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1 resultados para 22-MUC 1
Resumo:
微全分析系统(μ-TAS),即芯片实验室,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发展迅速,通过微加工技术将芯片片基蚀刻成各种微米结构的微通道网络或点阵结构,再将其表面进行化学改性,使其表面生成羟基、氨基或醛基等生化活性的官能团,用于固定化酶,蛋白质,抗原抗体或无机催化剂,也可以修饰电极或色谱等,还是构建自组装的基础,其片基表面的氨基是重要的反应基团,能使成千上万个与生命相关的信息集成在一块厘米见方的芯片上,进行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为此本论文主要就以下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1 研究了用灵敏度较高9-蒽醛检测不同氨基硅氧烷在玻璃或石英片基表面的组装过程,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氨丙基二乙氧基甲基硅烷随时间增长生成多层网状结构,而氨丙基二甲基乙氧基硅烷和氨丙基二甲基甲氧基硅烷则生成饱和单层膜。 2 研究了溶液中的可控自组装方法,通过在片基表面交替进行二醛和二胺的缩聚反应,生成共轭芳香亚胺聚合物;或交替进行二酐和二胺的交替组装,制备应用于各种电子器件的p-堆积、有序和取向多层膜,利用紫外可见光谱监测单体的组装过程,谱线形状随着单体的交替变化而变化,所得组装膜热稳定性很好。 3 提供了利用组装双官能团化合物或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的ATRP反应在300 ℃键合玻璃或石英片基的方法,剪切强度在15 kg/cm2以上,键合层清晰透明,厚度在30-60 nm,不会阻塞微流体的内部管道。 4 在氨基化片基表面组装2-甲酰吡啶、6-甲酰基-2,2’-联吡啶和6-甲酰基-2,2’: 6’,2”-三联吡啶及相应的钌络合物。
Resumo:
本文建立了一个能用于含N、P、O、S、Si及卤素等多种杂原子的有机化合物结构自动解析专家系统ESESOC(Expert System for the Elucid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Orsanic Compounds)。它可从未知化合物的分子式、光谱数据(包括IR, MS,~1HNMK ~(13)CNMR, 2D-NMR等)及其它化学信息自动地推衍出与己知信息相一致的候选化合物结构。ESESOC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1)光谱知识库及其光谱解释模块;(2)结构产生器;(3)结构验证模块。其结构解析基本过程为:从分子式、光谱数据或其它化学信息出发,由未知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去检索光谱知识库,即进行数据分析并推断出该未知化合物中可能含有的结构碎片,然后由结构产生器从这些结构碎片进行候选化合物结构的穷举生成,最后对候选结构进行验证并输出结果。从而实现由化合物光谱数据鉴别未知化合物结构的自动化。结构产生器是系统的核心模块。对一个结构产生器的基本要求是:穷举性,非冗余性,有效性。要完成一个能实际使用的结构产生器,效率则是至关重要的。ESESOC系统生成结果的穷举和非冗余性己通过与图论计算结果及著名的DENDRAL系统的生成结果相比较得以证明。如由本系统生成的烷烃系列C_nH_(2n+2),及醇、醚系列C_nH_(2n+2)0的异构体数目与图论理论计算的数目相同;对C_5H_n n = 12,10,8,6,4,2,O;C_6H_n n = 14,12,lO,8,6,4,2,O系列,及含多种杂原子(O、N、S等)的复杂体系,其异构体生成结果则与DENDRAL系统的生成结果完全一致(DENDRAL系统的结构生成算法是经数学证明了是正确的,其结果已被很多系统引为穷举和非冗余性的例证)。关于ESESOC系统的有效性,在同一计算机上测试结果表明ESESOC系统的结构生成效率比著名的日本的CHEMICS系统高很多倍。结构解析专家系统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为谱图知识库,它是逻辑推理的基础。专家系统的效能取决于其子结构一子光谱相关的知识库的有效性,所以要建造一个有效的~(13)CNMR知识库,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好的子结构模型.在~(13)CNMR知识库中,子结构的概念与常规的子结构概念有所不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1)中心原子,它对应于一个化学位移;(2)环境部分,结构环境决定了中心原子的化学位移峰的位置。子结构模型的选择要适当兼顾信息全面和防止“组合爆炸”两个因素。ESESOC系统从~(13)CNMR本身的特征出发,提出了不确定层数的子结构模型。即以共振碳原子为中心,以与之相连的完整的官能团为外围环境,对这样的子结构,其外围环境根据官能团的不同可以是一层、或二层乃至多层,即环境层数是可变的。此即为ESESOC系统的广义-层子结构模型,它具有包含结构信息全,所有可能存在的子结构数量适中等优点。在此子结构模型的基础上,从CIAC-~(13)CNMR谱图数据库统计出。~(13)CNMR知识库,即子结构-~(13)CNMR化学位移相关表。ESESOC系统中结构验证方法有: ~(13)CNMR谱峰数预测,~(13)CNMR波谱模拟,应力能计算等。在结构解析专家系统研究中还涉及到如下三个问题:(1)结构编码;(2)结构之间相互比较;(3)结构中原子的对称性分析。在本研究中,对这些问题都提出了新的方案,并均获得较好结果。(1)在建造化合物结构信息系统时,首先要解决化合物结构的计算描述,即结构编码问题,以进行化合物结构的计算机存储和管理。为此我们提出了两种新的拓扑指数编码方案,即ID指数和EAID指数。由ESESOC结构产生器穷生成了含1-22个碳原子的380多万个链烷烃异构体,含1-12四价碳原子的20多万仑复杂多环异构体及40多万个含杂原子的化合物,通过对这3个系列共440多万个化合物结构的验证,结果表明,ID和EAID指数对这440多万个化合物结构均能唯一地区分,即没有出现简并(简并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结构具有相同的拓扑指数值)。这是迄今未见报道的。(2)在计算机结构信息处理中,最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确认一个结构是新结构还是为已知结构,这就要把该结构与库中的结构进行逐个比较。为了结构的比较,我们以二维连接表描述化合物的结构,因连接表随化合中原子的编序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就需要有一套序号赋值规则,无论结构图在画法或形状以及原子的序号上如何变化,都可使得结构图中的各原子按该规则得到唯一的排序方案。ESESOC系统的唯一性序号方案集中了Morgan算法及其改进方案之所长,并加入新的图的不变量,如最小环指数等以正确地划分分子中的原子,从而得到一个新的唯一性排序方案,该方案效率较高,可适用于各类复杂化合物。在ESESOC系统中,我们还以一维的整数数组来存贮和管理二维连接表,即得到压缩连接表,这在结构比较时大大地节省了系统开销,提高了比较速度。在同一结构中,若各原子由两种不同编序方案得到同一连接矩阵,则与某一序号所对应的两个原子所在结构图中的拓扑环境是等价的,也就是说两个节点是拓扑等价的,或具有拓扑对称性(Topological Symmetry)。化合物结构中原子的唯一性排序算法,有机化物结构异构体穷举生成过程中冗余对接的消除,NMR谱模拟等都与拓扑对称性密切相关。在ESESOC系统建造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三个新的拓扑等价性分析算法,它们是基于节点矩阵的拓扑等价性算法,基于全通道算法的拓扑等价性算法,以及基于扩展连接矩阵算法的拓扑等价性算法。这些算法结果准确,效率高,适用于各类化合物。
Resumo:
DMSO是一个很好的配位体,有氧原子和硫原子两个配位原子,通过这两个配位原子,DMSO可以和许多过渡金属和稀土金属的离子发生络合,形成稳定的金属络合物。稀土金属离子的络合物,角过氯酸盐、卤化物,高铼酸盐六氟磷化物等,曾有人进行了研究,它们的光谱研究表明,二甲亚砜是通过氧原子同稀土络合,O、N、S三原子的络合能力是O>N>S。在稀土硝酸盐的二甲亚砜的络合物中,由于即存在DMSO的配位,也存在硝基的配位,所在情况比较复杂。它们的振动光谱研究了可以在1967年Ramalingan和1977年Kawcuno的工作中得知一些,前者研究了La、Ce、Pr、Nd、Sm、Gd、Ho、Yb、Y九个元素的络合物,后者研究了La、Nd、Er、Yb、Lu五个元素的络合物,所有络合物的光谱数据都很不完全,他们都认为DMSO与NO_3都与稀土离子络合,并肯定是通过氧原子络合,但是对于NO_3的络合方式没有一致的结论。Ramalingan等认为络合物分子中,硝根既有双基配位,又有单基配位,和X光衍射实验的结果不相符,Kawano通过研究全氘化二甲亚砜(DMSO-d_6)的稀土硝酸盐络合物,认为三个NO_3都是通过两个氧原子同稀土相配位,是双基配位基。硝基的配位方式是一个长期争论的振动光谱问题,不少学者曾对硝基的各种振动模式的谱带位置和吸收强度进行探讨,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在络合物中氧与稀土离子的络合键Ln-O的振动频率位置问题,亦存在争论,Kawanv认为这个配位键的振动频率在180 cm~(-1)附近,但是日本的岩濑秋雄等人,在研究稀土高氯酸盐的二甲亚砜络合物时,则认为400 cm~(-1)附近的谱带为Ln-O的振动频率在研究稀土的无水硝酸盐的红外光谱的工作中。A.Walker等人也把180 cm~(-1)谱带归属为Ln-O络合键。J.R.Ferraro等人在研究Ln(NO_3)_3·3DBP络合物时,也认为Ln-O配位键在180 cm~(-1)附近,但是我们考察了他们的数据与稀土动量L的关系,未发现四分组现和“斜W”效应。我们研究了除P_m 以外的十四个稀土元素并Y的硝酸盐DMSO络合物的付氏变换红外光和激光拉曼光谱,4000 cm~(-1)-80 cm~(-1)的红外光谱图和4000 cm~(-1)-50 cm~(-1)的拉曼光谱图提供了较完整的数据,除了肯定了NO_3和DMSO都以氧原子与稀土络合外,还肯定了NO_3的配位方式和利用红外数据区别不同类型的配位的方法找出了金属离子配位数不同的光谱特征,做了Ln-O络合键的振动频率的归属及其与稀土物化性质间的规律关系。根据DMSO的简正坐标计算结果,可以归属出DMSO及其络合物的许多谱带,其中S=0伸缩振动频率在990-1018 cm~(-1)之间,随原子序数增加无明显规律性变化,在Gd络合物以后,分裂为三条谱带。C-S的伸缩振动移问低波数,变化随原子序数增加而增加,但无明显的线性变化,C-S-O变形振动频率向高频方向移动约16 cm~(-1),与原子序数无关,C-S-C变形振动移向高波数5 cm~(-1),与原子序数无关。此外,在~3000 cm~(-1)是Vc-H,~1400 cm~(-1)是CH_3变形振动频率谱带,~950 cm~(-1)是CH_3摇摆,络合后上述谱带变化不大,可见络合对CH_3基团的振动无大的影响。通过考察S=0振动频率变化,可以看出十配位络合物和九配位络合物之间的光谱区别在于十配位络合物S=0伸缩振动仍为一条谱带,而九配位络合物的S=0振动频率则分裂为两条谱带。已知十配位的Ln-O多面体为双帽正多棱柱,九配位络合物则为三帽三角柱,考虑到氧原子的不同,前者为C_(2v)对称性,后者为C_3对称性,不同配位数的络合物所显示谱带分裂不能用对称性来说明,因为这两种群均没有简并的群表示,利用X光衍射数据计算了La和Yb的络合物中DMSO间氧原子的距离,可以看出,十配位络合物中DMSO的配位氧原子间距离大,而九配位络合物中氧原子间距离小,两者之间相差近两倍。所以S=0振动频率分裂可能是相同基团因距离近而产生了振动耦合。利用此结果可以区分不同配位数的络合物,这种现象,在以往的DMSO络合物的研究中没有发现。硝基离子属于D_(3h)群,有四个振动模式,其中三个是红外活性,分别为V_2(A")=823-817 cm~(-1),V_3(E')=1368-1355 cm~(-1),V_4(E')=702-718 cm~(-1),V_1、V_3、V_4是拉曼活性的,络合以后,NO_3对称性变为C_(2v)群,有六条红外谱线,同时也是拉曼活性,其中N-O伸缩振动在1460 cm~(-1) (A,S),No_2反对称伸缩振动在1340-1329cm~(-1)(B,S),NO_2,对称伸缩振动在1037.7 cm~(-1)附近,NO_3的对称面内弯曲振动在817 cm~(-1)(A,S),反对称面内弯曲振动在767.7 cm~(-1),NO_3的面外变形振动在710 cm~(-1)(B_2 W),由此可知硝基在络合物中确实参加了配位。存在络合物中的三个硝基的配位类型在红外上如何区别我们进行了初步探讨。单基配位基和双基配位基同属C_(2v)对称性所以在基频上很难区别,Lever等人在研究过渡金属络合物中发现,No_3的组频1750 cm~(-1) (V_1+V_4)在络合以后发生了分裂,双基配位基分裂在22-66cm~(-1)范围,而单基配位基则在5-26cm~(-1)范围,可以以此来区别NO_3的配位类型,这种方法适用于很多络合物,我们把这种方法应用于稀土络合物中发现,这个组频分裂现象在络合物中普遍存在,分裂在25-44.4cm~(-1)范围,所以络合物的硝基是双基配位体,在此波数区间内只有分裂很好的两个峰,所以可以断定无单基配位的硝基存在,这与X光衍射实验结果相一致,分裂距离随原子序数增加而增加,但无“斜W”效应。Ce和Lu的络合物分裂较小。由此可知这种方法适用于稀土二甲亚砜络合物。对有可能归属为Ln-O配位键的180 cm~(-1)和400 cm~(-1)附近的两条谱带进行考查,~400 cm~(-1)附近的谱带随原子序数增加总趋势增加,在Gd络合物开始分裂为两条,这条谱带与稀土离子总角动量L之间存在“斜W”效应,Shyama P. Sinha在研究稀土元素的性质时发现,稀土很多性质都具有“斜W”效应。其中包括配位键振动频率。利用V=1/(2πC)(F/(-1~n))~(1/2),用乙酰丙酮络合物的F_(Ln-O)近似计算V_(Ln-O)可以算得V_(Ln-O)在400.8-418.49cm~(-1)范围,所以可以认为~400 cm~(-1)附近的谱带可以归属为Ln-O键伸缩振动。~200 cm~(-1)的谱带在S_m络合物以后分开,此谱带亦随原子序数增加而增加,但无“斜W”效应,Kawano把它们归属为Ln-O,J.R.Ferraro在研究Ln(NO_3)_3(TBP)_3时,也认为Ln-O键伸缩振动在此位置,但也无“斜W”效应,这条谱带能否归属于Ln-O键,有待寻找更进一步的证据。通过稀土二甲亚砜络合物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NO_3的组频在1750 cm~(-1)谱带在络合以后发生了分裂,分裂范围在25-44.4 cm~(-1),从而证明了NO_3为双基配位基。DMSO的S=0伸缩振动频率和Ln-O键伸缩振动在Gd络合物后出现分裂,因而可以利用此结果可以区分两种不同配位数的络合物,通过考虑振动频率同稀土物化性质L间的关系及近似计算,初步可以确定Ln-O键振动频率在~400 cm~(-1)附近。有“斜W”效应存在。
Resumo:
6.6-二甲基富烯与金属镁、CCl_4在THF中还原偶联可产生双碳桥联二环戊二烯基氯化镁,[C_5H_4C(CH_3)_2C(CH_3)_2C_5H_4]Mg_2·Cl_2·4THF。该化合物与无水氯化稀土反应可产生双碳桥联二环戊二烯基稀土氯化物;(I)(II)两类化合物经元素分析,热失重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电子能谱、水解产物的质谱,核磁共振谱分析及(I)类化合物中镱的络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确定了该化合物的组成及结构。采用低温技术,用Nicolet R_3M/E型四园衍射仪,LT-1低温装置收集衍射数据。并用重原子法解出结构,块矩阵最小二乘法修正。R = 0.0507, R_w = 0.0530。晶体[C_5H_4C(CH_3)_2C(CH_3)_2 C_5H_4]TbClMg_2Cl_4·7THF属三斜晶系,PT空间群,a = 16.911A, b = 13.208A, c = 13.772A, α = 116.52°,β = 111.30°, γ = 87.61°, V = 2549.02A~3, M = 1116.1,晶胞中含2份化学式量,D_C = 1.45g/cm~3, μ = 22.6cm~(-1)(Mokα)。晶体结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为一离子对型络合物,络阴离子的结构为桥联二环戊二烯为-螯含配体,该配体的二个环戊二烯基和两个Cl~-离子与Yb~(+3)离子络合成四面体构型。每个环戊二烯基均以η~5和Yb~(+3)离子成键。该螯合物具有一定的张力。两个桥碳原子及与桥碳原子相连的环戊二烯基环上的碳原子的键角较正常的碳正碳面面体角扩张了约5°。另一THF分子为填隙分子。该离子为两个共用三个氯顶点的变形八面体。两个镁以三重氯桥键相连。这种三重氯镁桥键是首次发现。氯镁核键基本保持离子键的特征,其氯镁键长与氯镁的无机盐键长极为相近。Yb~(+3)离子的配位数与8,Mg~(+2)离子的配位数为6。6,6-二甲基高烯与苯基理在1:1的乙醚,汽油溶剂的中0 ℃反应产生一个叔烷基取代环戊二烯基锂。该锂盐与无水氯化钙反应可产生取代环戊二烯基氯化钙;该化合物的组成已为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水解产物质谱,核磁共振氢谱所证实。红外光谱中700、752、1470、1500、1600cm~(-1)吸收峰示有苯环存在,1360,1380cm~(-1)示有谐二甲基,1025cm~(-1)示有取代环戊二烯基。产物的核磁共振氢谱的化学位移值为:7.21ppm示有苯环,6.13,6.30ppm示有环戊二烯基。1.53ppm为甲基上的氢的化学位移值。
Resumo:
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利用不同的分子标记促进了分子生态学和群 体遗传学的较大发展,其中线粒体DNA 和微卫星DNA 分析在分子生态学 研究中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多核基因分子标记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 注。本文采用了比较基因组学方法来研究了藏鸡(Tibetan Chickens)和姬鼠 属(Apodemus)的系统进化,对藏鸡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藏鸡的系统进化 地位及其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特征;对姬鼠属的研究目的在于发展建立一 种崭新的研究野生动物系统进化和生物地理的比较基因组学手段。主要结 果描述如下: (1)藏鸡(Tibetan Chickens)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序和分析 通过利用PCR 扩增,测序,拼接,获得藏鸡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并进 行数据分析处理。藏鸡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全长16783bp,共有13 个蛋白 质编码基因、2 个rRNA 基因、22 个tRNA 基因和1 个D-loop 区。模拟电 子酶切结果显示,藏鸡DraI 酶的酶切结果和其他家鸡及红原鸡的酶切结果 都相同。基于D-loop 区全序列和13 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采用N-J 算 法与原鸡属4 个种,3 个亚种和3 个家鸡品系构建系统进化树:初步确定 藏鸡起源于红原鸡,与家鸡中的来航鸡、白洛克鸡亲缘关系最近,但是藏 鸡的进化与来航鸡、白洛克鸡这两个家鸡品系又显得相对独立。推测可能 原因是藏鸡的祖先在进入高原以后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从而形成了独特 群体遗传特性。 (2)姬鼠属(Apodemus)系统进化中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本文中我们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寻找Exon-Primer-Intron- Crossing(EPIC)座位,并在中国四川省姬鼠属3 个种18 个个体中进行检验。 其方法是:通过比较人和小家鼠基因组,选择其中的外显子高度保守的单 拷贝基因,然后在500-1500bp 长度内含子的两端利用外显子序列设计了引 物,再进行PCR 扩增和克隆分析。通过PCR 扩增,我们在102 对引物选 择了6 对引物在18 个姬鼠属个体中进行PCR 产物克隆和测序。通过和 Cyt-b 相比较,在6 个座位当中,有5 个座位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和Cyt-b 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的拓扑结构高度一致,其中4 个座位可以很好的区分地 理不同的种群。通过计算核酸多样性,6 个座位的得到的结果都很接近, 说明6 个座位的突变率没有太大的差别。由此可见,我们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寻找EPIC 座位用于系统发育和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是可行的,通 过利用模式物种的基因组信息来研究野生非模式物种的系统发育和群体 遗传学将会提供前所未有的数据量和分辨率。
Resumo:
灵长类胚胎干细胞(ES 细胞)不仅能为研究生殖发育生物学基础理论提供良好的 模型,而且可为细胞替代治疗提供大量的供体细胞,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当前 灵长类ES 细胞研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分离建立更多的胚胎干细胞系,优化培 养体系,提高ES 细胞定向分化为特定细胞的比例,研究ES 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机 制等。本文一方面概括了灵长类ES 细胞的研究进展,另一方面并对制备抗体,免疫外 科手术法分离灵长类胚胎内细胞团,建立猕猴ES 细胞的无饲养层、无血清培养体系和 诱导猕猴ES 细胞分化成高纯度的O2A 神经胶质前体细胞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分别以猕猴脾脏淋巴细胞和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免疫原,免疫日本大耳白兔, 得到免疫血清。在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下,兔抗人和兔抗猕猴免疫血清可以裂解人 和猕猴囊胚滋养层细胞,从而分离出内细胞团,用于分离培养人和猕猴胚胎干细胞。2) 猕猴ES 细胞在以层粘连蛋白(laminin)为胞外基质,含转化生长因子beta1(TGFβ1) 的无血清培养基(SFM)中可以稳定的增殖至少22 代,保持不分化,并具有分化成三 个胚层细胞的能力。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去除TGFβ1 后,猕猴ES 细胞出现分化,整合 素表达降低,推测TGFβ1 可能通过促进猕猴ES 细胞整合素的表达,加强其与胞外基 质的相互作用,从而维持ES 细胞的自我更新。然而猕猴ES 细胞不能在纤粘连蛋白 (fibronectin)和明胶上生长。3)无饲养层、无血清培养体系中长期培养的猕猴ES 细 胞,分化出拟胚体,14 天的拟胚体在血清中分化培养一周后,在含碱性成纤维生长因 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 和胰岛素+转铁蛋白+亚硒酸钠ITS 的培养基中培养, 获得97%的O2A 胶质前体细胞,得到的O2A 细胞能够稳定增殖,并且可以自发分化 为II 型星型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本实验的结果有助于猕猴ES 细胞分离建系和培 养系统的优化、推动猕猴ES 细胞自我更新和诱导为神经胶质细胞机制的研究,便于建 立ES 细胞替代治疗的猕猴模型,从而为人类ES 细胞的临床疾病治疗提供参考。
Resumo:
We have applied the Green function theory in GW approximation to calculate the quasiparticle energies for semiconductors Si and GaAs. Good agreements of the calculated excitation energies and fundamental energy gaps with the experimental band structures were achieved. We obtained the calculated fundamental gaps of Si and GaAs to be 1.22 and 1.42 eV in comparison to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of 1.17 and 1.52 eV, respectively. Ab initio pseudopotential method has been used to generate basis wavefunctions and charge densities for calculating dielectric matrix elements and electron self-energies.
Resumo:
农药对产地环境,特别是对土壤的广泛污染严重威胁农产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因此,本文采用建立的除草剂和有机氯农药(OCPs)残留分析方法,开展了辽北地区土壤农药残留特征、阿特拉津和乙草胺田间消解动力学、土壤农药残留对农产品安全影响等方面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分别建立了土壤、大米、蔬菜、玉米中3种除草剂和8种OCPs多残留分析方法。方法检出限介于0.04~1.30 ng•g-1之间;11种农药在0.01 (0.02)~1.0 (2.0) mg•L-1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介于0.9963-0.9998之间;平均回收率介于71%-11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4.4%。 2. 阿特拉津和乙草胺在辽北农田土壤普遍残留;丁草胺、六氯苯、狄氏剂和艾氏剂在部分土壤有残留;乙草胺和丁草胺相对其它农药残留较高;阿特拉津、六氯苯、狄氏剂和艾氏剂残留量与相关报道和标准相比较低。除艾氏剂外,检出农药残留量经Box-Cox变换后,均服从正态分布。阿特拉津、乙草胺、丁草胺、六氯苯在不同土壤利用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3. 玉米地土壤中阿特拉津和乙草胺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式,阿特拉津消解半衰期在12.2~59.8d之间,乙草胺在18.5~54.6d之间。喷施地阿特拉津和乙草胺消解速率约为对照地的2~5倍,且喷施量越大,消解越快。 4. 11种农药在辽北蔬菜、大米、玉米中残留较低,仅阿特拉津、六氯苯、乙草胺和丁草胺在部分农产品中有残留,其在土壤中残留通过蔬菜、大米和玉米给消费者带来的总膳食风险较低。大田试验进一步说明在试验区域喷施4倍最大推荐剂量阿特拉津或乙草胺也不会对玉米安全产生影响。
Resumo:
本学位论文由5 章组成。第1 章报道了两头尖中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全扫描电喷雾多级质谱分析及银莲花素A 的电喷雾质谱裂解规律;第2 和3 章报道了两种银莲花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第4 章报道了银莲花素A 的化学结构修饰及其对一种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PTP-1B)的抑制活性;第5 章综述了电喷雾质谱在皂苷类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进展。 第1 章报道了运用全扫描电喷雾多级质谱对两头尖中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快速定性检测,共检测出18 个准分子离子峰,根据多级质谱数据并结合文献报道,对其中的15 个准分子离子峰进行了归属,并区分了一些同分异构体;更有意思的是,发现了3 个未见文献报道的三萜皂苷类化合物。根据它们的多级质谱数据,对其结构分别进行了初步解析。本章同时对银莲花素A 特殊的质谱裂解途径通过衍生物制备及其质谱分析进行了确认。 第2 和3 章,分别报道了两头尖和打破碗花花中水溶性多糖苷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采用D101 大孔树脂和反复硅胶柱层析等分离手段,从两头尖水溶性部分分离得到8 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通过红外、电喷雾质谱和核磁共振等现代谱学方法,并结合传统的化学手段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4 个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多被银莲花皂苷19、多被银莲花皂苷20、多被银莲花皂苷21和多被银莲花皂苷22。从打破碗花花水溶性部位分离得到6 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通过现代谱学手段,并结合传统的化学方法对它们进行了鉴定,其中1 个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打破碗花花苷H。 第4 章报道了以银莲花素A 及其同系物为先导化合物,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并对修饰产物进行广泛的生物活性筛选,发现在银莲花素A 及其同系物的结构中引入一些酸性基团后,其生物活性发生了变化,一些修饰产物显示出很强的PTP-1B 抑制作用,提示这些化合物有可能用于治疗II 型糖尿病。 第5 章综述了电喷雾多级质谱用于皂苷类化合物结构鉴定的研究进展。 This dissertation composes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elaborates the detection and qualification of the triterpenoidal saponins in Anemone raddeana by positive and negative full scan ESI-MSn. This part also reports the special fragmentation pathway of Raddeanin A by ESI-MS/MS. The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s present the phytochemical investigation of two medicinal plants from Anemone. The fourth part dwells on the structure modification of Raddeanin A and their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PTP-1B. The last part is a review on the progress in the application of ESI-MSn in the structure identification of saponins. The first chapter reports the application of full scan ESI-MSn for fast analysis of triterpenoid saponins in Anemone raddeana. Eighteen quasi- molecular ion peaks were detected in the positive full scan ESI-MS and fifteen of them were identified by analysis of their tandem mass spectral data in the negative ion mode. Several isomers were differentiated. More interesting, three unreported triterpenoid saponins in this medicinal plant were detected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deduced according to the dissociation pathway of the known triterpenoidal saponins. This chapter also confirms the special fragmentation pathway of Raddeanin A by its derivative and the mass spectral analysis. The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s expatiate on the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A. raddeana and A. hupehensis. Eight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and stems of A. raddeana by methanol extraction and repeated column chromatography (including D101 and silica gel),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IR, ESI-MS, NMR and chemical methods (including acid hydrolysis and alkaline saponification). Among them, four are new triterpenoid saponins and named as Raddeanoside R19, Raddeanoside R20, Raddeanoside R21 and Raddeanoside R22. Six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whole plants of A. hupehensis by the same methods as above,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also determined with the same way. One of them was confirmed to be new triterpenoid saponins and named as hupehensis saponin H. In the fourth chapter, in order to look for new active compounds, the structure of Raddeanin A and its analogs were modifi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modified products exhibited obvious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PTP-1B when several acid groups were introduced. The fifth chapter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on the application of ESI-MSn in the structure identification of saponins.
Resumo:
含油污泥主要来源于原油的勘探、开采和运输过程,在回收石油过程中由于采用加热后助剂提取方法,使油泥中大量微生物失活,为生物修复处理带来新的困难。针对这种含油污泥,采取投加固体菌剂的方法增加微生物种群,通过投加客土、肥料、水分及改变pH,调控微生物的营养和生存环境。利用正交实验L934方法选择了较理想的含油污泥生物修复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处理含油污泥时投加客土是影响处理效果的重要因素,较理想的处理条件为:在自然温度条件下,客土投加量10% ̄20%、肥料5%、菌剂5%(湿重)、水分30%(烘干基)和pH7.0。当TPH初始浓度为20.6 ̄22.3g·kg-1时,60d后其去除率>49%。在实验过程中,堆料的O2含量的变化能够反映出生物降解过程中微生物的活性及总石油烃(TPH)的处理效果变化趋势。
Resumo:
在半湿润地区的土垫旱耕人为土上,以冬小麦品种小偃22为指示作物,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冬小麦田间杂草种群的组成以及在4个生育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成熟期)田间杂草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冬小麦全生育期内共发现以猪殃殃、麦家公、婆婆纳、播娘蒿、泽漆、荠菜等为主的17种杂草,不同生育期杂草的优势种群不同,而且杂草总密度表现为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生物量表现为拔节期>返青期>越冬期;(2)与不施肥处理(P0N0)比较,单施氮肥增加了杂草密度和生物量,在氮磷配施条件下,氮肥对生物量有极显著影响且随施氮量增加表现为减小趋势,其中PN45处理的杂草生物量最大并比P0N0增加51.8%;施磷对杂草生物量有极显著影响,其中单施磷比P0N0处理增加44.0%,PN135处理比P0N135处理增加24.0%.(3)低密度播种比正常密度播种能显著增加杂草生物量,平均增加幅度达82.9%.结果表明,通过增施氮肥和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杂草发生,促进作物良好生长
Resumo:
1995年9月、2004年6月和8月在中国辽宁省宽甸县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及周围森林采集木腐菌标本276号,经鉴定研究发现多孔菌84种,本文报道了这些多孔菌名录,并根据采样列出了每种的寄主,其中绝大多数种类为该保护区首次报道,34种为辽宁新记录种。Perenniporia medulla-panis sensu stricto为中国新记录种,根据中国的标本材料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及周围地区的多孔菌主要是温带广布种。