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resultados para Phytotaxonomy
Resumo:
铃兰族隶属广义的百合科,辖白穗花、吉祥草、铃兰、夏须草、万年青、开口箭和蜘蛛抱蛋七属.除开口箭属和蜘蛛抱蛋属外.其余5属皆为单型属。属间界限明确,但系统关系模糊.本文针对上述特点及存在问题,开展了下述工作: 一、形态: 根据大量的栽培植株观察和标本研究,对族内各属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报道了开口箭属的一个新种,对一些性状在系统发育研究中的重要性作了评估。 二、解剖: 本文对族内各属花维管束、根部和茎部的管状分子、叶片维管束和叶表皮特征等资料进行了综合,为系统发育研究积累资料。 三、花粉: 本文对铃兰族,特别是蜘蛛抱蛋亚族25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电镜扫描,将蜘蛛抱蛋亚族的花粉划分为椭圆形具单槽、球形具单槽、球形无萌发孔沟三个类型,花粉形态的演化趋势为单槽,无萌发孔沟,椭圆形,球形。花粉形态与花结构和核型特征密切相关。 四、染色体: 本文对蜘蛛抱蛋属13种植物进行了核型报道,对各属染色体资料进行了详尽的总结分析.除夏须草属染色体数目为2n=40外,铃兰族其余各属染色体数目为2n =38 (36),核型分为单型性和二型性两大类,染色体数目、核型类型和花部式样密切相关.x=19为族内染色体原始基数,x=18为派生基数.核型演化趋势由对称→不对称演化,单型→二型性演化,此外,对核型进化的机制也进行了讨论。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运用系统学原理,本文对铃兰族内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探讨,结论如下: 1、夏须草属为族内异质类群,建议将其从族内移出。其余各属构成一单系类群。 2、开口箭属和蜘蛛抱蛋属下皆可分为两大类群,且各具相关性状。 3、开口箭属内两大类群表现为复系关系。具单型性核型并具远极单槽花粉的开口箭种类与万年青属单系发生,而具二型性核型、无萌发沟孔花粉的开口箭种类则与蜘蛛抱蛋属成单系关系。 4、铃兰族与沿阶草族系统位置接近,与黄精族则稍远。 5、无可靠证据支持Hutchinson (1934)认为天南星科起源于铃兰族内蜘蛛抱蛋亚族的观点。 此外,本文选用21种限制性内切酶,对族内各属叶绿体DNA中rbcL基因片段的PCR产物进行酶切处理,计确定76个酶切位点,包括19个突变位点,并对RFLP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与形态、染色体和孢粉学证据基本吻合。
Resumo:
本文对木通科植物进行全面分类学修订,确认8属35种(包括16亚种)。这8个属是:猫儿屎属(Decaisnea,1种),串果藤属(Sinofranchetia,1种),牛藤果属(parvatia,2种),野木瓜属(Stauntonia,24种),长萼木通属(Archakebia,1种),木通属(Akebia,4种),拉氏藤属(Lardizabala,1种)和勃奎拉属(Boquila,1种)。我们建立了1个新属(长萼木通属Archakebia)、4个新种(短蕊八月瓜Stauntonia brachyandra,厚叶八月瓜S.crassifolia,离丝野木瓜S.libera和墨脱八月瓜S.medogensis)和5个新亚种(长萼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lassp. longisepala,线叶五风藤Stauntonia angustifolia ssp. linearifolia,三叶五风藤S.a.ssp, trifoliata,海南野木瓜S.chinensis ssp. hainaensis和纸叶八月瓜S.latifolia ssp. chartacea),重新组合了8个名称(Parvatia brunoniana ssp. elliptica,Stauntonia angustifolia,S. chapaensis,S.coriacea,S.grandiflora,S.latifolia,S.obovatifoliola .ssp. urophylla和S.pterocaulis)和归并了32个类群(种及种下等级)。 我们对1989年系统进行了补充,在拉氏藤族(tribe Lardizabaleae)中建立两个亚族,并对野木瓜属(Stauntonia)提出一个详尽的属下分类系统,包括两个亚属4个组。本修订主要根据作者对近七千余份腊叶标本的研究和野外考察结果撰写而成。在前一部分中,我们全面阐述木通科形态性状特征及其演化意义,并应用于科下种上分类群的划分及其亲缘关系讨论。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确认串果藤族(Sinofranchetieae)和猫儿屎族(Decaisneeae)均为木通科植物早期演化的分支,也是系统位置比较孤立的类群;拉氏藤族(Lardizabaleae)与亚洲类群分开的历史很长,其内部分化也很显著;木通族(Akebineae)是木通科植物演化的主干,也是较晚近时期发生的类群,它正处在强烈分化之中,存在有各种演化式样,是木通科植物分类实践的难点。 作者仍然认为木通科植物是毛茛类与木兰类之间联系的扭带,它可能在白垩纪初期就已经在联合古陆上起源,并在古陆分裂之前就发生了东亚及南美两群植物的隔离事件。 我们在本文后一部分(即分类处理)中,描述了每个种(共35种)的性状特征、物候期、生态习性及其与近缘种的关系,并作出种分布图和形态线描图。最后列出所研究标本的索引(中英对照)。
Resumo:
本文回顾了罗汉松科的研究历史,对一些属种的叶表皮形态、种子蛋白和同工酶及胚胎发育等进行了实验,结合分类学的文献资料和标本的查阅,对本科各属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考察,探讨了罗汉松科的演化趋势、系统位置及其范围和属间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1.形态特征雄球花在本科内形式一致,小孢子叶螺旋状排列于轴上,其背面基部两侧着生两个花粉囊.雌性生殖器官上可育和不育苞片数目缩减,肉质鳞被逐渐缩减直至退化,生殖枝极度缩短. 2.胚胎发育罗汉松科胚胎发育为标准型,即原胚由三层组成:上层为开放层(U-tier),中层为原胚柄层(PS),下层为胚层细胞(E-cells)。融合核经四次分裂产生16个核,然后形成原胚,是罗汉松科的一个基本规律。融合核行五次分裂产生32个游离核的现象,只在少数属种中才能见到.原胚胚层细胞经历了一个双核时期,持续较长时间,直至胚柄极度伸长之后,才告结束,这一特征将罗汉松科与其它松杉类植物区别开来.原胚胚层细胞数目减少和所有胚层细胞趋于同层排列是罗汉松科植物胚胎发育的两个进化趋势. 3.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在属间差异较为明显,在每个种中都有稳定的特征. 4.种子蛋白和酶电泳资料支持竹柏属(Nageia)和鸡毛松属(Dacrycarpus)从广义罗汉松属(Podocarpus s.l.)中分出.酶电泳资料的遗传分析显示竹柏属和罗汉松属的亲缘关系较近,与鸡毛松属的关系较远一些.种子蛋白在种内保持着很高的一致度,属间种子蛋白图谱表现出各自的专一性,属间差异明显,属内种间的种子蛋白图谱表现出较显著的相似性. 5.根据形态特征、胚胎学证据和酶电泳资料,认为竹柏属做为罗汉松科的成员更合适一些,并且它与罗汉松属的亲缘关系较近. 6.罗汉松科处于松杉类中较为进化的位置上,同红豆杉科一起组成红豆杉目,与松杉目并列,共置于松杉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