群落学特征为:(1)建群种明显,该区域主要有2种类型,即米心水青冈林和米心水青冈、锐齿槲栎林;(2)群落结构简单,但物种组成丰富,在6600m~2样地中出现高等植物(不含苔藓植物)77科150属271种,组成种类以蔷薇科、百合科、忍冬科、虎耳草科、樟科、杜鹃花科和壳斗科为主;(3)群落乔木层(占重要值的12%)和灌木层(占盖度的15%)中含有一定比例的常绿树种;(4)群落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70.89%)占绝对优势,其次为地面芽植物(15.50%)和地下芽植物(12.92%)。 2 米心水青冈是多主干的树种,萌枝现象普遍,但萌枝数量不同地点差异较大。通过萌枝产生的枝群体平均密度为257 ± 99.3n•hm~(-2)。枝群体的年龄结构表现为“幼龄个体数目较多型”和“中国年龄阶段数目较多型”,并且有较多的枝群体表现出一致的年龄结构。从整个群落米心水青冈的年龄结构来看,表现出发展型种群的特点。枝群体的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9丛米心水青冈完整的年轮分析结果表明,它们萌枝的时间不是边疆的,而与森林的受干扰有关。根据83个圆盘和生长锥芯资料,米心水青冈在萌枝后成长为乔木层或林冠层的过程中,径向生长表现为5种模式。这是丛株内竞争的结果。萌枝在米心水青冈林的维持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作用。 3 锐齿槲栎林是神农架地区山地垂地分布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主要群落学特征为:(1)建群种明显,该区域主要有2种类型,即锐齿槲栎林和锐齿槲栎、米心水青冈林;(2)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中含有一定比例的常绿树种,和暖温带的落叶栎林有较大差异;(3)群落物种组成丰富,不仅具有典型的温带科属,还有典型亚热带分布的科属,组成种类主要以蔷薇科、百合科、忍冬科、虎耳草科、山茱萸科、杜鹃花科、壳斗科和樟科;(4)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66.32%)占绝对优势,其次为地面芽(23.51%)和地下芽(9.47%)植物。 4 通过样地调查、树干解析及直径分析法,对米心水青冈林和锐齿槲栎林受压和释压历史及更新策略进行了研究。米心水青冈直径生长表现为5种模式。而锐齿槲栎只表现为2种模式。85.9 ± 6.9%的米心水青冈有过受压过程,平均受压2.1 ± 0.8次,平均受压时间为47 ± 24.1a,最长受压时间73a,平均释压次数为1.6 ± 0.7次,平均释压时间为23 ± 21.5a,而60.83%的锐齿槲栎都均有1次受压。平均受压时间为19 ± 14a,受压后没有表现出释压过程。结合高生长和径向生长,认为米心水青冈是耐阴树种,它的更新策略是在林下形成苗性萌枝,在有林窗形成时释压生长进入乔木层;而锐齿槲栎是不耐阴树种,它的更新策略是通过产生大量种子,当有大的林窗时,幼苗在林窗内生长逐步进入乔木层。 5 神农架地区102-130a成熟米心水青冈林的生物量在251.31-358.63T•hm~(-2)之间,平均为288.70 ± 48.30T•~(-2),20-60a锐齿槲栎林群落生物量在134.85-301.20T•hm~(-2),平均为231.60 ± 78.10T•hm~(-2)。虽然米心水青冈林和锐齿槲栎林灌木层草本层及藤本植物组成很丰富,但二种类型森林生物量的95%以上集中在乔木层。乔木层生物量主要集中在少数优势种中。在米心水青冈林生物量从大到小的序列中,前5种植物分别占乔木层总生物量58.67%-96.37%不等,同样锐齿槲栎林前5种植物占群落生物量的68.13%-95.26%。常绿植物占乔木层生物量的比例变化较大,米心水青冈林中占2.85-18.70%,锐齿槲栎林中一般常绿植物占0.8-9.98%,只有1个锐齿槲栎林样地常绿植物(主要是粉白杜鹃)占乔木层生物量的44.04%。米心水青冈林生物量根冠比为0.27 ± 0.05,锐齿槲栎林为0.21 ± 0.06。神农架地区米心水青冈林的生物量,在成熟的欧洲水青冈林及日本的水青冈林生物量范围之内,而锐齿槲栎林生物量远远大于我国温带落叶栎林的生物量。 6 神农架地区102-130a米心水青冈林生产量范围在1857-2786g•m~(-2)•a~(-1),平均为2330 ± 397 g•m~(-2)•a~(-1)。20-60a锐齿槲栎林的生产量范围在1319-2521 g•m~(-2)•a~(-1),平均为1930 ± 498 g•m~(-2)•a~(-1)。米心水青冈林和锐齿槲栎林乔木层生产量占群落总生产量的95%以上,乔木层各器官生产量大小顺序为叶> 树干> 枝和根,其中叶生产量占乔木层的一半以上,达53.87 ± 2.72%(米心水青冈林)和57.31 ± 6.23%(锐齿槲栎林)。在乔木层生产量从大到小的序列中,前5种植物平均占乔木层总生产量的81.03 ± 13.94%(米心水青冈林,范围在62.75%-92.66%)和84.23 ± 9.68%(锐齿槲栎林,范围在68.54-95.11%)。米心水青冈林和锐齿槲栎林群落地下部分生产量占总生产量的比例分别为11.29 ± 1.02%和9.22 ± 2.72。和我国其它地区地带性植被类型相比。米心水青冈林和锐齿槲栎生产量是较高的,和亚热带绿阔叶林生产量接近,但在器官分配上两者差异较大。 7 米心水青冈林和锐齿槲栎林土壤均呈酸性。其中锐齿槲栎林地土壤酸性更强。土壤元素特征表现为Al>C>K>Mg>Ca>N>S、P的特点,富铝化作用明显。8种元素在群落优势植物不同部位含量差异较大,N、P、K、Ca、Mg基本上是以叶片含量最高,树干或根中最低。仅从叶片来看,元素特征表现为C>Ca、N>K>Mg>S>P、Al。优势植物的C/N和C/P显著高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优势植物。8种元素在米心水青冈林和锐齿槲栎林中积累量分别为147.09 ± 25.60和116.00 ± 37.63 Mg hm~(-2)a~(-1),其中97%以上积累在群落乔木层。两种森林类型各元素的积累量都表现为C>Ca, N> K> Mg> P> S> Al的特点。米心水青风林和锐齿槲栎林8种元素的年存留量分别为6263 ± 90.8和5946 ±246 kg hm~(-2)a~(-1),其中N、P、K、Ca、Mg 5种主要营养元素的存留量分别为179.7 ± 18.2和169.4 ± 23.5kg hm~(-2) a~(-1)。两种森林类型各元素的存留量都表现为C> N> Ca> K> Mg> S> P> Al。
Resumo:
东灵山地区年均降水量659.7mm,单次降水以雨量小、雨强低的降水为主。水汽压(年均17.7mb)、相对湿度(年均66%)的季节变化呈现生长季高、冬季低的趋势。年均蒸发量1019.5mm;气温、风速、日照时间和水压与月蒸发量和日蒸量相关显著;气温、日照时间和水压分别在11-6月、7-8月和9-10月为决定蒸发量的首要因子。枯枝落叶层、土壤层湿度主要受前十日降水量和坡向影响。 植物体含水量生长季节较高,冬季较低;含水量随径级的增大而降低。六个灌木树种的平均含水量大小顺序为:毛榛(48.62%)最高荆条(36.32%)最低;七个乔木树种水分含量为油松,56.14%;蒙椴,54.19%;华北落叶松,52.91%;五角枫,43.64%;辽东栎,41.87%;棘皮桦,41.13%;大叶白腊,37.79%。几种植被类型的储水量为:辽东栎林,82.08mm;华北落叶松林,47.35mm;混交林,34.60mm;油松林,31.33mm;灌丛,12.40mm。各树种叶片日最低水势的季节均值为:辽东栎,-16.1bar;五角枫,-15.8bar;大叶白腊,-15.1bar;糠椴,-13.4bar;棘皮桦,-12.3bar;蒙椴,-12.2bar。叶片水势的日间变化均呈一“V”形曲线;光照在叶片水势的日间变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96年各树种平均单株树干茎流量为辽东栎,30.3mm(4.19%);华北落叶松,16.1mm(2.22%);油松,8.9mm(1.23%);棘皮桦,2.9mm(0.40%)。两个生长季各林分冠层的水量平衡为:辽东栎林,树干流茎量101.87mm(9.18%),穿透降水量823.08mm(74.15%),截留量185.05mm(16.67%);华北落叶松林,树干径流量66.88mm(6.03%),穿透降水量836.92mm(75.40%),截留量206.20mm(18.58);混交林,树干径流量50.13(4.52%),穿透降水量846.78mm(76.29%),截留量212.20mm(19.12%);油松林,树干径流量33.90mm(3.05%),穿透降水量934.88mm(84.22%),截留量141.22mm(12.72%)。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树干流茎量S与降水量P和前24小时降水量P_1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穿透降水量T与降水量P和最大雨强M正相关显著。附加截留量与降水时间成正比。 枯枝落叶层的生物量为:油松林,25.56t/hm~2;华北落叶松林20.01t/hm~2;辽东栎林,8.31t/hm~2;混交林,7.98t/hm~2。枯枝落叶层的平均实际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均以油松林最大,其次是华北落叶松林,而混交林和辽东栎林较低;枯枝落叶层的实际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的季节变化分别与前十日降水量P10成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枯枝落叶层的截留量为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辽东栎林>混交林;油松林(145.632mm和90.800mm)混交林(61.816mm和54.504mm)。油松林、辽东栎林、混交林和华北落叶松林去除枯枝落叶层后,土壤入渗量比对照平均降低100mm以上;表层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对照土壤下降了6.26、18.26、15.06和15.07个百分点。地表径流量分别增加了,辽东栎林34.299mm(603%)和15.816mm(525%);油松林14.593mm(732%)和10.584mm(1321%);混交林12.004mm(181%)和7.275mm(364%);华北落叶松林3.555mm(118%),3.275mm(229%)。96年生长季,各土壤流失量分别增加了:油松林172.751t/hm~2(124倍);辽东栎林836.500t/hm~2(119倍);混交林172.499t/hm~2(47倍);华北落叶松林11.557t/hm~2(11倍)。表层土壤容重分别增加了:油松林15.0%和20.6%,辽东栎林18.4%和28.2%,混交林11.5%和38.5%,华北落叶松林4.3%和17.1%。 0-60cm深度土壤容重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草地>灌丛>辽东栎林>油松林>混交林>华北落叶松林;而土壤孔隙度的大小顺序为华北落叶松林>混交林>油松林>辽东栎林>灌丛>草地。两个生长季为土壤实际储水量的均值:油松林,124.45mm,78.62mm;辽东栎林,131.23mm,87.72mm;混交林,180.41mm,113.90mm;华北落叶松林,165.53mm,127.95mm;灌丛,172.50mm,89.81mm;草地,152.92mm,89.59 mm分别比干旱年份97年高出45.83mm、43.51mm、51.63mm、37.58mm、82.69mm和63.33mm。两个生长季的地表径流量为草地,30.930mm(2.79%);灌丛,16.321mm(147%);油松林,2.911mm(0.26%);辽东栎林,8.703mm(0.78%);混交林,8.625mm(0.78%);华北落叶松林,4.447mm(0.40%)。油松林、混交林和华北落叶松林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P(mm)和最大雨强(mm/h)正相关显著;而辽东栎林、灌丛和草地的地表径流量则与降水量P(mm)、平均雨强Q(mm/hr)和最大雨强M(mm/hr)三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草地相比(1220.093kg/hm~2,100%),灌丛、辽东栎林、混交林、油松林和华北落叶松林96年生长季的土壤流失量分别降低了85.05%、94.26%、96.99%、98.86和99.14%。 降水量是影响小流域径流量时间变化的主要因素;南沟和马牙石沟96年的径流量分别是97年的8.19倍和7.87倍,而径流深(46.25mm,52.75mm)分别比97年(5.65mm,6.70mm)高出40.60mm和46.05mm。两个小流域由于面积的差异而使南沟两年的径流量分别比马牙石沟高出2773.136m~3(13.15%)和235.434m~3(8.79%)。96年和97年马牙石沟径流深比南沟高出6.5mm(14.05%)和1.05mm(18.58%)。在地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的东灵山地区,用0.010m~3/min/km~2/hr能较好地分割小流域的洪峰和基流。在五次暴雨水文曲线中,马牙石沟的快速径流量分别比南沟高出25.00%到143.33%。五次洪水水文响应R的平均值南沟为0.218%,马牙石沟为0.404%;与海洋性气候地区相比,东灵山地区小流域的R值要低一到两个数量级。马牙石沟洪峰流量Qp的平均值为418.772L/min要比南沟(281.191L/min)大48.9%。东灵山地区小流域的洪水径流过程可分为三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