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resultados para DCCA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排序是用来分析植被与环境之间生态关系的重要手段。该文主要是对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典范对应分析(CCA)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这三种排序方法进行总结,讨论它们在中国草地植被群落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得出除趋势对应分析与聚类分析结合使用效果比较好,主要是用来揭示群落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实际的应用中也比较多,而典范对应分析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在揭示种与环境关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在实际研究中应用的比较少。可见这几种排序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应用,更加深入的研究草地植被群落,以期对草地生态学及草地植被群落生态关系的研究工作发挥重要的借鉴作用。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On cover: an economic development report of the Illinoi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and Community Affairs.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Description based on: January 1990; title from caption.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present crisis in the Euro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crises reported in history. The fact that different countries that adopted the Euro have different conditions to support asymmetric shocks in their economies could explain some of the consequences currently affecting the Eurozone. In this paper we apply detrended cross-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its cro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o evaluate the degree of financial integration of the first set of countries to adopt the common currency. Since time series used in these studies are known to be non-stationary, DCCA is suited to study it. It is the first time this method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study financial integration. We conclude that the degree of financial integration is unequal in several countries using the common currency. The fact that countries like Greece, Ireland or Portugal are the ones facing most problems in verification of the parity used in this paper could help to explain the present instability in the Eurozone.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Following the methodology of Ferreira and Dionísio (2016),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behavior stock markets in the G7 countries and find which of those countries is the first to reach levels of long-range correlations that are not significant. We carry out this analysis using detrended cross-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it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o check for the existence of long-range dependence in time series. The existence of long-range dependence could be understood as a possibility of EMH violation. This analysis remains interesting because studies are not conclusive about the existence or not of long memory in stock return rate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It has become commonplace for courts to supervise an offender as part of the sentencing process. Many of them have Anti 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SPD).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is how the work of specialist and/or problem solving courts can be informed by the insights of the psychology profession into the best practice in the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people with ASPD. It is a legitimate purpose of legal work to consider and improve the well-being of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legal process. Programs designed specifically to deal with those with ASPD c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existing Drug Courts, or implemented separately by courts to aid with reforming offenders with ASPD and in managing the re-entry of offenders into the community as part of their sentence. For the success of this initiative on the part of the court, ASPD will need to be specifically diagnosed and treated. Close co-operation between courts and psychologists is required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urt programs to treat people with ASPD and to evaluate their succes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主要通过大量的植物群落学调查和植被、环境状况的数量分析,分别从植物区系、森林群落及其主要木本物种、干扰和物种多样性五个方面分析了三峡大老岭地区山地植被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1) 植物区系:科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性质为主;属一级温带性质明显,北温带、东亚和泛热带诸分布类型突出;区系上属于华中植物区系地区的东部。 2) 在垂直梯度上:种子植物属热带分布诸类的比例自海拔400至800米(~1100米)之间呈上升趋势,然后下降;温带分布的第8、9、10、11类随海拔而上升;地中海-中亚中心分布的第12、13类只见于比较干热的河谷地带;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属在海拔900~1100m和1600~1800m段取得小的峰值;世界分布属的比例随海拔而上升,蕨类植物属则相反。 分别用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型比列构成,和全部521个属的种类数量,对15个海拔段作聚类分析:前者首先反应了海拔1100~1200m处的划分,与植被干扰状况的垂直分布差异一致;后者强调了海拔900/1000m和1800/1900m 处的分异,可能反映了地带性常绿阔叶林基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和常绿落叶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异。 3) 对本地区森林植被的数量分类结果表明:基本上可以分为中低海拔次生落叶 针阔混交林和中高海拔山地常绿落叶阔混交林两大群。第一群主要包括栓皮栎林-杉木林-马尾松林组(低海拔段)和短柄抱栎林-锥栗林组(中低海拔段)。第二群包括中低海拔沟谷常绿阔叶林组、中海拔段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组和高海拔段米心水青冈林-茅栗林组。 DCCA排序区分了11个群落类型或群落组。采用的7个地貌因子变量中效果显著的可归纳为三组:①海拔,主要反映热量和降水梯度;②坡度和坡位,可能主要反映土壤厚度及其水分和养分状况;③坡向及坡位,反映光照条件。其中植被格局的海拔梯度效应最显著。沿海拔梯度分段分析上述诸因子对植被格局差异影响的垂直分布,表明海拔因子的局部效应在海拔600-800m和1500-1700m段最显著;坡向的效应在海拔1600m以上最突出;坡面、坡位、坡形、坡度等因子的作用在海拔中部最大。对植被格局影响因子的贡献进行定量分离,表明地形对对大老岭森林格局具有强烈的控制作用。 4) 对大老岭森林植被275个主要的木本种类进行TWINSPAN分类,得到16个种组;DCCA排序结果将上述16组合并为8群,两方面都主要反映了沿海拔和坡位+坡向的分化;海拔中部的局部地形差异导致物种组的分化比两端更细致和强烈。 根据物种生活型及其在植物群落中的地位,分6个种组进行排序和环境解释,表明:①尽管低海拔地段受到强烈人为干扰,常绿种类仍显示了数量和性质沿海拔梯度的变化;②珍稀物种在海拔梯度上形成两个相对集中的区段,大致对应于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的上下边缘;③先锋树种在中低海拔的中上坡位富集;④在中、高海拔的中低坡位,落叶的乔木伴生种显示了极大的多样性;⑤为数不多的针叶树种在海拔和局部地形梯度上也有明确分异;⑥它们和落叶的栎(Quercus)、栗(Castanea)、水青冈(Fagus)、鹅耳枥(Carpinus)属物种在大老岭地区不同地形部位的植被中起着主要的建群作用。 具体统计海拔梯度上,常绿和落叶的乔、灌木4类物种分布的种数变化表明:海拔1100m以下人为活动干扰与木本物种多样性呈一致的负相关;海拔1100m以上常绿种减少与与落叶种的增加形成对照;1100~1700m之间是落叶乔木种最丰富的地段,海拔1700m以上四类物种数量急剧下降,与山顶脊附近生境多样性降低、植物群落类型趋同有关。另外,典型亚热带的棕榈和蕉只见于海拔1000m以下;针叶树种以海拔1150m左右为界分成两组。前述4类物种的分布边界在海拔850~1050m和海拔1650~1750m之间形成比较明显的峰值,基本对应着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的上下边缘。 根据海拔分布范围,将样方中出现的558种木本植物按常绿乔/灌种和落叶乔/灌种分别分成5个热量生态类群。统计各自的面分比表明:a. 落叶灌木种的多样性分布重心在海拔梯度上的位置比落叶乔木种高,常绿种则相反,因此灌木和类的分布特征能更好的反映次生环境中的植被-气候关系;b. 在海拔850~1850m的木本物种形成巨大的多样性,仅出现于这一段的物种也很可观;亲缘物种的分化和替代突出,反映其对生物多样性发生和维持的意义重大;c. 亚热带中山地带对落叶种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远大于常绿种。 5)统计全部群落样方内枯立木、倒伏木、断头木和伐桩四类受干扰木的大小、数量、物种以反映地形对干扰的影响:①枯立木以2~15cm径级个体为主,小径级的树种选择性不强,主要分布在山南坡口上坡位,海拔1800m以上尤多,在陡峭的坡地中部减少;其大径级个体的物种构成和分布格局反映了与生境干旱有关干扰的存在。②倒伏木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1800m之间坡面中部和顶脊两侧,发生频率与坡度成正比;坡地中部以中、小径级阳性树种为主,山坡顶脊两侧的倒伏木则多为大径级的群落优势种。③断头木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1700m,和海拔1900m以上。小径级的断头木分布格局接近于枯立木,较大径级的断头木则多与倒伏木的分布相关,断头木中少有典型的阳性树种,主要由林下荫耐种构成。④人为砍伐的伐桩主要为中大径级的植被建群种或优势种个体,在海拔1000m以下,1100-1200m和1600-1800m形成三个峰值,其分布主要与人口密度、生产方式、林木种类以及交通运输便捷程度有关,通常沟谷和山脊线上的伐桩密度较大。大老岭地区人为干扰主要反映在海拔1100m以下,自然干扰的格局在海拔1100m以上才得到反映。 6)在不同取样尺度上,对大老岭地区森林群落各层次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分析表明:i. 乔木层α多样性在海拔1200-1800m之间取值较高,灌木、草本层α多样性的垂直梯度不显著,但在海拔1200-1800m之间的波动变化较为剧烈,南坡面有最丰富的灌木层多样性而西坡乔木层的物种最丰;从植被整体上,海拔1000m以下物种丰富度较低,1000-1700m之间变化剧烈,1700m以上丰富度水平较高。ii. 海拔1000-2000m之间94个样方中,乔、灌、草三层多种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影响因子的大小顺序是:坡位>海拔>坡向>坡面>坡度>坡形。乔、灌、草各层几种多样性指数在多维的地形因子梯度上形成各异的分布格局,反映了山地物种多样性格局控制因子的多样性和多尺度,及局部地形因子对景观尺度上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的强烈影响。iii.对海拔1050m和1670m处植被α多样性的变尺度分析表明:随取样尺度增大,低海拔乔木、灌木层α多样性增长速率比高海拔大;后者草本层的多样性增长比较快。海拔1050m处群落各层的α多样性在800m~2尺度上渐近稳定;海拔1670m处,400m~2尺度上各层α多样性指数已基本稳定。 南、北、西坡面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大致减少,在海拔1600m以上更明显,在海拔梯度中部变化剧烈。反映不同坡面上群落间异质性水平是:西坡>北坡>南坡。 在对植被、环境上述各个方面的格局特征分析基础上,对三峡地区侵入岩山地类型建立了一个综合的植被景观格局模式。 文章最后就两个景观尺度植被-环境的综合性问题进行了讨论:1)气候、植物区系、植被和物种分布等对老岭以至于三峡地区和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的位置、宽度的反映;和气候、地形、干扰等因子对这一生态过渡带格局和动态的影响;2)三峡地区生物多样性垂直分布的特征、维持和变化的现代机制,以及保护的重点和策略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对松嫩平原羊草地的群落结构及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主要内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本文第一部分是对碱化草地植物群落分布的空间、环境因子分离。决定碱化草地植物物种在空间分布的因素可以大致分解成4个部分:(1)通过物种的生态位起作用的环境因子;(2)决定物种、群落间竞争激烈程度的空间距离因子;(3)环境和空间因子的交叉或耦合作用;(4)其它未知因子(如生物和随机因子)。本研究在1996年野外实地采样的基础上,运用DCA消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对群落主要变化趋势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运用DCCA消势典范对应分析(Detrende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对影响松嫩平原碱化草地群落结构季节动态的空间和环境因素进行了定量的分解。结果表明: 在影响群落分布的各因子中,环境因子独立约占40%,而环境一空间耦合因子占35%,空间因子独立约占3%,其它因子约占20%。在诸多因子中,土壤的盐渍化程度在整个生长季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土壤水分和氮素的作用因季节而变化。在干旱季节,植物生长的主要制约因子表现为土壤碱化度和土壤水份,而土壤氮素的作用处于次要地位。但在降雨较多、土壤湿润度较大的季节,土壤氮素的影响明显增强,成为仅次于土经度的决定性因素。 2、第二部分对东北松嫩平原碱化草地植物群落空间格局的分形性质进行了分析,分别用边长-面积指数和Korcak指数估计了斑块边界复杂性和斑块面积分布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 随放牧强度增加,占优势的羊草斑块的相对斑块化加剧,而斑块的边界在中度放牧时最不规则: 在水淹地,占优势的羊草斑块和次优势的碱茅斑块、獐茅斑块的斑块边界复杂性和斑块化程度比未水淹地都低,说明水降低了群落复合体内的异质性: 水淹地优势植物斑块的边长-面积指数和Korcak指数均低于次优势种,但在重度放牧地结果好相反,说明两种样地处于不同的演替阶段; 斑块边界复杂性符合同一尺度规律,在现有的面积范围以内没有尺度转换,而斑块面积分布则存在尺度转换点。对重牧地和水淹地的尺度分析表明,较小尺度上, 群落空间格局的相对斑块化程度较低,说明较小尺度上的空间格局要相对稳定一些,而较大尺度上则相反。可能原因是放牧干扰对大尺度的斑块影响更大。 3、对1989年开始围栏封育的样地10年来的空间格局变化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研究恢复演替过程中各个主要斑块类型的分布特征及动态,以及整个样地总体格局在演替系列中的变化。得出如下结果: 羊草是该区植被的优势种,其格局动态为:1989-1993年,羊草斑块总面积增加,斑块数目减少,相对斑块化指数降低,1994年后羊草的空间格局基本稳定。 羊草的斑块面积分布曲线在20平方米左右发生转折,即空间格局在此尺度发生尺度转换。不同尺度上斑块的相对斑块化指数及其在恢复演替中的变化趋势不同:小斑块的相对斑块化指数低,在1989-1993年期间增加,而后降低;大斑块的情况正好相反。说明羊草空间格局的主要变化之一是中等大小斑块的合并和数目减少,羊草斑块生长对格局的影响比斑块合并的影响要小。 獐茅斑块的格局动态为:1989-1994,斑块总面积、斑块数目、最大斑块面积增大,1995年开始降低。相对斑块化程度则先降后增。碱蓬斑块在1989-1993年间的格局动态与羊草正好相反:总面积减少,斑块数目增加,斑块面积大小的变化范围变窄,说明1993年之前,控制碱蓬斑块的主要生态学过程是其他物种的侵入,隔离原来较大的斑块,同时占据某些小斑块。1994年之后,碱蓬斑块的变化比较随机,其格局变化受到其他物种如杂草对策种虎尾草等的影响很大。 样地总体格局的变化为:1991年前,斑块种类和总斑块数目增加,斑块化程度随着增大;1993年后,斑块种类基本稳定下来;1991-1995,斑块化指数降低。在此期间,斑块数目增加,所以斑块化程度降低意味着斑块大小频率分布趋于均匀,大斑块被分裂,小斑块在长大,群落总体空间格局逐渐稳定。总体格局在三个尺度上有不同的自相似规律,这三个尺度分别为:La(a)<=1; 15.5。小尺度上相对斑块化程度低,但年际间变化较中尺度剧烈;中尺度相对斑块化程度变化较为缓,大尺度上,斑块分布一直趋于减少最大的斑块数目。总的变化趋势为,随恢复演替的深入,最大和最小的斑块数目都减少,处于中间尺度的斑块最多。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高原中部,是我国温带草原区最主要的沙地之一。由于沙质土壤特性和大陆性季风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长期过度放牧导致了沙地植被退化、固定沙丘活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进而威胁到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恢复和重建退化了的沙地植被,防止沙漠化的进一步扩大已经刻不容缓。 本论文的目的是揭示沙地植被类型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沙地植物群落结构特点以及播种时期对沙地人工草地青贮玉米产量的影响,为在沙漠化防治中选择合适的治沙物种、制定合理的植被恢复方案、确定符合当地气候特点的人工草地最佳播种时间等提供理论依据。论文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浑善达克沙地中部丘间低地植物群落分布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2浑善达克沙地中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3播期对浑善达克沙地青贮玉米产量的影响。 对在浑善达克沙地中部丘间低地上获取的102个植物群落样方进行了分析,按照样方中建群种和优势种的重要值把它们归属于28个植物群落类型。对102个群落样方进行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结果表明DCCA排序轴第一轴主要代表地下水位的变化梯度;第二轴主要代表土壤的全氮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的变化梯度;第三轴则代表土壤溶液的酸碱度值,即地下水位、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和土壤溶液酸碱度影响沙地丘间低地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 对流动-半流动沙丘、固定沙丘、丘间低地和淖尔边缘湖沼等四种生境的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在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的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生态优势度指数较高,均匀度指数相对较高;固定沙丘的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高,优势度指数较低;丘间低地和淖尔边缘湖沼的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低于固定沙丘的,但是高于流动-半流动沙丘的,优势度指数高于固定沙丘的,均匀度指数低于流动-半流动沙丘的。各个指数和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溶液的酸碱度、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与物种多样性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 人工草地青贮玉米分期播种的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播期的推迟,英红玉米的地上生物量由2453±161kg/hm2降至1055±68kg/hm2;巴贮玉米的地上生物量由2159±65kg/hm2降至1016±70kg/hm2。两个品种的叶面积和株高都随着播期的推迟逐渐下降。5月27日和6月4日播种的青贮玉米的株高、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6月11日和6月18日播种的青贮玉米的株高、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p<0.05)。实验结果表明将当前生产实践中播种时间由6月中旬提前至5月底和6月初可以显著提高种植青贮玉米的产量。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41个样地中的 42种主要地表藓类分布与 6种重要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 (TWINSPAN)发现调查的 41个样地可分成 4个样地组 ,42种地面藓类可分成 4种藓类群。应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 (DCCA)的研究结果表明 ,海拨高度、土壤含砂量、土壤酸度、林冠层郁闭度、土壤含水量是 5个影响 42种地表藓类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 ,在DCCA排序图上 ,显示出藓类群与样地类型良好的对应性 ,藓类群 1~ 4分别在落叶松 (Larixolgensis)沼泽地、高山苔原、暗针叶林、亚高山岳桦 (Betulaermanni)林和岳桦 落叶松林中占优势。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应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 ( DCCA)、除趋势对应分析 ( DCA)对长白山不同森林类型 36个样点的树生苔藓植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表明 ,海拔高度、树干离地面的高度、附生树的种类是影响树附生苔藓植物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树干倾斜度与倾斜方向也影响到苔藓在树干不同方向上的分布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对大兴安岭呼中林区主要植被类型、兴安落叶松不同林型内粗木质残体贮量进行对比研究,并利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对其环境梯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云杉林粗木质残体贮量较高,为0.20m3·hm-2,且不同植被类型之间呈显著性差异;兴安落叶松不同林型粗木质残体贮量在0~0.28m3·hm-2,其中偃松群落最高,为0.28m3·hm-2,泥炭藓-杜香-落叶松林最低(0),且各林型之间差异不显著.粗木质残体贮量分布格局较复杂,受多因素交叉影响;海拔、坡位等地形因子和林分年龄、郁闭度等林分条件是影响森林粗木质残体贮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二者综合作用表达了该地区森林粗木质残体贮量的空间生态梯度.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森林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与林火行为密切相关,理解森林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林火管理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大兴安岭呼中林区的不同植被类型内的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依据1h、10h和100h分类标准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杨桦林和钻天柳林等2种阔叶林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最高,而其他植被类型比阔叶林内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低,且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对兴安落叶松不同林型内的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进行比较,发现越桔兴安落叶松林内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最高,其他林型比越桔兴安落叶松林低,且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此外,利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对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的环境梯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1排序轴反映了坡位与海拔梯度,即热量因素,沿着第1轴从左到右海拔和坡位逐渐降低;第2轴反映了坡向和林分密度梯度,即水分因素。总体来说,坡位与海拔是影响森林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二者综合作用表达了该地区森林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的空间生态梯度。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我国 2 1个山地藓类植物区系和气象资料为基础 ,应用典范对应分析 (CCA )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 ,比较了 2 1个山地中藓类植物 6 1个科 ,曲尾藓科 (Dicranaceae) 2 3个属、曲柄藓属 (Campylopus) 17种及曲尾藓属 (Dicranum) 35种分布与年均温度、>10℃积温、1月均温、7月均温、年均相对湿度、年均降雨量、年有雾天数、年有霜天数和年日照时数的关系 ,通过排序进行了直观的展示 ;同时还应用典范对应分析直观地反映了包括长白山在内的我国 9个山地苔藓植物地理成分组成上的相似性及它们与气候因素间的关系 .本文研究表明将DCCA和CCA应用到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上是可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