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resultados para Tectariaceae
Resumo:
For studies on the fern family Tectariaceae for the Flora of China, four species previously treated as Ctenitopsis need new combinations in Tectaria. The new combinations are proposed here and information on their types is provided.
Resumo:
摘要 "基于形态-地理学方法,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大量标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海南蕨类植物的分类进行了进一步修订;主要根据蕨类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结合古生物学等有关资料,初步探讨了海南蕨类植物的区系性质与起源;根据IUCN2001年红色名录的等级和标准,对海南濒危蕨类植物的现状进行了初步评估,讨论了海南蕨类植物的受威胁原因,提出了有关保护的对策。主要结果如下: 1. 海南现有蕨类植物56科140属439个种及种下分类群(包括421种、15变种、2亚种和1变型),其中包括1个中国分布新记录和27个海南分布新记录,1新种――海南符藤蕨Teratophyllum hainanense;另有11个名称首次被处理为异名;澄清了海南假瘤蕨Phymatopteris hainanensis和圆顶假瘤蕨P. obtusa的模式问题,为滇桂三相蕨Ataxipteris dianguiensis、海南假瘤蕨P. hainanensis和浅杯鳞盖蕨Microlepia ampla指定了后选模式。 2. 海南蕨类区系具有以下特点:i. 以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铁角蕨科Aspleniaceae、叉蕨科Tectariaceae和观音座莲科Angiopteridaceae为表征科;ii. 明显的热带性质,科的97.5%、属的92.5%、种的83.6%为热带分布成分;iii. 很高的物种多样性与物种密度,但属内种系贫乏;iv. 与中南半岛的联系最为紧密,海南140个蕨类属中有136个与中南半岛共有,两地属的相似性系数达到87.2%;v. 海南蕨类区系就地起源于华夏古陆,起源时间可以追溯至早石炭世以前。 3. 海南439种蕨类(包括421种、15变种、2亚种和1变型)中,183种为常见蕨类,113种属于资料缺乏的种类(DD),47种属于近危(NT),53种属于易危(VU),37种属于濒危(EN),6种属于极危(CR)。海南的受威胁蕨类植物有96种,海南的绝大部分受威胁蕨类植物都生于保护区以内或得到有效保护的林区之内,已初步得到保护。导致海南96种蕨类受威胁的因素,除了植物本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地理分布上的限制外,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海南森林在上个世纪被大规模砍伐。为了保护这些受威胁植物,应加强保护区和林区的管理,实施就地保护,积极开展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 "
Resumo:
利用叶绿体rbcL和atpB基因对鳞毛蕨科、叉蕨科和藤蕨科进行了系统发育重建。对鳞毛蕨科的范畴和科下划分进行了重点研究,同时基于叶绿体rps4-trnS和trnL-F序列对该科三个东亚特有属(玉龙蕨属、柳叶蕨属和鞭叶蕨属)的分类等级进行了研究,基于rbcL、atpB和accD基因重新讨论了拟贯众属的系统位置。主要内容包括: 1.鳞毛蕨科的界定及三个东亚特有属的系统位置 利用rbcL和atpB基因,探讨了鳞毛蕨类及其近缘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取样包括了鳞毛蕨类所有主要的分类群,尤其是增加了中国和东亚地区的类群代表。两个基因片段的联合分析较好地解决了鳞毛蕨类及其近缘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广义鳞毛蕨科是个多系类群,传统上置于鳞毛蕨科中的蹄盖蕨类athyrioid、球子蕨类onocleoid和叉蕨类植物tectarioid均应该从鳞毛蕨科分出而独立成科。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Smith et al.(2006)对鳞毛蕨科的重新界定,但被作者暂时置于鳞毛蕨科的三个属:大膜盖蕨属Leucostegia、肿足蕨属Hypodematium和Didymochlaena应该从鳞毛蕨科分立出去;红腺蕨属Diacalpe、毛枝蕨属Leptorumohra和黔蕨属Phanerophlebiopsis应该作为鳞毛蕨科的成员,同时被Smith et al.(2006)保留在叉蕨科的黄腺羽蕨属Pleocnemia也应该作为鳞毛蕨科成员。鳞毛蕨科下分为四个主要的分支:鳞毛蕨支dryopteroids、耳蕨支polystichoids、肋毛蕨支ctenitoids和舌蕨支elaphoglossoids。鳞毛蕨支和耳蕨支互为姐妹群,舌蕨支是其他三个分支的姐妹群。 玉龙蕨属Sorolepidium、柳叶蕨属Cyrtogonellum和鞭叶蕨属Cyrtomidictyum是鳞毛蕨科中的三个东亚特有属,这三个特有属的分类等级和系统位置在不同的分类系统中存在争议。本文对rbcL基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孢子扫描电镜观察,不支持玉龙蕨属成为一个独立的属,而应该作为耳蕨属的异名。利用rbcL、atpB、trnL-F和rps4-trnS四个DNA片段对柳叶蕨属和鞭叶蕨属进行的系统学分析,支持鞭叶蕨属作为一个独立的属,并且位于整个耳蕨类植物的基部位置。柳叶蕨属同耳蕨属近缘,尤其是同耳蕨属的细裂耳蕨组Sphaenopolystichum、半开羽耳蕨组Haplopolystichum和戟叶耳蕨组Crucifilix关系较近。但是柳叶蕨属的分类等级以及与耳蕨属的属间界限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2.叉蕨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对rbcL和atpB两个基因片段的单独和联合分析均表明,秦仁昌定义的叉蕨科Tectariaceae不是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在系统发育树上,肋毛蕨属Ctenitis、轴鳞蕨属Dryopsis、节毛蕨属Lastreopsis和黄腺羽蕨属Pleocnemia与鳞毛蕨科聚在一起构成一个强支持的分支。当把上述四个属排除以后,叉蕨属Tectaria、轴鳞蕨属Ctenitopsis、地耳蕨属Quercifilix、牙蕨属Pteridrys和沙皮蕨属Hemigramma形成一个单系类群,并得到很好的支持,该单系类群同条蕨科、骨碎补科和水龙骨科形成姐妹群关系。该单系类群同目前Smith et al.(2006)对叉蕨科的定义一致。在rbcL基因单独分析中,爬树蕨属Arthropteris同叉蕨属-沙皮蕨属聚在一起,但支持率较低。 3.藤蕨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及拟贯众属的系统位置 根据对薄囊蕨类114个分类群的rbcL基因和30个代表类群的rbcL、atpB和accD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传统的藤蕨科Lomariopsidaceae不是单系类群,除了藤蕨属和Thysanosoria仍然为藤蕨科成员外,藤蕨科的主要成员(实蕨属Bolbitis、网藤蕨属Lomagramma、舌蕨属Elaphoglossum和Teratophyllum)同鳞毛蕨科植物聚在一起,因此应该被归并到鳞毛蕨科。根据Smith et al.(2006)对藤蕨科的最新定义,藤蕨科包括藤蕨属Lomariopsis、肾蕨属Nephrolepis等在内的4个属。但是本文的研究不支持把肾蕨属作为藤蕨科成员,而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分类单元,即成立肾蕨科更为合适。根据我们的分析,拟贯众属Cyclopeltis既不是鳞毛蕨科也不是叉蕨科成员,而与藤蕨属Lomariopsis聚成一个强支持的姐妹群。叶片奇数一回羽状、侧生羽片以关节着生于叶轴,叶脉游离等形态特征支持两者的近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