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resultados para Maowusu Sandland
Resumo:
生物多样性科学(BiodiversityScience)的国际规划提出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是整个研究计划五大核心的核心.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水平,其中遗传多样性是其它两个水平多样性的基础和最终来源.该文在实验室多年研究毛乌素沙地柠条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上,分别从表型(生理生化)、蛋白质、同工酶以及遗传型(rDNA)水平探讨中间锦鸡儿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并模拟沙地生境,建立人工共生体系,以期发现最有效的共生伙伴关系,这不仅有得提高毛乌素地区农牧业产量,更重要的是在当今沙尘暴肆虐的情况下,发挥柠条防风固沙的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1.毛乌素沙地中间锦鸡儿根瘤菌遗传多样性(1)全细胞可溶性蛋白质谱将供试中间锦鸡儿根瘤菌菌株分为两大类群,其中硬梁覆沙地菌株GH72不同于来自沙丘顶部和底部的菌株,而且中间锦鸡儿根瘤菌独立于参比菌株。酯酶同工酶谱分析表明,中间锦鸡儿根瘤菌与参比菌株仅存在一个等位酶位点差异,其余等位点与参菌株共享,因此,酯酶同工酶反映出中间锦鸡儿根瘤菌的异质性。(2)16SrDNA部分序列与16S-23S rDNA IGS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扩增产物均较前人报道的分子量偏高。经16S rDNA PCR-RFLP分析,中间锦鸡儿根瘤菌共形成12种基因型,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属于基因型2的菌株占42.4%。代表菌株GH33 16S rDNA全序列结果显示,与已知的快生型根瘤菌同源性在95%以上。(3)中间锦鸡儿根瘤菌生理生化反应特性B.T.B实验证明所有中间锦鸡儿根瘤菌均产酸,符合快生型根瘤菌的特征.唯一碳源测试显示,95%中间锦鸡儿根瘤菌不利用淀粉,33%菌株不利用乳糖,对其他测试碳源不具有选择性。检洲在不同盐离子浓度、不同酸性梯度以及不同温度条件下菌株生长状况,发现毛乌素沙地中间锦鸡儿根瘤菌具极强的耐盐性.53.8%的菌株可以在9%NaCl的YMA培养基生长.75%的菌株在pH4.O和pHl0,0 环境中仍能生长,66.7%菌株在60℃处理1 0min后仍具有生活力。体现出对于干旱沙地的适应。 2.不同实验共生系统中植物和根瘤菌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14株根瘤菌分与三个柠条种(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回接,用土壤上覆沙模拟毛乌索沙地景观生态条件,以多石砾贫瘠土壤为对照,比较不同基因型柠条与根瘤菌人工共生体的长和结瘤与生境的关系,初步证明根瘤菌很可能是该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寄主植物与共生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与生态环境有关。实验还表明,选择适当的共生组合对于防治沙漠化有很大潜力。3.银染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RAPD遗传模式以85株小钻杨F2代为材料,用本实验室改良的银染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RAPD遗传模式。结果表明,仅用9个引物共扩增到399个位点,其中98个位点表现为多态性,卡方测验显示,79个多态位点符合经典的孟德尔遗传(3:1),占多态位点80.6%。这种改良的检测RAPD标记的方法必将推动RAPD标汜构建连锁图谱的进程。
Resumo:
本文利用等级式的划分方法对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了研究。在分析了毛乌素沙地的景观生态过程特点的基础之上选取了景观分类研究的指标,借用了植被科学最先进的分类方法二元指示种分析(TWINSPAN)划分出了10种内蒙古毛乌素沙地的景观生态类型。并对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了排序分析,采用的方法为无倾向对应分析(DCA)。TWINSPAN与DCA算法的相似性使得二者的合成分析成为可能。通过逐步回归与回归分析,指出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景观生态的主导因子为地下水位、覆沙厚度、基质、地形等。 最后本文分析了各种景观生态类型的生态特性,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讨论了内蒙古毛乌素沙地的持续利用问题。
Resumo:
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半干旱地区典型沙地,这里的干旱生态系统对全球的水热配合格局的变化具有很灵敏的响应。随着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如温度和降水量变化,将给这里的陆地生态系统分布格局和生产力以及水分平衡带来巨大影响。故本文人工控制157. 5mm、315. Omm、472. 5mm和630. Omm4种施水量水平以及25/20℃和28/23℃(白天/晚上)两种温度,来研究与模拟毛乌素沙地优势植物对水分和温度变化的响应。 以沙柳、杨柴和油蒿幼苗为研究对象,人工控制4种降水量水平来探讨它们的水分平衡对全球变化中降水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施水量的增加,沙地贮水量及其它的变化量、湿度、蒸发量和蒸腾量均逐渐增大。并且157. 5mm和315. Omm施水量的植物沙地出现水分亏缺现象。相同施水量下,沙地蓄水量和湿度均杨柴沙地>沙柳沙地>油蒿沙地,而植物蒸腾量却油蒿>沙柳>杨柴。 以沙柳和油蒿幼苗为研究对象,人工控制4种降水量水平来探讨植物气体交换过程对全球变化中降水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施水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光能利用效率,并且显著降低了叶片温度。同时,157. 5mm施水量造成沙柳和油蒿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具有显著的“午睡”现象,而充足施水却有效的解除或缓解这种“午睡”现象。 以沙柳、杨柴、油蒿和柠条幼苗为研究对象,人工控制4种降水量水平来探讨植物叶绿素荧光对全球变化中降水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施水量对这4种植物的初始荧光、最大荧光、可变荧光和PSII光化学效率均具有显著影响。157. 5mm施水量的沙柳、杨柴、油蒿和柠条以及630. Omm施水量的柠条出现明显的光抑制现象。 以沙柳、杨柴、油蒿和柠条幼苗为研究对象,人工控制4种降水量水平来探讨植物生长对全球变化中降水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施水量的增加对沙柳、油蒿和杨柴枝叶形态和生物量等都具有显著正效应。而157. 5mm和630. Omrn的施水量对柠条生长具有负作用。另外,沙柳、杨柴和油蒿根冠生物量比随着施水量增加均逐渐减小,而不同施水量的油蒿根冠生物量比之间差异不显著。 以柠条、杨柴和油蒿幼苗为研究对象,人工控制两种温度水平来探讨植物形态、生物量和气候交换特征对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增温显著提高了柠条和杨柴株高、叶数、叶面积、生物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却显著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增温对油蒿叶数、叶大小、叶面积、生物量、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没有显著影响,却显著提高了油蒿的树高和净光合速率。柠条、杨柴和油蒿之间的种间生长和生理特征均有显著差异。
Resumo:
Instantaneous natural mortality rates and a nonparametric hunting mortality function are estimated from a multiple-year tagging experiment with arbitrary, time-dependent fishing or hunting mortality. Our theory allows animals to be tagged over a range of times in each year, and to take time to mix into the population. Animals are recovered by hunting or fishing, and death events from natural causes occur but are not observed. We combine a long-standing approach based on yearly totals, described by Brownie et al. (1985, Statistical Inference from Band Recovery Data: A Handbook, Second edition, United State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Washington, Resource Publication, 156), with an exact-time-of-recovery approach originated by Hearn, Sandland and Hampton (1987, Journal du Conseil International pour l'Exploration de la Mer, 43, 107-117), who modeled times at liberty without regard to time of tagging. Our model allows for exact times of release and recovery, incomplete reporting of recoveries, and potential tag shedding. We apply our methods to data on the heavily exploited southern bluefin tuna (Thunnus maccoyii).
Resumo:
本研究通过探讨毛乌素沙地主要犀生植物和中生植物的冰分关系。对“翠生植物”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探讨了燕腾作用、光合作用的气孔调节与植物叶片水分平衡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以蒸腾“午休一为基础的关于捌分植物水分生态类型的新概念。上述问题的探讨可作为对中圈毛乌素沙化草地植物环境系统优化模式的水平衡假说的验证。 探讨了为合理确定在研究地区种蕈造林的最佳密度所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水分亏缺对植物量累积的抑制作用。并对该地区主要植物种的季节蒸腾耗水量作了估算。 研究了依赖于主导环境因子的沙生植物蒸腾速率的回归模型。得出结论认为:对手蒸腾速率和叶面积指数,建立多元非线性回归可以取得较好结果。 最后,对几个重要的蒸散预测模型和土壤水分运动的物理模型进行了评述,并探讨了这些模型对于干旱区蒸散预测研究的可行性,作为本研究的未来探讨的课题。
Resumo:
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基于土壤水分平衡原理的毛乌素沙地草地种植咨询系统“ASSG”,该系统用于进行毛乌素地区沙地草地利用和种植管理咨询,并可进行更新知识库和存储有关咨询结果的操作。该系统适用于田间工作者、农场管理者、有关科研人员以及任何对生态科学和自然资源管理感兴趣者。 在文中描述了该咨询系统的开发过程,即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和运行,该系统实现了专家系统和仿真模型的结合,该模型即基于水分平衡的最佳植被覆盖率模型,有如下初步结论产生:土壤水分的平衡随植被覆盖率变化的情况(上升或下降)取决于立地条件的差异,笼统地讲“植被覆盖率越高越好”或“植被覆盖率一概不宜太高”未免失之偏颇。 在解决复杂的生态学问题时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技术的应用以及在定性模型和方法(如专家系统)的应用中使用定量模型(如仿真模型)正处于发展之中,本系统的实现是应用专家系统与仿真模型结合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态学问题的又一个例子。
Resumo:
毛乌素沙地处于鄂尔多斯生态过渡带,在生态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这样一个典型的半干旱区,水分是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的最主要的限制因子,在沙基质土壤条件下,灌木得到充分发育,而乔木及草本植物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由于自然植被的初级生产力主要由灌木形成,故对于灌木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的系统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但目前又未得到应有重视。在荒漠化防治当中,这一点显得尤其急迫。此外,为了较好地预测该地区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急需要建立对主要乡土灌木功能型的划分方案。本研究运用植物生理生态学的方法,从植物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出发,探讨了上述若干问题。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 1.讨论了气候及土壤基质作为基本的环境背景,对沙生灌木生态功能的塑造作用,尤其探讨了若干土壤物理特性与植物水分利用的关系问题。 2.光学显微解剖及电子显微镜的观察表明,在自东南至西北横贯毛乌素沙地的水分梯度上生长的灌木当中,存在鲜明的叶片结构与功能特征与水分胁迫程度之间的对应性,在自东南向西北随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灌木的旱生结构也明显增加,甚至于在鄂尔多斯西部可以见到不少超旱生植物。同时,对灌木水分关系的研究支持了以解剖学观察为基础的认识,即:不同的景观条件下,也存在灌木的抗旱性与其生长的土壤的水分可利用性之间的对应性。这显示了水分因素在灌木的生态功能发挥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3.通过分析沙丘的水分平衡,得到如下认识:(1)沙地条件的蒸发散主要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而土壤蒸发只占10%稍多:(2)沙地凝结水对灌木的水分需求而言微乎其微:(3)对多数沙生灌木而言,适宜的种植密度应为30-40%,即相当于半固定沙丘的覆盖度。 4.在上述三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在不同类型的干旱(气候干旱、基质干旱及生理干旱)影响下,灌木在种类组成及干旱适应对策方面的多样性,将毛乌素沙地的灌木概括为两个功能类型:(1)干旱忍耐者;(2)竞争消费者。上述将极其多样的灌木物种在水分生态功能的相似性这个层面上概括成较少的类别的偿试,可望促使该地区的灌木生态学基础研究走向深入。 5.本研究对个别灌木的生态特性的新认识: ● 关于沙地柏(Sabina vulgaris):(1)现已知道其蒸腾速率极低,本研究进一步认识到,低的蒸腾速率主要来自于气孔在叶表面上局限性分布:(2)该灌木虽十分抗旱,但过大的密度常引起叶片水分亏缺,在其根系不能利用地下潜水时.叶片水分亏缺更严重。 ● 关于油蒿(Artermisia.ordosica)及籽蒿(Asphaerocephala):现已广泛地观察到,这两种灌木在沙丘演替不同阶段呈不同的优势分布:籽蒿主要生长于流动性沙丘(这里水分条件往往很好),但随沙丘逐渐被固定,就会被油蒿取代。本研究从叶片结构与功能两方面解释了上述现象,主要依据是(l)籽蒿比油蒿往往有更大的蒸腾速率:(2)籽蒿叶片近轴面1/3以下处有极为密集的气孔分布,而在油蒿却未发现;(3)籽蒿具有极其高的零膨压时的渗透势值(ψлp)。 ● 关于蒙古岩黄芪(Hedysarum mongolicum):该灌木具有独特的 干旱适应方式(如,幼茎 可行光合作用,及叶片富含粘液细胞),但本研究提示,该灌木的抗旱性是较弱的(相比与其它同生境下的灌木而言)。主要依据是:(1)很高的零膨压时的渗透势值;(2)海绵与栅栏组织均有较充分的发育。 ● 关于沙柳(Salix psammophila):在沙基质中有广泛的适应性, 但其适应主要体现在形态上(根茎比)的可塑性,而在生理(尤其是蒸腾作用)方面的调整则不十分显著。生长于丘顶的沙柳具有极其发达的根系,这可减缓土壤水分不足对植物的不利影响;生长于丘间低地的沙柳具有好的水分供给,但在特定的微生境下,其叶片温度比生长лллл于丘顶的沙柳叶片高,尤其是在强的光照条件下,其叶片温度会大幅度升高。这有可能对植物形成不利的影响。
Resumo:
在分析毛乌素沙地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条件与现状的基础上,诊断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运行的限制因素及有利条件。运用线性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的优化设计。为保证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降水量以80%保证率的280mm计算为宜,则径流园林区的种植覆盖度可达到65%;高效农牧区的种植覆盖度可达到75%,最大不超过80%。同时表明在毛乌素沙地高效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持续发展的限制因子主要是水分。 根据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特点及诸气候要素建立了农业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经我国27个省区农业生产力资料的验证表明,该模型较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Chikugo模型和综合模型能更好地反应农业净第一性生产力。 根据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综合模型、农业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计算了我国自然植被及农作物的净第一性生产力,对我国自然植被与农作物对全球变化敏感性的研究表明:在所有可能的气候条件下,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及明显的条带状分布,在西北地区形成明显的低值区。 根据叶面积指数、标准化差植被指数建立了中国森林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经我国13组森林植被生产力数据的验证表明,该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测相符较好。通过与Chikugo模型和综合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该模型在总体上优于Chikugo模型和综合模型。表明基于NDVI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对我国森林植被有良好的适应性,可用于快速监测与预测我国森林生产力的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