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 resultados para Quercus liaotungensis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利用同工酶分析技术测定北京市东灵山区两个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群体的遗传结构。共分析统计了13个酶系统的30位点。结果表明:辽东栎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水平,两个小群体的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达86. 6%,等位基因平均数为2.25,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311。固定指数为负值(-0.138)表明群体中杂合体过量。小群体间的分化程度不高,两个小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37。同工酶测定的总变异中,5.8%来自小群体间,其余(94.2%)来自小群体内。和具有相似生活特征的其它种类乔木相比,每代迁移率估计值(4.20)偏低。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是首篇研究中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能量生态学的论文。在文中,笔者以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从能量环境、能量流动、能量组合以及能量平衡几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分析了辽东栎林——这一暖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典型自然群落代表的能量生态学特征。 在能量环境一章中,笔者从能量流动,能量平衡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了辽东栎群落的辐射能量环境特征。笔者以1991-1993年的观测资料为基础,从乔木、灌木和草本三个层次分析了生长季总辐射、散射辐射、直射辐射、反射辐射、净辐射、先合有效辐射、透射辐射、吸收辐射以及乔木层和灌木层反射率的季节动态和日进程特征,并从天文因子、气象因子和群落自身发育特征几方面解释分析了辐射能量环境的这种时空动态特征,同时,分析了这种变化特征对群落能量流动、分配和平衡过程可能产生的影响。 另外,笔者也对群落湿度和风速环境的时空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 在能量流动一章,笔者以1992-1993年的野外实验资料为依据,沿季节动态、月际变化和日进程的时间轴,从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以及各乔、灌木种群的空间尺度详细分析、阐述了太阳辐射能在森林群落内的流动和转化特征,并从能量环境和群落发育的角度解释分析了能量在群落内的这种时空分布和转化特征。所讨论的能流对象包括群落、乔、灌、草各层及各乔、灌木种群的总能流固定量、叶片呼吸耗能量、剩余能流固定量以及沿枯枝落叶流出的能流量。 与分析能流过程同步,笔者从上述的时、空尺度分别以生长季内太阳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为基础计算、分析了森林群落的光能转化率特征。 在这一章的最后,笔者概述性地介绍了辽东栎群落的能量平衡特征 在第四章,笔者从能值的角度出发,以能量密度为标准讨论了能量沿群落各层及各乔、灌木种群的积累、分配和组合特征,并讨论了能量流动和光能转化率与热值和能量密度的关系。 辽东栎群落能量生态学的研究不但为了解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恢复和重建退化的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详实的理论信息,而且,也为山区人工林优化模式的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辽东栎是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优势种之一。它具有很强的萌蘖能力,在东灵山地区存在于多种林分中,并成为辽东栎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优势种。本文以植物种群构件理论为基础,对辽东栎的种子、幼苗、幼树和成体四个阶段不同侧面进行了调查统计和试验分析。初步得出如下结果: 1. 种子库统计表明:(1)种子雨持续时间短、强度大,种子散落总密度为123个m~2。(2)土壤种子库存在时间约100天左右,种子密度最高时为42.7个/m~2。(3)土壤种子库输出途径主要有死亡后腐烂、发芽、动物当场取食和搬运,其中动物搬运是影响种子库动态的最重要因子。(4)动物搬运和取食是影响种子命运的主要因素,如果没有该因素的影响,辽东栎能够完成从种子到幼苗的过程;(5)被啮齿动物贮藏的种子大多被取食,极少存活;(6)地表覆盖物能减少动物搬运、取食的影响,但对成苗效果不明显。 2. 干旱处理和模拟去叶试验的结果表明:(1)干旱将显著降低单叶面积、叶面积比和叶比重,从而也显著降低了单株生物量,但根比重却较对照组有显著上升;(2)去叶显著提高了单株叶数、叶面积比和叶比重,尽管单株生物量只稍高于对照组。这说明了辽东栎幼苗在去叶后具有一定的补偿能力。 3. 芽的命运调查发现:(1)辽东栎的芽或保持休眠状态,或死亡后脱落,或分化为营养枝、雄花枝、雄花序、雌花枝和两花枝等;(2)不同生境中芽的命运不同,生活在林窗中的幼树上的芽分化为具有生殖功能的枝条的比例高于郁闭林中的幼树,而与成熟个体接近;(3)同一个体内部,上层芽分化为生殖枝的比例明显大于中、下层;(4)芽的命运与枝长关系密切,长枝上的芽分化为生殖枝的可能性较大;(5)结实枝的平均枝长、枝上平均叶数都明显高于非结实枝。 4. 构型分析表明:(1)不同发育阶段的辽东栎个体的分枝格局不同:幼苗阶段,高生长显著,枝条伸长较快,但分枝率低;幼树阶段,分枝率显著小于成株阶段;但上层枝条的平均枝节倾角大于其它两阶段,上层枝条的长度也大于成株阶段;成株阶段,冠幅迅速扩展,分枝率较前两时期显著增加,同时顶端优势减弱,引起休眠芽萌生苗的发生。(2)不同生境的辽东栎个体分枝格局也有较大差异:混交林中的辽栎个体多生活在林隙中,同灌丛中的个体相比,枝冠窄小,枝倾角较大,第一枝级枝条(上层)较长,但分枝率较小叶面积指数较低;枝、叶的方位角,叶倾角(上层)在不同生境中未发生显著变化。 5. 叶群体统计表明:(1)不同个体,同一个体内部不同层次,叶数量动态趋势都基本一致。现叶期和叶落半衰期很短,现叶方式为爆发型;(2)不同个体间叶期差异很大,暗示在辽东栎种群内部或许存在有强烈的遗传分化。 6. 对叶的生长和光合作用测定发现:(1)辽东栎叶的长度、面积和干重的增加有共同趋势:即在叶生长早期增加很快,其后渐渐降低,叶长度、面积约在六月初达极大值,叶干重稍后达极大值;(2)净光合速率在整个生生季里随叶的生长发育是先上升,至七月中旬达极大值,然后逐渐下降;而暗呼吸速率除在落叶前有微弱上升外,一直都处在下降状态;(3)叶的净光合速率日进程具“午休”现象,可能由高温和强光照引起;(4)叶的形成初期,碳的输入较高,展叶后约十天左右,输入输出达到平衡;碳输出在七月中旬达极大值,随后下降。可见:(5)叶的光合能力与叶的生长发育状况有密切关系。 7. 对叶养分季节动态的测定表明:(1)N、P、K、Ca、Mg、Fe等6种元素的浓度和贮量在叶的生活史中都发生了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N、P、K等3种元素的浓度在展叶初期下降很快,随后逐渐下降的,但贮量是在7月下旬达到最大值;(2)Ca浓度和贮量整个生长季中一直保持上升趋势,Mg的季节变化无一定规律;(3)N、P、K、Mg都有一定程度的回收,其中N、P的回收率分别为67%和,Ca、Fe在叶中有所积累。 对栎属植物养分动态的比较分析表明:(1)落叶植物成熟叶中的N浓度显著高于常绿植物,但N、P的回收率与成熟叶中的浓度无明显相关性;(2)栎属植物的成熟叶和落叶中的N、P浓度间呈显著相关。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北京东灵山地区对辽东栎的天然更新进行研究。辽东栎的结实具有大年现象(masting),大年现象十分复杂,在种群水平、个体之间都存在差异。 动物对辽东栎的天然更新有重要的影响。捕食和传播辽东栎坚果的脊椎动物至少包括小型啮齿目动物中的岩松鼠、花鼠、大仓鼠、社鼠、大林姬鼠和棕背鼠平,鸟类中的松鸦。岩松鼠、花鼠和大仓鼠有发达的颊囊,能够将坚果暂时放在颊囊中进行传播,岩松鼠有分散埋藏坚果的习性;松鸦能够将坚果放在素囊中进行长距离传播。成熟坚果在森林地表的消失非常快,少部分被脊椎动物就地消耗,大部分被传播到巢穴中或分散埋藏。成熟坚果的丢失存在时空差异。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对辽东栎去叶有重要影响。去叶与昆虫幼虫的密度以及长度显著相关。幼树去叶在辽东栎种群大树密度最高的地点最高,而在密度最低的地点最低。大树去叶在辽东栎种群总胸径面积最大的地点最大。 辽东栎实生苗在野外十分匮乏,可能是由于东灵山地区小型啮齿目动物缺乏天敌,使它们的活动十分强烈。它们有异常强大的捕食和搬运辽东栎坚果的能力,使能够逃逸捕食的坚果数量很少。现阶段辽东栎的更新几乎完全靠萌生苗进行,大树的生长大多弯曲不直。实生幼苗在小的林窗中的生长比在树冠下的生长好。综合考虑实生个体和萌生个体,50 龄林中种群大小结构稳定,能够长时间生存发展下去;30 龄林种群中个体间的竞争激烈,种群处于衰退状态。 研究结果建议:对辽东栎林的天然更新,应该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充分考虑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理好生物因素的非生物因素的关系;人为进行适当干扰,例如在森林中创建适当大小的林窗,以更好地促进辽东栎的天然更新。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北京东灵山地区以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林群落为主要对象,研究了辽东栎种群和主要伴生种的空间格局、种间联结以及辽东栎种子雨的时间格局,井对空间格局的表达方法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对辽东栎林群落中主要乔木树种辽东栎、大叶白蜡(Fraxinus thynchophylla)和五角枫(Acer mono)种群空间格局与动态的考察结果显示:各种群大多表现出聚集分布的趋势;辽东栎种群在各个龄级层均显示出较强优势,但种群内竞争激烈,龄级结构相对稳定;人叶白蜡的幼苗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在成熟林中呈现出较五角枫种群更明显的增长型趋势:幼林中3个种群均呈衰退型趋势。 种间联结性的测定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用关联分析法作出的树状图利用临界种将样方划分为若干组,体现出小生境之间的差异,反映了植物对其生境亦具有一定指示作用。 辽东栎种子雨的时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种群种子雨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呈正态分布趋势,种群水平利个体水平的种子雨累积随时间变化均符台Logistic曲线,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空间格局表达方法的探讨显示:可以用集合论的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形象表达。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通过野外测定和控制实验结果发现: 在成林内林窗能促进发芽率、幼苗存活率和光合作用等。高光下,会发生多次生长。幼苗干物质积累与光照明显正相关。生长速度与存活无相关,但对第二年存活有影响。基径可作为光反应的无损伤测定指标。直射光和散射光对幼苗生长影响不同。 适当厚度的枯落物覆盖促进种子发芽和补充更新,埋藏太深则对辽东栎幼苗的生长、生理和存活等有抑制。灌木和树木的冠层对辽东栎在灌丛中的建立。 模拟实验表明完全去叶可导致16.7%的幼苗死亡,完全去除子叶可导致50%幼苗死亡,都严重影响幼苗的生理过程和干物质积累。土壤养分和干旱对辽东栎幼苗生长和光合也有很大影响。 运用通径分析精确测定,结果发现辽东栎冠层不同位置的叶片气体交换的限制因子有很大的差别。上层叶主要是气孔导度影响,叶温是通过饱和蒸汽压(VPD)有间接负作用。冠层下方光照的不足的限制,叶温有促进光合作用。不同部位叶片光合作用对气孔导度的依赖程度不同。 在辽东栎林演替过程中,生理生态变化趋势明显。根据所测的20多个生理指标,可将主要物种划分成不同的功能群。早期种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 蒸腾速率和抗旱性, 而辽东栎和棘皮桦单独为一类。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物种共存是植物群落生态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对物种共存的研究可以促进人们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恢复提供理论指导。在本论文中,通过对辽东栎-棘皮桦林主要树种空间格局及空间关系、竞争作用和繁殖策略的研究,初步确定本地区辽东栎林主要树种共存的机制。 空间点格局分析表明辽东栎、棘皮桦和五角枫的幼苗、幼树和大树均呈聚集分布。辽东栎幼苗和幼树的分布与同种大树个体正相关,与棘皮桦的大树个体负相关,而与死树个体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说明种子散播和萌生繁殖过程影响辽东栎树木个体的空间格局。棘皮桦幼苗和幼树的分布在小的空间尺度上与同种活树和死树个体正相关,而与其它树种的活树及死树个体的分布呈负相关,说明萌生是该物种繁殖的一个重要途径。五角枫的幼苗和幼树呈聚集分布,并与同种大树个体的分布有关,说明其种子有限的散播范围影响其分布。辽东栎大树个体的分布与棘皮桦大树个体在小尺度上呈负相关,表明这两个树种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离散模型(the diffusion model)和生长动态模型(the growth dynamics model)分析表明在一些树种之间存在单向的种间竞争,例如,黄花柳对白桦和棘皮桦的竞争作用,棘皮桦对辽东栎,辽东栎对五角枫,和五角枫对山杨的竞争作用。这些单向竞争主要是林冠层的大树个体对林下层小个体的竞争。在这些树种中没有发现种内竞争。但是,各树种的生长率(G (t, x))与生长率方差( )呈直线相关,而且样地中树木的死亡率较低,说明树种间的竞争强度很小。因此我们推测非对称的种间竞争在塑造该森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共存过程中的作用不大。 五角枫、辽东栎、糠椴和山杨的幼苗和幼树在森林的林下层占优势,密度和出现频率均较高,可以形成稳定的幼苗库。五角枫、辽东栎和糠椴的幼苗大小级结构呈倒J形,山杨幼苗的大小结构呈单峰形。棘皮桦幼苗很少,但幼树相对较多,说明该树种可以形成幼树库。辽东栎幼苗在林窗中密度较大,而幼树的密度与林窗的出现与否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说明林窗的形成对新更新苗有显著影响,而林窗内的幼树可能是由林窗形成前已经建立的幼苗发展而来。林冠下的辽东栎幼苗多数为萌生起源,寿命较长,一旦上层大树死亡,可以迅速生长,进入林冠层。因此,林冠层下的幼苗库和林窗更新对辽东栎种群动态至关重要。五角枫幼苗和幼树的耐荫性或避荫性较强,可以形成巨大的长期存在的幼苗库和幼树库,以维持其种群的更新。糠椴和山杨的幼苗,主要起源于根的萌蘖。由于母树提供营养,幼苗生长速度较其它三个树种快。但它们对土壤湿度和营养的要求较高,这限制了它们很难占据其它生境。 虽然,在所研究的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中,树种的组成有所不同,但辽东栎、大叶白腊和五角枫的幼苗均非常丰富,可以形成幼苗库。辽东栎的幼苗库大部分为萌生苗,而大叶白腊的幼苗库主要由实生苗构成。大叶白腊的幼苗种群中小个体丰富,它们生长速度很慢,在林下采取一种“坐-等”(sit-and-wait)的策略。在三个树种中,五角枫幼苗主枝的伸长生长率最高,而且生长率与幼苗的基径和生境的光照强度正相关。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初步得出结论:竞争作用在研究的辽东栎-棘皮桦林主要树种共存中起的作用很小;形成稳定长久的幼苗库是这些树种的主要繁殖策略。因此,理解这些树种共存机制的关键在于这些树种幼苗库或幼树库的不同起源,及幼苗和幼树对生境因子的不同生态响应所创造的丰富的更新生态位。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华北落叶松林(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是我国暖温带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群落类型。本研究:1)应用国内外流行的半球图方法,通过对这三种森林群落叶面积指数和林冠开阔度的测定和综合比较,分析了叶面积指数和林冠开阔度的季节动态,揭示了暖温带地区不同类型森林群落叶面积指数和林冠开阔度的特征;2)基于野外调查的样地资料,利用维量分析法估算了中国科学院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三种森林群落乔木层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并揭示生产力和叶面积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3)利用油松森林群落和落叶松森林群落采集树芯作为研究对象,用树木年轮学方法,建立相应的年表,联系气候资料进行相关分析,揭示树木生长的限制因子。 研究结果表明:1)落叶阔叶林(优势种为:辽东栎、棘皮桦(Betula dahurica)、五角枫(Acer mono))和华北落叶松林两种落叶森林群落的叶面积指数值均随生长季的到来而呈现增长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8月;林冠开阔度值随着生长季的到来而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1月。落叶阔叶林的叶面积指数和林冠开阔度的季节动态较之华北落叶松林明显。油松是常绿树种,其群落叶面积指数和林冠开阔度的变化程度均不明显,但林冠开阔度的变化趋势也是与叶面积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反。通过计算得出叶面积指数和林冠开阔度相关显著,并且呈现指数回归的关系。2) 油松、落叶松、落叶阔叶林三种森林群落乔木层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分别为93.59 t•hm-2、119.36 t•hm-2 、169.94 t•hm-2和4.02 t•hm-2•a-1、5.58 t•hm-2•a-1、7.04 t•hm-2•a-1;三种森林群落乔木层生产力和叶面积指数回归曲线分析显示,生产力和叶面积指数呈现线性正相关关系。3)油松和落叶松生长与气候因子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种群落树木的生长受当地降水和气温的影响,油松与5月份的温度显著负相关,落叶松与2月份和5月份的降水显著正相关。 以上研究结果为以遥感途径获取暖温带地区叶面积指数提供了地面校正依据,为研究该地区利用LAI估算生产力以及利用遥感途径得到的NDVI测定生产力、研究气候因子对树木年轮宽度形成的影响,以及进一步对该地区林分、景观和区域尺度上碳、水、通量等方面的模拟提供了基础数据。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陆地碳循环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实测和模型研究均表明北半球的森林是重要的大气CO2汇,在缓解全球碳收支失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过去几十年北半球所经历的显著气候变化,已经很大地改变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况。随着未来100年气候变化继续增大,对未来气候变化下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预测研究就尤为重要。 北京山区森林属于典型的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前人对本区森林的植被特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养分循环以及长期动态变化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长期的人类活动已使本区原生的地带性植被破坏殆尽。因此,对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模拟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其生态系统碳平衡变化特点及未来气候变化对其潜在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LPJ-GUESS植被动态机理模型,利用IPCC于2000年发布的《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的A2和B2两种情景下不同气候模式对华北地区未来100年温度和降水预测的平均值以及相应大气CO2浓度变化情景进行驱动,模拟北京山区未来100年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和碳平衡,尽可能真实地反映未来百年的变化趋势。通过比较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下北京山区以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为优势种的落叶阔叶林、以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三种典型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差异,了解未来北京山区这三种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功能,认识气候变化和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 NEE)、土壤异养呼吸(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 Rh)和碳储量(Carbon biomass, C biomass)的影响,以及不同生态系统碳平衡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异质性。 结果表明,未来100年两种气候情景下三种森林生态系统的NPP和Rh均增加,并且A2情景下增加的程度更大。由于三种生态系统树种组成的不同,未来气候情景下各自NPP和Rh增加的比例不同,导致三者NEE的变化也相异:100年后辽东栎林由碳汇转变为弱碳源,白桦林仍保持为碳汇但功能减弱,油松林成为一个更大的碳汇。三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生物量在未来气候情景下均增大,21世纪末与20世纪末相比:辽东栎林在A2情景下碳生物量增加的比例为27.6%,大于B2情景下的19.3%;白桦林和油松林在B2情景下碳生物量增加的比例分别为34.2%和52.2%,大于A2情景下的30.8%和28.4%。各森林类型碳平衡状况不同,原因除气候因素外,主要是由于树种组成的差异所导致。SRES A2和B2两种气候情景相比,相对较低的排放情景(B2)下,生态系统有更高的碳储量。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CoupModel模型模拟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地、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地、荒草地、农地等7种土地类型的土壤热量状况,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的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土壤热通量以及植被生长对土壤热量的响应。结果表明,农地潜热通量较小,林地和荒草地潜热通量较大,各地类潜热通量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潜热通量是黄土丘陵区土壤-植被-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支出项,占总净辐射的72.1%~81.4%以上;感热通量变化振幅相对较小,占总净辐射的16.4%~26.4%;土壤热通量仅占总净辐射的1.4%~2.4%,但直接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速度和变化时间。试验地各地类地表温度随季节的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型。2~7月份0~20cm平均土壤温度随累积土壤热通量的增大而升高,9月到翌年1月份0~20cm平均土壤温度随累积土壤热通量的减小而降低,但累积土壤热通量的变化滞后于土壤温度变化。同一植被类型条件下,阳坡土壤温度年变幅显著高于阴坡。在阴坡,0cm、10cm、20cm深土壤温度年变幅农地>阴坡荒草地>阴坡辽东栎林地>阴坡刺槐林地;在阳坡,阳坡荒草地>阳坡...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结合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对子午岭辽东栎天然林的种群生长状况,枯落层种子库,不同坡位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数量特征、生活型及其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试验萌发鉴定出的幼苗共有24种,隶属于16科,其中多年生草本和落叶灌木物种比例最高,分别占种子库物种总数的58.33%和12.5%;(2)整个子午岭天然辽东栎林土壤种子库总密度为12 761.44粒/m2,种子主要分布在枯枝落叶层和0-2.5 cm土层中,其中,辽东栎种子密度为752.5粒/m2,占整个样地土壤种子库总密度的5.89%,表明辽东栎种子萌发能力很差,该林分群落天然更新缓慢。(3)子午岭天然辽东栎林的下坡位物种多样性指数较其它坡位高,但各个样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对照;(4)天然辽东栎纯林的种群生长状况良好,树龄均为成年树种;(5)方差分析表明:辽东栎的胸径、地径在不同坡位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6)相关分析表明:枯枝落叶层厚度,重量与土壤种子库密度之间具无显著相关性(P<0.05)。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三大功能。能量是维持生态系统功能与过程的动力,Jordan(1971)认为能量比干物质更能反映出群落对自然资源(特别是太阳能)的利用情况。Long(1934)率先用热值来表示植物所含能量的多少,此后关于植物热值的研究工作逐渐展开。我国的植物热值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杨福囤等,1983;祖元刚等,1986),主要集中在海南(林益明等,2000)、福建(林益明等,2004)、广东(任海等,1999)和浙江(郝朝运等,2006)等热带亚热带植物群落以及内蒙古羊草草原(鲍雅静等,2003),但有关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热值研究尚未见报道。子午岭林区是黄土高原主要的天然次生林区,其植被主要是在弃耕地基础上逐渐恢复起来的(邹厚远等,2002)。由于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子午岭的植被在恢复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形成了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各种植被群落类型。本研究选取的6个代表性植被群落分别是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群落、山杨(Populus davidiana)群落、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群落、油松(Pinus tabulaeform...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通过对子午岭林区不同植被的土壤性质进行实验室测定和野外调查,对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的重要参数之一土壤饱和导水率(Ks)及其相关因子进行了多元分析和通径分析,揭示了植被恢复提高土壤水分传输性能的机理,主要结论如下:土壤有机质是子午岭林区九种植被下土壤饱和导水率提高的主要驱动因子。不同植被下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均随深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尽管草地和先锋草地在5~10cm深度有一强透水层。土壤饱和导水率在剖面上的平均值,从辽东栎、早期森林、灌丛、先锋草地、弃耕地到草地依次降低。灌丛与草地、弃耕地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辽东栎顶级群落的饱和导水率最高,植被的恢复明显提高了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0.25mm团聚体含量及粘粒含量直接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能够改善容重、毛管孔隙度、团聚体含量等物理性质。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辽东栎是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的优势乔木树种之一。通过26年的定位监测,对子午岭辽东栎林种子质量消减、种子萌发与环境条件、实生苗时空分布动态以及对其森林更新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辽东栎林在子午岭半阳坡、半阴坡和阴坡3种类型中,平均完好种子占种子总数的26.65%;霉变种子占18.72%;动物取食虫蛀种子在阴坡远高于半阴坡和半阳坡,占到种子总数的26.32%;已发芽的种子占其总数的28.31%,且半阴坡>半阳坡>阴坡。每年均有大量种子生产,但在生境与动物的共同作用下,种子数量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多达73.35%的种子失去生命力,直接影响实生苗的形成;地表覆盖物虽能促进种子的快速发芽,但对成苗却是一个物理障碍,影响是负作用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地表覆盖物的厚度和含水量;在辽东栎林下虽有一定的实生幼苗分布,但数量极少,平均密度仅为140~120株/hm2,且不同立地条件差异显著,严重影响森林的天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