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resultados para CP43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应用改进DEAE-Toyopearl 650S阴离子交换柱层析从高等植物菠菜(Spinacia oleracea)中分离纯化了核心天线复合物CP43和CP47。并对它们的纯度和完整性色素种类和含量,以及色素分子的结合状态进行了研究并对色素分子间的能量传递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如下: 1、HPLC检测结果表明:纯化的CP43和CP47均只含Chla和β-Car两种色素分子,并且,平均每分子CP43多肽含19-20分子Chla和4-5分子β-Car;而平均每分CP47则含20-21分子Chla和3-4分子β-Car。 2、以436nm和480nm激发光激发样品得到的CP43和CP47的低温荧光发射光谱的最大荧光发射峰分别位于683nm和693nm。进一步发现,CP43和CP47,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以436nm和480nm激发光激发样品得到的低温荧光发射光谱经归一化后几乎完全重叠,而且400-500nm波长范围内的激发光扫描得到的三维低温荧光发射光谱沿激发轴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表明纯化的CP43和CP47都具有较高的完整性。 3、纯化的CP43和CP47的吸收光谱的红区最大吸收峰分别位于671nm和674nm。该光区的导数光谱均分辨出偏蓝区和偏红区两个子峰,CP43的这两个子峰分别位于669nm和682nm;而CP47的两个子峰则分别位于669nm和680nm。进一步用包含这两个子峰的高斯解析参数对红区最大吸收峰进行拟合,结果证明,拟合的曲线与实测曲线几乎完全吻合,这表明,CP43和CP47均至少包含两种不同状态的Chla分子。 3.1应用不同的变性温度处理CP43,发现随变性温度的不断提高,其红区最大吸收峰的峰值逐渐减小,四阶导数光谱分辨出的两个子峰同时减小,但差光谱显示:随处理温度的不断提高,这两个组分峰值的变化并不同步进行,较低温度范围内(55℃以下)682nm吸收峰下降明显,而较高温度范围内(55℃以上),669nm吸收峰下降明显。 同时,随处理温度不断提高CP43脱辅基蛋白的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变化过程明显表现出两个跃变阶段。这两个跃变阶段分别出现在40~50℃范围内和55~60℃范围内,恰与吸收光谱两个组分峰变化的转变过程相一致。这证明,CP43中分别位于669nm和682nm的不同的色谱组分即代表两种不同结合态的Chla分子,分别简称为“CP43-669”和“CP43-682”。它们在色素蛋白复合物中所处的环境不同,因而对蛋白质结构的依赖性不同,前者更高地依赖于蛋白复合物的整体构象,而后者则主要依赖于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3.2 经不同的变性温度处理的CP47,其红区最大吸收峰的峰位逐渐蓝移,而吸收峰值无明显的变化,只有当处理温度提高到65℃以后,蓝移后的吸收峰值(669nm)才开始明显减小;四阶导数光谱表现为680nm吸收峰的信号逐渐下降669nm的吸收信号逐渐明显;处理减对照差光谱只观察到680nm吸收值的逐渐减少,而几乎观察不到669nm吸收值的变化。同时,随变性温度的不断提高,CP47的脱辅基蛋白的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与CP43不同,蛋白结构变化最大的温度范围为60℃~65℃之间,但同CP47的峰位蓝移、导数光谱中680nm信号的减小,以及差光谱中680nm吸收值的减小相一致。由此认为,同CP43一样,CP47的吸收光谱中分辨出的分别位于669nm和680nm处的两个不同光谱组分亦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结合状态的Chla分子,分别简称为“CP47-669”和“CP47-680”,与CP43中的相应组分对应,它们处于不同的蛋白环境中,从而对蛋白质结构变化的依赖性不同。 3.3 CP43和CP47的CD光谱表现出明显的正负双峰,表明色素分子间存在较强的激子相互作用。随变性温度的不断提高,正负CD双峰的信号逐渐减弱,变化过程与脱辅基蛋白结构的变化以及CP43-682的变化相一致,表明色素分子间的激子相互作用更高依赖于CP43-682和CP47-680。并认为CP43-682和CP47-680可能以二聚体或多聚体的形式存在,并且二聚体或多聚体的形成依赖于蛋白天然构象。而CP43-669和CP47-669则以单体的形式位于蛋白结构中相对伸展的区域。并提出:在CP43-682以CP47-680分子之间,激发能主要以激子偶合机制进行而在CP43-669,CP47-669分子间及CP43-669至CP43-682间,CP47-669至CP47-680之间激发能则主要以Foster机制进行。 4、以488nm激发光得到的CP43和CP47的共振拉曼光谱都具有全反式构型类胡萝卜素分子的四个典型特征峰由此认为CP43和CP47中的β-Car分子亦具有全反式构型;与溶于丙酮抽体物中的β-Car分子相比较,CP43和CP47中的β-Car分子的共振拉曼光谱中具有较强的960cm~(-1)的拉曼峰,表明,CP43和CP47中的β-Car分子具有扭曲的构象。 应用经归一化后的吸收光谱与荧光激发光谱相比较的办法发现CP43和CP47中存在β-Car分子和Chla分子间的能量传递其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29.8~29.9%和52.3~56.9%。这表明,在正常条件下,CP47中β-Car分子和Chla分子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远大于CP43。此外,当选用蛋白结构变化最明显的热变性温度处理样品后,发现,不论CP43还是CP47中β-Car与Chla分子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大降低,表明,这两种色素分子间的能量传递严格依赖于蛋白复合物的天然构象,并认为,正常条件下,CP43和CP47内β-Car与Chla分子间的空间距离较近,可能不大于10A,CP43和CP47相比较,CP47内这两种色素分子间的距离更近。并进一步提出,在CP43和CP47中,β-Car到Chla分子间的能量传递最大可能以Dexter的电子交换机制进行。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菠菜叶绿体中分离纯化出PSII内周天线CP43及CP47色素蛋白复合物。通过利用光谱学手段 (吸收光谱、荧光光谱、CD光谱等)及生化技术(HPLC和电泳等),研究了酸、碱、强光及高温等理化因子对其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如下: 1:酸和碱处理对CP43和CP47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酸、碱处理均使CP43和CP47红区主峰吸收降低,蓝区Soret带吸收降低,Soret带的附属带吸收增加,红区及蓝区吸收主峰均蓝移。酸处理时在542 nm及510 nm附近出现Pheo a的吸收峰,碱性处理时出现642 nm的吸收峰。酸、碱处理后CP43及CP47中绝大部分色素仍然结合在脱辅基蛋白上, 吸收光谱的变化源于结合态的色素而非游离色素。酸性条件下Chl a受到破坏变为Pheo a 使CP43及CP47失绿, 但Pheo a仍牢固地结合在脱辅基蛋白上,使CP43及CP47出现Pheo a的吸收峰。碱性条件下虽然绝大部分色素也结合在脱辅基蛋白上,但色素与蛋白之间的亲和力减弱,使其在进行PAGE电泳时从蛋白质上脱落。碱性条件下642 nm吸收峰的出现是OH- 与Chl a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需要蛋白质次级结构的变化,当蛋白质次级结构保持完整时或Chl a 分子被尿素分子包围时这种作用受到抑制。碱性条件下CP43及CP47中642 nm吸收峰的出现取决于Chl a与OH- 的相对量,同样在进行PAGE电泳时CP43中Chl a与脱辅基蛋白的分离也取决于Chl a与OH- 的相对量。 2),CP43中β-Car与Chl a之间的能量传递易于受碱的干扰,而在CP47中易于受酸的干扰。酸对CP43和CP47蛋白质次级结构的影响远小于碱的影响。酸和碱都显著地影响了Chl a分子所处的微环境并干扰了Chl a分子之间的激子相互作用。 3), 酸和碱以不同的方式影响CP43和CP47的光吸收、能量传递及蛋白质的次级结构。H+ 可以在不破坏蛋白质次级结构的情况下渗透到色素蛋白内部与Chl a反应而产生Pheo a,同时使β-Car和Chl a (或Pheo a) 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它们之间的能量传递受到干扰。OH- 首先破坏CP43和CP47中的氢键, 引起蛋白质解折叠, 使屏蔽在蛋白质内部的Chl a 暴露,进而与暴露的Chl a作用而将其皂化为叶绿素酸酯。随着蛋白质的去折叠, 其远紫外CD活性丧失, 色素所处的微环境受到干扰, β-Car和Chl a (或Chl a酸酯) 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 因此β-Car和Chl a ( 或Chl a酸酯) 之间的能量传递也受到干扰。 4),酸或碱处理使CP43和CP47中Chl a 在进行HPLC时洗脱时间和洗脱峰面积发生改变, 但β-Car洗脱时间和洗脱峰的面积相对稳定。意味着酸碱处理并不破坏CP43及CP47中的β-Car。 2.强光照射对CP43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强光(1000 μmol E./m2.s)可以引起CP43中Chl a的漂白及蛋白质的降解,这种作用明显地被连二亚硫酸钠抑制。同样条件下,β-Car 的光吸收几乎不受光破坏的影响。 3.高温处理对CP43、CP47及其它PSII亚基降解的影响 用从菠菜叶片中分离出的PSII、OECC(放氧核心复合体)、去除33 kDa的OECC、RC-CP47(结合有CP47的反应中心复合体)、RC(反应中心复合体)、CP43及CP47等多亚基或单亚基色素蛋白复合体,研究这些复合体中各蛋白亚基在高温时的降解情况。结果发现PSII各蛋白亚基降解对温度的敏感性显著不同: CP43、D2、CP29、LHCII >D1、CP47 >> PsbO、PsbP、PsbQ及Cytb559 (α亚基)。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CP43和CP47是PSII中位于类囊体膜上的两种内周天线色素蛋白复合体,它们都是由六个跨膜的α-螺旋和五个膜外环组成。CP43和CP47的主要功能是把光系统II(PSII)外周天线色素蛋白复合体(LHCII)吸收的能量传给反应中心(RC),从而引起光化学反应。因此,研究CP43和CP47的结构与功能对于揭示植物光合作用高效吸能、传能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由于CP43和CP47的分离纯化比较困难,所以相对于其它的光合膜蛋白来说,人们对CP43和CP47的研究比较少。在本文中,我们在分离、纯化CP43和CP47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光谱学和波谱学技术对CP43和CP47在GuHCl和高温作用下的变性过程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获得了如下结果: 1. CP43和CP47膜外区的结构特点及盐酸胍(GuHCl)引起的变性研究 我们用荧光光谱、园二色(CD)光谱研究了GuHCl引起CP43和CP47的变性过程及其膜外区的结构特点。研究发现:CP43和CP47的膜外区具有一定的有序结构,而不是一种没有规则的伸展状态;和CP43相比,CP47的三级结构及Chl a的微环境对GuHCl更敏感。在GuHCl作用下,从β-Car到Chl a的能量传递变化和三级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而与二级结构变化的相关性则较小;和大多数水溶性蛋白不一样,CP43和CP47对GuHCl变性有一定的抵抗力,而且其变性过程不表现为二态过程,这些都是膜蛋白的特点。 2 CP43和CP47中与芳香族氨基酸有关的能量传递研究 我们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并参照PSII的3.5 Å的晶体结构分析结果研究了CP43和CP47中与芳香族氨基酸有关的能量传递。发现:和水溶性蛋白不一样,CP43和CP47中的酪氨酸(Tyrs)并不能有效的把其能量传给色氨酸(Trps);CP43和CP47中的芳香族氨基酸能通过Föster机制和Dexter机制把其能量传给Chl a,并且CP47中的传递效率要大于CP43;在CP47中Föster机制是芳香族氨基酸和Chl a之间能量传递的主要方式,而在CP43中Dexter机制则是主要方式。这些结果也暗示了,太阳光中的紫外辐射对植物来说除了其伤害作用以外也有一定的益处。 3 GuHCl诱导CP43和CP47变性的太赫兹(THz)光谱研究 THz时域光谱技术(THz-TDS)是研究分子构型状态的一个新工具。近年来,已被应用于物理或化学分子的研究中。我们首次把这个技术应用到光合膜蛋白CP43和CP47的GuHCl变性研究上。研究发现,在小于1.5 THz时,THz吸收光谱强度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可以看作是蛋白质变性的标志。在GuHCl作用下频域光谱中出现的1.8 THz峰应来源于Chl a和GuHCl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THz光谱是区分蛋白分子的不同构型状态以及监测蛋白变性过程的有力工具。 4 CP43热变性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THz光谱研究 我们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SDS聚丙稀凝胶电泳(SDS-PAGE)和THz光谱技术对CP43的热变性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处理下,CP43的二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且其跃变点发生在59℃。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CP43先发生凝集,接着又发生降解;CP43的低频振动模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分子量的减小也发生变化。我们还证实THz光谱技术在监测膜蛋白的热变性时既有它的优越性,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结果为THz-TDS技术在生物样品上的应用提供了基本的资料,并完善了相关的理论。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关于一组新型除草剂(K-15,K-23)的抑制特性及作用位点的研究;另一部分是关于碳酸氢盐对细胞色素b-559高电势的保护作用的研究。 在第一部分,我们首先研究了抑制剂K-23对Psn放氧活性、DCIP光还原和可变荧光等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K-23在低浓度时刺激放氧活性,而在相对高浓度时抑制放氧活性。但是,K-23在低浓度时却有效地抑制了可变荧光。这些数据表明了新型抑制剂的抑制反应是基于氧化还原作用而不是猝灭作用。此外,通过采用胰蛋白酶消化类囊体膜的方式初步检测了新型抑制剂的作用部位,其结果表明:虽然新型抑制剂抑制受体侧电子传递,但它的抑制部位与DCMU不同。 其次,研究了新型抑制剂对光系统II色素蛋白复合体与多肽组分的影响及抑制剂的键合蛋白。应用SDS-PAGE技术,发现新型抑制剂主要作用于光系统II的反应中心蛋白。用温和的Deriphat-PAGE分析也证实了新型抑制剂作用于核心复合物,导致核心复合物二聚体消失。 进一步用SDS-PAGE分析新型抑制剂对Psn多肽组分的影响,发现新型抑制剂主要影响D.、D2、CP43和CP47。用荧光发射的方法确定了K-15键合在D2蛋白上。 最后,结合荧光动力学和HPLC方法,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以核心复合物以及抑制剂存在下从BBY中分离的核心复合物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抑制剂对QA的取代作用。研究发现,在无去垢剂或低浓度去垢剂存在情况下,由于不能创造出适合于QA存在的疏水环境,我们没有得到QA被K-15取代的实验证据。而在抑制剂K-15存在下,用2.2% HTG从BBY分离的核心复合物的实验中,检测不到正的可变荧光Fv,而是得到了降低的FM,这个结果表明QA已被抑制剂在它的作用位点处所取代。 在第二部分,研究了pH5.0—7.0范围内碳酸氢盐对Cyt b-559氧化还原状态转变的影响。首先研究了pH5.0~7.0条件下碳酸氢盐对PSII Cyt b-559还原减氧化差异吸收光谱的影响,发现铁氰化钾还原的PSII Cyt b-559 HP的含量随介质pH值的降低而减少。然而,碳酸氢盐的加入阻止了由于介质pH降低而引起的Cyt b-559由高电势向低电势的转化。比如,当样品温育在pH5.0的介质中,铁氰化钾还原的Cyt b-559 HP含量占总量的25%-30%,当介质中加入2mmol/L碳酸氢盐后Cyt b-559 HP的含量上升,占总量的50%-56%。碳酸氢盐效应对氢醌还原的Cyt b-559HP含量的影响尤为显著。pH6.5时碳酸氢盐对Cyt b-559的还原氧化状态的影响不显著。其次,分别研究了PSII经Tris处理去除锰簇和三个外周蛋白及NH20H处理去除锰簇和17 kDa和23 kDa后,碳酸氢盐对Cytb一559 HP影响的pH依赖值,发现不论在pH5.0还是pH6.5的介质中碳酸氢盐效应都不存在。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我们认为碳酸氢盐对酸化引起的Cyt b-559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与它和锰的作用有关,但也不能排除钙离子与碳酸氢盐之间的协同作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部分研究以菠菜和水稻为材料,比较系统的研究了高温对类囊体膜、PSII颗粒、PSII外周捕光天线LHCII、PSII核心复合物和PSII反应中心等不同层次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以探讨高温对光合膜蛋白的伤害机理。其主要结果如下: 1.类囊体膜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对于维持PSII的结构与功能在高温胁迫下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当类囊体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当与PSI有关的一系列保护机制失去作用时,PSII对高温胁迫的敏感性会大大加强。 2.虽然PSI的功能在高温下保持相对稳定,但PSI的结构在高温胁迫下并不稳定。本文的研究发现LHCI对高温非常敏感,在中度高温胁迫下就开始降解,但PSI的核心在高温下比较稳定,所以PSI介导的电子传递活性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 3.高温胁迫会对PSII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多重破坏。这个过程首先应该是放氧复合体的失活:其次是反应中心的可逆失活;接下来可能是核心天线CP43和CP47的失活导致捕光天线同反应中心的能量传递受阻;再下来是QA到QR电子传递的受阻、反应中心的不可逆失活、捕光效率下降等过程;最后是大范围色素蛋白的变性和失活,PSII的结构和功能遭到彻底破坏。 4.高湿胁迫下Fo显著升高,Fo的升高的原因可能源于少量捕光天线同反应中心的分离和反应中心的失活。 5.高等植物体的类囊体膜中存在多种Chla和Chlb的光谱吸收形式。这些代表不同的光谱吸收形式的组分在高温胁迫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解,其中C678 和C684组分降解最快。这些不同的光谱吸收形式组分可能以不同的比例存在于每一种色素蛋白复合物中。 6.LHCII的结构与功能对于维持PSII结构与功能的热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LHCII完全缺失的水稻突变体VG28及分离纯化的PSII核心复介物都人大增强了对高温的敏感性。但一种LHCII减少的水稻突变体249-Mutant,反而增加了PSII的热稳定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类囊体膜中 LHCII本身含量的多少对PSII热稳定性的影响不足决定性的,关键性因素可能主要取决于 LHCII含量改变而引起的膜脂组成和膜脂不饱和程度的改变,以及由膜脂变化引起的PSII放氧复合体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7.本研究首次发现,高温可以促使分离纯化的LHCII的红区吸收光谱发生显著红移,而680nm处的荧光发射降低,长波长荧光组分大大增强。绿胶电泳表明中度高温胁迫能够诱导LHCII产生寡聚体,这种寡聚体可能在调节能量耗散方面具有重要生理意义:而严重高温胁迫下LHCII倾向于聚合产生大分子的非活性聚集体。 8.分离纯化的反应中心对高温非常敏感,各种色素的结构和功能在轻度高温胁迫下就开始受到破坏和抑制,各种色素变性和降解的顺序由快到慢是:P680>Pheo>Chla>β-Car。反应中心的多肽组分在高温胁迫下显著减少,Dl和D2减少的原因可能归因于高温胁迫导致大分子聚合物的产生,D2的减少显著快于D1的减少。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盐胁迫是限制高等植物和藻类生长和产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PSII对环境胁迫的响应被认为是光合作用适应逆境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尽管盐胁迫对PSII的影响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有关盐胁迫对PSII作用方式和位点的研究仍存在着争议。我们主要研究了盐胁迫对螺旋藻PSII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探讨盐胁迫对PSII的作用方式和位点以及该藻细胞PSII对盐胁迫的适应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用0、0.2、0.4、0.6、0.8M NaCl处理螺旋藻细胞12小时。随盐浓度的增加,螺旋藻细胞的Chla、carotenoid、PC、APC及蛋白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说明盐胁迫抑制了上述色素及蛋白的合成或加速了它们的降解,从而影响了螺旋藻的光合作用。 2. 随盐浓度的增加,螺旋藻细胞光合放氧活性和PS II电子传递活性显著降低,表明盐胁迫引起藻细胞PS II活性的下降。 3. 通过放氧活性、热致发光(TL)、多相荧光瞬态上升动力学曲线的测定以及Western 杂交,来探讨盐胁迫对螺旋藻细胞PS II供体侧电子传递及OEC33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盐浓度的增加,螺旋藻细胞光合放氧活性和PS II电子传递活性下降;TL B-band和Q-band强度降低,在0-0.6M NaCl下,B-band的周期性振荡清楚,最大值出现在第二次和第六次闪光,而在0.8M NaCl时,S态振荡基本上消失,S 态氧化还原循环受阻;Fm, J、I和P相荧光水平降低。以上结果都表明盐胁迫使PS II的放氧侧受损伤。且随盐浓度的增加,盐分引起螺旋藻细胞外周蛋白OEC33的降解,在蓝藻中首次提出放氧机构的S态循环受阻,放氧活性降低。 4. 通过OJIP曲线的测定以及JIP-test、闪光诱导的可变荧光衰减动力学、热致发光(TL)的分析,我们研究了盐胁迫对螺旋藻细胞PS II受体侧的影响。结果显示: JIP-test的参数Ψo和φEo随盐浓度的增加而下降,显示QA-到QB 电子传递受阻;可变荧光衰减动力学快相组分半衰期延长,所占总可变荧光百分比下降,表明QA-到QB 电子转移变慢,中相组分半衰期延长、所占百分比下降,说明空的QB位点对PQ的结合减慢,有可能PQ分子对QB位点的结合能力下降;TL B-band和Q-band的峰温度出现了位移,可能QA、QB的氧化还原电势发生了改变。以上结果表明,盐胁迫伤害了PSII受体侧的电子传递。 5. 首次运用闪光诱导下的叶绿素荧光上升及其衰减动力学来研究盐胁迫对PS II受体侧的影响。 6. 盐胁迫下,PS II供体侧和受体侧电子传递受抑制,有活性的PSII反应中心数量下降,说明盐胁迫对螺旋藻细胞PSII的伤害也可能是多位点的作用方式。此外,盐胁迫下,藻细胞放氧活性的下降快于受体侧QA 到QB电子传递所占百分比的下降,有可能PS II放氧侧先受损伤,然后是反应中心和受体侧。上述结果表明盐胁迫下PSII活性的降低是由于PSII供体侧和受体侧电子传递的抑制,有活性的PSII反应中心的减少。 7. 借助螺旋藻类囊体膜的Western杂交分析,来研究盐胁迫对螺旋藻类囊体膜PSII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PSII活性的抑制是由于类囊体膜蛋白的损失。主要与PSII反应中心CP43、CP47和OEC33蛋白含量的下降有关。 8. PS II机构对盐胁迫的适应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降低吸收横截面,(PC/chla,APC/chla比值的降低);光系统II光化学反应的改变,通过关闭的PS II反应中心比例的增加,使得PS II机构免于过多激发能的伤害而得以保护;提高了剩余的有活性反应中心的耗能效率(DIo/RC增加);保持有活性反应中心高的激发能转化效率,比如,TRo/RC保持不变;另外,随盐浓度的增加,由藻胆体向光系统I的能量传递增加,避免过量激发能对 PSII的伤害,使螺旋藻细胞适应盐胁迫环境。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高温胁迫是限制高等植物和藻类生长和产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光系统II(PSII)对环境胁迫的响应被认为是光合作用适应逆境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高温胁迫对螺旋藻PSII的研究相对较少,对PSII受体侧的研究更加少了。我们借助热致发光及QA-再氧化动力学,这两种检测完整光合生物PSII供体侧和受体侧电子传递的有效、简单、无损伤的方法,为高温胁迫如何影响供体侧和受体侧的电子传递提供更直接的依据,获得高温胁迫对PSII功能影响的更精确的消息。另外,有关螺旋藻在高温胁迫下的能量传递过程研究较少,希望在荧光光谱研究的结果上探求其对高温胁迫的适应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高温胁迫抑制螺旋藻PS II的活性, PSII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随处理温度的提高而下降。高温去除后Fv/Fm可以得到部分恢复(5-15%)。 2.高温胁迫对闪光诱导的可变荧光衰减动力学有显著影响,分别代表QA-到QB 的直接电子传递和PQ分子扩散到空的QB位点后QA-到QB电子传递的快相(半衰期160 ms)和中相(半衰期2 ms)占整个可变荧光的比例,随处理温度的升高显著降低,而代表S2QA- 电荷重组的慢相(半衰期约4s)显著增加。显示高温导致QA到QB的电子传递以及PQ与QB位点的结合受阻,从而促进了QA-与放氧复合体S2态的重组过程。同时我们发现,经过5分钟的恢复,这些光系统II还原侧电子传递的功能抑制能够大部分得到恢复,显示高温胁迫对受体侧电子传递的影响具有可逆性。 3. 通过采用77K低温荧光光谱等手段,我们研究了高温胁迫对螺旋藻细胞光合能量传递的影响。研究显示,高温胁迫对580nm和436nm激发的低温荧光光谱都有显著影响。高温胁迫对PS I的发射峰F725和F751没有显著影响,显示高温没有影响藻胆体到光系统I的激发能传递。而高温胁迫引起了PBS对PS II荧光发射比值的上升,说明高温抑制了藻胆体到光系统II之间的激发能传递。但藻蓝蛋白的发射峰643nm在高温处理后基本没有变化,显示高温抑制PBS到PS II的能量传递不是由于藻蓝蛋白到别藻蓝蛋白之间的能量传递受阻造成的。结果还显示,高温胁迫对藻胆体到光系统II能量传递的抑制也不是由于藻胆体与光系统II发生分离,而是抑制了别藻蓝蛋白到CP43和CP47的能量传递,原因可能是由于藻胆体内部结构的改变引起的。 4.热致发光(TL)和荧光衰减动力学的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高温胁迫改变了S2QA-和S2QB-重组体的稳定性,其中S2QA-的稳定性降低,S2QB-的稳定性升高。根据具有异质性的TL信号,我们推测有活性PSII中有可能存在对高温胁迫敏感度不同的两种亚基,它们具有不同的QB/QB-氧化还原势能。当高温胁迫造成相当数量的反应中心失活,QA到QB正常的电子传递受阻时,光系统有可能通过保存更多的具有较高能量的反应中心亚基,达到促进QA到QB的电子传递的目的。 5. OJIP荧光瞬态上升曲线在高温胁迫后出现标志性K峰,说明螺旋藻的放氧复合物受到伤害,放氧S态引起的多次闪光下的TL振荡,显示这个高温处理对S1→S2的转变没有影响,却抑制了S2→S3的转变,这同OJIP荧光瞬态上升曲线的结果相一致,说明高温对螺旋藻放氧复合体造成了伤害。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光系统II(PSII)是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电子传递链中第一个色素蛋白复合体,由20多个蛋白亚基组成。它催化光驱动的水的裂解和醌的氧化。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PSII的生物发生和组装是核基因与叶绿体基因编码的蛋白以一定次序多步骤合成、组装的复杂过程,并需要大量的核基因编码的调节组装因子的参与。分离、鉴定拟南芥中这些核基因编码的叶绿体蛋白并研究它们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认识高等植物PSII复合物组装和功能调控的分子机理。因此,我们从T-DNA插入的拟南芥突变体库中筛选到PSII突变体lpa2(low photosystemII accumulation),对LPA2蛋白调控光系统II复合物组装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LPA2和其他调节因子协同作用参与PSII组装的模式。 突变体lpa2具有高叶绿素荧光表型,与野生型相比生长量、色素含量均显著降低。蛋白免疫印记发现在lpa2突变体中光系统II复合物的累积量明显降低,仅有野生型的30%左右,而其他复合物的含量变化不大。核酸杂交和与多聚核糖体结合的检测表明光系统II亚基在转录及翻译启始水平没有受到影响。拟南芥叶片蛋白标记实验证明在突变体中CP43的合成量明显降低而其他光系统II主要蛋白CP47, D1 和 D2的合成正常,但相对于野生型这些蛋白的周转速率加快。在突变体中,新合成的蛋白亚基可以组装进入光系统II复合物,但新合成的CP43蛋白组装效率降低。以上的结果表明LPA2对光系统II的正常组装起着重要的作用,LPA2的缺失导致CP43不能有效组装进入光系统II,从而引起其他核心蛋白周转加快,光系统 II复合物累积量降低,最终植株光合效率降低。 基因克隆和蛋白定位分析表明LPA2基因编码一个内在的类囊体膜蛋白,但并不是光系统II的亚基组分。进一步采用酵母双杂分析证实了LPA2蛋白与光系统II核心蛋白CP43有相互作用,而与中心蛋白D1和D2没有相互作用。此外实验还表明LPA2蛋白与参与类囊体膜生物发生有关的Alb3蛋白有相互作用。因此LPA2可能是与Alb3形成复合物来协助CP43有效的整合进入光系统II。 另外,我们实验室已鉴定,LPA3,LPA4也是分别特异地参与CP43和D1组装的光系统II分子伴侣。LPA2,LPA3基因共同缺失会使幼苗不能光合自养而致死,因而LPA2和LPA3共同相互作用促进CP43的组装。体内和体外实验证明LPA2,LPA3和LPA4都和Alb3相互作用,而参与D1组装的分子伴侣LPA1不和Alb3以及上述这些伴侣因子作用。因此,Alb3 很有可能与LPA2、LPA3和LPA4形成多蛋白复合物在D1蛋白合成之后的组装过程中起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光系统II多亚基复合物组装是多步骤的,并通过一个精确复杂的调控网络确保复合物的有效组装以及功能行使。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In cyanobacteria, the isiA gene is required for cell adaptation to oxidative damage caused by the absence of iron. We show here that a putative Ser/Thr kinase gene, pkn22 (alr2052), is activated by iron deficiency and oxidative damage in Anabaena sp. PCC 7120. A pkn22 insertion mutant is unable to grow when iron is limiting. pkn22 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isiA (encoding CP43') but not of isiB (encoding flavodoxin) and psbC (CP43). Fluorescence measurement at 77 K reveals the absence of the typical signature of CP43' associated with photosystem I in the mutant under iron-limiting conditions. We propose that Pkn22 is required for the function of isiA/CP43' and constitutes a regulatory element necessary for stress response. (C) 2003 Federation of European Biochemical Societies. Published by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