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 resultados para Imunoglobulina G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锌指蛋白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功能,它们可以识别并结合特定的DNA序列进行转录调控,还能够参与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调节。我们根据锌指蛋白等转录因子特征结构域的序列特点,从来自10 K水稻芯片的EST数据库中筛选出编码58个EST序列。通过对器官表达特异性的比较分析,从中选出七个只在单一器官表达的基因,并对这七个基因的功能进行研究。对其转基因水稻的表型分析发现,C1基因调节水稻的株高和穗的发育;LIM 家族的F9影响小花的形态,主要体现在雌蕊与雄蕊的发育;锌指蛋白S34调控叶倾角的变化;F14基因编码一个核定位的TFIIIA类锌指蛋白,具体功能尚不清楚;锌指蛋白F35转基因水稻主根缩短,侧根数目显著减少。它编码一个推测的ArfGAP (Arf GTPase activating protein),据此我们将其命名为OsAGAP,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OsAGAP的cDNA全长为1328bp,编码的蛋白由320个氨基酸组成,含有两个保守结构域:锌指结构域和C2 结构域。其中锌指结构域属于CX2CX16CX2C类,即ArfGAP domain的特征结构。GTP酶活性测定试验表明,OsAGAP蛋白能够激活水稻Arf的GTP酶活性,另外,OsAGAP还能够恢复酵母ArfGAP缺失突变体的表型。说明OsAGAP编码的蛋白是水稻中的一个ArfGAP。   OsAGAP在水稻各器官中均有表达,但强弱有所不同。RNA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它在茎尖分生组织与侧生原基及侧根部位表达强烈;它在根尖主要分布于中央维管组织、分生区、皮层细胞,最有趣的是恰好与生长素在根尖极性运输路径相吻合。在亚细胞水平,OsAGAP广泛分布于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OsAGAP超表达水稻主根、不定根长度缩短,侧根数目显著减少表现出类似于生长素极性运输突变体的表型。其主根伸长对TIBA的抑制作用不敏感,这暗示OsAGAP超表达水稻的生长素极性运输被破坏;另外,其对各种生长素的作用敏感性也发生变化,对IAA、2,4-D的不敏感,而对NAA的反应与野生型一致,根据各类生长素进出细胞机制不同,可以推测超表达水稻的输入能力存在缺陷。极性运输实验结果表明,超表达水稻极性运输能力被破坏;对生长素输入能力的测定进一步表明,超表达水稻根载体的介导的生长素输入能力显著下降。另外,NAA处理能够恢复超表达水稻中侧根发育受抑的表型缺陷。由此可见,OsAGAP在水稻中超表达破坏了生长素极性运输的输入能力。   FM1-43是一类特异标记囊泡运输的荧光染料。经其染色标记后,OsAGAP超表达水稻细胞内囊泡成片聚集,形成“BFA区间”,表现出囊泡运输被破坏的典型特征。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超表达水稻细胞内有大量的小液泡,其中积累了电子密度很高的颗粒物质。由此推测,可能由于细胞的囊泡运输被破坏,导致胞内的代谢物质不能被正常运送或分泌,而在液泡中暂时贮存以维持细胞环境的稳定。   在酵母和动物细胞中的研究表明, ArfGAP是调控囊泡运输的一个重要因子,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ArfGAP在植物细胞中生理作用的报道。我们的结果说明,OsAGAP作为的一个ArfGAP,它通过调控水稻中的囊泡运输,而影响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具体表现在对生长素输入能力的调控。由此,我们推测ArfGAP可能在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中也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但OsAGAP在拟南芥中却通过调控植株生长素的水平,而影响了转基因拟南芥根的发育。每种生物都有多个ArfGAP,它们之间的分工存在联系,但各不相同。OsAGAP是拟南芥的外源基因,它在拟南芥中可能以不同于水稻的机制起作用。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小G蛋白作为信号转导中重要的分子开关, 进化相当保守,与许多不同的调控因子和效应器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细胞功能的多样性。近年来,人们不断发现植物中小G蛋白家族的新成员,也不断揭示小G蛋白的新功能,许多植物特有的信号途径和功能需要小G蛋白这个重要的分子开关来完成,使它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有关植物中Ran GTPase及其编码基因的研究工作报道很少,对与之相互作用的调控蛋白研究进展也刚刚开始。   TaRAN1 (AF488730) 是小麦来源的Ran同源蛋白编码基因,全长1055 bp, 编码221个氨基酸,它在植物发育过程中的功能还没有任何报道。本论文在验证了它是小G蛋白Ran家族的成员后,从分子水平上还发现它在植物细胞周期调控、对生长素以及胁迫应答信号转导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这也说明了它可能作为信号转导过程中重要的转换因子,参与了很多细胞的基本生理过程。   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及亲和色谱的方法纯化了TaRAN1融合蛋白,并用放射性标记的GTP和竞争实验证实了它具有特异的GTP结合活性。TaRAN1的转录产物在小麦幼茎和花芽等分生组织活动旺盛的器官表达较多,而在老叶中表达较少。利用洋葱表皮瞬时表达系统分析表现,TaRAN1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但其没有典型的核定位信号。   细胞周期一直是生物学领域中的热门问题,人们虽然在动物细胞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植物细胞中的研究远落后于动物。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是研究细胞形态和细胞周期的良好系统,利用此系统发现超表达TaRAN1的酵母细胞表现出许多新的细胞学表型,例如G2细胞周期延滞、染色体对紫外线敏感、细胞超长或多隔细胞的出现等;反义表达TaRAN1的酵母细胞呈近圆型、具有高度凝集的核并且生长速度缓慢、核质混合和无核细胞的数目明显增加。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也证实其细胞周期的异常。这些结果推测TaRAN1蛋白可能参与细胞周期的有丝分裂过程和发育的调控机制,并且在维持染色体结构稳定和完整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免疫荧光实验观察表明,超表达转基因酵母的微管多呈异常的狭小扇形结构,反义表达TaRAN1的酵母微管不能形成丝状结构,推测TaRAN1还可能参与微管(包括纺锤体)的结构形成过程。最后,我们用超表达TaRAN1的转基因拟南芥和水稻也证实了它的功能,其生长点表现出分生组织增多的原基、根生长点的有丝分裂指数有所改变、出现异常的细胞分裂时相等有关细胞周期异常的现象,更进一步说明了TaRAN1确实参与着细胞周期的调控过程,推测其与细胞周期从G2期进入M期的过程有关。   TaRAN1基因受IAA的诱导表达,且随着浓度的增加表达量增强。超表达的TaRAN1植株(包括拟南芥和水稻)的根表现出对外源生长素异常敏感,侧根显著变少,地上部分表现出生长素过量的表现型,顶端优势减弱,分蘖增多,生长周期延长等。HPLC测定转基因植物的IA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所以,TaRAN1可能还参与了复杂的生长素信号转导过程。TaRAN1基因还受各种胁迫处理的诱导表达,并且超表达植株对胁迫的忍受能力有明显提高,这说明TaRAN1还参与了胁迫信号应答的相应机制。Ran蛋白这些新功能目前还未见到其它报道。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单子叶植物的模式植物,它为全球近一半的人口提供食物,但是低温、高盐、干旱等非生物胁迫,每年都会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G蛋白介导的信号途径是传递胞外信号比较保守的作用机制之一。动物细胞对于G蛋白及其受体(GPCRs)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植物细胞中对它们的研究刚刚起步。本文从越冬稻低温响应芯片上筛选到一个膜蛋白,它编码一个推测的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receptor, GPCR),据此我们将其命名为OsGPCR1,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OsGPCR1的cDNA全长为1407bp,编码468个氨基酸,在蛋白水平上的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该基因与动物中研究的比较多的异源三聚体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同源性达到44%。经过跨膜结构域预测表明OsGPCR1具有9TMs结构,以GFP为标签的亚细胞定位表明OsGPCR1定位在膜上。GTP酶活性测定试验表明,OsGPCR1蛋白能够激活水稻RGA的GTP酶活性,此外,以泛素裂解体系为基础的酵母双杂交实验表明,OsGPCR1能够与RGA相互作用。说明OsGPCR1编码的蛋白是水稻中的一个G蛋白偶联受体。 OsGPCR1的表达受低温、干旱、高盐的诱导,但不受ABA,GA,ACC,IAA的诱导。在『F常生长条件下,OsGPCR1在水稻各器官中均有表达,但强弱有所不同。 在拟南芥和水稻中超表达OsGPCR1都能显著增强转基因植物对干旱、高盐、低温的耐受性。而在水稻中抑制OsGPCR1的表达,转基因水稻呈现出干旱、高盐、低温的敏感性。对转基因拟南芥下游基因的分析表明,超表达OsGPCR1能够在非胁迫条件下激活CBF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结合OsGPCR1不受ABA诱导的表达模式,我们推测OsGPCR1可能是通过不依赖于ABA这条途径而传递信号的。借助超表达和转反义水稻材料,利用水稻全基因组芯片研究OsGPCR1靶基因的结果表明,不论OsGPCR1基因表达量的降低或上升,都导致大约30%的与转运相关的基因的表达量发生改变。这暗示OsGPCR1可能通过囊泡运输传递胞外信号。此外FM4-64对超表达和转反义水稻幼根细胞染色标记后,OsGPCR1反义抑制水稻细胞内囊泡在细胞两端呈聚集状,即形成“BFA区间”,而超表达OsGPCRI水稻细胞内囊泡呈密集状。这些结果都表明OsGPCR1可能通过调控囊泡运输而将胞外胁迫信号传递进胞内。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G蛋白参与了哺乳动物内多种细胞信号途径,但其在植物花粉萌发和花粉管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学定位、生化特性及功能研究比较滞后,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在显花植物授粉受精过程中,具顶端极性生长特性的花粉管是雄性生殖单位的载体,也是研究细胞生长分子调控机理的理想体系。与被子植物相比,裸子植物具有生长周期长,花粉管生长缓慢、易分叉等特点,具有不同于被子植物花粉发育的独特发育模式。对于裸子植物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调控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本文以松类植物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裸子植物青杆(Piceawillsonii)和白皮松(Pinus bungeana)花粉为试材,应用免疫分析和间接免疫荧光显微镜技术,结合药理学实验和FTIR手段,研究了异三聚体G蛋白和小G蛋白在花粉管细胞中的定位、生化特性及其在花粉管发育中的调控作用。结果如下: 应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和来自于抗哺乳动物中不同序列G蛋白O【亚基抗体,我们在白皮松花粉管中检测到一条分子量为40 kDa左右的蛋白。去污剂处理显示,该蛋白与质膜偶联。间接免疫荧光显微镜实验发现,在花粉管发育的整个时期,代表Ga蛋白的荧光均一的分布在整个质膜区域,尤其在尖端皮层区域荧光最亮,显示此处该蛋白浓度最高。无论是在正常发育的花粉管抑或是发生弯曲或扭曲生长的花粉管,均呈现同样的分布模式。随着花粉管发育,Ga蛋白表达量发生变化。在花粉管发育中期,Ga蛋白表达量比较高;随着花粉管离体培养时间的延长,Ga蛋白表达量下降。另外,在花粉刚刚萌发时,Ga蛋白表达量也比较低。 对白皮松花粉萌发进行的药理学实验显示,G蛋白调节剂 CTX和PTX对白皮松花粉管的影响呈现双阶段效应。当添加的药剂浓度小于400 ng mL-I时,无论CTX还是PTX均抑制了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且花粉管容易破裂;而当二者浓度分别升至500 ng mL-I时,同对照相比,花粉管生长明显受到促进。这一结果不支持Ma等人在百合花粉中的研究结果。进一步应用FTIR技术分析发现,当用浓度为400 ng mL-I CTX或PTX处理花粉管时,花粉管细胞壁酚类物质增加,而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聚糖等物质下降,这可能是导致此浓度处理下花粉管易破裂的原因。这些结果显示了G蛋白a亚基参与了白皮松花粉管生长,CTX和PTX可能通过下游对其敏感的功能蛋白而非Ga本身,影响着花粉管生长并调控着花粉管壁的建成。 利用来源于烟草的抗NtRacl抗体和拟南芥的抗ROPs抗体,应用WeternBlotting技术,我们在青杆花粉管中检测到分子量为23kDa的多肽。间接免疫荧光显微镜实验显示,在花粉萌发18和24小时后,Rac蛋白主要定位于花粉管尖端质膜区域,时而会延伸到顶端两侧区域,但从尖端到基部存在浓度梯度,这种分布模式多在花粉管发育的后期观察到。Rac蛋白在青杆花粉管不同发育时期的分布模式变化可能和花粉管的生长状态有关,在花粉管发育早期和中期,正是花粉管旺盛生长期,Rac蛋白的尖端定位保证了花粉管的极性生长。对Rac蛋白在花粉管的分布进行的连续切片扫描发现,Rac蛋白不但分布在质膜上,并与质膜偶联,而且在胞质中亦有分布。通过对一系列正常发育(即极性生长的花粉管)和畸形发育的花粉管进行观察发现,Rac蛋白主要分布在旺盛生长的花粉管尖端质膜或离顶端20 Vm处,在分叉的生长缓慢的分枝端分布较少。而在那些发生分叉生长的花粉管中,处于次要位置的基本停止生长的分枝端几乎没有Rac蛋白存在。在顶端发生膨大的花粉管中,Rac蛋白均匀分布在花粉管整个质膜上,丧失浓度梯度,失去极性生长。这些结果显示了Rac蛋白参与了青杆花粉管生长。 应用抗NtRacl抗体进行的间接免疫荧光显微镜定位实验,我们在正在生长的花粉管的管核中观察到明亮的荧光,显示了有Rac蛋白的存在。当精细胞在花粉粒中未移动到花粉管中时,几乎没有观察到荧光信号。随着花粉管发育,两个精细胞的位置发生变化,当其中一个较大的精细胞移动到花粉管中时,观察到明亮的荧光信号,这些结果显示了Rac蛋白可能参与了管核或精细胞在花粉管内的移动。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首次报道了中国4种蝙蝠的G-带和C-带核型。大长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二倍染色体数目(2n)为36,常染色体臂数(FN)为56;马来假吸血蝠(Megaderma spasma)2n=38,FN=70;黑髯墓蝠(Taphozous melanopogon)2n=42,FN=64;皱唇蝠(Chaerephon plicata)2n=48,FN=54。通过C-带显示,除着丝粒异染色质外,在皱唇蝠的许多染色体臂内和马来假吸血蝠染色体的端粒处也有较多的插入异染色质,大长舌果蝠的基因组中既有臂内异染色质也有端粒异染色质。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Vespertilionidae is the largest family in the order Chiroptera and has a worldwide distribution in the temperate and tropical regions. In order to further clarify the karyotype relationships at the lower taxonomic level in Vespertilionidae, genome-w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